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23 07:33:19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各领域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基本理念,已经为每一位教师所接受。

  面对现实中有差异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的教师。

  结合当前课程改革,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兴趣,指导和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来。同时,注重对学生自身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通过“帮教助学”活动,逐渐形成“优-良-中-差”层级互助,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体系。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师-优-良-中-差”课堂差异教学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可行的。现浅谈如下:1、带领学生尝试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模式,几乎将青少年的激情和活力消磨殆尽,灵感和兴趣多被压抑,学生的生活大多被教师主宰,他们已经不会主动去学习和探索了。在刚开始进行预习时,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基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我又说明,一般要求中间包含的几个层次:最低要求了解一节的主要内容,比如说,《1.1生活中的数学》只要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就可以了;中等要求了解本节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意思;高级要求能够将本节内容讲解给他人。这样,不同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收获,而且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要求。作为起步,我每天提前进教室辅导,指导小组长开展活动,鼓励组员大胆发言、积极思考,争取使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让参与者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为以后的组长独立开展活动打下基础。

  2、鼓励学生自我预习,有利于培养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并且有的学生已经感到没有挑战性了,我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能够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把握住重点和难点。为了便于检查和督促,我要求学生在书上把主要内容做上记号。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达到理解课本的重点内容并能够基本完成例题的程度。这时,对本课的重、难点有了印象,也就能发现预习中间的困难了,课堂上就能有侧重的把预习中的难点的分析思路加以记录,以备复习时理解、巩固。熟练后,我们还可以再提高要求——自学完成练习。这就要求,不但掌握重、难点,而且能够自学形成基本的解题技能,能够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预习自学的形式不仅培养了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自信心,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鼓励学生试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前面几个阶段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基本能够完成课本的预习和交流,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能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有的优秀学生就有了骄傲情绪,上课时感到已经掌握了就不再认真听讲,其实他们还只是一知半解。我及时做出了大胆的改革:决定每天抽选一个学生进行试讲,师生角色互换,先由学生讲、教师听,然后教师再点评,作补充讲解,进行经验总结和系统整理。这种教学尝试,使那些一知半解的学生在试讲中发现自己知识理解的肤浅和技能掌握的粗糙。从而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骄傲心理和麻痹思想,养成塌实、谦虚的良好学习习惯。

  4、倡导开展小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培养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新教材中,倡导“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我结合数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每周开展一次课外活动,由小组长组织开展兴趣活动,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培养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思维,并适时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例如:在进行《有理数加法》一节教学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扑克牌”游戏,规定:红牌为正数,黑牌为负数,任意抽两张,做加法运算,在一分钟之内,完成次数最多的同学获胜。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活动气氛十分热烈,效果很好。

  5、倡导学生实践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教具甚至学生学具都在课前准备时制作好,然后在教学中直接发到学生手中去,甚至为了追求准确和统一,由教师包办代替操作,学生不需动手只观察就可以了。我认为:既然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原过程,倡导学生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倡由学生主动探索、自动发现知识。”那么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具,做学具,让其自己去操作,去经历。于是大胆提出来一个惊人的观点:“懒老师带出勤快学生”。老师懒一点并不是坏事,重要的是让学生变得勤快起来!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镶嵌》一节时,根据农村学生见识较少、生活阅历较浅的现实情况,我在课前先布置了一个小组协作的课外活动作业:八人组建一个小组,每人完成自制学具,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九边形、正十边形、正十二边形各一个,边长统一规定为三厘米,要求必须测量准确、制作精美。由于学生的课余时间不足,我又给学生了一节午自习专门进行学具制作,并且在两个班进行巡回指导。在辅导之时,我很快就发现了学生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思维的灵光,让我欣喜而又感动。在制作正五边形时,学生就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去画,于是就有很多学生主动跑来问我,我没有直接回答提问,启发学生根据图形的性质去探索,让其自己思考、主动探寻,一会儿,就有人拿着不同的方法来寻求答案,有用画内角的方法的,有用画圆心角的方法的,我都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学生欣喜的离开了。望着他们乐颠颠的跑回座位的背影,回想过去学生在课堂上请教老师的稀少情景,我感到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真让人感动。

  “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是自己获得发展的主体。”行为习惯的转变其实不单是一种表层行为的转变,更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自发学习进行转变的重要标尺,它不仅影响着学生今天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今后的生活。因此,实施课堂差异教学既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已进入一个全面的改革时代,而在此过程中,合作学习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不仅有效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在教和学上真正实现了双赢。

  一、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进行知识传递,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

  而在合作学习模式中,课堂教学有更多的讨论时间,这不仅能够让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比如说,针对某个研究课题,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那么,每一个小组在讨论与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与疑惑,而这些也许就是他们学习的盲点或者是学习知识的相关延伸。此时,教师既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也可根据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授课。

  (二)有利于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

  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能够将每一位学生个体转化成为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团体。只有具备了一定团队意识与能力,学生之间才能更加和谐,相互帮助与监督,从而共同提升学习能力。众所周知,当个体在面临某一种困难时,极易出现无助、气馁的心态。但是,如果一个团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团队当中的成员必定会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博取众长,逐步攻破困难,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合作学习模式的定位不够准确。

  众所周知,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重点在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但这并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同时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引导及促进作用。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在实施过程中,任由学生自我发挥,导致合作学习模式实施效果不佳。

  由于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开发与利用学生关系为切入点,以调动学生学习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和谐的课堂氛围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与师生关系。

  (二)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

  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小组的共同学习目标,明确自身的学习任务,是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关键所在。通过相互交流与沟通,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下不但能够较好地完成小组的共同目标,同时也能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实现自身目标。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不明确,组内成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并没有真正形成集体合力,直接导致两极分化现象,学习基础好的越来越强,而学习基础差的则越来越弱。同时,部分教师为了突出合作学习的效果,提前将各个小组的发言人安排好,从表面上看是合作学习,但从本质上来看却已经变味,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1].

  (三)学生缺乏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技能。

  目前,很多教师都严重缺乏对学生合作学习习惯与技能的指导。在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一类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不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抢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这类学生通常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而另一类学生则因性格内向或缺乏自信而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彻底沦为小组当中的“观众”(这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往往都是较差的)。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根本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显然,对于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来说,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与技能是其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缺乏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与技能,合作学习模式本身所具备的作用则很难得到充分体现。

  三、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对策。

  (一)教师应加强对合作学习相关理论的学习。

  目前,很多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认识仅仅处于一种实践经验水平上,这明显不能匹配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要求。因此,作为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深入认识与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含义、方法及应用条件等,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或理论上,更不是简单克隆国内外成果的合作学习经验,而是需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使用。只有通过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深入理解与融会贯通,才能促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二)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和目标。

  每一个小组是否具有明确的分工与责任,是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关键所在。由于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弱,所以,要想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地思考自己的任务,就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对目标进行分解。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以及如何实现小组的`合作,是困扰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问题。要想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应合理进行小组的划分。小组成员一般为 4~6 人,这样的人数配置能够让分工落实更为明确。然后,教师应充分强调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学习目标,要求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明确自身的责任。最后,教师应在小组个人与群体之间搭建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强化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2].

  (三)教师加强对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与技能的培养。

  首先,培养学生倾听的意识与能力。

  在实施合作学习模式之前,教师应充分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的耐力与能力,最终让学生在互相倾听对方意见的氛围下发现并解决自身问题,从而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倾听,同时也要敢于质疑,应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勇于质疑。然而,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无论质疑的正确与否,都不应回避,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为其提供指导。比如说,在针对“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 3 和 7,则其周长为多少?”的合作学习中,由于该题所给条件边长3 和 7,并没有明确指出底和腰,所以很多学生都容易错解为13 或17,而错解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那么此时,教师应为质疑的学生作出解释:“由于 3+3<7,所以长为3 的边不能为腰,腰长也只能够是 7.基于此,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17(3+7+7)。”只有这样的课堂氛围,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四、结语。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就是对现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在数学课堂中建立起“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与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个体探究与小组合作,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桑建丽。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鲁东大学,20xx.

  [2]孙元飞。初中数学合作学习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xx.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3

  一、进行分层备课

  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有效运用,首先需要的就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合理使用分层教学思想进行备课。初中阶段不同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背景不同,他们学习知识和接受知识的方式也不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分层教学,那么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就需要在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分层有效的进行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明确写出哪一层次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目标,进而使得教学更加有效的开展。

  二、开展分层分组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开展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的时候要将学生有效地进行分组,在了解和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合理地分层,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再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数学学习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养进行,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

  三、做好分层实践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是分层教学能够有效落实的关键,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为主要的就是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够结合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学习,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教学,一些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学习教材中例子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数学探究能力。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教材中的例子,并积极的进行运用。这些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教材中列举的例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分层教学的目标。

  四、设置分层作业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同时还应该注重在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有效进行分层布置。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数学作业,使学生能够通过数学作业的练习,对于数学知识熟练掌握。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应该适当布置一些拓展思维的数学作业,从而提高数学作业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完《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教学要求布置适当的作业。对于较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教材中案例比较类似的习题,还应该在网上或者其他参考资料中找一些能帮助拓展学生能力,发散思维的习题。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应该着重布置与教材中习题相似的作业,让学生有效巩固数学知识。

  五、进行分层评价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有效利用分层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例如,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竞争性的教学评价,提高对于学生的要求标准。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应该主要采取激励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表扬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更加高效率地学习数学知识。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分层教学,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应用分层教学,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水平,为以后对于数学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茂尧.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1:92-93.

  [2]林媛.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xx,02:62-63.

  [3]吴海波.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xx,05:65.

  [4]魏小英.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J].学周刊,20xx,29:88.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4

  一、实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遵循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课堂具体实践中要时时刻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给学生施加过多的压力,要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者.

  2.创新性原则

  所谓“创新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具体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在教学方法上要学会创新、不能一层不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要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学生在阐述自己创造性的解说时,正确想法和见解要给以肯定.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

  3.探究性原则

  新课改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遇到问题先不用教师讲解自己就可以进行探索研究、把问题解决.要遵循这个原则,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作为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而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及开阔自己的视野,最终达到养成探究性学习良好习惯的目的.

  二、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具体实施

  1.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编写学案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学案”与传统的“教案”不同,编写“学案”时一定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同时在编写“学案”时还应注意课堂目标要明确具体、知识结构体系要梳理清晰、学习方法指导要正确高效.

  2.课堂教学上要善于设置问题,师生要互相合作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抛砖引玉,让学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时要先设计好这堂课教学的内容,最好是要给学生设计一些可以直接引导到教学重点上的问题.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失去了作用,教师对学生依然存在着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上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合作、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有高有低,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建立学习讨论小组或学习互助小组,然后教师再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问题,让学生来自己寻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3.教师要进行问题总结,分析解答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寻找问题答案后,教师必须在学生完成后对问题进行详细地讲解和分析,这一步在整个环节中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因为,学生自己寻找的答案或自己解题的思路有可能不对.同时,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做一个总结,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对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当堂进行训练,以此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结语

  总之,教师在初中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导学作用,真正达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作用.目前“学案导学”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必然会有其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完善。

  作者:蒋飞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5

  一、克服消极心理

  1.克服自卑心理

  教师要降低要求,让学困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变“学数学”为“做数学”.需要注意的是,对数学学困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实行“大目标、小步子”,逐渐递增,实现螺旋式上升.要多给学困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克服逆反心理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是要坚决克服简单粗暴,二是要想方设法缓解或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心理.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引导,引导学困生喜欢数学教师,喜欢数学,这在初中阶段显得尤其重要.

  二、克服学困生的畏学心态

  1.以教师亲切自然的表情,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

  教师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使学生同样以轻松的心态、积极的情感去面对知识;教师满含期待地凝视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用眼神去告诉他“相信你,肯定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惊讶中略带提醒的表情,使学生及时摆正听课时“掉队出轨”的思维;教师提问时神秘莫测的表情、总结强调重点时严肃认真的表情……教师亲切的面部表情会不断地给学生,尤其是对那些数学学困生以无声的鼓励、信心、诱导、鞭策,创设营造出一种最佳的心理情境,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用自己的热情去引燃学生创造的心灵之火,传达非语言信息,解除学困生对上课的畏惧.

  2.以分层次书面作业,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对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不但能巩固“双基”,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我把作业分为A、B、C三层:A层:识记,理解基础知识,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B层:掌握双基,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能够自主学习,超前学习,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以上三个层次书面作业,不指定哪些学生做哪个层次作业,而由学生自己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对号入座,自由选择各层作业.这样既可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即使学困生也会去做C层作业.有些基础相当差的学生,当他选做A层作业,看到发下来的作业本上有鼓励评语或“优”时,内心感到无比欢欣,觉得自己学到了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尖子生来说,他们也能“吃得饱”.这样,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得到落实,学生课业负担得到减轻,使全体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解除了学困生对作业的畏惧.

  三、以情动人,恢复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通过努力都能学好数学;对于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差的学生,要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要有理想,有追求,严格规范地要求他们,坚决纠正他们的坏习惯.只要我们平时多关心学困生,帮助学困生,学困生的情绪会高涨起来,老师的关怀会增强他们的信心,一旦他们对老师有了信任,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提高.综上所述,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并非一种两种,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帮助学困生,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注意他们,而且在生活中也要有意注意他们,讲究方法地多关心他们.愿与广大同仁协力同心去探求更好的方法和途径,教育、转变学困生,以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6

  1、初中数学双语教学目标体系

  基于国内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初中数学双语教学目的有三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全面发展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数学学科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提高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下面基于初中数学双语教学目的,通过教学目标体系,探讨初中数学双语教学目标。

  2、初中数学双语课程目标探析

  课程目标指教育阶段学校某门课程在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及目标,是教学总目标的下位概念,因而课程目标的设置必须以教学总目标为导向,因而笔者认为,初中数学双语课程目标有三个:

  (1)初中数学专业英语语言目标:掌握初中数学常见专业英语词汇,理解初中数学代数几何的概念、规则的独特英语句式及表现形式,了解数学定理推导过程的表达方式,能自行阅读并理解数学相关外文报纸或杂志,了解最新数学学科学术动态,能尝试用英语进行数学习题解答、数学文章的`写作,能用英语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简单交流。

  (2)初中数学双语学科知识目标:在完成常规教学学科目标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获得更广的学术视野,更全面深入地加强数学概念、规则以及数学历史文化理解,在不同表述方式、教学方式方法下,获得旧知的再认识再理解,也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有一个更高、更广的知识面。

  (3)初中数学双语思维能力目标:学会用中英文思维方式去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学会在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之间恰当自如地进行转换,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并促使判断力、理解力的强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初中数学双语教学单元目标探析

  初中数学双语课程由许多杂碎的小知识点组成,按照不同知识点相互之间联系及区别。

  4、初中数学双语课堂教学目标探析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而整个教学工作又是围绕上课这个中心,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保证教育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制定恰当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必须的。但课堂教学目标不是随意设定的,它必须在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因而,笔者认为初中数学双语教学课堂目标主要有:

  (1)语言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熟悉并掌握本节课主要专业词汇及其表达方式,能基本听懂数学课堂上用英文传授的知识,能用英语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口头表述及进行简单交流,能读懂英语版数学学科教学资料及教师板书,能用英语对数学问题进行书面上的演算及交流;通过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拓宽英语习得途径,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通过在数学学科中应用英语,强化语言作为一门工具的操作性能力及实用性理解。

  (2)思维目标:通过课堂上的双语教学,帮助师生在提高英语思维的基础上,能自如地在初中数学学科的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之间转换,增加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学科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直观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切换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7

  学生的知识大多是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的,因此课程教学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大多数的学校都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数学教学作为一种基础学科,在完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课程的发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意义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方式,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需求,在传统教学上做出一定的改变,旨在提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水平,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适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就变得十分必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整个教学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则是以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为主,除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完善对于课程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运用科学合理的现代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完善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探讨,总结出以下三点完善措施。

  1.提高教学课程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愿意学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提高教学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动向,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设计教学方案。如,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还可以通过场景的设置来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另外,还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师生应当共同发展,而不应当只是教师在控制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展示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

  2.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除了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应当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首先应当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其制定应当在符合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完善和修改。例如,教材的修订会影响数学教学的进度,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同时还不能与教学计划冲突。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任务,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完善措施。

  3.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

  所谓探究式学习方式,简言之就是要学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数学是一门严谨且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极强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不能仅靠教师的教授,还应当学会了解问题的核心和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然而,目前许多数学教学采取的教学模式是题海战术,这样不仅不能很好地开阔学生的思维,还在一定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因此,采取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为学生开拓更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成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能够促进教学的全面进步,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鼓励其主动学习,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使数学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8

  【摘要】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方式实现了快速转变。其中,面向学习成绩差异较大的全体学生而采取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案在各中学逐渐形成,以增强学生学习目的性和积极主动性。分层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其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成绩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现代中学教育中,以数学课堂为应用场景,探讨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法、策略等,将有助于积累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经验,帮助数学教师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分层教学;学习兴趣

  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层次是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我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之前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为对其进行分层教学提供依据。主要是对班里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前数学知识水平、遇到的问题、学习能力等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结合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自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层次划分。其次,将学生确定为三个层次,将那些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控制能力极强、对数学知识拥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确定为层次A,将那些学习成绩中等、自我控制能力一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确定为层次B,将那些学习成绩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差、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较弱或没有兴趣的学生确定为层次C。主要的做法是,科学设计层次教学划分标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学生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要求选择选项;然后根据我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合理调整。再次,对于处于层次B和层次C的学生,我会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端正其学习数学的态度,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以心情舒畅、兴趣浓郁的状态按照自己设计的不同层次教学模式或方案进入到学习状态。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具体表现,不断调整三个层级的学生,这一点是必须事先向其进行说明的,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和鼓励机制,充分调动那些学习成绩差、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迎头赶上。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我会对三个层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积极性等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并邀请其参与分层教学方案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中,进而做出分层教学的优化调整。在整个分层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获取反馈的各种表现和心态,为分层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

  二、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对于分层教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很有必要。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科学设计分层教学任务和具体内容,并围绕目标开展各种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也是数学教学的最终归宿点。那么,要想确定一个科学合理且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灵活把握现有数学教学大纲及任务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基本教学目标和较高教学目标两个层次。我在分层教学实践中以“直角三角形习题课”为例,针对分层教学方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基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图形快速识别直角三角形的三个性质,并能够对其进行解题应用。二是较高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完全掌握并了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可以熟练解决各类直角三角形相关的习题;并掌握一些常用的直角三角形习题解题技巧,能够自主解决一些难题。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我是按照较高教学目标要求层次A类学生,并要求其练习一些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发挥自主应用能力的直角三角形习题,在练习中快速掌握相关技巧、知识点应用等;而层次B类学生则需要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所有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对那些难度相对高一点的直角三角形习题进行自主解题,并积极探索层次A类学生的习题练习科目;对于层次C类学生则是要求其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点掌握水平就可以,鼓励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进入层次B类学生的习题练习科目。

  三、对课堂提问及设问进行分层

  通过课堂提问及设问等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散思维的运用,这在分层教学中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在分层教学实践中,对于提问的基础题,一般选择层次C类学生进行回答,基础题的难度不高,易于回答,很多处于层次C类的学生往往在被提问后开始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学习成绩也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对于难度相对大一些的问题,可以根据三个层级中学生举手的分布情况,优先选择层次C、B类的学生回答,但对于那些逻辑性强、需要发散思维、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层次C、B类的学生往往回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的,则需要优先选择层次A类学生回答。在课堂提问中,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回答、提出设问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难度问题的设计,使其能够在回答正确中获得教师的赞许、支持和鼓励,同时在同学中也更具有信心,增加其发言次数,就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四、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布置课后作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很普遍,但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科学设置不同层级的作业习题。也就是在布置作业时应当体现出层次性,主要根据习题难易程度、作业量大小、学生实际承受力等进行作业的层级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采取差异化的作业布置方式,对层次C类学生,要求其完全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并完成课堂习题即可;对于层次B类学生,鼓励其在完成层次C类学生作业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思考,有精力、时间和能力的学生可以进行难度较大的'一些习题的练习;对于层次A类学生,则需要严格要求,对其布置课堂习题之外,还需要对一些竞赛习题进行练习,并总结解题技巧、方法和经验,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同组内学生之间讨论,必要时请求老师给予指导,重点培养起知识点应用、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此外,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划分为必做和选做,对于必做的作业则需要学生们都必须完成,而选做的习题则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合理设计的,并注明适合哪一类学生练习。还可以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题,主要是为了那些有余力的学生去做。通过合适的题量、难度等的科学搭配设计,体现分层教学的内涵和要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五、对考试试卷进行分层

  考试试卷作为检验、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也可以融入分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难易程度、考察知识点范围、教学目标等的考试试卷设计,以帮助教师有效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进一步分层教学提供支持。在考试试卷设计中,应当针对层次C类学生实际情况,以基础题为主;对于层次B类学生应当在基础题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百分之二十比例的略高于教材内容的附加题;对于层次A类学生则需要增加百分之三十的高难度附加题和百分之十的竞赛题。对于那些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采取课堂表扬、嘉奖等的形式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进步的榜样,并将其纳入更高层级的学习层次;对于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善于引导其总结问题和原因,在学生中维护其自尊心,并科学制定激励措施,促使其慢慢进步。

  六、结语

  总之,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在其学习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帮助作用,采取诸如分层教学等科学方法,帮助更多的学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成绩,注重其创新意识培育和发散思维培养。通过分层教学,培养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改进分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水平的目的。

  作者:陈明娜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哈拉海镇柴岗初级中学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9

  一、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必然性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长期以来采用单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培养学生,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也扼杀了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学生就只是机械地接受现成的东西,丧失了创造的欲望和能力。相反,问题教学法打破了以往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以升学为唯一追求的教学方法。所以,问题教学法不失为实现新课标理念的好途径。教学实践证明,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根本任务和最终归宿就是解题策略和分析方法的指导。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紧扣教材大意,提出问题,而学生需要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同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解题策略,归纳总结规律方法,这就是完整的问题教学法。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学科,应该注重对同学们的逻辑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问题教学法是极为重要的,在初中课堂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有效地促进了初中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二、问题教学法实施的优越性

  问题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性,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问题教学法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教师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一种比较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历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问题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问题教学变的更加模式化。问题教学法不仅仅是对知识进行传递,更是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重点解决问题,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问题的探索过程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但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同学之间各抒己见,合作探究,这样学生既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也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样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问题教学法起源于问题,以问题为本,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励学生的挑战欲,从而认识到数学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问题教学的深入实施,使其成为了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问题教学法实施的策略性

  作为阅历不足的初中学生,问题意识不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之中必然伴随着产生一些比较幼稚问题,为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努力为学生创造出来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回答。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之后,作为指导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成长。作为教师也应该注意到,设计问题是应该贴近同学们的实际,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学习过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差异,尽量从同学们对待问题的看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出发,多留出一点空间,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让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教师最终每个学生的不同思维,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共同进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必要的时候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课上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既是对课上知识的巩固,又是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课上教师更应该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解决它。知识的迁移也是很重要的,知识的迁移更容易让学生了解未学的知识点,比如,引入负数的学习时,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可以转化为减法的运算,然后再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这种转化的思想方式。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自主的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境,提出适当的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能力,教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升华所学知识。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巧妙的迎合了,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在探索中不断成熟进步,与此同时,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也在不断地提升。问题教学法是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相信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之后,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一定会收获丰厚的果实。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0

  摘要:新世纪是计算机化的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我们。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作为从事数学教育的工作者,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学科进行合理的整合,是计算机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就计算机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做出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计算机;融合

  计算机技术中学数学课程整合实现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即实现数学计算机化。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的计算机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笔者就计算机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进行浅析。

  一、数学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所谓网络与课程整合,就是将计算机技术有效地融合于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计算机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化,借以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1.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内容要有价值性

  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既要遵循一般教学内容的规律性,又要体现由于计算机技术环境带来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教学内容组织的变化。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就在于为知识传授与学习者有效学习提供良好载体,它的价值因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环境的结合而得到体现。首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遵循基础与启发拓展相结合。其次,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遵循渐进与自主选择相结合。再次,在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有机结合。

  2.学生要主体参与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在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中,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计算机技术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模拟实验,在主动获取知识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方式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可以提供资源环境

  人类社会已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素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资源都可以从Internet获取,计算机技术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资源环境。如教学统计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直接查询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通过实时查询,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互联网具有巨大的计算机资源。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可作为演示工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把计算机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如在教学有关点、线和面教学时,学生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很难理解,这里经过教师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很容易理解。缩短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迅速掌握知识架起了桥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观。

  3.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可作为交流工具

  在一些已经建成校园网和已经联入互联网的学校,数学教师已不再是获得数学知识的唯一知识源,学生通过访问网络上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网站获取知识,通过参加BBS,互发E-mail等形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教师就由知识的传道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就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阐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又可及时借鉴他人的意见。

  4.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如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让学生在几何画板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畫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检验出自己猜想的错误,经过独立思考分析错误的原因,不断产生错误,不断纠正错误,这个过程有时要反复多次,才能产生一个正确的结果,这样保证了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把握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探求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1

  素质教育倡导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数学创新教育在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数学问题更加形象化、简单化,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重视教学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地优化的课堂结构,对教学的顺利展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抽象的数学定理和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形象化、生活化、具体化、简单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了掌握这些抽象的数学定理和概念,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采取生动的教学形式

  数学内容十分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件时要尽量采用生动的形式,通过图、文、动画、声音、等表现方法使学生对数学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将数学与语文、地理、历史、物理等学科联系在一起,使教学形式更具多样性和吸引力。

  3.符合数学教学原则

  数形结合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要能够直观地将数与形结合在一起,使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即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应用价值,又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多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辅助教学作用。

  二、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策略

  1.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学生的学习活动除了受自身智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爱好、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以,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其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它能够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立体式的视听环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热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不自觉地进入最佳的思维和学习状态,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轻松、直观、生动地呈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置身于有效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分析论证、归纳总结,逐渐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由深到浅的过程,使学生能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过渡到新的认识结构,使学生对数学定理和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

  3.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丰富,互联网给教师提供了巨大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可以大大地节省教师查阅课外资料的时间。另外,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板书为主,板书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进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课件的形式更方便、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有效地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尝到更多的知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4.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除了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显示信息,还能够帮助学生运用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老师可以借助相关软件制定出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模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通过人机交互形式完成练习,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真正地突出学生认识的主体地位。

  5.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表现在其对知识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即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演变成发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即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能够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抽象、枯燥、复杂的数学课堂教学以更形象、直观、具体、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体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2

  一、管理学生的方法要灵活不要单一

  (一)“良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上,新课程的引导是关键,需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去,提高他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结合课堂知识,将新课程中可以联系到的名人趣事、科学奇观生动的讲述给学生,或介绍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现阶段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些比较热议的话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能在课堂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习进行结合,让学生不知不觉中逐渐把注意力紧紧的集中起来。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知识带给他们的快乐,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而老师就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教学活动。

  (二)紧扣教学内容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快捷最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或是一种艺术,因为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跟着老师授课的思路不断去开动自己的脑筋,自主思考,贯穿整个课堂。老师对复习知识的提问,可以掌握学生的对已学过的知识的接收程度,以及对新课程的准备是否充分。而对于小结的提问,是训练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这提问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有一个度,面对全体,针对不同的学生掌握程度,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的提问。让学生能够圆满回答,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息。提高学习兴趣,不可以否定或者借题去惩罚学生。

  (三)数学课上,课堂练习必不可少。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练习题,指定学生去习题,而台下的同学也要在练习纸上完成,完成后和黑板上的对比检查,然后老师给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节省大家的时间,同时达到联系的目的,让学生动手去演算,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更正,更加深记忆。

  (四)用我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是老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让努力构建起良好的积极地学习氛围并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尽力的去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将“被动”该“主动”,老师的课堂活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室激情满怀的课堂教学就像一双有巨大魔力的双手,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天长日久,学生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享受,课堂管理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各种教学课件并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

  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教学课堂中是教师和学生有效沟通和产生思想共鸣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组织课堂形成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还是反映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心理过程的背景体现,同时对于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尊重的一种良性教学和学习的关系。这样的一种关系背景下,教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率而学生能够获得愉快轻松地学习成果。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毕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和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师生相互沟通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课堂管理的生命线。故此,教师应能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学生主体上进行思考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心态。教师应在日常学习中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愿望。比如,在初始阶段,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期末考试后,让学生进行试卷分析以及对教师的评级和总结等;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这样能够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极大的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较为和谐的一种互相尊重的基础关系。不但老师客观评价学生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不断促使教师自身获得更大的教学反思和教学的提升。我们通常能够发现,在一些学校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富有激情和幽默感,平易近人且讲课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和总结的同时,要善于从学生主体意识中探寻他们更容易喜欢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构建起良好的师生互通关系。在课堂管理中,出现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要本着要“解惑”不要“解气”的原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合适的方法,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再激活学生热情的同时,最大化的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有效促使学生不断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最大化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确保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3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跃、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关系是影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勇气向教师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轻松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突破自己常规的思路,另辟蹊径.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运用各种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的体现.要让学生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就必须给学生的思维提供相应的空间和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结果教给学生,而是作为过程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另外,向学生提问时,要提具有新意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教学内容与概念、公式、推理演算、论证等的关系密不可分,学生若是连概念这个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的话,只能导致思维混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概念类的知识做出严密的表述,这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的前提.只有前提得到保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考问题,不能局限于课本的定理公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容易受到课本上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忽略了知识的实际运用,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者,教师的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材,要从教材出发,将学生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思维能力的拓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进行散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总指挥,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学习,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突破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和重点,让学生易于消化所学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进一步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消化所学知识.换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并且结合过去所学知识将新知识归纳整理,构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一方面,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保证自己的主导地位,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四、培养集中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与教师的`引导、启发、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集中和发散思维训练.在进行集中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弄清各个知识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五、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驱动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起好奇心,诱使他们去思考.当学生有了想去解决问题的欲望时,他们的思维就开始发散,就开始诱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解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设计的问题最好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引发学生的猜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的答案,而探讨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充分体现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4

  一、检测预习效果

  教学就是要针对问题教,要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教师只让优秀生回答或上台板演,那就会掩盖问题,后进生的问题就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很好解决。如果等到课后再去补差,又会耗时、费力不见成效。一般来说,好学生出错的情况,都可以在后进生的回答或板演中反映出来。后进生答错了,板演错了,问题暴露了,教师对学情就心中有数了。

  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单单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只有学生在自愿的情形下快乐地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取积极的、有力的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共同讨论,积极探索,让学习的课堂生活有一种富有情趣的氛围。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互利互助。

  三、让学生在快乐的情景中体验学习

  每一个课题的研究,每一次新事物的出现,每一节课堂的.开头,都是一次尝试、一次观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课堂的开头对学生掌握知识所带来的影响,它是一次启迪、一项工程。正如一位哲人说过,如果让我再有一次机会,我将从头开始,努力拼搏、大胆尝试,认真于每一次开始,贯穿于每一个细节,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尝试给学生营造舒适的环境、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这样将影响学生的一切,它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该学科的特点,适当地创造学习气氛,播放音乐歌曲、课件插图、体育、物理等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一种快乐的情景中学习和生活。

  四、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

  记得一位老师说过,如果让我重复地做一件事情,并且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我将会不遗余力地做下去,并且做好它。在我们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练习”类似于简单的重复,简单的重复看似毫无意义,但它熟能生巧。同一题型、同一知识点,只要我们做大量的练习,必然会起到知识的延展性,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大量的练习,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正规化、知识问题简单化、个性发展规范化、课堂教学高效化。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大量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他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做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要让个体和总体融为一体。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也要让学生团结合作,相互交流。

  总之,我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即将接受的知识放在同等的位置,使得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新事物能力相一致,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其次,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传授方法、社会影响,以及学科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反应,所以我们要因材施教,做得更好。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希望我们教师摈弃传统教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此,对学生学习模式的研究成为了当下重点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怎样的学习模式比较适合初中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上世纪60年代,布鲁纳(JsBruner)“发现式学习”(DiscoveryLeanling)非常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仅习得了知识、规律,还在获知过程中体验了过程、发展了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学习目标、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就发现式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一、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效果概述

  笔者长期将发现式学习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其教学效果有如下几个方面:

  1、保证了教学的质量,由于是学生的自主发现,所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长期保持。

  2、长期地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向内在的学习动机有效转化,最终实现学习力的正增长。

  3、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发现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基础才能发现的,发现问题能力是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能够得以有效提升的。

  4、问题的发现仅仅是发现式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在发现问题后,尤其是自主发现问题后,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激发,驱动问题的探索与解决,长期坚持用发现式学习组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发现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例析

  下面笔者以《统计图的选用》教学为例,就发现式学习的课堂组织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是提高发现式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环节,《统计图的选用》这节课的内容是《数据在我们周围(一)》其中的一个章节,其本身就有“发现”的意味,教材在这节内容的处理上也是从学生学过的几个统计图出发的、以我国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载体,帮助学生有效回顾扇形、条形、折线这三种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总结和提炼三种统计图具有怎样的特点、笔者认为人口普查与学生的距离不是很远,而且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应用,但是教学资源可以进一步扩展,让学生自己在课前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整节内容完全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内容也较为新颖的情境,有助于打开学生“发现”的闸门,借助于发现式学习模式进行课堂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交流”这样几个环节来获取信息,“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这一过程中有知识的发现与应用,最终还促进学生统计观念有效形成,学会了“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的科学探究精神,遇到问题不武断,而是学会了根据信息作出适当的推断与决策。

  2、教学环节设计

  (1)课前发现生活课前,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社会调查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数据整理。

  (2)创设生活化情境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情境1:出示小明的身高折线统计图。情境2:出示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条形统计图、情境3:出示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扇形统计图、结合上述3个情境设置如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同时完成原有认知的复认。问题1:上述三个情境分别是什么图?表示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信息?问题2:你从哪幅图中,能清楚地读出小明一天睡觉的时间以及小明睡觉的时间占全天的百分比?设计意图:初步发现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尝试着从不同的统计图中思考可以获取怎样不同的信息、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留足时间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潜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3)“问题情境”驱动从统计表到统计图的发现给学生提供建国以来我国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的一张统计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信息,创设问题情境驱动学生的认知深化。

  (4)处理自己课前发现的数据课前要求学生观察生活,通过社会调查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数据整理、这个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发现并整理了的数据拿出来,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适当的统计图进行组间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图更清晰、明了、设计意图:课前学生自主调查发现了数据,再通过处理数据这个环节,给学生时间主动地观察、实践与交流的平台,学生运用知识、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加了发现的质量,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05-23

(荐)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5-23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篇06-12

(精)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篇07-2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实用(15篇)07-2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5篇【推荐】05-23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05-22

数学教学论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