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1 17:56: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桥》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学反思集锦15篇

《桥》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研读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结合洪水的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村民们在洪水来临时的惊慌表现,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说说,逐步深刻地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如学习环境描写时,引导学生发现短句、比喻、夸张、拟人的好处;老汉与儿子的关系,感受设置悬念;在课文的主要内容学完了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表达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运用修辞;在深化主题,理解作者为什么以桥为题目后,归纳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要“以读促写”,因此,在最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去搜集感动人的'事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写一个故事,这也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联系起来了。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读的较少,而我自己讲的较多。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课堂记律较乱,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先维持课堂纪律,因为只有纪律好了学生才能听得进去,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先把课堂纪律维持好之后再讲课。

《桥》教学反思2

  培根曾说:在所有的知识当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最重要。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渗透,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实践当中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巧妙利用“金钥匙”,抓住训练的重点交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

  看课题猜内容是三单元语文天地里的金钥匙的内容,是学习方法的提示,读一篇文章的技能训练。看课题猜内容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白课题很重要,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课题上隐藏着很多的信息,通过让学生看课题猜内容一来让学生掌握看一篇文章应先从题眼入手,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二来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整个文章所选取的内容都是为表达自己的中心而服务的,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选材等等。因此我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并娴熟掌握这种方法。

  二、抓重点词句,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就是通过学文来理解“飞”和“夺”的含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备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分析,想采用先整体感知飞的内容,再提炼飞的含义,可能这时候学生的理解不太到位,于是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勾画表现“飞”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和感悟这些句子的含义,从而明白红军战士在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依然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目的就是为了抢在敌人的前面,也就是急行军。在敌人都无法克服的困难前,红军战士做到,并及时到达泸定桥。引导学生读议这些句子后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飞”就比较容易了。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才是重点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材在第1单元,第3单元和第5单元做了详细的.指导,因而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这种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感情朗读要讲法,并在实践中得法。

  这个班的孩子在朗读上有很大的不足,就是老是唱着读,没有感情,平平的朗读犹如死水一潭泛不起一丝涟漪。究其原因,除了平时的习惯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理解不够,感情不够投入,学习课文没有激情和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蕴载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的语言都是孩子们学习和积累的材料,都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在载体。特别是红军攻占泸定桥的场景很感人,很有气势,很容易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于是我在课堂中用语言充分渲染气氛,将孩子带入到那激奋人心的战火中,我激情饱满的范读,将学生的感情之火点燃,学生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内容,走入了情境,于是真的是读出情,读出意,读出精彩,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不断地训练学生,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就能形成各种语文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桥》教学反思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描述了同一时刻两个触动人们心灵的场景:一个是病情垂危,急待骨髓救命,一个是不顾危险,抽取骨髓,只为挽救一个并不认识的陌生青年。本课时重点是学习第一个场景,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危情的严重,捐献的可贵。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边讲故事边出示课本插图,创设情境,设立悬念,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其次,以读代讲,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自由读、轻声读、默读、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钱病情的危险,移植骨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寻找合适的骨髓的不容易,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以悟促读,使学生感受到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可贵。在阅读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学生的心灵受到爱的洗礼。此外,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每节语文课必须考虑的'问题,本节语文课中首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学习本课生字词,把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阅读的能力。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首先,我觉得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若在讲课时能通过范读,以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作用。其次对资料的整合运用不够充分,此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写字时间。

《桥》教学反思4

  教了很多次的《家乡的桥》,印象中这篇课文思路清晰,根据家乡桥的造型、名称以及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来串起全文。按理说这样的课文,两课时是完全上得下来的`,没想到这次新的班级居然用了我一个星期,才把课文讲完,练习讲清。于是,思索了是师生间刚开始不适应,还是我讲得太过仔细,太过繁琐……

  想来想去,我认为开始耐心点,繁琐点还是有必要的。就拿这篇课文要掌握的总分结构来说,刚开始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对这个概念比较清晰,大部分同学都云里雾里。经过几个小节的精讲,学生终于有所领悟,原来总分结构是这么一回事。同时我又找来课外阅读中相同结构的文章,让学生操练,终于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但还有极个别同学存在着问题。但是我相信经常的练习,同学还是会掌握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还是要思考,这样一个新接手的班级,我应该更快地了解学生的掌握各知识层面情况,以便找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不至于每篇课文都上一星期。

《桥》教学反思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紧紧围绕情感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升华。

  一、精心创设情境,感受人物品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了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的感人故事。我在教学中采用自读自悟、拓展想象、汇报交流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救小钱的高尚品质。

  二、指导品味语言,感悟血脉亲情

  在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有了初步感受后,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及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设计问题,圈画让你感动的词语和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重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思考、交流,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实处。

  三、展开合理想象,与人物对话

  当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感受到小钱的病情危重后,我开始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强化他们的情感。如孩子们对白血病患者的痛苦,没有充分的心理体验,如何去体会小钱的无助、可怜和悲惨呢?这里我设计了补白练习,通过对比,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孩子们与重病在身的小钱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学生在填空的基础上,想象着自己的幸福快乐,与小钱疾病百般折磨的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心理的共鸣,当然能更有感情地朗读。同时也恰到好处地落实了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拓展空间,升华血脉亲情

  为了让学生不仅为课文讲述的故事而感动,还要把对课文的血脉亲情的认识再提升一个高度,我深挖教材,补充了拓展练习。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怎样?如果小钱与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话呢?这一过程升华了情感,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这节课,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拨旺学生的生命之火,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人间真爱,感受两岸亲情,希望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这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也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同时也是我最大的期望。

  课上完了,对于本堂课,自己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经过了不少努力,却留下了不少遗憾。

  1、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读与体会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由于课文容量较大,时间紧迫,对关键的句段只是仓促地形式的一走而过,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品读,去体会。另外,指导朗读时情境设置不充分,指导的深度不够,致使学生在朗读时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还没完全投入其中。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紧急,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生命面临危险,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得仍旧不够到位,朗读时不能收放自如,感情没有到位,只是为了读而读,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果我当时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用范读带动学生,将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整个教学设计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教学设计经过反复琢磨,但是整个课堂出彩的地方还是有限。

  3、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融入到朗读中。由于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所以在处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本节课上提升不够,补充这一项能力发挥较好,可是有条理的进行转述的训练较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要多进行训练,力争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桥》教学反思6

  在这篇童话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图片、朗读、感悟等一系列方法,不仅让他们学会合作,也让他们初步懂得了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自私的道理。

  1、课堂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还应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本堂课就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结合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发现,有助于儿童感悟其中的道理。

  2、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小朋友认识大象的热心,并从“脚步放得轻轻的`”一词体会小动物们对大象的关爱。

  3、在说话训练中,学生有自主的选择权利,激发其创造性,给予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

《桥》教学反思7

  孙老师到底是骨干教师,她的课程让人耳目一新,给人启迪。今天孙老师执教的是《桥》这篇课文。

  开课简单明朗,读课题,让学生质疑,然后孩子们初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检查学生生词的读音,检查生词的时候出示了两组词,写洪水的:“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写老汉的“拥戴、清瘦、沙哑、揪出”让学生认读并让孩子们说出这两组词分别是写什么的.。然后老师从写洪水的词语入手,带着孩子们走进了让人“胆战心惊”的洪水世界,让孩子们体会洪水的可怕和凶猛。这篇文章的写法比较有特色,用非常简短的字句去表达复杂的内容,因此,我觉得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雨大洪水大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进一步去体会雨大和洪水的凶猛,从而体会当时形势的危急,瞬间,就会夺走人们的生命!

  然后,教师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老汉。同样,老师也出示了一组写老汉语言动作的句子,引导着学生去一一体会。这里的引导老师非常细致,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他们基本上都领悟到了老汉是一个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英雄。孩子们的朗读也非常到位。但是我觉得既然老师在开课之初出示了写老汉的一组词,这里有没有必要再提出来呢?不然,最初的出示对教学有什么帮助呢?

  最后,教师带着孩子们学习了课文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揭示老汉与小伙子关系的那三个自然段。结尾共有三个自然段,但是每个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单独成段。言简意赅,意犹未尽啊!这里老师是不是要指导孩子们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所弥漫的这种悲恸色彩!这里无须过多的讲解,但是要反复地朗读,低沉、缓缓地朗读。我觉得老师在教学这个部分的时候显得仓促,用时不够!既然这里意犹未尽,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课文呢?

  老师的结束语非常精彩,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

  我认为在教学环节中还缺少一个内容,那就是课文是以《桥》为题的,教学中应该带着学生去理解为什么以“桥”为题。如果只简单带着学生分析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学还显得不够完整。

  总的来说,孙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学思路清晰,这堂课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听孙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桥》教学反思8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完美的感情,在红旗片教学教研课上,我教授了一篇颂扬人间真情的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后,不少有经验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推荐,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下方就此我进行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我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到达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潜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那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资料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四、自身应变潜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五、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板书应在适时的地方板出,不要事先就板出。

  透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潜力的不强。没有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我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桥》教学反思9

  一、教学设想

  1、《桥之美》收录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的第三单元里,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但是,《桥》这篇课文与一般的规范性说明文不太一样,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带有一定的文学性。因此,在教读这篇课文之前,我详细地分析了单元教学要点,决定对这一单元进行单元文体教学。

  2、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说明文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般说明文的特征和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平实的特点也有所体会。因此,对这节课,我首先给的定义就是:它不是一篇一般的事物说明文,它是一篇带有美学欣赏意味的小品文。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的语言作对比;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教学收获

  1、成功之处:

  ⑴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据此,我为课堂设计了四个环节: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文本解读、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课堂小结。其中重点是第二个环节“文本解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

  ①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②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③赏析、品味“桥之美”

  ④我看“桥之美”

  ⑵“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有一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过程。

  首先,画家眼里的“桥之美”主要立足于课本,要求学生在快速跳读课文后,能迅速找出作者的观点。由这一部分,自然导出一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在这个环节中,我制作了一张幻灯片(小桥流水人家),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获得感性、易于接受的审美感受。

  其次,在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中,我从网上寻找了许多关于桥的精美的图片,更结合课本中的内容给这些图片“归类分工”,让同学在观赏这些美丽的画面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美,自然而然的收到美的熏陶。这一部分,也是为第三个环节“赏析品味‘桥之美’”做准备。

  第三,在品味“桥之美”中,经过了刚才两个环节,学生对桥的美已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有些学生大胆举手,发表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能够正确表达自己,有自己的审美理解,就说明了学生是真正的读进去了课文,我的教学目的正在于此。

  ⑶拓展延伸部分是我设计的一个较为出彩的地方。这个环节,让学生从身边日常事物出发,寻找生活中的美。我想,语文教学,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语文的美丽,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相信,我的学生,经过这样一堂课,或多或少的,对美,对生活,会有一些新的体悟。

  2、不足之处:

  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第三个环节“品味、赏析‘桥之美’”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到这些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我的本意是想让同学就文本来谈对桥之美的认识,因此,就文中提到的几种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类型的桥,我在课件中准备了相应的文字,并配好了插图,但实际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在谈感受时大都脱离了文本,仅仅是就自己有限的感受,谈有限的认识。而当同学的发言跟我的预期设想不一致时,我马上就慌了,准备好的课件也忘了拿出来展示。

  ⑵时间安排的缺陷。由于上一部分讨论时间过多,导致整个教学环节的脱钩,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第四个环节“我看‘桥之美’”没有时间进行下去。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课前对学情的估计不足有关。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没有做足工夫,指导不够深入,再加上学生的审美经验确实有限,因此,虽然少数同学有精彩的发言,但整体上,课堂发言的气氛不够热烈。同时,由于对时间的把握不准确,有一个教学环节也没有深入进行下去,这时,我有点情急心慌,来不及应变,这也反映出我教学经验的不足,对课堂把握还不够得心应手。

  三、教学总结

  总结这节课,有得有失。其一,发现了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比较深入,能够深层次地发掘课文内部隐含着的信息。第二,自觉担任了学生的“领路人”的角色。我一向认为,学习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语文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而不是老师的“一言堂”。通过这堂课,我更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同时,通过这堂课,我更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在对课堂的整体调控上,还缺少经验,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不足之处更要努力改进。

《桥》教学反思10

  《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老支书在山洪暴发时,为了挽救村民们的生命,结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赞美了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体会情势危急,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洪水肆虐的.句子。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引导学生感受老汉高大的形象和无私的品质,通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方式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境中去。然后找出村民们是怎么做的,最后老汉是怎么做的。这样层层深入,一点一点解读文本。作业部分,我安排了一个练笔,为老汉写一篇碑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老汉的敬佩之情。

  课后反思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一是对课文朗读方面指导得不够到位,没能把学生引入到那种感人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没能得到很好的调动;二是给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的时间较短,学生回答问题时很迷茫。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课课有长进。

《桥》教学反思11

  《桥》是部编版新教材六上语文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实话说,这篇小小说,能先后入选人教版和部编版语文教材,确实有充分的理由。因为这篇文章不仅能让孩子们从老支书的精神品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更能让孩子们学会许多表达的方法。

  按照我曾经教学这一课的惯例,课文众多的语用训练点,诸如感受小小说的特点啦,体会悬念设置的妙处啦,抓住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啦,找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反复研读赏析啦,补充课文的留白之处啦……我都是要抓一抓的。

  可是,新教材背景之下,新课程理念之下,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的教学,真的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吗?

  我看不一定!

  第一,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一定的;第二,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第三,有些教学内容,孩子们在过去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经充分学习过了,是有着深刻感受和理解的,没有必要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啰嗦“炒现饭”。

  因此,删繁就简,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最迫切需要训练的语用点来组织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才是当下我教学这篇课文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于是,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读,并初步理解“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找出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推进故事情节和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拓展阅读和课堂练笔。

  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环节也就清晰了。

  我采用了五步教学法:

  一、直接导入,简介小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再读课文,聚焦“洪水”。

  四、延伸阅读,体会作用。

  五、课堂练笔,深化认识。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我的设计意图都很明确的:

  第一环节:之所以设计“简介小说”内容,是因为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老师的直接介绍,会让孩子们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好这一单元,落实本单元人文目标和语文要素目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作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故事情节,从感情上对老支书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第三环节:聚焦“洪水”,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其中的每一步骤,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对于环境描写作用有深刻的体会。

  精挑细选的词语“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都是描写洪水的。

  在词语前边加上“洪水”二字反复品读,能让孩子们感受洪水来势汹汹,势不可挡。

  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划线,批注感受。是为了让孩子们深入文本,揣摩品味语言。

  交流展示,抓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抓作者简洁表达的语言特色,反复多次多形式比较、朗读品味,是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机,气氛的紧张。把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集中在一块儿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把课文中写洪水,写桥的句子删除,让孩子们比较读,是为了让孩子们从整体上感受环境描写对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重要作用。

  第四环节:延伸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交接》一文,是举一反三,引导孩子们加深对环境描写在小说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第五环节:课堂练笔,精心选择的'练笔材料,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以致用,尝试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环境描写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有这样思路清晰的教学预设,课堂教学进行得还算顺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还不错。

  看看孩子们的课堂练笔吧,有些同学写得还是比较出彩的。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例如,检查预习环节,还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不需要个个字词面面俱到地读。学生认读不到位的,就作重点指导。

  还有,对于课文中七八处描写洪水的句子,也可以整体出示,并且可以让孩子们找出《交接》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较品读,然后引导孩子们体会出《桥》这一课环境描写作者之所以用这样简洁的语言,这样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的妙处。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节课可取之处在于简化了教学目标,达到了“一课一得”的教学要求,对于孩子们品味咂摸语言,学习表达还是有实效的。

  期待,更深入的教学研究,更高效的课堂教学能把孩子们引向语文学习的佳境。

  继续研究,实践,加上反思吧。

《桥》教学反思12

  《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着、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是我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一、我在备课时特意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快速读文,了解内容。

  (课文为什么用桥做题目?课文主要任务是谁?)

  2、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词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老汉说的话,从而体会老汉不徇私情、舍生忘死、临危不惧,坚定果断。如:引导学生体会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3、研读课文,学习写法。

  我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二、遗憾之处

  1、在课文最后让学生用上“桥”来赞美老汉,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学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将这个问题分解一下,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老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桥”,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广,要想方设法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除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还要让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活跃些,这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桥》教学反思13

  我执教的综合实践《纸桥》的设计制作活动,通过课上的实践活动,我和同学们设计和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纸桥模型。用面积相同的纸,运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了纸张的形状,纸桥面的承重情况差别很大。由此我们得出了设计纸桥的理念是利用力学原理,把纸张尽量变成纸卷形状提供更大的支撑力,这样的纸桥才会结实耐用。

  纵观本节活动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活动的要求应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次活动我只安排了一次总体要求,忽略了学生们在实践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错失了层次的把握,应该分阶段设计活动内容,指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改变形状”是承重力不同的关键。

  2、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给予客观的`评价。本节课中我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记录单”的办法给学生一个评价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有评价他人和自我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利于今后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个“评价单”会起到一个无形指挥棒的作用,让合作学习在有序的组织下,和谐的进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操作,使我认识到我对综合实践学科特点的把握还有不足之处,今后我会严谨的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将最新的理念运用到活动设计上,提高自我的设计综合活动的能力,提升业务素质,做一个践行综合实践改革的教育者。

《桥》教学反思14

  《外婆桥》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这首童谣传送时间很长,我虽然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创作的,但是,我从小就听过: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汤团和年糕。

  活动前,我了解到,班上相当一部分孩子都是外婆在带着,没有外婆带着的孩子,也大多对外婆比较亲,活动开始部分是谈话:“小朋友你家都有那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你的外婆怎么样,跟大家说一说。”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提问孩子“你们是怎么去外婆家的?”有的'说坐汽车,有的说坐火车,还有的说乘爸爸的摩托车等等,然后出示视频,问孩子,视频中的宝宝是怎么去外婆家的呢?孩子们看的很仔细,是摇船去的,我发现有部分小朋友不是很认真,中间我突然提问:“摇啊摇是怎么摇的?”幼儿举手很积极,甚至还做起了动作。学习童谣,这部分刚开始我觉得有点枯燥,教师朗读,幼儿欣赏,再就是跟读。出示的图片也很好的帮助孩子们记住儿歌的内容,整个过程中,幼儿很快的理解了童谣的意思,所以,学起童谣来比较的快。

  这个活动的重点我放在了学习方言,出示的另一段音频就是太仓方言,本地的孩子一听就知道,刚才童谣中是普通话,在学念方言童谣的时候,外地的孩子明显有点困难,将“还有汤团和年糕”拎出来重点学说,在此基础上进行方言童谣的儿歌歌词创编,将汤团和年糕换成外婆家里其他的东西,普通话的创编应该说很简单,但换成了方言的创编,孩子们就有所困难,就几个本地的孩子会说,最后拓展幼儿感情思想:外婆对小朋友这么好,你们要不要对外婆好呢?你想怎样对她好呢?孩子们纷纷说要给外婆买东西,有个宝宝提到了要给外婆敲敲背,点到了孩子们的一些思维,就想到了要亲亲外婆,抱抱外婆等等,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要尊敬老人。

《桥》教学反思15

  《生命桥》这则故事讲的是一群羚羊为了躲避狩猎队的捕杀,在一只老羚羊的带动下,纷纷用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逃生的故事。它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羚羊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读来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备课时,我想:学生一定也会被这则故事所吸引,所感动,感动之余肯定会有所悟。于是,整堂课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引导学生默读,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然后反复朗读这些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到理解重点句“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时,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一个学生说:“因为是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年轻羚羊的生命,所以把羚羊们跳跃时所划出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而且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另一个学生补充道:“如果没有老羚羊的身体作支撑,就没有年轻羚羊的第二次起跳,也就没有了年轻羚羊的生命。”学生理解得多好啊!看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适时、到位的引导,学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相信自己的学生吧!

【《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桥教学反思04-22

《桥》教学反思10-18

《桥》教学反思09-24

桥的教学反思02-25

语文:桥教学反思08-23

语文桥的教学反思02-16

《桥》教学反思(15篇)04-23

桥教学反思15篇08-27

桥教学反思14篇06-15

《桥》教学反思15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