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事情,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在社会中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联系,学生对它很是感兴趣。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我让学生在日记中谈谈自己上初中后在家中的'变化,并且让他们写了一篇周记《我和我的父母》,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之间的一件事情。
这次的课前准备,学生很感兴趣,也做得很认真,很多同学通过这次的日记和周记向我说了许多的心里话。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和他们的距离也拉得更近了,这让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学生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对此文也更加感兴趣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进一步了。
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强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讲助读。”课前,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角色,然后每六人为一组,进行各组间的朗读比赛,让学生自读、自评、自讲,并评选出最佳的一组。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也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情节结构的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写法和作者的写法进行比较,从中学习此文情节结构的巧妙。
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评述此文的环节,同学在发言中很机灵地说出了一个看法——课文很精彩,于是我顺藤摸瓜,抓住情节这一重要的内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时间和相应发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后,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安排情节,将众多的安排方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会本文情节结构安排的巧妙。
四.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很多观点甚至是很精辟的,我都没能考虑到。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得很灵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了讲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前课后都十分活跃,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2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在教学时对文章内容内涵的理解不难,本文作者为一个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后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但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所以本文的文言诠释是重中之重,因为用现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阐述的道理就会水到渠成地让人领悟。尤其最后一段文言虚词较多,逻辑性又强,所以翻译起来更是大有嚼头。
然而文言文翻译的落实是个很大的难题,上课时,带着学生们逐词逐句地采取多种形式对译了,学生们在做课堂练习时又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变一种译释方法效果应该不一样。具体是:
一,先回忆一下文言译释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直,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补,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删,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调,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组各负责几个句子的翻译,并动笔写在练习本上。
三,一个一个句子参读各小组学生的翻译结果,同学,老师一起分析评价,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翻译。
相信下次我们的配合会更加默契,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教研活动,能得到领导、同行的指导,是一次很难得的锻炼自己和学习、提升的机会。
我认为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机会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还有待加强。
经过听评课反思,我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正视不足,不断提升: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语文课中的细节,需要慧心发现、尽心呵护、真心体验、用心处理,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让课堂得到有效的提升。本节课中需要注意到的细节有:后半部分节奏有点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拓展部分时间不足等
总之,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我会结合新课标不断地进行反思、发现问题,然后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逐渐提高教学水平。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扬长避短,继续加油、继续努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挖掘学生主体学习潜能;应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想象。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习的神思,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粗浅探究,与同仁共勉: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创设情境,巧设导语,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以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一首《游子吟》,能使学生重温父母伟大的爱,从而在感情的海洋里去体会《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而声情并茂的阅读,又使《荷塘月色》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那委婉细致,清新相互的笔调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它有利于开启思维的大门,克服学生的迷信和盲从,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
“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例如,在教《小石潭记》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依照书中的内容画出画面。上课时,当我拿出几幅较好的画面时,他们的兴趣就上来了,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结合画意以及老师简洁生动的描述,不仅弄清了作者的游踪,而且对书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全石以为底”也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是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力和鉴赏力。如,在教《狼》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说:“谁对狼有新的认识?”有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两只狼和一个人相比,狼的力量显然比人强多了,狼完全没有必要‘假寐’和‘洞其中’,而应在‘缀行甚远’,还没有到麦场的时候,就扑上去,把屠户给吃了。结果,不仅没能将人吃了,反而让人给打死了。我认为狼不可能蠢到那个程度,这应该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他的话引得全班哗然,激起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欲望。这个同学能想出这一问题,说明他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我当场就鼓励了他。又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春字,然后问道:“你们看到这个字后想到了什么?”瞬间,教室里就热闹了起来,有的想到了“青青的小草,盛开的鲜花”,有的想到了“春耕秋收”,有的想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由这句俗语我又引导他们想出了一些关于春的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像放飞的鸽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于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本单元以探险传奇为主题,选取了古今中外六篇作品。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将使学生对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趣。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根据英国科学探险家斯科特遗留的资料所写的传记。课文用饱含感情的文学笔法,叙述了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南极探险绝望而归以至覆没的悲壮故事,给人以精神上的巨大震撼和启迪:胜利和失败、伟大和平凡该如何定义?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运动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连飞鸟也无法越过”的“充满死亡的路线”,阻挡不了中国运动员的探险脚步。虽然在登山过程中,寒冷、黑夜和缺氧时时威胁着运动员的`生命,但我们的英雄们,靠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篇章。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感受强烈的合作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真正的英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演讲词。这篇演讲词缘于1986年1月28日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这是一个导致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悲剧。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语言极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也都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6
从教十几年了,上了无数堂课,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没有一堂课比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它时常在我脑海中重现,提醒我艺无止境,自己的差距还有多远。
那是教了几年政治后重新教语文的一次竞赛课,虽然是新教材,但我还是不慌不忙,心想,就凭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一堂课算什么,随便上什么都行,我当时就选了《绿色蝈蝈》。应该说我还是用心准备了的,毕竟是第一次在学校上语文公开课,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步骤包括课件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1、导语:从轻快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到森林、昆虫,让学生回忆童年时玩昆虫的体验,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放松、让课堂活起来。然后,让一两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昆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介绍好昆虫并不容易,让他们带着任务来学习法布尔的文章,这样学习目标明确,效果也会好的多。
2、资料助读:让学生了解法国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知识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找资料的习惯。
3、速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生字词较多,为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并积累一些常用的词汇,我准备了幻灯
片打算用一至两分钟的时间完成这一内容。4、精读体味:我设计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学生自己说说喜欢哪一段文字,为什么?如果学生没有动起来,就用第二种方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蝈蝈的声音”和“蝈蝈捕蝉”这两段,学习作者拟人、比喻、比较的写法、生动的笔调。第三种方案出示3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同样的.目的是品味作者生动的文艺笔调。5、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提出疑问,最好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拔。6、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能说出两个层面的收获,即写作特色方面的和科学精神方面的,那就达到了教学目的。7、作业:模仿法布尔的写作方法,选择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声音和动作特征。
但课却上砸了,出人意料的糟,让我始料不及。当时我思维混乱:怎么会这样?完全控制不了局面,结果草草收场。课后我冷静下来分析原因,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差距,很多素质都不过硬。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一厢情愿把教学过程想得天花乱坠,把教学方法设计得尽可能新潮,但却没有想到学生能否跟得上,如果跟不上该怎么启发,这一方面是因为太久了没教语文,对学生的水平有了陌生感,另一方面是自己违反了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脚的,这是对
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惩罚。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7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习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8
时间如飞,繁忙而紧张的一个学期也即将结束。现总结如下:
1、实施方阵竞争。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方阵,每方阵设一阵长;每大组设一组长。每日课代表检查组长,组长检查阵长,阵长检查阵员。自上而下的检查方式既起到了督促学习的作用,又确保了学习的质量。
2、落实字词教学。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利用工具书查找字词的读音、释义,上课时或让同学完成“同步训练”的相关练习,或进行字词检测,将重点词语出示,指定几个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上黑板完成。
3、落实课堂笔记。
4、提高学习效率。在保证如质如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做练习,改善去年课堂上完不成作业的状况。如此一来,同学们的答题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动作慢的同学有了紧迫意识,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
5、增加“读”的数量。一是早读课上除了预习新课之外,采用方阵齐读的方式朗读《自读》和报纸上的文章。二是要求同学每人每月买一本有益开拓视野或有助提高写作水平的杂志,互相借阅。
6、强化学生自学。《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篇幅都比较长,没有充分的预习,课堂必然收效甚微。因此早读强调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完成同步训练基础题。
7、强化答问训练。
8、紧抓后进学生。上期少数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上自由散漫,作业拖拖拉拉。本学期一方面让阵长时时监督,一方面教师勤检查、勤表扬。作业、背诵没按时完成,午休时间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做完、背完。经过一个学期的督促,这些同学上课时听讲认真多了,笔记也跟上来了,作业拖欠的现象越来越少。
9、推广阅读工程。一是让学生阅读本期规定的书目,做好摘抄,写读后感并装订成册。二是让学生课外阅读报刊杂志,做剪报。三是让学生课外阅读小说《城南旧事》,利用晚自习看该小说改编的电影,让学生写观后感。学生的兴趣很浓,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10、督促每日练字。为了彻底改变去年下期少数同学自己马虎、卷面糊涂的毛病,端正全体同学的写作姿势,本期要求学生每天练字,阵长、组长、课代表督促检查。现在,除了少数同学偷懒以外,绝大多数同学养成了每日练字的习惯。由此看来,本期开展的练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1、开展语文活动。
XX月XX日湖南网络广播校园主播大赛攸县选拔赛在长鸿学校举行。我按照海选方案在班级进行了指导,组织了班级海选。
XX月XX日晚,我指导学生参加了由攸县国税局和株洲市长鸿实验学校联合举办的攸县20xx年税收宣传月“我身边的税收”作文大赛。徐菁等同学获奖。
XX月XX日~XX日,全年级到网岭罗家坪举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归来,我布置同学们写实践报告,自己也写了两篇给学生作示范,并进行了相关的指导。经过指导和点拨,同学们的周记写出了自己的感触。很多同学写了三四页,事、情、景交融。此举真正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XX月XX日,我指导学生参加县工会举办的“我是XX后”读书征文主题教育活动。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高。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但是后进学生的学习状态仍然不尽人意。作文和周记记流水账、作业拖拉、学习兴趣不持久、基础知识不牢、字迹潦草、上课走神、答问不积极、课外阅读面窄等现象仍然存在。如何从根本上杜绝?我想,这应该是下个学期的教学重点之一。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9
优点: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不足:
1.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
2.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
3.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
4.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
5.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要结束了,在过去的这个学期里,七年级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语文教研组首先提出了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如何分好小组,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们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花了心思,下了苦功,拿着自己满腔热情,使用导学案半年来,有很多感触,现总结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备课,确定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提前集体备课,因为是刚开始试行,所以语文组老师采用的是“单元结”的模式,就是说提前把即将要讲授的一单元的导学案以集体备课的方式研究成案。在导学案的要求下,要求教师把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老师们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们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2、新学期开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
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学习赶来时才不致于茫然失措。
3、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
运用导学案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妈妈的唠叨》),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
4、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如在教室里开设《语文园地》、《优秀作业展》、《文学阁》等栏目,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文,课外所找到的资料(如讲到《化石吟》一课时,要求学生在书上、报刊上、电脑上搜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
5、老师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先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每组有代表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6、班内建立了语文学习成长袋
在尝试性的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感到一些存在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笔者不揣谫陋,提出来求教于大方之家。
现在的七年级教材,与小学的衔接不是那么紧密,有点给人另起炉灶的感觉,再加上十多年来我们的小学都一直取消了留级制度,无论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有多么欠缺,学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与不懂都一起学习新的内容,一起进入初中的学习,这势必造成学习困难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办法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正视现实,拟订最低要求,提出弹性学习任务,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远远没有完成小学学业的学生继续进行初中语文最低限学习的内容。
7、小组分配
导学案模式下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小组分配的问题,为此,我们语文组也多次开教研会探讨,我们初步决定以四人为一组的形式,组内成员根据学习成绩,按照“ABBC”的方式分配,同时考虑学生的性格,男女性别等因素进行分配,小组的激励制度也是采取小组积分的方式,分别有小组长自己给自己安排任务,老师完全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以优带差,完全靠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经过实践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然在这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能够渗透新课标理念,不断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教学部的安排下,深入学习、钻研探究式教学,并作了一定量的理论学习笔记,学习中,获益匪浅。能够按照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备课及时,作业量适中,批改指导及时具体。根据语文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参入语文研修课的上、听、评课,从其他教师身上取长补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教学第十九课《生命生命》后,自己感觉在课堂中有失有得,现在与各位老师分享一下,恳请指正。
这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生命的好文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在阅读教学中,我本着落实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原则,在品析课文时,既有朗读的指导,又有写作方法的指导,还注重了教学方法的多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力争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合作者,在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时,通过启发、暗示、点评让学生进入到语言中,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在找出使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以后,我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用词,在读、思、想、议中体会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例如,从“跃动”感受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从“竟然”体会作者的不敢相信等等。在指导读句时,我围绕“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让学生联系课文谈出自己的理解,解决心中的疑问。这样,在文本中自由地进出,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培养了语感,训练了思维。
虽然我做了许多努力,但感觉部分学生情感并没有得到激发,感受不到生命的可贵,不能理解“珍惜生命,不让它白白流失”的意义。也许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关。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家中孩子不多,深受父母的宠爱,可以说快乐无忧。但这种环境也使他们耽于安逸,不懂得风险和感恩,要让他们认同“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是多么困难。所以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或许由于最近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所以总是心情不好,每天没有静下心来备课。或者更确切的说,上课就是为了应付学生。
看着学生上课时漫不经心的样子,看到学生写的日记,我越发的感觉到我的教学工作再也不能这样应付下去了。这样下去,孩子会越来越讨厌我的课,我在学生心中就会没有威望了。我的教学就会没有成绩了。想着想着我越来越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前的形式容不得我再去逃避了,我必需坚定的面对生活,面对自己。
所以在周末,我认真准备新课,并且阅读了一些课外书,准备了很好的课外拓展。或许人们对某事但做了充分准备,内心中就会有一种自信。星期一,上课我一改昨天严肃,面带微笑,当我的小班长告诉班级某某学生犯错误时,我没在大怒,而是淡淡的一笑。
等到上我语文时,我充满自信的来到班级,我投入我所有的激情、热情。引导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因为这篇课文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并且文章比较短。内容比较好理解。所以课上我没有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而是直接进入文本的理解。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让其它小组的学生回答问题上。这样学生就是在质疑、探究、交流中获得共同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强,并且对问题理解[ ]也到位。在探究本课的写法上同学们有了分歧。有的同学说运用的是对比,有的同学说运用的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手法,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得出正确答案。看到同学们因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而赤的时候,看到他看他们的唇枪舌战,我真的很开心。他们才是真正在学习,青春的色彩在他们身上展现。我看到他们真的在追逐梦想。
在文章主旨及写作手法探究完之后,我进行拓展。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踢三脚》意在告诉学生:我们在竭尽全力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时,我们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还要富有智慧。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过得更有价值意义。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终于领悟了这个道理。我为了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我选了几个歇后语,让同学们依据他们对词义的理解,来接下句,有几个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真的说了出来。看来我的学生还是很有潜力的。这一节课高潮不断,学生的激情真的被我调动出来。老师对于学生的引路真是太重要。
老师认真的去准备每一节课,在了解学生的特点前提下,采取多种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有命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真正的有收获的。课堂上有些时候看似老师做得是一些与教学毫无关系的事情,但事实上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关键的。
看似无益的却益处大大的。我们老师设计教学宗旨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在快乐在学到知识。这是一种很难做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肯于探索,我想我们会找到适合我们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就会有收获的。有创新的课堂才会有生命力。
当然这一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老师拓展的部分学会是否真的理解了呢,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文章的重点是不是掌握了呢,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们是不是真的有收获了呢?
通过这节课我又重新找到了自信,我知道我应该用更大的精力去研究学生研究课本,采取更多方式达到高效教学!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较之过去的《再塑生命》选文,今天删选后的这篇文章条理和行文思路更加清晰。
1.叶圣陶先生说,“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接触及作者的心。”潜心会文,在品读、琢磨、把玩文字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相通,引起学习的共鸣,这是语文教学的要点。
所以如何让健康的学生体会盲人海伦凯勒学习文字的的艰难,感受到学习生字以后的快乐,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
为此,课上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我故作神秘,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我说,老师今天带了一个非常好吃的巧克力,它是刚刚由韩国买回,他没有汉语名,只有韩语名,它在韩语中发音是“马西大”(读音是瞎编的,课堂上最好准备一个真实的小礼物)。希望同学们不许偷看,闭紧眼睛,然后伸出一只手,老师将会在大家手掌上拼写这个韩语,如果你学会了书写,那么这个巧克力将属于你。
学生们很兴奋,个个精神抖擞。
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多多少少会能够感受到一点海伦凯勒学习的困难和学后的喜悦。学生朗读文中海伦凯勒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共鸣,学生更容易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理,对文字的品味更能触动他们心灵。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自己喜悦的心理描写。为了避免学生书写内容的.单调,告之学生写高兴的心情最好不要出现“笑”这个词,学会用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
这篇文章在书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表现的比较丰富,所以我认为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开展学习。
2.学生带着对“莎莉文”老师饱含敬意之情朗读课题《再塑生命的人》,这个环节也是挺有意思的,有利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反思05-3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17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21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14
语文的教学反思10-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02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03-3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秋天》03-30
七年级期末语文教学反思03-23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