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16 09:45:29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小学计算教学的基础性。计算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学生计算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后续数学的学习,甚至还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我们低数组开展了“计算教学与学生的'错例研究”。下面我就教师层面,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 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小小图书馆》,(第二册五单元)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计算33-9是你能想到哪些算法?通过摆小棒想到先拿出1捆拆开,去掉9根,还剩下2捆和4根.还可以用计数器演示个位不够,要向十位退一当十,有了这两种算法的明示,竖式算法个位3-9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迎刃而解。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9是一位数应该和谁对齐,这是为什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 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育人育心,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愉悦情境,进行心情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苦囗婆心地讲解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这是因为师生的心向不一致,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来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形成乐观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1.调控情绪。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讲课有条有理,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釆、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在学习活动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如“三角形內角和”一课的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高涨,笔者釆用了猜一猜“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这一最为直接、最有效办法引入新课。它既能极快地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又使学生产生兴趣,进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地。(1)让学生相互竞猜。教师手上分别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全体学生竞猜这三个三角形內角和各是多少度?这一设计是抓住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有意让学生竞猜: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內角和不一样(多数学生误为钝角三角形內角和最大),以此激发学生不甘失败的好胜心理,同时引起对新课内容的注意。(2)让学生动手实验。由于学生在上场竞猜失利后不甘心,促使他们在实验中去发现。学生产生疑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此时,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智力活动异常活跃。于是,老师就在学生这种“愤悱”心理状态下进一步验证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一样。总之,教师应极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挖掘教材。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素材,教师们应积极认真去挖掘。如笔者在教学“倍数与因数”的课堂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写出6的所有因数1、2、3、6后发现,1+2+3=6,又回到6本身。

  二、预设客观情境,进行自评教育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折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釆用以下形式。

  1.在发问后自评。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因为学生的发问是思考了的结果,而教师的提问只是为了使学生思考。学生的发问比答问更值得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评价。发问后还应让学生分析比较,及时反思,从而对学习方法和心态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减少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如教学“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大屏幕上的中国国旗(尺寸大小不一样的三面),这时大多学生发问:“老师,虽然这三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看上去比例很协调、很美丽的。”有个别学生质问:这三面大小不一样的五星红旗究竟哪里相同呀?笔者抓住这一极好的时机对学生的发问予以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让大家进行自我客观的评价。接着,笔者用方格把这三面国旗全覆盖,让学生分别数一数三面国旗的长边与短边各是几格?长边与短边的比都是多少?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

  2.在创新后自评。创造性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我们不但要提倡创造性地教,更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教育指出:要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可采取激励办法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地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最佳的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笔者用“李大妈按年利率5.85%存了3000元钱,到期共取回了3877.5元,李大妈这笔款存了几年?”这道题来测试学生的解题策略。笔者把学生列的算式都一一板书并及时地给予评价,接着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中获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心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巧设障碍情境,进行挫折教育

  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就会出现某种失败的心理挫折,此后教师所要讲究的接触方式就是及时鼓励。只有鼓励才能帮助学生转化受挫的心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釆取不同的方式,使之尽快在克服挫折后获得重新尝试成功的勇气和力量。

  1.巧设障碍。教学中可巧设一些似是而非的、有意让学生一时陷于学习困难的失败情境,其实就是教师故意为难他们,目的在于教育他们懂得每个人在学习上都会有失败,从而帮助他们调整自视过高的不良心理。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课前巧设一场师生判断比赛(指名数学科代表上台在黑板上任意写出一个最简分数,让全班同学与老师判断这些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副班长做公证员用计算器验算)。在学生没有发现规律前总是将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判断结果总比老师慢。这样设计是有意让学生比赛失利受到挫折,并让学生在学习挫折中产生质疑。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暴露错误思维过程的机会,又是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评判有个正确的心理暗示。

  2.迎战挫败。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迷茫挫败的感觉会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使他们产生郁闷急躁、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开始厌学。这时教师要巧设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信任、期待”的情感去影响他们,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望的眼神,把师爱的阳光和雨露洒向每一位挫败者,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寻找教训并激励他们迎战挫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无迹可循。只要我们真心专研、精心挖掘、用心去做,一样能从公式、定理、性质、规律、概念、例题等这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素材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过程, 增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推动着基础教学改革。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相对理性思维的过程。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后, 我们惊喜的发现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表现形式, 将本来枯燥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加强理解和记忆, 充分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如何能更好地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是我们不断努力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应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因为其理论性稍强, 不像其他课程可以有相对多的表现形式, 因为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认知的过程。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相对于我们以前的课堂教学方式,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能使我们单调的教学过程具有灵活多变、增强交互性等特点, 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小学生学得印象深刻、理解得更容易, 增强了教学效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 将是未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发展方向。采用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还必须分别根据小学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的不同特点, 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经验, 找到并发现运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更好方式, 为提高教学效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 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和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后得多样性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让我们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产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不同的信息技术产品, 优化了我们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采用丰富的音效、色彩、动画等不同的形式, 可以把原来非常抽象的知识点, 采用更为形象生动的形式的出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这样可以积极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提高了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2) 信息技术的交互特性能够使教与学互动的更为自然。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后, 学生被新颖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所吸引, 原来的数学概念只是书本上或者板书上的一段问题, 也或者是教师口中一遍又一般的复述。结合信息技术后, 丰富多彩的展现形式使这些数学概念跃然成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 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 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可控性, 更好地实现了教与学的交流互动, 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程序特性, 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数学情景中进行交互学习, 通过计算机设备所展现出的活灵活现的音频和视频, 创设出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的前导, 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能直观生动的对学生的心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近年来, 各个学校都积极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各类的公开课及优质课比赛中, 是否应用现在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条必要条件。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有的起到了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而有的喧宾夺主, 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1) 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的水平差别很大。有的课件很花哨, 没有主题, 也不实用,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以制作好的课件为主, 失去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作为主导的作为。提高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必须加强教师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设备, 这样才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的应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

  教师如果把信息技术合理的运动到课堂教学中去, 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教师很多日常的繁琐工作, 尤其很多重复的板书工作。教师腾出更多的精力, 能够去思考如果积极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更快速的集中精力, 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现在, 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于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融合信息技术, 还简单的停留在播放一个导入动画, 或者播放一个简单的文字PPT形式, 不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程序化、模块化、网络化特点, 增强课堂教学课件中的记忆能力、交互能力、广泛传播能力。因此, 必须在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 引导教师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做好课前准备, 加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平时教研中运动信息技术成为习惯, 才能让大家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自然应用信息技术, 而且才能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因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师掌握各种不同信息技术的能力还有些不足, 可是通过教师们的不断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范围会越来越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成了主角。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有很好的优势, 可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采用信息技术作为手段, 放弃了教师的主导性。我们必须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需求和信息技术的特点来合理结合应用。例如, 有个教师的小学输入课堂教学中, 采用了信息技术播放了一段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创设了课程的导入, 过程设置时间过于长, 而且缺乏必要的语言引导, 没有设计必要的提问,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者, 完全沉浸在了动画片的音效和画面所营造的情境中, 整个过程没有合理的停顿, 没有合理的问题, 没有合理的交互, 学生看完后播放内容后, 只记住了动画片的情节, 并没有对其中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需要与学生互动的, 必须教师必须提出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快速播放制作好的课件, 一节课的时间, 教师只顾着操作计算机, 学生只顾看课件, 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设备成了课堂的主角, 完全背离了采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目的。

  如果要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教师首先自己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 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 找到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好的结合点, 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很好的融合, 才可以更好的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不好解决的问题, 更形象生动的展现出小学数学的知识点, 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证明,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只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工具, 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 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导入应该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好的导入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更快速进入教师营造的情境中, 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好的导入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吸引注意力、提高积极性、提出问题明确。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精心创设的导入过程, 达到渲染课堂的气氛, 激发学习的兴趣, 引发求知的欲望, 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1) 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随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结合起来, 发挥计算机设备的多媒体特性, 在教学导入中设计合适的动画、美妙的音乐,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使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或是一目了然的图片, 更简单直接地描述数学知识点, 使抽象问题简单形象, 学生可以更直接的理解问题, 更容易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学生身边的具体实例来设计教学内容, 找到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愉悦的生活化的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音频、视频、动画及文字信息进行处理,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呈现出来,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用课本外的生活常识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 使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产生深厚的兴趣, 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快速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2)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要优化教学结构, 关键是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 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描述、实验, 学生专心听课、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互相讨论, 师生互相配合,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下, 学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情境中进行交互式的学习, 因为教学结构应该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思维为依据。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各种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 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提供更为多样的手段。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丰富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的形式, 让一些抽象的概念, 可以通过更为生动的方式讲解给学生, , 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把许多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3)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化难为易。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 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一般就是比较抽象, 教师难形象的讲解, 学生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基础概念, 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 这些将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教师在讲授小学数学的难点时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记忆能力强, 可形象思维能力差。课本上的例题、概念, 公式等材料, 依靠教师抽象的语言描述, 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优势,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情境化, 充分展示数学的知识点, 通过各个环节影响学生,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和特征,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原理, 从而突出重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信息技术后有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动态演示等优点, 教师熟练运动信息技术后, 就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更快速的进入知识点, 更好地掌握所传授的知识。

  (4) 运用信息技术无限的网络空间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没有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以及内容和组织方式方面的制约, 常常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上。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数学学习完全可以超越课堂, 实现翻转课堂。课前, 教师可利向学生推送自己制作的慕课, 帮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进入熟悉课堂讲授内容, 节省课堂时间。课上, 教师可以把重难点通过白板录课功能录下来, 课下推送给学生, 方便学生回家播放, 查漏补缺。课后,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不同层次的作业, 系统自动批改后, 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答题的情况。对有代表性的难度较大的习题, 教师也可以制作成微课传给学生,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教师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也可以随时上网查询, 更可以在讨论组发布, 请同伴或教师协助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性对于以往的课堂45分钟, 延伸了空间, 增强了交互性、实时性, 学生非常喜欢。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合理、适度的采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 作为学习主体者的学生就又了更有意思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 能够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更有效地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进行翻转课堂教学, 变革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能够提高传统课堂的教学效率, 扩展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用信息技术结合传统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满足当代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多样性的需求, 让学生获得更高学习效率、更快乐的学习体验。教师积极运动信息技术, 找准契机,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 让信息技术与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我们充满信心迎接更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飞。浅谈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 20xx (16) :132—133。

  [2]蔡美玉。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xx (19) :156—157。

  [3]付宝威。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 20xx, 4 (01) :140+142。

  [4]阙群理。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xx (05) :96—97。

  [5]石爱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科技视界, 20xx (21) :207。

  [6]郑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xx。

  [7]刘晨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天津师范大学, 20xx。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第一篇: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探究

  一、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

  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习估算不仅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数学机能,而且能更好地帮学生理解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其次,学习估算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以及快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建立数字感。再次,学习估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小学估算实际教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本文将着重分析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估算教学不够重视

  调查发现,尽管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1~3年级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估算教学的意义。估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估算、口算、笔算虽然是计算的不同形式,但在学生的计算学习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估算可以对笔算和口算起到辅助作用。这三种计算方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协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估算教学的忽视,或者对学生灌输一些估算的“死知识”,致使学生思维灵活性得不到提高。同时,应试教育中估算方式的考查得不到体现,更让估算教学成为纸上谈兵。

  2.受精算意识的束缚,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

  估算不是对数值的估计,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化方式,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选取合适的方案得到大略的结果,这个过程并不要求数值准确,而是要求方案准确,以使得出的数值在合理的范围内。估算除去为笔算服务外,它还是一种解题策略,有时可以比笔算更快地得到结果。一些不需要精算的问题,通过估算可以把数值确定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小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估算能力在生活应用方面达不到应有的程度。还有一点是,学生意识不到通过估算来检验笔算结果的重要性。这里举出一个例子:99×7=?由于9×7=63,所以结果的末尾是3。

  三、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建议

  1.增强估算教学的意识,注重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只有重视估算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计算能力。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三种运算技巧,并且认识到估算在数学计算中的价值。估算本身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相当多的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学生三种运算能力的发展,这会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也会使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顺畅。小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深入,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估算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展现,又可以使其看到他人的思维火花,实现1+1>2的学习效果。由此延伸,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由一个层面延伸到多个层面,使知识形象立体,利于记忆。

  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估算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教学

  学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估算,应用估算,体会不同情境下估算方式的不同,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合适的估算方法。例如:一座桥限重5吨,一辆卡车车重968千克,货箱重260千克,则该车最多可以载多少箱货物并且顺利过桥?这时,可以把卡车车重估为1000千克,则货物最多可装4000千克,用4000÷260=15.38,则该卡车最多可以载15箱货物。因为一座桥的承重量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损耗,同时一座桥上也必定会有其他的重物,这时就不能把卡车车重或货箱重量估小,不然极容易发生事故。学生应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经验,寻找合适的方案使估算数值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又可以提高估算学习能力。估算非常考验学生的思维灵活度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树立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估算是估而不是猜。一方面这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这需要学生思维灵活,在众多的数据中寻找合理的数据。

  三、总结

  估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估算是一种智慧,是逻辑能力思维的集中体现,如果学生能扎实掌握估算技能,必定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所助益。

  第二篇: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导学案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日常的课堂教学组织工作,将自主探究作为数学教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凸显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与合作性,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意识及探究精神的`培养。首先简要阐述了导学案教学的具体目标,而后基于对导学案课前设计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好导学案课堂实践教学的措施方法,最终希望借助于相关分析探讨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与交流,为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是目前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其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升,促使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内容,对此下文就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

  一、明确导学案的具体目标

  依据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特点认知及其自身的水平能力,针对导学案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具体应用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从而给小学数学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切实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并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加积极、主动的高效化学习方式,并加强广泛的沟通交流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能够得以达成。

  二、做好导学案的课前设计

  (一)集体备课

  在开学初期,每一年级组的相关学科教师均会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分配本学期相应教师所要承担的备课内容。每一周学科教师还应当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编制出下一周的教学进度计划表,组织教师参与教学内容的探讨。教师则需依据新课程标准共同制订出每一节课程中所需要应用的导学案目标,并就其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最终在学科组长的领导下产生出具体的导学案教学思路,明确每节课程所需制订出的教学内容,并由备课教师制作出电子版本。

  (二)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写工作是导学案制订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学案编写教师应用依据集体备课所探讨出来的结果指导备案工作,同时再融合以具体的实施细则。需要导学案编写教师同时遵循导学案的编制原则及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引导与解决,并基于这一前提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方案设计及问题等方面的安排工作,最大限度确保导学案的完备性,促使其能够实现对于学生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审核导学案

  先通过数学学科组长针对教师所制订出的导学案予以审核,而后再经由年级主任予以审核。在进行审核时应当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及时改正,例如,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能够被学生很好的理解,导学案是否起到了合理的引导效果等,针对导学案中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活动设计等均要及时予以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确保导学案的应用能够具备良好的基础。

  (四)反思导学案

  无论是何种事物,其发展的过程均是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完善的,因而通过导学案后的教学反思对于更正导学案的错误问题并加强改进与完善十分必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于每一周集体备课之时对前一周的导学案的应用状况加以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更正处理,以期促使导学案课程能够得到持续性改进。

  三、抓好导学案的课堂落实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观点,人的心理情绪是基于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过程中不断发展、改变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融入学习环境之中,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创设符合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预设: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平均分”问题,并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关于“平均分”的问题时,可于教学课程开展前采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户外郊游。这当中便包含了此项课程所需要探讨并解决的各项问题情况。教师便可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存在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良好地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教学主旨,同时还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素材资源。

  (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于数学学科应当使学生能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产生阶段,并利用统计思想、空间观念以及数学思维来思考具体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应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具体问题的观念,对于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应当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学预设: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解出课后习题。)例如,在教授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时,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学生需自主探究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并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真正促成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基于自主体验并探索的阶段而并非被动的接受过程。基于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将自身的思维方法充分展示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以实现互相补足的目的。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三)评价交流体验,增强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掌握好开展合作教学的时机,尽力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合作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促使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不断吸取各方长处的同时,也应当培养学生形成自身的观点,并针对他人提出的意见进行思考而并非盲目跟风。(教学预设: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概念,并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例如,在教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部分内容时,对0.59÷0.31=59÷31≈1.9,在起初绝大多数学生均认为是正确的,只有部分学生存有疑问,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讨,寻找问题的本质。

  (四)巩固课后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在探究及评价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积极有效的拓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开展以下练习:(教学预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之间存在的规律性。)(1)要求学生自主出题并进行计算,完成之后互相批改。(2)学生计算:25×6231×5014×8228×41学生在做完之后向学生提问,你能发现这当中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在观察、分析并同其他同学探讨后发现每一组算式的乘积有如下规律:25×62=31×5014×82=28×41通过此种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算式组合计算,能够有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展日常课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被有效地激发出来,真正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团结合作,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处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及自主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行兵,李立兵.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J].中华少年,20xx(17).

  [2]管德军.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师博览(科研版),20xx(1):72-73.

  [3]薛正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xx(1):57-58.

  [4]郭朝悦.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J].飞(素质教育版),20xx(12).

  第三篇: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摘要】数学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多不同,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各项能力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缜密的分析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数学教学在内容方面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因此,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较为乏味和枯燥,想要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较为困难,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活动与数学思想融入其中,可为学生营造一种更为轻松且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此种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不仅可实现自身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增强,还可达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注重联系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运用数学活动,尤其是数学思想,其乃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现实意义和作用重大。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活动;小学数学

  一、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

  (一)化归的思想

  化归即为归结与归结的统称。当解决数学问题时,并非每次都能找出直接的解决方法,当无直接将问题解决的办法的状况下,通常情况下,就会将有待解决的问题,采用转化的方式、方法,使之归结于另外一种能够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思路框架内,经转化方式促使现有问题以较短时间及较为简便思路得以解决。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乃是整个数学教学基础,但在小学数学数学各种教学内容中,运用化归思想的身影处处存在,因为化归思想乃是将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作为有效且基本的思想架构。

  (二)归纳的思想

  所谓归纳就是利用那些特殊的或者个别的事例,经推断而得出某种类型事物所具有的基本结论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当中将归纳划分为两类,即不完全归纳法及完全归纳法,而对于不完全归纳法而言,其可以细分为枚举归纳法和因果归纳法。在教授学生归纳思想过程中,教师需让学生掌握从模糊到清晰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演变,善于运用各种实际案例,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归纳法所具有的内在魅力。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完全归纳法,教师在举例子时,尽可能做到全面、生动,至此方能最终的归纳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还可对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给予培养。

  (三)单位的思想

  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单位思想的培养尤为重要,无论是量的计算还是具体的数的计算,均需运用到单位思想。在数学数学量与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计量及计数单位合理的引入知识学习之中,然后将简单的计算及单位的运用展示在教学之中,者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符号化思想

  数学本质上就是逻辑加符号。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符号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其不仅可传递诸多数学信息,而且还更为直观、生动。符号思想就是有意识的采用哪些普遍的事物符号,对所要阐述的思想进行表达,通过设置一套科学的符号,能够更为明确、简洁及清晰的将数学思想表达出来,表述数学逻辑,并对日常数学用语当中的含混不清、冗长及繁杂予以避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融入数学活动的具体对策

  (一)融入数学思想,促进小学数学学习效果的迁移

  数学思想能够指导学生审美活动及思维活动的形成,同时也能实现学习效果的广泛迁移。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教学内容,并对教师所传授的各种数学教学知识充分掌握,且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的充分运用,进而实现数学知识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运用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但由于小学生往往具有比较活跃的思维,较难对同一件事物保持长时间的高度关注,另外,由于数学自身便存在一定的枯燥性,这就造成小学生更难形成针对数学学习的深厚兴趣。为了对此种缺乏生动、趣味的课堂教学氛围予以缓解,可依据课程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舒适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此种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并在教学过程中,发表自己对某问题的看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比如当学生对圆有一定认识之后,会从圆的认识中知晓圆的每条半径均为对等,此时,为了实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可设计一个与圆相关教学知识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在一个圆当中画出一个正方形呢?学生回答道:“首先,画出两条与圆心相垂直的直径,然后将圆与直径的相应交点相连接,所得出的图形就是正方型”。教师又提问道:“有哪位学生能够在一个圆当中画出更多个正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内容进行尝试,尤其是让学生从一个圆形当中画出更多的正方向的问题当中,学生针对此问题,就会开动脑筋,集中注意力开展思考,并对当前问题予以分析,且在各种探索及尝试当中,探索更多方法和思路,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需让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来自数学学习的乐趣,并利用所学知识及所掌握的数学规律,摸索蕴藏在生活当中的各种数学知识,以此达到对教学知识理解的强化目的,这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至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新课改将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将数学活动紧密结合于数学思想,并将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予以充分利用。并与实践活动及理论知识相结合,促使小学数学数学在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方面的显著提升,进而促进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形成更好衔接。

  参考文献

  [1]林碧珍.深研数学教材渗透转化思想———试谈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一)[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xx(8):13-15.

  [2]陈桂娣.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灵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5):115-1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更应该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新课改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不能再抱着旧观念、旧模式,而是加强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来展开论述。

  问题一:忽视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数学知识非常抽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会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造成学生消极情绪滋生、厌学现象严重。小学生虽年龄小但活泼好动,追求创新,喜爱新鲜有趣的事物与活动,如果教师依旧照本宣科,强制灌输,只会让学生更加反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面对学习。

  对策一:精心设计,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教师要重视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引导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来展开主动学习。而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彰显数学学科的魅力。

  1.设计悬念吸引学生。小学生虽小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精心地来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展开主动学习。

  2.收集故事吸引学生。故事是学生的最爱,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数学家的趣闻逸事,或是数学探究过程中的小插曲,抑或是教师自主创编的趣味故事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3.设计游戏带动学生。游戏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如计算较为枯燥,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计算大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问题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将学生视为信息的接收者,认为学生只要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就可以,视学生为接收信息的.容器,只重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封闭落后的教学观念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缺乏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透彻,无法从自身做出转变,依然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去教学,使数学课堂缺乏生机,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甚至有教师错误地认为如果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体,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失去秩序,不便于管理。按照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安排,没有自己的想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对策二:主体探究,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

  在新课改下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的转变,以彻底改变学生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收,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在探究中自主地构建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讲到底,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而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时问与空问,引导学生展开主体参与与独立思考。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究,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样就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思考与探究的时问,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与选择权,这样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有的小组将三角形画在纸上,然后逐一测量内角度数,相加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小组用纸板制作三角形实物模型,将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接成一个角,测量后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三角形只是个别的,那么内角和是180度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本质属性。这引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此时再让学生将一个三角形剪切成两个,将两个三角形拼接成一个,来探究剪切与拼接前后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经过学生的一番探究与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性认知。

  问题三:忽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往往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教学环节都是备课时提前设计好的,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教师为了确保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问内讲述给学生,在一些提问或者练习的环节上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数学教师没有理论结合实践,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数学教师单纯地给学生布置练习和作业,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果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只通过练习是达不到要求的。数学知识繁多,如果教师不能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只会使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在学习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漏洞。

  对策三: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现代教学的目标不是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容器,机械的运用者,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展现个性,运用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以所谓的师道尊严、教材的权威来压制学生,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材内,而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勇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以引导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以教师与教材的经典与权威来限定学生,而是要以富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独立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到教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发智力,活跃思维,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教无比境,我们要以新观念、新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学生打造富有活力的课堂,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主动探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

  数学概念是反映空间开工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要学好数学,首先要掌握好数学概念只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好概念,才能运用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学习教学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就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这是我多年教学实践的深刻感受。

  一、创设情景,形成概念

  求知欲和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在引入概念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直观教具)或生活经验,创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知识的、具有引力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注意和兴趣,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准备一个透时杯子,里面盛半杯清水,让学生观察实验。学生发现:放进一块小石头,水面升高一些,取出小石块,水面隆低到原处;再放一块大一些石头,水面比第一次升高多一些……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经过思维的深化很快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小的物体占空间小,大的物体占空间大。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的体积。”

  二、抽象概括,建立概念

  抽象概括是人脑对事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是感性向理性转化的桥梁,也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飞跃的纽带。因此,在引入概念时,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准确地把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概念,如:“教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依法贴出红花的集合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感性上认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什么意思,并知识可以用乘法算,接着增加相同加数的个数,个数越多,算式越长,长的算式学生会感到计算麻烦,而用乘法计算就比较简便,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求几个机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建立了乘法的概念。

  三、运用比较法,理解概念。

  任何数学概念都有一定的适合范围,而一个概念常常写一些相关概念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要重视概念的运用范围,把相近概念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把握住每个概念的和外延,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如,学生常常“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比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两个概念的从属关系,从而把握住“整除”的概念。

  四、使用渗透法,掌握概念

  传统的数学教学法对于生僻概念的教学,往往是以强化为主。但是根据心理原则,理性的认识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而且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中介,以表象为支柱的。因此,采取渗透法进行教学比较合理。例如:行程问题中的“同时出发”、“面向而行”、“相向而行”与“机遇”等概念,学生难于理解,可组织学生在操场上做一些渗透这方面知识的实践活动。当学生在活动中对这些概念有了亲身感受后,教师讲述这部分的内容时,就能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支柱,通过思维的深化,正确理解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各个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

  一、充分开展备课设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针对性

  备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的实际成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备课设计工作,抓好备课这一环节,为整个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扎实基础。中高年级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已经进入了青春前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强化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和教学方法的探究,还要兼顾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效兼顾学生的阶段性身心特点,优化教育教学设计,使之更具针对性。在教学内容研究方面,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把握每一个重点与难点,并寻找教材知识点与学生思维方式的有效结合点,使教材得到灵活运用;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中充分激发兴趣和智慧;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兼顾方面,要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帮助,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兼顾到他们的学习基础,设置相对应的目标体系和教学环节,更好地促进整体教学成效提升。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生动性

  一直以来,教学手段的变迁在数学学科的教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多媒体手段的普及,更让小学数学教学如虎添翼。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许多复杂的问题、数量关系,以及思维曲折点,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陷入了困境,口头的讲解以及简单的板书难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其中规律,此时,迫切需要一种具有生动演示效果的教学工具作为辅助,多媒体手段正是弥补了这一薄弱环节的有效工具。教师在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在揭示规律、破解难点等方面的作用,如在应用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模拟演示,将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一揭示出来,尤其是在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方面,通过多媒体的形象展示,让学生对于不同数量之间的固定量和变化量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更加快捷、深刻地把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另外,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广大教师还要逐步从直接引用向自主设计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学课件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三、改革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性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对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将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代表的自主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不再直接给予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要素要点,把握重点环节,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合作,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难点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独立思维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另外,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鼓励学生创新,尤其注重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数学题的解题,以一题多解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保护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也具有较大帮助。实践证明,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自主获取知识这一转变,学生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飞跃,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以及培养了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情感。

  四、给予学生鼓励表扬,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激励性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自尊心逐步增强,在学习中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认可和肯定,一句表扬的话语能够在学生内心产生强大的动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并将情感因素充分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为推动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积极因素、笔者在教学中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无论是一道数学难题的攻克,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对学生的钻研精神创、新意识进行表扬,以激励性的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这样的鼓励还着重向学困生群体倾斜,以表扬性的话语来开启他们封闭的心扉,化解他们自卑的'坚冰,通过在课堂上设置低难度提问、板演题目的方式,让他们积极融入到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之中,按照与其所对应的目标体系进行要求,只要达到了学习目标,即进行充分的肯定,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

  五、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拓展性

  小学生课余时间较为丰富,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这些时间,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拓展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如教师可以将对数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并进行分层要求,学习基础较好、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划分为奥数钻研小组,对应思维水平一般、学习基础滞后的学生则可以划分为兴趣提高小组,通过相对应的兴趣活动,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组织数学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求知欲、竞争欲充分释放,并转化为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动力。实践证明,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能够对课堂教学发挥有效的补充与巩固作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教学改革的要求,深入研究教学工作实际,创新理念、优化方式、改进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

  活动教学与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探讨育创新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是民族繁荣富强不可缺少的助推器,当然在深受重视的教育行业必然对也是非常推举创新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创新精神也要从小开始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学和活动教学可以有效的开启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仍采用陈旧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有效的开启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自然无法提升。还有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没有给学生思维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课堂上,无法获得有效途径去开启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课堂气氛较沉闷,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调查,在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学生的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数学题所占据,没有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也基本上没有玩耍的时间,课堂的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经常性的开小差,数学活动方式单一,创新性不够,教学效率一直无法有效提升。

  二、提升活动教学与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策略

  (一)将课堂交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教育课堂都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会让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思维,或是思维被局限于教师所呈现的框里,无法有效的让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数学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面积》这一章节时,在碰到数学题目的时候,教师不要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解这道题要怎么算,一下子就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道题面积的算法,等待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然后教师再对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这道题时哪些点没有考虑清楚,教师在对学生做的题目进行点评后,再系统的给学生讲解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固,可以有效的提升数学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有效开发学生大脑

  小学数学是一门包含算数、图像认识、单位认识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开始的任务是对一些知识进行认识,但是随着对课文认识内容的加强及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知识是认识数字,但是慢慢的学生就要学会算数的运算,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投身于实践中,学生才能有效的发挥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中《小数除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开展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多出一些类似的题目,或是通过小数除法的学习延伸出其它数学知识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计算,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探究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的进行大脑思考,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总之,活动教学和创新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综合这两种教学方式,将其更好的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一)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二) 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知识理解的对或错、完成作业的优或差等),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等。

  (三) 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 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四) 实践活动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

  计算法则是计算的方法和规则。毫无疑问,计算是在步骤、顺序及书写位置等方面都是有规则的,计算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法则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输入,像过去的教学那样,光通过几道例题把算理、算法、注意点讲得清清楚楚,把方法、格式示范得明明白白,然后归纳出若干条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记忆—模仿”。另一种是从内部生成,先让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前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显性的、机械的,给学生的法则是束缚与负担,必须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后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隐性的、有活力的,给学生留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要过量地模仿。以下是我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原有计算为基础构建新的计算法则。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只要解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问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例如986÷2采取“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

  2.突破知识的发展点,完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另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后一种情况学生以前从未注意过(二年级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都是两位数)。又如 312÷4就是教学这种情况的计算。也采用“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是合理的。

  3.在适宜的时候用有效的方法使计算法则逐步清晰。教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第4页第3题设计了四组除法题,要求学生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同组的两道题被除数相同,为什么商的位数不同?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就把握了什么时候先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什么时候要除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这是计算法则中的重点之一。

  所以说,法则仍然要教的,但不用以前的方法教学法则。新教材希望计算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新知的动力。兴趣带有情感色彩,它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对新事物总是充满遐想,总是乐于接受感兴趣的新知识。数学这门学科本身较抽象、单调,不如其他学科那样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不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地厌倦数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学得更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放在第一位,抓住小学生“好奇”的特性,设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所学内容,积极搞好课堂引入,在课程开始时就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把学生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兴趣保障的环境下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设计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当学生已认识了1/2、1/3这两个分数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还可能有哪些分数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学生稍加思考后,就会立即回答:“1/4、1/5、3/4、2/5……”此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的确有这些分数,你能借助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把1/4表示出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表示的方法多?”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积极思考并操作起来。之后,大家积极展示、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我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有的学生说:“我把一个圆形对折两次,打开后也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也是它的1/4。”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兴趣浓厚,而且也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借助旧知迁移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三、注重练习,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快速提高

  (一)多方面练习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在课堂上好动,在思维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持续注意力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方面进行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曾经学习过的公式、定律去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温故知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练习要有针对性,使学生掌握计算规律

  多练虽然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法,但如果教师只是注重练习数量,有时会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练习也要有针对性。教师要让学生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题型,也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共同出现的.错误题型,还可以用不同题型设计计算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通过不同题型的练习,学生既能提高计算能力,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题的规律,既能够提高计算准确率、节省计算时间,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四、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主要是以教师上面讲解、学生下面记背的方式为主,纯粹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学习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与定律,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比较枯燥。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有助于良好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通过这一类的活动,学生既能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能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4分之1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思考,体会什么是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学会使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就会增强自信心、提高探究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数学教师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教师应习惯于走下讲台,以参与者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2

  《新课程标准》整体设置了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站得高一些,目光远一些,从整体入手。纵观整个小学的数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内容体系的组织中,教材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对数学知识逐步渗透,逐步拓展。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整体知识观,扣准知识跳动的脉搏,通盘考虑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重视数学本身内容的衔接,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逐步渗透数学文化,并使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数学体系。

  一、扣准知识脉搏,重视知识衔接

  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数学教学进行整体改革,即融知识的“质”与“量”为一体。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打破常规教法,通过关键问题的追问、求同存异的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知识间的联系。

  情景:

  (1)谁来说说除法里商不变的规律是什么?

  (2)谁来说说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谁能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形式?它们之间能添上什么符号?

  (4)谁能把小数写成分数形式?

  它们之间能添上什么符号?

  (5)今天,我们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想一想,分数可能会有什么基本性质?例如:16 =( )=( )=( ),谁能猜想一下?

  (6)同学们都做了很多猜想,那么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这是一个整体数学的教学尝试。除法里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属于同一“质”的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没有专门为了教分数基本性质进行设计,而是瞻前顾后,整体联系,把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放到了和它属于同一领域的知识体系中。我们知道整体的知识是有灵魂的,当学生调动起自己知识储备,根据除法里商不变的规律和小数的基本性质而大胆对分数基本性质进行猜想时,他已经获得了一个伟大的发现(因为他已触及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也许学生并不清楚这种内在联系,也不能清楚地表达这种内在的联系,但学生分明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内在的联系。这种采用整体知识进行教学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对数学知识整体联系的准确把握,既使学生认识到了分数基本性质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的基本性质的'联系与区别,又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例如比的基本性质)作了铺垫。

  二、扣准知识脉搏,追求学科整合

  追求学科之间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广阔的知识上获得对数学多维度、多层面的认识,获得对其他学科的真正理解,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综合知识背景下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综合课: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一位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去认方向,而是引导学生背起了语文课本中的儿歌“早晨起床,登上山冈,面向太阳,辨别方向。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面是南、左面是北”,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边背儿歌边表演,学生很快就能认识四个方向了。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让学生根据教室的摆设认识方向,进而认识四个不同的方向。紧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张地图,让学生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师的眼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拓展空间。“确定位置”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而是一次充满智力历险的数学发现之旅。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度开发。当学生背诵完儿歌后,能指认出四个方向,这时,学生的体验是粗浅的。紧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图上的方向,由于地图上的方向与生活中的方向有所不同,学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体验进一步加深。在这一旅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位置的四个方向,了解了相关的地理知识,更感受到了数学伟大的理性力量。我想,这种理性力量一定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三、扣准知识脉搏,需要文化润泽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的任务归根结底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传授知识是促进人发展的基础,但如果缺少文化的润泽,就像一条干涸的小溪没有了雨水的滋润,这种发展也是苦涩的。因此,数学文化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之后若没有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会忘记。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数学文化便是数学思想、方法、精神、观点的最好表达形式。

  扣准知识跳动的脉搏,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站在全局的高度上,从学生长远的利益出发,高瞻远瞩,志存高远,去谋求学生一生发展的策略。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整体知识观,并养成为良好习惯,从而为他们以后甚至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3

  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标准。初中数学定要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素养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本文对数学有效教学方法和措施进行陈述。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实施的目标之一。这些目标的提出,实际上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不但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粉笔+黑板”,以书本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教师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应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畅所欲言。与此同时,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和感情动态,并给予帮助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探索。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关系,他们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还处于刚刚形成的阶段。另外,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些阻碍。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待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以后,鼓励学生去尝试计算出教室内钟面的面积;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后,可以让他们把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求出一个平均数;学了计算长方体面积以后,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卧室的面积。如果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他们会深深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并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

  三、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的价值不言而喻,需要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和获取数学价值。学生的能力不同,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发展也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或者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教师要多关心和关爱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不能置之不理,要给予一些鼓励和指导,让他们重拾信心,并快速地融入到课堂探究合作中。与此同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整合,提高其综合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元化的素材,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富有活力,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比如,在教学统计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转变和整合教学内容,“我们学校准备创建一幢高楼,校长想争取一下我们同学们的意见,你们认为是创建体育馆呢?还是创建科技馆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就开始进入到了激烈的讨论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吸收知识、选择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重视学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比较差,因此,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如果教师还是按照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昏昏欲睡、枯燥无趣,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在这样的形式下,教师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努力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在带领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清晰、直观地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和割补后的长方形的宽和长之间的联系,进而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4

  摘要: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 在整个教学生涯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为了教学的持续性发展, 积极的做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小学教育中, 不仅要进行基本的学科教育, 更要让学生具备基本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强化德育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从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来看, 数学是学科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学生和老师对其的关注度都比较高, 所以积极的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本文就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方式进行基本的探讨, 目的就是要强化学科教育中的德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德育渗透; 方式;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 由于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现代化网络工具普及范围的扩展, 学生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多样化趋势日渐明显。在多样化的大环境中, 学生们受到的诱惑更多, 所以不健康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在不断的加大。为了使得小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维倾向, 在小学学科教育的同时强化德育的提高, 也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矫正, 从而使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言之, 在小学教学中重视德育有着巨大的价值, 所以在老师和学生普遍性关注的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便有了重大的意义。

  1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是目前小学学科教学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 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 过于强调成绩, 所以对于学生的'德育水平有一定的忽视。第二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对于学生的基本衡量大都从成绩着手, 这就导致学生自己忽略自身道德品质的建设, 转而重视成绩。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思想方面的发展, 对于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非常的不利, 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积极的认识此种不足, 并利用德育渗透的方式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善, 不仅对于学生的道德建设有利, 对于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也有着积极的效果。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

  2.1 直接渗透

  直接渗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主要是将德育教学的目标和数学学科教学的目标进行综合, 从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进行综合的体现。就直接渗透来讲, 其突出的优势是目标明确, 目的性强烈,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学科教学而出现德育教学的占比减少, 但是从实际运用的效果来看, 此种渗透方式也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不足:因为德育教学的目标过于明确, 所以学生对其的好奇心理有一定的减弱, 而且在这种直接渗透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关注度也有一定的下降, 所以说直接渗透与教学综合性价值不强。

  2.2 间接渗透

  间接渗透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 另一种主要的方式。这种方式相比于直接渗透而言, 对于渗透基础的打造十分的重视。间接渗透在具体应用的时候, 首先会对德育渗透的节点进行寻找, 在找到合适的渗透节点时, 通过学科教育的引导, 会将学生的关注点慢慢的进行转移, 从而在学科基础之上强化德育的内容。简而言之, 所谓的间接渗透就是在基础灌输的情况下, 将学科教育向德育进行引导, 从而导出德育的渗透方式。这种渗透方式的突出优势是在循序渐进的情况下强化德育教学的目标深入, 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2.3 融合渗透

  融合渗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种突出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有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进行数学学科教育与德育教学的基本相同点分析。通过学内容的明确和德育内容的了解, 可以就二者存在的相同点进行细致的总结。第二是在相同点总结的基础上做好内容的融合。因为两者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 所以强化二者的结合, 可以达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这样, 在进行数学学科教育的同时, 德育教学也可以同时进行。换言之就是做好融合渗透的基本工作之后, 在相同的时间周期内, 可以实现德育教学和学科教学的双重目的。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注意事项

  3.1 明确渗透的目标

  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 要进行德育渗透, 明确德育目标是一项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德育目标的明确有两方面的重要性:第一是目标明确会加强德育教学的动力, 这样, 德育教学的效果会更加的突出。第二是德育教学目标的明确, 会让整个教学工作实现教学资源的节省。因为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 学科教育和德育教学可以同时开展,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缩短教学周期。简而言之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要进行的德育渗透, 必须要将渗透目标确定清楚, 这样才能够保证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较好的效果。如果目标明确保证不了, 那么德育教学的基本方向把握会出现偏差。

  3.2 重视渗透的持续性

  在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过程中, 另一项需要重点注意的就是要摆正渗透具有持续性。因为小学生的理念和观念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们对于事物以及道德的认知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产生深刻的变化, 所以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 需要循序渐进, 在慢慢培养其基础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的深化。简言之, 保证德育渗透的持续性, 其教学效果的延续性就会提升, 整个德育渗透的最终目标也会进一步的强化。

  在素质教育改革中,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成绩, 其德育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所以在小学教育的时候, 积极的强化德育水平意义重大。从目前的小学教学教学实际来看, 单独的进行德育教学显然不现实, 所以将德育和学科教育进行结合便具有了积极的意义。为此, 展开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探讨便有了重要的价值, 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进行考虑和探讨, 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小学学科教学和德育教学的结合性。

  参考文献

  [1]曹慧萍, 吴颂欣.网络平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效能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xx (5) :106-109.

  [2]刘勇.小学数学中以渗透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xx (20) :106.

  [3]鲜光伦.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教育案例分析[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xx (11) :92.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是通过在课堂上重建一个新的师生关系,即“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自我体验的一个过程。为了顺应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本文就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探究性教学”几点思考的特征

  1.主动参与性。探究性教学是一个师生一起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该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合作,还包括学生间的合作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探究性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只有学生主动投入精力,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有趣。

  2.平等合作性。在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会对老师进行各种问题的提问。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无论是怎样的问题都不能拒绝回答,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促使他们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3.独立实践性。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教与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对“探究性教学”应用策略的深入探寻

  1.提高教师的探究性教学理论水平。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探究性教学是在21世纪新课改后得到大范围普及与应用的,但是教师的一些相关培训却远远落后于探究性教学的研究进程,导致探究性教学的实际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只有在充分掌握探究性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数学教师的探究性教学实践水平,减少探究性教学的盲目性,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实际社会实践中,可以多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对教师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也可组织探究性教学示范课活动、探究性交流活动,让每一名教师都能深入理解探究性教学这一新理念。

  2.发挥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在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中,必须认清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的事实。实施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教给学生,引领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在探究性教学活动结束后,引领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回顾、思考与总结,教师自身也要反思这场探究性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探究性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进行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向学生示范探究性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方法与对策;在探究性教学活动进行中,教师可进行巡视,在必要时向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此外,还需要注意,教师介入探究性教学活动时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介入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介入过早,将会使学生丧失自主发现并探索问题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不仅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也会影响探究性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3.选择科学合理的探究性教学内容

  (1)探究性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趣味性。实践表明,那些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一定新颖性、趣味性的探究内容,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

  例如,在探究“打折与优惠”时,可以要求学生以数学活动小组为单位,由数学活动小组组长组织组员于周末去有折扣的商店了解原价与折后价间的关系,并了解商店打折的原因。通过调查,他们会发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还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经过此次探究性活动,数学教师可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交流社会调查体会,并自编自答与“打折销售”相关的数学应用题,这样更易于渗透知识。利用儿童爱玩的天性,把一些趣味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向学生多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活动平台,以儿童活动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自主探索、主动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真正能得到发展。

  (2)探究性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确保学生经过探索后,可以得到正确答案,而不是学生通过若干步骤探索后,最终得出错误的答案,或得不出答案。例如,学习“15+26=?”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准备好小棒子,首先,让学生在第一排摆上1捆和5根,在第二排摆上2捆和6根,捆与捆相对,根与根相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去发现5根和6根和为11根,从11根里再取出10根成为一捆和整捆小棒放在一起,那么单根就只有1根,整捆就有4捆了,这时再启发学生运用算理进行计算,1捆为10个单根,4捆为40个单根,和1个单根加起来就是41。将这样类似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将会使教学内容显得通俗易懂,这对于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有大有帮助。

  此外,探究性教学内容不能太过复杂,一定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即探究性教学中学生应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付出一定的努力后,可以基本理解或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内容太难,将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降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教学内容太容易,学生的学习止步不前,探究性教学也失去了其价值。

  4.注重对探究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探究结果,对于那些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探究结果,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给予学生肯定。即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出了有偏差或大相径庭的结论,教师也不应该严厉地批判学生,而应把这个看成学生积极探究后所得出的结果,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如笔者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有这样一道题:商南新村新盖的3幢楼房共住了42户。照这样计算,这个新村25幢这样的楼房共住了多少户?这时笔者给他们提出以下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个条件?这个条件题目有没有告诉我们?再根据哪个条件来求?”此时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不应急着指出学生的错误,应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找出原因。另外,探究结果出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与同伴交流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

  5.不断改进探究性教学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或多媒体播放等多种方式来向学生呈现一个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往往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可思索性、现实性等特点,以此来吸引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确定探究目标,指明探究方向。数学是一门实用型的学科,除了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外,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认清探究性教学所要达成的目的,向学生指出探究性活动的方向,而不只是抛出问题,让学生茫然不解。

  (3)培养探究技能,注重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中,一个学生若不具备相应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那么这场教学过程也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因此,探究性教学中,应该重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譬如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探究技能水平。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对以往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积极引导学生去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核心教学论文08-03

【合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篇02-24

数学教学论文11-03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论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