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9 13:02:16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论文[精品]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论文[精品]

语文教学论文1

  摘要: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他们识字写字、阅读的基础。可是纵观学生的拼音学习情况却不尽人如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这不少问题。形成学生学习障碍的原因是什么?老师教学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关键词:汉语拼音障碍对策

  汉语拼音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他们进入学校后学习时间最长(约一个半月时间)的内容,是他们识字的一块“敲门砖”,阅读的一把“金钥匙”。笔者在长期低段语文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学生读声调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调值不到位,如上声的特点是音高最低,音长最长,而有些学生却读得音长较短,读成比较高的调子。

  2.平舌音、翘舌音的读法混淆,前后鼻音分辨不清,导致读不到位、不准确。

  3.学生对形近的声母、韵母分辨力低,如b和d,t和f,p和q,ei和ie,iu和ui。

  4.部分整体认读音节掌握有困难,如yuan、yue、yun、ye等当作一般音节来拼读。

  5.学习j、q、x与u相拼省写u上两点的拼音规则后,学生干脆把n、l与u相拼也省去u上两点。

  6.拼读韵母是ian的音节有困难,相拼时往往把介音去掉,直接与an拼,如l──i──an,学生错误地拼成lan。

  7.韵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声母进行拼写的时候,应写成iu、ui、un,而很多学生却仍把中间的字母拼写上去。再如以“i”开头的韵母,如拼写时前面没有声母,应把“i”大写,如“业”应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类:

  1.方言环境的影响

  宁波属于“吴方言区”,学生平时在家庭、社会上听到的都是地道的“石骨铁硬的宁波话”,在这样的方言环境中生活,天长日久,其听觉神经就会对这种方言的感知比较熟悉和固定,如果要学习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其听觉神经则往往显得反应迟钝,不能准确地分辨出读音。这也就是学生虽然在反复听老师发音,但仍然发不准的原因之一。

  2.拼音自身的影响

  此类障碍主要有:

  (1)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它难读、难记、易混淆、易忘却。一年级新生要在约一个半月时间里学会声母、韵母、声调,既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读准音调,拼读又要一定的速度,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发音部位,如“软腭”、“硬腭”、“齿龈”等名词术语比较深奥,对于初入学校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而有些发音部位学生又不易观察到,造成发音不准确。

  (3)形近的声母、韵母比较多,给学生分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b、d、p和q这四个声母,仅因半圆位置不同而导致发音不同,而半圆的位置与声母本音之间又没有本质联系,给学生识记造成一些困难。

  (4)为什么把yuan、yue、yun、ye等16个音节称为“整体认读音节”?这样编排到底有什么规律呢?这些对小学生来说都过于抽象和深奥,令他们难以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影响了记忆效果。

  3.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

  由于小学生是“直嗓子”,气息调控不够灵活,从而造成声调把握不准。而且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不够精细,容易出现对形近的声母、韵母分辨力低以及拼读时丢掉介母的情况。学生拼写困难也与视觉记忆缺陷有关,造成在记住单个字母以及字母在拼音中的次序时有困难,常把词中字母的次序颠倒,如把“hui”拼成“hiu”,把“tou”拼成“tuo”.

  4.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

  有些教师自身普通话就不准,发音没到位,当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时以机械识记字母、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读为主,教学手段单调,一本书讲到底,这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简直是煎熬,影响了他的听课注意力,这真是“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无奈”。

  那么,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对策来提高拼音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心理,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据研究资料表明,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7—10岁儿童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注意力不能持久,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时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上。例如“编一编儿歌、猜一猜谜语、做一做游戏、演一演比一比”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拼音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复韵母“ai、ei、ui”时,设计“快乐大转盘”、“接力小火车”、“邮递员送信”这三个游戏。在教学生读拼音时我用“接力小火车”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及时矫正发音;接着在学生读会的情况下,笔者利用拼音卡片让学生玩“邮递员送信”的游戏;在复习巩固阶段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玩“快乐大转盘”的游戏。这样每当学生注意力要松懈的“关口”,笔者都设计了一个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刺激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下去,忘记了精神上的疲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这样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拼音教学任务,熟练掌握“ai、ei、ui”三个复韵母的正确发音。

  在多年拼音教学中,笔者发现当拼音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因抽象学生识记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一旦把拼音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它与学生熟知的生活密切联系之后,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学得快快乐乐,记得轻轻松松。例如,在教“zhi chi shi ri”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读这些整体认读音节时总是分开拼,纠正几遍效果都不太理想。在课后笔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来一味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法难免单调枯燥,怪不得学习效果会打折扣。于是我另辟蹊径,抓住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编了一个故事:“zh是妈妈,i是他的宝宝。有一天妈妈带着宝宝去逛街,宝宝很调皮,被精彩的外面世界迷住了,悄悄地离开妈妈,结果迷路了。宝宝找不到妈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哭了。后来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妈妈,小i紧紧地抱着妈妈说,妈妈,我要永远和您在一起,再也不离开您了。”听了这个故事,学生们都知道整体认读音节不能分开拼,然后举一反三,自然记住了“chi shi ri zi ci si”。

  整体认读音节表的最后九个音节(yi wu yu ye yue yun yuan yin ying)读起来没有什么规律,许多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今天好不容易记住了,默写正确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又把“知识还给了老师”,这种情况让笔者头痛不已。后来我试着把音节顺序改变并加上声调,突然惊喜地发现它可以变成一句有趣的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即“因一夜雨,无圆月云影”。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特意搜索到一幅与此句相配的图片,问学生:“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地上湿漉漉的,好像下过雨,夜空漆黑,连月亮和云朵都没有。”于是我趁机出示句子“yīn yí yè yǔ,wú yuán yuè yún yǐng”让学生拼读记忆。就这样,通过“看看——拼拼——读读——背背”这几个环节,学生轻松记住所编的这句话,自然就牢牢记住那9个整体认读音节。由此可见,教师根据拼音教学的需要,合理地将有关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巧妙地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强化拼音教学。

  二、巧放手,引导参与,让课堂动起来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拼音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挖掘,孩子们的表现欲就会得到完美的体现。拼音字母中形近的比较多,如f—tb—dp—qn—ml—i—j等。为了让学生分清这些字母,记准记牢,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字母形状自己编歌诀来辅助记忆。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智慧的火花四溅,例如:“伞柄朝上fff,伞柄朝下ttt,一扇小门nnn,两扇小门mmm,一根小棍lll,小棍带点iii,i带尾巴jjj。”这样就赋予字母以意义,使抽象的符号化为具体的语言,分清了并记牢容易混淆的字母。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低年级小学生特别活泼好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手势或课堂上的实物进行“手舞足蹈”,充分让他们展示自我。笔者在教学拼音时就启发学生自己编“汉语拼音手指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表示“o”;用蜷曲食指和弯曲大拇指表示“e”……在教学“b—dp—q”这两对最容易混淆的形近声母时,笔者让学生动动脑筋,怎样用手指来区分它们的不同,从而帮助自己记忆?没想到学生的小小的脑袋里竟然闪现着那么多智慧的火花,小小的躯体里竟然蕴藏着那么丰富的表现力!他们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与左右手掌配合,根据的圆形的不同位置表示“bdpq”。这些活动既使学生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从而提高了拼音教学的效率。

  三、教方法,举一反三,培养拼读能力

  拼音教学以掌握音节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生掌握声韵成音的规律,熟练掌握拼音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学法、举一反三的目的。整体的音节是由声韵母这些零件组成的,因此,既要从整体的音节入手,又要进行零件的分析与教授,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课文中最早出现音节拼读的是第3课“ba”,因此这一课也可以称为“拼读音节起始课”。笔者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看懂拼音方法图(小姑娘在推卡片),最后演示声母“b”和单韵母“a”两音相碰成一个音节“ba”,接着听老师范读,感悟两拼音音节拼音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然后让学生练习拼读,体会拼读方法。教三拼音节时,采用“三拼音,要记牢,中间介音别丢掉”的歌诀引路方法,就能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同时教师要巧妙合理地应用课本,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画教学生掌握拼音要领,采用连读、对比类推掌握直呼技巧,加快拼读速度,提高拼音效率。同时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短语、句子和儿歌的拼读练习,形成拼读音节的能力。

  四、创氛围,巩固应用,提高拼写能力

  通过一个月左右时间学习拼音并不能立竿见影,必须经常练习,长期巩固。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拼音学习的大环境。可以引导学生拼拼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拼一拼同学家人的姓名等。平时要鼓励学生课余多读注音读物,每周交流评选“阅读小标兵”,提高学生的拼音能力,丰富课外知识,积累词汇。在读的基础上,还可以训练学生拼写的能力。可以指导学生每天写一、二句话的日记,写不出的字可用音节代替,写得好的可以奖励小红花。笔者在教学时就要求学生每天读课外读物,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专门的摘记本,取名叫《采蜜本》,把读书时遇到精彩字词句记录下来;每周写一篇看图作文。这样,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既有利于拼音知识的巩固应用,又让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还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论文2

  一、语文新课标中探究性学习含义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及共同发展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培养能力与知识传授之间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有个性过程。而探究性学习则是以探究这种活动为基本特征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可见,探究性学习是满足语文新课标要求,能够集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主动探求为一体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重要性

  一方面,探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束缚,凸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而学生学习兴趣是其学习语文内在动力,探究性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理解与掌握得到加深,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广泛地掌握相关语文技能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可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时代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学生终身发展需要。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

  “学贵有疑”,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是完成探究性学习活动关键。而且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重要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通过营造宽松民主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敢问,而且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创造。譬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启迪学生探究:烛之武用什么方法,就能仅凭一人之力把秦国大军给说退?烛之武又是处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给予了他展示才华机会?等一些可以把握全文主旨问题情境,有了这些问题情景以及从中产生许多有价值问题,学生求知欲望和浓厚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在这样氛围下,阅读探究活动就变成了学生自觉主动积极行为。

  (二)创造探究性学习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有效结合,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探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探究过程是讲究情感投入和发展。所以,只有科学合理创造探究性学习情境,才能更好确保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效实施。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虚拟情境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使学能够获得真实情感体验。譬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合适背景音乐,然后模拟作者站在江边,看滚滚江水浩荡千古,心中满怀豪情壮志形象,并大声朗诵出这篇经典诗歌,把学生情感融入到作者宽阔胸襟与远大抱负中去,在这样情境体验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开展探究学习。另外,考虑到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呈现文本内容上优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创设生动直观现实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感受,从而更好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譬如,学习《我与地坛》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地坛现状,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景物描写作用,并从中获得启示,为接下来探究学习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三)点播探究性学习方法

  方法是行动指南,方法科学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理想效果,探究性学习同样如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还应该给学生点播探究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语文科学方法和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其语文素养。阅读作为学习语文最根本和最有效方法,学生只有与文本发生深层次信息交流阅读才是最好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而个性化阅读探究方法和比较阅读探究方法等就是实现以上学习效果最好方法。譬如,学习《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点播学生与作者另外一篇著名散文进行比较阅读探究,探究这两篇文章描写景物上异同。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交流,从而在阅读探究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不断获得提高。

语文教学论文3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第一篇(1)

  题目: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为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 还孩子一个轻松的童年, 自20xx年起, 上海全面推行“零起点”, 要求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无书面回家作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放学之后不用学习, 没有一点回家作业。无书面回家作业其实是针对以往简单乏味的抄写、习题训练等类型作业而言的。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习目标, 优化作业设计。

  虽然小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本领充满好奇与向往, 但是好动的天性让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完成那一张张枯燥的纸笔练习。因而,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就显得举足轻重。

  一、充满童趣,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年级学生的作业反应是非常真实的。他们喜欢, 就会认真去做;他们不喜欢, 那么走神、磨蹭、拖拉是常有的事情。一年级拼音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个抽象的字母, 他们很容易把它们和英文字母混淆。一课结束后, 如何能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去巩固所学知识呢?一份充满“童趣”的作业, 学生一定不会拒绝。

  1. 编顺口溜

  一年级的学生很喜欢简短的顺口溜, 可以安排学生编顺口溜记住拼音字母的发音与字形, 并把顺口溜说给爸爸妈妈听, 让他们来评价。比如《a o e》这一课, 课上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要分享自己创编的顺口溜, 然而课堂时间有限, 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巩固课堂所学, 让学生把自己编的顺口溜说给同学、家人听。他们回家后, 就会编出各种各样的顺口溜:张大嘴巴a a a, 检查牙齿a a a, 扎个小辫a a a……

  2. 讲故事

  部编版教材在插图设计上非常用心, 每一课的拼音都配上了精美的插画。作业布置时就可以从这些图画入手。在《ai ei ui》这一课, 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学生看着情境图, 发挥你的想象, 给爸爸妈妈讲个故事。还可以这样提醒他们: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看看ai ei ui分别藏在了哪里?这样, 每一句话里都会涉及到本课学的拼音。比如奶奶带着红色围巾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奶”“围”“给”里分别藏着“ai”“ei”“ui”。学生带着兴趣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又很自然地复习了刚学的拼音。这样既能达到完成作业的目的, 又能收获快乐, 一举两得。

  3. 做游戏

  儿童时代, 印象最深的大约就是曾经做过的游戏。能够在游戏中完成作业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那是再美妙不过的事了。只要巧妙设计, 拼音卡片也能成为有趣的玩具。学完声母后, 布置做声母卡片的作业, 在做卡片的过程中, 学生加深了对声母的认识。之后教学生课后玩拼音牌的游戏, 比如按正确顺序排放拼音牌, 在固定的时间找出固定的几个字母, 听音找字母等。

  二、贴近生活,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识字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大量的生字集中涌现, 让学生一下子全都记住, 真的很不现实。而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汉字, 所以学生学习、识记生字并不用局限于课堂, 作业的布置也不该拘于书本。

  在识字单元《小书包》一课, 由于文本非常贴近学生生活, 课后作业布置应与生活紧密相连。要求小朋友查查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字音的印象, 同时提醒学生, 看到这件文具, 要在脑海里想一想, 这个字长什么样?

  在《大小多少》一课, 除了课文中出现的事物, 让学生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像这样的事物。可以学着课文的样子继续往下编。另外, 这里不仅提到反义词还有量词, 这些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布置观察作业:找找教室里的东西, 哪些含有反义词, 哪些可以用量词表示;找找校园里的事物, 哪些含有反义词, 哪些也可以用量词表示;再找找家里, 哪些含有反义词, 哪些仍然可以用量词表示……

  在《日月明》这一课, 主要学习会意字。为了让学生积累会意字, 主动学习新字, 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及家长甚至同学姓名中的会意字。

  三、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学习除了拼音、识字, 还不可忽略语言表达。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内资源, 引导学生去学习。比如《四季》这一课, 笔者会先让小朋友在父母的帮助下, 查一查每个季节都有哪些景物、哪些动物。想一想, 这些事物能不能代表每个季节。课后, 让学生模仿《四季》的写法, 自己创作一首关于四季的小诗。然后把这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读给同伴听, 还可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

  在学习《青蛙写诗》这一课前, 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动物的叫声, 青蛙是呱呱叫, 小猫是喵喵叫, 小狗是汪汪叫等, 这样为课上说话练习作准备。课后, 可以让学生仿照青蛙写诗的样子, 用上逗号、句号、省略号, 以及学生知道的符号来写写诗。这对学生来说, 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除了写诗, 我们还可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部编版教材专门有“日积月累”和“和大人一起读”板块,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然而简单地布置回家阅读作业, 学生也许读也许不读, 老师无法检测, 学生也无甚热情。本学期, 笔者的每周阅读作业是发读书视频。书目不限, 只要自己喜欢, 但必须认真读。然后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录下来, 可以是站着朗读, 可以是坐着朗读, 可以是诵读, 可以是表演读, 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其实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自己喜欢的书, 就是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不同。能够用表演的方式读, 说明他已经理解了, 能够端坐朗读, 说明他对阅读的认真态度。

  四、整合学科, 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教学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学更侧重于教学生学会。作为教学五环节之一的作业也应该体现教学生学会的作用。让作业的功能最大化, 除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 整合学科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毕竟学科是相通的, 而不是割裂的。

  部编版《语文》第一册《秋天》这一课, 主要对秋天的树叶、天空、大雁进行描写。而一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也对秋天进行了描述, 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于是设计了这样几份作业:

  1. 找找语文和科学课本中对秋天的介绍, 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 和家人说说:在秋天, 你喜欢做什么?

  3. 采访身边的人:秋天到了, 他们喜欢干什么?

  4. 做树叶画。

  其中, 一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三题主要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与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题主要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除了与自然科学结合, 语文还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把美术学科《美丽的鱼》和《江南》这一课结合,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画一画:把鱼儿游到东、西、南、北的情景画出来。

  2.小小售货员:想想如何把你的作品推销给家人。包括这幅画的介绍、这幅画的价钱、这幅画的作用等等。

  有了这样的作业, 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有趣多了。这种实践性强、易操作的作业就是利用学科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整合了各学科资源, 让学生处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 不断增强他们的语用能力。另外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积累语料的过程, 这对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黄耘.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xx, 30 (03) .

  [2]曹越.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 20xx (01) .

  [3]高青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xx (04) .

  [4]卢梅芳.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xx, 17 (08)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第一篇(2)

  题目: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拓展其视野, 提高其综合素质, 文章就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进行了探究, 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教学策略, 包括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 提升阅读质量。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

  兴趣是人前进的动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识字量不多, 让其独立阅读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时, 其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良好的阅读氛围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有帮助。

  一、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是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 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作品, 更好地理解文字描述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例如, 教师在讲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时, 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小视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一年级学生营造具有真实画面感的文章内容, 强化其语文阅读体验的同时, 还可以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平台, 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去想象课文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图片进行文章的表达和想象, 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语文教师的职能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 还要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这时就需要让学生知道怎么阅读, 如何阅读, 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只有这样, 阅读兴趣才能一直保持下去, 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

  一年级的小学生语文阅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初读, 要求学生可以认识并且在汉语拼音的帮助下能够独自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第二部分就是品读, 要求能够在无障碍朗读下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 在阅读中深入地思考文章的中心内涵, 并仔细揣摩。培养一年级语文阅读习惯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教师在拼音及生字的教学上, 要夯实学生的基础, 教会学生汉语字典的使用方式, 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品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品读方式, 品读方式大致分为朗读和默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安排, 帮助学生克服品读的障碍。例如,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清晨早起的时候, 选择朗读, 通过大声地朗读提升自己的发音能力及理解能力, 在新接触一篇感兴趣的语文读物时, 可以选择默读,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

  三、提升阅读质量

  提升一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质量, 可以从阅读方法及阅读量两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 并且阅读量要适当,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来提升其阅读的质量[3]。

  一方面, 教师要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前, 提出相关问题, 这个问题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方向,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独自寻找答案,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让学生自由提问, 由教师进行解答,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另一方面, 为学生合理安排阅读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逐渐增加阅读量,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由于汉字的积累量及理解能力有限, 阅读内容以短小精悍为宜, 内容最好简单易懂, 可以插入大量图画来保证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为其制定相关的阅读计划, 定时向学生推荐符合学生的课外读物, 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 教师可以指导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 每天保证一定的阅读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随着国家教育的不断完善, 人们对阅读也越来越重视起来, 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起步期,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但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阅读这件事情, 此时, 需要学校和家庭进行有效的引导, 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论文4

  小学众多学科中,语文老师的课业负担是非常重的,我调查了几十位语文老师,每人每天平均最少上三节课,花费三小时,大部分老师还兼代别的课(社会、思品等)而批改作业最少时也得花两小时,再加上语文老师大都带班主任,还有许多繁琐的班级事务要处理,老师们都埋怨有判不完作业,连备课的时间都没有,好多老师都带着作业和教案回家完成。再调查一下语文学科作业的种类,先不说留的量多少,光说种类就让人发怵:田字本、注音本、大横格、读写笔记本、日记本、考试本、练习册、考试本、作文本等,别说学生抱怨作业多,光老师批改就得花费多少时间。这样看来,老师们的时间都花费在批改作业上,哪里还有时间去钻研教育教学,哪里还有时间去钻研语言文字之美,这是语文老师的悲哀呀。我试图去研究更为轻松新颖的作业。以下就是我几年来进行语文作业改革的一些心得。

  一、语文作业要重质减量

  针对语文作业种类繁多的问题,我首先作出归类分析,按他的功能划分,把注音本、田字本、大横格3项作业合成一项,这三项作业基本上都是字词句的认知训练,就都集中在大横格上,字词每个两遍,要求背诵课文抄一遍,很多人问:那么少的量,学生能记住吗?其实,学生能记住与否,跟他写多少遍的关系不大,有的同学记忆力好,或记忆的方法好,或许在上课时就记住了,再抄5遍10遍只会增长厌烦心理,记得我小时候,老师让把字词写10遍,我们就学会了投机取巧的办法,手握3、4根笔,握成一竖行,一次就相当于写了3、4遍了,跟留2、3遍的道理是一样的。而到了考试的时候还得再记,真是重复浪费资源了。与其逼迫学生学会投机取巧,还不如化敌为友,留少些作业呢。至于学生能否掌握我还有对策,我与学生立下条约:当天学完的字词或课文必须当天掌握,第二天早自习考,全会的可以免去这些作业,错个别的可单改错字即可,全军覆没的则甘愿按原来的量完成作业。如此坚持几天,大家都看到会的同学享受的优待及带来的种种好处,便都自觉学习生字词了。再加上同学们看到别的班同学作业多,自己作业少,心里就觉得很美,还能增进向师性。如此,学生可减轻一半的`作业量,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老师也省下许多判作业的时间。

  二、重视个性兴趣发展,减少整齐划一的作业

  人和人的个**好,能力是有差异的。之所以360行,行行出状元,就是因为他自身技能得到充分发展了,所以语文老师的职责在于传播知识,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但没有义务把每个学生都教成语文家,从而遏制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发展。

  原来我们留的作业都是抄某些词或某篇课文,每次一留作业时,学生总是垂头丧气,把它当成一种负担,何时能让他们把作业当成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去做呢?在一次班会即将开始时,我一进班级,发现大部分学生拥在黑板前,抢着给黑板配画,涂色,我一下子想起班里的美术、书法爱好者很多,以至都不够他们施展了。由此我想何不在作业中加上这些提高兴趣的项目呢?恰好当天学了两首古诗,我便留了一项作业,让学生为古诗配主题图。同学们很兴奋。作业交上来之后,我为学生的想象力和绘画技能所惊叹。每判一本都有一本的感觉。我无法用对钩来评判,把我的感想以几句话的形式写给学生,学生的个性得到肯定,既骄傲又高兴,更愿期待在下一次作业中有好的表现了。就这样我时而布置一项为课文配插图的作业,时而布置为课文配乐或找主题曲的作业,时而让大家搜集图片或文字资料举办展览,时而编排课本剧等等。学生觉得每次作业都很新奇,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才智,也增加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的意识,我也不再为枯燥的作业所包围了。

  三、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让学生走进书的世界

  经过上述改进,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没有了,学生自己的时间多了。但不是就放任自流,而是要引导他们大量阅读,走进书的世界,去那里挖掘语文的魅力,学习文学知识。

  我自己是怎样喜欢上语文的呢?记得五六年级时,和哥哥抢金庸小说看。在这之后,我的作文水平有了飞跃,词汇量猛增,想象丰富,思路开阔,作文还在学校及教育处获奖,这也许就是课外书给我的最初启蒙。第一次知道了语言文字这么神奇,这么有魅力。所以,我一直深信,读有益的图书室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这个思路指引下,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大量书籍,从一、二年级的童话,到三四年级的寓言、儿童故事,到五六年级我就慢慢引导他们读名著,看《读者》。我发现真的是受益匪浅,我班部分学生作文特别有深度、有思想,这都是他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动脑生成的,而且根据学生选择书籍的倾向看来,喜欢童话集想象类的,写作文时故事情节特别生动,喜欢文史类的,事例很典型,喜欢美文的,用词很优美,喜欢哲学类的,思想很深刻。这样,学生的个性也很鲜明的显现出来了。

  四、作文题目要能触到学生敏感处

  学生在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作文题目时,往往能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可遇到认为没意思的题目时,便无话可说了。我选定作文题目是一般都是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他们近期的思想动态而定出的。如:班里男孩、女孩搞分裂,对立了,我就定作文题目为《瞧,这帮男(女)孩子》,让他们发表看法,写出对方的优缺点,边写边理性思考,既写出了真情实感,又加深同学间的相互了解,而当我们齐心协力在拔河比赛中取得第一名时,打破了我们班零的突破时,再写《拔河比赛》,同学们便直抒情感,旁征博引,讲述团结的道理。在学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同学们写完读后感,我觉得感想很真实,真有必要让家长一同感受,又布置了家长写读后感。家长在看完课文后均觉得是一篇很好的家教文章,再看学生的读后感对自己的平常的言行进行自检,不仅让家长学会了教育方法,还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流。这种作业学生们还愿意多留一些。

  五、依学生能力分层次留作业

  老师留作业最头疼的是学生能否完成作业的问题,遇上有不写作业的人是老师最易动怒,是学生最易恨老师的时候了,而不写作业的人归结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学有余力的同学,认为重复的作业很枯燥的;二是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可能有很多题不会做;三是一些个性懒惰的同学看到作业多就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没有层次性的作业会让部分同学不爱写作业。

  针对这个问题,我每次留作业都分为两种:一种是A作业,为难度较大的,如写些心得感想或编排课本剧等。B作业则是掌握基础知识及加深印象的作业,如多读一遍课文,抄写一段优美段等。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各得其乐,不交作业的人慢慢就少了。

  六、增加语文社会实践性作业

  学是为了用,另外学也不能光从书本课堂中学,还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课改后教科书也很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如:社会实践课《寻找生活中不规范用字》。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亲自调查,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并且把自己的发现拍成照片给大家展示。有的同学还亲自帮人家改错。我班还有个同学看到《必备古诗80首》〉中是吾家洗砚池头树而教科书上是我家洗砚池头树而产生疑问。立即给课本编辑写信并收到答复。这样的作业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语文,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一直将上述的改革方法贯穿于我的语文教学始终,在这些方法的影响下,我所带班级学生在个性发展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好多同学的作文和书法、美术作品在处教育报发表,并获得国家级奖项。我自己也有时间钻研教育教学了。

  我真心希望作业不再成为老师、学生的负担而成为老师学生表现自我,肯定自我的最好方式。

语文教学论文5

  一、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个性心理方面趋于向稳定、成熟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高中生在求知欲方面更加旺盛,考虑问题谨慎,凡事经过深思熟虑后,在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才表露自己的想法。他们经常喜欢模仿成年人思考、处理问题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好怀疑、爱争论,对现有的书本知识不满足,喜欢对新事物的探究,希望别人对自己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希望摆脱大人的束缚,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独立生活。但其本身克服苦难的毅力不够,容易出现困惑、焦虑等现象。他们有着自己的广阔思维空间,自由地抒发个性体验。现代的教育工作中一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写作的个性化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个性化作文写作坚持下去,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能够用文字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思想。平时鼓励学生写周记、随笔,锻炼他们通过文字写作来吐露内心情感,消除对新的学习生活中持有的担忧和恐惧心理,热情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充满信心的成长过程中学会思考,发展健康独特的个性,了解学生的特长,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探微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杭琳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视野开阔、增长见识、开阔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写作,努力展现出最出色的一面。

  二、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高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现代语文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性的影响。作文教学在前辈的教学工作中相对积累一些可借鉴性的经验,但时代发展的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对自身素质的提升也要同步进行。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人格修养的优劣,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高中作文教学工作中,其本身的意识、知识、观念、能力对于作文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有一定的个性化风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自身必备知识的加强是必然,对于国内外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和创痛教学中的精髓要合理吸收、运用并传承下去,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自身素质。在教学工作中时刻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自身的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加强自身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个有魅力的教师自然教出的学生也会个性鲜明、灵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具有足够的品味、活力和能力,敢于向过去挑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除了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在带领学生走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一个成功的教师是在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只有在汲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带领学生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要注重体验社会实践

  传统的作文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空白,缺乏真情实感,对于某件事情的叙述似乎用很平淡的词语直接叙述完,没有一点感情色彩,甚至出现一些虚假性的编造现象,严重者甚至还有抄袭模仿、作文雷同的现象,每次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总是应付性的完成,久而久之面对作文写作,学生们开始出现厌倦、害怕等现象。其本质原因与传统的封闭式的作文教学环境有一定关联,学生对于自己一无所知的事物当然无话可说。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社会生活,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然后鼓励学生记录接触过的某些事物或建筑,加上自己内心的感慨,用文字叙述出来就是一篇好的文章。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倡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由发现、感受、体验并尊重学生对自然、社会的真实感受、活动体验、人生思考。在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观察和感受生活的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和自我,对于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要真正懂得,鼓励发展自身特长,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自己的独特解读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培养,进而培养参与作文写作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写作能力。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出现在美文佳作上面,更重要的是对活动体验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没有情感的文章,即使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震撼读者的心灵,高中语文的个性化作文写作主要是将社会实践、个人情感、教师的自我提升和学生的个性创新结合起来,在对传统文化精髓有一定传承的基础上加进时代所特有的气息,才能更好地展现个性化作文的独特之处。

语文教学论文6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者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学习心理中探究其学习欲望,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真谛。

  俗语说: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课的兴趣,那么相信会让学生对于语文课有一个更好的认知,也会使教师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每一堂语文课都会有非常高的质量。那么要让学生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求知水平,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始终目的。由于小学学生年龄小,处于6~12岁之间,正是贪玩的年纪,注意力不集中,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直观的教具演示方法,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学生产生新奇、浓烈的求知欲望,使处在疲乏之中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文编一段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找到存在感,勇于表达自己,更能在原文基础上实现二次创作,进行创新。

  学生学习仅仅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老师的引导。一个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老师是需要智慧的。如此这样,就需要老师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使学生载着求知的兴趣和疑问徜徉在书的海洋里汲取养分。这种教师引导学习的过程,对于有智慧的同学来讲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读书的方法,作为一名学生,从小必须要养成会读书的习惯。所谓会读书,即指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比如,一、学生要学会朗读,即声情并茂地读,在阅读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感情,进而使所读内容也注入情感;二、学生要学会默读,能做到在默读时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心中默念,而且能抓住主要内容,找出文章中心;三、学生要学会速读和略读、浏览,即达到我们所说的一目十行的效果;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书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阅读时手中随握一支笔。会读书,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同时课外阅读量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课外阅读量的达标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学生的主动学习可以使学习的知识点更容易吸收,印象更深刻,在课堂上再听一遍有利于牢记;同时还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快速的掌握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点;对于学习的效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会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身段,与学生友好和睦相处,摒弃“师道尊严”的旧思想观念,由一个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班级管理者化为学业引导者,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发表自己的疑惑与见解,同教师争论,最终获得答案,解除疑惑。只有这样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 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更加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学习,才会有渴求新知识的欲望。毕竟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只有乐于学习的人更能把握人生的'真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做到以上内容还应该要把握个人魅力,用自己专业的教学素养和庞大的知识储备库来征服学生。因此,教师的个人魅力不容小觑。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打造一支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人民教师。那么何为有魅力的教师呢?我认为应该是衣装得体,端庄俊美,亲切自然,大方随和,书法刚柔并济,普通话字正腔圆,朗诵声情并茂,满腹经纶,才气横溢。这些个人魅力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趣味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个人魅力崇拜,潜意识中会将老师作为自己的榜样,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丰满课堂活力。教师在讲课时,或出口成章,语惊四座,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一定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学生学习要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具备创新能力,在创新中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从教材发现文字美,体会文学知识的真谛,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学习,营造轻松和谐的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学好语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论文7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原因分析

  (一)教师过于强调灌输教学,学生参与愿望不强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重要要求,但是在当前部分地区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仍然固守陈旧教学模式,以满堂灌输方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在这样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唾沫漫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由于缺乏有效师生互动,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了被动听讲边缘化角色,不利于教学活动有效开展。不仅如此,在这种单向灌输模式中,学生思维能力、协作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二)信息教学手段运用受限,教学形象程度不高

  在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眼中,信息化教学手段只是花架子,没有多大用处,因而在教学活动中较少使用,即使偶尔使用也只是陈品课件昙花一现,对其使用时机、频率、内容等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导致其成为了教学活动装饰品。也有教师自身信息化手段运用能力匮乏,索性在教学活动中弃之不用,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走上讲台,这样教学手段无法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和丰富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学成效提高。

  (三)学生学习技巧相对匮乏,学习效率提升不快

  掌握较多语文学习技巧,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实现事半功倍效果;反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如果不得要领,缺乏技巧,则会降低学习效率。许多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直接灌输,而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在学习中技巧性较低,这样状况也制约了学生学习效率提高。

  (四)忽视学生积极情感培养,内在动力明显不足

  积极情感是高中生全身心投入学习重要动力,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略了这一方面,没有将情感因素充分融入到语文学习中,忽视了学生内心感受,没有抓住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内心情感动力不足。这样会使学生逐步失去对语文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严重厌学情绪,不利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最终加剧了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现象。

  二、有效突破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困境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四方面不利因素,广大语文教师应当痛定思痛,认真分析教学活动中每一点不足,并进行逐一纠正与拓展,逐步走出教学困境,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一)优化语文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参与愿望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强烈参与愿望,不再满足单向接受教师灌输,他们思维需要活跃起来。教师应当引导他们积极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使其成为学习主角,并以其为中心组织和开展整个教学活动。首先,凡是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内容,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大包大揽,通过这样方式活跃学生思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进度与效果,在适当时机给予重难点点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困局,实现学习活动快速推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空间,例如在复习教学环节,教师反复强调相关知识点,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按照分门别类、各司其职方式,安排一些成绩优秀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进行讲解,则活跃课堂效果要明显好得多。另外,凡是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不同观点地方,教师都要抓住这些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发掘、交流、辩论,最终明晰问题答案,这样方式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容器,而是要尊重学生参与欲望,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模式优化与改革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二)引入信息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形象效应

  近年来,随着各地高中办学条件改善,多媒体已经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必备工具。对于这一手段,广大教师要端正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多媒体手段作用,尤其是要认识到其影音展示功能不仅对于补充课堂教学容量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在营造氛围、活跃气氛方面效果非同一般。广大教师不仅要正确地认识这一手段作用,还要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使其作用发挥至最大。

  (三)给予学习技巧指点,实现事半功倍效果

  即使是高中生,仍然有许多学生在学习技巧方面较为匮乏,语文教师在教学以及课后辅导中,一定要强化对学生学习技巧指点。这样指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要强化对学生预习活动指点,让学生掌握过硬预习技巧。其次是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技巧。另外,教师还要指点学生在如何有效巩固记忆方面提高技巧,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脑海中联系成框架,牵一发而动全身,前后连贯,运用自如,提高学习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注重培养积极情感,增强语文学习动力

  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情感意义重大。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闪光点,及时送上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快乐,在积极情感引导下对语文学习倾注更多精力和时间,这对于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是极为有利。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真实想法,既要对学生存在消极情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也要对学生给予鼓励,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目标,提高成绩。综上所述,造成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现象有多方面原因,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针对存在不足进行有效改进,从而实现教学成效快速提升。

语文教学论文8

  【摘要】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丰富学生思想情感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从而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成绩。本文对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育;有效性

  现代高中阅读教育是高中阶段重要的语文教育环节,在高中课程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渠道,能力来自于平时阅读量的积累,重视阅读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而且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一、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缺少正确的阅读方法。一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没有正确的方法,教师也忽视了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不正确会降低阅读效率,在高中阶段低效率会浪费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而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要选对优秀的阅读方法,老师的职责就是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游刃有余地浸泡在阅读的海洋中。事实上,大部分中学生在阅读上没有得到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没有起到好的指导作用,间接地让学生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课上学生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而不是涉猎广泛地来有效阅读,只读自己喜欢但缺少营养的书籍,浪费了时间。

  (二)学生缺少阅读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业余生活变得更为丰富,科技电子产品主导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学生更喜欢游戏、电影、娱乐等。这就导致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老师的阅读教育以应试为目的去教学,学生只读到课本上的几篇文章,阅读内容单一,不新颖,阅读过程也是直接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找到问题答案,文章就读完了,没有深入。在这种阅读环境下,学生渐渐地对阅读就更加不感兴趣了。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改善措施

  (一)正确认知新课改阅读标准。阅读教学是新课改教学的重要试点项目,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明确课改对阅读教育要求,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时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备课工作,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要向科学性、合理性等方向来发展。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上好一节阅读课。

  (二)准确把握学生阅读水平。在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阅读水平,参照学生的阅读水平去教学,而不是老师以自我为中心去设计教学速度和教学内容,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国家重新定位了语文课程的.内容标准,即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新的标准教学下也会有一定的偏差。假如偏差得不到消除,教师展开的教学工作就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充分地了解和把握了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根据新课改要求推荐给学生相对应的阅读内容和优秀书籍。

  (三)明确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都是老师为主体,老师把讲台变成了展现才华的舞台,颠倒了主体。这就要求老师要重新认识自我,有正确的教学心态,把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学生身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充分保证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的篇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

  (四)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技巧。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传授学生阅读方法,还要依据学生水平来改变教学方法,给水平层次不一样的学生制定不一样的阅读目标。随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不断深入,不断加强目标难度。在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方法的结合,做相应的点拨或者示范,让学生自己发现阅读的精髓,增强课堂互动性,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比如给学生提前布置任务,下一节阅读课由学生自己选出喜欢的文章,然后由老师筛选,之后进行范读,要求学生说明喜欢的原因。文章由学生自己范读,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精读。这样一来选到了学生感兴趣的文章,一遍范读后学生脑海里有了基本框架认识和印象,接下来就是将具体内容补充到基本的框架中。精读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有效的信息进行记忆,此时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和非重点有了基本的判断,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部分精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文章中寻找答案。

  三、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是课改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的基础之一,更是学习生活中表达交流的基础。语文课程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听和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起到正确的引导和辅助作用,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提供和制定相对应的有效措施,并对语文阅读教学环节给予重视。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曾彬.关于高中语文现代文高效阅读的技巧[J].中华少年,20xx(32).

  [2]程志彬.浅析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J].文理导航(上旬),20xx(11).

  [3]罗回祥.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xx(3).

  [4]黄菲.高中语文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技巧探索[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xx(2).

语文教学论文9

  参与式教学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是在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教师要明确参与式教学的设计思路和要求,使学生亲历知识认知的过程中,调动其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有效预习,自信参与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是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课前有效预习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学生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课前,教师应给学生安排有针对性、趣味性、可操作、可接受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与体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使其在课堂上胸有成竹,自信地回答问题。例如,在教《群鸟学艺》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让他们抓住重点,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课堂上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语言、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

  二、创设情境,快乐参与

  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语言描述、音乐渲染、问题设置、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诗词朗诵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情境氛围,以拉近教师、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景,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一开课,我以5·12大地震的视频、图片导入,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到地震的惨烈现场,并提出问题,从而为后文教学“孩子被救的喜悦”设下伏笔。又如,在教《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在课前精心地制作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图片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了。在此基础上,我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这比起简单地讲述更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快乐学习之门。

  三、教师主导,全员参与

  语文参与式课堂一定要避免只有“尖子生表演”的状况,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独占舞台,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精心指导。语文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阅读欣赏、作文评改、专题演讲等。教师应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种一片太阳花》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5-9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由于问题是开放性的.,因此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都有话可说,连后进生也是信心十足,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如,在教《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说: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四、优化课堂,全程参与

  好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被中断,在一气呵成中感受到语文课所具有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课堂上,合理的设问也是一门教师必修的艺术课。它能让学生在思考中拓展视野,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激励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产生鲜活的思想、智慧的火花。在课堂终了时,教师精辟的总结,十分重要。它既能将重点知识归纳,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联系实际,让课堂教学紧贴生活,达到让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 “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全程参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真实实地鲜活起来。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张扬他们的个性。

语文教学论文10

  摘要:从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入手,着重分析了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以增强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合理性。

  关键词:影视资源;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并且,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影视的教育意义越来越突出。初中语文教学加强重视影视的教育意义,将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相整合,更新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影视观赏中学习语文知识。但是,由于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发展时间较短,缺乏丰富经验,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研究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而且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着深刻意义。

  一、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1.拓宽了语文教学空间

  首先,将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促进了教学目标多元化方向发展,影视资源能够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学习情境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并且,影视资源能够运用语言、画面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悟,让学生在影视中感受人间百态;其次,影视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给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学生可以在观看影视的过程中与教师相互讨论,拓展教学内容

  2.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板书式教育方式,教师不再根据教材进行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在观看影视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并且,引入影视资源能够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影视资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影视资源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1.过度依赖影视资源

  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影视资源,认为让学生观看影视资源可以减轻教学任务。因此,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源让学生自行观看,没有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导致学生的影视观看无法与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另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虽然在影视资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讲解,但是,影视资源的运用仅限于学生了解语文知识,没有在观看影视资源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环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对影视资源不感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写其他学科的作业、睡觉、玩手机等现象。

  2.脱离文本

  首先,部分语文教师的影视素养不高,缺乏对影视资源的驾驭能力,选择的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性不大,导致学生观看影视资源之后无法将影视资源与课本内容相联系;其次,还有部分语文教师在学生观看影视资源之后,组织学生对影视资源进行讨论分析,在讨论分析中仅仅针对影视资源中的人物和事件,完全脱离了文本。由于影视资源对文本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并不是文本的客观呈现,仅仅对影视资源进行讨论难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

  1.明确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在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明确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地位,以教材文本解读为主、影视资源赏析为辅开展语文教学。为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教师时间,将课堂大部分时间放在教材文本解读和学生的讨论分析上,针对一些抽象的或重点的知识进行影视赏析,为学生播放5~10分钟的影视资源,将影视资源作为文本的补充,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2.充分考虑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选择影视资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考虑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关系,选择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影视资源。并且,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来选择相应的影视资源,对于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不必再使用影视资源作为补充;其次,在影视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将影视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且,教师应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展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在影视赏析结束之后,教师应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文本内容中,将影视资源中所展示的语文知识回归到教材文本中。

  3.提高教师素质

  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影视素养,能够将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为此,初中学校应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引导教师学习影视知识,增强教师的影视赏析能力。并且,初中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使语文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影视资源,保证影视教学的正常开展。另外,语文教师应具备影视资源加工能力,能够正确截取影视资源的片段,避免过长的影视资源浪费课堂时间。

  参考文献:

  [1]陈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情境[J].教学与管理,20xx(36).

  [2]吴万瑜,胡川黔,陈勇.影视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xx(11).

  作者:张雪琴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

语文教学论文11

  一、原生态习作教学的必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经常给学生制定出写作的标准,让学生把写作当成语言的应用技术,为了迎合教师的品味而写出一些具有华丽辞藻的千篇一律的作文。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忽略学生的发展规律,在写作教学中以追求立意高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给学生规定写作的模式,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导致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因而造成许多学生的写作不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写,而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紧跟教师而写,只是把写作当成一种任务,这样学生自然对写作兴趣不浓。而原生态习作关注的是人格的构建,强调的是学生内心深处的触及,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原生态写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活,并对生活进行多角度观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识写出来。所以强调原生态习作非常必要。

  二、原生态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习作理念。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写作,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作文是教师给自己布置的任务,是强制完成的,所以对写作也就没有了兴趣,降低了写作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作文,认识到习作是他们生命中的组成部分。如可以利用一些具体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理解习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独特交流方式,从而乐意写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真实的交流场景,通过交流体会写作的价值,真正从心理上接受用作文与他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自由表达出来的理念。如在选举班干部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演讲稿,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人际交流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习作的方式记录下来,用习作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满足学生的精神诉述的需求。

  (二)引导学生写真实感受。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在学生写作时,总是教给他们运用成语、修辞等方法,要求学生的习作结构巧妙,导致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了修辞不恰当、虚构故事情节等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平实的语言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自述出来,不过于强调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避免学生习作的成人化、人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实事、叙真情,保护学生习作的原生态;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有意识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通过领悟生活提高创新能力与想象力。如在学习《孔子游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春游的情境,并让他们写出自己组织春游的计划。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就会把自己在春游中的感受写出来,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效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并给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充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积累素材,拓展写作空间。原生态习作要求题材丰富,形式灵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给学生组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从活动中获得资源,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投入生活,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学会用眼睛观察,用耳杂倾听,用双手感知,用心灵去体验。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三人两足赛、斗蛋比赛、为妈妈做早餐、护蛋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体验,积累自己的独特感受,从做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开始,通过实践学会发现,养成有意识观察积累的习惯。这样,他们在下笔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饱满的感情、开放的思维和大胆的创新,习作的空间就广,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文章自然就妙笔生花。

  (四)追求个性化,抒发真情。原生态习作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运用个性化的话语和表现手法反映自身的生活经历,抒发个性化的感受。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给学生营造激发他们情感的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感受的形式,把自己的情感实感表达出来,使习作变得清新自然。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传统的写作方式,如模仿写作、想象写作以及读写结合的写作方式,更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鼓励学生多层面立意,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个性化的思想;鼓励学生采用不同顺序,多角度构思,把习作写得真实自然。如在习作教学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声音组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象,独立命题。也可以让学生多积累词句,仿写句子,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在学生有所感受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在小学语文“原生态习作”教学的过程中,要从作文教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自由发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鼓励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进而使学生的习作实现原生态。

  参考文献:

  [1]罗耀珍.小学语文生态习作的实践路径———从“生态阅读”到“生态习作”[J].小学教学参考,20xx,(28):78-79.

  [2]胡英嫔.新课标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景回归自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xx,(3):153.

  [3]李锦春.谈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景回归自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xx,(3):80.

  [4]王成.让阅读因“群文”而精彩———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有效性探讨[J].学周刊,20xx,(1):134-135.

  [5]陈晶.关于小学语文“原生态习作”教学的几点认识[J].魅力中国,20xx,(44):135.

语文教学论文12

  摘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动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论文网一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枳极性,真正做到教师仅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能够从以下几方而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但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能够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 “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动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i容生动化,让吾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实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能够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而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水平征服学生,而使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所以,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行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能够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0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点,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能够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升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水平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论文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工具手段。顺应时代要求,先进教学手段的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近一年来,我带学生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四十多次,收到良好效果。

  一、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出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望天门山》。如果学生直接阅读,学生很难理解"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等问题。我依据诗的内容设计出这样的情景图:两高座山犹如巨大的石门,两山夹缝中滔滔江水急流回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运用物象直观,由文到图,由静到动,让学生理解"门、""开"、"回"等关键词语的意义,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山青水碧,红日白帆的意境中,从而恰当地理解了全诗的意境。这样,既能疑窦,又启蒙味,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没有这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理解"门"、"开"、"回"的意境就要费课时费力气了。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教学《黄河颂》时,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黄河",用《黄河颂》MTV片引领学生走进黄河,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黄河水流深深感染学生。我用多媒体介绍背景资料,学生了解了作者光未然"英勇抗战赞黄河"。我给学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我用背景音乐和一系列画面作背景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反复朗读后,我用图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动思维说黄河",学生热烈讨论,并相互质疑、回答,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解除疑团问黄河"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由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从黄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变化各个角度发问,学生积极思维,合作探究,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了解了黄河,甚至还提出了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更激发了他们课外探究黄河、关注黄河的欲望。拓展训练中,我播放了影片《保卫黄河》,让学生在抗日的炮火硝烟中受感染,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我让学生给影片《保卫黄河》歌词写朗诵词,加深了对《黄河颂》的理解,又培养他们赞颂黄河的写作能力。课外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唱《黄河大合唱》,进一步培养他们爱黄河爱祖国情感。我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黄河当今生态环境的变化,激发了他们爱黄河、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有的老师配了一段《春之声圆舞曲》,乐曲悠扬动听,很快就将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意境中,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再如讲授余光中先生的《纸船》时,我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一片深蓝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摇曳,屏幕的右下角,一只红烛发着微弱而执着的光,鲜明的颜色、动态的设计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了学生。这样,在美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二、变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的教学中,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寓教于乐,培养审美情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学生课外阅读《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

语文教学论文14

  一、现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课程安排时间短,目标设置容量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目标设计问题就是时间短,内容多。教师们总是期望在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内让学生将“十八般武艺”都掌握齐全。既要学生理解和学会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又要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而前者需要一种熟能生巧的等待和练习时间,后者更需要学生长时间用心体会,反复思考。很明显,在一堂课上欲实现所有目标的教学是拔苗助长、激素速成式的教学,其有效性值得怀疑。例如:《劝学》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1)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2)积累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3)古今异义词:博学、金、跪、爪牙、寄托、以为、假、可以。(4)词类活用:水、日、上、下。(5)文言句式。

  2.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思路,并能背诵全文。

  3.掌握设喻的方法,能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用文言仿写一段文字。如“学贵于勤”“学贵有疑”等。

  4.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一个普通人,通过学习,以求达到君子的标准,最后走向圣人的高度。先不论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水平,就单是看这篇幅和字数,着实有些吃不消。这么多的内容要在短短的一到三个课时全部完成,不难想象,教师只有压缩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感悟时间,压缩师生间课堂互动建构的时间,压缩学生间探究讨论的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对于这种“贪多嚼不烂”的教学目标,最后可能是“丢西瓜捡芝麻”而顾此失彼。

  (二)目标设置模糊虚化,师生双方难以把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具体、明确的规定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而不是泛泛而谈,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掌握文学相关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重依靠教辅教参,把教学目标设置得看似“高大全”,而不符合实际需要。其结果是“多”目标往往成为“虚”目标,导致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有些教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知识、采用何种方式传授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在时下流行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教师因为认识问题上的不统一甚至是误解误判,不顾现实的歪解、曲解教学目标,一味“迎合”所谓的“科学”潮流,导致在教学实际中设定的目标能实的不实,该定的未定,很多目标模棱两可,这就出现了虚化的教学目标,结果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虚化。例如《鸿门宴》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表述的“积累一些古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特殊句式”,“运用质疑与探究的方法”。这些表述都显得空洞虚化,“一些古汉语知识”到底是哪些?“运用质疑与探究的方法”到底怎么运用?到底怎么探究?这个看似“高大上”的表述,实质是无法实现的“假大空”。评判标准的模糊,术语表达的模糊,最终会让教师迷失:到底怎么样才算达成目标了?阅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对于教学目标中模糊、概括性的内容,应该细化成明确、简单、清晰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教学参考目标来用。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的表述如果含糊不清,会使得教师在一节课里看似讲了许多内容,却失去了教学重心,“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就是学生可能学到了知识,但却是肤浅的.,表面的,并非我们所希望的可以真正理解和把握。

  (三)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评价倒置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但是,有很多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陈述,而是从教师的角度来陈述的”,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等,这些措辞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愿望和预期结果,是教师要教和能教什么的硬性表达。这种表达之“硬”只考虑到预设的知识,而没考虑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生成的知识,只关注所预期的结果,不关心实际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疑问和获得。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中的“通过阅读分析课文,使学生在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的基础上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认识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揭露,从而深刻认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从目标设计的案例来看,陈述的主体都是教师。目标的作用是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如何评价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掌握知识却并未提及,而如何测量和评价恰恰是目标的基本作用。这是目标设置的一个典型问题,即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将教师的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实际考量标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了教学目标设置的本意。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文道结合,一文一道

  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装扮和浮夸的面面俱到,它需要的是适合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所以,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教材的实情出发,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出发,把握好主要方面。语文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和可测的,且从“文”和“道”两个维度进行考虑设置就足够了。一般来说,单课时的目标将文道结合在一起就足够了,甚至表达时重点写“文”即可。因为“文以载道”,“道寄文上”,二者并非机械分离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文是道的表达,道是文的灵魂。在真正掌握“文”时,“道”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实际上,从开始上课时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各自的“道”就已经开始了互相的交流碰撞。这种目标设计既考虑到了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又兼顾到了学生人格发展和素质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要明确、可评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要能帮助教师把握“教什么”和学生把握“学什么”的。因此,教师在每节课要设计出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必须是明确的、可操作的,而不是虚无的、模糊的。目标陈述的模糊必然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模糊,使用“认识、领会、把握”等抽象笼统的动词,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避免使用这类动词。而“说出、指出、找出、解释、读准、默写、背诵、划分”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作出具体可察的规定,便于观察和测量,应该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多加使用。至于“辨别、区别、分析、比较、概括”等虽是内隐心智活动但亦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的动词,可以使用一些。

  (三)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要适度、可行

  阅读教学目标设立的直接价值和基本作用就在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目标设定应体现出学生现阶段通过努力后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应成为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重要的理论基础。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但又不是远超出学生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经过教学后可以达到的最高阅读水平,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潜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能与文本进行互动获得信息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设置合理的阅读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阅读效率,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当然,关于如何设置目标的研究应该是不断深入进行的,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探讨,希望可以对阅读教学目标设置有所参考和启迪,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细致的研究来帮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使学生能更好地发展。

语文教学论文15

  小学是一个人的知识大厦的地基,并且语文对于人生至堪重要,语文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强,不论学习什么,都驾轻就熟,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牢固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标准地书写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来完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的记载和交流,并且逐渐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写、读、说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注重积累。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3.培养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1)反复诵读,感悟语言。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实质是人文教育。多媒体形象逼真,活泼生动,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多媒体有声有色,绘声绘影,学生津津乐道,趣味浓厚。多媒体情景交融,突破时空,活灵活现,十分适合小学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体意义如下。

  1.多媒体满足求知欲,添点快乐。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难有持久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个特点,给予所需,“投其所好”。多媒体画面逼真,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不要说引导学生,就是一播放生动的画面,学生早已经安安静静、聚精会神、不错眼珠地注视着画面了。

  2.多媒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讲授有关毛泽东的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毛主席在花山》等,如果教师单纯把书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学生理解不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教师便实现不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也不会有精彩生成。如果教师和学生在学这一单元之前都能详细了解红军长征时的历史背景及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再现抗战的'光荣历史,认识毛泽东文学作品的特点,则会帮助师生深入理解文本。

  3.模拟配音,训练能力。多媒体声色俱佳,十分适合小学生的教学,尤其是诵读诗文,感觉极佳,播放课文录像,背景是高山流水,古筝乐曲音乐柔和悦耳,学生跟读,字幕清晰播放全文,简直就是艺术享受。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有利的条件,我在教学《第十二块纱布》时,把里面的人物设计成动画,很精彩,先声情并茂地再现课文内容,然后只出现动画和音乐,借助这些有力的提示,让学生给动画中的人配音,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堪称热情高涨,乐此不疲。

  总之,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教学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要触摸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学习起来不感觉枯燥,从而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论文11-07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11-10

语文教学论文05-19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论文06-1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语文教学论文(必备)05-2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1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