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28 11:57:54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大全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大全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

  1.教师提升讲解能力,让课堂点拨更有效。

  教师的讲解是合作学习的指南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答疑解惑和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课堂思维能力,对课堂要有深入而宏观的把握和掌控,讲解问题能够深入浅出,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易于接受。同时,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对问题的有效点拨,不能直接告知答案,也不能不讲方式的一味思考,教师要注重方式和方法的传授,对问题的讲解要提纲挈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点拨更有效。

  2.合理设置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做无效合作。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高效的解决问题,所以,将问题进行合理的分解和创设,是合作学习高效的前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合理设置课堂的内容,既要保证课堂内容足以完成教学任务,也要兼顾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针对合作学习的特点,要将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能力、适合探讨的内容设置为合作的问题,让学生的合作能够有效而且高效。

  3.规范合作学习流程,让合作过程科学易操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必然有其内在的要求,要想合作学习更有效,就必须让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操作范式。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教材特点,设置具有操作性的学习流程,而且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灵活调整学习策略。针对合作的过程,教师要设置一些趣味性强、被学生乐于接受、能够被学生理解的方式去组织,除了让学习流程适合学生而且规范性强之外,更要注重于合作学习的效果,让合作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4.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技巧,让合作学习更有效。

  合作学习是一种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学习方式,想要合作学习效果达到最佳,除了在内容设计等方面做到最好之外,教师要将合作学习的技巧传授给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探讨问题的思维方式、发言的时机、探讨问题的形式等技巧,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对组员正确的意见要能够听取,对错误的意见要能够辨别并指出,经过组内成员思维的交锋和沟通,最终得出正确的、有创造性的结论,体现出合作学习的优势。

  5.采用适合的评价方式科学评价,让评价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指引。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模仿学习能力强、相信教师的`绝对权威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理解内容、获得感悟的作用。评价机制的形成,除了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之外,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共性和班级文化的特点,融合教材内容和课堂预设和生成,对学生的发言、思考、计算等合理评价,让学生既能感受到评价的正确性,有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6.合理控制合作学习时间,让既定时间内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合作学习能够高效率的解决问题,但是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是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内容和课堂。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时,在科学设计合作内容的基础上,将合作学习的时间做合理的划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合作学习任务,不影响课堂的容量和其他内容的时间划分,而且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保护到最好。同时,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对这个过程的监控,提醒学生将注意力保持在合作学习上,制止思维抛锚现象,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更充分的利用起来,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

  7.合理选任合作学习小组组长,充分发挥组长带领学习的火车头作用。

  合作学习模式对学习小组的创建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计算量大、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选派计算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要求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组长要担负起带领探究问题、帮助组内后进生、激发组员参与热情等责任,可以说一个优秀的组长就能够带领一个小组成员快速进步。所以数学教师在组长的选派上要十分慎重。毫无疑问,合作学习的方式越来越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常规手段,它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更有效,而且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挖掘合作学习的精髓,将合作学习方式深刻理解和重新融合构建,让合作学习方式成为自己教育教学的有力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而愉快地探究某些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对小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对知识的探求之中,也必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为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才能放下心中的包袱,积极探索新知识。其次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该教师所讲授的课。再次要适时表扬、鼓励学生。成功的体验会激励学生向下次的成果迈进,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最后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喜好,并将此融入教学之中。

  二、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是否具备提问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效,而且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因素。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疑难和矛盾,提出并解决问题往往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正因为这样,数学家们都深深懂得问题在数学发展和个人创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故而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鼓励学生生疑,并要求其通过思考和分析释疑,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授课时边讲边练,形成互动教学,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在听课中自己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实例去理解概念,通过练习去消化概念。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在知识的关键之处,以实例引起学生的争论,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不空谈理论,通过富于思考空间的具体问题去引导学生领会抽象的东西,让学生由“要我学好数学”变为“我要学好数学”。

  三、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信息多向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好讨论的内容,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引导学生激烈地进行讨论。例如,教学“巧算乘法”时,笔者先出示了如下题目:11×12、12×12、13×12、15×14、16×18……让学生笔算同教师口算比赛,结果学生每题必输。学生不服气,大喊“老师作弊”。于是,笔者让学生再出几道同类型的题目,结果依然,学生很是好奇。这时笔者告诉学生自己有秘诀,只要能找出其中规律,就可找到取胜方法。之后让学生再次练习,注意观察,同时进行记录。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记录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寻找规律。在讨论中学生为了赢得胜利,都会积极、活跃地思考,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和思考的欲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它是从所提供的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朝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思路开阔,变通流畅,寻求变异等。在解决难题时,学生感觉思路不畅,教师要及时提示学生改变方向,突破原有思路,另辟蹊径,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在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突破定势思维的习惯,否则就会影响知识的更新和拓展,阻碍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五、启发学生联想与类推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与它相类似的事物,并根据客体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推。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联想与类推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练习,对学生加强联想与类推能力的训练。比如,教学“巧添运算符号”一课时,有一个问题是在4个2之间的适当位置增添运算符号,使它的结果是1。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位学生的解答是“22÷22=1”。这两位学生并没有学过除数是两位的除法,但他们由所学过的知识(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为1)产生联想类推出22÷22=1,这不能说不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善于捕捉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3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种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它既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结构,更是一个有序的连续过程,简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探明这个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要素与结构、实施程序与步骤,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数学论文《简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认识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认识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4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应主动去设定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采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所需的知识。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探索性教学一般都经过“设置情境———自主探究———实践运用———评价指导”这样一个循环过程。现就探索教学各阶段的实施策略分析如下:

  一、设置情境

  学生进入与问题相关的情境过程,可以产生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有效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已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现状创设情境,通过生活实例或直观性材料,诱发引导出学生的思维、思路。如在教授物品分类时,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对文具进行分类。这样较为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愿意动手学习如何进行分类。

  二、自主探究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质疑,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在质疑和猜想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其探索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铅笔盒的长度,让学生注意把物体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此时有学生质疑测量时必须要对齐零刻度时,教师应让学生去分组研究探讨,如何利用折断的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自主发现“没有零刻度的尺子照样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知识点。

  三、实践运用

  探索性学习里的实践不是单纯指练习题的技能操作,而是强调对一个现实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去巩固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

  四、评价指导

  有效的评价指导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两点:一是对学生在自主研究、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等进行评价;二是指导学生对探索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索学习的思路及方法,逐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成长,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探索性教学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材把握与处理能力,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

  对话教学其实并不仅仅是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的知识问答环节,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包含着教育意义的聆听和倾诉。对话教学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开放内心的世界提出了需求,对话教学在教学中渴望得到双方世界精神的沟通。对话教学允许学生与教师两者有不同的想法,不一样的思路,产生思维上的冲突和撞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向深水区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也相应添加了对话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有它优势之处。

  1简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的原因

  1.1学生需要足够的关注和公平的看待:

  由于当今时代特殊的独生子女较多的特点,许多学生比以往更需要得到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更加公平的看待。学生往往在得不到关注的时候,会对学习失去兴趣,难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长远看来,对学生的发展和个性成长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在教学的进程中,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对话教学,教师能够最大范围的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在不自觉中弱化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在班级和课堂中的参与,这对这些同学是及其不平等的,因此,我们应当鼓励教师应用对话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度。

  1.2在教学中轻视对话教学的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先将知识点一一地告诉学生,省略掉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压抑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渴望。学生在学习过后,知识仅仅记住了知识点,并不知道知识点所蕴含的真正内涵,对知识如何应用也很难理解。不利于学生在数学上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起对话教学的作用。在课堂内,调动起学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探究和理解,推动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2简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做到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才能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偏移,使学生专注的进行数学学习。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方式之一,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以《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将一串3的加法写在黑板上,询问学生共有多少个3,学生经过简单的数数之后会发现有15个3,教师这时可以提问学生,这个加法式等于多少呢?学生有的会开始进行一步一步的计算,有的会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这时不应该对进行加法计算的学生进行简单的否定,教师首先应该先对学生这种做法表示肯定,再紧接着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更简单的算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对话教学,以短小的加法式先开始提问。学生会发现同样数字的加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某种特殊的联系。教师在一问一答之间,就将冗长的加法式子简化成了乘法式子,将乘法的初步认识引入到了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揉碎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与学生在一问一答之间,将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得到完整的知识。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有助于让学生提高在课堂内的参与度,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寻求知识原理的积极性,相较于传统的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的教学方式而言,也提高了对知识的透彻理解。

  2.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学素养:

  在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这一教学方式,也决定了必然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单一传授,更在于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培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小学生学习能力极强,然而也容易走捷径,相较于自己通过探究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更倾向于教师直接传授,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着重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任何阶段的教师,因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定型。小学生的辨别能力也较差,这使得教师在小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显得尤为重要,对小学生的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着重注意对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希求给学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鉴于对话教学的积极影响,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疑惑和矛盾进行认真的倾听,对知识的内容在对话中进行升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话教学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正确并且深刻的理解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应用,有助于推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柔化课堂学习氛围,推动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长远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

  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已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应用,有可能带来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积极变革。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应用多媒体于课堂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手段之一。再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教学能力,拓宽解题思路,发展智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另外,更促进了教师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

  作为一名当代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据教学标准,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化。再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教学媒体,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迁移,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一、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学生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育情景,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数学教材,例题多来源于生活,并以情景模式出现。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生理特点,表现在课堂中就是:教师讲授的前几钟可以比较专注地听,但由于教师讲授时间过长,形式呆板,学生容易出现视觉、听觉疲劳,这校样课堂学习效果就不高了。因此,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大面额人民币》时,课件出现一个服装店的动态情景视频,视频中人们正在买衣服,这样让学生从再现的生活情景中直观感知了大名额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更加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整节课学生都保持愉悦的心情,直观的知识呈现和灵活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好,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乐学,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不仅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而且积极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找到事物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导入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先在屏幕上出示一个梯形,然后将梯形涂色并闪动,让学生知道闪动的涂色部分是要计算的梯形的面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逐一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知道这些图形是通过割补、平移等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最后教师提问: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呢?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发展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例如:在教学“垂直”一课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几何,他们在理解上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很难理解“互相垂直”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对学生以后给三角形画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里就需要借助与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可以在学生认识了相交的'基础上,使用课件出示一组相交的直线,然后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形成几个角?都是什么角?学生会很快发现是2个锐角,2个钝角。然后课件演示,转动其中的一条直线,使其中的一个角成为直角,可问:当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他几个角是什么角?生很自然的推出也都是直角。这时就可以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模拟的演示了两条直线由相交关系到垂直关系,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垂直,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深刻的思维过程。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演示教学,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课前的集体备课时,多数教师就提出学生对长方体棱的条数,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几组,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很难理解。实际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先在屏幕左侧展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图,让学生观察,然后通过不断按鼠标,在屏幕右侧演示12条棱围成长方体框架图的过程(按一次鼠标,飞入1条棱)。这样一来,学生便轻易了解了长方体棱的条数。接着,画面发生了变化,屏幕中央出现了一个大的长方体框架图,相等长度的棱染成了同一颜色,此刻,引导学生观察交流,“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几组”的问题便形象、具体地得到解决。最后,多媒体再展示同一顶点发出的红、蓝、绿色的3条棱,教师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如此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刻地领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进行实际综合运用。

  总之,合理地把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有利于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能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地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7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效果, 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好奇、爱动,注意力时间短、不能持久坚持学习,因此会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 利用信息技术媒体为教学的手段制作数学教学课件, 这样不仅把教学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而且还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现代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为数学教学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从而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集信息于图、文、声、动、色为一体,以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以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展示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追求数学知识与生活完美结合的美感, 调动了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授"四舍五入"这一课时,我利用 flash 动画,将舍去或进一的部分用动画播放, 还可以将所学内容编成动画课件,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相关内容的故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不仅教会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将数学生活化,在自然的谈话中复习了旧的内容, 而且也水到渠成地导入了新课,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动静知识结合的形成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不仅是提高知识与能力,而且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完美结合,更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数学知识与生活能力为主导,课堂教学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师生情感、教学态度、学习价值观,注重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结合。 通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的图片与静态的数学概念或公式相互转化,使单板、乏味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将数学规律的解读和训练清晰而形象地突示出来,在动和静的'互动下,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能促进和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更高兴趣地探索数学的奥秘。 如在教授"旋转与平移"这一节时,运用现代教育的媒体资源,先在屏幕上设置动态的物体,然后通过物体位置的转移,使静的物体产生动的概念,将静的物体通过动态的旋转和平移,用不同的颜色标志物体移动的路线和旋转点,使学生先观察后说出旋转和平移的概念,然后教师再以动态的图片呈现出正确的概念,这样给不仅给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能获得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牢固掌握数学概念。 利用信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动静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教学的内容要求必须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 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细致的观察,大胆猜测、相互交流。 在教学形式上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以满足教学多样化,学习生活化的教学需求。 对媒体技术用运到数学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手法,以新颖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呈现给学生真实的学习情景和模拟出的现实的生活情景。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呈示文字、图像等,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模拟仿真,呈现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 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 教师注重了课本知识的讲解, 学生注重了课本习题的的演练,一节课下来,教师板书,学生练习,好比是"一根粉笔、一张嘴巴"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恰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沉闷的课堂气氛, 使单调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极具趣味性和知识性,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制高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快乐、高效地获得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节,进行面积公式推导时,除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用几何画板通过"平移""旋转""翻折 " 等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知的基本图形,进一步加深理解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紧密联系生活,生活因网络而精彩, 学习因教育信息资源更轻松。 教育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和学习注入生命的活力,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将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地选择教学,创造性地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创新途径

  1.配合传统示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

  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需要教师科学地加以利用。但是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适当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例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通过示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教学方式的观察和学习,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示范自己的做题过程,教师通过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从而爱上数学课堂,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

  2.通过学习小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进行交流沟通

  当前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小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听讲、思考和练习的义务。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了距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觉提问、相互讨论、主动作答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几个问题,如,在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有哪些?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限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然后让每一个小组都推荐一个学生进行回答,同时让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引导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着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大胆进行设想,鼓励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可以找出一根长绳和卷尺,然后带领学生到操场的大树旁边,让学生积极进行探索,看看用什么方式能够算出大树的直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进行创新思维,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从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主动与教师及同伴进行互动和交流,保证数学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育人育心,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愉悦情境,进行心情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苦囗婆心地讲解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这是因为师生的心向不一致,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来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形成乐观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1.调控情绪。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讲课有条有理,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釆、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在学习活动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如“三角形內角和”一课的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高涨,笔者釆用了猜一猜“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这一最为直接、最有效办法引入新课。它既能极快地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又使学生产生兴趣,进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地。(1)让学生相互竞猜。教师手上分别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全体学生竞猜这三个三角形內角和各是多少度?这一设计是抓住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有意让学生竞猜: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內角和不一样(多数学生误为钝角三角形內角和最大),以此激发学生不甘失败的好胜心理,同时引起对新课内容的注意。(2)让学生动手实验。由于学生在上场竞猜失利后不甘心,促使他们在实验中去发现。学生产生疑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此时,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智力活动异常活跃。于是,老师就在学生这种“愤悱”心理状态下进一步验证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一样。总之,教师应极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挖掘教材。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素材,教师们应积极认真去挖掘。如笔者在教学“倍数与因数”的课堂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写出6的所有因数1、2、3、6后发现,1+2+3=6,又回到6本身。

  二、预设客观情境,进行自评教育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折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釆用以下形式。

  1.在发问后自评。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因为学生的发问是思考了的`结果,而教师的提问只是为了使学生思考。学生的发问比答问更值得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评价。发问后还应让学生分析比较,及时反思,从而对学习方法和心态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减少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如教学“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大屏幕上的中国国旗(尺寸大小不一样的三面),这时大多学生发问:“老师,虽然这三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看上去比例很协调、很美丽的。”有个别学生质问:这三面大小不一样的五星红旗究竟哪里相同呀?笔者抓住这一极好的时机对学生的发问予以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让大家进行自我客观的评价。接着,笔者用方格把这三面国旗全覆盖,让学生分别数一数三面国旗的长边与短边各是几格?长边与短边的比都是多少?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

  2.在创新后自评。创造性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我们不但要提倡创造性地教,更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教育指出:要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可采取激励办法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地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最佳的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笔者用“李大妈按年利率5.85%存了3000元钱,到期共取回了3877.5元,李大妈这笔款存了几年?”这道题来测试学生的解题策略。笔者把学生列的算式都一一板书并及时地给予评价,接着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中获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心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巧设障碍情境,进行挫折教育

  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就会出现某种失败的心理挫折,此后教师所要讲究的接触方式就是及时鼓励。只有鼓励才能帮助学生转化受挫的心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釆取不同的方式,使之尽快在克服挫折后获得重新尝试成功的勇气和力量。

  1.巧设障碍。教学中可巧设一些似是而非的、有意让学生一时陷于学习困难的失败情境,其实就是教师故意为难他们,目的在于教育他们懂得每个人在学习上都会有失败,从而帮助他们调整自视过高的不良心理。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课前巧设一场师生判断比赛(指名数学科代表上台在黑板上任意写出一个最简分数,让全班同学与老师判断这些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副班长做公证员用计算器验算)。在学生没有发现规律前总是将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判断结果总比老师慢。这样设计是有意让学生比赛失利受到挫折,并让学生在学习挫折中产生质疑。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暴露错误思维过程的机会,又是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评判有个正确的心理暗示。

  2.迎战挫败。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迷茫挫败的感觉会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使他们产生郁闷急躁、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开始厌学。这时教师要巧设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信任、期待”的情感去影响他们,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望的眼神,把师爱的阳光和雨露洒向每一位挫败者,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寻找教训并激励他们迎战挫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无迹可循。只要我们真心专研、精心挖掘、用心去做,一样能从公式、定理、性质、规律、概念、例题等这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素材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0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障碍的应对策略

  1.应用题的设计

  学生对于应用题解决方法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关注应用题的设计是否已经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应用题设计过程当中要注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激发。另外,教师在进行应用题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出一定的实际性,这样从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出发,使得应用题具有趣味性,就能够使得学生愿意去解答和思考。

  (1)从学生的生活当中提炼应用题编写材料,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行加工提炼。

  (2)在应用的设计上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炼编写成应用题。但是在提炼过程当中要避免内容的平庸化,从而使得应用题内容具有实际的教学意义。

  2.注重学生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应用题结构的分析能力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应用题的核心内容。这也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注意运用观察、测量等手段来使得应用题教学具有一定的外显化特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认知到解决问题的思维变化过程,从而在这一基础上创建出数学模型。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良好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当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必要手段,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共鸣,从而使解决问题时的信息传递渠道通畅。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从而使得学生在知识理解与运用上得到很好地发展,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也符合新课改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良好遵循。当前小学阶段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还需要 教育工作者多去实践和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的一种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体系及其独具特色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课程观等给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很大的启示,并且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编写了生本教育小学数学教材。教材由“感受—认识—熟悉”三个部分组成。本文主要是对小学数学单元感受这部分的小研究的设计的一些思考。单元感受小研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对整个单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框架性的大体了解,并激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这部分知识的储存。因此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重大。

  1.设计单元感受小研究应把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小研究设计目的明确,研究题目清晰,通俗易懂,不能出现概念性错误。吴文俊院士认为“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与形,这两个基本概念是整个数学的两大柱石。整个数学就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的提炼、演变与发展而发展的。”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都源于客观现实世界,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在数与形方面的规律性,数学结论被证明是经受了人类长期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数学已经建立了严密的科学体系,数学学科可以分为若干分支学科,数学理论的建立在逻辑上具有严密性,数学结论具有清楚性、确定性。数学理论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发展。这说明数学是一门科学。所以,在设计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的问题时必须科学、清楚、准确。问题的表述形式多样,可以文字叙述,可以图文结合,可以图画表示,但设计的问题不能使人产生歧义。

  (2)精练性原则

  精练是指研究的问题题量要适中,研究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难点有帮助。感受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生活储存,为新知识的重难点攻破做铺垫。所以题量要精简,否则把单元里的各知识点全都进行感受,不仅主次不分,而且浪费时间。

  (3)浅入性原则

  浅入是指小研究的问题不能太深奥,应从简单核心的问题入手,为学习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作铺垫。同时,重视学生差异性,针对研究问题,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下笔,能写出深浅不同的研究结果。

  (4)开放性原则

  开放是指学生研究学科知识的同时,允许学生把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生活积淀、个人思考与个性感悟写进小研究里。可能学生感受到的,写下来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这没关系。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得到学科问题的最终正确答案。

  2.设计单元感受小研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找到“学生”与“小研究”之间的基准点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它表明认识的螺旋是开放的,其开口是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让学生完成小研究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小研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在做小研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发展。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小研究”和“生活”之间的联结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社会生活是丰富的、复杂的,让学生研究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小研究充满生活气息。在完成单元感受小研究时,做和接触是第一位的,对知识点的内容允许不足,允许正确,允许错误,允许查看,允许交流,允许绕道而行,采取其他实验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活动时,不急于对学生的活动做是非的判断,不刻意用规范的正确答案去作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反思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教师应做的工作是保证课堂中学生活动要始终指向问题,而不是指向问题的正确结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革,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单元感受小研究注重学生的感悟。生本教育认为,感悟是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的联系和对事物实质的深刻认识、透彻理解,是学生形成思想、智慧的基础。由此,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的显著特征。而为学生创造感悟条件,而非代替他们感悟则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才不会被压抑,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吴文俊.吴文俊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郭思乐.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xx

  杨旸.关于生本教育几个基础性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xx

  俞求是.试论数学的科学性及其特点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xx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很大程度的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改革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丰富了资源和新的技术支持。那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什么呢?

  1. 利用多媒体信息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传统教学方式又很抽象,使学生对有的知识难以理解,信息技术的学习正好可以弥补这个问题。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比较短,而且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比较紧张,如果长时间的进行知识的降解,会让学生产生疲劳的感觉,就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的效率。如果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能享受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2.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见其形,闻其声,入其境,在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解析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世界,化抽象的课堂为形象丰富的课堂,多媒体将所学的内容一一的展示出来,加少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教学内容,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3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优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简要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仅供教育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几何直观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优良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对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有极大帮助。因此在培养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形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1抽象事物具体化

  几何知识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与构建,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以及综合探究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阶段,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强烈,正处于思维构建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应当积极培养其几何直观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概念表现,并自主构建一个网络体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多元化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比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现乘法口诀,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以3*4为例,教师可以转换表达方式,展现为3*3+3、4+4+4、3+3+3+3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3*4的内在组成。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将3*4融入到几何图形中,构建长方体或正方体,将数学公式与数学模型密切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及几何元素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图形的直观描述,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挂能力,为学生的未来数学学习奠定可靠的基础。比如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新颖且生动的教学氛围。将10把椅子围成一个圈,并以图片形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准确把握题目中有多少人和多少椅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抽象问题具体化,将数学知识生动且具体的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图片衍生数学公式,在强化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同时,深化学生脑海中对数学公式的记忆,促进学生将实物与数学公式之间实现灵活转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数形结合法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将具体的数字转换为某一种形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数形结合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描述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难度较大,因为数学学习过程中涉及到较多的数学用语和符号,均具有一定抽象性和特殊性,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若能够合理运用数形结合法,将数学知识转换为图形,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具体画面,培养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或语言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图形,并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开展一位小数的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最直观的表象来理解该小数的具体含义。针对这一知识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培养学生将具体的数字转化成为图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遇到其他数学难题的时候,能够通过图形来解决,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数感。在第一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理解0.2这个小数的,这能够使老师事先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有助于下一步绘图工作的开展;第二步,老师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发一张画有一个正方形的纸,让每一个同学通过在该正方形内部进行图画,表达出自己心中的0.2在该正方形当中的具体表现方式,并且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第三步,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在这张表示“单位一”的正方形当中,涂出0.2表示的具体方格,并且为学生展示其它小数所表示的方格数量,归纳总结这一类小数的特点和还以,让学生通过涂方格这一方法,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具体的图片,更加了解了0.2想要表达的具体意思,同时也为同学提供了一种利用图形来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其几何直观能力的增强。

  3培养学生的直观推理能力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推理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使其在面对其它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直观推理能力一直是数学学习者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并不仅局限于让学生学会画一些示意图或者一些线段,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数据通过构图来直观反映。因为这些线段的添加,只是关注了图形的局部特征,并没有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还是存在一些片面的特性。因此,要全方位培养学生直观推理能力当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解决的各个步骤中渗入直观推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积极、独立分析问题,用创造性地思维去理解问题,鼓励学生在遇到一个陌生题型的时候,能够通过几何图形的构建,来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问题所要表达的具体意思,使得推理的过程更加丰富,得出最终的结论。

  4直观探究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直观探究法是一种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对直观探究法的科学化运用,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此种方法后,学生在面对某一数学问题时自主运用自己的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预判,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被调动,进而不断开展深入研究,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无形中得到强化,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及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也就是说,直观探究法在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并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应当加强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促使其能够将抽象知识具体化,通过几何观察,逐步培养小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其数学逻辑思维,为未来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云姣.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20xx(10):15-16.

  [2]姜肖.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J].

  作者:于曼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吉林省德惠市大房身镇杨树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4

  学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法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对学习规律的科学认识。因此,用素质教育的学习观分析学生正确学法的形成和发展,用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探索和创造学法指导的策略和艺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对学法的指导和研究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呼唤。

  我们黄瓜山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由于靠近城区,相当一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外流,再加上学生的家庭整体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育管理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对孩子的个性发展缺少持之以恒的有效关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缺少一种深厚的动力输出。目前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不仅基础知识差,而且学习习惯、方法更差,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从小由于农村所处环境的影响,有很多学生是留 守儿童,因而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加之附近工厂的污染,出现了不少痴呆低智商的学生。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有:大量的学生没有上进心,没有自尊感,厌学严重;对于自己在作业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点,宁愿抄写数遍也没有主动寻求“为什么”的意识,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现象严重。

  2、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主要有:

  (1)课前:不会组织调控学习活动,没有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大部分学生还不会制订学习计划;依赖老师,习惯于等着老师讲解分析,没有预习的习惯。

  (2)课堂:“等”(学习上的自主性缺乏,只等老师把书教)的现象严重。听课效率低,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开小差,甚至有长时间发呆的现象;自由随意,没有老师的允许也会随心地和旁边同学讲话讨论;习惯于被动听讲,而缺乏主动求知;做题时不求解题的方法而只是愿意按照老师分析的某一思路去解题。“欺”(自欺欺人,不求甚解,把一时的听懂当作全部的理解)的现象较普遍。题目稍有变化,就无法完成,理解应用能力严重缺乏。

  (3)课后:“拖”(没有家长或教师的严厉督促,作业总是要拖拉、或者等抄)。不善于温故而知新,甚至没有复习的习惯;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过程,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意识;作业完成的质量差,抄袭作业严重;老师布置的口头或阅读作业更是弄虚作假、敷衍应付,缺乏定期归纳小结习惯,甚至不知如何进行知识归纳、联系和总结;不愿也不会看书;不能正确地使用工具书,也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惧”(害怕被问和问人),不能发现问题,更极少向同学和教师请教问题;上课只带着耳朵听,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的见解,思维不活跃。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教”、不“重学”,只“重教法研究”,不“重学法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质量,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桎梏,也严重地影响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给学生终身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国内外教育专家关于“青少年的发展将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重要论断早就阐明了对青少年开展有效的帮助或指导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开展小学数学学法指导,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通过研究和初步实践,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一、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好的学法形成

  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法”,好的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学法,能引导学生探索掌握知识的方法。这就需要老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入手,深钻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各种情景。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布置各种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新知识,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巩固新知识,在展示任务成果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教师应不断变换课型和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有效注意。交际课多给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身临其境;生活实践课让学生学会捕捉信息、检索信息;经验交流课鼓励学生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和借鉴。事实证明:只要课堂教学有吸引力,学生就能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也就会知难而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进而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促进好的学法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而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中小学阶段,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只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才能实现学法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品格,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控制学习情绪,排除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障碍等。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关系,坚持真诚、信任、平等原则与学生相处,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法。

  三、认真研究学习规律,加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人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是:首先是数学语言环境的影响与数学语言材料的输入,然后是大脑中解决数学问题规则的内化生成,最后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除了好的语言环境外,后几个方面都是大脑中自然发生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并积极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听课的专注能力;在纷繁错综的语言现象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强调认知规律,运用联想、区别归类、记忆法则和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创设新的语言情景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但是在不同的学习时期,学生学习规律不同,指导方法应及时、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

  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到: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何在?经过调查发现,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指点学法,成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常常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要作好预习、在课后要及时复习。但是,预习什么,复习什么,怎样复习才是最有效的?学生往往知之甚少,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走马观花;复习就是做做题,完成了事。我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他们指点不同的学习方法,如三分钟闭目回想法、自问自答法、联想法、对比法、系统法、规律法、即景法等等。只有 学生掌握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加强具体环节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 、 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到:(1)细读:通过细读把握该课的主要内容;(2)自我“质疑”:在预习中或多或少总会有“拦路虎”,应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已借助于以前学过的知识、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设法加以解决;做好预习笔记,对于难于理解的内容做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通过预习的指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 听、说、算、编技能的指导

  听:要过好语言关,听懂老师说的话;在听的过程中要认真听、快速联想;要善于跨越障碍,整体理解。

  说:愿意讲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乐于让别人纠正自己的错误;要准备有条理、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尽量创造机会,多说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多说为什么?设法使学生接着老师的引导,把解题思路继续下去说下去。

  读:有经常性的阅读计划;整体理解短文,会抓住主题句,分析数学信息,找到合适的解题的方法;注意总结阅读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会抓住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编:根据题目要求,会改编应用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学会新编写应用题,并会解答。

  3 、课后复习的指导

  法国哲学家狄慈根有句名言:“重复是学习之母”。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科书,结合笔记的重点和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和方法,运用类比、记忆、联想记忆和直观记忆、掌握重点的知识以及解题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作业。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教学或学期总结时,可以指导学生“三看”:看教科书、看笔记、看单元要点,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的知识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之间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做一些各种类型的题目,通过做题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形式

  指导形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总体上有三种形式

  1、讲授式: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所谓课程式主要是通过课堂传授来实现;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定期举行一次,着重介绍“怎样听好课”、“如何记笔记”等。小学阶段主要是采用课程式。

  2、交流式:利用课余时间,采取师生对话、学生交谈等形式,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这种形式学生乐于接受,心情愉快,气氛活跃,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

  3、辅导及谈话的方式。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尤其是对学困生更应特别关注,对他们既辅导知识,又辅导方法,努力帮助他们学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形成优良的素质,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比学会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5

  摘要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比较的枯燥,因此需要懂得利用语言艺术来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方面的认知水平,促进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引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常用语和学术用语,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些要求,它是数学课堂教学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在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并且贯穿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语言艺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将学术用语转换成学生熟知的语言,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语言艺术的准确性

  课堂教学用语的准确性是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要求,数学作为基础课程之一,语言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概述和表达都要准确、恰当,否则会让学生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时候,出现严重的错误。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多位数读、写法相关知识传授的时候,如果教师没有把十进制计算法准确地说出来,而是说成了两个相邻数位之间都是10进率,这样就容易让学生对十进制计算法的概念产生误解,在运用时也会出现一定的错误,而且十进制计算法是优先数位出现在教材中的,如果教师先进行数位的讲解,这违背了教材的逻辑顺序。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任意的对数学教材中的字或词进行删减、增加和调换,如果教师在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表述的时候,把括号内的零除外省略不说,那么不仅知识传授的不够准确,还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错误,如果教师把乘说成了乘以抑或是把乘以说成了乘,那么这种混为一谈的叫法也会容易造成笑话,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正确地使用语言,并且要准确地表述出来。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尽可能地不要使用方言,以免受到方言的影响,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多音字的叫法而误导学生。

  三、语言艺术的精炼性

  语言艺术的精炼性主要指的是表述出来的语言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数学学科本身对语言的表述就是非常精炼的,每一个数学知识概要上都不会出现一个多余的词语,例如:数学教材中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句话,就不可以进行随意的删减或增加,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所表述的语言也要非常的精炼,这样才能将数学的教学特点突显出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达到精炼的效果,首先就应当放弃那些比较啰嗦的语言,用言简意赅的方式来表达出中心思想,让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点更加的明确,例如:在对必要条件进行充分讲解的时候,一部分教师会对内容进行反复的重复,但是无法对内容进行有效的说明,但是思路清晰的教师就会利用一些例句来进行明确的讲解,让学生可以清楚的明白其中的知识点。

  四、语言艺术的逻辑性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讲解的时候,语言表述一定要具有逻辑性,而且数学教学用语一定要与同一律、矛盾律、充分理由律等相关规律相符,例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把整除和除以明确地区分开,那么就是对同一律的违背;如果教师在对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这方面知识进行阐述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说出在同圆或是等圆中,那么就是对充足理由的`违背,破坏了数学教学用语的逻辑性。数学教学用语的逻辑性主要是对教师的语言表述的要求比较的严苛,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语言表述的时候注意整体的逻辑性结构,例如:在对平行四边形进行特征表述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进行细致的讲解,还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还要对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进行明确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突出所要表达知识的整体特征含义,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明白其中的知识要点。此外,教师在注重语言逻辑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它的实际效果,对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知识,要进行进入浅出的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如果学生提出0.6为什么不在自然数的范围内,那么教师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反问法这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解惑,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语言艺术的科学性

  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科学性,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所使用的语法是正确的,还可以有效的保证所表述的语言知识是科学的。教学用语只有保证其规范性和科学性,才能让学生正确的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果说一平方米是边长一米的正方形,那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一平方米表示出来的是面积,正方形表示出来的是图形,两者之间是不同的属性。

  六、语言艺术的趣味性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语言要富有激情,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加强对教学用语的钻研,这样才能让教学用语更加的富有激情和趣味。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语言表述的枯燥乏味,那么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述的生动有趣,那么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是儿歌,提高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吸收和学习。

  七、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程相比其他学科比较的枯燥,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艺术的准确性、精炼性、逻辑性、科学性以及趣味性,这样才能让数学的教学用语更加的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加的容易吸收和学习其中的知识要点,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振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教育革新,2016,11.

  [2]王庆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应用的重要性[J].成功,2016,0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7-1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2-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优]06-06

【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6-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热]06-06

(通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6-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华)06-18

【合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