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0 11:51:52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篇(合集)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篇(合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做出了改变,教师们的教学工具也逐渐丰富。多媒体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中最耀眼的一部分相较其他教学手段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多媒体教学也正在加快脚步走进课堂。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其教育手法与教育方式尤为受到重视,在多媒体教学大幅进入小学课堂的同时,如何高效利用多媒体教学于语文课堂中,扬长避短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发散性思维

  在多媒体教学不断进入教学实践当中,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的优点颇多。但是,多媒体教学亦是一把双刃剑,在丰富教学的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学者都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我们要分清利弊,扬长避短。真正让多媒体教学服务与小学语文课堂,提高老师的讲课效率与上课质量,帮助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而非盲目跟风。

  一、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一)利: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主要采用粉笔加黑板的单一的教学手段,教学的内容也主要以书本的文字为主。很多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心智成长尚未成熟,在单一的课堂内容中容易出现走神的.现象,因此课堂效率并不高。多媒体教学的进入,丰富了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多方面内容有机整合,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刺激。课堂中学生接受到丰富的内容与新奇的感官,注意力得到了多方位的吸引,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因此他们能更积极主动的探索课本内容以及文学作品的内涵。传统的教学手段由于展示工具的限制,例如天文相关的诸多抽象的内容无法高效完全的传达,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学生能更快速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些方面,多媒体教学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弊:容易喧宾夺主,影响发散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文学作品的创造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倾注了很多心血,而学生要想切实感悟出作者的情感应当对文学作品的文字细细研读,并与老师多多讨论和交流。然而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课堂后,大多文学作品的课件通过电脑传达,涵盖影片、图像、声音和文字,可谓五光十色。然而正是这样丰富的课件内容易喧宾夺主,让学生抓不住课堂重点,也削弱了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因此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领略不如以前传统教学的方法深刻。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容易出现现代化的灌输教学方式,教学的过程会变得非常的死板。语文教学应该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需要老师和学生根据不同到文学形式和文章内容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进行分析。而多媒体教学具有程式化到特点,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往往具有固定的流程,这样在课堂的讨论与研究中容易形成固定思维,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讨论与思考难以做到多元化,不利于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与多元化、灵活的语文思维。

  二、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教学的大幅推广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高效的教学工具,能够帮助老师教学以及学生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广大语文教学者应当认清其教学工具的实质,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并尽可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1.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集影片、图片、声音、文字与一体。生动的影片与图片以及悦耳的音乐不仅能提起小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更能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打造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投身于学习中并享受学习。有兴趣作为老师,有兴趣作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定能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投入课堂,开动脑筋,思考研究。同时,也因为多媒体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此平台增加信息量,拓宽学生视野。以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其中的意向与画面只能带领学生想象,而如今借助多媒体工具学生能够更生动地领略文章所描写的环境,更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解析文章后,老师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朗读音频与解析视频,学生能够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学会多角度思考与欣赏,拓宽了视野,培养了丰富与思辨的语文思维。2.分清主次,强化课本重点。老师们应当充分意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教学工具,课堂的主要内容应当以书本内容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文学作品时,应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文章的文字,以及作者试图运用文字所描写的环境、人物与事件,领略作者想传达的情感。而多媒体作为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它展现文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关键词、关键句,以及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记忆,例如通过展现文章结构图,本书解析,展现例句与例证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深入思考写作手法与情感表达,熟练掌握文章重点词语句型的利用。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课本的重点知识有更深的记忆,更多维的理解,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文俊.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利弊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xx(5).

  [2]孙美玉.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的运用[J].考试周刊.20xx(4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2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选择与教材相匹配的音乐,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听觉和视觉带给学生感官刺激,在音乐渲染下,学生更容易进入语文教学的环境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感悟,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

  一、合理选择音乐营造氛围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融合的关键就是要注意音乐的选择,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和情感价值进行挖掘,捕捉、提炼情感触发点,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音乐,借此将学生带入到语文文本的情境当中。例如,在学习《找春天》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欢快的音乐,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课堂气氛十分愉悦,接着教师引入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春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出来,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利用音乐进行情感升华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他们缺乏生活阅历,在面对情感较为丰富的作品时,无法很好地理解,这就需要利用音乐将文章中深刻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选择与文章匹配的`背景音乐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的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其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伯牙绝弦》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选择《高山流水》一曲作为背景音乐,在绝妙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明白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时内心的感受了。

  总之,将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进行融合,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研究出有效的应用策略,在进行融合时要选择适当的音乐媒体,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教材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能与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和升华。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

  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编写编排,并且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寓言、童话故事和儿童诗歌。这些作品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性,便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将儿童文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主要是因为儿童文学符合儿童的审美观念与认知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非观念淡薄,因此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思想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儿童文学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观念的主要方式之一。为此,教师要尽早发现儿童文学的价值,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儿童文学具有启发性。儿童文学中的价值观念可以熏陶学生的个人价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科兴趣等;第二,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儿童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性,它不仅能够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更能拓展出启发性教学。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育大有益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儿童文学作用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

  要想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教师在儿童文学方面的修养。例如,教师在平时自觉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与掌握,从而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阅读情况,选取恰当的作品,顺利开展语文教学。另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儿童文学学习活动,促进教师增加儿童文学积累。第二,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开设相关的、能够增强教师儿童文学修养方面的课堂,引导未来的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特点进行了解,帮助教师对儿童的心理以及发展规律等进行认识,进而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言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语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第三,学校的积极倡导。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积极倡导语文教师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增强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视,从而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1]。

  (二)利用儿童文学的特点促进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要想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语文教学的开展。儿童文学的美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作品的理念及艺术手法上。作品通过对人类最初的审美、思想等进行描绘,给予儿童充分的想象空间,进而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这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儿童文学中的美,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与解读,然后将其体现在教学之中[2]。例如教师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将文章对细节的描写进行着重讲解,让学生从细节处发现学习的乐趣,并且对儿童的内心进行解读。第二,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首先,教师需要对儿童文学的文学体系进行研究掌握,在了解了儿童文学的体系以后,才能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儿童读物,发挥儿童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其次,对儿童文学的`分类方法等进行全面掌握,然后根据本班学生的阅读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当的方法,将其应用到教学之中[3]。例如,儿童文学的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寓教于乐性,教师在对儿童文学中的儿歌进行解读时,要看该作品侧重的是歌还是歌中所体现的事,根据儿歌的侧重点不同,教师在教授时应该引导学生区别关注,差异对待。如果儿歌侧重点是歌,那么教师就应该侧重歌曲俏皮、可爱、欢快的一面,与学生共同感受欢乐;如果儿歌侧重的是歌词,教师就应该将歌词所反映的教育寓意放大,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采用适当的方式与手段,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升小学生的文学思想修养,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健康长远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

  【摘要】“情感”是课文的主旨,是教师的工作热情的体现,是学生健康成长,感知语文魅力的灵魂,是教师同文本对话,学生同文本对话,培养语感、理解文本、拓展思维、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我们在新课标下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是领悟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心理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而新课标给语文定性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态度的体验,是精神价值的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认识,人生观的树立等都是通过自身的情感而实现的。但情感的触发不是主观需要,而是客观事物本身。因此,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师生情感交融;教师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把学生的“内驱力”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借以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我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了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入新课:创造良好的心理态势

  良好的心理态势,就是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做出最佳的心理准备,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情感,让学生以“好的情绪”进入学习。

  1、发掘教材新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是最富有情感性和艺术性的学科,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精美,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故事、寓言、童话,都是以情理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我在教《画杨桃》一课时,用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了解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由事到理的质的飞跃,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理解难点。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突破难点铺好阶梯,我从画一幅简笔画入手,让学生猜测画的像什么?学生的思绪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像五角星,有的说像杨桃,有的说像树叶,有的说像海星……此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活跃,我开始切入正题:一个同学画杨桃却画成了五角星,他不仅没有挨批评,反而受到表扬,这是为什么?孩子们的思路进一步被激活,深藏在心底的求知火种被点燃,认知和情感的旋律被拨动,自主读书,寻求答案成为需要,突破难点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我常常借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内心感情的冲动、渴望与激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思接文本,浮想联翩。如《小珊迪》一课,我首先放录音:“卖火柴、卖火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接着提问:“咦,这是谁?你们想知道吗?”随机引出课题,继续放录音,口中并描绘:“一个寒风凛冽的下午,小珊迪穿着又薄又破的单衣,一边走一边叫卖火柴,他走着走着,走到我们身边来了,你们想知道他说些什么?”学生们听了,显得异常兴奋。通过了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唤起儿童对故事片主人公珊迪的关注,有的问:“珊迪为什么要卖火柴?”有的问:“珊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等,这样一来情境创设激活,学生情绪跌岩,感情起伏强化了儿童的学习动机。

  3、从教材出发,用语文史上活生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大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中,入编的文章不管在可读性、欣赏性,还是在贴近生活、渗透心灵、贯穿古今,与时俱进方面都比原教材强多了,尤其是积累、运用中“阅读”部分的短文,披文入情篇篇精彩,读起来琅琅上口,还能了解到古今语文史上的有趣故事,只要老师能巧妙点拨,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久久未忘终身受益。在学习《画龙点睛》这故事时,我除了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地读书,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成语的意思外,还扩展到语文上堪称有“画龙点睛”之称的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一诗时,反复琢磨,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选定“绿”字,在诗歌的银河中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千古名句的故事,贾岛关于“推”、“敲”二字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在为画家张僧繇的高超画技赞叹不已的同时,也为诗人的妙字,学识所倾倒,更领悟到祖国文化的博大情深。通过活生生的事例,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使学生听后产生了自豪感,唤起了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深入学好语文的愿望。

  二、学习新知识、保持稳定的心理优势

  学生在导入阶段被激发出来的兴趣、情趣、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而变化,它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随着教学的曲径通幽兴趣越来越浓;二是随着教学的艰难险阻信心由强到弱。学生有时聚集会神,有时心猿意马,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加以调控,使之始终处在一个稳定、适度的状态。

  1、注意心理沟通,建立师生情意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与交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的。我认为实现沟通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教师用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三是组织课堂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教师心理健康,传授技法娴熟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一个好的老师会以一个手势,一个停顿,或者一个淡淡的微笑,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启迪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自身精神萎靡不振,这种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影响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不管自己有多大的烦恼,心情有多坏,都尽量不表现出来,以情激情,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同样地学生也尊敬我、爱戴我。师生之间营造了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利于教与学的投入。

  3、教师移情理解,掌握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移情理解,让自己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使教为学服务,能够形成师生间心理上的相互信任,移情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绪和情感的外在原因,予以理解,如上一节体育课活动量大,学生下节课往往精神不振,天气干燥闷热,会使课堂气氛沉闷,都需要教师理解调节,不批评、不大动干戈发脾气;二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知识基础予以理解,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循循诱导,耐心辅导,而不是用一句“这么容易还不会”敷衍了事,当学生发表了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时,虚心听取,作出公平的评价,而不是呵斥了事,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主动接近他们,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三、组织人际合作,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置身于众多的同学与教师这一集体环境中,而课堂则是主要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必然会在此发生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会集中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某一个问题,并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习惯。因为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是思维最活跃,情绪最高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课堂气氛最和谐的时刻。这时不仅发言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不发言的同学也能从同学的发言中有所受益。如我在教学《新型玻璃》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张老师买了一套新房,可她碰到了难题,装修房子只差玻璃了,你能帮帮张老师吗?学生的情绪空前地高涨,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甚至自由找合作伙伴讨论,一个个装修方案拿出来了,不仅把课本中提到的新型玻璃用上了,而且还把自己知道的,想发明的新型玻璃帮老师装上了……这样的学习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平等的,可以互相补充,甚至是争论。学生的情绪高涨,对所学的知识记得牢,学得好。

  四、课堂总结:强化积极的心理定势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发挥学生的情感,对反馈矫正之后的结束有着重大的作用。

  1、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活动

  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产生浓厚的运用兴趣,促进“尾声中掀起高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节课学习新知识后,学生的思维和非智力因素正处在最佳状态。结合学生心理,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开放的方式结束一节课。如教学《军神》后,我问:哪位同学能以“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开头,帮助老师小结这节课的内容。帮老师小结,这句话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我懂得了…”开头,学生易想易说,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有的说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有的说,我明白了劉伯承是神军,是真正的男子汉;有的说,我领悟到手术刀割在在劉伯承时,他坚强地承受住了痛苦,真了不起……这样,既达到了课堂总结的目的,又保证了课尾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持久与稳定。

  3、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我在课堂总结之后,常给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探新情趣,另一方面作为联系课堂内外,课与课之间的纽带,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例如在教完《宇宙生命之谜》后,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1)地球是微小、美丽而脆弱的,例如有一天它破碎了,我们将向何处去?

  (2)人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脚步从未停止,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你将如何去探索呢?

  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再现,有利于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课已终而意未尽”,带着疑问下课,带着新问题上路,渴望在知识的海洋中探求不止。

  “情感”是课文的主旨,是教师的工作热情的体现,是学生健康成长,感知语文魅力的灵魂,是教师同文本对话,学生同文本对话,培养语感、理解文本、拓展思维、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我们在新课标下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是领悟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

  一、阅读教学审美建构的新思考

  1、通过自主阅读感受美

  在小学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自内心地去感受文字中的美。教师要对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建构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阅读,陶冶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感悟和领会其中的美。例如:在学习《山行》和《枫桥夜泊》时,由于这两首诗自身的韵律和节奏感较强,加上诗的内容意蕴深厚,在朗读过程中,脑海里会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朗读中,具有音乐的美感,能让学生进行审美构建。通过反复和不断阅读,学生能对诗的内容进行很好的掌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受诗中的美,并且享受美。此外,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朗读比赛、小组间竞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不断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2、利用视觉形象发现美

  美感主要来源于人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在阅读教学中构建的审美,能陶冶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和欣赏美的能力。美感的构建过程是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和欣赏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最便捷和最直接的`方式,如:用眼睛看和欣赏,去认识和感受美,这不仅带给学生色觉上的震撼,还能让学生感受精神愉悦。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插图的形式,促使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更好的理解。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从而达到欣赏美的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寻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通过放映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学习《恐龙》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有关恐龙的图片,可以对各种类型的恐龙图片进行介绍。通过这种直观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学习相应的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图片,通过视觉感染,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达到良好的审美建构。

  3、从阅读分析中鉴赏美

  小学学生语文课本中的美学形象很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充分结合这些美学形象,同时利用语言和意境等进行分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在一篇文章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在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时,要特别重视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可以利用以上所阐述的,对文章的语言进行仔细揣摩,领略文章中语句的美感。此外,对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分析和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等。

  二、结语

  总之,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要采取多元化措施为学生提供美学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化的发展。本文从阅读教学审美建构的特点和阅读教学审美建构的新思考两个方面对小学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对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

  摘要: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生动的教学,小学生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为了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言;生动的教学;创新;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小学生应该感受到人文精神内涵的充分涌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小学语文课应该充满快乐和温暖,让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到更真实的生活意义和更多的真实。让生动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标签,让生动成为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充分理由。因此,如何生成生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师应该情绪化地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体验丰富的情感

  让情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涌动,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教师可以使用教材本身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每篇文章的选择都反映了教科书编纂者的良好意图。这些文本大多是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因此,这些作品往往包含深刻的情感和坚实的思想内涵。例如,在学习课文《再见,亲戚》时,老师首先可以通过展示朗读的形式来表达他在阅读中的深厚情感,这样学生的心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学生没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大声朗读时可能不会有这种情绪。教师的示范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表现出渗透在课文中的行为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的特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受到感染。例如,在像长城这样的文本中,当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他们内心涌动的爱国情绪非常强烈。在课堂上,师生的爱国情感变得越来越深厚和温暖。

  2、阅读课文时要生动活泼

  生动的教学也更多地反映在学生自身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中。生动活泼的课堂应该使学生的内心情感高涨。因此,充满活力地大声朗读也意味着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有积极和集中的状态。他们应该通过阅读体验整个阅读过程,体验作者渗透在写作内容中的思想和感受。即使学生们没有把他们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在阅读上,他们也会被启发通过阅读思考更多的问题。活泼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应该全心全意地参与阅读过程。同时,当朗读时,学生也可以问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朗读。大声朗读也许能够回答自己的问题,或者学生们仍然有问题。在大声朗读或多次朗读后,他们可以提出进一步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因此,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学生的问题通常很奇怪。例如,当学习课文“威尼斯船”时,许多学生问为什么他们不需要在轻盈和灵活之间停顿,而是使用逗号。提问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回答,让他们通过讨论找到更有价值的答案。

  3、从发展创新的角度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我们组织和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使活泼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一个鲜明标志。因此,我们应该从发展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活动。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目前的学习为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他们走向社会和工作的实际能力。因此,为了呈现更加生动灵活的课堂,教师应该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实现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给学生更多积极、互动、体验式的学习体验。

  创新也应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另一个标签,具有创新的组织和设计,这是学生非常必要的教育投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继续写课文,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来增强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在学习任何课文时,学生不应该局限于作者的思想,而应该用自己的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以发现更多未知的领域。例如,在学习《曹冲赞扬大象》一文的过程中,学生们对曹冲使用的方法有什么启发吗?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或者学生们有更好的方法叫大象吗?经过这样的思考,课堂的活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关键是这样的话题非常受小学生的欢迎,他们将非常致力于探索相关问题。

  总之,教学改革应该成为我们工作实践中不变的主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应该进一步增强,更生动有趣的课堂应该呈现给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创造,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快乐的感受,带来更多成长的同伴。

  参考

  [1]叶晓鹰<小学语文生动教学研究>《考试周刊》20xx,(84):6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7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吧。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关键方法,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教学有效性

  虽然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从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语文教师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实现有效教学。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是在进行语言实践,无论文章的形式如何、内容如何,这些内容最终都会转换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只有保证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在采用传统的语文朗读教学模式和理念,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率低下。小学课堂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朗读的数量,更要注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从课堂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些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插入环节,没有认识到语文朗读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会让学生齐声阅读文章,阅读结束后教师会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无法参与朗读教学,学生只能单一地记录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学生根本无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成效有很大影响。但是,从很多小学教师结构看,学校缺乏专业的语文教师,现有的语文教师大部分是由其他专业转向语文教学的,教师缺乏朗读教学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学校很多语文教师的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观念陈旧。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丰富朗读教学内容

  要想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制订朗读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朗读学习的空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但是,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体现出朗读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二)引导学生感知朗读内容

  在学生朗读一篇文章时,只有多次阅读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学生的第一次阅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感知朗读内容。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发音必须准确无误,并能够理解文章中词语的含义,理清朗读文章的脉络。在开展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反复阅读朗读文章。在学生开始朗读文章之前,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朗读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朗读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必须合理控制文章朗读的次数,朗读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对于比较简短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三遍,对于内容比较多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五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语文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朗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朗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文章中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都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谈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难点,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欣赏朗读文章

  学生在第一次朗读文章时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教师在学生第一次朗读结束后就为学生解答朗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学生的依赖性就会增强,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因此,在学生第一次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出提示,让学生再次朗读文章,并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反复朗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捋顺文章脉络,找出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生朗读学习中,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减少批评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评价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过程和学习结果展开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让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提高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朗读内容,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既然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必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多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不仅仅是依靠课内时间,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朗读,丰富知识储备。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小学生推荐一些有意义的朗读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定期参加专业化培训,积累朗读教学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小学课堂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插入环节,没有认识到语文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体现出朗读教学的趣味性。在学生开始朗读文章之前,教师需要结合朗读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朗读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xx,05:108-112.

  [2]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xx.

  [3]王明霞.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xx,06:53-55.

  [4]孟广珍.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北极光,20xx,09:90.

  [5]曾得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朗读教学[J].科普童话,20xx,46:4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8

  创新教育的含义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学会自学

  现代的教师,以不再是“教会多少,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教给学生,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教知识的骨架。即: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三读法”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来有目的的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会质疑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通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揭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三、学会解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特点。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完全正确,部分问题不快当时,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应多适当点拔,提出激励性语言。

  四、学会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学生的问题是为了教学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矫正方向,进行调控。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做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的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9

  一、立足本位——关注一个联结点

  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掌握一定的辩证法知识,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系统优化的原理等,当整体实现了内部优化后将产生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此,教学者应确立整体观,运用整体性思维进行全局设计,在坚持整体性的基础上明确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确保系统各要素相互支持、促进,增强整体效果。即我们在教学一个新的单元时,先确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找到不同课文之间的联结点,再通过展示、深化和提炼这种联系,加强学生的整体印象。

  (一)抓主题,在于一个“明”

  教师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找出每篇课文的共同特点,即单元主题,开门见山告知学生,使学生了然于胸。接着教师根据每篇课文侧重点不同选出其中一个重要知识点来突破。立足知识点,讲清其中的规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创造,从而由“学会”到“会学”,倾吐不同的感悟,收获别样的发现。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由三篇课文和一组古诗组成:第一篇课文《找春天》直接由标题引出了单元主题,即描写春的勃勃生机、赞美春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叹。《笋芽儿》则从细节出发,通过描述某个具体事物的生长状态进一步深化了春的主题,更加贴近生活;《小鹿的玫瑰花》则以充满童趣的笔触向学生讲述了一个美好动人的故事,更加衬托出春的美好,使得春的主题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另外,“古诗两首”《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则以古色古香的笔墨展现了春的背景下大自然的美好。其中古诗《草》通过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春的生生不息,将其上升到精神高度;而《宿新市徐公店》则向人们描述了一片自然祥和、风景优美的乡村景色,和春的`主题紧密相连。

  (二)促理解,在于一个“深”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教师通过提炼单元主题将每篇课文有机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学生的整体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在实际应用中加深感悟。《找春天》一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春的到来描述成一个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为读者呈现出春的美好和勃勃生机。在《笋芽儿》、“古诗两首”中也包含了具有强烈表达效果的精彩语句,学生们可以逐一整理出来,分析各自的语境,在今后描写春的作文中可以将其作为备用素材。

  (三)用教法,在于一个“新”

  进行单元整体性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明确主题,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单元中课文的中心思想以歌曲或其他易于吸收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歌曲”中理解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构成知识体系。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为例,文章讲述了少年张衡数星星的故事,文章告诉我们张衡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从小就痴迷天文、善于观察。教师可将文章大意编成顺口溜:“有一个小孩叫张衡,从小就爱观天文。倚着奶奶数星星,一眨一眨亮晶晶。乐此不疲半夜醒,终成伟大天文家”。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学习也会充满乐趣。

  二、搭建平台——确立一个延伸点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法不仅要突出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还要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延伸,以形成统一连贯的知识体系。

  (一)于比较时,学方法

  单元整体教学并不会忽视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忽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理论知识只有经过现实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书本知识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的过程,将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不同单元主题之间也存在相互比较的过程,学生从这种比较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差异,进而利用差异。上文实例是以描述春天为主的,我们也可以描述其他季节为主的实例与之相比较,体会作者的不同心境和表现手法。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三篇课文和“古诗两首”,分别是《风筝》、《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三篇课文和两首古诗着重描述秋的景色以及秋景之下人的心境,和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找春天》、《笋芽儿》等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将学会描述不同季节的表现手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二)于实践时,用技巧

  课本知识大多以理论形式存在,导致小学生难以真正吸收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本知识本质上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增强学生的临场感。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通过这三篇课文,我们很容易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即介绍我国美丽的地理风貌、赞美祖国的大好山川、歌颂伟大的爱国之情。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以“美丽的中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①学生首先要搜集祖国名山大川、地理风貌等材料,对祖国的人物风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选择演讲角度,比如“美丽的中国之我的家乡”、“美丽的中国之青藏高原”等;③进行分组比赛,选出入围者。最后,教师还可将此项教学实践活动扩展至全校范围,吸引各个年级的学生踊跃参与。

  (三)于评估时,增了解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宽阔,尤其是当下的少年儿童,他们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越老越多,较早地获取到了各种新知识、新理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首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为《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和《果园机器人》,显而易见,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技,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学习习惯。通过了解和考察学生对自然科技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科学读物颇感兴趣,已经通过各种形式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在学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一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上网体验,结合书本知识对日常上网行为有了更深度的认识。总之,单元整体教学概念的提出不仅重视课本知识的延伸,还将视角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加强对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发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生活化理解,增强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要实现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还需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深刻践行“大语文”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

  摘要:互联网时代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课堂关系的重新构建提供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体验。“互联网+”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与创新,能切切实实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基础;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怎么教是关键。而“互联网+”是一个可以让教师教得更加有效、让学生学得更加有效的平台。因此,当“互联网+”遇上“核心素养”,就要求教师学会积极传承与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倡导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互联网+”能为我们提供便捷的预习平台——班级QQ群。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通过QQ群发放学习任务单——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而这些学习任务单就是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直接反馈。通过学习任务单首先可以驱动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课文阅读勾画、网络搜集、图书查阅等系列的活动)自主学习,将自主探究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手段,呈现在课前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开放性和自主性。其次让学生上传朗读录音,可以让学生互相了解各自的朗读情况,向优秀的朗读员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进行个别指导,给出针对性评价及建议。第三,学生借助微课这种具体、形象、典型的动画教学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第四,学生还可以结合任务单在交流平台上围绕问题,讨论交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式,同时能够发现他人理解的独特之处,懂得自身的不足并探求原因,从中获得启发,进而取长补短。在这种积极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的探究意识更明显积极,也更好地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让教师洞察到更多的学情,明确教学的方向。这种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合作性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效地驱动学习动机的形成,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阅读的情感氛围,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互联网这种交互式的教育技术,将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丰富、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营造阅读的氛围,为语文课堂教学收集更丰富、更生动、更全面的信息资料,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积极转变。[1]1.图片导入法图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而且可以传递多种信息。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时,此时教师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中所涉及的那小部分内容,就难以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精华”,这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无疑是一种阻碍。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图片资料,如在教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圆明园中的景观多达1000多处,而第三自然段只用了174个字就包括了全部景观。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让我们先走进“亭台楼阁”去感受一下。接着出示不同造型的亭、台、楼、阁、榭、曲廊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亭台楼阁就是指这类建筑,从而懂得丰富的建筑景观就被作者浓缩在“亭台楼阁”四个字当中,再读着“亭台楼阁”这个词,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链接图片):瑶台阁、牡丹台、烟雨楼、听雨亭……通过这些图片的引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景点之美的赞叹之情,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新型的学习理念和方法,让他们明白:书本上所描写的往往只是“一孔之见”,要想窥得全貌,还应从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入手,让自己获得信息的素养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2.视频导入法在指导学生学习“毁灭”时,教师可以引入《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拓展,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如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可就是这样一座堪称世界艺术精华的皇家园林,却因为战火绵延,毁于一旦,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那个令人痛心的一幕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直观再现当时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明白“国弱则人欺”的道理,此时,学生的爱国心与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再让学生研读文本,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课堂教学水到渠成,感情自然得到升华。此外,教师还可使用希沃助手,将学生的学习情况或批注等实时上传至屏幕,现场分析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策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情感,主动交流,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性。

  三、拓宽课文的读写空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内涵,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读写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毁灭”部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氛围(学生眼中看到的是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耳中听到的是《哀郢》的悲凉音乐)借此引导学生写感想。此时孩子们心中的惋惜、愤恨之情达到极限,感悟由心而生,胸臆直抒笔尖,有效地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高效融合。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QQ群或班级博客这样的互动平台,将自己写的《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上传至网络,与全班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这既是满足学生的倾诉欲望的需要,也给其他学生以新的启迪。在交流中,学生还可以针对别人的阅读理解,互相发表各自的评价,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而是在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欣赏、学会思考、学会更好地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可适当根据文本内容或类型,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因为“语文素养”归根结底是植根于“大量的阅读”这个沃土中的。大量阅读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促进了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积极地学习探索,也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军.培养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33).

  [2]庞旭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1

  语文教学少不了听说读写,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法、拼音、重要的感读认知都在这一时期形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们通过朗读不仅可以理解课文的深意,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然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对朗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的朗读训练,许多学生也就没有学会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自然很难被提高。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积极开展新的教学活动,研究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找到提高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学生朗读的目的性不强。小学生年龄小,独立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都没有形成,学习知识主要靠老师的慢慢引导,朗读不是简单地读一遍文字,也需要老师的细心引导。在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不能只要求朗读的速度和数量,教师要更加重视朗读的质量,不仅要教学生读书,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读一句、一段或一篇文章。有目标地朗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一篇课文。

  2.朗读时间不够。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需要老师合理地分配时间。许多老师由于上课时间没有掌握好,基本的字词讲解、知识点的解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留给朗读的时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这就造成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无法从朗读中得到锻炼,亦无法发挥课堂朗读教学的优势。

  3.固定的课堂模式,朗读枯燥。传统的上课模式是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说,学生听。朗读教学也是如此,老师往往只把朗读作为整节课正式内容的过渡,领着学生朗读一句,翻译一句,老师和学生就像完成一项无关紧要的任务一样,机械地读完,枯燥无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易疲乏,课堂教学效率低。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1.明确朗读目的。针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教师对文章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不同,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明确具体的朗读目标,并要告诉学生一篇课文的朗读目的是什么,第一次朗读和第二次朗读的目的有什么不同,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思考,全面理解一篇文章。2.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分配,增加朗读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对学生来说自然大有益处。老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时间,在朗读中学习字词,学习文章的整体思路,注重朗读的效果,提高朗读的教学效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朗读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安塞腰鼓》一课,老师可以在学生朗读时配上腰鼓的旋律,让学生随着音乐,感受到整篇文章的情感和美感。对于角色对话较多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中体会到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结合学生的特点使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提高朗读技巧。初次朗读的时候,主要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有初步认识,同时把握文章的思路。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朗读任务,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一般一篇短文章需要读五六遍,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让学生自主朗读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导,如果学生朗读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朗读中可以让学生画出不懂的地方,最后汇总,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再读过程中,学生要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各部分的作用和内在联系,逐步深入。初读文章之后,对于学生的疑问,老师不必将全部答案告知,应该引导学生在再读的时候,自己探索答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朗读的效率。品读文章时要细读,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单一的学生朗读不能充分地发挥课堂朗读的有效性,老师可以选择齐读的方式。齐读有利于老师发现整个班级的朗读字词或者语音问题,并集中纠正。同时解决了平时朗读能力低的同学的胆怯心理,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积极朗读,这有助于树立学生朗读的信心,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5.结合生活实际朗读。好文章都是出自于生活,有时学生在朗读课文后,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文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文章了。比如《少年闰土》这一课,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故乡的小伙伴来学习课文,回忆与作者不同的童年故事,相似的童年乐趣。总之,老师应该重视课堂朗读教学,不断创新朗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自由,提高朗读水平和技巧,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2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着重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及具体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教学模式

  阅读与写作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重点。教师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专业教育水平的优势,帮助学生在相关读写结合的课堂模式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融入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国中小学生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对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提高越来越看重,从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了全国小学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在这种新式的阅读课堂中通过融入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使得学生产生对相关课文或者阅读材料的阅读兴趣,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效果,从而为之后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在之后的写作过程中运用之前阅读时产生的体会以及作者所运用的优秀表现手法,达到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目的。学生在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中通过阅读大量的语文课文或者阅读材料,不仅充实了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文学素养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提优培训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达到共同提高。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此开展阅读教学并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手段,提高阅读课堂效率的策略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断补强自身的阅读能力,同时对他们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可以采取实用的教学手段到达这一目的。以下是几种实用的教学手段,可供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1.阅读与读后感相结合。

  在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对学生阅读方面能力的提高,殊不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的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阅读与读后感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这样就可以使得教师同时兼顾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两方面,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采用这种实用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时对他们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好处。这种实用的教学手段不仅适用于语文课本知识上的阅读教学,同时对学生课外拓展刊物的阅读教学同样适用。例如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小学阶段必读经典课外读物——《安徒生童话精选》。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对其中的《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冰雪女王》等著名篇目进行阅读,教师要求学生对其中有意义的部分进行充分的思考,然后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最终达到读写结合地提高学生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效率的目的。

  2.通过实际练习提高学生基础语文能力。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中不仅需要运用阅读与读后感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同时还需要对学生基础性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与提高。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课堂中语文基础能力的时候同样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堂中阅读学习相关的课文知识,然后对其中的主要段落进行概括并写出文章的主题大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目的。这种实用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缩写文章与概括文章的基础语文技巧,从而读写结合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日月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这篇课文并教授学生概括文章的技巧,然后要求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缩写与概括,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

  三、教导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习惯,使得阅读课堂得到有效延伸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运用实用的读写结合教学手段提高学生阅读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也可以教导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得到有效的延伸。同时勤写日记的好习惯还可以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习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种不好的行为,那就是检查学生所写的日记。要知道学生的日记属于他们自己的隐私,教师无权检查并阅读它们。所以教师需要努力改正这一毛病,帮助学生对写日记产生极大的兴趣,使得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得到有效延伸,从而达到读写结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读写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端正教学态度,并知晓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时教师在实际的阅读课堂中运用阅读与读后感相结合的实用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课堂有效性。最后教师教导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使得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得到有效延伸。

  参考文献:

  [1]刘晓燕.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新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1).

  作者:邓冬梅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中兴小学校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3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到一篇新文章不知道如何鉴赏和理解。从赏读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实施"赏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来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各方面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赏读教学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或形象鲜活、情感真挚,或情理自然、启人心智,常常蕴含着扣人心弦的艺术美。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娱乐媒体的消极影响,阅读教学中教师"精讲"的灌输、学习压力的增大、学习节奏的加快,大多数学生往往对课文也是浅尝辄止、休闲性地阅读,索然无味,兴趣全无。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语文学习中阅读应该是鉴赏性阅读,学生应当全身心投入,敞开心扉,感受、理解、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理,不光要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与文本对话,培养兴趣,带来愉悦,张扬个性,让阅读过程成为发现之旅、审美体验,为自我的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家园。

  一、"赏读"阅读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感知文本内容

  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粗知文本内容,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这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对于较浅的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一些问题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感知,()如,"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或物或景)?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等。对于较难的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逐段概括的基础上,分析梳理材料,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初步品味语言

  文学作品语言或形象生动,或含蓄精练,或严密深刻,所以赏读的基础便是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只有深入地品味语言,才能对作品进行深层的赏析。笔者常用的方法有:

  (1)朗读感知法。教师可在把握文本感情的基础上,从音调、语音轻重、文句停顿、朗读速度等方面进行指导,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情理,获得美感。

  (2)分析评注法

  分析评注是古人常用的阅读鉴赏方法,它是对文章的语言、人物、内容、结构、立意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作分析评注的过程也就是品评词语或语句获得美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如,研读《少年闰土》一课,作者表述的论点是农家少年(闰土)懂得"无穷无尽稀奇的事",在实际劳动中知识丰富;而富家子弟("我")由于"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事劳动而知识贫乏。这一观点可让现在的城区学生不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注。

  对文本进行分析评注,能使学生自主开放地阅读,引导学生带着领悟、探索、质疑的眼光研读文学作品,在有感触、有想法的地方进行圈划批注,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实现阅读品质的提升。

  二、实施"赏读"阅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

  1.阅读教学体现文本的"个性"

  好的文学作品遣词造句、形象刻画、营造意境、分析事理、行文构思、手法运用方面往往有鲜明的特色。因此,在阅读教学时必须依文定教,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欣赏文本的"个性"之处,也就是文本的精华部分。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给学生播放瀑布的录音,以渲染气氛,再让学生想象瀑布那飞流直下磅礴的`气势;在教学《江雪》时,可把《诗中之画》制成影片进行放映:大地一片雪白,在雪花纷扬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中垂钓。同时配以一遍遍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经过教师精心点拨,便可把学生带进诗人刻意经营的孤独、冷清、寂静的世界,让学生的心灵与诗中描绘的意境产生强烈的共鸣。

  2.课堂互动时要鼓励新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审美"是主观感受与客观形象的统一,感受与理解文本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常常根据自己的感情倾向、生活经验、职业地位、民族国别,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评判。因此在进行文本赏读时要允许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新颖的见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成理就行。

  总之,老师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好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享受。让我们充分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使他们快乐地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

  参考文献:

  刘海珍。阅读教学方法谈。语文报:教师版,20xx(0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4

  新课改以后,儿童文学的题材越来越丰富,这是好的方面;文学内容应当尽可能贴近生活,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但是现代社会很多文学教材都经过改变,不但丧失原有的韵味,而且失去了教育意义。将儿童文学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一、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

  周作人曾经在他的作品中写到:“儿童教育应当根据生活和学习,合理地供给,首先要注意学习的主体是儿童,其次才是学习的效果,如读书兴趣、文学素质、想象能力等。”小学语文的教学的主体是儿童,但是由于社会经验有限,导致认知能力不足,因此首先要解决儿童的认识问题。小学生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价值观,他们纯洁的心灵像一颗种子,等待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充沛的雨水,从而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小学语文的教育应当以心灵为主,促进其不断茁壮成长。现阶段儿童的抽象思维发育不完全,主要依靠对具体事物的理解进行学习。相对于深刻的内涵,形状、声音、色彩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对作品中离奇的情节、动感的描写和新奇的形象表现出浓厚兴趣,甚至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凭着自己的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拼接组合。儿童不会保持冷静的态度去鉴赏作品,他会投入感情,融入其中,将现实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想象自己是其中的角色,感受人物的欢乐痛苦,甚至对于作品的结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最让我们惊叹的是,小学生虽然词汇有限,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文章大意的把握,有一颗好奇的心,在文学世界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虽然不求甚解,但获得朦胧的整体审美感。

  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课改明确为我们提出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要求,那么什么是文学素养?具体来说就是认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文学审美能力和品德修养。前面主要强调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后面强调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文学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文学修养是现阶段学生培养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知识与精神的共同进步。小学语文教学大部分是专门的儿童文学作品,创作时应当以儿童为主,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出儿童的感情和想法,让儿童乐于学习语文,提高学习效率。文学作品在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素养、涵养学生情趣上具有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优秀的文学作品守护着儿童健康成长,尤其是在精神方面,这是文学作品最重要是价值,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的教学目标。语文的学习不是仅仅了解一篇文章的道理即可,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学会言语上的积累、品味、感悟、以及运用。著名作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刚开始看文学作品首先研究的是其本质内涵,现在这个毛病已经改过来,首先观看他的语言”这告诉我们在语文的学生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注意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儿童语言的进步是语文学生的第一步,也是基本要求。教师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文学,让它不再单单是交流的工具,更好学生情感的承载。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要想知道雪长什么样,只要到下雪的地方看看。”用这一句话来形容现阶段儿童的文学学习特点再贴切不过了。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感性时期,他们观察力胜于想象力,直接感受胜于抽象思维能力,感性情感胜于理性情感,因此此时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佳时机。过去教师只重视对作品内涵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文学素养的培养,这就好比我们把一棵树连根拔起,研究它的根、茎、叶,却唯独不能欣赏它郁郁葱葱的春色。审美是作品独有的特质,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得到升华,获得审美情趣的愉悦之情。教师要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一般语言阅读作品的区别,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除了正确把握作品内涵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作品大意进行整体的把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要求我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联系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共鸣要重于结论本身。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整体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

  内容提要: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认真倾听,使自己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教学生成为自己的忠实听众,开启学生的话匣子,使学生想说、爱说、多说,大胆表达;耐心等待,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激发学生灵性;善于赞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增强学生信心,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充满人情韵味的温馨。

  倾听

  等待

  赞赏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对话,即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则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参与课改的三年时间里,为了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合格的“首席”,我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做了如下尝试:

  一、认真倾听——开启学生话匣子的“金钥匙”

  倾听,是现代人在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因为,只有你专注而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了、听懂了,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应答。反之,假如你没有听清内容就发表意见,或没有听完就打断别人的话,那既是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也是交际过程中的大忌。当然,在语文课堂上也一样。或许,我们好多老师时常有这样的抱怨:坐在那的简直就是一根根“木头”,一问三不知。其实,细细了解一番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学生都是能说会道的高手,而为什么到了课堂上就变成一个个“小哑巴”呢?

  我想,这其中不乏有这么几点原因:第一,心里无法面对异样的评价。因为往往当学生回答不好或是出现错误后,惹来的不是同学的嘲笑,就是老师的责骂,一而再,再而三,那些原本勤于说话、乐于说话的人也就变沉默了;第二,课堂营造的气氛过于紧张。正如《相似论》所言:“相似的基因、相似的条件和环境产生相似的结果。”严声厉语,倍受压抑,学生在教师画好的圈子里左转右转,这样的环境又怎能激活学生说话的热情呢?第三,缺少倾听自己说话的忠实对象。想说却无人想听,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又怎能产生更多的灵感呢?只有找到一个真心实意的听众,你才会愿意想去说的更多,才会想积极地去争取说的机会。针对以上这几点原因,我努力地尝试着,尝试着有那么一天能开启每一位学生的“话匣子”,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1、自己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

  试问:如果当你满怀期待地想要与人交谈,而那人却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的话,你还是原先的兴趣盎然吗?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教师的应该认真地去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只言片语,要让学生感觉到有一位忠实的听众在聆听着自己,欣赏着自己,才能让他觉得自己说得值,使他乐说、愿说,达到挖掘潜质,在发现、探究中发展创造的教学效果。给孩子说的机会和空间,将心中的话一吐为快,他们在学习中的惊喜发现和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

  2、教学生成为自己的忠实听众

  戏剧频道中有这样一句广告语: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等待着别人不同的评价。但是我认为:别人的看法、意见固然非常重要,但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先得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给自己号号“脉”。那样才能在没有听众时,看到自己的缺憾,找到最佳的改进途径,使自己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我尝试着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还要专注地倾听一下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最忠实的听众。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谁来说说春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有的说:“春雨很有趣儿,那细细的雨丝,一根根的,真有意思。”有的说:“我觉得春雨很有趣儿,春雨过后,大地像洒了油一样,空气新鲜了,树也绿了。”我顺势引导学生展开体验模仿,“同学们都感受过春雨,那下春雨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下春雨时会有沙沙的声音。”一个调皮的男孩子迫不及待地喊出来。“你愿意模仿一下吗?”(生轻声模仿)“我仿佛听到了窗外沙沙的雨声,真是太美妙了!”

  (教师目光深情注视着班里的学生,手势起)你们就是那轻柔、可爱的绵绵春雨,快为大地凑响春天的乐曲吧!(生感情投入地再一次模仿)

  因为有了最忠实的听众,就不会再怕出错,孩子们就会勇敢地、毫无顾忌地去想、去说,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那原本令人沉闷的气氛还怕它活跃不起来吗?气氛活跃了,心情松弛了,回答踊跃了,久而久之,将形成令人为之疯狂的冲动和灵感,思维情感得到尽情地释放和发展。

  二、耐心等待——激发学生灵性的“硬道理”

  世界知名教育专家兰本达在她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中多次指出“耐心是一种品德,是取得教学成功的理所当然的必备条件”。这句话使我想到了我平时的教学,为了教学的进度,也为了使整个课堂能不节外生枝,有好几次因为我的一句:“坐下!”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的灵性。事后我也常想:他那句“我还有……”后边到底想说些什么呢?像这样枉费心思地去猜测,为何当时不耐心一点等他把话说完呢?几次犯错之后,我吸取了教训。没想到一次耐心地等待后,给予我的竟是一份意外的惊喜。那是在教学《古井》一课时,针对“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母亲?”这一疑问学生课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一个学生说:“我的母亲,她每天工作很忙,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师点头表示赞同)另一个学生说:“我的妈妈也是这样,她有时根本没有时间辅导我的学习。”我立刻回应到:“那你们觉得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人呢?”

  “我觉得母亲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她想的、做的全是为了别人。”

  “我的妈妈是最好的妈妈,因为她为了工作做出了许多牺牲。”我对他们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又更进一步引导大家思考:是啊,母亲是这样。那古井呢?请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说明。

  生:我觉得古井也具有无私奉献的品格。

  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呢?请好好地读读,细细地想想。

  短暂地沉默后,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1:古井离我们家才十来米远,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丁丁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生2:从“络绎不绝”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这儿取水的人相当多,这口井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保证。

  生3:乡亲们挑水走在小路上,心里非常开心。是这口古井为乡亲们献出了甘甜的井水,让他们如此得快乐。

  生4:大家因为开心,所以觉得桶儿、扁担发出的声音像是在演奏着小曲。

  师:乡亲们喝着如此清凉可口的井水是多么快乐啊!然而此时,你认为还有谁也感到快乐?

  生:我认为还有古井最快乐。因为古井看着我们快乐,它也快乐了。

  师:多好的古井啊!乡亲们不断地从古井中取、取、取……而古井源源不断地(生接说:给、给、给……从不向人们要求些什么。)

  师:对啊,难怪有人会说:古井像一位(生接说:温情的母亲)

  到这儿,可以说整个教学圆满完成。在教师不断地引导,不断地等待中,在师生和谐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绝对的自由,文思泉涌,内心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

  正当大家为自己的出色表现而暗自欣喜时,有位学生的小手依然高高举起着,嘴里还不住地重复着一句话:“老师,我还有。就一句话,你让我说吧。”怎么办好呢?让他说吧,谁也不知道会是一句什么话,会不会影响到刚才的“圆满”呢?不让他说吧,看他那副热情劲,我又硬不下那颗心,最后还是决定让他一吐为快。他从位子上窜了起来,声音极为嘹亮地说:“我认为这古井和母亲应该划上等号。”“对!你的发现再次说明了古井具有母亲般高尚的无私奉献的胸怀。”你瞧,就是这么一句看似稀松平常的话,但却说得多好呀!如果我当时阻止了他,不就听不到这么富有见解,充满灵性的话语了吗?耐心等待吧,等待之后学生会还我们一个奇迹和惊喜。

  三、善于赞赏——增强学生信心的“高速路”

  其实,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肯定。但凡在一些领域表现出色或做出贡献的人士,他们的成功有一半离不开师长、父母、朋友的鼓励和赞许。如果一个人生活在鼓励之中,他的自信就会多过于沮丧,此时的他就好似一部加足了汽油,等待一跃而出的赛车,动力十足。反之,他将会一蹶不振,只能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没人给他打气的话,永远只能呆在小角落里,无人问津。而我们,能让学生成为泄气的皮球吗?不,不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的职责是要让每位学生成为动力十足的赛车,以最佳的状态驰骋在人生的赛道上。所以,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我们决不能吝啬任何一句赞扬的话,任何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动作,哪怕是一个温情的注视和默许的眼神。因为一个人的进步与自信,一个生命的精彩和坠落往往就在你的不经意间悄悄失去,擦身而过。所以教师应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珍视每一个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最闪光的地方。

  面对现实,作为一名教师,我无权选择学生,所能做的就是集思广益,尽心尽力用我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帮助每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不仅包括天资聪颖、活泼开朗的好学生,更包括那些后进生、特殊生。在班级中,我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同样的地位和机会,一节课下来,人人都发言,那些自卑感强的、胆小的学生都叫几次,让他们常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尊重,便会迸发出蕴藏于自身的巨大的学习力量,便会在和谐的气氛中拥有自信,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在学习《画家和牧童》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朗读感受进行交流时我作了如下的点评:

  “可以听得出这是你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理解,真是与众不同。”

  “这是他对故事人物的一点儿个人看法,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多么善良的孩子啊!我相信你在生活中一定会说到做到!”

  “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认识和想法,非常令老师佩服和感动。”

  ……

  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特别是这些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后说出的、写下的话更是充满了真诚。此时的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赞赏,及时的肯定,恰当的评价……老师的每一次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扬和鼓励都是对学生最有效而又最令人振奋的赞赏,它犹如温暖的阳光,撒遍每个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增长了智慧,增强了信心。

  总之,作为参与课改实验的新型老师,必须具有民主意识,正确把握“对话教育”的实质,让学生从师生对话与相处中,体悟民主与平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不是盛知识的容器,并在教学中试着多弯弯腰,多倾听,多信任,多给予学生一点赏识、肯定的话语,才能与学生一起,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学;才能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以达到教师会教、善教——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的理想境界,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充满人情韵味的温馨,其乐融融,我心荡漾。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5-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7-2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热门)07-0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热】07-2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华]07-2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精】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