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9 19:52: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狼》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狼》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狼》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狼》教学反思1

  1、分段听赏

  师引导:音乐告诉我们森林中先后出现了谁?来干什么?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

  么事?

  (生回答……)

  2、 学生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3、 完整听赏。(一位学生旁白)

  4、 揭题:

  大家知道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乐曲吗?它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作曲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5、创作画面。

  (师)这首乐曲它既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又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你看,上面这幅画面展现的是哪一段音乐的内容?(结尾)

  那么,前面随着七个主人的.陆续出现,不同的音乐给我们展现的七幅不同的画面,要请同学们创作完成!(首先,请问,猫出现时的画面是怎样的呢?

  这是第几副画面?(第四幅),那就由第四小组每一位同学负责这幅画面创作。)

  最后由组长从小组中选出最漂亮的一幅上前展示,并用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反思:

  这是一堂音乐的综合课,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角色的形象、连环画创作等),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环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羙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而且还增加了与姐妹艺术的综合、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富有鲜明的改革色彩。我们在付诸实施推广中,既要大胆实践,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

《狼》教学反思2

  彼得与狼》是一首根据同名童话改编成的交响童话,具有叙事性的音乐童话。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运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尤其是西洋乐器方面的知识,通过乐器发出音响,来代表各个人或物。从音响效果中分辨各种音乐形象。本节课是一节阅读与学科整合的课,为了让学生爱上绘本,爱上阅读,我选择了这一节生动的'交响童话故事课。

  在开始介绍乐器及代表的角色时,我将绘本《彼得与狼》展示给大家,同时将里面的内容拍成图片在大屏幕展示,结合音乐,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既了解了绘本的内容,同时对故事的角色有所了解,用长笛吹奏快速流动的曲调,模仿小鸟清脆婉转的呜叫;用双簧管吹奏装饰音模似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形态;用单簧管吹奏断音,表现猫上窜下跳,活泼机灵的形态,用低沉的大管吹奏慢速的音调,描述爷爷的形象;用三支圆号吹奏不协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的凶残及阴森恐怖的气氛;用小提琴演奏优美的旋律,表现活泼、开朗、机智的少年彼得的形象。

  使学生们在既学得了音乐知识,有会在音乐故事中得到“团结起来,机智勇敢斗争,战胜凶恶的敌人”的启示。

  教学中学生们根据这首通俗易懂的解说和生动画面来辅助教学。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上架起了艺术的桥梁,唤起学生的情感。音乐艺术确实起到了沟通人们的心灵,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架起了心灵间的桥梁。

《狼》教学反思3

  《狼》一文情节曲折动人,对这类叙事性特别强的文言课文。重视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老师一起和文本实现多边互动交流,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的去认识文本,自然而然的进入故事发展的情景当中,在阅读鉴赏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由于学生紧张,整节课气氛不够活跃,大家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但是重点字词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学生脱离课本基本能翻译出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多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

《狼》教学反思4

  音乐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欣赏活动中,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音乐艺术第三度创造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昨天的一节欣赏课中,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全曲长27分钟,这么长的一个曲子要在短短四十分课堂中完成,显然是很困难的。所以我根据实际情况,把乐曲根据片断剪辑了几个短小的音乐片断,配上简单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兴趣激昂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的感受音乐,了解音乐,并掌握乐器的音色特点。我采用讲故事的手法,用情境导入,把各环节简单扼要的纳入到故事中去。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的不同人物,重点让学生区分出不同音色的特点。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乐器在节奏、音色、旋律、速度及不同的音区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并能概括出各角色的形态和性格:彼得——性格勇敢、聪明、机智;小鸟——活泼、机灵;鸭子——行动摇摆、反应迟钝;猫——动作灵活、行动敏捷;爷爷——言语唠叨、行动迟缓、做事严谨;狼——性格贪婪、凶残、阴险、恐怖。

  在这堂课的教案中我准备了听、说、讲、演、创作等几个环节,但实际课堂中,我没有让学生出来表演一下,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我怕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设计好的请学生到前面把猫、小鸟、狼、爷爷等角色的表演跳过了,后来想想很是遗憾,其实简单的表演更能增加学生对乐器音色的掌握,了解每样乐器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另外还要让学生说一下,假如把表演角色的乐器换其他的乐器来演奏,会有什么效果呢?这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进行想象,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创新意识。

《狼》教学反思5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疑问是课堂中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课堂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同时要引导孩子从多个角度对提出的问题来多分析、寻找它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国标本第三册《狼和小羊》一课,学生围绕文章的结尾:说着,向小羊身上扑去……提出了共同的疑问:小羊到底有没有被狼吃掉?学生展开讨论,结果只有两种:一种是小羊被狼吃掉了。另一种是小羊没有被狼吃掉。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孩子思考:如果小羊没有被狼吃掉,那么怎么会如此的?孩子们热情高涨,马上议论开了:旁边正好有一位猎人,是他救了小羊。这时,正好有只狮子,狮子是很喜欢保护小动物的,它救了小羊……是的,我马上肯定他们的想象很棒,同时又指出:这些其实是同一种思维方向:英雄救了弱者。那么有没有不同的呢?学生一下子静下来了,沉默了。突然,几只小手冒了出来。大家都静静地听着:我有不同的方法,这时,正好又来了一只狼,它看见了小羊,也很想吃小羊。于是,两只狼开始了争斗,小羊趁此机会偷偷地溜走了。话刚说完,全班顿时响起了掌声。是呀!多好呀!这又是一个新的思维方向:恶人相斗,弱者生还。孩子得到了肯定,更兴奋了!还有吗?我想趁热打铁。过了一会,又有人发言了。此时教室里是更静了:正在狼扑向小羊时,小羊看见旁边有块大石头,急中生智,转身跳到大石头上,又迅速跳到大石头的背后。狼情急之下,没看清大石头,一头撞在了大石头上,死了,小羊得救了!多么精彩的'想象啊!小羊在危急情况下,自己救了自己。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可以查找本科更多资料!本站(本站)地址:

  每一个孩子拥有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课堂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运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狼》教学反思6

  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了一系列对比,让我们获得更加分明的感受,进行了以下引导。

  一、狼与鹿的对比。

  学文前,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再让他们谈谈“你是喜欢狼,还是喜欢鹿?”学生都认为狼凶残,鹿温和,狼令人们痛恨,鹿被人们喜爱。对比很明显。接着我又让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在这里凯巴伯森林的灾难使狼与鹿换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约鹿群过度繁殖,消灭病鹿的“功臣”。鹿呢,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如此变化又形成鲜明对比,启示人们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二、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对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问题提出来,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读文,感受凯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虽然“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但总的来说,凯巴伯森林充满了活力。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中的绿色在消退,枯黄在生态失衡造成的恶果。

  三、鹿群变化的对比。

  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的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六千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十五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

  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

  课文通过狼与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我想到利用课外扩展,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乱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等等,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

《狼》教学反思7

  《狼》是第六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该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定能取得胜利。

  本课我分组展示,其中穿插课本剧表演,现场对答等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但是课堂上也有意外。

  首先在小组展示环节,一名同学在分析屠户的形象时,认为屠户是善良的,理由是开始的时候屠户不忍心伤害狼,他不断的给狼骨头吃,至于他杀狼是被逼无奈,谈不上聪明,倒是狼的手段更高一筹。可以说,这样的展示完全出于学生别出心裁的理解,也出乎我的预料,于是,我决定暂时中断这个小组的展示,就这名同学的'观点进行全班大辩论,前提是以文本为依据,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情绪激昂,讨论的最终结果是猎人是出于惧狼才扔掉骨头,再狡猾的狼也斗不过聪明的屠户。问题解决了,评价的过程就省略了。

  再有,在分析文章主旨时,多数同学都说在遇到像狼一样的恶人时,应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其中一名同学说、“狼假寐是悠闲的,跟踪屠户时又是贪婪凶恶的,由此可见,我们看待事物应该从多方面看待问题,看到问题的实质。听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在迁移阶段准备的《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于是,我说、“我们的确应该从多方面看待问题,对现实世界中的狼也如此,下面我们看一首描写狼的诗《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然后我和同学一起品析这首诗,把事先准备的互动环节挪到这个环节的后面。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在课堂上,教师将会面临大量不可预设的复杂问题,面对这些层出不穷、新颖独特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机智性是很重要的。新课程的课堂更加关照学生生命成长,课堂不再是“传经布道”的场所,而是溢彩流光的生命之河。在新型学习方式中,课堂教学机智不仅是教师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

《狼》教学反思8

  通过这一次教学,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学生自身具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习是自我实践的过程,学习中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

  对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教师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节,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最后,理解本文主旨。

  在课堂上,我只是通过梳理脉络和语言赏析诠释本文。对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大义缺少检测,如果加入这一环节,会更好地体现这节课的特点。

《狼》教学反思9

  本学期,学校的校内评估课我所讲的是《蒙古草原狼》这一课,通过备课、讲课和课后研讨等阶段,使我对这一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做了反思,总结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首先在备课阶段,由于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所以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为此,我还阅读了姜戎的《狼图腾》,以及有关《狼图腾》的相关评论和研究。《狼图腾》是一部全面研究狼、描绘狼、与狼共舞、人狼合一,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对于课文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还在网上找到与狼相关的视频及狼的嚎叫声,作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学案。

  其次,在讲课阶段,整体来说,内容安排较合理,时间分配得到,特别是视频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学生的预习课文指导不到位。个别问题设计的过于难,在启发和引导上有所欠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于少,缺少适当的讨论。

  最后,在课后研讨阶段,本教研组的同事给予了很多建议,例如语速过快,要适当的启发等等,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使我对本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备将来讲得更好,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讲课的共性问题,有待改进,收获良多。

《狼》教学反思10

  上完一节课就进行一次课后反思,对以后更顺利地展开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会让我们成长得比较快,所以课后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1,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不是指教学对象,而是指教材,即文章本身,《狼》一文情节曲折动人,对这类叙事性特别强的文言文,我们不能一味地进行字、词、句的教学,而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吸引人的.优势,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正如新教材要求的“要让学生动起来”。这节课,我正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课文内涵和狼与人的形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有所收获。

  2,适当地运用了一些教学机智,如学生在扮演两狼对白时,我就当堂评价好。要让学生动起来,必须做到民主、宽松的气氛。

  3,老师们的互相交流让我对教材有更深的认识,给了我很多新思想、新意见,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他们的鼓励也使我期待下一次发挥得更好。

《狼》教学反思11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录像课《狼》,整节课感觉气氛活跃,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但静下心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关于教学文本:

  《狼》节选自选自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这堂课的前期准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节生动些,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而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本着重点突出、知识落实、重在方法指导的思想,把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相对独立地阅读文言文。

  二:关于教法:

  传统的字句串讲这种单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也就是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但是也带来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搞等反面影响,如何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多变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是否真正地把这一理念渗透融入到每一节课,实在需要静心反思。

  三:关于教学过程:

  首先,在这节课的整个磨合中,我始终在“教师跟着学生走”还是“学生跟着教师跑”这两者之间徘徊。学生在运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词含义之后,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是质疑,并尽量依靠学生资源互享的原则自行解决。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以读促学,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对于文本缺乏认识和钻研,就无法产生有实际价值的疑问,那么所谓自主探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我虽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思路,但根据经验也大致有个猜测。比如,对“奔倚其下”一词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断学生会从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图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是,学生不领情,有一个学生偏偏从对“动作”的理解迁移到对“心理”的揣摩。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学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学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第三,忽视了检查环节,教师的检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能这种热情会迫于一种无形的自我“压力”,可我们毋庸怀疑,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因为这是学生的不服输的精神、自我实现的愿望在起作用。毕竟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应当尽量使他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并且能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

  四:总论:

  课改后,我们教师的确注重了学生的质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但有几位教师真正地把教学活动指向了学生的问题呢?绕来绕去,往往还是回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因为教师觉得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通过这一次教学,我更切肤地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有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习是自我实践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应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试想:一个婴儿学走路的时候,是父母教会的,还是自己经过无数次的摔倒、体验学会的呢?虽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但毕竟是他们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问题还要靠自己解决,这才回归了教学的主体。在整个痛苦的磨合过程中,我对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了更深的理解。

《狼》教学反思12

  最近从市教育局组织的构建课堂教育模式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颇深。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知识和能力是鲜活而又充满人性的东西,不能用某一种模式或者构建一种“万能”的授课程序来达到其最终的目的,但是就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易乐观,在此种情况下,统一思想,相对的构建一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较为适用而又合乎语文教学规律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的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 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的支 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 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当教学中的某种遗憾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 教学现状时,其原因之纷杂自不待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开启智慧,放开眼光,大胆创新 ,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她的魅力。

  我一直想:怎样的一堂课(文言文教学)才是有成效的一堂课?怎样的一堂课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从课文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革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先前教学思想的一种反思、借鉴和超越。反观传统的教学(文言)的模式,从最早的私塾教育,强调的是一种直观而又简单的教学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说,他们的结果是好的,就是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章)的一种感悟力,就是所谓的“慧根”,而我们批判的应该是他们的教学方法,传统文言(建国后,白话文)教学因为受到语言习惯的影响,自然不如古人学习是的自然和流畅,一般情况下:“教师读,学生看;教师译,学生记”的教育模式大兴其道,究其原因,大家认为这种教育方式的显性因素明显,即学生能够基本明白其义,并能翻译。但是文章的意蕴何在?文章所体现的鲜明的人性和个性以及鲜活灵动已怡然丧失。

《狼》教学反思13

  首先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要求大家说了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咽虎吞,入狼似虎……,使大家对“狼”的形象有了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范读再找学生领读。这篇课文用181个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狼生死搏斗的故事。我要求学生依靠注释,和老师给予的提示运用加字改字法疏通文意。或者已经掌握的一些文言知识先尽力自行解决文字障碍问题,如果难以解决,可以“同桌合作攻关”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一些字词的读音渗透在了里面。分析故事情节:同学合作再归纳“屠夫 遇狼——惧狼——御狼——毙狼”的故事情节。请同学们在齐读课文中提炼文中关键性语句概括狼的反应和表现。主要培养学生们从原文中提炼答案的能力。事实证明一段读三遍,二段两遍,三段一遍四段快速浏览学生们都能很准确无误的提炼出需要的答案。

  最后分析屠户和狼的性格总结归纳课文的启示,学生们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看来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吸引人的优势,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正如新教材要求的“要让学生动起来”。

《狼》教学反思14

  《狼》一课,是一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课堂有效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效益”呢?

  为此,我深钻教材,绞尽脑汁,大胆进行创新,把原本两课时完成的内容改为一课时。两课时的内容一课时完成,这种“狼吞虎咽”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合宜的,终将导致学生“消化不良”。我冥思苦想,突然灵机一动:新课改不是要求师生互动吗?对,把一部分任务留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完成,有了这个“指示灯”,我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头换面”。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资料,结合课文注释,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义,理清文章结构脉络。最后再把学生通过小组作探究、质疑问难的方式也无法解决的问题留给老师。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原本应15分钟左右才能决的问题只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轻松解决了,学生仅仅遗留下两个问题。我又用设疑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测,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想想自己第一次讲授文言文教学时,真是深有感触,给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我讲的大汗淋漓,学生的是一塌糊涂。现在我才明白,这种老师代替学生学得教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幸亏我领悟的还不算晚。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解读杀狼情节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本段后面的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如果这两只狼在一起商量如何进攻屠户,他们会“说”什么呢?我的问题一呈现,平时幽默风趣的周云现便迫不及待的说:“哥们,你在前面迷惑他,我在后帮你搞定”哥们,多亲切,多富有情趣呀,我大吃一惊,接着就是一个平时作文写得不错的女孩站了起来,她情真意切的说道:孩子他爸,我在前面诱惑他,你从后面打洞,到时我们的孩子就能美餐一顿了。把两只狼想象成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我为之震撼,一个富有同情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的女孩在我脑海中定格了。

  我以为学生很容易受本篇课文寓意的影响,认为狼就是阴险、奸诈、恶毒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为了避学生免这一片面、甚至是偏激的看法,我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课前搜集、查询、整理有关狼的资料,为使学生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卓有成效,我故意创设了思想认知矛盾的情景,通过讨论,解决思想认知冲突,解决学生发自内心的思想需求,从而形成自觉意识。看到学生恍然大悟,看到学生能从不从角度分析问题、客观的看待问题,我心里的一点担忧便荡然无存。

  我认为在讲授本课中最不满意之处在于解读完文章主旨后设计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整体结构倾向上看,主要写的'是人,还是狼?学生不假思索的异口同声道:写人。学生整体得了这样的答案,显然是出乎我的意料,“仔细揣摩课文…….”我稍加提醒和点拨,终于两个学生站在了问题的对立面。我在这两个学生陈述问题的基础上再加一点拨,其他学生才塞顿开。我原本以为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会热情高涨,会争论的脸红脖子粗,会掀起“万丈狂澜……”。没想到学生会这样断然下结论,而对于这样的现象,我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给予指正,再如同学能大胆的陈述观点,我更应该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我却忽视了这关键的一点。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教师要在创设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通过“我朗读,我探究,我创造”等环节来锻炼学生的朗读、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还要善于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发挥想象,学生的智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施展。不断创设认知的情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狼》教学反思15

  《1只小猪和100只狼》这本绘本内容生动有趣,而且是有大反转的情节,很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而且大班孩子可以用完整的清楚的语言讲述,所以我选择组织这个绘本阅读活动

  一、目标分析

  原教案上的目标是“采用单页、多页、跳页的多种阅读方式,感知绘本中文字及方向性等特质。”,考虑到我们班孩子的经验、兴趣与需要,我作了调整,调整为“观察画面,感受故事角色的心理,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基于目标的调整,我对教学环节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二、教学设计反思

  导入环节调动了孩子们的经验,“如果1只小猪遇到一只狼会发生什么事?”然后我又夸张的问“1只小猪遇到100只狼又会发生什么事?”,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孩子们都理解这些都是危险的事,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孩子们都从封面上看到了很多,特别是把狼“藏”在树的后面的神态动作都描述了出来,可见孩子们观察的多仔细。让他们描述狼的动作和表情时,我对他们的回答也做了很多的预设,这环节孩子们也有机会表达。然后播放“狼冲出来”的图片,我特意夸张了动作,把危险发生的紧张气氛传递给孩子,但是还是不够夸张,有些孩子们没有被感染;然后连翻三页,我只考虑了要让孩子们说发生了什么事?小猪是怎么逃的?忽略了要把整体呈现给孩子们,在这里PPT还可以调整:把三页放在一个画面上,这样孩子们可能更好的理解“东逃西窜、四处逃窜”的意思。小猪被包围的时候,孩子们也很紧张,我请了几个孩子上来表演,孩子们参与度也很高,而且表演的很逼真,在这里我遗漏了“让孩子们说一说狼可能在想什么?小猪可能在想什么?”的环节。 然后我直接放了小猪结局的图片,然后请孩子们来猜一猜中间可能发生什么事,再两两讨论,这里给了孩子们说的时间,但是在分享交流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我请了三个小朋友来说一说,应该请更多的小朋友来分享,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很有趣,基本上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在这里应该给更多的时间去让孩子们自由表达。之后的环节处理的不太恰当,有点拖沓,应该直接给孩子们讲述故事里发生的事,而不是再让孩子们去说。导致后面没有时间去完整欣赏,缺少了整体感受。 最后我还向他们介绍了作者,以及关于小猪、狼的其他绘本,做了一些经验的拓展和延伸。

  三、自我反思

  1.孩子的`个体差异也要关注,其实应该给每个孩子准备一本书,或者两人一本,这样孩子们可以自己去看,这是我做的不够的一个地方

  2.对孩子们回答的回应,我之前对我的每个问题基本上都做了预设,但是孩子的想法有时候也是捉摸不透,所以这是对我最有挑战性的,在以后我会慢慢的提升自己的提问技巧以及应变能力。

  3.要给孩子们充分的表达机会,同时也要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式的课堂也是我所应该追求的。

  4.对于一些积极性不高的孩子,应该也要时刻关注,可以说“我想听听看你的想法,一定非常有趣”或者“难道你就不想猜猜看中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等等来吸引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参与进来。

【《狼》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狼》教学反思02-16

《狼》教学反思07-05

语文狼教学反思03-29

语文《狼》教学反思08-16

狼和鹿的教学反思02-06

《狼》教学反思15篇03-03

狼和小羊的教学反思06-13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03-21

《狼》教学反思(15篇)03-06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反思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