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6 09:07: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1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通过教学,完成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进行语言的特点分析时,由于按照教学设计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改变,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能从中感受语言的通俗美,语言的幽默感!

  通过教学实践,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课堂环境设置中,在教学中,有许多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不能估量。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许多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由于对同学们作了具体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具体,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还算灵活,回答也还如意,往往能让我感觉高兴。如在思考通过作者写的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大家的回答非常准确,使我感觉特受用。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回答正确的缘故,而是大家能回答问题了,敢于回答问题了,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同学在知识积累较少,学会去识记的地方不多的缘故罢。当我们思考文章的前后与标题的关系时,大家对于散文的特点忘记得一干二净,居然在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知道,这让我又感觉到吃惊,因为这一知识点我在之前才讲过没有几天。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二要让同学注意到,在学习某种文学体裁时,分析与理解与体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文章分析与文章体裁分开,虽然教科书要求淡化文体知识,然分析文章与体裁的关系却不能分开;三要让同学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须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2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了解各地端午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风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传神的写法。

  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通过教学,完成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进行语言的特点分析时,由于按照教学设计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改变,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能从中感受语言的通俗美,语言的幽默感!

  通过教学实践,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课堂环境设置中,在教学中,有许多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不能估量。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许多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由于对同学们作了具体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具体,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还算灵活,回答也还如意,往往能让我感觉高兴。如在思考通过作者写的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大家的回答非常准确,使我感觉特受用。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回答正确的缘故,而是大家能回答问题了,敢于回答问题了,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同学在知识积累较少,学会去识记的地方不多的缘故罢。当我们思考文章的前后与标题的关系时,大家对于散文的特点忘记得一干二净,居然在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知道,这让我又感觉到吃惊,因为这一知识点我在之前才讲过没有几天。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二要让同学注意到,在学习某种文学体裁时,分析与理解与体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文章分析与文章体裁分开,虽然教科书要求淡化文体知识,然分析文章与体裁的关系却不能分开;三要让同学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须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3

  20xx年6月12日下午第2节课之后,纠结了十多天的公开课终于尘埃落定。紧张的心情终于可以舒缓片刻,但随即又得为自己今天的表现自我反省。

  走上讲台快两年了,然而面对公开课,仍会紧张;面对听课的老师们,还是不能把他们当成“冬瓜”“南瓜”。因此,慢慢去克服公开课的紧张情绪是首要任务。

  之前一直被提醒这次是高效课堂比赛,不能拖堂,于是害怕自己的内容太多而拖堂。从开始上课起,就不停地在赶,自我感觉不够从容。这也导致了最后尴尬的两分钟的煎熬。检讨:时间没有把握好。

  接下来,谈谈我这堂课的过程及反思。

  导入部分提了三个问题:1、我脖子上挂的是什么?2、同学们对于端午印象最深刻的物件是什么?接着赠送手工品——鸭蛋袋子给同学们,迅速调动了大家对于端午节的兴趣。3、通过预习,咱们知道汪曾祺先生对端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以此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文章《端午的鸭蛋》。在这一部分中,我自以为导入还算有亮点,但是如果我准备的鸭蛋袋子够多就好了,因为有的同学没拿到,觉得很遗憾。

  课堂主体部分:(一)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二)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三)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

  (一)在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时,学生发挥得不错。但是没有完全找出家乡鸭蛋的特点:历史悠久。作者引用袁子才的腌蛋一条,可见高邮鸭蛋有名已有至少两百年的历史。另外也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很喜爱自己家乡的咸鸭蛋,因为他本身是个美食家,不仅懂得吃,还会做,所以他很不屑于袁子才不会做菜,道听途说而写成的《食单》。但是即便他不喜欢袁子才,看到袁子才夸赞高邮鸭蛋,他“不计前嫌”,反而引用袁子才的原文。

  陶鑫同学分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时,虽然我配以了诱人的咸鸭蛋的图片,可是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先想象这幅画面来感受着这鸭蛋的油多的特点。

  付泽川同学朗读: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后,我应该再请一位同学尝试,而不应该由我直接点出要强调那些字眼。

  对于这部分的表现得作者的情感,学生到位得太快,加之我又下意识地赶时间,所以没能让大家根据具体的语句来揣摩作者的情感。

  这部分的一个亮点环节:为高邮腌蛋创作一句广告词。“鸭蛋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高邮鸭蛋一年卖出7亿个,蛋壳围起来可以绕地球2圈”“以后吃方便面再也不用油料包了,高邮鸭蛋,真的有油哦”……学生妙用连珠,而我只会连声叫好,而忽略了点评。惭愧!

  还有,本来的设计是:在总结完这部分内容和情感后,全班齐读第2、3段。但是怕时间不够,竟然不敢读了。策略失误!

  (二)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时,胡翔宇同学一步到位,准确找出了高邮端午的七种风俗,我抓住“吃十二红”提了几个问题后,就又下意识地赶时间,完全不记得自己课前设计的环节:给时间让大家谈谈自己家乡的端午与高邮的端午有哪些不同的风俗,我都准备了赛龙舟的图片也没有机会展示出来。遗憾!

  (三)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时,陶冶文同学也一步到位,完整地找出了四种乐趣。仍然觉得自己太赶,本来想在这里指出: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应是晚上的乐趣,可见一枚端午的鸭蛋能给孩子带来一天的快乐。孩子是天真的,最简单的事物就能获得最真心的快乐。另外课前设计的环节: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端午节,一枚鸭蛋还能带来别的什么乐趣吗?如果学生没有的话,我就回忆自己小时候会跟小伙伴“碰蛋”。以自己的经历,唤起同学们去寻找端午的快乐。遗憾!

  三个部分分析完,之后,让学生看着PPT上展示的文章脉络,在归纳文章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回想刚刚大家对作者语言的分析和点评,归纳出文章的语言特点。陶鑫同学和胡翔宇同学分别一步到位,这与他们平时爱思考有关。我想与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的训练也有些关系吧,是以我心里小小地得意了一下!

  最后归纳文章主旨,全班同学绝大部分都能到位,最后在黄馨怡同学与李泽浩同学的合作下,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于是在此基础上,我点出作者的家乡高邮的鸭蛋多双黄,作者的这篇文章主旨也是个双黄蛋,全班同学很快反应到是:故乡情+童年趣。欣慰!我立即在黑板上画了抽象画——双黄,并板书。

  时间还有10分钟不到的样子,时间大概是够的吧,我心想。于是我开始了本课的拓展部分,将话题自然转入到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件,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只请了罗家俊、余竞涛、谢雨虬三位同学回答,他们回答得都很好!但是,这个环节,我应该给同学们多一些的讨论时间,多请几位同学发言。这个环节本该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的,而我自己却迫不及待熄灭了它。自责!

  接着同学们齐读PPT上展示的“一切物质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之后,我呼吁大家“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民俗,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看着手表离下课还有两三分钟的样子,我就开始布置作业了。原来布置作业只需要十几秒钟!于是接下来的两三分钟,我请了近10位同学就第二项作业“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写一写今年你如何与家人策划并度过一个有浓浓节日气氛的端午节”发表自己的想法——临时的想法!这些孩子真是太优秀了!他们知道我多出了时间,一个接一个地帮我救场!不争气的我还是忍不住偷瞄墙上的钟……

  终于,这堂课结束了!谢谢各位听课的老师,包容我的不成熟、不优秀;谢谢初二(11)班所有的同学,你们是最棒的!还要特别感谢占小华老师、罗时来老师、刘凯老师、肖贤民老师、宋玉峰老师、谢今老师、梁庆老师、邢国飞老师、冯祥永老师、王智军老师……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4

  《端午的鸭蛋》是我先后修改了两次最后一次较为满意的一堂课。至少自己觉得,把握课堂,驾驭课堂方面开始有点得心应手,比较自如了。整个教学过程中,有预设环节的按部就班,也有课堂生成的自然引导,借机发挥。学生的气氛较为活跃,融入课堂,融入文本应该还有点效果,这是我由衷高兴并乐于见到的一种现象。整堂课下来,,自我感觉思路比较清晰,文本扣住和围绕的比较紧。片段赏析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顺利。但还是出现了几处败笔:

  ①对于二、三段家乡鸭蛋的赏析中,有两处语句“不过高邮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其实,这两句话的风格是一样的,都表现了作者汪曾祺幽默的语言特点以及渗透着对家乡鸭蛋的热爱自豪之情。但我在课前备课和语言揣摩中多给它加上了一个词“夸张”,自己也在多次的朗读品味时,越读越觉得它有夸张的味道,就一相情愿的渗透在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其实后来想这两句话应该没有“夸张”,而更多的是“比较”。这样的语言表达明明有浓浓的比较意味,我竟然把这一点给忽略掉了。范了严重的教学知识上的纰漏。所以,有待改进。

  但我又觉得,要说没有夸张也不尽然。因为作者在讲述这两句话的时候明显口气是很大的,这种大的口气本身就是一种夸张和幽默的语言味道。这里的“夸张”仅仅是一种朗读味道,而不是作修辞手法来解释的。作此理解不知道行不行呢?

  ②第一段端午的风俗描写营造了一种“闲适自由”的气氛,而最后一段用“囊萤映雪”的联想作结也是营造“随意闲适”的感觉,我原本以用“首尾照应”来概括。实际上,这两处闲适的评价角度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段属于语言描述中渗透出来的气氛的闲适,而最后一段则是作者手法、笔法上的随意作结。按这个思路来推测,首尾就不可能照应了,所以,在细微的地方也应该注意。说“随意闲适”是对的,但“首尾照应”反而画蛇添足了。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5

  课堂进行完毕后,自己感觉没有完全领会和理解张老师的思想。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不到位和不和谐的地方,总结如下:

  1、学生参与面小,并且不够兴奋活跃,主动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本身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课堂一开始,学生回答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尤其是我导入后和同学们谈节日和吃的关系的时候,由于有点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是很融洽的,我问同学们从文中读出什么以后,几个同学谈的都不错。我还趁机让几个同学勾勒梳理出文章的轮廓。但是到了我谈 “汪曾祺是一个嘴馋的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显然不感冒,一度出现冷场,几个同学分析也没有围绕这个点展开,教师比较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读出问题上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上完课后,我和淄博市教研室的崔老师交流才得知,桓台本地特产就是马踏湖的鸭蛋,感到非常的惋惜,自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和拓展的资源!所以说教学设计没有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对学情估计不够充分,是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另一个教训是教学中应变能力欠缺。如果当时冷场时,我组织同学们结合这一点讨论交流,并且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的时候,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2、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够。这一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感情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本节课上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下了功夫的,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引用文本语言的时候,自己丧失了很多指导他们朗读和体会作者感情的机会,一想到这一点,自己就不能原谅自己。 3、自己不够大气和从容。06年下学期在本县我去邹平一中初中部送课的时候,上这一节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学生表现精彩,教师调控课堂从容,感觉很舒服、惬意。但在这一节课,自己感觉自己心态没有摆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总想重复类似的课堂场景,当课堂情况变化时,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张伟忠老师谈的对,课堂教学中没有意外就没有惊喜,意外出现的时候就是看教师的素质和功夫的时候!自己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学中缺少一种循循善诱和自然从容的气质。

  4、对文本的挖掘不够细致深入。上完课后,张老师也给自己指点了几个课堂中几个有缺憾的地方,让自己感触很深。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张老师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 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对这篇课文的总体把握上,也还有值得深究的东西。张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自己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总之,由于自己对文章的钻研不够深入和透彻,使课堂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彩。

  把这些问题摆出以后,我认为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悟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张老师提出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这是很难的,既要保证这种解读不是误读,又要把教参和其它资料中的解读了然于胸,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作为省级教学能手,我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做文章。把从现在开始,作为新的起点,在个性化教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6

  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运用的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感知浓郁的民俗画面。我先是声情并茂的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再由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的精彩段落进行交流,最后分析完文章思路后全班齐读,逐步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类似内容的文章,而且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太容易调动的起来,因此我注重了课前的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历史典故和民俗故事会有比较浓的.兴趣,而且自己搜集资料也会更有成就感。

  导入到正文之后,我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但是其中也有些不足。我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时间也不够充分,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也不够充分,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解决的。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7

  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开端。刚开始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端午图片,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就这样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有的介绍端午的起源,有的谈论各地端午的习俗,还有的漫话自己的生活感受……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师生共同开启了愉悦的学习之旅。

  随着对文本的深入了解,学生不仅了解了江苏高邮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深切眷恋,还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深深的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中,布置了读写结合的作业,阅读有关屈原的文献或以“端午”为话题,介绍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习的内容真正变成学生的自主需求时,学习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学生饶有兴趣的阅读了有关屈原的传记,朗诵屈原的诗歌,当面对困惑时,还会不经意的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外,学生还阅读了许多有关民俗的课外书籍,极大的开阔了阅读视野,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8

  体会一:激发兴趣是关键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考虑到学生也未曾预习过课文,我在设计导入这一环节时,改变在原来一贯的做法,改为一猜谜的方式导入这样是为了更快的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从课堂效果来看,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踊跃答疑,这都跟教学第一个环节设计的息息相关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很多孩子对课文提到江苏端午挂蛋络子的风俗不了解,我特地制作了几个色彩各异的蛋络子,实物展示既直观又新鲜,学生们学习了半节课看到这么有意思的物件,情绪顿时为之一振蛋络子的展示使课堂气氛达到小小的高潮学生学习趣味的增加也令课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层递进再谈课文中文章中挂蛋络子的趣味时,老师不用多说,学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体会二:小组合作要落实

  在短短的一节课要学习两节课时才能解决的课文,显然时间是少了点这对学生而言毕竟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放弃了面面俱到的课堂设计,而是采用了中心问题突破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端午节其他的习俗,而选择写了小小的鸭蛋?以小组讨论中心问题的的形式学生实现从浅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转化我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直在巡视并协助学生并对讨论活动开展好的小组及时表扬肯定,督促别的小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分材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选择的突破点是很重要的切中肯綮方能化繁为简对于大多数学生讨论后不能解决的学习难点,老师一定要寻找到最佳的教学策略去突破它对于部分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它,充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合作式学习,讨论切忌流于形式的为讨论而讨论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9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一、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了解各地端午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风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传神的写法。力求在课堂上完成目标,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教学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2、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我适当地扩展教学范围。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情感、语言后,把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感情与同学们对南京的感情联系起来,利用讲述南京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对于家乡风味小吃鸭蛋的自豪感引入学生对南京的风味小吃的一种自豪之情,并趁势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种南京的风味小吃,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而且学生的写作超出了预期效果,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出了南京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得知,学生对着这环节感触较深。

  四、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还要加强朗读教学。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在知识点的归纳上、在板书的设计上缺乏完整性。板书的得出比较急,不够自然,应该因势利导,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体性不够。同时,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知识点的体现也不够系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重视。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语文组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基本上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同时也有很多的收获,也更加深了对于新课标的理解,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我想,自己平时还应多学习,多积累,争取在新课改中努力创新,进一步实现新课标的精神。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10

  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通过教学,完成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进行语言的特点分析时,由于按照教学设计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改变,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能从中感受语言的通俗美,语言的幽默感!

  教学中,感觉最不理想的地方是由于最近两天学校的重大责任事件,不能按之前的.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在课堂上常常接听手机,造成同学们常常因为我接听手机而影响了课堂环境的良好氛围,使部分同学才有了一点兴趣,又随之消失。从中也让我进上步认识到,在课堂环境设置中,在教学中,有许多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不能估量。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许多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由于对同学们作了具体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具体,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还算灵活,回答也还如意,往往能让我感觉高兴。如在思考通过作者写的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大家的回答非常准确,使我感觉特受用。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回答正确的缘故,而是大家能回答问题了,敢于回答问题了,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同学在知识积累较少,学会去识记的地方不多的缘故罢。当我们思考文章的前后与标题的关系时,大家对于散文的特点忘记得一干二净,居然在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知道,这让我又感觉到吃惊,因为这一知识点我在之前才讲过没有几天。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二要让同学注意到,在学习某种文学体裁时,分析与理解与体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文章分析与文章体裁分开,虽然教科书要求淡化文体知识,然分析文章与体裁的关系却不能分开;三要让同学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须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11

  20xx年4月27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在我校录播室出了一节公开课《端午的鸭蛋》,现在把教学反思整理如下:在讲公开课前一周的周五下午才接到教研组长的任务,需要出一节公开课。当时只有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备课,写教学设计,做课件。加之小孩小,需要哺乳和看护,所以时间少。可谓时间少,任务紧。在课前对课上要讲的问题的设计也犹豫过,觉得问题设计的有点多,但不好取舍,还是讲了。

  课堂进行完毕后,深感本节课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改正,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亮点少,整体来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这主要是由我个人问题的设置不够吸引人,以及学生预习不佳,参与度不强。课堂一开始,当我以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导入时,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当进行到文本解读时,比如作者家乡咸鸭蛋有什么特点?对家乡鸭蛋的情感?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对语句的理解不够到位。此时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来从文本出发,运用提取,加工,概括出咸鸭蛋的特点。但归根结底,是平时阅读基本功训练没到位,动脑能力,阅读能力欠缺。

  二.问题设置过多,学生思考时间过少,回答问题不够充分。

  当课堂教学进行到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时,明显感觉到时间过紧,不够用,学生回答得很差强人意,教师点评的很仓促。课后反思,这个问题应该设计到第二学时,本节课不应该设计这么多问题。

  三.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到位。

  这一节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情感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四.教师本人的语文素养欠缺。

  我自我感觉我不是天生的老师,我一直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而努力,但由于天资的问题,个人教师魅力不足,语言感染力不强。体现在本节课中,如教学环节的串词设计不好,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点评不到位,无法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课后教研组长孙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的宝贵建议,如孙老师说,总体设计还不错,个人气场还是不错,有序进行,不慌乱。但他也指出这堂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如这篇课文是讲民俗的,应该能讲的很吸引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很高,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平时点滴做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今后我要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培训学生的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12

  《端午的鸭蛋》一篇是很好的生活习俗类的课文,但我却上了一节失败的课,《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我觉得我在课件上的设置是没问题的,安排了两节课的内容。第一节以读与思为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汪曾祺先生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第二节以议与写为主,体味民俗风情,培养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热爱民族的自豪感。

  为了体现这节课的特色,我讲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品味语言。结果,内容没完不说,学生对品味语言毫无兴趣。课堂上,我的串词还是比较流畅的呀。课后,我问了语文课代表。她说,老师我们都觉得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说话一样,没什么特别呀。听课的.年级校长和语文组组长也问我对这篇文章的构想,他们也觉得在这篇文章里品味语言不是主要的,带着说说就行,如果以第二课时的内容为主,效果会好一些,最主要的是学生熟悉能接受,有话可说。哎,现在想想也是,本文的确是汪先生用闲聊的笔调来写的,说起品味语言,对孩子来说,真的是生搬硬套。看来语文课堂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一味的迷信教辅资料。最重要的是今后我要多钻研学习,一定努力达到课堂上的“共享式”。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13

  四月,是万物焕发生机的月份,也是天气变化无常的月份,一如我在教学上的心情:有时意气风发,内心涌动着满心的欢喜;但更多的时候是郁闷在胸,说不出的无奈和失望。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教学片段:

  《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第二、三段讲的是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在第二段写有清朝诗人袁枚的一段话,在第三段写有北京咸鸭蛋。课堂上,我问学生高邮鸭蛋有名吗?学生说有名,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句子——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接着,我又问作者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说明高邮咸鸭蛋有名。这一问,把学生问迷了,学生一脸的茫然,好像不懂我在说什么。我进一步引导说,文中写袁枚的话,写北京的咸鸭蛋有什么作用。学生还是回答得乱七八糟,文不对题。此时,我的心情沮丧极了。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就不会呢?下课后,我久久思索着。细细想来,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对课文还是不熟,无法达到跳出课文看课文的程度;2)学生的`思维还是不够灵活,比较僵硬、死板;3)学生没有把学过的常见的写作方法熟记于胸,不清楚写作方法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写作方法。所以,当我问起那个问题时,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针对这一情况,今后,我决定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组织学生复习,测试学过的知识;2)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3)利用课前说新闻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等能力。

  聋生的生理残疾注定了他们在学习道路上要走得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作为教师,我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得好一些,稳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还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韧性才行呀。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14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7篇09-15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15篇)03-13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15篇03-13

《端午鸭蛋》说课稿06-29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06-25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07-24

《端午鸭蛋》说课稿7篇06-30

《端午鸭蛋》说课稿10篇08-12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9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