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8 11:21: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5篇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初读反馈,几乎一无所知。课前预案推翻,以“读”为核心,重新作了尝试。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

  “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联系实际,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爱国情怀。[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赵飞华]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2

  现在的小学语文非常重视古诗文的积累古诗还在积累,对于现代诗歌的重视程度就明显不如前者了。就连我们的阅读等级考核,也只是在6级测试中见到了一首《再别康桥》。虽然我本人一向认为中国诗歌的最精华所在是古诗,尤其是唐诗。但是,不可否认,现代诗歌中也有许多难能可贵的珍品。而且,现代诗歌的语言习惯与我们现今的语言习惯相同,描绘的内容情感也更贴近当今生活,所以学生在诗句的理解上应该更容易一些,所以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学生对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特别有帮助。同时,由于诗歌是语言最凝练的.表达形式,现代诗歌中包含着许多古代没有的,现代独具的优美词藻,所以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孩子们积累语言也很有帮助。

  《最后一分钟》就是这样一首现代诗,语言凝炼,包含激情,用简短的篇幅表现了香港回归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无比激动表现地淋漓尽致。

  不过《最后一分种》具有较深厚的历史背景,语句含义比较深刻,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难度。

  因此我在反复思考以后,还是决定以“读”为核心,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逐段诵读的方式。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对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更加直观的体会,我寻找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有了声像印象以后再读诗歌第二节,学生自然能把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读出来了。再指导朗读课文第三节的时候也是一样,我找到了签订《南京条约》的纪录片,与学生共同回顾了那段惨痛的历史,接着要求学生边联想那屈辱的场景,边朗读诗句,从而读出了对往昔的沉痛,读出对如今扬眉吐气的珍惜之情。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3

  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要压缩每节课的时间。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教学更高效更好些。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4

  选择上这课,确实费了不少心思。首先感谢同年级的靳、彭两位老师,从备课开始就给我出主意,不厌其烦地听我一遍一遍的改思路。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诗,描写了香港回归时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资料,香港回归时的交接仪式,香港的历史,以及香港的发展。学习这课,需要学生借助资料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这是个难点,一是资料太多,学生没有阅读兴趣,而是怎样把资料与内容结合起来,学生还很模糊。

  我翻看了很多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都是两课时,我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展示,就不能把所有地东西都放在课堂上讲,课前预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我播放香港回归的整个过程给他们看,以及讲通商战争的`历史事件、给学生看《南京条约》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课的欲望,并让这些事件触动学生的情感神经,让他们有感而发。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诗句的感悟还是比较深刻的。

  这节课以读为主,读书的时间花得比较多,但是我没有很好地指导朗读,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朗读诗句,但是我没有抓住生成的资料,指导学生有效地朗读,是个遗憾,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锻炼自己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生成的资源。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5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1997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小学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但是教学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不断。

  1、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

  2、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

  目标。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块对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

  3、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略读课文,注重能过的是方法的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我想,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的尝试。这种没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尝试会不会让学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6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回归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7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

  在课堂上,让孩子朗读大段的资料,十分费时,而且资料中有有些科学知识学生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明白,并没有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互补的作用。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想资料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总有孩子说:“老师,我家没电脑。”似乎,上网成了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文,如《鲸》,《最后一分钟》等,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前预习一部分,有许多孩子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图片,科普杂志等,在一起交流,从而使他们明白,上网查资料比较快捷,但身边的`书籍,报纸等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好帮手。此后,孩子们也就不再为家里不能上网而苦恼了,相反,他们查阅工具书的时间反而多起来了。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8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领悟诗的道理。

  1、刚开始读诗要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再读时要学生用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理解。"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最后联系实际,通过网上搜集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图片等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9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读”为核心,作了如下尝试。课前,我首先把本课的目标板书在黑板上。内容如下:

  1、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自由读,比较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使读的层次性不断地推进提升,学生在读中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溢于言表,回顾香港屈辱历史时,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就在这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学生仿佛看到“那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那深入骨髓的伤痕”、“那铸进我们灵魂的血和刀光。”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真正做到读中解惑,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浮想联翩,他们仿佛已成了人群中的一份子,就站在现场看着国旗缓缓升起,学生有了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丰富的情感积蓄,让学生的表达做到了言真而意切。在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员时,学生谈的特别好。学生逐渐做到了在理解、感受、品味中挖掘语文的语言因素,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0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接受上节上节课的教训,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视频,并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查找关于“虎门硝烟”以及《南京条约》的签定等历史知识,去过香港的同学找当时的图片。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1、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轻松驾驭。有了历史资料和写作背景的铺垫,学生课上学习兴趣浓厚,对诗歌中理解感悟轻松又有激情。特别去过香港的同学,对香港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从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能感受到。

  2、以读为主,让生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读完一个小节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采用多种手段,令学生情感升华。通过交接仪式视频、中英谈判图片及历史资料,让学生感受祖国飞速发展以及民族强大的自豪,提升学生感情。

  在情感升华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划,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鼓励他们背下来。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1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腾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之中了。教学诗歌,朗读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各种朗读法: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毕竟这一历史事件学生还是比较陌生,大家对很多地方还不理解,有的同学就提出“‘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第1997页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进我们的灵魂。’中的‘1997页’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同学提出“呼喊一般是大声地叫,为什么诗中却说‘轻轻地呼喊’呢?”也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说‘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呢?不是自相矛盾吗?”不得不佩服同学们质疑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不就正好体会了了香港回归祖国后,全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不就正好回顾了香港的屈辱历史,不就展示了全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愿吗?一切要解决的问题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如果学生在质疑后能想办法释疑那就更好了。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2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们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鉴于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授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被割让的屈辱历史以及割让后香港人民的苦难生活。课程伊始,先介绍现本诗的格局,首节为引子,将香港拟人化。接着,让学生快速读文概括后三节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讲讲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应该怎么理解。然后,分小组自由读诗,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之后,朗读汇报,教师评价并指导。这个环节我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指导感情的处理——第一节应读出激动的心情,第二节要的读要配合内容的“慢镜头”描述,但不是单纯的缓、慢,而是有层次有节奏的读。第三节要读出百年的沧桑,声音要沉缓,但在结尾“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要读出屈辱散尽后的激动。第四节要读出盼望香港回归的急切以及香港回归后对她的无限期望。这一环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汇报一段,教师指导一段,然后练读。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练读全诗,然后比赛。

  我觉得,用朗读去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单纯的说教要好的多。况且这篇诗歌叙述的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很遥远,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透历史。因此,在大致了解历史的基础上用朗读引出感情我认为是比较适合这篇课文的。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3

  这篇阅读课文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结合本组训练重点,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从与学生的交谈中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从而加深对香港的认识与了解。

  由于刚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不久,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中国的种种罪行还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同学的脑海里,同学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还未消退,所以对香港能回归我们祖国妈妈的怀抱,是非常欢迎的,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在这节课上,我正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爱国因素,爱努力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发愤学习,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向前迈进。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4

  这次有幸参加了月北片的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五年级语文课,是一首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最后一分钟》,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成员-周婵娟:公开课教学反思。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要关注学情。

  成功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学情,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而不是心中只有教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开始,由于天气原因,上课时间推迟了,听课老师不清楚这点,早早地就进入了教室的听课区,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钟才上课,学生们也就在紧张的状态下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所以当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声音的确很小,而我对于这点根本没引起关注,只是抓住学生的答案马上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所以在课堂的前段时间学生们并没有在老师的引导下消除紧张的心理,这是我课堂中的缺失。这节课的教学,我很少关注学生们的感受和体验,没能很好地在学生的情感上进行关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体验语文中蕴涵的.美,从而感悟语文的无穷魅力。

  2、要注意学法

  我们古人有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鱼塘”,教学反思《成员-周婵娟:公开课教学反思》。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来表达“学法指导”的道理,也就是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齐读的方式,很少指导学生个体读。然而只有让学生从自我情感出发,去理解、去发现,这些都需要从学生的发言和个体朗读中去发现,只有这样,你才知道学生懂得了什么、需要什么,从而根据这些去引导、去发现。我在这节课上总是想让齐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过多的铺垫掩盖了学生的方法收获感受,要知道齐读是渲染,个体读才有个性化的体验。在以后的教学上我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学法,教师必须做有心人,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拔和引导,这对学生学法的形成至关重要。

  3、要把握好各环节的“度”

  教师作为对话教学中的引导者、激发者,应该把握好“度”的问题。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如何拿捏好分寸,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轻重缓急,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在教学各环节上做到操之有度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功底和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写诗环节,我是安排在学习第二节诗歌后,根据理解的意象来模仿诗歌的语言写一写,此时诗歌的学习才进行一半,这时让学生写诗有些仓促和操之过急,如果安排在后面环节可能会好些。另外在第四节诗歌的学习中,我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这个问题放在此处似乎不太妥,因为前面我在写诗环节上就是让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最后一分钟,现在又来问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让学生感到很迷糊。所以课堂上各个环节的度的确要把控好,有时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适时把控效果会更好。语文课堂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教无定法”,我们一定要尊重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行之有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一定是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

  一次经历,一次成长,每次的公开课都会让我看到自己身上许多的不足,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让我的课堂越来越完善。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5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我结合本组训练重点,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自读自悟,通过课前的.检测反馈,我发现学生预习较充分,于是对课的流程做了适当修改。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

  “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同时,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的做法如下: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