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赵州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赵州桥》教学反思1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它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这是一篇老课文,怎样将老课文讲出新意来,这一直是我在课前苦苦思索的。在参考了众多教案之后,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上。这一段虽不是课文的重点段,但我可以用它把整篇课文贯穿起来,这样既学习了课文又感悟了文意。同时,我还试着准备将探究式学习引入到本课中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并且在课前我还与学生一起收集了许多有关赵州桥的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认真备好课,设计了许多优美的课堂语言。我坚信我这节课一定会取得成功。怀着这样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我走进了课堂。
然而,事与愿违,这节课我失败了。可究竟败在那儿呢?在听取了校长与年组教师的意见后,我深刻地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这节课。可设计的不可谓不精,语言不可谓不美,可就在这精美处我忘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读。语文的根本在于阅读。读是一节课的.根本,一节课的关键。只有多读才能有收获。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而我恰恰欠缺了这一点。回顾整节课,读的环节少之又少。正因为读的少,所以本该成为本课设计几处亮点的地方却成了败兴之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而设计了一个“画一画”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图,孩子们兴趣盎然的画了起来。可这画缺少对文本的阅读为基础,结果多数孩子们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表现桥的精美上,对于其他人画的正确的图不但不予以认可,还大发意见:没画出龙来,当时我很尴尬,只好草草收场,试想如果当时我在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这一环节放到课文学习之后结果还会这样吗?又如:为激起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我设计了一项说话练习;如你遇见了这位桥梁专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这本是一个很简单的练习,可有的学生说:“我要对李春说:如果你把桥中间的龙头的嘴也设计上可以喷水的就好了。”显而易见,学生没有理解课文,所以才会有此一说,而同样在讲中美观一部分时,我去让学生初读感知桥的美,然后又播放课件欣赏,之后又让学生试着美读,然后又接着指名读、展示读。在这一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学生融入了课文之中,接下来的说话练习也容易了许多。《赵州桥》一课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的阅读,离开了文本阅读,语文教学只能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赵州桥》教学反思2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思路很清晰,主要讲了赵州桥的三方面内容:雄伟、坚固、美观。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学这篇课文,很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本节我设计的是读写联动课型。本节课我是用《安济桥》这首诗作为单元小诗引出了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积累。在第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采用观看图片、介绍材料等方式进行教学的。把第四自然段作为重点段落,用“不但——而且”进行了说话练习,感情朗读指导时,采用了出示重点句子,借助图片等方式,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师生配合读、生生合作读、指名配乐读、一分钟速记、填空读等。但时间控制得不是太好,指导朗读过程有些仓促,没有十分到位,如果在朗读时,再加大些力度,体会出层次性,应该会更好。我把“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作为读写联动点,(出示三幅图片)。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总是有着或大或小的差距,讲完这节课却一直羞于直视这个差距。但存在的很多问题还是想让它们清晰一下:1.讲完课后重新整理了一下教案,又在网上进一步查找关于赵州桥资料和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却发现最新资料显示赵州桥已经“长大”了,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年,而不是课本上的“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这让我突然觉得自己备课太不细致了,要知道知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啊。2.缺少写作方法的'指导。三年级是写作的起始阶段,一些必要的写作方法应该贯穿课堂教给学生。但我们的教材作用到底是什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赵州桥》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总起句、过渡句的运用。所以,在这方面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应当适当提醒他们在以后的日记上、习作上用上这种写法。3.对整个课堂的掌控不够好,语速过快,教学时间的预计上有偏差,4熟读课文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的感悟是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浓墨重彩。
虽然这节课有着很多的缺漏和不尽如人意,但给予我的却不只是教学上的收获,还有同事们的鼓励与帮助给我的温暖和感动。还有很多很多的感谢,会一点一滴融入心底,化作动力,我会加倍努力学习去完善自己的课堂。
《赵州桥》教学反思3
《赵州桥》一课主要讲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是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所以本课我所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教学难点就是通过想象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
这节课我围绕着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为主线,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主要做法如下:
一、投石问路,纵观全篇
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你能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它吗?小组交流,说说你的感受。
二、随着学生的汇报,投影演示,体会坚固、美观、雄伟的特点。
出示赵州桥桥长图片的演示,由桥长的相关数字联系材质将学引入到设计的理解。
三、操作实践,体会创举
赵州桥是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在建筑形式上,赵州桥在石拱桥的基础上,它的两边还各有2个小的桥洞,这样的设计有它的独特之处。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石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特别在幻灯片中制作了相关的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水流的增大和水流的走向,让学生明白,当水流小时,水流通过大的石洞,当水流大时,水不仅可以从大桥洞通过,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通过,对洪水进行分流。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这种设计的独特之处,从而感受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血汗才建造了这样一座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让学生理解“创举”,是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做过的,感受创举,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懂得课外知识,“这座桥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历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仍然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让学生感受赵州桥的坚固,经历8次地震还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可见赵州桥的坚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中国建桥史上的创举。
四、抓重点词,体会美本观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主力美观时。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通过读书,让学生抓住三种龙的独特之处,“相互缠绕,回首遥望,双龙戏珠”通过重点词语想象他们的样子,从而体会雕刻的图案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多姿多彩。从而引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再展示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真的图案,感受他的栩栩如生。接着,朗读课文,带着想象去体会赵州桥的栏杆上那些精美的图案。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阅读是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课堂结构还应更加紧凑,教师的个人基本功还要加强。没有利用好关于赵州桥在建造时的一些书面资料。如果让学生来读,对相关资料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在引导和诠释时,我就能更好的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了。
以上就是我对《赵州桥》一课的课后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赵州桥》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三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学情分析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前面的学习有所设计,但不深入,这里需要重点教学。阅读前可抓住“要让别人了解赵州桥,你觉得文中哪些内容必须要介绍的?”这个思考题让学生先来谈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进行梳理并板书。另外让学生学习了本课以后知道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的国家,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发明创造,所以本课也是很好的民族精神教育的课例。
教学目标
1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2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3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2 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赵州桥》教学反思5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修筑的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它表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聪明能干、有能力、有志气,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设计简单的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专家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观点。为了这个“简单”,我背后做了“不简单”的事情:收集大量关于赵州桥的资料,例如有关它的历史,它的歌曲,以及现在的以前的'、赵州桥的图片,赵州桥的结构特点,还有地震中的赵州桥,洪水后的赵州桥等等。解读完课文,赵州桥的形象、特点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最后我设计了简单的教学程序,由一个词“世界闻名”为切入点引出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再根据这三个词去学句学段学篇,去感受赵州桥的无限魅力,
二以老师之情拨动学生之情
虽然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但它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励。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关键词引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通过朗读表达情感。例如结合收集的资料:比欧洲同类的设计早七百年,并经受住了洪水、地震、风雨和使用的考验,至今仍然雄姿不减当年,体会它的坚固,感受它的“世界闻名”。我告诉他们一个数字往往胜过千言万语,从“1400多年”、“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中体会这些数字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赵州桥的坚固雄伟。抓住关键词“抵”、“回首遥望”,做动作体会桥的图案的传神。最后我让学生齐读从电脑中搜寻到的,最让我们自豪的评价赵州桥的语句:“天下第一桥”,“世界奇观”,“世界上最伟大的石拱桥”……此时学生的情感,老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为了一体。
三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效果显著。
《赵州桥》教学反思6
《赵州桥》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凭借着什么而闻名于世呢?学生一时语塞,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在感受赵州桥十分雄伟时,我以教室为例,赵州桥长50多米,相当于7间教室连在一起;宽9米多,相当于一间半教室的宽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雄伟,比较形象。赵州桥的坚固体现在李春独创的设计上,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体会李春如何设计赵州桥,他为什么这样设计,来体会李春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我做了一个实验,拿一张卡纸和一本书让学生掂一掂它们各自的重量,问学生: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一个比较重,另一个比较轻。我又问:你认为较轻的纸能不能撑起这本较重的书呢?学生答:不能。于是我做了个试验,用一张纸做成桥面,两岸用词典代替,桥面平直时,纸无法撑住书;桥面呈拱形时,纸则可稳稳地将较重的书撑起。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状态承受的'力大,赵州桥共有五个拱形,使得赵州桥更为坚固。这个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还引入了一些资料:1300多年来,赵州桥经历了风风雨雨,其中曾经历过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战争,但至今,它依然稳稳地屹立在洨河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赵州桥实在是太坚固了。
引导学生想象图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用语言来描述,并出示了图片帮助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学生对精美一词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如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精美的图案是1300年前,劳动人民在石板上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非常费时间费精力很不容易。年代虽已久远依然如此逼真。我想学生在理解图案精美时,体会会更深。另外,教学中,课堂气氛略显沉闷,需与学生沟通,师生共同努力,争取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赵州桥》教学反思7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这篇课文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真正理解赵州桥坚固和美观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补充赵州桥的荣誉和地位的资料以及中外建筑家对赵州桥的评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想去了解赵州桥凭借什么而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赵州桥看似简单普通的结构或许不能让他们理解这种设计坚固的难度。为此,我特地找到几张其他形式的石拱桥的照片,有的带有桥墩且多孔,有的拱度大跨度小,用这些图片与赵州桥进行对比,学生会更易了解它的工程难度。除此之外,我还为学生增加了书上所没有提及的课外知识,赵州桥的大拱是由28个小拱以腰铁连接起来的,并出示图片,这也是它坚固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我还为学生介绍了赵州桥在历经的1400多年中经历的各种自然灾害的次数以及事例,醒目的数字更会强化学生的印象。这一系列的补充我适时地穿插在教学中,有机地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衷地感到它的坚固。对于体现“美观”的这一段的处理,我选取了自己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拍摄的赵州桥栏板的照片,清晰地展现了其雕刻之精美。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读写结合,并培养他们想象的能力,我还设计了一个仿写的环节,先简介横跨在天津母亲河海河上的狮子林桥,然后选取几张形态各异的狮子的图片,让学生模仿第三段,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进行仿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很多地方还存在着不足。比如第三段总分的结构非常明显,而我在教学中对于段的教学不够突出只是一带而过,而且生生互动的环节也较少,这些都是要在今后教学中改进的。
《赵州桥》教学反思8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思路很清晰,主要讲了赵州桥的三方面内容:雄伟、坚固、美观。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学这篇课文,很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在教学设计上,导入环节从学生预习和所获资料入手。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语问题,细读课文时首先引读了第一段,引导学生明白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的时间及通过本段内容总结出的赵州桥的特点。第二三段的特点让学生自由朗读总结出并小组讨论找出相关词语。第四段的处理采用感情朗读法,让学生明确这段是作者对这样一座雄伟、坚固、美观的桥发出的由衷赞美。这样做既体现了“课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积累的要求,又节省了教学时间。感情朗读指导时,采用出示重点句子,在学生品词析句,感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拓展延伸环节放映一组现代桥的图片和赵州桥做对比,对赵州桥有名的原因做进一步的了解。
本课《赵州桥》的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总分段式出现,是进行写作指导的好范例,在教学时适当向学生渗透总起句,及总分式的写作方法,感觉做的很好。
《赵州桥》教学反思9
——《赵州桥》教学反思
《赵州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通过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积累语言;二是要学生认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这是学生在三年级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学生虽然对文体的了解并不深,但是赵州桥在中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都是一个创举,它优美的造型和非常实用的设计让世人赞叹,这也是中华的传统文化之一,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处于三年级,识字和词语的积累相对来说还是很重要的,结合文章和学生的特点,本课设计让学生多读,学生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多读多想,在自读中动脑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学情,我有了以下的两个设计理念:
1、读中质疑,领悟语言特色。这篇课文写了赵州桥优美的造型和实用的设计,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把说明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感情朗读、演读等不同读法,与文本之间进行直接交流,在自读中动脑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了解赵州桥的特点,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
2、联系实际,学习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理清思路认识赵州桥的雄伟、设计独特和美观等特点。写桥的雄伟,运用了几个数字,启发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写桥的独特设计,主要是抓住桥洞的特点来描述的。
但是要上好一课书,是需要很多方面结合在一起的,以《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目标可行性强
在我们备课的过程当中,首先会考虑的肯定是目标。作为一位新老师,在这方面的确是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空而泛的现象。但是如果目标没有做到可行,那整节课的效果肯定就会下降的;相反,如果目标可行,这节课的效果便会比预期的好。
在本课时教学中,我的教学目标都是围绕字词句而制定的,毕竟三年级的学生,字词还是很重要的,而这又是第一课时,所以我还是想先解决学生的字词问题。而我解决生字词的方法又是“读”和“写”,我制定了一系列“读”的环节,让学生进行多读,在读中解决字词。例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活动引路,读文识字”中,我设计了以下的小环节:
1、同桌互相读课文,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A.“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
B.同桌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2、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A.“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B.“我想读”。想做闯关者的同学站起来读,守关者听,然后找出他们读错的字词。
3、抽出文中较长的句子指导学生读通顺。
4、抽出句中的一些较难的字词进行正音和理解。
5、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图案、设计、雕刻、智慧等。
我的意图是通过“篇——段——句——词——字”这样的一个从总到分的方式来一一解决生字词,所以在教学中的第三个环节便是写字环节。而会认、读、写生字词以及读好隔断中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这些目标都是可行性比较强的,所以执行起来比较顺利,更重要的`就是学生在读和写的过程当中,不但能解决生字词,并且各种各样的读得方式,还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这是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的。
然而虽然训练和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但我却忽略了在第一课时就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大部分的学生在读的时候做不到较有节奏和带有感情地朗读,读是读了,但是部分学生读起来干巴巴的,甚至有几个学生读的时候连接性不好,所以听起来让人觉得不顺畅。这也跟平时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制定目标会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一个目标去制定,但是这个目标的执行却在教学中大大打了折扣,让这个本来可行性很强的目标一下子变成了华而不实的目标了。
在制定这节课的目标时,我还是有一个目标的可行性不强,“找出并初步积累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这一目标没能很好地达到,因为积累优美词句的基础就是先对这些词句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优美,才可以进行积累,所以这一目标的制定在这节课就显得空而不实了,所以在教学中,这一目标并没能达到,积累优美词语的这一效果很明显出不来。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
二、重难点随机应变
重难点的制定一般都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对学生而言是重难点,但是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是重点得,往往学生并不觉得它是重点,而我们认为是难点的,学生却可以轻易就做到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让重难点随机应变了。
例如这一节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觉得某些长句是难点,因为大部分的学生应该都很难读好,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的确,这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没能读通顺,但是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实施以后,则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把这些长句很好地读通了。然而在这个时候,我应该马上让教学难点摇身一变变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对,因为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实施的过程中我已经发现了学生读书的感情不足,但是我却没能做到让教学难点随机应变,于是,这节课读的效果只能达到预期的好,而没得超过预期的好。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我能让重难点随机应变的话,相信读的效果一定会比预期的好。
三、教学环节灵活运用
教学环节通常都会在教学中被我们临时改动,这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而全然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一个环节的设计,是经过老师的思考和衡量的,是针对各自的学生而设计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都能运用起来,但是怎样运用,会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
例如在第三个教学环节“指导写字”中,我一开始是这样设计的:
1、“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2、“写”字。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写字本上先描后写。
3、“查”字。同桌互相查写的字。
4、“评”字。四人小组评评谁写得好,展示。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这四个小环节的运用灵活化了,因为以往都是学生来提醒学生注意写好哪些地方,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方式,变成我想把这个字写好,请同学们来帮帮我。后来发现,原来这样一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课堂不但一下子踊跃了起来,就连平时几乎没有举手回答过问题的学生也想来提醒我写好某个字的某一笔画,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效果。这样,环节变了一变,学生发现就更积极了,写字的时候也写得比以前好了一些。后来在第二天改学生的生字作业时,竟然神奇地发现,平时每课作业都是好几个学生写错字,但这节课的生字除了有些学生拼音错,竟然只有一个学生写错了“参”字,其他的学生都能全部写对,这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所以说,这一次的环节灵活运用,是有效的。
四、小组讨论时间充足
通常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都会涉及一些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但是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往往都有“走过场”的嫌疑,因为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了。例如这一节课,我让学生讨论“每一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个方面写赵州桥的?”只给了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但是效果就不好了,由于小组讨论的时间过短,所以每个小组代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不能总归纳性的语言,而是回答完以后还需要我来进行归纳,这样一来,这个讨论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达不到效果,而且学生能够掌握的这一环节我设计的内容的程度也并不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
五、作业可执行程度高
第一课时的作业通常是比较难布置的,因为通常是第一课时没过多久,第二课时又上课了。但是在这节课,我为了给下节课做铺垫,所以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作业“在课文中寻找说明赵州桥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句子,下节课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但是后来在听完课以后,宫主任给了我一个意见,她觉得这样的作业执行程度并不高,好像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并不能很好地执行起来,她建议我改为“在课文中寻找说明赵州桥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抄下来。”
的确是如此,如果不但找,而且还能抄下来,就显得这样的作业可执行的程度比较高了。但是由于我们班上的学生都备有一本自己设计的预习本,平时的要求就是找到一个好的句子以及老师要求在课文中找出来的句子,这些句子都要抄到预习本上去的。而在第二天上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也的确是把找到的句子很自然抄到预习本上去了。
这是因为我平时要求学生这样做,学生才会在这节课也这样做,但是如果我在平时并没有要求学生这样做,这节课的作业还是这样提出的话,就显得有点空泛,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而不是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布置的了。所以说,作业的布置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可执行程度高才有效于教与学。
总之,在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从制定目标开始,其实就真正地进入到教学里面了,因为接下来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大小环节,都是紧紧地扣着你的目标和重难点来进行的,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者是其中的任何两个环节做得不够紧扣,这节课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
《赵州桥》教学反思10
《赵州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次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我以生字词为重心,并带入文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能够初步理解简单句子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去理解,初步感知文段,理解课文结构。
我进行公开教学的是课文的第二课时。教学时,我以这是一座()的桥,为主线带领学生走进赵州桥,欣赏赵州桥。
描写赵州桥雄伟的部分主要使用了说明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感受,我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当学生为赵州桥的设计而感到称赞时,同时也体会到:“为什么说赵州桥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了。”理解同时我又补充了赵州桥的课外资料,让学生对赵州桥又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时我让学生拓展说话: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课文表现赵州桥的美观,刻画得非常细腻,描写栏板上雕刻的图案,生动活泼,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图案的精美,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用语言来描述,读出体会,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在这篇课文的结尾,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不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但孩子我怕体会不够深刻,所以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升华感情。从赵州桥的图片入手,先让学生进行赞美,没想到我们班的赵俊一直接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我顺势就进行了感情升华,其实我们在感叹赵州桥坚固美观,在赞美李春的设计时,更应赞美和感谢古代劳动人民,让我们自豪的说(),与其说赵州桥使用一块块石头砌成的,不如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让我们骄傲的对全中国说(),让我们大声对全世界说()。这样孩子们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最后,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去体会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担心漏讲内容,导致整节课课堂容量过大,拖堂,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知识融化时间,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今后学习和改进。另外还要不断钻研教材教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赵州桥》教学反思11
新一轮的课例教研活动又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当我迫不及待地登陆教研中心的网站,看到三年级的研讨课文是《赵州桥》时,我的心中真的一喜,原因是假期里我们考的教学设计就是这一课,由于我以前没有教过三年级,考试时我竟把整篇课文设计成了第一课时,所以想借着教研的机会好好学学。
这次课例教研崔老师给我们提出的研究主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建高效课堂;研究重点是说明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何为语文味?我们教研组认为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下面我想谈谈听了同组姐妹的课以及自己授课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晓红的课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教师不是单纯依靠课本的只字片语,而是挖掘他们背后的文化底蕴。比如从一个“创举”的背后挖掘出赵州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拱桥要早多少年?当时有没有这样的桥?晓红还调出了国宝档案中的资料补充到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受到祖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老杨的课最令我难忘的.是几组数据的调入:赵州桥在经历10次洪水,8次地震摇撼之后,仍然安然无恙。存在1400多年中,仅仅整修过9次。1400年后世界对它的评价等。我想听完了这些,没有哪一位同学不佩服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学生朗读时的惊叹、民族自豪之情也油然而生!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重点学习的是第三自然段,在备课时我设计的这课时的目标有:一、认识过渡句并了解它的作用;二、有感情地朗读这段,真实感悟图案的精美;三、小练笔:学习本段的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个片段,并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这样的句式。
在处理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时,我运用课件把句子分解,让学生先弄清这座桥不但坚固是指什么?(上一段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说美观是讲什么?(下一段内容),并让学生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学生就知道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前半句在总结上个自然段,下半句在引出下文。
对几种雕刻图案的处理,我是先让学生看课件中展示的图案,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动作表现将自己看到的画面说一说,教师及时加以评价。然后让学生读文,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描写的,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再次朗读。学生体会出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也是优美的,体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心中自然产生一种自豪的情感。之后采取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进行朗读指导。最后,采取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背诵积累。
三年级是写作的起始阶段,一些必要的写作方法应该贯穿课堂教给学生。《赵州桥》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总起句、过渡句的运用。所以,我在这方面花了稍多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总起句,总起句的作用是什么。在指导学生围绕一句话写一个片段时,我给学生确定了几个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进行写作。对这些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培养了写作兴趣,让他们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
当然我的课堂当中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让学生了解分号的用法部分,在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请同学们想想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能否交换顺序?你发现了吗,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三个句子之间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2、同学们,这样读了以后,你们明白了用分号的道理吗?这里“有的刻着”“有的刻着”“还有的刻着”是不分先后的,可以先说中间一幅精美图案,也可以先说后面一幅精美图案,中间用分号,最后用句号。这说明分号前后的三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可是在实际课堂中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急于往下进行,结果把这部分给删掉了。还有就是在练习说话训练时,只有少数优等生畅所欲言,在夸赞桥栏精美的图案,夸赞的方式有点单一等。今后我要再深入研究教材,既要让学生学好学扎实,又要创建高效课堂,不要每篇课文都面面俱到,而是每篇课文训练有侧重点,把握时间,拓展知识。
《赵州桥》教学反思12
《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过渡句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从哪看出赵州桥雄伟,从哪看出坚固?又从哪看出它美观?
在感受赵州桥十分雄伟时,我以教室为例,赵州桥长50多米,相当于7间教室连在一起;宽9米多,相当于一间半教室的宽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雄伟,比较形象。
分析赵州桥的坚固时,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体会李春如何设计赵州桥,他为什么这样设计,来体会李春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我做了个试验,用一张纸做成桥面,两岸用词典代替,桥面平直时,纸无法撑住书;桥面呈拱形时,纸则可稳稳地将较重的书撑起。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状态承受的'力大,赵州桥共有五个拱形,使得赵州桥更为坚固。这个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还引入了一些资料:1300多年来,赵州桥曾经历过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战争,但至今,它依然稳稳地屹立在洨河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赵州桥实在是太坚固了,引导学生体会赵州桥的的美观时,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然后出示了图片帮助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读的形式多样,先引读,然后比赛朗读,最后背诵。
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赵州桥的确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赵州桥》教学反思13
《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高度概括的语言缺乏以让同学真正感悟到它的这两大特点。特级教师王崧州在《万里长城》一课时处置“不计其数”一词给我很多启发,于是有了以下片段:
师:通过刚才对第二自然段的交流,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吗?
生:创新;节约;独特;坚固……
师:是啊,假如说十岁是可爱的小朋友,20岁是年轻的小伙,40岁是不惑的中年人,80岁是青丝苍苍的老人,那么1400岁的赵州桥在你看来是什么?
生:一位记不清年龄的老人;一位吃了长生不老药的老神仙……
师:想象一下,就是这位老人,1400年的岁月里曾经经历过什么?发生过什么变化?
生1:不计其数的人曾经在他背上来了又去,可是它还是那么坚强,只是稍微显得陈腐了些。
生2:一次次的洪水曾经从它的身上流过,人们都为它担惊受怕,但是它还是稳稳地站在那里,因为它有四个小桥洞为它减轻洪水带来的'冲击力。
师:是啊,那再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个词──“坚固”,一定体会得更加深刻。
赵州桥不只很坚固,它的栏板上还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播放配有音乐的具体描写图案的几句话),仔细地感受与想象。
师:你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两条龙缠绕在一起,一边还在吐水花呢!
师:想象真丰富,什么叫缠绕,你能做给同学们看吗?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两条龙在飞,前爪还相互抵着,回首遥望。
师:你说得那么形象,能用你的肢体语言让大家明白“抵着”和“回首遥望”吗?
师:你们对于龙的动作、形象体会得那么好,读一读,你一定会对语言也有所感悟。(读)
【反思】
感悟,在想象中激活
正如罗丹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言文字自身经常是简单的,教师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语言文字背后东西,想方法启发同学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语言符号为鲜活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同学真正开始用心想象时,他们独特的感悟才干被激活。《赵州桥》在教材里是一座文字的桥,只有当这座文字的桥化为同学可以凝神注视的桥时,感悟才是真实存在于同学的心灵深处的。在教学中,我抓住“坚固”和“美观”两大词让同学感悟,让同学换个角度将这座桥想象成一个人、一个老人、一个忘记了年龄的老人,同学的想象被激活了,他们自身在感动、在自豪。至于桥的“美观”显然在文字上就比“坚固”来得生动些,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氛围,让同学闭目想象。同学的想象力被充沛调动,使文本自身更具有张力。
《赵州桥》教学反思14
《赵州桥》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我鼓励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和民族命运、国家未来联系起来,从而谈到安济桥的“安济”的意思,为赵州桥的修建切入思想路线,就是古代劳动者是如何用智慧建造赵州桥的。引导学生不仅感受赵州桥的`特点,而且了解设计者和建造者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设定的氛围之中。
在感受赵州桥十分雄伟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画出赵州桥的样子,然后通过个人朗读、重点词理解、师生配合读感受赵州桥“雄伟”的特点;赵州桥的坚固体现在李春独创的设计上,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一部分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自学,采用先阅读文本再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孩子来做李春,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孩子们概括得非常好,讲解也很到位。同时,为了让孩子们对赵州桥的坚固有更深刻的体会,我还引入了一些资料: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赵州桥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八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千年如一日,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学生深刻体会到赵州桥实在是太坚固了。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赵州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通过图画对比古今建造条件的不同,并引出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激励学生像李春一样用心做事,用智慧创造生活,做一个有理想、用智慧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新人。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课文讲解后,又分析了文章的写法,教会学生过渡句和中心句的作用和运用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古代石拱桥和现代桥,感受我国的桥梁艺术。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激励大家发挥想象:让学生设计一条心目中最理想的桥,并画出来给大家加以介绍,学以致用,介绍时用上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
总之,这节课我秉承引导学生多读、多感、多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整堂课“语文味”比较浓厚,整体效果比较理想。
《赵州桥》教学反思15
林州市姚村镇下陶学校王永庆
在本节课上,我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初步学习中,我指导学生从文中的字、词入手,掌握汉字的读音、写法以及意思,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在掌握基本字词的基础上,进而学习课文,读准读通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与认知。在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互帮互学及时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巩固自主学习的.知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按照老师的指导,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的展开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跟着学生学习的情况给予有效地指导,针对学生易出现的字词问题,进行重点教学。在课文的初步学习中,我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明确了方向。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在展示学生学习目标是,语言的描述不具有指导性,尤其是能力目标“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描述的,如果改为“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捕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同学交流。”这样可能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第二,没有捕捉住教学中出现的“火花”,指导学生展开高效的学习。如“举”这个字的学习,学生说到“举世闻名”这个词,那么及时和文中的“世界闻名”联系起来学习,再拓展到句子的学习,这样就能更好地做好学生从低段的学习到中段学习地衔接。第三,学生对各类桥的知识所知甚少,限于生活与阅历又根本不可能去知道、涉猎更多的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多动手(查阅资料)、多动脑(筛选资料)为学生搞好服务。这样会让我们的课堂更有实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赵州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赵州桥教学反思10-26
《赵州桥》教学反思09-04
《赵州桥》的教学反思02-07
赵州桥教学反思03-06
《赵州桥》的教学反思(15篇)04-21
《赵州桥》教学反思(15篇)03-15
赵州桥教学反思(15篇)09-27
《赵州桥》教学反思15篇12-01
赵州桥教学反思15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