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15篇(优选)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学论文1
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对于学生素质教育观念的增强,教师越来越重视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而师生互动教学法是应用很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师生互动教学的应用展开探讨,从转变教学观念、找好互动突破、提供教学资料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教学;教学质量
互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很多问题,但是其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尊重双方平等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全面推行教育改革,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推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人才的选拔上的制度和教学手段陈旧固化,致使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以考试为主的教学上,而不注重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不能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开展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师生互动,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所以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育质量,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和缺点,不能一味的追求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要注重对教学形式的完善和创新,变通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努力成正比。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要制定完善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形和学习状态进行教学战略的调整,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找好互动突破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不能在短期内就达到学习目标,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通常是需要很长实践的阅读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因此学生在进行解答时也会根据个人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教师这时就需要进行积极引导,对学生多多鼓励,以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互动。不同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不同的课文自然要采用不同的教法,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去学习。如,在学习《恐龙》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恐龙有一个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上、图书里或者图书馆中去寻找一些有关恐龙的图片,收集一些恐龙玩具模型或者文字简介资料等,条件允许的化,可以带领学生去恐龙博物馆进行参观,积累像一个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外形和活动进行展示,辅助教学,增强师生互动机会。(3)组织学生自主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学习。如在对学生讲述互联网时,就可以对学生提问互联网对生活带来的好处,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看视频等手段,共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真正对这些问题进行接触和了解,最终理解文章最后的那句“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真正含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是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充满兴趣。
3提供教学资源
(1)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场景,也是收集语文素材的最好场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儿童节到来直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进行节目的编排和训练,学生自己充当导演、编剧、演员,进行人员分组之后,进行节目表演,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诵等表扬。节目演出完之后,进行评价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想出解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去学校附近的街道和社区进行校外活动,找出一些门牌广告和招牌用语中的错别字或者用法不合适的地方,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例如,有些卖驱蚊器的.商家,为了吸引客源,设计的广告语是“默默无‘蚊’”,这与学生学习到的默默无闻用字不一致,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解释这是商家为了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引用常用语进行的设计,还要让学生对这些广告中的谐音字的正确写法进行记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2)重视评价多元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至关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评价方法,但是随着师生互动教学的应用,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评价,还要加强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将这几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便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的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一起参与到学生的综合评价过程中来,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在会上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家长和教师为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完善,而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目前应用效果很明显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转变教学思想,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淑云.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许海燕.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7).
[3]谢向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有效话语沟通[J].语文天地,2015,(3).
语文教学论文2
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怎么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索。我现就怎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谈一谈自己的浅易看法。
在改革开放、经常腾飞的今天,社会空前活跃,人际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频繁。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各种职业、各种行业,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进行口语交际。而听和说能力是交际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素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我认为虽然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要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在“听”和“说”,即“口语交际”。它作为人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活动方式,从实质上讲“口语交际”是指人们通过口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口语是一种工具,交际是一种目的。“口语交际”的提法不仅明确了“听说”训练的性质,将听、说二者联系起来,揭示了它们的共时性和整体性,而且提出了其形成的途径,即通过“口语交际”来学习口语交际,明确了听说训练的目的和采用“交际性”的训练方法。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言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善于听,善于说,乐于“口语交际”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逐步培养交际的习惯。第一节课开课前利用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轮流让第一位学生发言。可分四步进行:
1、刚开始时,可进行一些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住址、家庭成员、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等。如有位同学这样自我介绍:“我是上元良村人,家中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我最淘气,经常惹父母和教师生气,但学习努力,望教师和同学多帮助,本人诚心接受。成为班上的好学生”。这样介绍就很有特色。
2、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讲一些自己看到听到的小故事、笑话等。这样不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锻炼了说的'胆量,培养了听说的能力与习惯。
3、可以进行叙议结合的训练。要求学生发言,要让学生有话可讲,老师出的题要针对社会、家庭、校园、班级、生活中的某一件事,先叙述现象,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某同学针对某些同学在校园内乱扔纸屑果皮的现象,联系环境受污染给人们造成各种疾病传染的危害,提出“不乱丢垃圾、讲卫生、防疾病、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看法,实在可喜。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4、可以训练学生即兴发言的能力,每节课由教师或同学当场出题,要求学生即兴发言。如说朋友、议老师、话尊重……等等,甚至可以对一些国内外大小事进行议论,谈看法。这样既起到传播新闻知识信息的作用,又可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通过这些训练,我深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同时也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听、说是口语交际能力的两个方面。因此,在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过程中,也要重视听的能力的培养,即“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双向互动。革一位同学发言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思考,然后对他的发言进行评价、补充等。评价的内容应包括站姿、语速、表情、准备情况、普通话的运用、发言的内容、观点等,最后由一位同学根据大家的意见,为发言的同学作综合全面评价。综合评价应包括优点、不足两方面,按较成功、成功、基本成功、不成功四个等级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当然对学生的发言应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敢于说,大胆发言。这样学生就会在今后的发言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长期坚持,交际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语文教学论文3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学校不只是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更注重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元化教学的提出是很有必要的。初中作为一个重要衔接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不仅要从原来基础的小学阶段走出来,去学习更难的知识,还要为以后的高中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特色分析
要实行多元化语文教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多元化教学。有关多元化教学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解释就是老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语文囊括了很多的知识点,是一门很基础又饱含优势的一门学科,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比,其内容丰富、囊括万千,不仅仅是读与写,更多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艺术情感以及对事物的透彻理解,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摒弃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启新的多元化语文教学。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概述能力、理解能力与判断是非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多元化语文教学可以认为是多元思维教学,比如老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对于他们不同的回答,老师要进行认真的考虑,并适时的引导他们去思考更多的东西,拓宽他们的思维发展。社会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往往需要创新型人才,传统的单一思维模式的人才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因此,老师在进行多元化语文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当前初中语文的发展特点,制定出最为合适的多元化教学大纲。
三、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制定与实施
(一)制定多元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简单,大多靠同学的读和写。相对来说,初中语文教学就显得稍有内涵了,初中语文教学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分析阅读与写作能力上了,与此同时,老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现以阅读理解为例,老师在讲课文的时候,首先应从中心思想出发,先让同学们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其次,老师要提出相关问题,让他们从正反两面去阐述,既要有正面论据,也要有反面论据。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先通读全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问同学们于勒是否是本文的主人公,本文的叙述手法又是什么,之后给同学们提出“作者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正确”或者“作者面对这样的一个叔叔,心理活动是什么”等问题,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阐述他们的观点,最后老师再对他们的发言进行分析指导,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另外,老师在讲写作的时候,这里以《荷花》为例,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叙述一下自己平常所见的荷花,然后从侧面敲击他们荷花有哪些寓意,让他们结合自己日常所见以及课外读物来思考荷花常用来指代什么,最后对于同学们不懂或存在疑问的`地方,老师要给予指导。同样的文章,不一样的写作手法,这就是思维多元化,老师正是通过指导、分析、讲解的方式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实施
初中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要注意保护他们热情的语文学习情绪。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老师只有先让同学们提起语文学习的兴趣,后续才能对他们进行思维扩展等教学活动。老师要通过一些办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郊游,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朱自清文中所描述的春天的美丽景色,老师可以边带他们边游玩边提一些问题,让他们进行作答,老师还可以提议让同学们作诗,鼓励他们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前大声的念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多元化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想,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这就是所谓的集思广益。比如在学习《万紫千红的花》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把“花为什么有各种颜色”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去大胆推测与设想,然后每组推出一个发言人,让他们讲一下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于他们的讨论结果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后老师再顺势解决他们讨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力,还能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老师要抓紧时机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时的点拨可以让他们从拘泥很久的牛角尖钻出来,也可以让他们在停滞不前的思考里茅塞顿开,点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扩展。常见的点拨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直观点拨,即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老师通过最直接的演示来使同学了解问题的所在,促进其思维的运转流畅;第二种是利用情景设置进行点拨,即学生思维被圈禁在一个角落里,老师可以借助周边的环境以及实物例子来给他们提供一个多元的思维空间,通过情景的设定,会使学生的思维开阔起来;第三种是通过类比联想来进行点拨,对于一个问题,老师可以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或者举出一个与之相似的例子,通过类比联想,使学生融会贯通。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多元化语文教学方法的出现显得举足轻重。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发现通过制定多元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实施、让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老师要抓紧时机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等方式有利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有理由相信通过以上途径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好。
语文教学论文4
一、生活化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将课堂教学活动融于初中生的生活,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构建语文教学课堂。虽然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已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但由于初中生的活动区域相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限制性,生活素材相对贫乏。因此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链接和拓展。
二、不断丰富初中语文教学手段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这一名言启示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在教学课件中加入一段斑羚飞渡的画面,通过影像展现将教材中的文字转变为生动直观的`画面,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学实践发现,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促使学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真实个性,最大程度发挥出自身的潜能[4]。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用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应给予多一些鼓励和关爱。师生间平等相处有利于教师将自身的广博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教学反思
杜威和黑格尔的观点认为,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其相关观念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总结,冷静审视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实践结果。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是指教师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实现课堂高效教学的原因,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促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5]。初中语文教师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及时地进行教学活动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失误,是一种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活动高效性的好办法。教师在反思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应做到汲取教训,弥补不足,反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将高效课堂观作为根本准则,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持,所有的教学改革都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干涸。因此学校和初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观,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手段,改进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评价,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
语文教学论文5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方法让人热血沸腾。语文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科学、准确、新颖和精彩。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警示我们:任何一种事物的改革都不免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足,似乎语文课改也没有逃越此“预言”,在语文课程大刀阔斧的改革浪潮中,我们有些教育者、我们的有些教育方法也走进了某种误区
一、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自主学习”的理念指导下,很多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们在老师精彩的导言后,立刻机械地前后桌围成方阵,指指点点、评评议议,质疑声、发问声、讨论声,声声入耳,热闹非凡,而教者呢?此刻只成了点名者、旁观者、叫好者。不适时收放,不伺机而导,不就误而纠,不升华而结。我认为这恰恰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因其以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的中心目标:以所谓的“见仁见智”堵塞了课的升格途径;以所谓的“张扬个性”掩盖了问题答案的客观标准;以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热热闹闹的一堂课由于失去了“主心骨”而难免浅薄、无序。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教者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对学生的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视了教学的核心内容?
为“适应”新课改,有的老师将更多的.心思关注于课的形式,力求以“标新立异”来“包装”并不深刻的教学内容,而且目前此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说“小组讨论”,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而很多人却把它冠上“合作学习”的标签,于是在语文课上它几乎成了“主打”、“风景”。其实,不少“讨论”表面看来是轰轰烈烈,而实际是空空洞洞。我当然并不是否定这一学习形式,而关键是看有些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通过学生的讨论能否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讨论题,无论是教师提出来还是学生提出来,它或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或者具有一定的新颖度、或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必须都要成为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点燃文本的亮点。如果教者们仅把形式当作形式,那将会后患无穷
三、注重拓展、迁移,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
很多教者认为不“拓展”、不“迁移”就不足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就不足以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于是每堂课必有“拓展”“迁移”这一档“节目”,一定要塞进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读写结合”、“内外互联”式的强化训练,以显示课的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其不知,如此不分课型的、硬性的“涉外”活动,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而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是“走马观花”。我想:“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尊重文本、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有适当的外延。真正有效的拓展训练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坚实基础之上。”?"
四、架空了“人文性”,忽视了知识结构的构建?
随着语文课改的进行,“人本”、“人文”、“个性”等词语不断升温。诚然,提倡语文的人文性本无可厚非,但有的教者却误把“人文性”作为全部语文课堂教学的统帅,于是或美其名曰“培养情感、追求价值”,对教学内容自做多情地拔高分析,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美其名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教学内容为由头,进而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上成了口头作文课或时政讲评课,真让人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我们为何要将而者割裂开来呢?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作为语文工具内涵的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等科学合理地构建于语文的教学课堂,那么艺术的、哲学的、美学的人文性也会“潜滋暗长”,也会水到渠成。
五、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干扰了语文课堂教学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增长教学实效,可以增强直观效果,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但不少教者却把多媒体教学的工具性当作一种时尚、一种装饰来追求,特别是公开课,录音机、投影仪、放像机等轻重“武器”一齐上阵的架势已司空见惯,本来是用心良苦,结果往往流于形式,与预期教学效果相差甚远。当然,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洪流中,类似上述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我想既然是改革,失误就在所难免。我们首先应该为新课程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拍手称赞,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仍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走稳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当认真思索的问题。我想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的结尾一句话似乎能给所有致力于语文改革者以参考:“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们所要到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教育研究与实践》20xx年第1期。
语文教学论文6
一、逐步增大识字量,提高阅读速度
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大,学生会越来越喜欢阅读。一开始读书的时候,学生可能读得慢,还可能会有增减字、读错音、读破词、停顿不当等现象。学生往往觉得读书非常吃力、紧张,对所读内容也不是很理解,只是为读书而读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扩大识字量,并逐步掌握阅读技巧。
二、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完生字和生词后,应给学生留出大量的阅读时间。在课下、在生活中,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言交流也变得越来越自如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进而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学生独特的看法进行表扬和鼓励,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温馨、和谐、自由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善于阅读。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合理提出阅读要求,找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文本,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例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拼音读一句话,知道这句话的大体意思就行;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要稍高一点,要求学生断句阅读要准确,要能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要更高一些,要求学生能把单句话放到文中去理解,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等。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阅读要求,根据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可能还不理解什么是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阅读方法,对阅读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开始,要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词句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大,让学生学会欣赏小说,学会快速阅读和略读。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阅读的海洋里畅游,学习过程才能得到优化,语文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坚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不能想起什么读什么,还应养成做笔记、摘抄、写感想的好习惯。每个学期,教师都要为学生开列阅读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当然,选择书目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四、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如果学生只读不思考,阅读教学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耐心解释,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因为学生一旦对所阅读的内容提出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这种“疑”的产生,正是学生阅读收获的表现。例如,在学《草船借箭》一文时,一位学生问道:“借来的东西是要还的,这箭借来了,还用还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名学生把文中的“借”和日常生活中的“借”联系起来了,并有所分析,有所感悟。我便趁机把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陷害诸葛亮的做法讲给学生听。于是学生了解了借箭目的,理解了“借”的含义。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目的就会更加明确,也会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由此可见,优秀的语文教师通常会采用“启发式”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总之,阅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论文7
阅读是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阅读也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人类对未知领域和更广阔世界的追求,阅读能够陶冶情操,拓宽视野,提升自我修养,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及思想道德修养。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语文融入生活,从而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解答阅读题目,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这种教学方式容易扼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难以真正体会阅读的内涵,难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我要谈谈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一、中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学阅读教学理念不当。在升学的压力下,多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是简单地传授阅读的答题技巧,传达文章的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容易造成教学理念的选择不当。第二、中学阅读教学方式不恰当。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各学科都强调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些中学阅读课堂为了创新而创新,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在创新教学方式时盲目地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大降低了朗读课文的时间,早读即使朗读语文也多数在背诵古诗文,但朗读阅读文章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二、如何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重视情感教育。语文阅读是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包含大量文人的优秀文学作品,因此,语文阅读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其中的情感性较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引领学生深入到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情境中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价值观。比如,在阅读人物传记之类的文章时,首先应当分析其人物的经历,通过人物经历剖析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让学生在思维的开拓过程中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与情感的沟通与交流。阅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往往比作品文本内容要更重要,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时,能够推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情感教育,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动综合素质提高。
(二)增加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学语文阅读常见的考题包括分析文章主旨及思想感情,分析人物性格,概括故事情节等,虽然这些题目的解答有一定的答题技巧,但是要想达到阅读教学的深层次目标,不是通过语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而需要学生仔细品味文本内容,挖掘文章的思想情感而获得,这就需要学生增强阅读的语感。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语感,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分析、理解、吸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以达到自学的目的,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整理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及难题,然后再进行阅读文章的讲解,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怯懦》这一篇课外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初步阅读后揣测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然后进一步地展开人物性格分析和文章主旨的分析。同时,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教学同等重要,语文教师可以多推荐课外读本,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阅历,在长期的积累下,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朗读文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阅读不仅包括阅览文章,还应朗读文学作品,朗读是中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适当地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强语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设身处地地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有助于记忆,在遇到优美的文章时,要求学生积累,丰富知识储备。比如,朱自清的《匆匆》一文,语言极为优美,通过朗诵文章,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的美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于解决中学语文教学困境也十分关键,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丰富教学课堂,组织有益的教学活动及小游戏,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组织朗诵比赛,让学生选择所学的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朗诵;组织课本剧表演,阅读小说一类的文学作品,其对话较多,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在人物的模仿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总结
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不光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和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重视情感教育,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探析》,《课外语文(教研版)》20xx年5期,王景.
[2]《重视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xx年2期,吴逢军.
语文教学论文8
小学阶段是学生整个语文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一笔,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好好利用这一时期,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持久学习兴趣,简析小学语文中的故事教学。我们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可以看出,编者选取的故事、角度以及故事所涉内容之用心,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小故事,进而发挥其教学作用的最大化,是当下每个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教材上的故事虽是单一不变的,但教师的呈现手段可有多种多样,究竟如何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让平常的“小故事”发挥其不可忽视的“大作用”,这是检验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篇篇看似不起眼的小故事。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局限性与其生活经验的局限性,这些小故事可能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此时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带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由平面变为立体、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枯燥变为活泼。另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以小见大,重视小故事教学中发挥的大作用,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是学生初次接受长篇大段文字的理解阶段,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往往会留有很长时间,给予学生多读、熟记的时间,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其语感,培养其语文学习的连贯思维,从而学以致用,进而将语文更好的融入生活。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在平时学习生活的间隙,往往会脱口而出某些词句。由此可见,这些看似安静流于书本的小故事,正深刻影响着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好故事教学的这一机会,让学生在熟读课本的基础上,对其提出一些相关的灵活问题,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习关于“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小故事以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浪费粮食或者珍惜粮食的片段;又或者,提出“为什么我们要珍惜粮食”这一启发性的问题。此时学生往往会根据原文的只言片语再结合自身的观点进行表述,从而间接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
(二)培养写作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丰富素材对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积累大有益处,它同课外书本同等重要,我们要好好利用教材这一直接资源,通过课堂的有效教学得到丰富与练习。例如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的段落章节来带领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还可通过故事中的寓意思想启迪学生,增加其写作素材,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把握整体文章思想的基础上学会不突兀的引入对作文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在吸收原文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再创作,语文论文《简析小学语文中的故事教学》。
(三)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素材的选取中小故事往往蕴含着大道理,很多学生往往悟不到道理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段落、词句,进行深度剖析,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通过对文章“总分总”、“总分”等结构的系统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并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阅读能力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从小学做好基础,让学生爱上阅读并懂得如何阅读、从阅读中受益。
二、语文素养的间接提高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故事不仅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手段,还是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阶梯,在认识汉字、读汉字的过程中,学会了发音要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在写汉字的过程中,学会了一撇一捺写清楚,做事要耐心细致;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学会了叙事思路要清晰一词一句不可乱用等等,此外还学到了透过文章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道理。例如在学习《小鹰学飞》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同学对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这一举动不是很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学无止境”、“人生需不断进取”等道理。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灵活拓展课堂内容。如教师可以恰当引申出一些名言警句,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文素材,从而间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班级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小鹰的感情变化,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于这些道理认识的深刻性。
三、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
汉字是我国文化传承的力量,学生是使祖国未来的脊梁,在他们一生的学习中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应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长远角度,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为培养出优秀的.新一代接班人而不断努力。小学阶段是使学生树立好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如同一颗颗等待发芽的树苗,正确的三观是树苗笔直生长的重要条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树苗不惧风暴茁壮成长,最终成为参天大树。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一篇小故事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对网上丰富教学资源的搜索,将图片与PPT结合,生动地为同学们讲解这座空腹式的圆形拱石桥。
同时我还通过相关视频的搜索,为同学们生动形象的展示出赵州桥的匀称结构以及桥上石栏石板古朴美观的雕刻,以此激发出同学们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之情。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随时掌握时事介绍我国今日的科技研发日新月异,如介绍关于我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高速发展。课下教师还可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如让同学们了解“赵州桥、鲁班的故事”等传说,让同学自主的将我国古代文化与现在时代发展联系起来,提升同学们放眼看世界的格局。或让同学们了解相关文学创作,如“赵州桥联”等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认同感,并且借此间接地将我国传统文化扎根于新的一代人的思想中。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语文教师有义务让我们的文化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更好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其终身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语文教学论文9
阅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阅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阅读是一种高尚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阅读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这些特点,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阅读,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在小学我们就要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要想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整体素质,就要注重各个基础环节的联系,打扎实各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创新意识,实际运用中的各种能力,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如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的教师要努力探索,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在阅读的.内容上要放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最好的做法是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学习的兴趣很浓。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阻碍了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阅读中能够提出问题,产生质疑,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才能促进学生深入阅读。因此,教师要对在阅读中敢于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能够在阅读中提出质疑,并通过交流,相互启示与借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离准许钓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而除了父亲与詹姆斯没有任何人知道詹姆斯钓到了鲈鱼,父亲却让儿子将鱼放回湖中,这太不近人情了吧?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了充分鼓励,并且把这个问题抛给各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有的同学说:父亲是一个遵规守纪的人,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一个只有对自己,对家人严格要求,这个社会才能秩序井然,共同享受美好的环境与生活;有的学生说:父亲对儿子严格要求,是想从小培养他遵规守纪的意识与习惯,如果父亲对儿子放松要求,儿子就不能更好地树立是非观念,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甚至连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有的学生说:父亲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对孩子进行了严格的教育,虽然詹姆斯在这一生中再也没有遇到这么大的鲈鱼,似乎是很遗憾,但是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他成为著名的建筑师,他的成才,离不开父亲对他的教导,离不开他对父亲严以律己精神的继承……可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这些特点,開展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阅读,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愿意读,老师应该先推荐一些有趣的儿童作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欲罢不能。再让家长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读书的环境,养成善于读书的好习惯。再结合新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以及课外读物进行阅读,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或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精彩语句片段,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
阅读是读者对读物进行认知、理解、吸收与应用的过程,是现代文明的过程中社会不可缺少的智力活动,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让学生具备较为开阔的阅读视野,在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础上得到提
语文教学论文10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前提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特征,教学中,教师不能违背语文的学科特性。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良好势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乃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石、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曾记得《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一段话:“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此刻,我便想到了《西游记》中各位大仙的兵器,并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说道:“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学生齐声否定后,我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所谓‘吸进去’就是指将知识记入脑海中。”我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方法,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只有教师彻底放开学生的手脚,为他们搭建自由表达、自由活动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的想象,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课堂氛围才能良好。
二、动手操作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抓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实践操作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意识。如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学生通过想象、查阅资料、合作、动手操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教师变得书香四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的动手能力,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助手
多媒体技术融声形于一体,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生动形象之感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切忌泛滥使用多媒体,也就是说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事。如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首先,我播放了《小兵张嘎》的片尾曲,并加上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是哪里?(学生回答)同时,我适当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然后,我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紧接着播放配乐配、范读课文等,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兴趣的保障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氛围才能积极活跃。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结合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出示了两个问题:老头子最后与两个女孩儿告别时说了些什么话?老头子会因为这次失误而改变性格吗?学生看到问题兴趣便油然而生。紧接着,我让学生在事先分好的小组里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讨论得有声有色。这种活动给了学生自由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小组内尽情想象、尽情表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教师只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就一定能寻找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语文教学论文11
创新教育的含义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学会自学
现代的教师,以不再是“教会多少,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教给学生,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教知识的骨架。即: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三读法”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来有目的的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会质疑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通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揭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三、学会解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特点。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完全正确,部分问题不快当时,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应多适当点拔,提出激励性语言。
四、学会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学生的问题是为了教学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矫正方向,进行调控。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做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的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论文12
论文摘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拓展知识和能力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鼓励和引领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参与语文阅读实践。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贯彻好“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20xx年,我在商河县孙集乡中心小学听过一堂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珍珠鸟》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1、应该如何分段;2、本文重点写的什么;3、珍珠鸟的特点是什么;4、课文最后一句:“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结果:学生如坠雾中,面面相觑,勉强作答,场面很尴尬。
20xx年,我在商河县怀仁镇中心小学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读了几个来回,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消除在初读课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还安排了再次默读的时间,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交流,并联系前一课学过的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让学生自悟: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整堂课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失败是过度的设计。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结构一定要简约,要采取粗线条式的结构层次,要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整个课堂,要为学生自主阅读留够时间和开辟大块大块的空间。
新课程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是精读课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兴安盟,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承上启下,可以引领学生从精读自然地过度到略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略读课文课堂教学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
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
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去阅读,疑难处再读读,有趣味的再品品,重点地段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读懂、把生活读懂。
语文既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精神,传递着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也蕴藏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哲理,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感悟和传承。教学中应该落实“大语文”和“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触摸,用自己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真实的语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浓、能力更强、个性和特长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李莹莹鲁东大学20xx-06-01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以安阳市故城中心小学为例冯磊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05-27
语文教学论文13
【摘要】修辞知识作为语文知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功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判断是何种修辞手法等,而没有重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情况,致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以及写作过程中,语言表达比较干瘪、单薄。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修辞知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情况,并对由此带来的教学启示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修辞知识;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启示
修辞主要分为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种类型,其中积极修辞是指传统的修辞格,如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而消极修辞则是指选择合适的句式或者段落安排,从而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作为知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成分,修辞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对于修辞知识的认识程度,从对于修辞知识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修辞知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本文以《祝福》为例,分析《祝福》中的修辞知识。
(一)《祝福》的积极修辞运用其一,比喻。《祝福》一文中含有大量的比喻手法包括明喻和暗喻,比喻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常见修辞手法之一,能够让比较抽象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出现在读者脑海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二,对比。《祝福》一文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对比,比如祥林嫂变成结尾处所描写的“乞丐一样的人物”的过程就是通过不停对比体现的,利用对比这种修辞手法,使得人们对于祥林嫂更加同情,也就对于当时的社会更加痛恨。纵观《祝福》一文的发展过程,就是利用对比推动的。其三,衬托。衬托是指通过对于其他方面的描述,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良好的衬托方式不仅能够使得读者直接感受到作者的言外之意,而且能够突出文中人物的形象。
(二)《祝福》的消极修辞手法运用。消极修辞手法由于过于普遍,反而不像积极修辞那样被重视。在《祝福》一文中所运用的消极修辞主要有:其一,词语。通过运用不同的词语,能够体现不同作家的'风格,也能够直接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奥妙。例如在《祝福》中的“玩物”等词表现了祥林嫂饱受蹂躏却没好下场;而运用“厌见者”则是指像鲁四老爷那一类人,虽然与鲁迅先生同为本家,却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这些经过作家锤炼的词语,每每一出现便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二,句式。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句式的组成运用,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三,语段。文章结构也是消极修辞手法中的一部分,文章结构直接决定了这篇文章的精彩与否。以《祝福》为例,作者使用倒叙的修辞手法,先描写祥林嫂在“祝福”的气氛中死去,再以“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连成一片”为头,开始叙述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大大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悲剧性。
二、修辞知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修辞观。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积极修辞手法的过度重视,导致学生对于修辞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例如修辞知识等于修辞格,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同时对目前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学生对于修辞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修辞就是指修辞格,因此在作文中比较刻意运用比喻、排比等方式,但是由于没有锤炼词语,因此在整体表达上仍然比较单调。
(二)建立修辞知识体系。除了树立正确的修辞观以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修辞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修辞知识。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修辞知识就包括语法、词汇等多种多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水平进行循序教学,依次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由上述对《祝福》的分析可知,文章内的修辞知识散落于文章的各个角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精读深挖。
(三)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来进行。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和写作当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修辞知识,使得学生养成多朗诵、多背诵、多积累的习惯,基于多听多说多读的基础上,使得学生能够自然运用修辞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作者的初稿以及定稿,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从中学习如何正确使用修辞。此外,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其中的修辞教学,引导多读、多写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读就是要求学生要广泛阅读,从大量的优秀例文中感悟出运用修辞的方法和窍门,进而在自己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修辞知识。多写就是要求学生要多写文章、多修改文章,通过锤炼词语、优化句子、调整文章结构,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对于文章鉴赏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修辞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审美趣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修辞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学会修辞、学会运用修辞,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修辞知识的教学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修辞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更求夏.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xx(1).
[2]马淑凤.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程开发的利用[J].读书文摘,20xx(8).
[3]周江.浅议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议论文的水平[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xx(7).
[4]安丽.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入修辞知识[J].中学语文,20xx(1).
语文教学论文14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事都需要兴趣,当有了兴趣就会能够极大地吸引人们去研究学习,若是没有了兴趣,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论是哪一个学科都要把兴趣教学放到首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更要提高兴趣教学的水平,让学生时刻感到学习语文的兴趣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乐学,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学习中感到到学习语文的幸福,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就像鱼儿得水一样那样欢快舒畅。我们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尝试。
1.导语激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堂课来说,课堂伊始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所在,特别是课堂的开始,开端能够吸引学生,那么一堂课的教学就会时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像有的人进行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导入是一节课的敲门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感,设计一些科学合理而适用的导语设计,把学生带入到鲜活而生动的学习氛围中。
2.可以进行编排表演。语文具有文学作品性,比如那些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它们都具有非常生动鲜明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更符合孩子们学习模仿的口味。在教学时,我们若是能够把这些内容让学生进行表演,就会更加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执教《西门豹》一课时,我就孩子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把它变成小剧本,然后让学生们进行排演,学生通过想象分好角色,进行生动而形象的表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自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强化语言,增强兴趣
课堂教学兴趣的激发在一定条件下,更需要教师的教学的激发,除了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更主要的是需要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演讲能力。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生动性、鲜活性。在这里更要谈一下教师语言的儿童化语言。因为每个老师都知道,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是天真的儿童,若是一味地用成年人的语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困惑,他们自然就不会喜欢听你的课,所以教师步入课堂就要用儿童能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语言走进学生们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成为他们的小伙伴,以饱含儿童情味的语言,使孩子们没有感到距离感,而增加了亲切感。自然学生就会被激发学习兴趣。
三、鼓励参与,引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要鼓励学习发挥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能力。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所处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之任之,他们不敢发问和想别的问题,在这种高压下,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习着,学生缺少敢说、敢想的精神,也不会培养出来创新精神,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为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当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中的时候,就会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他们就会积极去想,大胆地想,勇于创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回答讨论的教学氛围中来,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发言,让学生进入辩论和讨论的情境中,让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教师要给他们的更多更广的学习空间,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执教《群鸟学艺》一文时,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很多同学都是说,只有耐心和虚心,认真学习就会掌握过硬本领。但是其中有一名同学回答道: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我当即就给了这个同学肯定,并且赞扬了他的这种敢想和敢问的精神。
四、开展活动,丰富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开展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用眼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投身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春天》题目的作文时,就改变了过去的在课堂枯燥乏味的讲解指导,而是领着学生到野外去春游,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也使他们感到了大自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然后我就让孩子们用语言把所看到的写下来,就成了一篇非常好的作文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文教师只有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才能由“苦学”变为“乐学”,才能自由快乐地在语文的世界中飞翔,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作者:隋国娟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第一中心校
语文教学论文15
整合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它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具有光、声、色、形、动画等多种特点,是现代语文教学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多媒体技术适时恰当整合到语文教学中去,它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自主识字
既要增加识字量,又要让学生学习轻松,我常常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人机交互效用拓展学生识字空间,实现生生、师生、人机之间的立体化互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菜园里》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摘野花、找朋友、变魔术等栏目,让学生自由点击进入,根据自己的爱好随心所欲的选择:或找找课文中的形近字认一认,如:青请、清、情、晴、蜻等;或把一个汉字加上或去掉一个偏旁变成一个新字,如:底低、罗锣箩萝等;或上网复习巩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等。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多角度多形式地感受汉字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识字。
2、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写作兴趣
多媒体能提供的图、文、声等信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优势。一教师在教学《做早操》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又顺势引导:同学们,刚才你们看过饿画面美丽吗?美丽!再引导:那么你们想不想把它们记下来讲给爸爸妈妈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话。就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然后播放轻柔的音乐,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一下子进入到轻松愉快的做操情景中,写话也进行得非常顺利。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写话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轻松写话,并提高了写话教学的效率。
3、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情感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各地的风土人情,再加上优美的乐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让学生看了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了小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物产丰富;教学《海底世界》时又和学生一起看了海底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知道了海底是丰富多彩的,还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4、运用多媒体技术,诱导学生创新
一教师在教完《狐狸和乌鸦》一文后,设计了续编故事的作文课。动画出示了三幅场景图:
(1)乌鸦回到家和小乌鸦一起;
(2)乌鸦请其他动物来教训狐狸;
(3)一只乌鸦叼着肉站在树枝上又被狐狸看见了。训练时,遵循由说到写、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从自选一幅图续编,到利用鼠标移动三幅图自由排序并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并提供人人练说练写的机会。
正所谓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在手指与键盘之间,学生的奇妙思维层出不穷:有的学生说狐狸见好话骗不了乌鸦,便假装破口大骂,使乌鸦一气之下又张口上当;有的学生想用鱼钩钩住肉,引诱狐狸吃肉上钩学生思维随情景四方发散,他们不断地体验着创造的乐趣,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5、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训练语言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把难点清晰地再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一教师在教学《开国大典》第二段时,为了突破仿写排比句的难点,设计了如下教学要点,使难点迎刃而解: (1)播放开国大典动画并配以音乐,创设教学情景;
(2)听教师范读内容,填空找出开国大典过程中心情激动的句子;
(3)面对动画,用群众为而模仿说话,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为写排比句打下基础;
(4)引出文中的排比句,读一读、议一议,认识什么是排比句;
(5)出示文中的两个难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后用曾经鼓舞、现在鼓舞五星红旗在升起,表示的句子仿说排比句;
(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仿写排比句。
通过多媒体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使农村小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还成为了创造者,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掌握祖国灿烂的文化。
【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11-10
语文教学论文11-07
语文教学论文05-1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1
语文教学论文[优]06-08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论文06-12
【精】语文教学论文06-19
语文教学论文(必备)05-21
[热]语文教学论文05-21
(优选)语文教学论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