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16:35: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5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了口算练习,包括两数个位相加是10的,以及两数个位相加是十几的。通过口算,学生复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复习之后,创设了收集邮票的情境,从贴近生活的事件入手,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引导,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本课的学习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起到引导作用。如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之后再问:先算什么?个位满10要怎么办?向哪一位进1?进1在竖式上怎么表示?再算什么?5怎么来的?例题与试一试完成之后,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计算过程,师生共同总结笔算加法的注意点。

  三、重视语言表达,巩固算理

  为了能够巩固学生对算法的理解,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除了笔头计算,还要重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计算过程。从例题34+16就开始训练学生的述说。可以这么说:先算个位,4+6=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再算十位,3+1=4,4+1=5,十位写5。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对算理的再一次巩固,同时边说边写,还能起到调节作用,调动学习的氛围。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2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传统教材总把笔算划为独立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到计算的熟练。而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根据这一要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教学设计中,从解决问题导入。我们从四个班乘车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二(1)与二(2)和二(3)与二(4)可合乘一辆车,那你还有什么不同的乘车方法?怎样列式?可以得出另一个算式:36+35。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上的文本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并在学生理解算理后,看能否解决前面的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笔算,改变了原来从枯燥的算式到算式,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想学。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二、把笔算、口算、估算教学融为一体,比较中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

  两位数加、减两位的笔算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笔算时,我把口算、笔算与估算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先猜测一下36+35可能是几,当学生猜测是71时,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这时出现有用口算的:①36+30=66,66+5=71;②30+30=60,6+5=11,60+11=71。……还有列竖式的,不过没有进位点,估计是先口算后再写上去的.。这时,正是引导学生学习笔算的最佳时节。我就问:那么笔算到底该怎么算?……,当有同学出现“611”时,马上有学生反驳,刚才口算是71,不可能是“611”,从而认识到进的“1”不能写在横线下。教师从中指出:为了不忘记进上来的“1”可在线上点上进位点。这样把几种计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学会笔算,也大大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

  三、借助小棒操作,理解笔算算理

  当提出用笔算,个位加个位6+5超过10怎么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小棒的操作过程揭示其进位的方法,把11根扎成一捆,3捆加3捆再加1捆得7捆,所以是71。并在竖式上将进位的过程表示出来,由此学生真真理解“为什么要进”和“怎样进”的问题,从而明确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四、练习的针对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提高学生计算素养。

  在练习设计时,我们针对部分学生易混淆的进位与不进位,设计了填得数十位上是几的专项训练和你也来出几题今天学的题型考考你的同桌,既巩固所知识,又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计比较灵活的题,如思考题,照顾互学有余力的同学。

  课后学生作业反馈大多数学生计算正确较好,但因课堂上教师说了一句“为了不忘记,点上进位点”,大部分学生没有点。可正因为没有点,学生的错误也出现在此。因此,以后在上新课(学生刚接触),教师的课堂用语还应考虑周全,应指出今天我们还刚学,为了不忘记进上来的“1”,应该都写上,这样也许会提高那些后进生的正确率。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p33页上的内容。教材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体图。小胖跟妈妈去玩具商店买玩具,小胖想买足球和飞机。接着(题2)介绍三种算法。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两位数或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因此,这堂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合作学习,将新知识转化、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自主的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我将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渗透于整节课。特别是在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这一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

  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

  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

  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

  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

  因此教师在此层次特意安排两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算法?为什么?假定你是老师,你想推荐哪几种算法给你的同伴?为什么?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让学生自己在尝试探索的学习中,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显现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在探索不同的算法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加强操作与讨论。优生明白理解,但中差生不一定明白,听懂,如果让学生将每种算法再用学具操作一下,或小组充分讨论,那么效果可能更佳。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4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不仅在实际中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以“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准备去鸟岛乘船”为素材引导学生在现实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算法,在多种口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我班学生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掌握得较好,90%的学生能正确、快速地口算,所以我认为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难题,能通过自已的努力自主探究口算的方法,即使最差的学生也会用想竖式的方法来进行口算。为此我设想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交流完善——多项训练 巩固提高”的程序开展教学。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使学生体验运用“迁移、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2——93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迁移、转化”数学学习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适合自已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学过程:

  课前热身: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随便选几题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方法。)

  9+16 24+70 90-40 56+5 77-4 57+9 53+20 30+70

  64-40 82-8 98-9 25+9 79-70 9+60 44+5 47+20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你们喜欢春天吗?我们一起欣赏春天吧!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大地披上了绿装,正是春游的好时间。瞧,春苗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正准备乘船去鸟岛玩呢!(出示课件)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2人;二(4)班39人;一条船限乘68人。

  师:一个班坐一条船太浪费,他们准备每两个班合坐一条船,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呢?

  (生提出问题,师相机板书)

  生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师:这是一种乘船方案,还有吗?

  生2: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2)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生3: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2)和二(3)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师:我们在设计乘船方案时按顺序依次考虑二(1)班和哪个班合乘,再把剩下的两个班合乘,这样比较有序,不会遗漏。

  二、 自主探究 交流完善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两个班能不能合能一条船呢?

  生:先把这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再与68比。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种乘船方案。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条船吗?怎样列式?

  生:23+31(生说师板书)

  师:你会口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找到口算方法后再和同桌说说自已的方法。(学生活动,教师了解)

  师:都有自己的方法了,谁来说说你的口算过程?(生交流师板书,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

  生3:先算31+20=51,再算51+3=54。

  师:真是人多智慧广呀!同一道题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口算方法,比较一下,这么多方法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生:都是先把其中的一个数或两个数折分变成以前学过的算式口算

  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能主动想办法把新问题变成已会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转化方法,希望你们多多应用这种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哪一种方法简便一些呢?

  生:第二种,因为只用了两步。

  师:为什么第二种和第三种只用了两步?

  生:因为只分了一个数。

  师:像这样的两位数口算通常采用分一个数的方法来计算。

  师:看一看,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生:能。

  师:谁来口答?(生说师板书)

  师: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剩下的`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吗?怎样列式?

  生:32+39(板书)

  师:能口算吗?谁来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生1:先算32+30=62,再算62+9=71。

  生2:先算39+30=69,再算69+2=71。

  师:看来计算方法和上面的一样呀,都是先分后算。这两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超过了71人。

  师:看来这种乘船方案不合适,请同学们再看看剩下的方案可行吗?(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列式解决,然后交流)

  师:我们猜想了这么多乘船方案,回过头来看一下,你认为怎样乘船最合理呢?

  生: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条,二(2)和二(3)同乘一条。

  师:其实解决这样的搭配问题一种简单的思考方法,谁发现了?

  生:最少的和最多的放在一起。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条,二(2)和二(3)同乘一条最合适。今天我们一起解决了春苗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鸟岛玩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你们又学会了什么新本领?是怎么学会的?(揭示课题)

  生:我学会了口算两位数的加法

  ……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并且还学会了转化的学习方法。大家表现得非常不错,他们邀请大家一起去欣赏鸟岛美丽的风光!(播放课件)

  三、多项训练 巩固提高

  1、摘苹果

  2、连一连。

  3、看图提问并解答。

  四、作业:

  1、看题直接写得数(限时3分钟)。

  53+36 37+54 67-15 34-26 32+46 15+65

  74-16 83-68 34+56 100-79 46-24 90-45

  2、填( )。

  17+45=( ) 48-29=( )

  96-78=( ) 19+76=( )

  ( )+58=84 70-( )=38

  ( )-53=38 63-( )=26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5

  一年级的学生的年龄较小,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进行练习课的时候,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采用适时的激励评价,奖励表现好的小朋友智慧星,在我们看来多么简单的东西,但是孩子如获至宝,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了他们几天的情绪。这部分知识比较难,而且是以后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如果有问题立即解决,让学生能扎实地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且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每一次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

  第六周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但对我们这十二个新进实小的年轻教师来说却不同一般,我们的汇报课要在这一周紧锣密鼓地拉开帷幕。

  我的课安排在了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讲的是《两位加两位数》。前两天苏老师说她要将这节课,我去听了苏老师如何讲这节课,星期三说课时,各位老教师又对我这节课的细节之处进行了指导。我对自己是有信心的——我能讲好这节课。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来到了,我的实践开始了,总体上来说听课的各位老师都给予了肯定,说我很有课感,课堂上注意与孩子们交流,能很快地与孩子融入到一起……。但是,课堂上的某些小细节还是不尽如人意。伏案反思,感觉还是自己的因素比较多。

  一、没有给孩子留出自己充分动脑思考的时间

  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当我问学生:谁会列算式(指名汇报列式)

  学生回答:26+12=38(只)(板书)

  我没有给全班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棒摆一摆,自己动脑想一想的时间,而是直接向这位学生说:“算得有对又快,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这个学生说完,接着又找2~3位学生,同桌互相说,全班齐说。然后说谁还有不同的口算方法?……

  这个环节如果改成下面的设计效果更好。

  师:这道题怎样口算呢?自己想一想,然后三人小组说一说,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汇报,同桌互相说,全班齐说。

  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小动作,但这样能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二、总认为一年级的`孩子不会说,不敢大胆放手

  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即用竖式计算时,我唠叨的太多,明显出现了抢学生话的现象。本来设计这个环节时,我想通过边示范边问问题让学生回答。可是当我听到学生说的不完整的话,看到孩子们不知如何回答而疑惑的表情时,我就忍不住开始了自己的滔滔讲解。但自我还是觉得话不多,看来真的管好自己的口,该学生说得就让学生说,要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课堂上问题讲解不到位,强调知识点不死

  讲解用竖式计算时,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相同数位要对齐”,我示范写两个加数和“+”时还记得强调这一点,可是在书写最后结果时,却忘记了说明,只是当学生说出6+2=82+1=3时,我直接把8写在了个位,3写在了十位,并没有先问学生8和3应该写在哪个位置。

  四、注重自己教学课堂上的小细节

  自己一些不在意的小动作很影响课堂的美感,比如用手抹黑板,看似无意,但可能影响到孩子们以后上台板书时也出现此类现象,应当引起注意。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6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我创设两位小朋友买玩具的情景,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交流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本课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习中,先通过对比练习题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不足与改进: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并结合教学时的实际教学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本节课我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评价不太到位,应多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说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说的不到位的应教师给予补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口算方法。

  三、学生不善于利用估算来对口算结果进行检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错误主要在口算进位加法时,会将个位向十位的进一忘记加,是学生出现的主要错误,如果引导学生将估计与精算结合起来,将会有效地提高口算的正确率。而且我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重视精算,忽略估算。学生总是习惯以精算结果去解题。只有当题目提出明确要求要“估一估”时,学生才会以估算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不难看出,学生欠缺的是估算意识,一种能根据实际情境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7

  这周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加法运算,包括不进位加和进位加两大课时,在讲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大部分同学由于暑假已经预习过,所以掌握的还不错,但是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比如在列竖式时,部分同学数位不对齐,当其中一个加数是一位数时,有同学不认真或者是不仔细就将其写在十位下面,或者写在十位与个位的中间,所以关于这一点需要加强,还有一种现象,在作业本上写竖式,由于作业本上有横线,学生在列竖式时就不画横线了,忽略了竖式横线表示等号的`意义。再有在做练习时,很多学生计算错误,该进位的不进位,不该进位的进位了。所以对于这一点还是需要强化练习。

  对于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交流,引导学生从列竖式对位、计算顺序、进位等方面加以归纳汇报,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归纳总结,淡化了计算法则运算规定的文字表述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总结笔算法则,实际上是促进学生对100以内加法计算过程及其方法的理性认识。对刚进入二年级的同学们来说通常有一定的难度,应当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回忆、交流,大家相互启发、共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8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习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xxxxx。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xxxxx。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xxxxx。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xxxxx。”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习“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添加了一个“送词语”的设计,我送给了学生“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六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本课生字中的“治制”为同音字,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别,我找来了古代的字,让学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制”与刀有关,所以是立刀旁。又通过学生自己组词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填空“禹下决心xxxx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xxxxxx服了。”加以巩固。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后来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习“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xxxx。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xxxx。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xxxx。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xxxx。”的教学时,一看学生说不出来,我急了,就讲了很多,还有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以上就是《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9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

  学生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口算方法来解决计算问题,但本节课重点是学习笔算加法的算理。反思这一节课,新课前对一年级的口算进行复习,强调算理很有必要,为本节课笔算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把后面例题计算拆开摆在口算复习中,对后面笔算起到更好的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不进位加),教材创设情境如下: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游乐园,人数分别是36、30、35、34人,如果一辆大客车限坐70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本节课只需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竖式,但当我提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问题,经过学生的补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对于进位加的`我把他们都写在了一个角落,作为课堂最后的拓展题让学生思考。在讲解例题一的时候,我巧妙的利用了小棒图,把小棒图竖起来摆,使得竖式形象化,接着把形象的小棒图再抽象成数字。

  这一环节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竖式的算理。再通过练习判断,使得学生对笔算时出现的种种情况有所警惕,从而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处理本课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好:1.没有深入的解释“合成一辆车”和“准乘一辆车”,导致在提出问题“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后,还有学生提出后不确定是否可以合乘一辆车。2.由于上一环节没有处理好,所以导致时间不够,后期练习中的判断改正题没做,拓展题也没做。这是本节课最值得检讨的地方。以后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的每一句话。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0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数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想通过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已有经验,体验“多样化”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充分体验方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解决“乘船问题”中,对“估一估,一艘船做得下吗?”“大约需要几条船?”“两个班坐一条船,可以怎么安排?”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重视比较归纳,实现“优化”

  方法是多样的,但也有 “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在提倡和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归纳,吸取各种方法中的精华,悟出最佳方法;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中,更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了,这学期主要是用笔算的方法,在算法上学生已经掌握了,所以我在上不进位加法时把重心放在学生的书写格式和从个位算起上,这个为后期学习进位加法和减法打基础。在进位加法时,我就一直在强调进位,什么时候进位?有些孩子还没有算就先进好位,导致有些不要进位也进位了;有些孩子是现在心里已经口算出结果了再进位,这些都是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进位。上课时就结合小棒以及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强调为什么要进位。有一题让学生填数字的题,我觉得对学生理解进位不进位有很大帮助。

  我让每个孩子都在蝴蝶上写数,不能空,错了等会我们擦掉,这样一来转一圈就可以发现其实就那么几个答案,44+44=98,49+49=98 ,43+39=76,47+39=76,47+29=76,那这些答案写黑板上,一个一个排除,学生因为都写了答案,很想知道自己对不对,那么学生就被吸引过来了,在让认为不对的学生说出不对的'理由,那么最后正确答案就出现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逻辑思维的锻炼,对于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本质就更加清楚了。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2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这节课中教学重点是: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教学难点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上1。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了编儿歌的方法,这样符合孩子接受知识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习了。同时突破了难点,解决重点。在教法上我也深深的`进行探究,例如:在导入新课时,为了新旧知识联系坡度小,容易让孩子接受新知安排26+32 26+10 26+38 32+10 32+38 10+38从中进行分类,这样找出26+38 32+38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不仅节约时间,还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低年级学生由于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能全部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就采用小组探究合作,分工学习,给每个同学思考的空间与语言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我看到每组在汇报时的解决办法有口算、摆小棒、竖式计算都能总结出计算的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上来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这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最大的感觉就是教师让学生动手、思考探究知识时给学生不够充足,自主。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是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话,就很容易把个位进的1漏加。

  三、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十位相加时却忘了加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没学好,个位相加结果出错。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4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解题中,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要向十位进一,这个一要写的小一些,在十位数的右下方。在本节课中,突出了以下两大特点: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在本节课中,我抛砖引玉的将问题抛出,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通过摆小棒,拨计算器,理解当个位上两数相加满10时,我们就会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变为一个十。在研究竖式计算时,我就点了一下,对于满10怎么向十位进1,孩子可以很好的接受。

  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不同观点碰撞中产生绚烂的火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考交流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实际列竖式计算时,对于进到十位的小1的处理上不理想,有的学生将小1写的很大,我问答这个1要怎么写时,他们可以很清楚的说出要求。其次,有部分学生在自己第一次列竖式计算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3 8

  + 2 4

  1

  ——————6 2学生将小1自成一行。我下面要加强对学生做题的多练习,在练习中让孩子明白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15

  在上周上完这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课之后,数学组进行了教研活动,让我也有机会听到各位老师对我这节课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结合老师们的评价,我又一次对这节课在设计上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思考,针对学生在学习进位加法上存在的困难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收获:

  一、完整讲解算法。

  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释算理上,解释“个位满十要怎么办?”怎么出现进位的‘1’的?”对于这些问题,我通过摆小棒来解决突破。但是,我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班级里的部分学困生,搞明白了个位上怎么算,但是进了位之后,怎么算就很模糊了。于是就有学生在作业里反应出一个现象,个位满十只管进位,小“1”也大大方方地写在横线上,但进位之后的十位加法,依旧如不进位加法一样算。并不把这个“1”当一回事儿。再问她,这个“1”怎么不算啊?他(她)也是一脸的茫然。

  分析原因:学生明白了个位满十要进位,但怎么进位并没有很好的掌握,主要因为我在教学中也是一句话带过。没有在新授的最后,概括地、完整地讲述计算的过程,也没有引导学生来说一说。可能对算理讲得比较多而忽视了算法。张老师提到的建议颇有几分道理。算理固然要讲,但讲了也不一定学生们都懂,因为学生之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算法一定要讲透,先学会怎么算,等学生的知识水平成长到一定程度,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算理。注重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了算法的重要性。

  二、练习中的连续进位的问题设置合适吗?

  在专项练习中,有一道4555的连续进位题,当初在备课时,也考虑了一番,是否将此题列入本节课的练习中。因为连续进位超出了本节课的知识范围,但在书本的课后练习里又有涉及。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在教研活动之后,我认真回想了当初课堂上的情况,学生在连续进位的'时候,不知道十位和百位上的数要怎么填,甚至出现了550或10100等情况。而我给出的只有口头上的解释,学生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我开始讲解下一题。显然,这道题对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学生掌握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但是学生在遇到十位也满十的时候,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事后我考虑再三,认为这题不放在练习里,放在第二节课上,而且可以借助小棒、正方体或是计数器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连续进位。这样,学生的理解可以更透彻,掌握可以更扎实。

  三、比较的方法不仅仅在利用“<”和“>”

  在解决“带50元钱够吗?”的问题时,我直接想到的是拿算出来的56与50比较,因为56>50,所以不够。老师评课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比较两数的大小,不仅仅只能用直接比较的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减法,再比如以后学习分数的性质之后利用的除法等等。而我的教学就将我思维的局限性固着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知识的拓展和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