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7 10:46: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课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课程教学反思1

  《咏雪》选自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古代小说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咏雪》一文篇幅短小,辞意简单,文章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语言”不好,一望而知。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虽不多,但读懂此文亦不是难事。在教学之前,我预设的教学流程是:读通(读准字音)——读顺(理解内容)——读美(再现情景)。

  文章简短,自以为备课充分,预设环节清晰简洁,自然流畅,那天天气虽冷,外面一直飘着雨,可我心中豪情万丈,在脑中将教学过程回顾了一遍,信心十足的走进了课堂,引领学生直面文本。

  师导: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有才气少年的故事。

  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讲述了“曹植七岁做诗”的故事。

  师:同学们,其实像曹植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教学环节有条不紊,我因势利导,带着学生读准字音,默读课文注释,消灭了重点字词的意思,说了译文,去掉标点检验了学生的朗读,接着,准备评析课文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写出了……”,或“……表现了……”“……说明了……”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

  生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写出了故事发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2:“俄而雪骤”说明了雪是由小到大,也写出了谢太傅出题的原因。

  ……

  生3:“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太傅对他们的回答很满意。

  生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说明谢太傅其实更喜欢“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为什么呢?

  生5:因为文章只介绍了兄女,而不介绍兄子。

  生6:“公大笑乐”写在“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后,是不是也是因为这句才大笑呢?

  整堂课正向我所预设的方向发展,我将带着学生们欣赏这后一句比前一句美在哪里,我意气风发:“那么,你们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一阵沉默,我继续引导道:“柳絮风一吹,四处飘舞,雪花呢,也是飘飘洒洒……”我伸开双手,模仿雪花飘舞的样子,试图带动学生的想象力,可学生仍是有些茫然。我有些急了:“看过下雪吗?”学生这次倒是很整齐地摇摇头,大声回答:“没有!”我愣住了,是呀,我们青田地处江南,又是近海地区,冬暖夏凉,下雪?实在是难得一见!突然,有个声音冒出来:“看过了!好像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的时候……”同学们纷纷点头,我正暗自庆幸,谁知学生马上又因为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开始争论起来!我急忙拉回他们:“想想看,那时下雪是怎样的情景,或是回忆一下,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下雪的情景?”学生又是面面相觑。这时,一只手怯生生的举了起来:“老师,我去年到哈尔滨旅游,看到过雪!”我大喜过望:“快说说看!”“可是……”“没关系,大胆说!”学生受了鼓舞,大声地说:“老师,我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竖起了耳朵,“因为那雪,用手抓起来,是冰晶一般的,更像盐!”

  不要说学生纷纷点头,我更是意想不到——刚才这一切,都是我备课时疏忽了的问题!

  天气越来越冷了,学生们继续争辩着。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个突发事件,我该怎么办呢?

  也许是天公作美,窗外居然零零落落地在雨丝中飘起了些许雪花,渐渐的,白色主宰了天空,下雪了!!

  一个学生尖叫起来,其他人都来了兴致,纷纷把头朝向窗外,个个喜出望外。

  我当机立断说:“同学们,那么接下去的'时间,我们就去外面欣赏雪景!”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我继续说:“我们边欣赏,边思考,究竟哪个比喻更好,同时,我们也再想想,还能不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学生一涌而出,沉浸在了喜悦的气氛中……

  第二天,我再次走进了教室,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眼神,心中不由一阵激动!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雪景,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比较好,因为盐撒下来,和我们昨天观看的下雪相比,速度太快,雪应该是飘,和柳絮更像,而盐只能是用落!

  生2: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盐下落的路线太直,雪会随风起舞!

  生3:我倒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雪落在手心里的感觉,是冰的,手感和盐相似,而柳絮应该是暖的。

  ……

  生4:我的想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两种比喻都非常高明。从物质上分析,雪更像盐,而从感觉上分析,雪像柳絮,只不过因为两个人比喻的角度不同罢了。而且,我觉得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比喻,和两个人的性别有关系,女孩子更浪漫些,而男生比较理性,所以有盐和柳絮两种截然不同的比喻!

  我不仅为和学生们为他的精彩发言一起鼓掌大笑起来,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接着,学生们又读了他们写的形容飞雪的比喻。

  生1:雪,像是一群白色的小精灵,漫天飞舞着,来到人间,扑进大地母亲的环抱里!

  生2:飞雪,如不惧人的小蝴蝶,扇动着着翅膀,随着风,四处乱撞!

  生3:雪,像蒲公英,似鹅毛,又如芦花般,在天空中飘飞!

  有学生反对了:你怎么一个人把所有的比喻说完了?学生们又哈哈大笑起来!

  看着学生们开心的样子,我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心想:多亏了这一场雪呀!

  教学反思:

  (一)备课也要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发展和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教师已经预设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形。在本课教学中,我本想利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读与说,顺势说出“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较之前者更胜一筹,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学生们老老实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情况——“忘记下雪时的情景了”,并且根据自己的认识,指出“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比喻更好!这样的回答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符合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我想,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由于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起的,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备课时,也就没有充分的去考虑学生的学情,须知,备课也要备学生!

  (二)让学生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

  心理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的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而学生,对老师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种本能的戒备心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朋友关系,在中国这个特别重视师道尊严的国度里,似乎很难产生!学生往往顺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向着教师预定的目标前进,生怕触犯了教师的权威,这样,必然会限制他们的思维!本堂课的教学,原本一课时就能完成,但学生并没有按我的预设前进,他们所说的,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他们说出了真话,我想,“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何况,从学生语文积累的角度来讲,通过第二课时对雪的再分析,取得的效果定然比我原先设计的要好!更何况,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愉快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既是如此,两节课又何妨?!

  (三)就地取材,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

  在教学设计时,我原本是想通过文言文的三读“读通,读顺,读美”来达成教学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上!谁知学生居然对雪没有具体的概念!当发现阅读主体的个人体验游离文本之外,我一下子没有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有点慌但却想不能阻止学生们的声音,所以继续请同学们说下去,而学生居然又说出了一个与教师预设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完全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预设与生成产生了偏差!幸好,一场及时的雪,使学生在有趣的观察和实践中得到更多的认识,这堂课总算是有了一条漂亮的尾巴!可是,如果没有那场及时雪呢?看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绝不能成为一句口号!

  回顾这次课堂教学因疏忽带来的意外,从最初的胸有成竹,到后来的慌乱、紧张和当机立断,以及最后的惊喜,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决不应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由翱翔!要知道,学生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大!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更应在深入研读和挖掘文本的同时,全面了解把握学习主体的情况,正确使用和处理文本,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根据课堂教学的发展实际,灵活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超越预设、创造精彩!

课程教学反思2

  转眼间,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已经接近一个学期,双周课虽然少了很多课时,但是有很多的收获与反思。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起的学科,主要是运用现代先进的媒体技术融入到实际教学中。所谓教育技术,就是在实际生活和教育教学中采取的一切方法和手段的总和。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学习中,不管是在学习理论知识还是学习实际的操作技能的过程中的所有的传递知识技能的方法。

  作为一名师范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熟练操作各种教学媒体的技能也是必备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再是一块黑板、几支粉笔的时代了,掌握教育技术是未来教师的发展趋势,教师必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媒体设备,这样能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信息的获得、分析、应用,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并举的局面,为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创造了客观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发展和广泛普及有利于改善现代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促使媒体化组合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网络化合作学习模式的形成。

  在我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出勤保障度很高。主要是在上课时听老师讲课,完成课后作业中把握知识的应用。在其余的课后时间,很少会形成系统的复习情况,或者说基本上不会在课后去花时间学习本课程的更多知识。

  对于这门课程知识的学习,虽然不能达到融会贯通,但是总体来说对自己也是有帮助的。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从我个人的方面对课程有一个新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并不只是包括现代的教育手段,还包括现代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体系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有机的结合。

  总体来说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自己并不是很努力,但毕竟自己也有所收获,因为自己学习时也是带着兴趣的。在兴趣之外还有考试,在复习这段时间会尽量多熟悉教材,了解知识,学习过这门课程之后要对其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努力争取到一个好的期末成绩,证明自己有所得。

  最后,感谢老师一直很认真的备课、讲课,您辛苦了。

课程教学反思3

  教学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通过老师板演及学生练习的展示进一步强调作业书写格式的规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这连个任务基本完成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并以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为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存在了以下的不足:

  1、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准,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计划中的小结部分未能体现。

  2、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例题和练习。所以感觉部分学生反响不强烈。没有很投入到练习中去。

课程教学反思4

  《口耳目》一课是一年级上册识字一的第二课,课文内容是运用“象形字”这一造字方法来指导学生归类识字。课文识字任务比较重,需要孩子们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还要认识一个新的笔画。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认识这些生字并且记住他们呢?我们组内的老师在课前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由于在进行这一课时,我们拼音部分还没有完全结束,学生对于识字方法知道的很少,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让这些生字反复重现,来刺激孩子们的视觉,让他们在一节课内争取熟记这些生字。同时考虑到现在的学生与以前我们教过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在学前都有一定的识字基础,有的学生已经能认20xx多个字,少的也能认识200多个字,这就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能够分层次教学?如何能让他们继续保持高涨的识字热情?这也许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些难点,我们组内的老师充分研讨,精心设计,通过上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 、选好课文,激发识字的兴趣。

  在知道要上识字写字课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孩子们年龄小,对单纯文字的东西可能会不感兴趣,而《口耳目》这一课共十二幅漂亮的图,十二个生字,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象形字不仅让孩子们感到快乐,同时会激发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力记住十二个生字,于是我们就决定教学这样的课文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 、大胆尝试,培养自学的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课完全可以放手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让孩子们自己感受到独立学习的快乐,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好的基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自学这些生字,看看图画,认认象形字,读读拼音,记住他们。由于孩子们有学前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在教学中学生掌握还不错,能够自己看书认生字。

  三、游戏中记字。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了诸多游戏来调味课堂,例如,我指你举(老师指象形字,学生举起相应的生字卡片)、大家比划你来猜(指五官)、儿歌诵读等,其本质都是识字,复习生字,可是学生学得不累,总觉得老师还设置什么新花招在等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识字过程演变成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

  四、抓“典型字”教会学生学字方法。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汉字在他们眼中既陌生又熟悉,加上本课生字均一色象形字,都是高频字,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经接触过,障碍不大,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抓住“羊、兔”这两个象形字,让学生们说说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用自己的观察与想象巧妙地将汉字事物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锻练了学生独立思索、想象的能力。

  从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兴致浓厚,发言积极,教学氛围自主、和谐,教学效果也很好。但纵观这节课,还有些不足之处:1、在抓“典型字”教会学生识字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说说其他的生字,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自主识字的教学效果。2、抓住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进行比较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简练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

  总之,对于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我还要不断的探索,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识字,爱上语文。

课程教学反思5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新课。

  这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巩固所学知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互动性学习。

  在教学中,首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重温了加、减法的关系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索的材料是动态生成的,是在学生的猜测、举例、讨论、验证中完成的,从而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在主动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3、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小组讨论与集体汇报的方式来学习本课的知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强化知识的认识、理解与接受。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去探索乘、除法的关系和意义,验证乘、除法的关系,归纳乘除、法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的思考能力。

课程教学反思6

  一、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在两年的新课程教学中做了些初步的探讨。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物理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主要特点有: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2、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3、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由此看出,物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三、新课改物理教学中的反思案例

  新课改前,我校积极地提倡“启发式”教学,坚决地废除“满堂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只能代表学生“获得到了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这批学生将来会比较顺利地步入重点大学的殿堂。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怀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他们能否在人类高科技的激烈

  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真的无可挑剔了吗?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论证,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成绩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如何由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进发呢?笔者作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原子物理”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在“原子核式结构”的教学中,过去是教师引入新课,如电子的发现使科学家想到原子的结构问题,因为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中性的,正负电将如何分布呢?著名科学家汤姆生提出了诱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这个模型是否正确呢?接着教师呈现出几个重点问题:什么国家的哪位科学家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得出了何结论?这个结论与“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相符?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模型是怎样的?用这个模型又如何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现象?……诚言这种授课方式,比起传统的“满堂灌”优越了许多。但同新课标要求的教会学生用科学家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相差甚远。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出问题: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正确呢?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大家各抒已见,热闹空前,有的小组提出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立即受到这样的反对,当时有电子显微镜吗?有的小组提出做实验,但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大家激烈地讨论了许多分钟后,终于有同学提出用极细的子弹打击物体中的原子,从而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教师欣喜地表示,这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同时启发学生,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通常采用黑箱原理,就是先向黑箱输入某些信息,看它的反馈信息,从而对黑箱的内部结构作出推理。教师进一步引导:极细的'“子弹”如何获得呢?“子弹”如果能“带电”,我们就能根据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如何获得“极细的、带电的”子弹呢?让我们来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吧。同学们兴趣十足,这时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及动画“α粒子散射实验”。最后教师同学生一起得出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中,科学家的思维是: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导出了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作出猜想(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设计实验并做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获取数据(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作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分析论证(汤姆和的原子模型站不住脚,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交流评估等。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同学们,有些同学很有创意,他们对生活的用品稍作改动就成了方便实用的新型工具,这些同学就是善于用科学家的思维来探究问题。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界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同学们要奇思异想,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大胆实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

  笔者在整个原子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都一直在灌输科学探究的思想,从汤姆生电子的发现,到卢瑟福核式结构的提出;从核式结构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到玻尔的原子模型,到量子论的“电子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体现当时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生动体会到粒子世界的奇妙和微小,体现攀登科学高峰的艰辛与喜悦。枯燥抽象的原子物理学,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曲折动人的原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变成了提高科学探究素养的乐园。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更重要的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物理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精心策划好每节课,适时地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正是新课教的初衷和目标。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反思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四、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丰富物理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要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

  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

  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课程教学反思7

  本节课主要是借儿童换牙期,对他们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帮助儿童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了解牙齿保健的常识,并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帮助有牙病的孩子消除看牙的`紧张心理。 这节课,我始终遵循“激趣引题—经验交流—拓展延伸”这条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灵活的采用情境激趣、图文结合、联系实际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了趣味性,生活性,实践性,达到了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牙齿模具等资源,设计了一系列生活化的活动—“互相笑一笑”、“谈换牙的感受”、“说换牙时的难忘事”等满足了儿童的需要,并运用有关动画片有机地切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快乐学习。同时,我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探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看完动画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辨析芳芳和奶奶换牙的区别,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牙齿,正确看待换牙现象,并初步弄清恒牙与乳牙的区别。 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注重教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呈开放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重视学生亲身体验,体现了《品德与生活》的生活化。

课程教学反思8

  汉字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们的智慧结晶。 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并引发他们早期阅读的兴趣,激发孩子对认字产生兴趣。我先出示图一,让学生找找哪些文字是我国的汉字,大多数学生很快的说出了第一项,有的读出了“中国、多少”等汉字。你们知道汉字是哪国发明的。他们很快说出是中国发明的。中国人是怎样来发明汉字的呢?我顺便跟他们讲了一下汉字发明的起源。出示图二:我先把画有图画形状的一半让学生先看。让他们说出这是什么?(火、山、人),看了这样的形状你能猜出后面的字应该如何写?接下来再让学生看(火、山、人)的写法,让他们认一认,读一读。你们看这些文字像不像它的形状。我告诉孩子们我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它是从图画的形象中创造出来的。 孩子明白了这道理后,这样认字的兴趣高了。我拿出了认字卡先让学生看图,然后再让学生猜背后是一个什么字,在认读过程中,并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 最后,我向学生讲述了学习汉字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学会汉字的本领,你能自己看书,在书上能学到好多的知识和本领。鼓励他们今后要认真学习汉字。

  关于谐音这部分的学习,我先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有趣的谐音”的兴趣,为下一步的阅读与展示交流作好铺垫。并通过学习谐音歇后语、谐音笑话,使学生了解汉字谐音的特点,了解汉字文化,感受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教师的讲解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谐音汉字,谐音歇后语、谐音笑话的兴趣,并注意合理使用同音字。采用小组活动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在展示中进一步激发合作、竞争意识,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谐音歇后语、笑话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的继承和发扬。通过汉字谐音的学习,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汉字文化的丰富和有趣。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这样围绕谐音现象来展开教学的,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们了解汉字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让他们心头自然升腾起对汉字的敬畏之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在活动中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

课程教学反思9

  英语(基础模块1)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是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全面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目前该教材还在试用阶段,我校针对该教材中的英语读写课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探索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的有效性。

  一、精品课程的开发

  20xx学年第一学期初我校基础科英语教研室组织学习了新的英语教学大纲,针对我校高一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尝试编写了部分单元配套的教学课件和练习题库。本教研室成员通力合作,就教学中的实际难题进行专题讨论,如针对对话课的教学,词汇及语法的教学,读写课的教学,通过听课、示范课录像、评课、进行个人反思,集体反思等途径学习借鉴,以求寻找最佳教学模式。

  新教材以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不仅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重点,而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中学英语教学是以话题为核心、以任务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新教材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英语课堂。

  本课针对中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依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文化基础课程(英语)的教学大纲来制定英语读写课的教学目标:读写有机结合,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应用技能并重。以阅读为基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培养阅读兴趣,掌握各种阅读技巧;以写作为巩固与升华,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活动为主线,以主题为纲,加强知识学习,突出语言技能的操练,正确运用学习策略,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根据教学实际,体现课程特点

  中山中等职业中学09级共48个班,其中机械、电子、烹饪专业男生为多数,如09级烹饪2班同学共40人,男生32人。他们英语基础较弱,大多数同学达不到初中毕业英语学习水平,语言知识严重缺乏,对英语学习有较大的挫折感,信心严重不足,英语学习的策略意识弱,没有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的意识,英语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需要教师不断地监督和提醒。但是他们有好胜心,喜欢新奇的东西,知识面较广,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乐于完成自己有能力但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根据以上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

  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差,他们对英语学习几乎失去信心。那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失去的信心找回来。在课程设计中,通过教师亲切的教学语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各种教学活动和任务,新颖、美观、充满个性的课件,对学生的视觉听觉造成强烈的刺激和吸引,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学习的过程。

  2、设计丰富的活动,搭建展示平台

  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性格是情感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参与活动、取得成功是取得自信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如唱歌、表演、绘画、猜单词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并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整合使用教材,提升学习能力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处理和使用教材。如对于财经专业的学生,女生较多,可以增加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阅读;而对电子机械专业的学生,男生较多,可以强化语音的练习,解决较多男生不愿开口的难题。通过合理的整合教材,让学生提升自学能力,培养相应的学习策略。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观念上都充分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总体感觉课程进程比较自然、顺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的状态中,达到了预期设想,真正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教研组在教学研讨中对本课进行了中肯的评价,结合该评价,对本节课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设计思路清晰,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任务设计从易到难,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巧用教材,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拓展与补充。shopping poster是新颖的话题。教师有效地利用教材,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它的概念,使学生获得阅读海报的策略。同时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分组分析三个真实任务,不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而且提高同学们的合作交流意识,同时还可不断改进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本课的基础上,今后可加大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最重要的是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和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理念的教学理念,切实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课教师能巧妙地化难为易,有效地指导学生写shopping list的策略。本节课读写结合,并且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切实提高。教师能依据教材,指导学生写shopping list的策略,学生真正地掌握了有效的学习策略,也为下一步单元任务an old books sale打好基础。。

  3、阅读课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用英语去完成任务,这节课达到了这样的目的。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探究,全面的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克服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虽然专家同事对于本节课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笔者个人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课堂导入部分用的时间有点过多,学生如果已经能够理解的内容不应该多次重复操练。笔者如能灵活应变,多点时间留给后面的小组合作讨论,展示学生设计shopping list的作品,那么本节课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反思10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黄金饰品中的假货经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你有多少种方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同学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同学,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⑤?⑥?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研讨上,不只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同学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和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同学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城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同学边学边用,使同学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实验探究活动,又有重点知识展示,还交叉着问题的解决,但实验用的时间较多,再加上有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同学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讲课进度,争取更好效果。

课程教学反思11

  本人任高一级历史教学工作,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收获的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收获的喜悦

  (1)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的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1第八单元第27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时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本学期在学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可由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对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原因则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的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在学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通过“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发挥想象力,设想‘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厦门的纺织手工业者,你会发现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什么变化?’”和“如果你是当年的荣家兄弟,请进行讨论,展开市场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换位思考,培养学生感知历史的能力;通过“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这些观点吗?”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通过“从材料一人物挂冠从商中,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问题思考,达到读史明智,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应辨证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的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制约下,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一些学校不开或少开历史课,把时间留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即使开了历史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农村历史专任教师少,教师不留作业。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

  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学生的课本在使用两个月之后如同新书一样,上面居然没写一个字,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许多学生还固守着学习历史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老观念。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改进的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但只靠单抢匹马孤军奋战的时代过去了,只有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如我在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反复推敲,就是难以找到突破“曲折”这一难点的有关材料,最后只好用教师可以讲解来解决这一难点,后来听了专家的课后,顿时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且由此获得了教学新方法。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取得好成绩

课程教学反思12

  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两则寓言。寓言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特点,让学生学文体会道理很重要。

  在上课伊始,我出示课题——寓言,让学生说说对寓言的了解,通过与神话传说、童话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寓言“小故事 大道理”的特点。

  在具体学习《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时,我基本采用相同模式。

  首先,在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的基础上,以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小故事”为题 ,让学生根据插图,用自己的`话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上,学生的概括存在一定的问题:语句太啰嗦、对故事概括不完整等,在我出示一些关键词帮助引导后,内容基本概括完整。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心理。如“巴望、天天、焦急”等让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焦急的心情,抓住“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一句中“一天,两天,三天”时间的叠加,让学生体会时间的漫长,种田人的焦急,并结合课后“读读想想”,问学生“去掉句子中的‘好像’一词可以吗?”让学生明白禾苗不是没长,只是看不出来,从而更突出种田人焦急的心情;“筋疲力尽”一词的理解,我让学生学着种田人的动作“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让学生体会辛苦,自然就能明白“筋疲力尽”的意思,比直接出示词语意思更能让学生记住。《守株待兔》中的“乐滋滋”、“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等,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白捡了一只野兔后高兴的心情,更看出他心存侥幸的内心。

  寓言中的道理的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反复说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注重在理解课文时对寓意的理解渗透,让学生在课文中通过对关键词句的体会和朗读,认识到寓言中人物的愚蠢和可笑,再抛出问题——“种田人可笑在什么地方?”学生自由发言,我从旁引导,从而让学生明白《揠苗助长》中种田人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守株待兔》中种田人指望不劳而获的可笑……

  总觉得,课堂缺憾还有很多:词语找出来,但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练得还不够,只是叫了一两个读,就齐读了;在思维拓展时,我没有事先准备事例,因而让学生说说身边类似的事例时,学生说不上来,有些冷场,课堂上只能跳过。

  看来,准备充分,贴近学生实情,抓住课堂的闪光点,是今后我的语文课堂努力的方向。

课程教学反思13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应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资源的筛选

  我们手上有广东版、人教版、上海版、北京版、山东版等五种版本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其中广东、人教两版还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安排,我们认为,广东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以“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玫运动”的内容安排为例:(1)更注重学习的探究性。不只是第二章的标题用了“探究”二字,更是每一节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第1节安排了比较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分组实验,第2节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第3节安排了伽利略斜面实验。(2)更注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安排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再安排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是考虑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第三节的“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则是考虑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3)更注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整个章节,不管是落体规律的探究还是斜面实验的探究,都贯穿了“观察—猜想—数学推演一实验验证一修正、外推”这种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知识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验和数学推演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情感。

  又如: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分析各版本教材,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在进行“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的设计时,就用了上海版的讨论与交流的题目,用了人教版配备的视频录像。在进行测验时,把几本教材的练习题进行组合,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课标所要求的难度。

  至于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市中学物理教研会编写的《学习指导》,进行全批全改。这本资料有如下特点: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得准,题量适中,其中每节课的“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特别是“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栏目,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我们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和归纳总结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坚持每节课去提出问题、课后去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是以“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为指引,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象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象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1.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的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2.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沿着老路去走,要彻底转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认识、实践的过程才能达到。

  3.学生可以选学,教师也应该可以选教。新课标最有新意的是开设门类种多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取向去选择选修的科目,如果选修物理的学生少了我们物理教师怎么办?我参加了学校出版的《选课指南》“通用技术”部分的编写工作,写了一篇,题目是“《通用技术》是新课标最灿烂的闪光点”旨在普及对通用技术这个新鲜事物的认识。通用技术课程设9~11个模块,其中“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为必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此为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均为选修模块。我们物理教师特别是年青的教师,完全可以去学校申请主讲1-2门通用技术课程,如果能够一个学期教物理,另一个学期教一门技术课程,循环往复,对教师的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新课标实施过程的难点。

  (1)新课程的目标很高,而课时又太少,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很难深入细致。

  (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要在课后再花时间去补。由于把课堂的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就成为难题,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事前都必须想清楚,有时可谓做到了惜字如金,且语言的速度也要进行控制。

  (3)新课标对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每一章都安排了几个探究性实验,这对学校的实验室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教学实施要符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去评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渠道众多,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估计,且认知水平差距较大。如在图象的教学中,我们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你们看到了哪些图象?”,学生回答了,心电图、脑电图、股票图、资源分布图等等,这就出乎了我们的预料。因此,在关心本学科的新课标的同时还应该去关心其它学科的课程标准。

课程教学反思14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从当前来看,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课程教学反思15

  带着重新整理好的关于“爱”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来到建设路北街小学三(二)班。因为是实践,极力留下原汁原味的内容,以便更好的反思,更多的进步。所以我没有和小朋友们做课前交流,只是提前一会儿进教室。在这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增加了动画,《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画效果深深的吸引了小朋友。看过之后,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爱(相互的爱)。小朋友们一下子像找到了倾诉的闸口,离我较远的学生不自觉的站起来挥手:“我”“我”……

  看得出,平时从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止一次的举起了手,本来就优秀的学生更是踊跃。60多个学生,不能一一回答,最后总结:相信小朋友的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平凡而感人的“爱”的故事,让我们把这些故事留在我们的日记里,写进我们的作文里,长大了,我们把这些故事写成一本书,唱出一首歌,拍成一部电影,好不好?同学们齐声回答:“好。”声音是那么的响亮,可以感受出孩子们的感动。最后以《爱的奉献》MV(背景画面是汶川地震救助的各种场景)结束这节课。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但却给孩子们留下了爱的痕迹。

  课后:这是一次最有突破性的评论,关于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反思:查阅各类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各种大讨沦,纵观新课标,就会发现,就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争论的双方辨词,不是极左就是极右,要么力争课堂的人文性,要么雄辩基础知识的工具性,要么就是极端的要求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每一节课都要同时出现。

  如果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单了,人文性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工具性就是知识、技能、方法(三维目标)。

  如果一节课里面同时实现三维目标,也就是说,一节课能让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那么这节课只能定位于观赏性的精品课。

  难道学了“爱”,会写出关于“爰&qut;的作文,就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欣赏了《庐山的云雾》,《火烧云》,能仿出一篇景物描写,就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2011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应该体现在为了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上;体现在联系实际、提高效率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对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一个慢慢积累,慢慢释放的过程。

  要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就要做到用人文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引领工具性(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运用。比如:用避孕药让黄瓜长的直直的,看起来喜人,吃了却害人。能想起这种方法的人,能说不会运用语文所产生的工具性吗?有毒奶粉、苏丹红、地沟油、专家的虚假报告等等。

  二、用工具性(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运用来呈现出人文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道德品质。试想,如果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出的道德品质都是积极向上的,那咱们的社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智商的犯罪,低智商的造假。也就是说,人文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工具性(知识、技能和方法)同等重要,是相互依存的,但又不是必须同时出现在课堂的。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就是要进行以单元为单位的语文整合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工具性的运用是学生必须自主来完成的,谁也代替不了。人文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产生的正能量是需要老师的引领、引导。这样老师教学生学什么,学生自主学什么就不再混淆了。

  作为学生的本分,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在学校就完成了,不再有完不成的作业,不再没有读书的时间。

【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程教学反思11-03

新课程教学反思02-24

《课程纲要》教学反思05-27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04-10

英语新课程教学反思04-19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04-16

课程教学反思(15篇)01-05

课程教学反思15篇12-28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