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1 19:08:2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栗张洋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三、讨论: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从小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发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这些词语:聪明(因为他看小孩游戏就想到了治水的办法)、善良(帮助老百姓治水)、坚强(不放弃治水)等。然后我又让学生各自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读本组文章,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当然,本节课也有略微的遗憾,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点前松后紧,导致最后“让学生对大禹说几句感激的话”这个环节显得太匆忙,草草收场!今后在时间安排上要做到心中有数!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后终于把洪水制服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出示课文中数字的填空,让学生重点抓住 “13、三、一、十”这些数字,然后问学生:“从这些数字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本是一组平淡无奇的数字,但在课堂上,学生却读得特别响亮,并会抓住这些数字来说出大禹的伟大品质。通过填空,朗读、讨论,使学生很快从中悟出这些数字的深刻内涵。最后教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让学生积极讨论:“大禹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学生们积极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数字来讲,从而能说出大禹的伟大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象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考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无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步地反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

  1、学生讲,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自己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锻炼他们“说”的能力,可以使教师从发言中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同时,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全体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打下基础。

  2、教师讲。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诏发学生国境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这种联想往往使学生增强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感情,补充和丰富他们对中心思想的具体感受,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

  3、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公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大禹治水》是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赞颂了她一心一意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抒发了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激之情、缅怀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课文紧紧扣住“治水”这一中心进行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无家可归。

  课文先写了洪水的水势,“滔滔”形容洪水汹涌,波涛滚滚;

  其次写危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冲倒房屋;

  结果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不治不行。

  这样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课文首先写了大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然后写大禹仔细观察,挖河劈山,疏导洪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两句话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从几个关键词里进行理解:“走遍”、“吃尽”,一个“遍”、一个“尽”表明了大禹为调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千”、“万”都表示很多很多,“九”并不是指数字九,古人以九为数之最大,这里形容大河、大山的多,还要“挖通”“劈开”,可见治水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大禹“仔细”察看水情,“带领”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过“引导”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从思想到行动上,把大禹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课文还列举了典型事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可贵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13年”强调了大禹治水的时间很长,“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对比,“十多岁”应大于“13”,说明大禹离开家的时间太长,孩子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由此可见,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可贵啊!第三部分写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们非常感激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传。

  课文的篇幅适中脉络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感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通过朗读、集体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习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本单元围绕着“伟人”这一主题,安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三篇课文,《大禹治水》本势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在本单元中,基本脱去了“神话”外衣,展现了一个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作为“伟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它承载着让学生理解英雄的奉献与智慧之重任。这个故事文本语言及其简全文只有400来字。第一自然段,抓住四五个词语就勾画出洪水肆虐后的悲惨景象。第二自然段写父亲鲧治水没有成功,由儿子禹继续治水,巧妙地引出大禹。第三、四自然段谢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以及几个典型细节,用几个有代表性的数字水命他的奉献精神与智慧。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去深刻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从而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尤为重要。然而体会人物的内在精神,离不开环境的烘托渲染,对于认识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洪水究竟有多可怕?这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授课为第一课时,我的着力点就放在了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把握上。

  首先,在《大禹治水》的初步认知上,我摒弃了神话的色彩,以突出英雄的事迹为出发点进入课文学习。开篇采用谈一谈你心中的英雄,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拉近学生与英雄之间的距离。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往往出自个人所阅读的书目,对于英雄这个话题很容易展开话题,此时我顺势引入有关英雄的故事《大禹治水》便显得自然流畅。

  教师板书课题后,大家齐读课题,采用课题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问道“大禹是谁?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如何治水?治水是否成功?”等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就放手让生生之间解决问题,教师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让问题作为导向,驱动学生读中体会和感悟。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先进行字词检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识字认词已经不再陌生,所以这个环节我以小老师教读,开火车领读等方式进行,同桌之间说一说识字的方法,提炼方法做一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养成善总结、勤归纳的'优良学习习惯。除此,教师引入一个本课重点生字“被”,从字的部首着手,通过问一问“为什么它的部首叫衣字旁”,引发孩子的思考,并大胆想象猜测衣字旁的演变过程,通过展示演变过程加深对衣字旁汉字的理解,顺机指导书写。在书写环节,我采用小老师先指导,学生练笔,生生检验的方式,写好“被”字的同时,再写两个衣字旁的汉字,以达到教一字会多字的效果。

  字词攻克后,我们回到起初提到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再次进入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感受洪水的可怕,从而为后文“必须治水”做铺垫。其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淹没、冲毁”、“到处伤害”、“痛苦极了”等词,透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好处与迫切。在这一自然段中随文学习“泛滥”一词,并试图通过读书感悟理解词意并学会应用,但是在这一环节,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读的指导不够,孩子们读书形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的课堂本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但我急于讲解,读的还不够,引导的也不足,致使对于词语的理解不深刻,导致仿说练习困难重重。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资料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光。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讲解词语上,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我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是要多注意多思考及时改善的。

  因此结合以上问题,我及时做了多次调整,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自然而然在方法的引导到明白了“泛滥”之意。并结合生活加深对“泛滥”的理解,并加以应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也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进而引出第二课时要学习的重点——大禹如何治水?结果如何?以问题开篇,再以问题结束并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在孩子的思考中结束本课,布置与本课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

  以上是我对本次公开课教学反复研磨中的所悟所感,感谢组内全体老师的献策献计和无私帮助,在个人提高的同时,也希望在教学中能够给新入职教师些许的帮助。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7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奉献中的一篇文章。本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文章共4个自然段,按起因、经过、结果安排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挖开九条大河”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文中“四天”“九座”“十年”“三次”等数量词的运用对表现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离学生很遥远,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些在蜜糖中长大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教学本课,可以与现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相联系,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大爱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一、 品读词句,突出奉献,英雄在艰辛中挺立。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体现了大禹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呢?首先在教学禹治水的过程时,通过比较父亲鲧的做法,用引读的方式让孩子在文中用一个字概括大禹的做法,通过第二次引读体会大禹治水工程的不易。教师激情的引读是火种,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勾画打动着自己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的语言特别打动着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因此在孩子体会到的点评中我都是从表达的角度进行指导。

  二、巧读数字副词深化奉献,英雄在大爱中挺立。

  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读书引导,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大禹的英雄形象饱满起来

  三、 学习方法的渗透,英雄在咬文嚼字中挺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字学习方法的渗透,对孩子的识字兴趣以及方法的引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副词教学中,比较突出副词数词的用途,教师点拨,提醒,加强孩子注意,为三年孩子将来的写作道理有种引领。在理解了“欣欣向荣”后比较为何不写具体让孩子明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写作方法。

  不足:

  1、由于想一节课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因此许多环节不够落实,整堂课读得还不够,一课一得体现不突出。

  2、虽然力图在教学中体现对语言的关注,但在语言运用上这节课体现得还不够好。

  3、由于上课的过程中,缺少大家的沉稳,所以对学生的全面关注还需在课中磨练。

  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虚心学习,一定要懂得舍弃,认真落实每堂课的训练点。

  2、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8

  [文本解读]

  《大禹治水》是一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教学中应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讲故事、看插图等多样手段,在学生读、说、听、思等言语实践活动中将识字、学词、学句、知文有效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大禹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随文识字,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学会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治 洪 形 理 制”。

  [教学难点]

  读好课文中的长句。理解“治理”“地形”“制服”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初识“大禹”,揭题质疑:

  1.图片初识禹。

  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故事了。这个故事里有个英雄,他的名字叫“禹”,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人们又叫他“大禹”(板书大禹)。我们一起读读他的名字。(学生齐读)关于大禹的传说可多了,其中“治水”的故事留传最广。

  2.随机识“治”字。

  (1)“治”是生字,谁能读好?(板书 :zhi )

  (2)这个字你在生活中见过吗?你来说说。

  你们已经会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了,真好!小朋友们,那你们一定知道治理河水可以说成——治水,医治疾病就叫——治病,治理国家就叫——治国。

  (3)治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起来写好它。——(一三两笔对对齐 当中一点往外提 撇折夹角小写轻巧 台字宽宽靠右边)生描红。

  3.读题引思考。

  (1)今天,我们就一起读读《大禹治水》的故事——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关于这个治水的故事(标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质疑)

  理答:治水的原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以“故事”开篇,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简单直接地切入课题。随文教学“治”字,在与学生边聊边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加以词语的理解,降低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生字运用启发性的儿歌,增加写字的乐趣。

  二、初识洪水,借图促读:

  1.读图知洪水。

  那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让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看,发生了什么?——洪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洪水吗?(学生说知道)那就请你来说一说(洪水是什么样的?)。

  2.故事学“洪”字。

  是的,其实洪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个“洪”字里还藏着一个故事呢。传说古代有一位很厉害的水神,他的名字叫“共工”,他一生气就要发大水,在“共”的旁边又加上了一个三点水,变成了“洪”。这个字你记住了吗?汉字中还藏着故事呢,多有趣呀!来,读读这个词。(齐读)

  3.情境读短语。

  (1)(回到图)这水那么大,那么急,这就是课文里所说的——滔滔的洪水(引读)朗读评价。我们一起读一读。

  (2)滔滔的洪水来到了村子,农田呢?(请学生说——也可以说成—再出示:淹没了农田(你读)。房屋呢(请学生说),也可以说成-冲倒了房屋。(真了不起,两个多音字都读准确了。)谁再来读。(了字读得真好听,轻声又轻又短,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是啊,洪水害的老百姓都没有家可以回了,这就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4.短语促读文。 短语入文,读好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洪水危害。

  [设计意图]巧妙地利用课文插图,以“趣”促“学”,通过生字故事帮助孩子识记生字,加深印象。同时,教师语言的渲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文本中学习,水到渠成。通过有效的评价语言达成知识点的训练,不留痕迹。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

  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那禹,是怎么治水呢?请大家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一读故事。

  2.按序来读文。

  (1)第二自然段:

  a.关注轻声,读准词串,读好短语。

  第一关: 第二关: 第三关:(难度加大,轻声小“了”来帮忙)

  吃尽 千辛万苦(吃了很多苦) 吃尽了千辛万苦

  走遍 千山万水 走遍了千山万水

  挖通 九条大河 挖通了九条大河

  劈开 九座大山 (很多座大山) 劈开了九座大山

  大禹怎么治水的呢?我们来看看第二自然段。这一段故事挺长,怎样才能读得很通顺很流畅呢?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第一竖排,谁来试一试。四字词语谁来读?诶,我还会变呢!词和词在一起,还可以连起来变成一个短语呢,怎么样才能读得自然好听呢?

  ——瞧,故事的语言就是这么有趣。

  b.结合图片,结合词串,理解词意。

  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借助图片,理解“地形”,认识“形”字。

  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为的是什么呢?出示:察看水流和地形 引读

  地形(后鼻音)你知道地形什么意思呀?地形:就是大地表面的形态。示图:我们的大地(让学生说)有高,有低,有山,有水,这就是——地形。看着图,再来读读这个词,印象就更深了。

  这个形也是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请学生说)。跟着老师来写写这个形。老师范写。(杉字旁已经学过了,又和老朋友见面了。形字有三丿,有高有低,有短有长,就像地面上高低错落的大山,长短不一的江河。描的时候要把三丿描好看,力量送撇尖。

  借助短语,理解 “治理”,认识“理”字。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样为的是——?出示: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读一读)为了治水,大禹——请学生齐读,大禹就是这样治理洪水。(出示治理洪水)写好“理”。怎么记住这个字呢?(运用熟字记生字,也是记生字的好办法。好,看着笔顺图自己写一写。 斜玉旁,横等距,长长短短有条理。)

  c.短语回文,分组朗读,读顺本段。来,读好了短语,老师现在把它们送回课文中,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点读,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读是重点。指导学生有方法地提高朗读水平,通过词语-短语-句子的方式,分解难度,帮助学生逐步达成,激发自信。游戏的加入,师生的合作读掀起整节课的小高潮,不仅调节了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巩固了短语的读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故事语言的乐趣。同时,巧妙地安排生字的教学,关键笔画地书写借助简短的儿歌指导学生,便于接受。

  (2)第三自然段

  a. 借助图片,听讲故事,入情入境。

  大禹治水还有很多小故事呢。出示图,这幅图就讲了其中一个故事。老师讲给你们听一听。

  b. 关注数字,尝试练习,读好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

  课文的第三小节就讲了这个故事。这个小故事里,数字特别多,注意了这些数字,这个小故事就读好了。生读。你看,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吃尽了辛苦。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字在图上)齐读。

  (3)第四自然段

  a.追溯字源,学写“制”字,理解“制服”。

  (洪水被制服了)点红:制服。谁来读这个词?这个制里有个你熟悉的偏旁,是——利刀旁,它和什么有关。出示古文字,我们来看看“制”文字演变。

  制在古时候就是指用刀修剪树枝,(刂泛红)所以右边有个利刀旁。

  这里的制服是指大禹用工具、智慧和力量征服了洪水。你看,根据字形,我们就能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也是学生字的好办法。

  写好制。这个“制“字有些难写,我们该怎么制服它呢?有个小窍门。一竖要挺直,轻顿笔,竖有力。

  b.了解结果,齐读全段,感知心情。

  c.结合情境,理解词意,“代代相传”。 渗透传说的文体特点。

  这个故事发生在四千多年以前,为什么我们还能读到呢?老百姓为了纪念它,就把大禹的名字和他治水的故事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了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这就叫“代代相传“,其实还有很多的传说故事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下来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中加入教师的示范读,营造了故事的氛围,吊足学生的口味,再让学生去读,效果就是不仅想去读,还会读得更好。“制”的教学以及“制服”的理解是难点,通过古文字的引入和结合文本的解读化解难点,达成目标。词语意思理解方法多样化,除了生硬的“告诉”,还可以是通过结合文本情境来理解,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理解。

  四、插图排序,整体感知:

  1. 回顾全文,插图排序,整体感知。

  这个故事还要继续流传下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直接请学生说。

  2.巧妙巩固,词语填充,总结全文。

  读这个故事,就像看连环画一样,老师给它配了段文字,可是缺了几个词,你能填进去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谁来试一试。好,一起读一读。

  总结:小朋友真了不起,看着连环画,把长长的故事读成了短短的几个句子。下节课,我们还要把这幅连环画读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句子里还藏着我们要学过的生字呢,我们赶快把他们请出来吧。

  [设计意图]课文插图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结合“故事传说”的文本特点,借用“连环画”这一有趣的说法调动学生兴趣,在读图的过程中梳理故事的内容,整体感知。

  五、写字练习,关注布局:

  学写 治 制 形

  1.学习读帖,提炼规律,关注布局。小儿歌:左右等宽中间靠 左右不等窄让宽。

  2.练习书写,关注姿势,反馈点评。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除了安排随文识字,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加入一定量的集中识字写字时间来强化。本课10个生字中有8个左右结构的生字,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读帖的过程中,发现左右结构的生字的特点,教给学生一类生字的书写规律。

  六、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总结: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个英雄:生齐读大禹,牢牢记住他带领百姓做的事:生齐读治水。深深记下这个神话传说:生齐读大禹治水。

  教学反思:

  20xx届青年教师会课的帷幕即将渐渐拉上,今天上完《大禹治水》,这几日的疲惫好像一下子除去了不少,但还是忍不住坐下来细细回味今日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再比对之前的试教演课,发现在目标达成的同时,还有诸多值得提高改进的地方。

  这篇课文,说实话,在设计之初,有些犯难。第一课时35钟的课,我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我的这节课上应该有什么样的知识生长点?

  回顾区级会课的主题“文体在左,学情在右”,想到这里,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许多。我始终想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一篇故事传说的第一课时,应该学什么”的大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比起刚开始的天马行空,现在似乎接地气了许多。在备课磨课后半程思路又开始混乱的时候,我拿出了手边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翻阅,以求找到一些思路,看着看着,心中的目标渐渐明晰,识字写字,阅读,文体主旨,技能方法应该是我这节课的应该教给学生的。我就顺着这个思路又开始重新审视教案,一步一步地进行梳理和对照。不仅理顺了教学目标,整个环节也显得清晰了许多。我就把这节《大禹治水》的第一课时在识字写字的目标上定位成认读20个字,会写“治 洪 形 理 制”。在阅读上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会读“了”字短语。在文体主旨上要把握传说的问题特点,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个给孩子讲故事的大姐姐”的`身份,让学生能够借助插图了解传说故事的大意。在技能方法上要交给孩子识字写字的方法策略,比如通过这节课,会写左右结构这一类字,突出语言表达上的特色,比如第三自然段的数量词,一、二自然段的“了”字短语等。期待在结构巧妙处理的同时,能够把技能的训练层层递进。

  在最终的课堂呈现环节,初步达成了教学设计的意图。

  一、读通课文重分解

  第一课时,重在读通全文,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本课的生词很多,光光二会字四会字就有20个之多,一一出示没有归类地读,学生也容易产生疲倦,环节也会显得冗长,效率不高的同时,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设计时,还原文本最初的形态,一段一段地帮着孩子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再随机进行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多种形式地读。第一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短语“淹没了农田”“冲到了房屋”“无家可归’,再送短语回归文本读好句子。第二自然段特别长,处理时则侧重教会学生读好词语的基础上,读好“了”字短语,再读好句子,帮助孩子一步步分解难度,逐步达成目标,激发学生浓浓的兴趣,再设置游戏环节师生合作读地形式检查巩固,课堂气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调节。这样组块的模式也便于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清晰的课件展示一目了然,反倒优于教师讲的效果。第三自然段则改用教师示范读,创造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启发学生关注数字,读好数量词。第四自然段通过重点词语“制服”“代代相传”的理解来读通文段,节奏进程到这里可以适当加快。

  二、识字写字有方法

  识字写字时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一课的生字很多,并且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采用了随文识字加上集中写字的策略,让学生在文本中认读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的形式。课中,为了防止破坏上课的节奏,我把随文识字定位在认识和记住的层面上,通过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的方式得以巩固。课尾,我则采用集中写字的形式,启发孩子通过读帖学会观察、对比汉字,发现汉字书写规律,期望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只是这些字,而是像“左右结构“这一类汉字的书写规律。在随文识字中挖掘汉字的故事,充分站在学情的基础上出发,通过有趣的汉字起源故事,象形文字的演变等来激发孩子的识字欲望,充分渗透中国的汉字文化,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学生回答巧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反馈和激励,还能更好地指向学生的学情,调控课堂节奏,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方向。几次试教中暴露出我的一个问题,评价语言太过泛化,大多是“太棒了”“真好”。这类评价语其实就是无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为此在备课时,我在学生回答预设上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和准备,力求在评价时通过简单精巧的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今天课堂上呈现的效果基本不错。

  整节课上下来,在与孩子交流互动的同时,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关注到,影响了一些效果。在读书方式上,较多地使用了齐读的方式,没有运用的恰到好处,一是浪费了时间二是齐读反倒没有个别读的效果好。在个别词语理解上没有下到功夫,不是太巧妙。比如“制服”的理解除告诉学生课文里表示大禹用智慧、工具、力量征服了洪水以外,如果能加上一句“让洪水变听话”这种儿童话的语言来总结,会更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记住制服的意思,和“治理”更好的区分,化解难点。再如关于“伟大“一词,没有让孩子体悟,其实就可以用大禹的父亲“鲧”的故事来凸显大禹的智慧和不容易,从而体会理解“伟大英雄”,这个难点也就可以很好的突破了。

  课上到这里终于结束了,但是与我工作刚刚5年的青年教师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这次的赛课体验让我更深入地知道如何去研读文本,如何去把握学情。真正的一节好课需要用心去体悟、去演绎,还课堂的精彩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9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的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缺乏生活实际经验,课文一开始就已经有了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内容,我采用了媒体展示,在第一课时伊始,就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在汹涌的洪水面前,人类的渺小和无奈,在这种情感的渲染之下,课堂上学生感悟起来就容易许多。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材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

  在知道禹为了治理洪水是“下定了决心”之后,我问到:禹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做了什么呢?为了察看水流和地形,禹爬过了许多座山,趟过了许多条河,课文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千山外水”,指导读好这个词。这其中的每座山他都爬过,每条河都趟过,就叫做“走遍”。

  “千山万水”的理解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接下来,我继续提问:在翻越这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大禹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师生互动交流:爬山的时候,山上会有……会遇到……下雨天、下雪天……夏天的山林里……大河里……河上没有……

  面对这样的困难,他是怎么做呢?山高路滑,摔倒了,他……脚被石头、树枝划破了,他……走的路多了,脚上起了一个又一个血疱,他……大河里水流很急,找不到船,他……冬天里水冰冷刺骨,他……肚子饿了,他就……口渴了,就……一路上太苦了,但他什么苦都能吃,这就叫“吃尽”了“千辛万苦”,他吃尽这千辛万苦,走遍这千山万水,为的就是——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多不容易啊!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指导读好这句话,注意及时评价。

  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之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妥帖的方法。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很好地展开实施。在引导学生想象时,我的思路仍然不够开阔,对于学生的回答,预设得不够到位,在学生的讲诉中,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这样一来,老师的“牵”就显得很勉强,学生的回答面也就被框住了,不能很充分地展开。另外,老师的评价还很单一,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完全的激发,本应很出彩的一个环节,就显得像是在“牵强附会”了。

  在感知了禹所经历的辛苦之后,便是感知禹的“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禹的做法,我适时地进行了拓展,讲诉了禹的父亲鲧当年治理洪水的方法。鲧用“堵”失败,禹用“引”成功,这一对比很容易体现禹的智慧。另外,我继续使用“想象”这一法宝,让学生将“现代化设备”和“四千多年前的工具”做对比,让学生再次体会禹带领老百姓治水的不易。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比较流畅的,不管是简笔画理解“挖通”“劈开”,还是“九”字的含义,包括资料的拓展,都很好地为理解文本做了服务,让学生多方位地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唯一不足,还是我的语言,不够精炼简洁,我想,这是我以后要经常注意联系的地方。

  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老师就是妈妈,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利用老师的回答,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现在想想,这个小节似乎是被我匆匆一带而过了。是的,学生理解起来似乎并不难,可是,由于我的仓促和不镇定,本来很感人的一个故事,好像一下子就味同嚼蜡了。在听了其他老师的课之后,我想,是不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也可以进行资料的拓展呢?

  比如说: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

  或者引入具体的故事,“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走遍了九州。豫州是九州的'中心,大禹的老家就在豫州的中岳嵩山,大禹无论南来北往,还是东奔西走,都要经过嵩山。但由于治水工程时间紧急,刻不容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禹虽然牵挂老母亲和妻子,但没有时间,主要是没有心思回去看望她们。别说路过嵩山了,就是从家门口经过,他也没有进门。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大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是他在治理淮河之前。当时他凿开了雍州的龙门口后,西北一带的洪水流进了黄河,这一带稍为安宁,他就奔走东南去治理淮河。从嵩山经过时,正好路过家门口,大门敞开着,涂山氏正在院里推磨。大禹觉得妻子发胖了,再一瞅,不对,她挺着大肚子,肯定是怀孕了。大禹百感交集,一方面高兴要当爹了,一方面心酸妻子挺着大肚子还要干活儿,一方面愧疚自己不能尽到丈夫的责任。大禹真想下马去帮助她,但转念一想,不能,东南边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还深受洪水之苦呢,于是就扬鞭策马向东南飞驰而去。

  第二次路过家门是在一年之后,当他疏通淮河之后,听说三门峡又有水怪兴风作浪,他急忙掉头向西北飞奔。这次他又经过嵩山自己的家门口。老远就看见涂山氏坐在门口,正给怀里的孩子喂奶。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真想大喊:“我当爹了!我当爹了!”他也真想走上前去抱抱儿子,亲他一口,问问给孩子起名字了没有。可是就在这一瞬间,他想起三门峡荒山野岭里孤儿们哭爹喊娘的声音,他想自己的儿子是儿子,别人的儿子也是儿子,应该先救他们才是。于是,他一扭脸,又策马向西北跑去。

  第三次路过家门是在治理好三门峡后。他在三门岛上劈开三门,在黄河中心凿下了中流砥柱,降服了黄河水怪,使洪水沿着黄河归入大海。他刚刚舒了一口气,突然又听到南方荆水暴涨的消息。他又骑马跃上嵩山,观看远方的水情,正好又路过家门。他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张望,似乎在等待他的归来,看到小夏启在地上爬着玩儿。大禹心里一抽搐,两行热泪滚落到马鬃毛上,白龙马摇了摇头,甩了甩鬃毛。这时,大禹眼前又出现了荆州地区许多老百姓在哭喊亲人的景象。大禹为让那里的老百姓早享天伦之乐,只好紧闭双眼,弯腰伏在马背上,白龙马腾起四蹄又跃过了禹的家门。”

  个人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禹为了治理洪水的无私忘我,只是由于篇幅较长,所以是在课堂上直接引用,还是课前拓展阅读,还是在课后加以延伸,还需要多加思考。

  十三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这时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出示一组图片,展示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学生说出可爱的孩童在池边玩耍,无忧无虑;懂事的孩子开始回到学堂,学习有用的知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吹笛歌唱,有的品茶谈心;农民们又种上了庄稼,从此生活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安定的日子”,并对禹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此情此景之下,让学生来理解“禹”为何被称作“大禹”,就显得比较顺利自然了——是人们对这位治水英雄的尊称。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情境的渲染之下,还是比较投入和集中的,是不是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和第一小节的对比,激发出更多对禹的崇敬之情呢?

  整个教学在对大禹的呼唤中告一段落,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内心之中。

  课文教完了,比赛也结束了,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首先,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去钻研,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

  第二,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要体现一些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但是设计必须要显得严谨,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必须反复斟酌,加以训练。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毕竟,我们的教学时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四,要注重朗读形式于理解课文的结合。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并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间。

  第五,规范老师的语言。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六,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0

  1、化“繁”为“简”。

  什么叫“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是本课的关键语句,体现了治水的艰难,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直观印象,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我想到了用线构画。在黑板上画一画,写一写,一目了然:这儿是一条大河,那儿是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这可是治水中最艰巨的任务。接着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劈开”的艰巨性。

  2、及时抓住关键,激发深度学习的兴趣。

  禹怎么知道挖通哪里的河,劈开哪里的山?为什么会治水成功?因为大禹治水有方。出示句式:禹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_,最后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禹查看水流和地形是为了确定挖河劈山的路线图,疏导洪水流入大海,所以大禹还是智慧能干的人。在教学“千山万水、千辛万苦”时,点出“千、万”,问学生:大禹爬了多少座山?走了多少条河?大禹真的数过吗?接着追问:请你想像一下,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禹吃的苦多吗?这每一种苦他都吃过,他都尝过,这里的“千万”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表示禹吃的苦很多很多。在教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时,点出“九”也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表明大禹挖通了很多河,劈开了很多山,才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小朋友们,因为禹是与洪水作战,所以大家想一想,她在挖山通河的长期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在教学时,抓住“千、万、九、九”这样四个字,让学生体会大禹为了老百姓的幸福,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困难,吃了太多太多的苦,从而感受到大禹是一个一心为民、勇敢坚强的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1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全组成员召开了讨论、研讨会,制定出磨课计划。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们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经过本次的磨课、上课,我们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

  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应该来说,关于他的教学设计也很多。不同的教材中都有这篇课文。我在建构我的教学设计之前,阅读了其他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的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我贯穿的是两条主线:

  一、使大禹这个人物鲜明而且立体、多维。

  二、把对于二年级学生至关重要的说话训练抓住,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有效真正为学生发展使用汉语服务。同时第二条主线更可以推动第一条主线的明确。同时,文中的字词教学又不能放弃,它是年段目标中的.重点。

  因此,开篇的关于水的成语的引导,洪水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千辛万苦”的拓展想象,数字的深究讨论,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无所畏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回扣课题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治、制”的区分运用,考验着学生对汉字的字义理解。

  虽然整堂课紧凑而且环环相扣,但上下来仍有超时,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过渡语的精炼程度不够,思考以课堂流程和大问题的把握为主。同时在某些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呼之欲出时,还是不能急于给出简明的答案,应由学生品悟。最大的收获是,在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做好两手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课堂的精彩。教学机智也来源于充分的预设。当你面对是未知数的学生时,还是解读学生的思维入手,打好有准备的“仗”!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4

  《大禹治水》是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不辞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洪水治理好了的故事。这篇课文将单元主题——奉献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继而培养孩子公而忘私的精神。

  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治水的原因。肆虐的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但三年级的孩子对“洪水”的感性认识比较少,很难读到位,我采用老师范读的方式,让他们说说看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孩子们边读边悟,抓出描写洪水可怕的重点词语,如:“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只有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才能领悟鲧为什么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禹“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自然而然明白治水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事。关于治水结果的学习紧随其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紧扣重点词语“欣欣向荣”的理解,与洪水时形成鲜明对照,这巨大的变化都要归功于禹,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孩子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有了明确的源头,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他们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针对全文学习的重点——禹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先引导孩子们找到禹遇到的困难:“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语“常常、又、长年、都、只好”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突出禹无畏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对比学习两句话:“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首先让孩子带着问题: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练读,体会“才、仅仅、就、却”突出了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首先,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去钻研,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设计必须要显得严谨,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必须反复斟酌,加以训练。

  第二,要注重朗读形式与理解课文的结合。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读得并不深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将读的形式完整的呈现出来,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并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间。

  第三,要更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找一找禹治水的方法,还是禹在治水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无论是在指导朗读,还是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引导问题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第四,读写结合的过程,因为读的不够深刻,有的孩子对禹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比较肤浅,导致了看图写话有些偏差,有的孩子在写话时,出现了禹的妻儿欢声笑语的场面。

  第五,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第六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针对孩子们的回答,适当及时地进行评价、引导、鼓励,让孩子们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激发了他们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讲了一节公开课《大禹治水》。虽然算不上成功,但是我却从中得到了锻炼,受到了启发,感受到了成长。

  首先,在“课件与课堂有效结合”的主题教研背景下,我初步学会了制作简单课件,这便是进步。在今天的课堂中,“洪水视频”的应用也的确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触动了学生心灵。但也有些部分控制的不够好,起了反作用,今后继续研究学习。课件的运用要特别感谢郭春成老师的指导。

  其次,经过老师们的评课,我对该如何授课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低年级教学老师要善于发挥范读和领读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老师的教学思路一定要清晰等等;尤其是教研室的方老师提到的“学生、文本、老师融为一体方为一节好课”的观点更是切中要害,一语中的。其实,我在课堂上最欠缺的`便是入情入境和与学生的平等交流。

  再次,这次讲课激起了我学习和运用新课标的勇气。应试教育的阴霾让我们许多人对新课标视而不见,“拿起”又“放下”。通过反思,我深刻意识到: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必然误人子弟,害己害人,可怜可悲。我们一直苦于找不到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其实语文新课标就是一盏明灯!像“以读为本”这样的话我们应该牢记于心,付诸行动。

  教学无止境,学习才会无止境!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8-26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8-27

大禹治水的教学反思11-07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2-02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1-27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优秀02-15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07-15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2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04-18

部编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