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是一篇写事情的文章,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抓住文章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品读“赏花”。师引导:终于,春天来啦!儿子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想去那片芳草地看一下吗?我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并以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进行朗读训练。在生字、词的教学上,我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并掌握。
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很好地挖掘课文空白点,应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既对课文有了深刻地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引导学生体会儿子不仅给父亲带来了快乐,也给岛上居民带来了快乐。如应该创设以下情景:美丽的鲜花不仅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还引来了岛上的居民呢!
1、有请这位先生,当你清早推开窗户,闻到花的清香,你心情怎样?
(当清香迎面扑来,我感到心旷神怡,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
2、看,心情烦闷的女士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会怎样?
(我觉得我的烦恼顿时抛到九宵云外了,我又恢复了平静的心情。)
3、瞧,那位劳累一天的渔民走过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你又会怎样?
(劳累了一天,我本来已经腰酸背痛了,但是当我看到这美丽的鲜花在风中轻
轻摇晃,我的疲劳顿时化为乌有,我又精神百倍!)
二、高尔基信的内涵挖掘不够,学生对结尾句的理解流于表面,难点的突破不到位,对信的整体把握不够,研读教材上仍须下功。因此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一些说教味,学生难以理解。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给”,永远比“拿”更愉快。在理解这句话的环节中,我没有让孩子们扩展思维,而是表面理解。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说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当今社会,每家都是独生子,致使学生自私、贪婪。让他们学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大公无私,仅凭一两句说教的大道理,作用不会太大。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只要你真诚地付出,人家受益自会予以回报,那你也将是多么愉快呀!老师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定会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医生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人们称他们为“白衣天使”;父母给孩子无私的爱护,也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体会到: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尽我所能,给身边、周围的人,奉献一片爱心,留下美好的东西,才会更加快乐。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让孩子们也感受到 “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对孩子们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要学会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使境界得到升华,真正理解 “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所以教学这一段,应该有一个层次,先联系课文理解,再联系生活,从鲜活的例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容易产生共鸣。下次教学时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比较好:
1、启发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及时给提示单(有关奉献、给予与索取的名言)分散难点,从而由台前到幕后指导学生突破难点,避免了繁琐分析与高谈阔论。学生自然会围绕板书上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谈“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会汇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相机表扬赠与名言,并让学生高声诵读以体会一种快乐。
2、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
(1)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2)结合你联想到的人和事写一段读后感;
(3)把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写成凡人格言制成书签当座右铭。
4、最后教师归纳:美好的东西或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是一次弯腰搀扶,或许是一个美好的祝福,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把握好二期课改的精神实质,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注意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2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对话的基础和依据;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合理调控,认真对待学生这个主体,充当对话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对话的双方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并努力用教师的真情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获得心灵的洗礼。在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我注意了对文本的情感把握、提炼、升华,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文字内容比较简单,但表达的情感却十分真挚。文章讲的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几件生活小事,读后使人感受到了高尔基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全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学生很容易能体会到文章前半部分中的“爱”—“栽花”中,只有10岁的孩子,却懂得怎样去关心父亲:经过长途奔波来到父亲身边后,“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读到这里,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为了让父亲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心情舒畅。”有的说“为了让父亲不会感到寂寞,有鲜花陪伴。”还有的说“美化环境,使父亲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悟出了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一份爱。
而对于文章后半部分中的“爱”——父爱子,从“赏花”与“写信教子”都能够体现出来。怎么样让学生感悟到此时父对子的爱呢?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人文性学科,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此时我注意发挥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有能力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本课内容简单,事情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这些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让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种父对子的爱。而文章的重点——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中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文中明明讲的是“栽花”、“赏花”,怎么又变成“给”与“拿”呢?高尔基所谓的“给”,所谓的“拿”究竟指什么呢?对这部分的理解我设计了一座桥梁——用生活来解决,文本来自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读过的一些名言警句,如“人生的价值,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再让学生品味课文,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紧密“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让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内涵,同时也能领悟到这又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之上的崇高的爱。
学完了课文,我又进行了延伸拓展。“平时你又是如何爱你的父母,你能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吗?”学生反应不一,大部分学生只能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爱”(生活上的关爱,为人处事的教诲之爱等)。而自己对父母的“爱”少之甚少。沉默了一会儿,我追问道:“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打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绪飘飞。“我要为下班的爸爸倒上一杯茶。”“我要学会自己洗衣服,减轻妈妈的负担。”“我要好好学习,少让父母操心。”“除了自己的父母,我还要关爱更多的人。”……听着孩子们稚嫩而又坚定的话语,我欣慰地笑了,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领悟到爱的真谛了!爱是相互的,而爱的给予者远远要比承受者幸福多了。
愿世间到处都充满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3
今天上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第二课时,发现问题不少,值得反思。
虽然这篇课文很短,但是要求背诵,特别是里面的标点符号值得好好推敲。整课的设计我抓住了“爱”这个主题,通过父子间爱的表露来进一步展开,从而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文中标点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面孔,特别是引号的用法,这里出现了单引号,单引号是用在双引号中的,他是不能独立运用的,但是当把这句单独列出来的时候,又由原来的单转化成了双。在教学时,我首先将他独立出来,用学生所熟悉的面孔和大家见面,然后再联系书本,寻找不同处,然后对比掌握单引号的用法,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我也自以为不用细究。下午默写时,问题来了……37本作业,有30本这个标点符号没有掌握。我先是生气,然后静下心来,仔细的琢磨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分析下来,原因如下,这样的对比出示,没有达到意想的效果,双引号的这张熟脸把单引号给掩盖了,学生并没有掌握,而是听到一个结论,没有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反而削弱了单引号的用法。看来这一部分还得仔细深入,反复强调才成。
在教学课文中,任何环节我都上得比较粗浅,也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提问的空间,因此,学生没有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所以一些本该重视的地方被忽视了。例如,文中高尔基给儿子的.这封信在引用中的标点,有2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关引号,很多孩子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提及。没想到孩子都是马大哈,果然对这个现象视而不见,在默写中,错误率几乎是95%。看来老师必须得是个细心人啊!这样的返工,效果肯定不会理想。
朗读时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大戏,朗读的指导自然是语文老师功力的最好展现。一堂课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朗读指导问题多多。如何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呢?教师得有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一杯水啊,语言文字功底的薄弱,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要读好,就必须抓好字词,反复提悟,或通过连锁问题进行感受,同时语调和在标点上的停顿也不能忽视。最重要的还是老师在上课前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反复的思量。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回忆《练习3》中柯原的小诗《幸福》中的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通过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学生懂得了高尔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从中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一种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写回信时,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的内容泛泛而谈,不够具体明确。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5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栽花赏花、写信教子,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课文,我主要抓住以下几点来讲:
一、抓关键词感受儿子对父亲的爱。
课文中栽花赏花这则小故事充分展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其中,儿子不怕辛苦栽花的经过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查找有关词句,寻找爱的足迹。学生通过朗读,找到了“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劳动的场景,真切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而后,又让学生想象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和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感悟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
二、读信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父爱一览无遗。我引导学生反复读信,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自己的`感受。随后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对“给”与“拿”的理解,深切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
三、拎出重点扎实推进教学
文中两个“美好的东西”和“给”、“拿”的含义都是课文的重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相对其它的理解比较难,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辅助理解就显得深刻多了。学生们在明白“给”与“拿”的意思的基础上,想到了白衣天使、人民警察等岗位上的无私奉献的人物,明白了“给”的重要意义和可贵精神。
让学生写的儿子给高尔基的回信,学生们主要从三个部分来写,第一,谈家里的生活;第二,针对赏花谈自己的心情;第三,重点谈了自己对父亲教育自己的“给”的感悟和决心。总体来讲,写得还算比较像一封情深意重的回信,不过,都不够详细,匆匆带过,有点仓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6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是一篇写事情的文章,但其中竟有两段是描写景色的。而正是这两段景物描写,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为什么会从远方给儿子写去那饱含深情的一封信——那么美的景色、看到美景想到了儿子,于是促使他写了这封信。
高尔基将这种亲子之爱扩大了,变得更广博、宽泛。指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提出疑难处,大家一起来解决。教师则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从而使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给”,永远比拿更愉快。一些学生举了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说了自己的体会。还有几个学生并没有真正留心体会自己给予他人美好东西时的快乐。当今社会,每家都是独生子,致使 学生自私、贪婪。让他们学会无私,仅凭一两句说教的大道理,想必作用不会太大。那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只要你真诚地付出,人家受益自会予以回报,那你也将是多么愉快呀!老师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定会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医生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人们称他们为“白衣天使”;父母给孩子无私的爱护,也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体会到: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尽我所能,给身边、周围的人,奉献一片爱心,留下美好的东西,才会更加快乐。我根据我的理解,指导学生在课文的背景音乐营造的读信氛围中,深情导读信的三个片段,创设父亲写信,儿子读信的情景。最终让学生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我力争让每个孩子从心底升腾起一股自发为班级服务的思想,不是有位哲人这样说:播种思想,就会收获行动。让每个学生在老师、同学的关爱中自发自觉做好事,不求索取。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使境界得到升华,这样才能真正理解 “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7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叙事性记叙文语言清新、文质兼美。文章写了儿子和父亲“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高尔基,让高尔基的付出为最后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打下伏笔。然后以“爱”为经纬,先让学生体会儿子的举动所反映的爱父之情,联系生活实际谈这种情,感受儿子通过种花来表达的对父亲的爱,在栽花这一环节,实际上我应该再给学生一次朗读品味的机会。接下来,我给学生一幅“姹紫嫣红”的百花图,让他们感受花之娇艳,进而读背第四小节。这里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这美住进心里,效果不错。然后引出“高尔基为什么会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这个问题,让学生来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和喜爱,同时也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
对于信中写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一些说教味,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这一段,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层次,先联系课文理解,再联系生活,从鲜活的例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容易产生共鸣。
对课文中蕴含的感情,我们的讲解会显得空洞,所以我想引导孩子品读,读中感悟。“鲜花”是文章的线索,在课堂上,我围绕花(栽花——赏花——谈花),引导联系生活,积极对话,想象情境,再现场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儿子种花时的情景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二是畅谈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全都开放时的多种感情体会鲜花给高尔基带来的美好感受,从而拉近与课文人物间的距离,为后文第二层次的思想领悟打下基础。
教学第八小节时,我让学生尽情畅谈第二个“美好的东西”指什么。学生居然能不断高度概括其含义,出乎我的预料,我想这和前面拓展、联系的体验活动有关。但我还是帮孩子细化了一下,让学生从具体中感受了这种付出可以是什么。“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一次掌声,一个握手,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都能够成为美好的东西。”
“在阅读教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让孩子能对文本有个清晰的解读,不能浅尝则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让孩子们感受了景物描写,环境渲染的作用,更让他们通过“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小事,感受了父子情相牵、心相连。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8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来体会高尔基孤身一人在孤岛上修养时,那种孤单寂寞渴望见到亲人的心情。其次以“爱”为经纬,编织父子间深情的网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概括父子之间的感情,学生大都会选择“爱”字,将它板书在父子俩之间,听着配乐朗读带中的课文录音寻找“爱”的轨迹,圈画描写父子情深的有关语句,并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儿子通过种花来表达对父亲的爱,在充分朗读课文和体悟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扮演“儿子”的角色进行朗读用读来体现父子间浓浓的爱。而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读好栽花图、春景图、赏花图等镜头,并相机切入春景图的语言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花的美,从而引出“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学生来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和喜爱,同时也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理解体会高尔基的信,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弄懂这一段,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尽量让他们自己弄懂,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采用了“看谁读懂的多”这样的说法来激励学生交流,符合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信中写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一些说教味,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这一段,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层次,先联系课文理解,再联系生活,从鲜活的例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容易产生共鸣。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启发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我及时给提示单(有关奉献、给予与索取的名言)分散难点,从而由台前到幕后指导学生突破难点,避免了繁琐分析与高谈阔论。学生自然会围绕板书上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谈“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会汇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我相机表扬赠与名言,并让学生高声诵读以体会一种快乐。
2、教学中启发学生理解两个“留下了最美好的.东西”,深入理解高尔基信的内容和含义。然后让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给永远比拿愉快”,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
3、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4、趁热打铁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在教学总结时送出期望:但愿“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名言伴随你走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处,伴你一生健康成长。最后提醒学生: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多年。从不以“拿”为借口要求回报,倡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躬身体会“给”的快乐,从身边的事、从至爱亲情做起,感受人世间真挚的“爱”的艺术、“给”的艺术。
虽然本班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但我相信“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相信他们从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中体会到“给”的乐趣,从而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生字7个“基、妻、姹、嫣、晃、阵、霞”;积累词语若干个;能正确地在田字格内书写“基、妻、晃、阵、霞”5个汉字,并能在写的过程中有意记忆这些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4、5两节。
3、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读懂课文最后一句话,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高尔基信中两段话的含义。
难点:理解高尔基信中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媒体高尔基的画像、小黑板、田字格黑板、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名言引入,揭示课题:
1、名言交流:在学习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名人名言,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指名几人)。
2、出示文中的句子:老师也有一句子要和大家交流,自己轻声念念。
(出示)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愉快呀!
3、出示高尔基像:这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在写给儿子信中的一句话。读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4、总结:
(1)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块儿来学2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生字:基。(变形的其加土)。
二、整体感知,读文识字:。
1、那么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
2、逐段检查,尤其注意指导学生读好:矍头、栽花等词语。
3、学习生字:妻、晃、阵、霞(妻:正确书写上半部分。霞:正确书写下半部分,并组词。)。
4、把生字送回文中,自己再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5、师小结:儿子种花,将美好的鲜花留给高尔基。高尔基写信,将深刻的道理告诉儿子,让他知道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会使自己感到快乐。
三、走进课文,解读“给予”:
(一)儿子的“给予”
1、仔细读读课文,想想儿子是怎样留下这美好的鲜花的?(指名读相关内容:第三自然段)。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矍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自由读)。
2、从这段话里我们读出儿子留下这美好的鲜花容易吗?(不容易)从哪儿看出呢?
顾不上:千里迢迢来到父亲这儿,却没有休息。
一直:一直都没有闲着。
各种各样:栽种了许许多多的花草。
只有……还:这些事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来说更不容易。
3、看提示,想象说话: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丝毫不觉得,因为,他心里一直想。
4、小结:从这段话里,我们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对爸爸深深的爱,一心想把美好的东西留给他,我们称这种行为为给予。(板:儿子、种花、给予)。
(二)父亲的“得到”
1、过渡:我们说有给予就必然有得到,下面我们再
来读读文中的“得到”。2、学生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
3、高尔基得到了什么?(鲜花)美吗?从哪儿看出?
(姹紫嫣红、阵阵芳香、引来蜜蜂)。
理解:“姹紫嫣红”一词。教学生字:姹、嫣(在字形上都有“女字旁”,在字义上都有美丽娇艳的意思。所以,“姹紫嫣红”就是指各种各样美丽的花。)。
4、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美景(也可出示相关的图片)。(指名说)学生读课文。(引背)。
5、高尔基欣赏着这些美丽的花儿,心里有——(期待学生回答:说不出的高兴)。都会有哪些高兴呢?我们帮他说出来。
【投影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
6、师小结:(板书:高尔基、赏花、得到)。
四、学习书信,领悟“给予”:
1、过渡:高尔基看到这些美丽的花儿,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于是,他把这些感想写在信中,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封信。
【投影出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用书信的格式)。
2、学生自由读书信,指名读。
3、读了信后有什么不理解的吗?(指名)信中“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愉快呀!”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给予”了之后,儿子的生活会获得哪些快乐呢?(学生自由回答)(板:、写信、明理)。
4、其实你们想的也就是当时高尔基儿子想的,让我们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告诉高尔基,好吗?
五、体验习作,实践“给予”:
1、小练笔,两个话题,自选一个:
(1)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快乐,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快乐传达给远方的爸爸。
(2)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得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2、指导写字:基、妻、晃、阵、霞。
教学反思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巨大的资源宝库,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在教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第四节时,我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让孩子在舒缓音乐声中,配上优美的美景图,范读这一小节,带领着孩子一起去看看这块芳草地,然后再让孩子自己读读这一小节,想象: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同学们顿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跃跃欲试,“我闻到了花儿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花香。”“我听到了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着歌。”“我看到了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句句优美的语言从孩子们口里冒出来。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0
这两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概括父子之间的感情,学生大都会选择“爱”字。然后让他们自读课文寻找“爱”的轨迹,圈画描写父子情深的有关语句,交流后整体上初步感受“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事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双向的浓浓亲情。而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读好栽花图、春景图、赏花图等镜头,并让他们思考“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让他们体会父亲的自豪,欣慰和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而后深情导读信的`三个片段,创设“高尔基写信”、“儿子读信”、“父子产生共鸣”三个镜头,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的道理。最后提醒学生: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多年,从不以“拿”为借口要求回报,倡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给父母洗一次脚),躬身体会“给”的快乐,从身边的事、从至爱亲情做起,感受人世间真挚的“爱”的艺术、“给”的艺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与实践性。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是一篇记事文章,但其中有两个描写景色的段落。而正是这两段景物描写,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为什么会从远方给儿子写去一封饱含深情的信——那么美的景色、看到美景想到了儿子,于是促使他写了这封信。
高尔基将这种亲子之爱扩大了,变得更广博、宽泛。我指导学生通过4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交流从信中读出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提出疑难处,大家一起来解决。我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从而使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给”,永远比“拿”愉快。一些学生举了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说了自己的体会。还有几个学生并没有真正留心体会自己给予他人美好东西时的快乐。当今社会,每家都是独生子,致使学生自私、贪婪。让他们学会无私,仅凭一两句说教的大道理,想必作用不会太大。那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只要你真诚地付出,别人受益自会回报,那你也将是多么愉快呀!老师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定会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医生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人们称他们为“白衣天使”;父母给孩子无私的爱护,也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体会到: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尽我所能,给身边、周围的'人,奉献一片爱心,留下美好的东西,才会更加快乐。根据我的理解,指导学生深情导读信的三个片段,创设父亲写信,儿子读信的情景。最终让学生体会“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我力争让每个孩子从心底升腾起一股自发为班级服务的思想,不是有位哲人这样说:播种思想,就会收获行动。让每个学生在老师、同学的关爱中自发自觉做好事,不求索取。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使境界得到升华,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做得好的地方:
1、我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并理解文本,自读自悟(如你从中读到些什么?高尔基的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2、教学语言简洁精练、及时总结,培养了孩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课文内容得到延伸(如:高尔基的儿子载花时心理会想些什么?来到载满花草的芳草地,想象:所见、所闻和所感。)。
4、在品读课文开篇采用“直奔中心”式,引领全文,讲读课文。
5、在“说话训练”环节,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多读、多悟、多想、多说、多体验,使文章中心更加浅显易懂。
6、在拓展环节——赠送书签时,让学生亲手制作、摘抄、积累名言佳句,并相互赠送。
不足之处: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情感丰富的人,才能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从而引导好学生。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以发自内心的强烈感受和栩栩如生的理解认同,启发学生进行富有感情色彩的读书,细细品味其含义,领略其精神,师生才有真心的互换,情感的交融,学生也才能更好地进入文学的境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深情,激活了课堂,这就可能有教学的境界美。
1、在用图片突破重难点时(理解第二个“美好的东西”),应配乐《爱》,突出课文“爱”的主题,掀起教学高潮。版书设计有重复字样(高尔基),应稍作改动。“赠送书签”环节,应就地取材,结合课后第三题的要求:摘抄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句子。也可作为书签内容,不要发散开来。
2、说话训练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心,练习说话,不要偏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主题。
3、课件出示“作业布置”环节,应及时复习书信的格式,用多媒体直观显现,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减轻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把总结积累的经验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2
在本文教学之前,我通过对教材和学生做出的分析,做了以下预设:课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内涵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基本弄清其含义后,只需联系实际,说说类似情况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说多少,重在有真情实感。照这一目标来说,此难点也算突破,教学任务也算较为完满地完成了。但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前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几个地方还做得不够。
一是在分析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不透。亲子对父亲的深爱还体现得不够,对词句的“抓”还不深,如:学生提到儿子千里迢迢“探望”父亲,我只是对“探望”与“看望”进行了比较,这样对词语的理解是比较浅显示的。还应当深问“儿子是怎样‘探望’父亲的'?”这样学生便会从词句入手,从字里行间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儿子以辛勤劳作,为父亲栽种鲜花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二是本课教学看似行云流水,词句抓了,课文读了,情感体会到了,实则浮于表面,学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广博、宽泛。教学时体现得不够,理性的分析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看来备课时,教材挖得还不够,基本要求达到了,但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状态。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都体现了一个“爱”字。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父子情。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到儿子种花的句子。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接着,通过一个填空让学生想象儿子劳动的场景,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而后,让学生闭眼感受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及指导学生读出鲜花的'美丽芳香;并相机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高尔基赏花时的情感并读出感情。——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学习写信这件事时,学生通过朗读,知道这是高尔基在教育儿子,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
二、感悟“给”的快乐。
高尔基赏花想着种花人——儿子,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这种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交流自己给人予“帮助、安慰、关心……”等的切身体验,突破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三、理解中心句。
在高尔基给他的儿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句话使我马上想到了我们《练习3》中所学到的小诗《幸福》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很显然,这两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引导学生回忆这句话,他们的理解还是挺到位的。这使我想到我们应该要把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我力求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的‘拿’愉快”的理解。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有点匆忙了。学生在写回信时,也只是泛泛而谈。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教学中:首先采用以读代讲,抓住文章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如品读“赏花”。师引导:终于,春天来啦!儿子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想去那片芳草地看一下吗?我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
对文章的难点部分,学习信的内容时,第一个“美好的东西”学生能提出指的是鲜花,而第二个“美好的东西”学生一时难以作答,此时,我加以点拨,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或事物在什么时候也给别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而愉快?我创设情景,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归纳:美好的东西或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是一个美好的'祝福,只要是真诚的,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
不足之处:高尔基信的内涵挖掘不够,学生对结尾句的理解流于表面,难点的突破不到位,对信的整体把握不够,研读教材上仍须下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5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行文流畅、内容简单、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从小教育儿子的思想。文章结构清晰,两件小事很自然地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且两件小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把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串联了起来。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
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最后趁热打铁地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虽然本班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但我相信“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相信他们从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中体会到“给”的乐趣,从而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不足之处在于“写信教子”这一部分讲的不够分量,对信的内容还应该再深入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09-1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07-05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02-22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03-2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11-09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5篇12-2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12-06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04-30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