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13 09:18:58 德燊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通用1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厘米和米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通用19篇)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

  厘米和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认识厘米和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些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中去。

  主要教学厘米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首先设计了量课桌长度的活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长度单位,还不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学生可能会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来量,也可能会选用铅笔、数学书等作为工具来量。这样,各人选择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力,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教学时,可以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觉得有什么不方便?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告诉学生: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说一说,再出示米尺,说明: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同事要求学生看着米尺比划1米的长度,实际感受1米有多长。然后通过找出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米实际长度的感知。

  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认识,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2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

  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

  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3

  告别了一年级,我们的孩子升入了二年级,本以为这些孩子就像自己精心培育了一年的幼苗,已经有了自己成长的能力,可是有些课却让我感觉他们的生活经验是那么少,他们要想学会自己“走路”,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引导。

  学习厘米、米这一单元,虽然孩子们能够很好地用尺子,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孩子从来就没关心过尺子上的刻度,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建立厘米、米的表象特别困难,如果没有实物,凭空想象,那真得是很难,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1厘米、1米有多长,进而联系生活,寻找周围大约1厘米、1米的`物体,同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量自己的文具,课本的长度,让学生能体验厘米、米在生活的运用。这样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尽管这样,但在运用中许多孩子还是弄不清该用什么作单位,比如:旗杆长约14(厘米),身高123(米),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我布置了学生回家动手量量自己的身高,多观察生活,多思考。渐渐学生能够准确地给不同的物体带合适的单位名称了。

  学习这一单元,我体会到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想象,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抽象概括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而重视应用,在学习中体验,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以升华,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4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二)抓住联系,认识“厘米”和”米”。

  (三)利用比较,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5

  首先,这位教师抛弃常用的课堂收尾方法:“同学们,请大家互相说说,本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学到的?”而是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这样的处理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就在生活的周围。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知识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其次,紧紧抓住知识的有效生发点,创设估计测量腰围的情境,巧妙引导,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计身高,这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下是不难解决的.。但由估计身高转而估计腰围,由直变曲,对学生而言,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估计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教学的有效生长点。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计与实际的差距,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活动与探索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进入高潮,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测量腰围的方法。伴随积极思维的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热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最后,生成源自预设,精彩来自匠心。这节课的结尾竟能精彩迭出,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活动,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样化的测量腰围的方法,是执教者课前很难预料的。用软尺量和用绳绕属常规思维,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属于创新思维了。学生的确是有富有创造性的,这些方法极具个性化和生活化,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看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就那么简单,只要我们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学生一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意外!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6

  《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概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认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

  学生既然认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准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较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判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判断出大概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准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重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7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8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9

  厘米和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重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因为厘米的单位比较小,在测量短或小的物体时常常用到厘米,课堂上我让学生找身边的或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橡皮的厚、拉链的宽、透明胶的'宽等),再找教室里适合用厘米测量的物体,(如:课本的边长、橡皮的长、墙砖的边长等),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厘米,总结在测量长度较短的物体时我们要用到厘米。

  认识长度单位米时,让学生经历用直尺(厘米做单位)不够量的情况,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然后仿厘米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还要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在这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卷尺亲身体验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从而理解米的感念。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念,从而提高了对米的认识。

  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认识,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0

  在上本课前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教学厘米和米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但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总是会有学生出现如床2(厘米)等这样单位错填造成现象,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如何让学生建立真正自己的表现,丰富自己的认知,我想应该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建构。

  在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估测几厘米。因为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毕竟很少很少,更多的是几厘米长的物体,又因为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比较大,光感知1厘米,生活中10几厘米、40几厘米等这些1米到1厘米之间长的物体,低年级学生比较难以估计,找不准填哪个单位。

  所以本课在教学厘米的`认识后,我认为可以加强约10厘米长的物体的建构,最普遍的是可以是一拃,因为小朋友的一拃大约就是10厘米,而这把“尺”每人都有,在测量时,让学生用拃来帮助估测,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估测,而不是胡说。这个活动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进一步建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建构,形成自己的体验。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1

  厘米和米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长度单位,学生们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我的教学反思如下:

  学生们需要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在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们计算1米等于多少厘米来引入这个概念,然后再让他们通过反向计算厘米等于多少米来巩固。

  学生们需要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单位。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些与学生们生活相关的练习,例如量体温、测量物体的长度等。通过这些练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单位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在课堂上,我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来帮助他们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实际应用。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让学生们动手实践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使用计算器来进行换算等,来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通过这些教学反思,我认为我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2

  本次教学主要是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并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它们。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实践、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首先,我通过演示实物来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我拿出了不同长度的纸条,并告诉学生这些纸条的长度分别是几厘米或几米。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地感受到厘米和米的'长度概念。

  接着,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纸条测量身边的物体长度,然后记录下来并用正确的单位表示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和表示长度的方法,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厘米和米的不同之处。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际生活场景来练习测量和表示长度的能力。在游戏中,学生需要使用纸条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并选择正确的单位表示出来。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掌握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们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同时,学生们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对学习的兴趣也有所提高。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3

  在教学厘米和米的教学中,我认为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准备充分:在教学前,我仔细准备了课件、教具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我在备课时还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尽可能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学方法多样化:我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评价方式多元化: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我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考试、作业、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以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4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厘米和米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因为它们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厘米和米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容易混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的物体和场景,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两个长度单位的不同之处。同时,我也注重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故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除此之外,我也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我经常会让学生们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来练习厘米和米的换算,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两个概念。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多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的物体和场景,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长度单位的不同之处。同时,我也意识到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5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厘米和米是非常基础的测量单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是我对这一课程的反思:

  知识点的重要性

  厘米和米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基本测量单位。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单位的`基本知识,以便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等。因此,厘米和米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示法、比较法、实践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但是,我发现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内容的深化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应用还有一些不足。因此,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我会深化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基本测量单位。

  总之,我认为厘米和米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测量单位。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6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我意识到这两个单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基础的单位。通过教学反思,我发现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时,我可以更生动地解释。比如可以通过实物或者图片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厘米和米的大小。

  在讲解长度单位换算时,我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增加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换算的知识。

  在课后,我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并在生活中应用到实际中。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7

  作为教师,我在教授厘米和米的知识时,有以下几点反思:

  强调实际应用

  厘米和米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测量单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我通过演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单位换算,让他们意识到厘米和米的重要性,并且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和感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以便更好地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同时,我也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来感知物体的大小,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测量单位。

  创设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通过演示、互动游戏、实验等多种方式来教授厘米和米的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比如,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厘米和米的换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掌握知识。

  通过这些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在教授厘米和米的知识时,要注重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设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8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的任务之一就是教授学生关于度量单位的知识,其中包括厘米和米。在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米是一种基本单位。通过实践,我发现教学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有以下几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使用小尺子比较物体的大小,或者将小尺子与一些实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这个主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操作,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去实践,这样可以更好地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来学习和理解度量单位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重视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练习,让学生反复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练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通过教学反思,我发现,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注重练习和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19

  本次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展示、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课堂上,我还通过小组讨论、练习题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在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和图片等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进行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多样性的练习方式,比如通过小组合作、实物模拟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体会到了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05-27

数学厘米和米教学反思03-11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03-12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精选13篇)03-21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精选14篇)03-03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3篇)03-05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3篇09-15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4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