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05 10:51: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精选18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精选18篇)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参加跳绳比赛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几乎都经历过,因此,用这个作为载体,并且是5个数据,学生无论是在数据呈现,还是制成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和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后,都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这样就更容易发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二、注意细节的处理:在学生意识到要把两张单式的直线统计图合并起来以后,我在课件上先出现了两条黑色的线,让学生来考虑有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条线,学生说出可以用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虚线和实线来区分,在说线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注意图例的说明。这样,在无意之中,就让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2

  统计教学是数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折线统计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画折线统计图,并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画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呢?围绕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凸显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和对比

  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迁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迁移。比如,在导入阶段,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学习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二、注重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的,思维也是由浅如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了解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分析的需要,正确选择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能,将书本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内容,为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本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看线段升降的几种不同情况变化看出统计图的变化情况,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将升降中的5种不同情况突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折线越陡,变化越大”,突出了教学难点,化解了教学重点,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业,必须让学生运用真实的材料,从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引入,再用孩子们熟悉的身高以及体温最后分析学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整节课采用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让孩子们经历统计活动,体会数学的价值,并从中有机的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当然,课堂是动态的,教师事先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课堂掌控和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3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制作折线统计图、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平均气温的记录和水位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五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学生身高、体重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讲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通过对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体会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便于比较两组数量的变化趋势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同学们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的方法有问题,应巩固技巧。即:

  1、标题

  2、图例

  3、横纵轴的单位

  4、描点、标数、连线。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

  第三,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所以国家提倡生二胎计划。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5

  5月22日张小彩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节课,小彩老师是以20xx年发生在我国部分地区的“非典”这一令世人关注的事件来引入的。她从网上下载的统计表和电视短片的统计图都记录了4月26日至5月31日每5天新增病人人数的统计数据,在比较中说明了条形统计图更能形象、直观地看出某一时段新增病人的人数,但“非典”病人人数在未来的时间究竟呈增加还是减少的.趋势从条形统计图上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了折线统计图,她这样安排不但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还使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有了需求,成了必然。进而她引导学生知道横向和纵向的数据代表什么,横向和纵向数据的单位长度各表示多少,将各个日期与对应人数的相交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折线统计图。

  特别是她出示课堂活动一

  ①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叶数量的变化。

  ②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估计,用手势比划出题目涉及的数量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这些学生十分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形象描述数量的上升、下降以及变化的平缓程度,其意图在于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进一步形象地感知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和程度,并且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会很有兴趣来参与。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与亮点。

  本节课小彩处理教材的成功点是课堂活动二的内容,某商场7月—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折线统计图上升或下降趋势判断哪一件是毛衣销售统计图,哪一张是衬衣销售统计图。在描述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变化时,重点要对最高点、最低点以及折线变化过程中倾斜度大的部分、最平缓的部分进行认识,并结合天气变化分析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按不同的时间考虑衬衣和毛衣哪种多进一些,哪种少进些;作为消费者,又可以考虑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会有比较大的选择,在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可能会比较便宜等。这样的处理是很成功的,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把数学还给了生活,从而使整节课显得充实又灵活。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6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本节课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我在课前的谈话利用学生熟悉的旅游景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在探索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的手段,有意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呈现过程,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和经历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加之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旅游人数和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旅游人数两组数据,带领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体验两种统计图的对比。让学生明白统计图的选择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确定哪种更合理。

  3、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课标中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20xx年来陕西旅游人数的预测,练习中预测病人体温,天气情况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回顾反思,存在不足:

  1、忽视很多小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渗透掉了。如:看到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用手势表示趋势时,除了上升趋势,还有下降趋势,水平趋势,波动趋势等,通过多种这些高低起伏的线段手势,更能让学生看出数量间整体的变化趋势。

  2、语言表达不精练,问题设计不精准,导致个别地方学生理解不透提问意图。

  3、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除了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分析外,在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突破不够。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8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利用折线统计图既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看出数量增减的特点并进行简单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条形统计图描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工作密切相关,我们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更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参观科技展览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教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9

  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而统计知识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熟悉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恰当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追求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制作折线统计图、更重要的是会分析折线统计图。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统计很好教,教学内容不多,也不难,一节课下来我也很满意,但是学生的作业却问题不断。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统计的应用价值、统计意识不高,所以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提供了一幅条形统计图和一幅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单调、枯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呢?我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先和学生一起欣赏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作品,使学生感悟科技与生活相关更与数学统计相关,再让同学们回顾了过去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引出学习内容折线统计图,比较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又让同学们交流展示课余搜集到的'一些折线统计图。挑选比较典型的同学上台展示。当听到要上台展示时,全班同学都积极举手。这样一来,既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力,又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图运用相当的广泛,同时学生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此一来,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

  二、 运用比较策略,感知特点。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发现、常有创新。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一些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折线统计图比它体现的更清楚而已。任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我认为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比较重要,就采取了加强对比的策略。通过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思想,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明确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整体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思考,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它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真切的体会到了数学的作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统计整理数据的思想和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将自己的见解和认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因此,本课的教学要建立在表现一定数学思想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高度,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归纳、实践应用的能力出发,着眼于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未来的联系。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是湖北科技出版社《实验教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突出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新课标对《折线统计图》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目标:即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力目标: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从实例中使学生得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发现、组织交流、组织应用等教法。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知识的引入环节,通过对近几届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数量的整理,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为什么要制成折线统计图呢?”很自然的揭示了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激发探究欲望。在小组探究环节,“关于折线统计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困惑后再适时引导自学、讨论和探究,既尊重了学生主体又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渗透学法指导。应用部分更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探究法、独立自学、独立思考、个人动手、小组合作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交流、讨论、归纳等。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图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课前叫同学们调查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的数量,指名汇报。

  2、怎样使这些数目更清楚醒目呢?

  3、课件出示一幅反映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获金牌数的折线统计图

  学生观察、质疑:看到这幅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4、引入课题: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折线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归纳发现

  (一)初步认识、生活来源

  1、阅读课本

  (1)独立自学

  (2)汇报所得:说说折线统计图在反映数据方面有什么特点?

  2、观察交流

  说说你在哪里见过折线统计图?

  (二)制作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你们从报纸上、网上或课外读物中见到过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想不想动手制作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呢?

  (A)讨论制作步骤

  1、看一看: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地方?折线统计图在反映数据上有什么特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小组合作学习课本上的制作方法。

  讨论后小结,课件出示。

  (B)动手操作

  1、独立完成数学书第48页试一试的统计图,同学之间相互订正,并回答问题:哪两年利税增长最快?

  2、从1992-2000年实现利税情况统计图中,你能预测一下后来的2001年利税将达到多少万元吗?

  三、操作体验,分析应用

  1、观察分析:出示病人体温变化情况记录,回答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位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所少摄氏度?

  (3)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说说你的想法。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数据(2000-2008)。

  请同学们将这些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并预测2009年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将会达到多少?

  3、拓展练习

  某商场要将2008年各个季度奶茶和凉茶销售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来帮忙。

  (1)提示:统计图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在设计上应有什么不同?(要反映两种数据)

  (2)课件出示缺少图例的统计图。小组讨论:你能运用生活经验从图上反映的情况推断出哪条折线反映的是哪个数据吗?

  指名到台上标示图例,集体订正。

  四、课堂收获,学法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什么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后实践

  课后请和你的伙伴一起调查麻城市龟山风景区的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提供给来龟山旅游的.客人以供参考。为我们家乡的旅游业出一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选择的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

  2.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注重知识和学生素养的融合

  “一道数学题,除了数学知识以外,承载着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这句话是我国有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所说的。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道题目,使学生的思维、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中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例如:(1)当学生从“奥运金牌图”上读出我国奥运健儿努力拼搏喜获佳绩时,学生都充分显示出了爱国主义精神;(2)当学生在折线统计图中获知我国家庭拥有汽车台数越来越多时,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当学生通过“某商场奶茶、凉茶销售情况统计图”体会到要反映两种不同的数据,一条折线是不够的。学生产生了新的知识欲望,从已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学生能自主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设计两种不同的折线。这时教师再出示不完整的统计图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自己选择图例,将统计图补充完整。(4)这节课最后的实践作业设计是:让学生课外调查麻城龟山风景区的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提供给前来游览的客人以供参考。这一设计旨在调动学生为家乡旅游业出一份力的热情,训练学生搜索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这一类活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大大的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等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也渗透进去了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力求在教学效果上达成“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由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入手,问:谁能很快回答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相差最远?学生迟迟给不出答案,从而顺理成章引出课题。水到渠成地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补充介绍图例等名称。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不少学生出现了种种问题,(未看清图例,没有标明制图日期,图上未注明数据或将数据写在折线上等等)。我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与否,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怎样制作才完整,美观,正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制图日期,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课教学因为有上一节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在统计图的情境里,学生在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统计观念。

  在第一环节观察统计图说信息时,学生观察的很认真、思考很认真。小组讨论中也很积极,把看到的,想到的,是不是数学信息都一股脑都说了,加上教师的适当补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画统计图时,学生有了第一环节观察的.基础,在小组的认真激烈讨论中,学生逐渐由了怎么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思路,确定坐标、先画点、再连线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基本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的知识的过程中,即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经历了独立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让学生初步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并能根据数据进行估测纵轴的第一格代表的数量,从第二格开始每一格的数量是多少。

  成功之处:

  1、把握好教学要求,正确绘制折线统计图。在本节课中不要求学生会绘制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做一做的题目,使学生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然后再过渡到尝试绘制完整统计图,使学生熟悉其绘制方法,但是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2、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便于对比用锯齿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练习十九中第5题,让学生灵活进行绘制,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锯齿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不足之处:

  对于描点的方法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找不到要描的点的位置,特别是这个点是在这个格中的位置是偏在什么位置上。

  再教设计:

  注重数据的位置,让学生认真思考每个数据所在的位置。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4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讨论,也可以看书。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考虑,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教师适当进行了指导。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把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我没有拿一些学生较为困难的学生的作品,而是让他们也尝试加入到裁判的角色里面。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美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 计图画的美观好看。

  在该节课里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把握的不好,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没有时间,学生中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几个学生还是出现了制图不完整,有的忘记了标明数据,还有的把折线的起点连到了0刻度上。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所表达的语言都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其实学生的表达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该过程的掌握还是不太稳固。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5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

  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 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较认识——动手制作——分析应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只是在准备找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再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接着让学生讨论这一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讨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再通过一些信息,并讨论怎么用更准确的数据来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6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7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你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数量和最低数量,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我继续追问,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8

  统计教学是数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折线统计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画折线统计图,并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画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呢?围绕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凸显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和对比

  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迁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迁移。比如,在导入阶段,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学习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二、注重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的,思维也是由浅如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了解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分析的需要,正确选择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能,将书本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内容,为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本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看线段升降的几种不同情况变化看出统计图的变化情况,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将升降中的5种不同情况突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折线越陡,变化越大”,突出了教学难点,化解了教学重点,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业,必须让学生运用真实的材料,从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引入,再用孩子们熟悉的身高以及体温最后分析学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整节课采用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让孩子们经历统计活动,体会数学的价值,并从中有机的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当然,课堂是动态的,教师事先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课堂掌控和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1-27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1-03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0-30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3-28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9-08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5篇02-21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15篇02-24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5篇)02-24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