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7 09:28: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6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6篇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重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区别运用存在问题。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2

  思作为一名学从教数学的新教师,不断摸索和学习中开展教学工作是我的工作本色。对于本学期的初一数学教学工作,我有所收获,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内容的反思

  教材是如此安排,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教材的编排原则,先易后难的教授学生。提到教授学生,目标新课标要求不是教学生知识,而应该说成教学生方法,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教师应该总体了解整个初中数学中所学习的内容有哪些,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

  二、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学生是主体,教会他们方法才是重要的。以画图为例,尺规作图法,不是教他们如画平行线,而是教会他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学会了这种方法,无论是画角平分线,还是画中线,高线,或者找中点等等,提示他们用尺规作图法,学生便知道怎么做了。再如不等式的性质,只要教会他们用不等式的性质的方法,在解不等式时他们就觉得简单了,就算是解不等式组时,提示一下,他们也能够想到借用不等式的性质。

  三、对教学对象的反思

  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我这里重点要讲的.是后进生的话题。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他们中有先进、中间、后进的不同层次和状态。后进生变差的原因又很复杂,多是外在的、客观的,很难凭借他们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要充分了解后进生,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千万不能置之不理,将其边缘化。

  四、对教学反馈意见的反思

  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3

  一个多月来,我通过不断发奋,欣喜地看到传统的理解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代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一样的学生依据不一样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明白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齐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超多存在。下方,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能够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资料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资料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取”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务必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资料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好处,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联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联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联,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主角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发奋提高自己的业务潜质,个性是驾驭堂的潜质和教材的潜质。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潜质,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袁鹏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用心。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理解潜质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主角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4

  对于《整式的加减》这一章,教材的安排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继而介绍了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的'法则,最后将这些法则应用于本章的重点——整式的加减,全章知识体系井然有序,层层深入。

  我们认为这样安排也有欠佳的地方。首先,重点内容是整式的加减,其本质是合并同类项,而合并同类项是以有理数的加减为基础,把它放在全章书的最后来学习,这样会让知识体系与第二章相关内容分开较久,学生容易忘记。其次,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一起讲,易混淆,对理解知识体系并没有帮助。

  具体的安排如下:

  (一)同类项:通过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表示方法,如□+□+□=3□,让学生模仿例子做练习,然后推出同类项的定义。课前练习要有模仿性及代表性,能让学生易于观察推出结论。因为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同类的东西”是容易理解的,所以这节课的目标是学会辨认同类项就不难了。

  (二)合并同类项:先讲系数这个概念,既避免了与单项式的次数一起讲所带来的易混淆性,又是合并同类项所必须掌握的基石。然后,重点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去括号:运用乘法分配律引入及进行去括号的运算。

  (四)整式的加减:可用两个课时把重点知识巩固好。

  主干知识掌握之后,对概念和纯文字的叙述,不追求精确的形式而注重其实质的理解与领悟。接下来,第二单元将整式的相关概念用两至三个课时逐一学习。如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等等。

  通过实践,突出了重点,加强了练习,让学生在主干知识的循环学习中不断充实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能力。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5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在周三的公开课中我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课时,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是含有分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的解法。在这个探讨过程中主要探讨到底是先去分母方便还是先去括号方便。

  学生们最终通过讨论多个题目给出了最正确的理解:具体题目具体分析。课程结束后我看了达标测试50名同学每名同学都很认真的完成了达标测试。可是发下他们的成绩单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问题。达标的同学只达到了26人,其中满分的10人,另外的未达标的`同学中有一人是0分,也就是四道计算题全部错了。我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零分的呢,就拿出来看了一下,感触很多。因为得零分的同学陈本昇,他在上次的单元测试中考了90分在全班也是名列前茅的,这次达标却是唯一一个全错的。耐心看了下他的题目并不是真正的不会计算,其中有一道是移项没有改变移动的项的符号,一道是系数化为1的时候除错了,一道是去括号的时候前面是负号没有改变符号。这些错误都是所有同学们易犯的错误,我觉得在这堂课中肯定是当堂掌握情况不扎实。接下来第二节课我在上课前告诉他们课堂结束的时候我们还会进行一个当堂测试。测完之后再看了陈本昇的五道题目,全部做对了。也就是上节课他犯的错误通过这节课的再次强调和训练,再一次做到的时候就解决了。

  我在这堂课中在讲例题4的时候学生中出现了不同于课本的另一个解法,直接先去括号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可是该同学

  去掉括号之后遇到了分数之间的合并同类项。这就体现出来了先去分母的优越性,在这个时候补充给学生是最关键的。对于教材的前后联系还是掌握的不是很好。比如等到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节课之前我们第七章第一节内容是等式的基本性质。为什么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呢,是因为系数化为1中用到了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除0外)一个共同的属这个等式仍然成立。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基本步骤,但是在这节课的达标测试里还是有学生移项时没有改变符号。所以知识的扎实才是接下来的学习的基础,接下来希望能抓住孩子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步骤小组内形成互帮互助,一号同学能帮助四号同学,小组内的学习氛围也很关键。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6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面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七年级数学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七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决定。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习注意里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间看书或做练习。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观念

  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理数这一章特别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介绍数的对应关系,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2-02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02-06

初一数学优秀教学反思06-26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优秀03-28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4篇06-23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5篇)02-18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5篇02-13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23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3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