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9 11:57:30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论文优选【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论文优选【15篇】

语文教学论文1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第一篇(1)

  题目: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为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 还孩子一个轻松的童年, 自20xx年起, 上海全面推行“零起点”, 要求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无书面回家作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放学之后不用学习, 没有一点回家作业。无书面回家作业其实是针对以往简单乏味的抄写、习题训练等类型作业而言的。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习目标, 优化作业设计。

  虽然小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本领充满好奇与向往, 但是好动的天性让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完成那一张张枯燥的纸笔练习。因而,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就显得举足轻重。

  一、充满童趣,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年级学生的作业反应是非常真实的。他们喜欢, 就会认真去做;他们不喜欢, 那么走神、磨蹭、拖拉是常有的事情。一年级拼音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个抽象的字母, 他们很容易把它们和英文字母混淆。一课结束后, 如何能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去巩固所学知识呢?一份充满“童趣”的作业, 学生一定不会拒绝。

  1. 编顺口溜

  一年级的学生很喜欢简短的顺口溜, 可以安排学生编顺口溜记住拼音字母的发音与字形, 并把顺口溜说给爸爸妈妈听, 让他们来评价。比如《a o e》这一课, 课上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要分享自己创编的顺口溜, 然而课堂时间有限, 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巩固课堂所学, 让学生把自己编的顺口溜说给同学、家人听。他们回家后, 就会编出各种各样的顺口溜:张大嘴巴a a a, 检查牙齿a a a, 扎个小辫a a a……

  2. 讲故事

  部编版教材在插图设计上非常用心, 每一课的拼音都配上了精美的插画。作业布置时就可以从这些图画入手。在《ai ei ui》这一课, 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学生看着情境图, 发挥你的想象, 给爸爸妈妈讲个故事。还可以这样提醒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看看ai ei ui分别藏在了哪里?这样, 每一句话里都会涉及到本课学的拼音。比如奶奶带着红色围巾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奶”“围”“给”里分别藏着“ai”“ei”“ui”。学生带着兴趣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又很自然地复习了刚学的拼音。这样既能达到完成作业的目的, 又能收获快乐, 一举两得。

  3. 做游戏

  儿童时代, 印象最深的大约就是曾经做过的游戏。能够在游戏中完成作业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那是再美妙不过的事了。只要巧妙设计, 拼音卡片也能成为有趣的玩具。学完声母后, 布置做声母卡片的作业, 在做卡片的过程中, 学生加深了对声母的认识。之后教学生课后玩拼音牌的游戏, 比如按正确顺序排放拼音牌, 在固定的时间找出固定的几个字母, 听音找字母等。

  二、贴近生活,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识字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大量的生字集中涌现, 让学生一下子全都记住, 真的很不现实。而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汉字, 所以学生学习、识记生字并不用局限于课堂, 作业的布置也不该拘于书本。

  在识字单元《小书包》一课, 由于文本非常贴近学生生活, 课后作业布置应与生活紧密相连。要求小朋友查查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字音的印象, 同时提醒学生, 看到这件文具, 要在脑海里想一想, 这个字长什么样?

  在《大小多少》一课, 除了课文中出现的事物, 让学生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像这样的事物。可以学着课文的样子继续往下编。另外, 这里不仅提到反义词还有量词, 这些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布置观察作业:找找教室里的东西, 哪些含有反义词, 哪些可以用量词表示;找找校园里的事物, 哪些含有反义词, 哪些也可以用量词表示;再找找家里, 哪些含有反义词, 哪些仍然可以用量词表示……

  在《日月明》这一课, 主要学习会意字。为了让学生积累会意字, 主动学习新字, 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及家长甚至同学姓名中的会意字。

  三、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学习除了拼音、识字, 还不可忽略语言表达。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内资源, 引导学生去学习。比如《四季》这一课, 笔者会先让小朋友在父母的帮助下, 查一查每个季节都有哪些景物、哪些动物。想一想, 这些事物能不能代表每个季节。课后, 让学生模仿《四季》的写法, 自己创作一首关于四季的小诗。然后把这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读给同伴听, 还可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

  在学习《青蛙写诗》这一课前, 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动物的叫声, 青蛙是呱呱叫, 小猫是喵喵叫, 小狗是汪汪叫等, 这样为课上说话练习作准备。课后, 可以让学生仿照青蛙写诗的样子, 用上逗号、句号、省略号, 以及学生知道的符号来写写诗。这对学生来说, 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除了写诗, 我们还可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部编版教材专门有“日积月累”和“和大人一起读”板块,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然而简单地布置回家阅读作业, 学生也许读也许不读, 老师无法检测, 学生也无甚热情。本学期, 笔者的每周阅读作业是发读书视频。书目不限, 只要自己喜欢, 但必须认真读。然后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录下来, 可以是站着朗读, 可以是坐着朗读, 可以是诵读, 可以是表演读, 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其实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自己喜欢的书, 就是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不同。能够用表演的方式读, 说明他已经理解了, 能够端坐朗读, 说明他对阅读的认真态度。

  四、整合学科, 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教学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学更侧重于教学生学会。作为教学五环节之一的作业也应该体现教学生学会的作用。让作业的功能最大化, 除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 整合学科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毕竟学科是相通的, 而不是割裂的。

  部编版《语文》第一册《秋天》这一课, 主要对秋天的树叶、天空、大雁进行描写。而一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也对秋天进行了描述, 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于是设计了这样几份作业:

  1. 找找语文和科学课本中对秋天的介绍, 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 和家人说说:在秋天, 你喜欢做什么?

  3. 采访身边的人:秋天到了, 他们喜欢干什么?

  4. 做树叶画。

  其中, 一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三题主要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与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题主要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除了与自然科学结合, 语文还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把美术学科《美丽的鱼》和《江南》这一课结合,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画一画:把鱼儿游到东、西、南、北的情景画出来。

  2.小小售货员:想想如何把你的作品推销给家人。包括这幅画的介绍、这幅画的价钱、这幅画的作用等等。

  有了这样的作业, 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有趣多了。这种实践性强、易操作的作业就是利用学科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整合了各学科资源, 让学生处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 不断增强他们的语用能力。另外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积累语料的过程, 这对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黄耘.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xx, 30 (03) .

  [2]曹越.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 20xx (01) .

  [3]高青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xx (04) .

  [4]卢梅芳.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xx, 17 (08)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第一篇(2)

  题目: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拓展其视野, 提高其综合素质, 文章就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进行了探究, 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教学策略, 包括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 提升阅读质量。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

  兴趣是人前进的动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识字量不多, 让其独立阅读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时, 其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良好的阅读氛围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有帮助。

  一、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是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 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作品, 更好地理解文字描述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例如, 教师在讲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时, 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小视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一年级学生营造具有真实画面感的文章内容, 强化其语文阅读体验的同时, 还可以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平台, 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去想象课文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图片进行文章的表达和想象, 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语文教师的职能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 还要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这时就需要让学生知道怎么阅读, 如何阅读, 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只有这样, 阅读兴趣才能一直保持下去, 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

  一年级的小学生语文阅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初读, 要求学生可以认识并且在汉语拼音的帮助下能够独自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第二部分就是品读, 要求能够在无障碍朗读下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 在阅读中深入地思考文章的中心内涵, 并仔细揣摩。培养一年级语文阅读习惯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教师在拼音及生字的教学上, 要夯实学生的基础, 教会学生汉语字典的使用方式, 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品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品读方式, 品读方式大致分为朗读和默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安排, 帮助学生克服品读的障碍。例如,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清晨早起的时候, 选择朗读, 通过大声地朗读提升自己的发音能力及理解能力, 在新接触一篇感兴趣的语文读物时, 可以选择默读,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

  三、提升阅读质量

  提升一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质量, 可以从阅读方法及阅读量两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 并且阅读量要适当,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来提升其阅读的质量[3]。

  一方面, 教师要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前, 提出相关问题, 这个问题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方向,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独自寻找答案,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让学生自由提问, 由教师进行解答,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另一方面, 为学生合理安排阅读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逐渐增加阅读量,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由于汉字的积累量及理解能力有限, 阅读内容以短小精悍为宜, 内容最好简单易懂, 可以插入大量图画来保证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为其制定相关的阅读计划, 定时向学生推荐符合学生的课外读物, 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 教师可以指导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 每天保证一定的阅读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随着国家教育的不断完善, 人们对阅读也越来越重视起来, 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起步期,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但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阅读这件事情, 此时, 需要学校和家庭进行有效的引导, 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论文2

  老舍曾谈到过写文章有两个作用。一是整理自己的思想使之明确化、条理化,二是总结交流传播经验。写语文教学论文当然也不例外。

  首先,它是一个过程。我们研究大纲、教材有新的领悟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改进有新的收获,或教法、学法指导,语文活动开展有新的路数等等,起初仅仅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一旦要写下来,才发现距离有物有序地表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于是就逼着自己整理思想,弥补原有认识的不足。如果不写,很难发现认识上的差距。

  其次是为了总结交流,在语文这个园地里,任何个人不可能将宏观的微观的问题都研究到,都理解透。你在这方面有研究,我对那方面有创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教好学生是从纵的方向上作贡献,交流研究成果是在横的方向上做贡献。可以说没有哪个语文教师没从别人的论文中获得启示,找到借鉴。希望更多的人能拿起笔来,整理自己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为语文教学教改教研园地增添自己的光彩和芬芳。

  写论文并不神秘,语文教学论文无非是阐述对语文教育的功能、特征、教学原则、内容、方法等的认识,无非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无非是展示对语文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思考,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你是语文教学教研上的有心人,只要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就能写好语文教学教研教改论文。

  平时我接触不少语文教师,从言谈中发现,他们对语文上的一些问题很有见地,有些观点很新颖,例子很恰切,有些作法有理论依据,又有很强的可行性,如果整理下来,就是很不错的语文教学论文。就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来说,不是不会写论文,而是不敢写,没有写,只要思想一解放,好语文教学论文和论文作者就会成批涌现出来。

  我们处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写论文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有真真切切的实践经验,需要什么例子信手拈来,写出来的东西实实在在,经验便于借鉴。咱们不要白白扔掉了这些有利条件。

  写论文视野要宽,选题要严。读是写的基础,要通过阅读了解所在县市以至全省全国和世界,了解语文学科和相关学科,了解最新信息和代表性成果,立足当地实际,放眼全国。要了解别人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要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将别人研究的问题的方法途径应用到自己研究的问题上来。视野宽了,还可避免重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正确确定语文教学论文选题。

  确定语文教学论文选题要有三个意识。一是超前意识。报刊发表文章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周期,要考虑论文发表到学习应用尽可能与教学同步,这就需要超前思考,预计教学中会出现何种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写出的论文就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二是服务意识。写论文主要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应当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研究课题。第三是攻坚意识。有句名言叫做“难啃的骨头才有啃头”。不付出努力,不花费大量心血,想轻轻松松是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的。有些难度较大的选题,要有战争年代炸碉堡的勇气,敢于说“让我上”;有些难度不大而恰好是自己的薄弱环节的,也要敢于正视差距,弥补差距,在攻坚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在确定选题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位农民企业家的经验,他说,上项目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好,你好我精,你精我转”,时时领先一步。上项目如此确定论文选题也应这样,只有如此,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写语文教学论文不能贪大求全,对问题要有真知灼见。从事教学的老师们有具体教学任务的负担,无查阅资料之便,不利于全方位地研究,但也有有利条件,那就是实践。我们会随时对教材、教参的某一点有感悟或有不同意见,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顺利和麻烦。顺利因何出现,问题如何化解,要注意积累这些闪光点、凝难点,并围绕这些“点”进行深层思考,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整理成篇。既积累、传播了经验,又使自己的思想进入了新的境界。确有所感,确有所得,而不是人云亦云,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创作,写的文章才叫论文。那种观点转引,材料转抄,不痛不痒的文字是不能称为论文的。

  顾名思义,语文教学论文是以语文学科的有关方面为对象的议论文。一般来说,它应具有议论文所要求的基本结构。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即引论。在文章的开头要告诉别人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以什么为理论根据。或列举现象,或高屋建瓴,力求问题明晰,引人入胜。其次,要明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论文的论点应当有,且只有一个,应当是十分明确的表述,要明白、精炼地将这一观点浓缩,或在开头出现,或在结尾归结,还可用题目显示,不能吞吞吐吐,模棱两可。第三,要使标题醒目,结构匀称。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主标题宜短不宜长,还要保证确能涵盖全文;要有点韵味,不可过分直露;要尽可能展示论点或显示论述的具体范围。一篇论文的题目还要和文章的风格相吻合。文中若有小标题,几个小标题角度、句式要尽可能一致,小标题下的内容要避免交叉或缺漏,要从语法、修辞、逻辑等角度反复推敲,以使读的人能一下子就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文章下分的二级标题领出的各部分之间,以至三级标题下的各个小部分要保证篇幅大体匀称,以免头重脚轻或比例失调。为保证这一点,一定要在下笔之前列好结构提纲,做到胸中有数。此外还要安排好结语,用言简意赅的归结语或富有鼓动性的号召、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收束全文,从技巧上说可篇末点题,可照应开头,可生发要义,大可不拘一格。

  写语文教学论文有没有诀窍?说有,无非是老生常谈:多读多写。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愿我们的语文界同仁都积极参与教改教研,致力于教书育人,做学业上的有心人,从敢于拿起笔做起,逐步拓宽研究的领域,开掘钻研的深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语文教学论文3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恰当地利用好这一媒体辅助教学 ,是我们现代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重要任务。计算机有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极大的潜力和灵活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我认为对于学生个别化的学习,帮助甚大。它有助于学生主动和自觉地学习;计算机生动的界面和交互性环境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生动、情趣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很方便地走进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殊环境,体验和经历那些平日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事物物理变化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第十册第6课《田忌赛马》时,先在屏幕上演示齐威王与田忌第一次赛马经过及结果,接着再出示六匹马图象,让学生为田忌想办法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来胜过齐威王,这样一来,学生一进入角色,兴趣倍増,在此环境中轻松理解了第二场赛马的原因。

  计算机教育教学,对于教师直接提供了不少方便。它有助于教师选择各种题材和内容,使得常规手段教学中难以开发和表现的物理现象和较复杂的'关系,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展示和交互的教学环境,使得各种教学信息呈现的方式更加自然和方便,也使各种媒体的交互界面更趋于合理、逼真化。

  总之,计算机辅助教学广泛地运用好,使得信息资源更丰富,扩大教师、学生更快获得信息,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为优化教学手段,培养现代化创新型人才

  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论文4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激励,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学习的目的。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愿望,为了满足这种愿望,就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语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数千年文明历史产生的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代表,是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不可分割的重大成果。语言是语文的精华,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象征。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外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俗话说:“语文头,数学尾,物理化学排成队”,“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我根据自学汉语言的经历和教学经验得出了“语文”是气体,“数学、物理”是固体,“音乐、美术、体育”是液体的结论。气体生活在人们的身边,它与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可以说任何学科、任何人的成功都与其相应的语文水平相辅相成,所以说,语文是人们做人处事、生活交流、知识积累的化身……不难看出语文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必要性。那么,又如何上好语文课呢?

  一、遵循《课标》,了解语文的性质

  语文不仅是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而且是人们自身的语言、行为及社会环境、现象融合在一起的统一体系。语文的学习规律不易被认识和把握,完全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是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培训正确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使其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和正确区别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能力,并能阅读、分析课本中各种文体的文章。语文是人与人交流思想、传播知识、信息,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二、把握课改目标,弄清学习语文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应树立一种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的理念。激励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掌握字、词、句、段的含意,写作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提高自己正确地表情达意的能力及其规律,同时通过字、词、句的运用,构段、谋篇,写成不同体裁的作文,便于与同学交流,不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另外,还要做到用词准确,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要生动、形象,合乎逻辑,富有感情色彩。这样,才能达到知识、能力、创新三者统一的语文教学目标,学生才能撞击出兴趣的火花。

  三、重视语文教学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学好语文必须勤于思考。思考、理解、表达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动作、神情,使学生跃跃欲试,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情境,促进提高字、词、句的运用和写作能力。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写作,它是以文字为工具,创造精神产品的具体活动。因而学好语文是提高语言素养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学好语文要与多读、多思、多练相结合。多读,唐朝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一切有生命力的、新鲜的美词佳句,激发文思,陶冶情操,提高综合写作能力。多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要在泛读的基础上深读、精读,抓住问题的关键,深入思考,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整理、积累,学为己用,获得新的知识。多练,就是多做语言练习,多记录美词佳句,多写作文。谚语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俗语说:“眼动不如手动”。说明多练才能技巧圆熟,才能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价值。再说,学好语文还要与观察、思考、感悟生活相结合,才能透过世相将感受到的东西化为理性认识,探究生活本质。宋人《观书有感》一首小诗中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源于生活,生活触发灵感,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总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感悟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感悟到其中所深含的哲理,感悟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论文5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它象征着人类的时代跨越,这一次跨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电脑与网络的迅速流行和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以其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简洁高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宠儿”。但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并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障碍的课堂交流环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我们在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偏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因为多媒体的参予而愈加精彩。

  【关键词】:教学,计算机

  也许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有“看头”了;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增强了……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除了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多媒体教学的灵活运用。

  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化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人类长期记忆结构相似,减少了记忆信息和加工转换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

  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语文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体现在新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排上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关怀、与现实贴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体现参与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这些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我所用。但是,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更应体现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和教师的个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技术,不鼓励过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何克抗、李克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xx年全球华人资讯科技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1997年6月。

  [3]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xx年第9期。

  [4]朱克宝《信息技术与文学阅读教学整合的对话观》《学语文》20xx年第5期。

语文教学论文6

  内容摘要: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可厚非是增长人的知识,提升人的素养,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其目标的永恒“主体”是人,脱离了人的存在,将毫无价值与意义。从人性本身视角来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更能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传承手段即是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本身的“工具性”正是语文教育属性之所在;语文教育的另一属性即“基础性”,也正是符合人性发展规律之反映;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正是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将最终回归至人性本身;本文试图从人性之角度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本研究认为:语文教育是生活世界的回归;语文教育是美的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主体的自我理解。

  关键词:教育本质 生活世界 生存方式 自我理解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文教育规律的重要体现,统领语文教育的整体指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指向标;并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化,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如何理解与认识语文教育的本质,是把握语文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因而,受到语文领域各界人士的重视与激烈的讨论。本文试图从人性本身的视角来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以便丰富语文教育本质探究的内容。

  一.何谓语文教育

  究其“教育”的涵义,并无定论,但有狭义与广义之理解;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专门组织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通过学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以影响,陶冶其思想和品德,便于学习者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

  德国教育理论家沃尔夫冈·布雷岑卡(Wolfgang Brezinka)针对教育术语“具有非常不同的含义”这一现象,并对德国、法国、美国、荷兰、英国、前苏联等六国著名教育学著作对教育所下的定义进行比较,认为,“在‘教育’这一问题领域中,概念的混乱是国际性的。这足以表明,如何对教育这一概念作出科学的理解与规定,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人类为了更好地实现延续与发展而兴起的一个专门化领域,这个领域不仅要保证文明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而语文教育在具有教育共性的同时,也具有语文学科的个性;语文教育追求生活世界的回归;对美的向往,众多学者认为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语文教育是人为了对生命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以促进人的审美化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语文教育对美的追求,正是生命本身自觉的、本性的追求,也是语文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人性关怀,即对受教育“主体”的美的一种追求、一种体恤与关怀。

  二.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从哲学来看,教育的本质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本质是事物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规定性。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教育观,并从总体上决定着他对教育的外延、内涵与教育的现象和本质问题的认识,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问题。一个人的教育观无疑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支配人的教育行为的直接因素。

  1.人性选择:生活世界的回归

  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即促进人的发展,而语文教育使人更接近于生活的真谛,从而去理解世界的真谛,并逐步趋于世界本原,使人更适应于世界的发展趋于生活的真谛,是人性对生活世界的选择与回归。

  第一,语文教育指向趋于“人的生命意义追寻”。人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持续的、充满种种创新特质的富有意义的过程,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是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融合。理性教育的过分强化,将走向理性主义的极端化,而感性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是对理性教育的弱化,也将最终促使两者融合,从而真正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本身就有对感性教育的赞同,特别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不能是单纯的理性教育,语文教育应该是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融合。

  第二,语文教育趋于“人的现实生活的本原”。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制度化、概念化、符号化和抽象化的理念强加于受教育主体,造成教育生活规范化、程序化,儿童的教育失去了儿童的“特色”,成人化的教育方式使儿童的教育提前,如当今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的“中学化”等趋势,让受教育主体超越了年龄本身的局限,违背了教育的阶段化、受教育者的阶段性等教育规律。而真正属于人的本身“生活化”需求被隐蔽,甚至泯灭,所以,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当今语文教育的迫切需求,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的生活回归是必然。

  第三,语文教育趋于“生活世界的建构”。人是社会群体动物,趋于社会的集体的生活,因此,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即促使人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的一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涵其中》一书中曾指出: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也对生活世界的建构提出相应的理念引导,为促进生活世界的建构提出法理依据。学科教育即语文教育不应该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输,更应该是对一种生活的建构,特别是受教育主体的生活世界的建构;改变以往知识为主体的应试教育,应是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并行的生活教育;改变以往教育主体的单一性,应趋于的多元化、多样化;使语文教育趋于对受教育主体生活世界的建构。

  2.人性情怀:美的追求与向往

  语文教育的本身就蕴含美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与素养,同时,也是受教育主体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的现实反映。也是语文教育对受教育主体的一种人文关怀与关切。

  第一,受教育主体的审美向往与追寻。语文教育的本身就蕴含对受教育者的关怀与关切,是对主体美的追求的一种回应。审美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既然美如此重要和如此有价值,教育就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活动”。同时,进一步阐述美的教育“才能发挥教育最大的育人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只有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才是人类走向创造,走向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走向幸福生活的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把美作为价值的本质,把审美情感作为人的本质,充分表明了美在人生命中的重要性。

  第二,语文教育对受教育者审美追求的回应。有研究者持这样的观点,培养美的高尚的心灵是教育的本质。他论述的理由是“美是价值的本质,美的价值构成价值体系的根部,是各种价值相互渗透的中心,所有价值从某方面说都是审美价值”。美的价值是评价社会一切价值的标准。但是,美的获得不是全靠教育实现的,还有社会活动等途径,如果将它们也包括到教育中去,那么教育的本质则失去了作为区别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标准的功能;同时,教育的本质只是“人的美化”也属片面之辞,美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代替整体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主要目标,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价值所在。

  3.人性存在:生存方式的呈现

  教育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存在,是人们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的一种重要渠道,知识贯穿其中并实现知识的传播与流通,进而促进人的发展,是人发展不竭的动力;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语文教育正是人性的存在方式,实践的重要方式。

  第一,语文教育是人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存在。教育是个体的人和人类形成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人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作为通过创造和享用文化而展开的人生的存造过程,以及人生意义的实现过程,不是在零乱的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进行,而是在各种有意识的特定社会实践领域的支撑下自觉地进行,教育就起着重要的指引和引导作用。

  第二,语文教育是人进行意思活动的重要方式。教育本身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自我意识和未来意识。通过反思和自我意识活动,教育时刻关注着个体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发展样式,从而推动人们对新的生存方式的自主探寻和追求,获得人自身意义世界的增殖,使拥有教育这种生存方式的人继续寻求更多美好生存方式的可能。

  4、人性关怀:主体的自我理解

  第一,语文教育需要应给予受教育者“自我理解”的权利。在语文教育中,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受到关注,这样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状态以及知识的内化程度。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在关注教材本身内容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理解,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还是在课堂中学生状态与表现,同时,给予学生自我理解的空间,反思的空间。

  第二,语文教育的学习者应学会“自我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与反思过程,是主体不断的进行自我理解与反思的结果。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在教育的主体——人的自我理解中。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占有很重要的角色,我们在关注受教育者的同时,也要使受教育者明白,自我的理解与反思,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不断地反思过程中,受教育者才会增强语文的认同感,从而促进语文学习的进步。

  总之,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能脱离“人”这个主体,应增加对语文学习者的关怀与关切;而保证对语文学习者的关怀与关切,应做到:赋予语文学者选择的权利;赋予语文学习者自我理解与反思的空间,已达到语文教育的最终本质即促进人的发展,获得知识,使人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的发展。语文教育者给予的权利是有限的,需要的是语文教育所能给予的空间,甚至是社会、家庭给与孩子的空间。语文教育的人性取向将会是学习者得到发展的重要选择。

语文教学论文7

  摘要: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逐渐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语文课程作为中学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阐述,重点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期分享教学经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中学生的成长阶段,家长更关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等方面,忽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在学校教育中,因受传统教育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为保障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人格,必须足够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而应适当拓展教学空间,增加课外教育。但是就当前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往往不注重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延伸,将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上,且教育实践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及思想教育工作均未有足够的重视,导致无法落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2]。

  (二)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挑战

  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阻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信息传递速度日益加快,在给语文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媒体在报道社会暴力事件时,偏离正确视角,为学生带来了错误的`引导,再加上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暴力事件的不良影响,使其对社会感到恐惧,或失去信任感,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学评价体系欠完善

  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教学实效的提升,还能为教育工作创造新鲜活力。但就当前语文教学实践而言,教学评价过于单一、陈旧,考核机制欠完善,过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与评价,并未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评价纳入整体考核体系中,不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易导致教师忽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对学生的心理动态,更做不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向着不良方向发展[3]。

  三、语文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来,以此实现传统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应首先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心理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全面的心理教育,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课堂上得以放松,并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应以真挚、诚恳的情感引导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文教学中去,以此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4]。

  (二)融入传统文化,加强人文精神培养

  1.强化传统文化融合。在语文课程内容中,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着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自觉改正心理问题。2.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正确引导,使学生以健康状态投入学习中,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对其核心价值观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着积极的影响[5]。

  (三)丰富教学评价指标,完善评价体系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评价观念,将学生的心理状态评价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并不断丰富评价指标,将学生交际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诚信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教学评价指标,完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综合考评进行结合,以此使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全面掌握,及时发现问题,并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解决。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予以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将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中,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美珍.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教育(下),20xx(4):68.

  [2]明锐.语文教学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教育(下),20xx(5):100.

  [3]韩桂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xx(10):38.

  [4]宁启扬.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北方文学(下半月),20xx(10):88.

  [5]张莉芬.浅析中学语文教学应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xx(4):113.

语文教学论文8

  初二,我接了八班的语文教学任务,这个班是一个很特别的班级,特别的是很多老师不愿带他们班,学生一点规矩都没有,整个班级还没有形成有序的秩序,很多课基本老师无法正常进行,从初一到现在的初三,班主任更换了三个,英语老师换了三个,政治老师换了三个,历史,物理换了两个。班级总成绩从初一到现在一直是年级倒数第一。初一上语文是我带的,是唯一一门不是倒数第一的科目,期中第一,期末第三。语文初一下,因身体不适换了一个老师接应,语文成绩一下子和其他各门课一样位居倒数第一了。从此,更是稳居不定。初二再接手这个班,我的第一次目标是和全班同学一起制订的:努力倒数第三,后来期中考试居然倒数第四了。

  期末考试目标是再进两名,结果居然是年级通行班级第三了,我的语文渐渐走上了正轨,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和对我的感情比其他门课都好。虽然他们班的总分排名还是倒数第一,但我语文的教学已经可以游刃有余了,并且和他们相处,多了一些轻松和自由。我和他们像朋友一般相处着,在我眼里他们班没有一个不良少年,只是调皮活泼的多了点。带着对他们理解和欣赏的感情我慢慢的明白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育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为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在八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一、建立分层档案,树立施教思想

  实验之初,我根据自己班每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把他们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组: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组合成为“直接辅导、互助学习组”;学习能力较强,完成常规学习任务的组合成“间接引导,自主学习组”;学习任务完成后还有余力,常感吃不饱的优秀学生组合成“特殊引导,创造学习组”,接着,再实施异步教学,从而在分层教学活动中,对后进生以“乐”激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中,让中等生力争优秀。优等生更加优秀。

  二、课堂分层引导,练好基本功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要教给孩子们的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们好了。(教学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后进生“陪读”,中等生“门前冷落鞍马稀”,优等生“一言堂”的局面。怎样让后进生、中等生也成为活动的主体,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优等生要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适时在小组中开展当当“小老师”,让有进步的学生都能当“小老师”,都能体验“小老师”的滋味,都能适时组织小组开展活动,展现自己的才能,得到别人的监督,在自我实践和小组成员的客观评价中找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就能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使他们形成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的内驱力,不断求知、不断创新。在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我发现,让一部分人频频发言,一部分人“坐冷板凳”的现象彻底消失,大多数的课堂都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

  如在上《芦花荡》这篇课文内容理解的提问上,就这样设置了层次,引导学生参与:对后进生要求用讲故事形式复述,中等生要求用自己的话概述主要内容,要求优等生能用简炼准确地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时,也注意了在设问上的分层:后进生回答文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些?请找出来。中等生回答写出景物什么特点。优等生有感情的朗读并回答写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于课前设置了分层目标,使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可学性,又有驱动性。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行动,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发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合作学习,激发求知欲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此,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强大的变化,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学生间的互动,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中。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初读课文后都会发现一些问题和提出一些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帮助,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开展辩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我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就预先按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给学生分好了学习小组,每组都安排有优中差学生。分组讨论:文中几次提到背影?每个背影的作用是什么?重点写了哪个背影?三个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在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逐一解决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动脑、动口、动手,都进行了独立思考,在讨论中学生逐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述,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有了学生之间的积极对话,才有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一系列个性化的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四、分层布置作业,落实梯度训练目标

  学生的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教学反馈信息的学主要形式。由于课内时间的客观局限,同样分量,同样难度的作业很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同

  步完成。若老师统一要求,不仅使老师难以调配教学活动,又使“优生吃不饱”“差生受不了”。长期下去,会造成优生感到简单而课内无所事事,纪律涣散,学习兴趣降低;差生则感到负担过重不能按时完成,留下作业的尾巴,逐步导致厌学情绪。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可以坚持“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差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

  如学完课文后,我们把课内作业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差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二分之一,即完成大部分基础知识题;中等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三分之二,即完成全部基础知识题和部分双基综合题;优生则完成所有基础知识题和双基综合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比如,我在让学生背诵文言古诗词时,差生有时很难背全。我就划出一些重点语句让其背诵。优等生,我就额外的补充一些名篇给他们背诵。

  再如,写作文时,我对后进生的要求是语句通顺、能扣住主题,对中等生的要求则是主题鲜明,材料安排合理,语言力求生动、优美,错别字少,对优等生的要求是主题有新意,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材料安排恰当,正确使用标点,无错别字。这样,每次作业,后进生不望而生畏,优等生一也不觉得乏味了。

  五、分层评价,激励学生共同进步

  本期,在评价时,我们遵循了弱化差别、淡化分数竞争的原则。采用“等级评价”与“百分评价”相结合的“双轨制评价”方法。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朗读水平、思想素质、思维能力、作业完成情况、说话能力、参与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感觉自己在各自的原有水平上都有所进步,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态,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持续发展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在努力的找寻一些方法去调动所有的学生的学习劲头,最怕的是落后的学生彻底的放弃,所以照顾到他们的需求,给他们一个可以摘得到的苹果,远比高高悬挂的苹果更有实际意义。不放弃一个孩子,这是我唯一的宗旨,愿八班越来越和谐。

语文教学论文9

  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可使他们有获得美、感受美、体会美、享受美的美好感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从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及情感教育的激发来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作用;激发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调控作用

  情感教育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二)熏陶作用

  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三)审美作用

  情感教育可使学生获得美、感受美、享受美,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二、情感教育的激发

  (一)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师饱含激情地创设适当的情感教学,学生才能兴致盎然地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学生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师生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良好的“情感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二)深入品析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情感

  1.关键字词,让学生获得美

  从文中找到抒发感情的关键字词,如“喜”“哭”“雀跃”“悲伤欲绝”“欢蹦乱跳”“喜极而泣”等,,带领学生用内心去感受这些情感,进入文章中的情感,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2.品味佳句,使学生感受美

  如,在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作者通过围绕“梦幻般的湖”这个中心句,介绍青海湖美景的特点,使学生想象自己身在青海湖美景之间,就如身临其境一般,细细感受青海湖的美景。

  3.从文到图,让学生表达美

  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图文并茂,看图结合课文,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想,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他们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美

  学生大声地朗读,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又可以使学生表达出美,体会到美。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语调,掌握好停顿点等,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赖感、自信感、合群感和求知感,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美感。

  (三)拓展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只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好课本课文后,再引入多篇课本外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充实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知识量,丰富学生的情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应寓于情感之中。学生运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合适的情感态度进入学习中,既可以愉悦地完成学习,又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0).

  [2]郑永静.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xx(04).

  [3]印宏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途径[J].广西教育,20xx(09).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语文教学论文10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启迪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老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 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老师中心”、“老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老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老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老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 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 ,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传授,最终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打好基础。

  三. 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老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老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老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语文教学论文11

  诗歌的大道是生活诗从自然和个人生活元素出发,也从时代特征和精神经验出发,诗歌中有一种东西叫穿透力,它穿透人生、现实、时代。这种穿透力的东西非常重要,那些能够穿透社会时代、历史时空总和的作品,是诗人所梦想的,它具有博大的力量,但这种穿透力建立在整个人生与时代光亮的跳动之上,所以需要博大的人格与丰富的阅历,否则,就是虚假的视野,难以实现对巨大时空的征服。于我而言,我仅能努力的是返回到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生活的直观面目、本来面目,让自己努力去获得关于当下的生命力的更为清晰的体验。个人生活是唯一真实的体验,写作不能贬低当下的直接生存体验,它保存或者说汇聚了可以领悟的现存时刻。接近于诗的本质只有一种,理解自己的生活,植根于生活的直接真切感受,而在这个层面上,我一直以为诗歌的写作是有边界的,时间的边界和空间的边界,也就是人生的边界,人生等同于体验“我在”的时间和空间的某种方式。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写作行为的认可只能在我生存的`时间之内,在我存在的历史状态之内,前在的历史和生活与我无关。我有时非常强烈的感到,我的诗歌无法传达在我人生之前的信息,我觉得那会让我失去“我”的本真性。我尚未拥有感知的资质去配合无限的时空,所以,我无法挑战无限性,我的诗歌视域仅仅在这里,现世、现在、现存。人生而被赋予了时间上的短暂性和空间上的有限性,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困境,从这个实际的困境出发,在当下的世界环境中去寻找自我,去体验人生的种种可能性与风险,去达到体验的极值,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大可能。而写作的视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视域,一个人的最大可能只能就他在这个世界的存在而言,这是最客观、最可靠也是最诚实的。基于此,我认可诗歌写作的最大视域是个人史的写作,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畴最终支配了我们的人生,也支配了我们的写作。我以为,当那些写下的作品永恒的时候,并不是说作品的时空获得了无限外延,而仅仅是这个作品的震撼力非常强大,它强大得足以使那个时空状态停滞了。把诗歌落实到自己的人生之中,把自己的身份回归或者说降低到自我的真实存在上来,诗就成为我们处于正常状态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本来的样子,或者,就是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接受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才能回应现代生活加之于我们的各种各样新的多样性体验,才能传达我们对于当下世界的感受能力,我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抵达当下生活的本质,又怎能抵达今日诗歌的本质。当然,诗歌的写作不在任何文学范式之下,我这样说也是多余的。

语文教学论文12

  摘要:

  近年来,城市生源不断扩张,农村小学却出现了“小班额”现象。小班额的出现对农村小学教育是一种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整合教学资源,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对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与研究,对其优势以及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

  小班额;小学语文;农村学校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以及择校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小学的生源在日益减少,大量生源融入城市,因此农村学校小班额现象越来越明显。偏远地区小学向乡镇学校并校,教师老龄化、跨学科兼任现象严重,小班额教学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目前的形势下,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增强道德素质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小班额是农村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体现,也是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面对当前复杂的教育形势,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提倡创新教育,将影响语文教学的不利因素合理转化为有利于教学的工具,促进语文课堂有效开展。

  一、小班额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教师安排座位,优化组织形式农村地区学校传统的大班额编制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一进入教室感觉没有多余的空间,前排学生紧贴着讲台,后排学生紧贴着后墙,课桌与课桌之间的过道狭窄,空气流通不佳,导致经常出现“一人生病,全班传染”的情况。而小班额教学使教室变得宽敞,学生还可以精心的布置教室,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比如可以采用圆桌式教学,把桌椅摆成一圈。这样,学生可以集体讨论学习内容,也可以单独发表意见,既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小班额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互动教学和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内容。

  (二)有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管理更优化传统班级教学人数较多,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提高优生率,在课堂上通常只关注优等生,偶尔关注个别后进生,而大多数中等生和边缘生则被忽视,成为了课堂中的听众,不利于养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小班额教学模式却对上述情况有所改善,每节课教师都可以与全班学生交流,也有更多的精力去详细批改学生的作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消除消极情绪,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小班额的课堂更便于教师管理,教师不用再去烦恼如何有效保障人数众多的课堂秩序,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或者其他活动的时候都可以更加轻松和便捷。

  (三)有利于学生融入课堂,提高创新精神传统课堂由于人数多、座位拥挤等原因,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和讨论的机会相对较少,学习能力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会失去主动性,长期下来会使学生感到压抑。而小班额的课堂竞争压力小,课堂氛围和谐有序,学生得到发言和讨论的机会多,使学生更容易融入课堂教学中,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的教育目标。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提高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以前教师开家长会的时候与学生家长单独交流的时间少,教师与家长彼此不熟悉,无法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做出配合,现在小班额的教学则使该问题迎刃而解。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小班额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由于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人数少,语文教师就可以随时观察小学生的一举一动以及一言一行,及时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游戏,有利于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讲授小学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农村学校里,教学设施和师资配备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善于发现教学资源,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促进语文教学顺利开展。比如讲课文《小小的船》时,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彩纸、胶带、剪刀等工具,让学生分小组制作小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语文实践机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语文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只关注小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语文课堂知识面狭窄,课堂教学效率低。在新时期,小班额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锻炼小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渗透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小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还要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书法比赛等,号召全体小学生积极参与,设置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小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

  (三)语文教师正视现实,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正确面对现实,根据学校教学水平和小学生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满堂灌”或者“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要让小学生由“接受式”走向“主动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要想使小班额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而应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展示了丰富的信息和教学艺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拓宽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让学生写作文《过年》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放鞭炮或者贴春联等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有效突出重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因此,语文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策略、手段、评价和提问等一系列教育形态,为小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争取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实力强的新一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广文.对农村小学小班额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学周刊,20xx(16).

  [2]王荣,李成炜.浅谈小学语文小班额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20xx(11).

语文教学论文13

  摘 要:语文潜藏着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是小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将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使用游戏教学方法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蕴含的智力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不恰当,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小学生心身发展规律,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以期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也不一样。自身的素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科目产生兴趣后,自然能学好这门学科。学生在性格的形成期,非常相信甚至崇拜自己的老师,往往会将教师作为榜样来学习和模仿,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时会更加自信,学习热情也会高涨,而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否定时会感到失落和不自信,对语文也会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学生对自己不自信多是因为教师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赞美和表扬,期待和肯定。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这种信任、赞许和期待之后,会更加相信自己,努力的朝教师期待的方向奋斗。

  二、将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和发展,具体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该把这些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可以将抽象出来的汉字还原到更具体、更形象的状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来学习汉字,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如在学习“人”“水”“火”等字的时候,可以先写出象形文字,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想象现实生活中人、水、火的样子,让学生将汉字所承载的含义与实物的形象连接起来,增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汉字是由多个部分组合而成、汉字中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相应的作用,或示音,或示义,或示形,或能起到区分标示功能,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换偏旁或者加减偏旁的方式,分析每个构件的意义,帮助学生识记,让学生不但掌握这个字,而且在拓展中学会其他新字。例如“胡”,加“水”为“湖”,指“湖泊”;加“火”为“煳”,指“烤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和信心,还可以掌握汉字规律,提高识字能力。

  三、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

  爱玩游戏是低龄学生的天性,在课外活动和课间十分钟期间,他们就像脱缰的野马、天空中的流星,迅速的投身到各式各样热烈欢快的游戏中,精神焕发。但是在上课时,他们总是不由自主的走神、打瞌睡。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用游戏的形式教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识别汉字的时候,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游戏,鼓励学生根据字的结构特点、字形、字义,把字或词编成谜语,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在玩耍中识字,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动作,加强对汉字的理解,如“打、拨、踢、扛”等字,让学生做动作、读字音,说一说为什么“踢”是足字旁,而“打”字就是提手旁,学生就会记忆深刻。

  四、使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文章的理解需要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即自上而下模式(形式驱动的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概念驱动的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自下而上模式(概念驱动的模式),是指阅读时按照“词――句――篇”的顺序,对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句子逐一进行解码,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加以理解:自上而下模式(形式驱动的模式),是指在阅读之前首先从课丈的主题和结构框架开始,以理解文章主题为目的,结合文章的标题、插图,每段前句,按照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框架作出推断与预测,再通过词、句的阅读来证实、排除或修正、推断与预测,从而理解文意。为了能够有效、快速的阅读,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使用自上而下模式(形式驱动的模式)。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读的时候,不以学习生词、句型为目的,要以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信息为目的,从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框架开始。结合文章中的重要知识点,按照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结构作出推断与预测,再通过词、句的阅读来修正自己的预测,从而理解文意。

语文教学论文14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反馈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笔者认为:注意观察学生听课时的言表等心理反映,同时根据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和因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所形成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使教学活动变得和谐愉快,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初中学生时期从心理特征方面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一阶段和初二、初三阶段。

  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刚踏入中学,从心理成熟角度看,还带着小学时的稚气。而且,由于已习惯了小学时靠死记硬背便能学好语文的学习“方法”,所以无论是对中学的授课方式,还是学习方法,都感到不适应。由此,造成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淡薄了,往往教师抓得紧,他也紧;教师抓得松,他也松,他们这时有三大特点:一、课堂上好动,缺乏自制力,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较差。理解与记忆离不开具体、实在的感性材料。二、他们喜欢向老师敞开自己的胸怀,不加思索,想什么就说什么,显得亲切、大胆、热情可爱。好胜心强,都愿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希望教师给他们充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敢于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争先恐后,无所故忌。三、这个阶段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形象特别高大。

  他们的眼睛象一架摄像机。随时摄下老师的喜怒哀乐,甚至每个眼神,他们又善于模仿,因此教师的身教显得特别重要。身教是无声的命令,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针对学生的三个特点,要求教师要把知识性同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中记忆。教师应使学生感到接受知识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受罪。这样就要求教师把所讲的内容进行组织加工成艺术品。教师还要使师生双边活动频繁,尽量在教学设计中多运用些设问句、反问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运用眼神的威力,用眼睛与学生交流,启发他们多动脑、动口、动手。课堂上教师的语态直接影响着教学课堂气氛,只有面带微笑的启发性提问,同学才能踊跃发言。教师要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尽量照顾全面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回答的不够准确或有错误时,要从不同角度,尽量给予肯定、鼓励和安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身教,和蔼可亲,使课堂教学在严肃、活泼、轻松、愉快的的气氛中结束。

  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适应了中学的学习生活,学校开设的.科目也多了,不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都用在语文学习上。这就要求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在课堂上要抓住重点精讲,要言不烦,讲到学生的心坎上,肯出时间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他们进入初二后,由于心理渐趋成熟,发言不象以前那样积极了,要经过“熟虑”以后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此时,他们的观察与鉴赏能力增强了,他们喜欢老师领路,在复杂中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讨厌老师把一篇文章嚼得稀烂再喂给他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点到即止,给学生留下回味余地,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让他们做主人,掌握主动权,做演员、当主角。教师当配角、做导演工作,把学生不断从消极状态中引导到一个积极状态中,并最终使他们在不自觉中变为一个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此时教师切忌指手划脚,充满说教气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愿意老师再把他们当小孩看待,管这管那,希望得到尊重与信任,要求自由,主张“自我设计”,自作主张,显示自己是一个强者,已经是个大人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放手发动群众,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支持、鼓励,细心培植及时引导,少责难,少泼冷水。

  总之,教师应该象善知时节的春雨一样,点点滴滴浇在学生的心头,真诚地爱学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去进行有效的教育。

语文教学论文15

  一、教材分析

  《一次有趣的观察》是第四册的一篇文章,整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体现一个“趣”字:首先,这个题目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其次,“听大人说,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趣;其三,我种扁豆,特意把蔓儿从竹竿的左边绕缠,而蔓儿偷偷绕到了竹竿的右边。这太有趣了!于是“我”便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心的观察,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教学本课,要着重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保护学生自己读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好奇心强,又身处农村,对身边常见植物有比较多的了解和较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很容易在教师引导下对课题产生好奇心,对生发较强的读书热情。加上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默读能力,课文语言又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

  2、练习默读课文。

  3、喜欢观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②在默读课文过程中感悟课题的“趣”。

  2、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探究欲望。过渡:

  同学们,刚才老师发现,大家对课文的朗读和词语掌握的不错,那么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深入文本,学习感悟。

  1、同学们,作者在对扁豆进行观察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呢?现在请大家按照自学提示学习课文。请看大屏幕:

  现在请大家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_”出画出作者观察扁豆时有趣的发现。多读几遍,和同位交流自己的感受。

  2、感悟有趣发现:

  句2: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起床了,跑去一看,扁豆蔓儿偷偷地绕到了竹竿的右边。

  引导感悟趣二: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发现很有趣?

  是啊,有趣的是我特意把蔓儿从竹竿的左边绕着缠上去,结果第二天,蔓儿 偷偷的跑到了右边。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发现?你们能读出有趣吗?

  句3: 星期天,我又把扁豆蔓儿从左边绕着缠在竹竿上,还在竹竿上用红墨水做了记号。 我紧盯着它。过了半个小时,扁豆开始离开了记号,向右边移动。又过了两个小时,扁豆蔓儿离记号更远了。我还注意到,每隔一小时左右,扁豆蔓儿就突然抖一下。四个小时以后,扁豆蔓儿又转到竹竿右边,绕着缠上去了。

  感悟趣三:为什么这个发现很有趣,您能具体说说吗?

  原来扁豆蔓儿竟然会抖动,还会自己改变缠绕方向!扁豆蔓儿真的是向右绕着爬的呢。大家说,这样的观察有趣吗?你能试着通过朗读,读出扁豆生长的有趣吗?

  3、孩子们,这样有趣的发现,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请大家用波浪线画出写小作者认真观察的词句。

  半小时 两个小时 每隔1小时 四小时

  作记号 紧盯着 还注意到

  4、交流画出来的词语,现在让我们抓住这些词读出自己的体会。谁来读?

  5、孩子们,你们看,作者为了发现扁豆蔓儿到底是怎么爬的,他不仅细心观察,而且连续观察了很久,最终解决了心中的疑问。小作者的观察过程多么细致啊。

  6、这样细致地观察,我们一起练习复述吧。那现在,请大家按照老师的复述提示,同位合作练习复述这一段。

  交流复述。

  7、欣赏着大家精彩的复述,老是觉得小作者的观察真是一次 有趣的观察。然而这样的结果是作者亲自观察得到的,此刻,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高兴)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读出小作者高兴的心情。

  二、复述练习

  孩子们,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说过:“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小作者发现了扁豆的生长特点,那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呢?课前大家做了准备,谁想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过程?

  1、同学们,看来,生活处处皆学问,老师希望大家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那样,你们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教学反思:

  昨天课后,我把豆种发给学生。有因课上表现好,为小组得到豆种的,这些是可以种在班里的;有因个人喜欢,得到豆种回家种的。对了,我也拿回了几粒种子回家种,嘿嘿!我也想试试呢。

  帮学生把花盆里放满土,并根据不同的豆种在每个盆里种上三到四粒种子,剩下的事儿就交给孩子们了。今天,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本本子,那是让他们写观察日记的,4月14日,是一个需要记住的日子。现在,我跟孩子们一样,在期盼着那小豆苗苗早点从土里钻出来,让我们早一点目睹它们的风采,并亲自观察它们的蔓儿是如何从可向上缠绕生长的。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想着让孩子们做点什么,曾让孩子们养过蒜苗,虽说只有一小盆,那长出的小苗苗让孩子们高兴了好几天,但后来热情过去了,他们便任那盆蒜苗干干在花盆里,最后,我连盆一起扔了出去。与些同时,我让孩子们养小乌龟。他们让家长买来了养龟的缸,也带来了龟食,最后是主角出场,一下子好几只呢,一时我一个缸里都养不下了,后来又一个孩子带来了小鱼缸,才让这些小乌龟“龟均占地”不至于太可怜。可是,可是后来,那些小乌龟一个一个地眼睛都瞎了,最后,一个接一个地去了天国。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我就养不好小乌龟呢?在这之前之后,我都曾自己养过,无论我如何努力,它们就是不活,让我郁闷了好一阵子。

  后来,后来就什么也没干了,也是因为我们的教室一年四季都不见阳光,养什么都赖赖叽叽的,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让我越来越没有养点什么的兴趣。

  这次与孩子们一学习《一次有趣的观察》,又勾起了我想种点什么,养点什么的心思,借18课的东风,就种点豆豆吧。不知道多少天后,那些小豆豆才会钻出来与三班的孩子打招呼。

【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论文11-07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11-10

语文教学论文05-19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论文06-1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语文教学论文(必备)05-2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1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1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