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7 14:15: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

  一、学前准备。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出示:60×50 240×20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1:一样。

  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1:包含2个问题;

  2:因为它有“各”字)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1)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生:进了位要加到来。

  3.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2400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反思:这是我创新教学改革的一节课,关于这个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2.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

  3.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4.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教学片断:

  师:下面请我们班的男生当客车司机,女生当货车司机,好不好?

  生:好(兴趣盎然地)

  师:那我是谁?

  生:你是乘客。(不约而同地)

  师:我坐得了这么多车吗?(亲切的)

  生:(学生笑)你是交通警察。

  师:好主意!如果一辆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请客车司机叔叔回答。

  生:(男生)3小时行150千米。

  师: 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请货车司机阿姨回答。

  生:(女生)3小时行120千米。

  师:这对你们来说太简单了!现在如果有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撞车。(不约而同地)

  师:(师笑)能不能换个词?

  生:相遇。

  师:很好!下面听警察叔叔说话,请货车司机和客车司机分别从桌子的两边相对开出,开始

  生:演示过程。(缓慢地)

  师:你们开的不是汽车是牛车,太慢了,重来一次,好不好?

  生:(生笑)再演示。(适当加快了速度)

  师:是不是正好停在桌子的中间?

  生:(想了想)不是!应该停在离货车出发点近的地方。

  师:真棒!回原位再来一遍,看是不是停得合理?

  生:重新演示。

  师:这次不错,下面3小时相遇,我喊1小时,客车司机怎么喊?货车司机怎么喊?

  生:客车司机喊50千米,货车司机喊40千米。

  师:我喊2小时……

  生:(客车司机)100千米,(货车司机)80千米

  ……

  师:有的'同学怎么开的,(师演示一会儿慢,一会快。)最后一次机会,我想信一定会成功的。

  生:演示。(认真地)

  师:真不简单!你们个个是出色的驾驶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节课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0根小棒,每人两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2)小组合作将10根小棒每人分3根、4根、5根、六根。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接着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学生学会了创造,自主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它们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建:空间概念。这节课有两个教学内容:平移的概念和平移的距离。这是一节有动感内容的教学。而概念较难辨析。所以比较特殊。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的设计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生活化教学。

  平移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现象,随处可见。所以教学平移应尽量与日常生活结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丰富想象。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感知和认识物体的平移。

  (2)活动化教学。

  平移这个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活动的,要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移的概念。必须动于操作、观察实验、建立模型。所以教学时应创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有趣情景(如蚂蚁搬家)。应设计多些可操作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个人动手操作验证和思考分析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感悟平移现象、体验平移含义、获得平移概念。在课堂组织活动活动时。应注意处理好活动目的与活动内容的关系,每—个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要注意活动中学生认识问题。达到目的过程设计,不要使每个活动太“急功近利”地达到目的,因为这样会压缩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习惯于单一性、简单化。例如本节一开始为学生认识平移,指引学生作模拟实践,领悟物体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之后,再设计有意实践,针对“平移”操作后,归纳出平移的特点。学生这样学习平移的'知识,深入扎实,又懂得与别的运动形式比较、判断。

  (3)讨论式教学。

  这节课设计了很多概念认知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在讨论、争论、思考中从正、反角度对比地认识平移,这样的认知更自主、更深刻。如日常生活或问题情境中很多现象:工作中的升降机、奔驰中的小火车……这种物体直线移动而方向没变的现象叫们什么好呢(学生既动脑筋思考又动口讨论)?书从桌面掉下地是什么现象?球沿直线向前滚是不是平移?蚂蚁的房子移动,停在屋顶的蝴蝶怎样移动,移了多远?把平移与旋转、滚动,摆动等对比学习。整节课学生在活动、在讨论、争辩中越观察越明了、越对比越分清、越讨论越清晰。这些讨论,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性,认识问题的多向性,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加强自主教学。

  在搞活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同时,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绝不能为了活、热闹而忽视“双基”教学。在双基教中,说话教学尤其重要。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还小,语言表达水平还不高,在学习活动和讨论中。要注意加强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生活化的指引,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我的做法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得失,有亮点,也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其中亮点有:

  一、注重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回顾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因为有了牢固的旧知,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今天的学习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新知即可水到渠成。

  二、注重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和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本节课我特别注重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审题,分析题意,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本节课,我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自我欣慰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一、课堂上,自己放得不够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偏少。

  比如,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我便会急着让学生回答,或宣布小组合作讨论等。这样就会造成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我也会急着去暗示或公布答案,唯恐学生不会,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包办代替、急于求成,都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比如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上,还有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上。这就 造成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基础是整数乘法,整数乘法的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基础的,可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同”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使学生从整数乘法列竖式计算过渡到小数乘法的.列竖式,理解好计算的算理显得非常重要。

  一、观察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学中我首先给出几组口算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2)一个乘数扩大(缩小)多少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或缩小它们倍数的乘积倍。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口头计算出0.3times;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然后再计算出2.6times;0.8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二、规范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85times;0.4时,受以前学过的整数乘法竖式和小数加减法竖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就引导孩子思考在计算时我们是把它们看成整数进行计算,也就是计算85times;4,而85times;4列竖式的话应该怎么对齐?应该4和5对齐,所以0.85times;0.4也应该把4和5对齐,也就是末尾对齐,这样讲过之后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为什么不把小数点对齐。小数乘法其实就是整数乘法的延伸,用整数乘法算出后点小数点。后来学生在计算象12.7times;23、5.2times;0.64等题时,都能正确列出竖式进行计算了。

  三、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法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不足的是学生作业正确率不太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在以后还得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分析能力的培养。总之,在计算的课堂上,要多练习,计算不在多做,而是要精密,做一道会一道做一道对一道。每天练习,持之以恒,终会攻破难关。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在这一案例中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矩形物体,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观察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对性。应该说,为实现这一目标,曾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正确的,这主要表现为:

  一、让孩子亲身观察体验,增长自身的经验,这是新课标所主张的,在整个这节课中,曾老师从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去表达,去评价,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自己或合作探究的结果,而非是对老师所讲的被动接受。

  二、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曾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围绕主题,丰富多彩的。这样的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可以使他们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这篇案例反思写得较好的还有,注意到了不足并努力去寻找其原因,而且这种归因应该说是正确的,相信曾老师今后的教学就可以弥补或防止这些不足之处。

  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我们的课题是《构建新课程背景下高效率课堂教学机制的研究》,因此,无论教学还是对其的反思,都应该紧密地围绕这一主题,去反思我这样教学究竟提高了教学效率没有,为什么提高了或降低了,我应该怎样去做才可以提高。希望下一次的反思能看到这方面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进行数据分析;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人教版的教材对统计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渐深入、分阶段学习,所以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进行的巩固与扩充。由于学生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且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把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定位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时能有话可说。而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放在练习课中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回忆,进一步明确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为新知做好铺垫。通过城乡人口数量的统计,逐步出示单式和复式两种统计图,通过两份单式统计图的展示、比较,逐渐引导过渡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发现单式统计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图例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感受到信息的同时,也发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既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直观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两种数量是需要区分的,每个数量之间需要挨得近一点的,这样更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变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特点。从而掌握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重视制图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这学期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垂线、画平行线。具备了一定的作图能力。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

  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三个步骤

  1、在纵轴上找到相应的数量,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纵轴重合,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

  2、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点分别画两条垂线,与刚才画的直线相交,这样条形就画出来了。

  3、按要求在条形里均匀的涂色。按照这三个步骤,老师一步一步的给学生示范。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在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以鼓励、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回顾整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率低。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充分激发主动性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教学思路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将两种数据表示在一张统计图上,然后展示各种有代表性的统计图,否定错误的肯定正确的,在汇报中辨析,进一步规范复式统计图的画法。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并没有把握好。在汇报反馈中,多数情况都由教师自身讲解完成。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自我完善的机会。

  二、没有及时发挥教学机智

  在教学怎样利用已学的垂直知识来画好条形图环节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学预设不同,但随机出现的学生反馈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没有及时把握住,教师仍然停留在自身的教学环节安排中,没能及时给予肯定和针对的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更深刻的明白教学给予教师的使命:课堂上的主角是教台下每一个孩子,老师要做好一切准备,留出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的思想驰骋,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一个孩子的自主性;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灵动与活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教学《方程的意义》,我反复研读了这节课的内容,并与旧教材的进行了对比,思考着新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

  旧教材先利用天平认识等式,然后认识方程。而新教材通过情境,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最后揭示方程的意义。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不仅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还要会判断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的后继学习与思考,注重知识的渗透。如后面学习的等式的性质、用方程解应用题等等。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几乎提不出表示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都是些求未知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就直接出示要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式,我发现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找到等量关系。由于找等量关系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学生不知道从哪入手。学生思考讨论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也没有结果,我就引导着学生进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关系。找到了等量关系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简单多了。课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备课时,高估了学生,如何引导还需要多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训练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我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根据天平列出算式。然后教师指出,我们刚才列出的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这些等式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种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后,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材中没有出现这个内容,但我补充进去了,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清晰,会表述,但也有部分学生表述不清,发言不够积极。看来,课堂教学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还要多想些办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实施?我认为,“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合作探究”必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则没有自己的`主见,交流则会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有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当学生展示交流时,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就会发生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结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果与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梳理概括知识的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面对课程改革,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近段时间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讲解;新知—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1、课前交流很重要

  因为是第一次给五(2)班的孩子上课,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培养好的课堂习惯,课前我习惯性地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和他们交流,我觉得大家放不开,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

  2、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枯燥的讲授,不止是孩子们不喜欢,我们也不喜欢。数学较之语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们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更灵性,更生动。游戏就是个很好的载体。这节课的摸球奖、掷筛子和玩飞行棋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过程都能让孩子们自发地思考,我认为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全,也因为个人课堂教学机智更待加强,所以最后的游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3、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的意图,应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4、数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

  第一次上课,耿华老师就告诉我,可能性的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明扼要是一个方面,少重复学生的说话是另一个方面。一直记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这节课前半部分我就用的时间很长,越到课堂的后面,可能性大小上面,就强调的少了,学生掌握的也不太好,有待修炼呀!

  5、可以调整的地方。

  (1)在课堂的总结时,应该结合孩子们的学习体会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2)将判断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举例放到一起练习。

  (3)玩飞行棋。有的孩子可能不会玩,教学时要求要更明确,可以考虑先让孩子们读懂要求,再请一个小朋友示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汇报交流和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

  经过反思,《约分》这节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约分的概念是把一个分数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从约分的.概念看,约分的结果不一定是最简分数,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来分数的小就行了,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容易产生误解,只要数约小了,约分就结束了,因此结果也不是最简的。在此,我跟学生强调虽然约分的概念是没要求要约到最简,但是我们所有约分的题我们都要求要约到最简,这样统一要求,学生就清楚了。

  2.学生知道老师要求约分的结果要最简,但是结果不是最简时有的学生判断不出来,因此也出错,如2/18,22/14等。还有的分数学生判断不出是否是最简分数,特别是分子或分母是一个较大的质数时,学生误以为是最简分数,如17/34,19/57等。我跟学生强调碰到分子或分母是质数时,就验证分母或分子是不是这个质数的倍数,如果是那么这个分数就不是最简,如果不是倍数关系,那这个分数就是最简的。

  同时还补充讲解了一些约分的技巧,如:整十整百数先消零在化简;分子分母都是偶数时先用2去除;倍数关系时用分子去除等等。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特征”为题,主要阐述了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内容结构、传统的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的特征以及现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构成特征。其中我对第三部分即现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构成特征进行了重点的阅读与批注。

  书中以xxxx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发,总结概括了60余年的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在论述中,我了解到了新的课程内容的组织的侧重点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关注数学科学自身的逻辑结构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和发展。虽然如今我们已经使用上了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但是与之前相比,这一点也是相同的。而我国小学阶段新的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特征,也可以从3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

  (1)从知识的领域切入。

  我们经常提到的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就是将数学课程从知识领域的角度去划分的`。与时俱进,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重新命名:“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从数学学习的目标切入看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按照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

  看到这一划分,我一开始以为是与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相对应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当看到领域分类对应的特点和模块归属,我又感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

  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将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数学活动,以6大类数学素养构成了数学课程内容。对比xxxx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发现了不同。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第5页: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阅读与对比,我们也可以将现今的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放在书中更高层次的课程结构发展中,这样能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改革与发展。了解了这些变化与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以之为依据,把握课程内容的切入方向,做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第一环节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按面积平均分成三块不同的区域,每块区域占地多少公顷?题目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9/10÷3,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相出了好几种方法。如9/10÷3=0.9÷3=0.3(公顷)9/10÷3=(9/10×1/3)÷(3×1/3)=3/10(公顷)9/10÷3=9/10×1/3=3/10(公顷)(因为把一块地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块,其中的一块就占了这块的`1/3,所以直接乘以1/3)等一些方法,通过比较最终得出9/10÷3=9/10×1/3=3/10(公顷)这种方法简便。接着我把9/10该为10/11,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还是用这种方法简便,10/11÷3=10/11×1/3=10/33(公顷),最后,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9/10÷3=9/10×1/3=3/10(公顷)与10/11÷3=10/11×1/3=10/33(公顷)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该为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每块区域占地为3/10公顷,平均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9/10÷3/10=9/10×10/3=3(块),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在把9/10换成10/11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9/10公顷换成1公顷,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它的倒数。那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9-28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04-04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07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08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27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29

小学数学《方程》教学反思04-08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反思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