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课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课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我由一组填适合的长度单位引入新课:
1、一棵大树高14()。
2、粉笔长约7()。
3、有地区上个月一次降雨量达18()。
4、课桌长6()。
前三题学生很容易就填出了适当的长度单位,但在第四小题时,学生就很快发现选用前三个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有个别学生说:“用分米”,在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时,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的教学中。这一导入的'设计充分向学生渗透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数学运用生活”这一理念,又为学生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比一比——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建立1分米长度的概念和感受1分米=10厘米;再通过量一量——量课桌面的长和宽等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最后通过找一找——找身边大约是1分米长度的物体,进一步巩固所建立的概念。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设计了许多的实践操作活动,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分米长度单位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巩固练习中,除了完成书中的基本练习后,我还增加了思维拓展题:一根绳子长4米,剪下同样长的3断后还剩下190厘米,剪下的每段长多少厘米?学生由于有了书中练习一第6题的基础后,有近1/4的学生解答出来了。
当然,本节课由于组织测量的活动比较多,所以在组织教学方面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影响了后面作业量的时间;另外,还有少数学生还要加强对测量方法准确性的指导。
教课教学反思 篇2
《说说我自己》这一节口语交际课,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颇深:
首先,这节课,我让学生介绍最喜欢动画片中的人物,调动了学生生活积累,又激发了学生的欲望。接着以一个自然的话题介绍老师自己为例,进行口语互动,然后向学生说明这就是在口语交际。
其次,我让学生介绍我们身边的同学,介绍时力求把这个人的特点说出来,让大家猜一猜说的是那个同学。这样,增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趣味性和目的性,使学生想说自己的欲望再次升华。
最后,我让学生在介绍别人的基础上想一想怎么把自己介绍给同学,激起了学生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欲望,同时出示了说和听的'要求,这样学生在说的时候有一个目标,不会出现胡说、乱说的现象,听的同学也回根据提示给予说的同学以补充和点评,既训练了学生的说,有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想中的效。
教课教学反思 篇3
这种以考试题型为指向,以单元为板块来进行教学,是对教材的大胆改动,是打破常规的一种作法。因而,在教学实践中,选取性的举措让学生吃惊叹,也是备课组成员的一种尝试,一种集体智慧的展示,具体表现在:
①“例子”并未当例子用。
语文教材中,除了“经典”,就是一些你问除了“课文就是例子”,这已经成了语文教师的共识。可是多数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把课文当做例子。什么是例子?例子就是可以仿效或依据的课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例子是为了“迁移”能力。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言,一篇课文学完了,就再学新的例子,如此下去,例子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为了迁移”的作用。
②教学目标分散而又重复
教科书的每个单元都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包括落实哪些知识点、渗透哪种教育、培养哪种能力等。进行目标教学时,教师一般将其作为单元目标。但是,却都是蜻蜓点水,难以落实。因为确定了单元目标后,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还要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因此重复而分散。这样的教学流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率低下,教学内容难以拓展和深化,更难以给学生提供发展创造能力的更大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还远没有得到落实。
而使用说明文单元学案教学基本上能够避免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两篇文章都不重在掌握“桥”或者是“园林”的知识,只是作为一个说明文的例文展示和解读,目的是为了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能够对下一个“例子”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解读,真正实现能力的迁移。
②说明文单元学案的每一个课时都有其明确的目标,且呈“层层递进”之感,从整体感知到具体解读、从教给方法到用例子来实现能力的迁移,最后进行拓展,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基本能克服单篇课文教学的.教学目标重复而又零散的弊端,做到教学目标集中而又明确。
③对于自读课文的处理,是放手让学生去读的,而对于课外文段阅读的训练,注重讲解,更注重做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做题时参透文本,仔细审察文本的意识,增强孩子们做题的信心。
当然,这种以应考的方式来教读说明文,肯定也会有很多不足之处,因为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实用,其文大多比较质朴平实,有的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奇,缺乏阅读的兴趣,比如说第一课时,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可能就不太喜欢那篇介绍说明文的“说明文”,没有读下去的兴趣,这时,老师应该适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在说明文知识中畅游的乐趣,教学任务一样也可以出色完成,对于比较有钻研精神、愿意主动汲取知识的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当然就不成问题了,而上好了第一课时,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课教学反思 篇4
我从事了多年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一般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予以帮助,并能收到实效。同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究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我认为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脑力,还要给学生付出更多的爱。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学生需要老师的抚慰,盼望老师的理解和宽容,自己的言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和学生相处,必须用真心去接纳学生,用真情去投入,并且对象要全体学生。我相信教师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自身的人格魅力,一定会被学生所承认,一定会受学生爱戴……如,20xx年3月,我爱人犯了重病在区医院治疗,用了十三万多元。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们知道后,纷纷以电话、短信、来人看望等形式慰问。同时,全校师生还为我爱人捐款将近上万元。特别是已毕业的学生,他们有的在读高中,有的在上大学,有的出来工作已十多年,他们得知这一情况后,自发组织捐款送到我家中。这一幕幕,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让我得到巨大的安慰。因为他们懂得了做人——尊师!我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就能在反思中逐步成长并走向成熟。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着眼于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通过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来达到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能。在从教的30当中,本人就一直在进行教学反思,以求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 ”就是这个道理。平时在教案书写中,除了符合学校要求外,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每份教过的教案,我都会认真的回顾并进行诊断,开出教与学的“病历”,并且对这些“病理”进行分析、交流,最后发现并提出解决这些教学“病理”的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我还非常珍惜并利用进修等渠道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争取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分析他们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同时与自己的课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名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传统的政治课堂存在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学生启动问题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等。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课教学反思 篇5
在小学阶段学习深奥的文言文,我尝试用朗读法入手,读出味道,读出情意,读出韵味。
我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读三遍,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品出意境,品出心境,品出德性。
整堂课,我还引领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最后再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教课教学反思 篇6
我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将兴趣教学贯穿始终,LESSON14教学反思。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任务的首要要求,这足以见“兴趣”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不应该只是低年级激发兴趣,到了高年级就成为保持兴趣了。而应是每一个教学环节、内容和时期之内都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简单的两个单词、两个句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我所面对的是六年级学生。因此要加入更多的信息内容,但方式一定要是学生们喜欢和感兴趣的。在学习“play table tennis,play volleyball,play basketball,play football”这四个词组时,我从人人熟知的奥运会的场景入手来吸引学生。这样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们的兴趣得以持续,在球类运动中,我运用了实物,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和运用,并鼓励学生们应该多做锻炼,强身健体。此外还出现了多位大家所熟悉的著名运动员:张怡宁、中国女排和足球运动员。他们在赛场上的英姿,深深吸引了学生,使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在一种相对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很自然地进行了相互交流。然后,在收藏展这个环节上,通过让学生展示其个人收藏的作品,继续鼓励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更多有益的兴趣爱好。与此同时,展示的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收获到的是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同样,老师的收藏对于学生们永远是神秘的,想探寻的。因此,根据他们的好奇心,在展示老师的收藏品环节中,又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新的知识,使课堂教学得以扩展。最后姚明的出场,把学生们的积极性推到了高潮。也把学习本课后应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总结出自己所有的兴趣爱好,包括体育运动方面,收藏方面,以及其它方面,以e-mail的方式回复给姚明。学生们自然对这样的任务热情很高,通过与姚明的沟通,学生能在真实的生活中综合运用了语言知识,增强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技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例如:在学生的小组展示环节中,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无法给予更多的孩子有针对性的辅导,这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注意。
小学英语教学要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的尝试与创造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学生通过大量感知、体验和模仿等实践活动,采用以激励为目的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本课授课教师能够紧扣“爱好”这一话题,遵循“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重创造”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来精心设计本课。
第一,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授课教师能够针对这一教学特点,结合本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几段真实的比赛录像,通过观看真实的比赛场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渲染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几段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录像更是吸引学生,使他们在学英语的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第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
虽然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授课教师也能够做到将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从亲身体验球类运动来学习4个有关运动的词组,到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采访调查来学习新句型;从通过阅读姚明的电子邮件以巩固所学知识,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给姚明回复电子邮件(即新作业形式的呈现),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真正地做到了兴趣无处不在。
第三,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讲授有关收藏爱好这一环节中,授课教师不仅让学生们在自我展示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拓展了课堂知识,而且让学生将教师的藏品介绍出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授课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贯彻课改的新理念,充分给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创造的发展空间,成功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课教学反思 篇7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愿望”。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汉字教学规律,采用多种形式把学生识字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识字,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识字前,利用教学挂图和教师的导入语创设游戏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创设了“识字列车”“汉字王国”“汉字天地” 等情境,每一个生字就成了“字宝宝” 的角色。我们把学习汉字的'过程想象为乘坐“识字列车” 到“汉字王国” 去和“字宝宝” 交朋友、做游戏。有时候,我也会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认读生字的过程往往枯燥乏味,我把这个过程取上有趣的名字,如“和字宝宝打招呼”“把字宝宝请回家”等,使认读生字成了有趣的游戏过程,因此对于读读说说孩子们倒是挺乐意的。
识完字以后当然得写了,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是刚刚接触汉字,在他们的小脑袋了不曾有过间架结构,笔画,笔顺等概念,写的是不堪入目,常听老教师们或有经验的老师说对于初学者要求要放低,遇到难写的字,应该要多强调,多示范,我想是应该这样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注意细节,更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心理规律,这样才是更有效的办法,才能有更好的结果
教课教学反思 篇8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区组织的“美术优质课”活动,在活动当中我看到了许多比我年轻的老师上的课都很棒,有的老师选材很新颖、有的老师上课很有激情、有的老师在评价孩子时很有针对性等,从她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我的课我也做了一下反思:
首先,我的这节课是大班美术《借形想象画》,就是借助画纸上原有的图案,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添画成自己的作品。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所以孩子们是充满了好奇,但同时这节课让孩子自己想象创造的特别多,有的孩子绘画经验少,而且还不能很好的迁移自己仅有的经验。大部分幼儿在绘画时只是在随意的涂鸦,创造想象的很少。问他是什么时,他就说是怪兽。只有几位幼儿把相邻的色块合在一起进行了想象添加。
其次,我在给孩子引导时,引导的很少,加上孩子本身接触的也少,所以在创作时就有的孩子随意乱涂。因为孩子头脑中的`表象少,所以在平时生活中要注重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一些动物或植物,引领幼儿欣赏一些名画,丰富幼儿的经验。
最后,我在课堂的把控及对孩子的评价上还需要在不断的努力。课堂中激情也不够,不能很好的感染孩子,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应该是以饱满的激情来感染孩子,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我的课程。在评价孩子方面,我的评价应该更具体一些,不应该是简单的“好,不错”、“你真棒”等等。应该把孩子好的地方说得更具体,不好的地方也要指出来,并告诉他什么是对的,这样孩子才更明白自己哪好哪不好。
教课教学反思 篇9
本来想要创设“畅游语文乐园”的教学情境,可因为突然冒出的抽背课文,就将设置情境的事置之脑后了,这主要是平常就没有这么做的缘故,以后一定要加强。
其实,只有那么一点时间就要上课了,我应该意识到这一点,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这是一大失误,说明我临场变通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语文园地的教学主要是为了查漏补缺、巩固,再加上适当的拓展,针对这些目标,我制定了这次的教学方案,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来说。相对来说,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还不够,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以后要在这一方面有所加强。
另外,学生在仿照句子写话时,反应不积极,课后我去调查原因,发现很大的原因还是在自己的身上,于是得出以下几个的启示:
一、预习作业一定要检查。
我在翻看学生的语文书时,发现很多学生没有预习。虽然,我课前要求学生寻找相关资料,进行预习,但是却没有进行检查。我想当然的认为学生会认真完成,却忘记了学生爱玩,爱忘事儿的天性,更多的学生还是需要老师或者他人的提醒、监督的.。
二、引导性的语言一定要得当。
那些事先没有想过的,临时想不起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有几个学生虽然写了,却没有在课堂上发言,我问他们原因,才知道是我引导时的语言不恰当,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今天我请学生仿造句子时,为了提醒学生,我说了一句:“像它们这样写一句话,能说明某个人的可爱或可恶。”而学生却因为他的句子既没有反映可爱,更没反映出可恶,以为不正确就不敢说了。这让我明白,引导语不得当,会让效果适得其反。
教课教学反思 篇10
先学后教,渐进内化"是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在学生先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而教师则真正起到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节省了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上,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把知识充分"消化吸收",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从课前写学案到课上用学案,学案的使用是"先学后教,渐进内化"教学改革的亮点和重点。学案作为课堂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的主要凭借,在改变传统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大面积提高中、差生的学习成绩上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设计编写时应注意以下
几个基本原则:
1、指导性原则。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了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
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第多斯惠曾深刻的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学案设计和编写过程中,学法线贯穿始终。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性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多考虑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予学生。
4、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学案的设计及编写应注意它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应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习题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学生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这一环节在学案中占有最大的篇幅,一般来讲分成以下类型:形成性练习,针对性较强的一种用于课前检验学生自学情况的练习;巩固性练习,用于巩固和加强所学知识,较形成性练习有一定的难度;拓展性练习,针对学有余力,且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有一定水平的学生而设,它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与综合性习题相联系,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
一节课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学生总会有一些问题还没有消化理解或者从中有所感悟而提出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需要老师不断地指导,以进一步调整改进,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化。这里设置学生质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探究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或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
总之,为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在"先学后教,渐进内化"教学模式中设计学案时,应尽量多为学生创设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探究问题,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去获得,而不要热衷于教授学生知识,这样可以引导和诱导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进入有意义学习或称为自觉学习状态。
教课教学反思 篇11
一、自我评价
在《瀑布》的识字教学中,我完全没有按照事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教学生取代传统的老师教学生的教学方法。
“摘水果”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构思教学情境,它不仅把识字和实物建立了联系,丰富了这些汉字的人文积淀,更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愉悦,给予了他们进一步去学习其他水果名称汉字的冲动。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在识词中识字,在学句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使识字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而不是离开语言环境孤零零地识字,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是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宗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让他们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的理念指导的结果。
二、反思问题
在理解课文的教学中出现了学生明知故问,走过场的情形,我发现,好多质疑就是注重形式,走过场——为回答老师的抛出的问题而质疑。
“读了这首小诗你产生了什么问题?”这是我在《瀑布》一课上引导发问。学生马上开始了动嘴不动心的所谓质疑:“作者为什么写瀑布?” “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等,在回顾自己曾经的教学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学生质疑,我就跟着跑,放起了主导作用,成了支离破碎的问题课,以至于“整体感受”“圆融之美”便成了梦想。瀑布这么短小优美的一首诗,质疑太多,诗的神韵就“散了,要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反复感受瀑布的整体美,对个别的词语理解不必“较真了”
无论如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深而真的“感”永远比细而碎的“懂”更重要。
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教课教学反思 篇12
《生活是多么广阔》是选读课文,教学时我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已读自己去体会,没想到学生在理解诗句讲得挺精彩的,现摘录几段:
诗句: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在寻常的日子中,只要你学会用美好的心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关心和帮助他人,那么你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生活带给你的快乐。——卓穗萍
我们要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紧,只要你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失败,那么,你总会成功的,如果你用悲观的态度去对待失败,你永远都不会成功。记住,风雨过后阳光总会出现。——刘志强
生活要以平常的心来对待。——罗裴然
把自己的快乐在生活中带给每一个人,别人快乐了,自己也会更快乐。——王田甜
我们不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事,也可以在平凡的日子里帮助其它人,而自己也可以得到快乐。——张南海
在寻常的日子中,我们应该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在极寻常的日子里去寻找帮助他人的快乐,让我们一起热爱生活吧。——卓穗萍
在平常的日子中认真观察平凡的事物,也会有新的`发现……——周晓桦
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让自己在平常的日子中把自身的快乐传播给生活的每一个人。——冯晓璇
反思:课堂上老师只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相信学生,他们一样有着许多精彩的理解,课堂上也可以生出许多精彩的片断,把精彩还给学生,这是老师要做的。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如果仅仅只有老师的精彩,那么课堂还不是完美的。
教课教学反思 篇13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教课教学反思 篇14
《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其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本文篇幅较长,用一课时讲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旨意所在。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深情是重点,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难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所以,此课教学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一、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3.“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认真积极,实现了这一目标。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出示了说明文《猫》,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说明文与散文的不同,导出散文写物是为写人、写人的感情,自然的引出第二个板块。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构思的妙处。
1.作者总共写了三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
2.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找出相关的语段分析品味。三只猫各有特点,各有不同的命运,作者写来各有特点。语言十分生动,明白如话,毫不松懈。例如描写三妹用红带逗小猫,作者写:“它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出了逗的动作以及扑与抢的细节,假如笼统地说“三妹逗它时,它好玩极了”,就显得很干巴。对于精彩语句,可以让学生想想,用别的说法效果怎样,这样自行尝试、比较,便能更深地体会到作者笔法的精彩。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体会,容纳不同见解,相机引导,不必强求一律。
这一环节是重点,而品味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是重中之重。所以用时最多。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为帮助他们理解体会,所以我设计了“假设你的小猫死了”“假设你的小猫被抱走了”以及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这一设计联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课上学生“骂死他”这样的回答的确是真情流露。在这一环节中文我注意了详略的安排:前两只小猫略,第三只小猫详。这样为感悟文章的道理做好铺垫。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从而引出散文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明理。
三、质疑探究,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探究的问题包括:
1.对三只猫,“我”及家人的感情有什么区别?
2.怎样理解“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忏悔之情?
3.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重点放在第二只猫的失踪和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想感情上。特别是围绕第三只猫,抒情议论更多,是探究的重点,应该抓住“妄下断语”四字多方面探究。“我”为什么会“妄下断语”?教训是什么?为什么“我”明白自己的错误后会感到如此痛心?应该怎样对待错误,特别是伤害他人的那种错误?可以联系实际来做一点儿延伸拓展。课后结合“积累拓展”,布置写作实践。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的人数多,说出了自己的认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最后联系学生的作文,让他们明白了:通顺的叙事+真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是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以上这三个板块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由说话、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课上完了,目标也实现了,教材挖掘得也够深了。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回顾这堂课,自己并不十分满意,觉得最大的遗憾是:学生自由说话了,学生主动说话了,但学生说的还是少,老师讲的还是多。分析原因:
1、课前信心不足,老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一不发言我就说。
2、学生预习情况比我估计的要差。学生一说慢了或说错了我就着急。
3、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余毒”还影响着我,有问题就急着要答案。当然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可是,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这将是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探索的问题。
【教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教学的反思12-09
教学的反思12-11
比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反思03-25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7-17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11-29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