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9 15:45: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集合]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集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今天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没有十分的把握。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这几个词。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斐。斐课件。园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开学第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了《我们的民族小学》的第一课时,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与六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的差距这么大。其实,在暑假备课时,我已经把新课标中年级的要求做了深入的研究,为的就是把握住课标要求,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在教学时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加上暑假参加了省级培训,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学,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想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可是,第一天上课学生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弄得我有脾气也没处发。首先,从自身来讲,多年来我一直教高段,形成了一些习惯,不太适合中年级的学生。例如:讲课的语速过快,很多的学生因为经历不集中,根本都没有听到,几句话下来成了我和几个孩子的课堂。即使停下来,学生也不知道你已经生气了,照常做自己的事情。其次,学生刚经过暑假生活,从二年级上来,许多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再加上新老师的要求不一样,也是弄得手忙脚乱。一节课就这样稀里糊涂下来了。对老师的提问根本没有反应过来。总之,教这班学生我做好了心理准备,要有充足的耐心,从一点一滴做起。例如:最头疼的课堂常规,需要天天训练,学生精力集中,能够听懂老师的话也要加强等等。另外,我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慢慢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上完一节课后,静静的坐下来回味一下,抽空再听听同事们的评说,对于自己的教学不可谓不是一种促进,且是一种质的促进。《卧薪尝胆》故事所讲述的内容距离我们的时代较遥远,深刻地理解成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意在通过个别字词和句子的揣摩来深刻地体会勾践的这种精神。依据这样的主旨我从卧薪尝胆这幅图入手,让学生先学习第四自然段,随后围绕勾践为什么卧薪尝胆教学第三和第二自然段,自认为教学过程环环想扣,然而走下讲台,遗憾也就产生了:

  新授仓促,学生接受困难。我在复习导入后,直接出示卧薪尝胆这幅图片,让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没有进入情景,一下子直奔主题,应此并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并未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次反思,一次进步。多次反思,多次进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经过全校教师的同研,我们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了让课堂更加明晰、教学思路更加精细,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通过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着急的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岳校长的意思,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来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达到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记得李家栋老师说过: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的与学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每次讲课前,我都会把教案备的滚瓜乱熟,甚至评价语我都会仔细琢磨。可是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的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这节课,我也深深的反思过,对于我个人来说缺乏一定的锻炼,听的少,练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通过这次教学,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感谢岳校长和老师们的耐心细致的帮助,她们的指导大大提高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虚心地向老师们请教,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事实确实如此。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我常常会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学这篇课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快乐、更轻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狮子和鹿》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生动地记叙了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两束美丽的角,抱怨细长的腿,接着写到狮子扑来了,鹿四条细长的腿让它逃脱了,而美丽的角却让它差点送了命,课文情节紧奏,前后对比分明,语言非常优美,在生动的故事当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鹿对自己的腿和角前后不同的态度。

  2.学习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形象展示,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便将美丽的鹿的形象展此刻大家面前,让学生说说鹿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然后老师话锋一转,说鹿自从经历了一件事后改变了原先的一些看法,那么鹿到底经历了什么事呢?进而激发起孩子阅读文本的兴趣。

  2.多层次阅读,感悟交流,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我们明白学生对文本的明白的程度是建立在多层次的阅读的基础之上,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和孩子们一齐经历阅读学习的全过程,透过四个层次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来生成并建构新的知识,具体说:第一读就是让孩子们自由地读,让他们扫清字词障碍;第二读就是引读,检查学生课文读通的状况,老师透过语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整体感知这个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资料;第三读就是细读,让他们运用自己在精读课文当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边读边想,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当中的有关段落。如“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要读出自我欣赏,自我赞美的感情。而对腿,则是不满和报怨:“哎,这四条腿太细了,怎样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要读出叹息、报怨的情绪,透过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更加深了对课文的明白。同时运用图画而与音乐,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景,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第四读就是品读,赏析文中的佳句,并把它积累下来。

  3.注重积累,走进生活,学用结合。我们明白语文的学习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务必厚积而薄发,我想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我和孩子们一齐把寓言故事当中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用结合,积累这一课当中所学到的道理,:物各有所长、所短,不好正因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好正因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好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一样的环境和不一样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也就是全面地看待事物,全面地看待他人,我想这样,让孩子的课堂学习真正实现与生活的结合,实此刻生活当中真正的好处。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归纳课文主要资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我运用了填空的方式降低归纳的难度。同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中等生回答,优等生补充,学习潜力较弱的学生复述的方式,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指名回答之后,我让学生同桌互说课文主要资料,有效地弥补了指名回答时学生参与面不广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讲述或复述中,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在检查生字词语的自学状况时,我安排的三个“门”“智慧门”、“快乐门”、“趣味门”,都是让学生读词语,没有对应的变化和梯度,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另外,在指导感情朗读方面,我觉得还不够到位,不能够很好地透过朗读体会态度的变化。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仔细琢磨和推敲。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鹿的谜语和鹿角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到本节课的课题上。接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自由朗读,落实字、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设置相关问题,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上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由师补充作答。品读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逐步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最后,内化提升,总结回顾。设置“鹿呀,我想对你说——”的小练笔:借助板书,总结本课道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本着略读课文的教学“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的原则设计以下两大教学环节。

  一、了解古画内容。

  首先,我围绕古画提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再让学生找找这几个问题都在课文的哪一段,学生很快便找到了,从而轻松而自然地学习了第一段。

  其次,我以“古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呢?”这一个大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二、三、四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了解古画内容,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如,二、三段让学生分角色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读完书上的内容后,我继续指名引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这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拓展读,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在学习第四段时,我抓住“最有意思”这个词让学生四人小组学习,或表演,或朗读来表现最有意思,效果较好。

  二、了解古画的价值。

  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再看了一遍古画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想得很细,回答得很好。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了这幅画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名扬中外。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读促说。先引后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但教学中还是没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比较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是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在这第一课时的执教过程中以重视朗读,品味语意为基础,逐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和想象空间,并进行了相应的句式练习。

  一、把握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秋天的美好。例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第二自然段藏着一些美丽的颜色的词,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秋天的雨有哪些五彩缤纷的颜料?请大家按顺序找找描写颜色的句子,再把表示颜色的词语作上记号。读完后我们一起来分享交流一下。学生在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的同时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好,也学到了比喻和拟人的表达方法,积累了语言。

  二、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1.在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自由读我出示的与秋雨和秋天有关的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并让学生在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上试着背下来,从而达到把这句谚语积累下来的目的。

  2.在预习展示环节,我把生词按照“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表示动作的词、表示颜色的词、带有轻声的词”分组的形式,通过让学生开火车读、齐读的方式掌握这些词语,通过观察一类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指导学生书写,达到积累生字的目的。

  3.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设计了仿写训练: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请你展开想象,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送给谁?课件出示牵牛花的,让学生进行仿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

  ____色给了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模仿句式练习,内化运用比喻和拟人的表达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提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意图让学生运用导入环节积累的谚语来回答,达到积累并运用的目的。

  三、重视情感的激发

  本文文情兼美,适合情感的培养和激发。备课时,我精心设计过渡语言,课堂上,我激情渲染,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设计的过渡语是:秋雨一个不经意就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我们一起来读;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读出秋天的凉爽,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言:枫叶飘哇飘哇,给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让这个秋天跟我们更加亲近了,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果园里丰收了,可以吃到甜甜的水果了,你高不高兴?带着丰收的喜悦把这句话读一读。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披情入文,学得有滋有味。在学文的过程中体会到秋天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秋天的感情。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本课的生字词,教会学生朗读课文,教会学生学习作者的表情达意,还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在教学预习展示环节,我教给学生利用查字典的方式了解一个字是否是多音字;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教给学生通过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或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或用“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近义词来理解,学完本段后,又教给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也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重视不同形式的朗读

  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秋雨和秋天的美好,我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默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通过读产生新的体会;有了前面不同形式的朗读后,为了能让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我通过配乐并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试着不看课本诵读。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是自己对教材挖掘和理解不够深入,看到了颜色的静态美,却忽视了“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这些词语的动态美。二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真正把问题交给学生发现,去探索的机会不多;三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通过朗读和想象进行美的熏陶与感染,但是自我感觉意境不够,韵味不足。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一直以来这样的出场,总是滴水不漏的设计,总想以最完美的过程和结局给他人也给自己。心甘情愿的付出,乐此不疲的准备,即使是一百个不愿意,总要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把百分之百的满意留给自己。因为这不仅仅是任务,在我,更是一种艺术。而经过这一场风雨,觉得自己曾经坚持的未必就是完全正确,也许真的要舍弃,舍弃这种自以为傲的付出,追求一种自然轻松的格局。也许是一种提升吧,追求更高的'层次,更令人向往的一种境界。态度决定一切。学会改变,学会付出,学会主动,也许会是另一种局面吧。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次的出场遗憾太多,更是辜负了那双期待信任已久的眼神,而这才更让我心痛!教学是永无止境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完美,但我们要追求完美。而太多的遗憾让我发现,给我虚心,给我不断追求,不断改变的力量。有得就有失,得失之间,失去的也许还会找回,得到的也许将来会是意想不到的惊喜。过去的已经过去,就像有些花已经错过了花期。但只要根还在,明年的春天还会有花开。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小露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这是一教师上这堂课中的三个教学片段,从这些片段中,可明显看出该教师十分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说话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课文中的人物,都是以童话的形式出现,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如片段2中,当老师刚说完假如你是金黄的向日葵或是碧绿的白杨树,你会怎样感谢小露珠呢?有些同学就已经迫不和待地举手了。再如片段1中,进行小动物与小露珠的对话,每一组同桌说得都是那么投入,有的甚至加进了扮演。

  正是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滔滔不绝,出现“老师,我,我!”的局面。其次,增强说话的弹性,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看得出,该教师是精心设计了这一系列的说话环节,且每一个对话都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

  如片段1中的对话训练,同桌选择自身喜欢的小动物,根据所选的动物,对方说出相对应的赞美的话。什么“披着绿衣裳的小青蛙”“威武的'小蟋蟀”“五彩缤纷的小蝴蝶”等等。同时,若把这三次说话进行比较,不难看出说话形式是从易到难。

  片段1较普遍,提示语在前;

  片段2稍有难度,提示语在后。

  片段3更难一些,要求学生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这样,也教给学生一种写作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最后,以情感为纽带,牵动学生心灵。

  片段3是本课的高潮,大家说着各种感人的话,想留住这是一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语文课,相信会在小露珠。此时,师生达到一种共鸣,大家都陶醉在难舍难分中,期待着内、外都美的小露珠明天的到来。在优美的朗读中,给全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填写词语,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从而为北京有这样美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优美语句的意思。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文详细的介绍了北海公园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园林。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园内的湖光山色、园林建筑,展示了北海公园的美丽如画,精致典雅。我用争当小导游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同时配以课件生动真实的展现北海公园的美景,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体验、感受公园的美,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填写词语,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从而为北京有这样美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感受北海公园的风景如画,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于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优美语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都去过哪些公园?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去过的公园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困)

  2、下面老师要带你们到北海公园看看。(板书)北海公园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思考:北海公园给你留下最初印象是什么?

  (板书)美丽的

  3、我们到那里看一看怎么美,不过首先得把这节课的字词读准确。

  出示:

  皇家建筑琼岛苍松翠柏宫殿庙宇

  亭台楼阁水面开阔一尊朱红色

  (指名读,领读,开火车读。)

  4、默读课文,思考:介绍了那几个景点?都有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5、汇报:琼岛四面环水

  白塔高大雄伟

  五龙亭造型别致

  三、细读课文:

  自学提示:读你最喜欢的景点。说说是怎么写清楚的?你准备怎么向大家介绍?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琼岛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琼岛的美丽。

  2、指导朗读。

  3、利用填空的方式指导背诵。

  4、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白塔的课件。学生感受白塔的高大雄伟。

  2、按由下至上的顺序演示。感受白塔每一层的美丽。

  3、指导朗读。

  4、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五龙亭的课件。学生感受五龙亭的造型别致。

  2、按由中间向两边,再由上至下介绍五龙亭。

  3、指导朗读。

  4、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用你收集的图片,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由下至上、中间向两边、从左向右等)

  (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介绍时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

  五、作业:朗读课文。

  板书:

  22、美丽的北海公园

  琼岛美丽如画

  白塔雄伟精美

  五龙亭造型别致

  课后反思:教师是新课堂的设计者、引领者,要重视教师语言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话我的重复过多,语言还不够凝练。关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意识,辅助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但是,怎样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文本学习完美融合,我做的还不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今天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条小鱼在乎!”》。本单元的主题是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如果说第一篇文章《湖滩上有一对天鹅》描绘的画面带给我们的是清新,那么《“这条小鱼在乎!”》在童真的背后带给我们的则是心灵的震撼。见到海边被暴风雨卷上岸的残存在水洼里的一条条小鱼,成人一般不会在乎,但当我们看到小男孩儿把一条条小鱼扔回大海,并告诉我们“这条小鱼在乎!”时,谁能不为之心动?小男孩的言行告诉我们:生命无论大小,生命无论贵贱,都应去珍视。

  作为教者,该引导孩子们读懂些什么内容呢?该借助文本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呢?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一定有过很多和小动物的接触,如小猫、小狗等,在与小动物的接触中,和小动物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会因小动物的离去而悲伤。但这些毕竟是因为他们和小动物有过和睦的相处,有了深厚的感情,而大海边的'小鱼,对于大多数孩子们来说只是新鲜而已,不会有那么深厚的感情,所以对于小男孩的举动也许不会有太深刻的触动。

  真正的领会作者、编者的意图还需要我们教师的相机点拨与引导,毕竟面对的只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体会可能没有承认那么深刻、深远。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于教师在课前及情境的设计中巧妙布局,不能将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于对小鱼生命的关注!

  大海、小鱼、小男孩都是小孩子熟悉的事物。一个天真的举动,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利于挖掘儿童的生活经验,努力实现情趣交融。教者应有意识地整合课程资源,挖掘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思考中相互影响,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所以本堂课我利用中年级学生爱说、爱动、爱表现的特点,创设说话情境,训练学生口说我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课文延伸并拓展,加强对话。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想象,巧妙地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仅丰富了词汇,发展了想象力,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融情于语文训练,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新课标“重积累,重迁移”的思想。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想象力我做得比较出色。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掌声》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小女孩英子,由于不愿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上学时总是最早来,最后走,尽量不让自己的残疾表现在大家面前,内心充满了自卑感。新来的老师不了解情况,请她到讲台上讲故事,她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终于大胆地上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她变得开朗了。几年后,她写信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那次掌声,给了她信心,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她很感谢大家。文章选材很有感染力,如何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我上课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在字里行间的研读揣摩中,来感受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人,并通过情感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抓住两次写掌声响起的句子进行重点分析解读,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铺开,一起探究英子的自卑的表现和原因;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延伸,揣摩英子在掌声前后心情、性格等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了,掌声对学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却带给英子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掌声的响起,时机不同,效果却是更进了一步,以至于改变了英子的一生。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不能歧视任何人。

  抓住两次掌声同,进行重点研读揣摩是本节语文课的一大特征。我先让学生进行修改化的阅读,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读书,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式,通过情境的呈现与评价,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拓展延伸发展环节中,让学生替英子把信写完整,或给英子回一封信,使情感目标得到了升华,成功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这节课,学生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

  当然在教学中,我虽然细细研读了文本和课标,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多种预见,但是,对个别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朗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却不能把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基础。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儿童诗的创作也不例外。对为儿童来说,任何抽象的理论,他们都不兴趣。最吸引他们的是色彩和声音。丰富的色彩使他们睁大好奇的眼睛,美妙的声音撩动着他们的耳膜。

  本节课的教学把童诗的欣赏与仿写结合在一起进行。为了丰富学生的诗歌表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执教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运用乐曲引发学生想象

  伴乐朗读,把学生带进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中,容易使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经验,构建起关于所读诗歌的具体形象。

  二、运用图片引发学生想象

  美是诗歌的生命线。可以说没有美就没有诗了。本节课所呈现的图片绚丽多彩,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色彩印象,又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激发了热爱生活的热情和表达的欲望。

  课堂氛围较活跃,学生踊跃发言,会说能说。在仿编诗歌这一环节,学生睁开了诗意的`眼睛,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尽管作品稚气,有些想法可笑,但掩藏不住他们那一颗颗火热的心。遗憾的是诗歌练习格式后三行的设计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使得有创意的表达无法实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7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

语文上册《观潮》教学反思03-29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03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6-06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01-07

语文上册看雪教学反思03-18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8

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教学反思04-18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