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2 15:41: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倡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下亮点。

  一、探究性实验设计

  本节课涉及到两个实验,一个探究性实验,一个演示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再利用DIS实验系统进一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同学们注意观察屏幕上图线(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的变化情况,并由此进一步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样结论更有说服力。

  二、导学案的编写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努力将学生参与课堂的部分拓展,由教师提供相关器材和点拨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

  不足之处:因时间关系板书得较为简洁,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没有在黑板上完整板书出来。板书的字也是我需要再进行练习的。

  这些不足之处均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不断去改进和提高的。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

  牛顿第三定律在力学分析中起到一个转换研究对象的作用,即通过求反作用力来得到作用力。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节教材总体设计思路:由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探究,再到对相互作用力的性质的深入探究,最后再引导学生理解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刻认识。

  基于这一点,本节课采用引导式的分层探究教学。即通过实验、演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后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层探索。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出结论和规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一种对科学知识探究的良好习惯。从教学手段上看是传统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组合。本节课设计的大量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然后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动员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本次教学活动,谈一谈几点感受。

  本节课成功之处:

  1.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代替以前的演示实验,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3.在学法上突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合作探究,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分析总结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尤其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产生新的教学资源并较好地进行利用,运用评价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较好地将新课程理念结合于教学实际中。

  4. 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组合,动员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如用多媒体演示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形象直观,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突破难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中,我播放了“神舟”火箭升空的视频,配以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我看到了学生在看录象时的激动表情,一是对我们国家在航空航天方面的飞跃感到自豪,二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前面已学了不少,所以这节课以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目的:

  (1).第一题证明题主要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第二题设置了上网查询“拔河比赛中的力学问题及取胜诀窍”。具有以下几个目的:①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力学问题的复杂性;②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受力分析中常常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即要把问题理想化。而且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站在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结果可能不同。

  (3).第一题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第二题注重开拓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业量不大,但训练效果明显。

  (4)课后作业和练习简单但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集中精神可在40分钟之内完成,切实减轻了学生负担,又起到了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

  本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时间把握不好,拖堂两分钟,而且许多想让学生讲的或归纳的还是由老师讲了出来,有些该由学生来完成的都由老师包办了。有些问题想展开的但是担心不能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所以知识点到为止。以后还是要视具体情况做灵活处理。

  2.边讲牛顿第三定律应用的同时就应该播放“神舟”火箭的发射视频,我是在应用讲完了之后才播放,耽误了时间。

  3. 本节课探究活动较多,学生的巩固性练习较少,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应用的熟练程度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所以下次上课必须解决好这一矛盾。

  4.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衔接上以后还需加强。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我会认真地听取各位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更进一步。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3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本学期共计划授课17周,32课时,本册共五章内容,24课时。

  一、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意识。

  5、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6、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7、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常识,有安全用电意识。

  8、能用实验证明电与磁的相互作用。

  9、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

  10、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11、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2、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13、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教学难点

  1、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严密性。

  3、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学。

  4、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

  5、从分体现TST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

  6、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7、形式生动活泼。

  三、采取措施

  1、认真学习课标,掌握知识与技能,探究教学过程与方法,做到备课,备教材,备学生,有的放矢。

  2、发挥教师优势,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4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倡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下亮点。

  1、探究性实验设计。

  本节课涉及到两个实验,一个探究性实验,一个演示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再利用DIS实验系统进一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同学们注意观察屏幕上图线(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的变化情况,并由此进一步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样结论更有说服力。

  2、导学案的编写。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努力将学生参与课堂的部分拓展,由教师提供相关器材和点拨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

  3、不足之处:

  因时间关系板书得较为简洁,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没有在黑板上完整板书出来。板书的字也是我需要再进行练习的。这些不足之处均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不断去改进和提高的。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5

  电磁感应一节是八年级教材的最后一章。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了较深的体验,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已经认识到电和磁有一定的联系——电能生磁、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的探究,我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

  1、探究什么条件下磁能生电;

  2、什么是切割磁感线运动;

  3、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一、探究什么条件下磁能生电

  师:第一个揭示电和磁有联系的科学家是谁?(展示课件奥斯特实验)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启发引导: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

  师: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下面我们一起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交流。

  生甲:要通过磁获得电,需要有磁体和导线;

  生乙: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

  生丙:控制电路通断需要有开关。

  【问题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找出完成探究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很难认识到应该用线圈代替导体;用灵敏电流计代替电流表。我采取的方法是因“生”而异:学生基础好的,先让学生实验探索,当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很小时,再对实验器材提出改进。这样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曲折与艰辛,不是一蹴而就的;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直接指出为了增加实验现象的可见度,用线圈代替导体;用灵敏电流计代替普通电流表。

  师:怎样把导线放在磁场中?

  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找到尽可能多的放置方法,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做好铺垫。

  1、静止或者运动;

  2、上下运动;左右运动;前后运动;

  3、斜着运动......

  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二、利用直观,类比切割

  【问题2】由于磁感线是一个抽象的模型,看不见,摸不着,另一方面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高,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很难建立切割磁感线的概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利用直观教具。取两块较厚的长方形泡沫,长的竹签若干。将竹签两头削尖,扎在两块泡沫之间,两块泡沫代表磁铁的两个磁极,长的竹签代表磁感线。在学生发现获得感应电流的`现象后,师演示导体的运动方向,从而建立“切割”的概念。

  方法二、课件展示镰刀割韭菜或者用镰刀割麦子的场景,师演示导体的运动方向,很形象的比喻成镰刀割韭菜或者镰刀割麦子:上下运动切割不着韭菜或者麦子,而左右运动或者前后运动才能切割韭菜、麦子。

  三、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有关的因素

  师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

  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展示:四个学生合作,一名学生解说操作要领,两名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实验,另一名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经历了探究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方向与磁感线方向、电流方向有关之后,再进行此实验探究,已经不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此探究是学生独立完成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尝试发现“真理”的甜头,激发他们乐学、爱学。学生的精彩展示是这一节课的高潮,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美好情感。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物理教学反思06-13

物理教学高中教学反思01-22

关于物理教学反思03-08

物理月教学反思03-07

物理教学反思范文03-29

高考物理教学反思02-04

《功》物理教学反思03-23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9-28

物理力教学反思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