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29 17:21:10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还要培养学生对语文艺术美的感知能力。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美学的培养,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正确培养小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对美学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对美学构想的基本要求。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构想进行分析,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美学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学构想

  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美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同时加强学生对美学的感知是语文课教学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非常多引人入胜的优美语句。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仅要对文字本身的美给出相应的阐述和讲解,也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内容的美感,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拥有美学的构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小学语文美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所谓美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对其美学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去发展生活中的美,同时在生活中去感受真善美的思想。“小学语文教学,因其本身包含美感的特点,使它成为审美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小学语文的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中的美感教育因素

  1.在自主阅读中感受美。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阅读是培养审美,激发学生对美学感知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时,主要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则需要学生通过耳朵去聆听,眼睛去阅读,嘴巴去朗读来感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去注意字里行间的寓意,同时关注作品中词句的运用,让学生慢慢体会文字中的美感。在语文课本中,有非常多形象生动的好词好句,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去体会。例如,在课文《燕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在阅读这一段时,学生脑海里都会出现一副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这种美好通过阅读来感知,感受文字的美,感受画面的美。

  2.在阅读的分析过程中鉴赏美。在语文教育中,除了文字画面展现的美,还有特殊的美学表达方式,例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青松坚韧的高贵品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除了感受表象的美,学生更应该分析文章内容,感受文章主旨精神之美,用词上的斟酌,语句上的编排,这些都是美学的展现。例如,《梅花魂》一文中写道:“这梅花是我国最出名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在这段中,作者对梅花的品格进行了评价,即不畏严寒,不惧艰苦。学生在分析梅花品格的同时,真切感受到了梅花高贵的品格,同时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以此共勉。这同样是美学的体现,在作品的分析中,对其梅花精神做出鉴赏,去感受更深层次的美。3.在读写的训练中创造美。感受美,鉴赏美,最终目的都是需要创造美。创造美使得学生在审美能力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培养学生的美学创造时,第一步是说,即在朗读中体会作品的意境,透过意境的诠释,声情并茂地将作品进行朗读。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步是写。例如,从《找春天》中“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这样一段描写里,我们可以感受出春天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景象。在文章写作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美学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方式很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理解能力有限,且思维不够发达,因此,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主要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进行的。低年级的语文大多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以押韵的诗歌为主,所以这种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读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在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思考方式有了一定的进步,并且对文章的解读和分析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时,教师应该用更加形象直观的办法,不仅让学生理解字面上的美感,还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或者游戏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2.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语言美。在一部分文章中,作者会留下开放式的结尾,而这样的结尾会给学生留下更加宽广的想象空间。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更加深入的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些文章,画面感比较强,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成图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走出课堂,丰富视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且,课堂学习并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路径。所以,在语文课的美学教育中,学生更应该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美。例如,对于《西游记》这部书,由于大部分学生透过电视视频对该名著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所以在课外阅读时就可通过小说章节去感受各种奇幻的场景,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写。再如,在学习与春天相关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踏春,感受春天的气息。诸如此类,都是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去学习语言美,感知语言美。

  四、结语

  美学教育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热爱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在语文课中,文字本身就存在美感。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追求生活真善美的思想境界,还可以陶冶情操。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样也是一切学习的工具。通过语文教育中的美感培养,学生能学会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多角度去感受美学的存在。通过美学教育,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美学在小学语文的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温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学周刊,20xx(12):60.

  [2]王会英.刍议综合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xx(21):133.

  [3]闫瑞琴.刍议语文教学中的美学体验[J].读书文摘,20xx(8):23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2

  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要使教学计划更具条理性,课堂提问的问题所包含的范围要广,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思考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轻松自然地参与教学,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间要有足够的思想交流互动,教师要用教学内容构建有效的课堂。

  2.建立不同的教学类型

  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类型,对于阅读教学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它包括积累、消化、解析和鉴赏。不同的教学类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假设问题的答案,再通过仔细阅读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这样有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3.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明确、适度、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基础,同样也是教师的.教学依据。教师要能够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前先创设问题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跟随教师去感知教材。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拥有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是感悟,提高小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对学生的潜能挖掘

  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对于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可以教小学生如何去查字典,让小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解决生字词的问题,然后再读课文,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即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扎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教师正确的指导,使小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小学生具有对阅读甚至对语文乃至各学科学习的探索精神。通过阅读教学,使小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学习规律,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另外,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小学生使其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书,扩大阅读的范围,正确引导小学生从课堂走向讲外,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素养,为将来的写作和语文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

  近年来,小学阶段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提升逐步受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视,成为小学知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为进一步提高小学阶段知识教学的实际水平,将写作策略知识融入到现有语文教学体系方面至关重要,是解决诸多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可为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语文写作知识做了完善的基础铺垫。

  一、小学语文写作现状分析

  1.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真实的情感

  传统写作教学使学生在基础写作方面,不愿主动地投入真情实感,使学生写作真实性较差,难以与学生心理变化形成一致。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知识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知识学习方面,所透露出的实际感情也存在较大差异,而教师在教学及错误纠正方面,往往忽略了学生个性化感情的流露,转而要求学生在写作方面,保持情感一致,使学生对知识写作情感方面的内容有所收敛,对学生未来阶段更为深入地学习写作知识及进行内心表述均造成不良影响。

  2.写作题材缺乏多样化

  现阶段,学生物质生活丰富,使学生对外界生活接触较少,无法充分地采用多种题材进行写作。在针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调查中,学生知识写作模式大体一致,写作内容虽较为规范,但模板单一,教师在教学引导方面,未能及时地将学生知识学习乐趣加以融入,使学生无法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资料进行写作。对此提升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生活素材,并在写作方面加以应用,是教师教学工作开展所需解决的主要写作问题之一。

  3.教师评价过于大众化

  在现代化小学知识教学变革方面,教师虽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有了良好的改善,但在教学实践应用方面,仍采用较为单一的大众化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无法有效同步,同时也难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写作知识学习,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实际兴趣爱好,使学生在未来阶段的知识学习方面,产生厌学及学习不主动等相关方面问题。为此做好学生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改变大众化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二、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1.主要写作策略分析

  (1)提纲策略

  在写作初始阶段,提纲策略是一种常用的写作策略,通过提纲策略可以将个人的行文思路清楚地列举出来,或者也可以不表现在书本上,而在心理上对提纲进行构思。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将提纲做出来,并说明提纲要有层次感,这就直接说明了在写作之前列出好的写作提纲对于写作的保证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会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列提纲的好习惯。

  (2)草稿策略

  草稿教学对于学生意志力的磨炼及心智锻炼具有良好作用,所谓熟能生巧,即是对草稿策略的真实写照。草稿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不断地写作探索方面,不断地积累相关经验,提高学生基础写作意识,从写作框架的构建及对词汇的运用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进行提升,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写作体系,使学生学习能力不再受到知识面不广泛等相关问题的限制。草稿策略写作运用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免耐心不佳的学生对写作教学产生抵触心理。

  (3)清单策略

  清单策略实际上是利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写作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列举具体的清单,对学生知识学习内容等进行全面化分析,同时采用现有的实际策略,提高写作水平。该方法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更为迅速地明确知识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向,改变学生对传统知识学习的认识,通过该方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写作学习方向,以此逐步激发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

  2.心理意象分析

  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物、事物等进行生动地刻画,尤其是儿童,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拥有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对学生这些新奇的观点进行否定或者批判,应该积极发现儿童的闪光点,对他们合理的想象进行鼓励与适当地引导,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

  三、结语

  写作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有效运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阶段写作知识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现有学习环境,为学生写作知识学习创造良好条件。现代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的实际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知识写作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使学生对相关词汇及写作技巧能够灵活应用,以此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让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非常贴合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 而阅读是小学语文中很重要的内容,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如何将智慧学习环境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来, 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路径;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深入改革。当前,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不再像以前一样, 只注重对课本表面知识的灌输, 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智慧学习环境下的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运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智慧学习环境浅析

  目前,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很多的学习资源。当然, 教师也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从而形成智慧学习环境。为了能让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 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学习场景活化开来, 将原本抽象的阅读场景, 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如今, 学生的学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上课时, 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电脑来交流学习, 为了能让课堂教学有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学习终端, 并及时将上课要用到的学习资料发送到学生的手上。此外, 为了能让学生的阅读成绩都能整体地提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配学习小组, 并采集学生的学习信息,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相信在智慧学习环境下, 教师的教学效率会更高, 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探究

  1. 借助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导读

  在上课之前, 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本节课的重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并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发送预习资料, 如学习纲要、图片、微视频等。学生在预习之后可以大致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 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需要掌握生字词等知识点, 同时也能更好地与教师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互动。通过让学生先预习, 后教学的这种方式, 可以缩短教师讲课的时间, 并且利用剩下的时间仔细讲解文章中的重难点, 同时也利于教师向学生开拓知识, 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了能够使教学课堂变得更灵活, 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对电子教材的反馈意见, 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适时地对授课方案进行调整, 以应对不同的状况。比如, 在学习《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将夏夜的睡莲、荷花、蜻蜓、蚂蚁等自然景物图片发给学生, 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不同的文章内容, 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资源。

  2. 个性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几乎每所学校都引进了多媒体设备,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设计适合文章内容的课件。课前, 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及需要掌握的生字生词, 并传授学生阅读技巧, 体会文章的精彩语境, 并适当的延伸课文内容, 让学生学习到除课堂之外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在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骆驼、沙漠、冬日的景色等照片呈现给学生观看和欣赏, 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播放由这篇文章改编而来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精彩片段, 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对骆驼的喜爱之情。学生在观看完这些图片和微视频之后, 就可以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这样在课堂学习中, 教师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向学生讲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同时,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何种写作顺序来记录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中作者对童年生活分别回忆了哪几个片段?为什么骆驼脖子上要系铃铛?为什么在夏天的时候见不到骆驼?”通过有趣的提问, 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从而更积极地加入到阅读的学习中来。提问完后, 教师可以向学生一一解答, 并向学生指出文中的生字生词。比如, “咀嚼”“驼铃”“稚趣”等, 并根据课文内容, 让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同时, 为了在智慧学习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 可以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联想起自己印象深刻的有趣的童年记忆, 并向大家分享。最后, 教师就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 突出文章作者怀念童年的中心思想。

  3. 利用多媒体技术, 加深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印象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 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够全面, 本身的思维能力还是有所限制的。而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课堂中, 词句不仅抽象拗口, 而且其内容隐蔽难懂, 学生要想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诗词的主旨, 就要先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并学会联系诗词的上下句, 展开深入的思考。因此,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 为学生创造出智慧学习环境, 并将实际教材内容融入其中, 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 这样就可以符合形成生成性教学的第一步要求。最后, 为了让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更进一步地发展, 教师就要学会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 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体验感知。

  比如, 在课堂中教授《静夜思》这篇古诗时, 在课前,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一个微课视频, 其中包含唐朝诗歌兴盛时期的诗歌表现形式, 唐朝著名诗人的简介资料和古诗中的意境等内容。并通过播放微视频, 让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更深的印象, 并能大致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诗歌内涵, 从而使文章的教学变得更具体详细, 教学的效率也会更高。

  4. 构建和谐、愉悦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气氛

  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中, 对教学氛围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 师生之间要学会和谐相处, 创建出和谐, 愉悦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氛围。同时, 教师要承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不定期开展户外教学活动,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 为了提升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 教师必须学会应用情境建立、分配学习小组、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环境下, 建立智慧型的教学课堂, 并形成可行性的教学路径, 不仅能够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而且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也为今后将高科技技术与教学过程相融合, 做出了教学示范。

  参考文献:

  [1]吴惠霞, 齐彩霞。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xx, (35) :108.

  [2]廖柳园。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小学生, 20xx, (04) :75.

  [3]易静。关于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思考[J].课外语文, 20xx, (22) :15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

  【摘要】微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小练笔非常的类似,然而其内涵上存在很大区别。通过微作文教学,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中笔者对小学语文微作文教学展开探讨,旨在理清微作文教学的意义,研究和分析微作文教学的写作对象与方法,探讨这种作文形式和片段及大作文写作之间存在的区别,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作文;教学

  微作文虽然微小,但其含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是时代发展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现在在高考语文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微作文更加关注学生对实际生活中某一现象的观察,或对一个场景的描述,通过简短的文字写作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抒发感情……在微作文的写作中,学生的某种作文技巧会得到充分锻炼,语言组织能力会得以进一步提升,因此,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它是今后深入学习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情况,开展一定的微作文写作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微作文与小学阶段之外的“大作文”相比,这类题目通常都比较简单,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贴近的某些内容,与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通过简短的练习,让学生对某种写作技能、技巧予以充分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今后更好的学习语文和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在教学实际中,必须要对微作文教学基于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小学语文微作文教学。

  一、微作文的含义

  微作文,顾名思义,“微”是“短”和“小”的意思,微作文,就是比普通作文要短小的作文。微作文篇幅短小,那么是不是所有短小的作文都可以称之为“微作文”呢?比如,小学生写的日记有长有短,那么短小的日记算作微作文吗?比如,课堂小练笔写的描写片段是不是就是微作文呢?答案都是否定的。微作文虽然有形式、字数的限制,但它要求文字呈现的内容是完整的,微作文可以采用日记的形式,但短日记未必就是微作文,片段就更难看成是微作文了。微作文,实际上也是作文,需要具备一篇作文的各种元素,比如,完整的结构,开头、正文、结尾;有明确的.主题,赞颂什么,抒发什么,介绍什么;适宜的表达手段,描写、叙诉、议论、抒情……微作文的写作特点就是要“短小精悍”,在有限的篇幅内,让文章有内容,吸引人,能给读者以教益和收获。

  二、微作文与片段练笔的异同

  对于作文而言,片段就是不能构成完整的作文的部分文字。“片段”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就是片段可以是不完整的。比如,教师想要学生学会描写烈日下的景象,就可以让学生用几句话练写一下,写一写烈日下有哪些事物,它们都是什么状态。这样的练笔,就是片段,是对特定的空间、场景的情况的描述和刻画,这些不能构成完整的习作,只是一个部分,作者描写的意图,这样的环境下还有什么事发生等,都无法体现出来。而微作文与片段练笔的区别就在这儿,微作文虽然可以主要是一个特定生活场景的描写,但它的描述是比较完整的,构成的是较完整的事件、较完整的描写、较完整的情感表达,而非一个完全看不出前后关联的局部。因此,教师在设计微作文写作题目时要注意与片段练笔的区别,微作文的题目应具有一定涵盖面,不应过于具体。

  三、微作文的训练内容

  明确了微作文是什么和具体的写作特点,我们就可以开展具体的写作训练了,可微作文究竟应该写些什么呢?其实,微作文的写作范围是比较宽泛的,而且由于它的篇幅不长,操作起来也比一般的“大作文”容易,可以让小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写作视野,激发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微作文针对小学生来说主要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设计题目:小学生乐于聊的话题(比如最近看的动画片,平时玩的小游戏,到哪里去旅游,谁有新奇的玩具)、常做的事(比如写作业,做手工,绘画,舞蹈,弹琴等)、对生活问题和现象的想法(比如家长是不是理解自己,与同学朋友如何相处,如何与老师沟通等)、能观察到的事物(比如校园一角,课间十分钟,街边小摊等)、不同的心情(比如特别开心的一天,因为一件事而难过,被同学误解而伤心,被父母感动)、想象世界(比如关于小动物的童话,对未来的幻想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微作文的写作范围是比较宽泛的,但也不是随便什么内容都可以写进来,或者都要进行微作文的写作训练,而要注意与“大作文”写作角度和写作方向的区别,如果微作文训练与“大作文”相差无几,那就是在它们的功能划分上出现了偏差。微作文的训练内容应尽量选取学生通过不多的文字就能够描述、表述清楚的。比如,写一篇详细、具体游记,学生用“大作文”来写就要比微作文方便得多,也能写得更生动、有趣些。由此可见,“大作文”与微作文的分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大作文”承担的是需要更细致、更生动、具有更多细节的事件、情感、事物,难以用简短的文字加以涵盖的写作任务;“微作文”承担的则是在较短的篇幅内就能说清楚的、细节不多或者单一的、能够概述的相对简单的写作任务。举例来说,就是比如写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大作文”就比微作文更适合,而如果让小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一张照片,微作文就完全可以胜任。

  四、微作文的写作技巧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微作文写作时,需要重点强调:1.注意字数限制(通常微作文在150-300字之间),尽量选择重点的内容来写,其他的用概述性的语言即可;2.选好写作切入点,从小的角度、小的范围切入,避免跑题;3.保证完整性,不要因为是“微作文”就有头无尾,虎头蛇尾,或者缺乏重点内容和细节;4.精心构思,成功的微作文的突出特点就是“短小,但有味道”,这离不开精心的构思,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合理布局,有详有略、生动精彩。

  五、注重阅读的作用,思维发散,激发灵感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要重视阅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基础,假如学生的写作基础知识不好,即使有很多的写作材料,也很难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因此,通过阅读让学生写作思维得到发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学习,用各种优秀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增长学生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从而夯实学生的写作功底,保障学生写作质量,而对于小学微作文教学同样如此。但阅读学习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学生思维的发散并非一蹴而就。如有的学生虽然阅历比较丰富,但写作能力却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作文会存在较大问题,不具备韵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从中汲取优秀文章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并进行微作文的适当模仿,加强锻炼,在熟练掌握之后进行创新,打开写作思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写出韵味十足的好作文。如在以“手机使用利弊”作为小作文写作主题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文章供学生阅读,让学生构思习作思路,并对文章的行文技巧以及特点进了解,有效渗透。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微作文的写作质量。总之,“微作文”虽然“微小”却并不简单,其“技术含量”很高,是提升学生写作技巧、激发他们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钻研微作文写作教学,正确认识它,有效利用这种写作训练形式,大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

  一、在交流中积淀阅读方法

  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阅读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学生不断的阅读实践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长期阅读交流。师生之间的阅读交流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要结合课文阅读将精读法、选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常用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比如对于《鸟的天堂》一课,要在指导学生初步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第11、12自然段,对第8自然段的联想修辞手法和第11、12自然段不用一个“多”字,只是以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的描写、衬托让人对“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鸟儿的写作技巧有深刻的领悟。学生的个性不同,对阅读方法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取长补短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教师应该发挥自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适时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方法交流活动,让学生结合个人阅读过程,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各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形成共同的'认识,在思想深处积淀阅读方法。

  二、在实践中历炼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尚不稳定,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的运用都可能出现波动性,只有让这种无规律的波动转化为一如既往的良好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完成新课程的语文阅读目标要求。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在阅读实践中历炼,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体验。要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鼓励学生读书时勤动笔,包括在书上做眉批,画线打重点号,让学生形成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要展开各类课外活动。为了便于训练,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统一规定或发放,如一年级推荐《舒克和贝拉历险记》《洋葱头历险记》《小猪唏哩呼噜》等,三年级推荐《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大林和小林》《窗边的小豆豆》等,六年级则推荐《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红楼梦(儿童版)》《西游记(儿童版)》等。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倡导查用工具书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提升阅读品质,让学生充分感受读书的乐趣,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在评价中升华阅读情感

  评价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兴趣、巩固知识、强化目标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提出“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这就给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定下了一个基调。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结合小学生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点滴进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灵感。以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使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获得成功的感受,在升华学生阅读情感的过程中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实践新课程,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的课题。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南,发挥教师教学主导艺术,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断优化中推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动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7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追求高效率的优化效果的时代,它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急需教育领域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出好人才。而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以现代技术教育为手段的教学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

  下面我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情况来谈谈它的魅力和优势。

  一、巧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静止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录象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海底美丽、神奇的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三、巧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软件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在教口语交际《皮球掉进池塘了》时,先让学生说说电脑屏幕上打出的两幅图的内容,然后出示一幅空白的画面,同时放出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有了前面两幅说话的内容作基础,又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激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四、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a)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使其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如《日月潭》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在教学时,我先用录象放日月潭的资料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边思考边观察:一是日月潭的位置;日月潭名字的来历及清晨和下午,日月潭的风光怎么样?观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别进行描述。描述后,再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描述的恰当、传神。最后指导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观察后的感受。通过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的观察素质得以提高。

  b)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思维训练,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蛇月庄稼》是一篇用逻辑推理来探讨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科学短文。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理清蛇与庄稼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时,巧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巧妙地、一步一步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启发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多媒体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老师要充分利用其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的人才。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8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本文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谈了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些做法,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阅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力呢?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碰上诗歌,就让他们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原来喜欢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但是使用过分了也不好。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样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全都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现在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一方面我重视读书思考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倡议书。我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让学生调查长江大桥的修通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并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小学语文改革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9

  一、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汉字是文化的产物,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识字是低年级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重点和难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极为关键。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1)在识字教学中引经据典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例如,在《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中,对司字进行教学时,可给学生介绍司马光的生平,了解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北宋时历史学家,政治家;对哭字进行教学时,可引入司马光冷静及勇敢品质的感悟(他为什么哭),对假字进行教学时,可造词假山,以此引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园林建设的智慧,使小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品质。(2)在识字教学中说文解字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如在学习生字珑时,根据汉字的一般构成原则分析,这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左边王旁在汉字结构里又被叫做玉补,和玉相关的很多字都是王旁的。古代人大旱时求雨用的玉,上面刻有龙纹,当时认为用玉祭祀是最好的礼物了。右边龙,表示向龙王求雨。通过学习珑字,我向学生渗透了,古代人特别迷信,认为神仙具有法力,能帮百姓解除各种艰难困苦,各种磨难,带来百姓所乞求的一切。

  二、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古典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积淀极为丰富,能够从思想上给予小学生启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将这些古典名著融入其中,可以充分发挥出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对小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有效提升。例如《草船借箭》教学时,我围绕诸葛亮、鲁肃、周瑜等人物,紧扣他们言行引领学生体悟人物个性,并进行迁移阅读,将《三国演义》这一古典名著引入。完成课堂上的教学后,给学生提供《三國演义》的介绍资料、关于诸葛亮、司马懿的篇章《空城计》,让小学生自主在课外进行阅读,并给小学生设置阅读的任务,你对诸葛亮、司马懿有什么样的评价?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或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这样,不但可对小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典名著中人物的`智慧,提升其文化素养,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品格。

  三、在古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文是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而不衰,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文教学时,仅诵读、理解难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还需将其他的古诗文引入。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引导其阅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古诗文经典著作或合集。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可引导其诵读谢灵运、李白、李清照、杜甫、苏轼等人的诗集。同时,在日常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注重相关诗词的引用。例如,在对《泊船瓜洲》进行教学时,可引入王安石的其他诗,如《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也可引入与船有关的诗词,如杜牧的《初上船留寄》、张继的《枫桥夜泊》等。这样,能够让小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诗,让小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作者的生平、趣事引入,让小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如《独坐敬亭山》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力士脱靴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李白那种不畏权贵、不受拘束的品格,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促进其良好品质的培养。

  四、在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引导其对相关的素材进行积累,以便于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如对关于传统节日写作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将我国寒食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来源引入,给学生讲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故事,增加他们的素材积累。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入与这些节日有关的诗词,如韩翃的《寒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陆游的《乙卯重五诗》等。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能够让小学生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手法,提升其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中。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育人功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

  一、经典引领——唤醒孩子本真

  现今社会是上存在的诸多功利心理,对幼小的儿童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现今的学校教育趋势。如今一些学校教育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教学过程缺少了真、善、美、智慧与爱等非智力因素的渗透,缺少了对学生自身个性发挥和潜力挖掘的积极性,偏离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没有探明,但教师重点应放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上,纠正偏离了正确转道的学校教育。那么,面对这复杂、变化中的实际,如何来提倡智慧与纯真并存的课堂,打破功利思想的束缚呢?那就应该唤醒儿童的本真,唤醒教师尊重生命的本真。

  特级教师周益民在讲学中就曾进行过经典文化的诗化教育,为孩子们创造了诵读经典的文化氛围,使孩子们徜徉在中国经典的文化情愫中,尽情展现儿童的童真。如周老师在《童年的月亮爬上来》这一主题阅读中,就以中华古典文明现象为切入点,组织了一次童真化的经典诵读课。我们先看周老师的选题:月亮。这一话题是中国的经典内容。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里,月亮这一普通的宇宙星球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既可抒发心迹,又可寄托愿望。月亮被无数的诗词歌赋所描写、引用,甚至被演绎成流传千古的神话;月亮成为人们向往的希望之地,成为人们寄托理想的载体。虽然月亮更多是为成人所引用和理解,但生活中,月亮更被赋予了母性的颜色,富有童话的光泽。在儿童的眼睛里,月亮是诗,是梦,是可以对话交流的。这种合理的统一使月亮的童谣童诗里生成了儿童对文化的构建。于是,孩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构建了自己的月亮印象。其实这样的文化构建,不只是简单的经典传承和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启发,一种心灵的滋养。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美妙的月亮世界,抒发了自己的心灵感悟,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满足。教师应在引领孩子走向未来的道路上,及时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才能更好地走好未来的路。

  二、语文阅读——感受心灵真实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过多地分析课文结构已消融了孩子的.兴趣;如今,机械的模仿训练,仍然充斥着孩子的语文学习;他们没有闲暇去读喜爱的书,没有精神的洗礼。背诵、积累、分析已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头号大事。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似乎没有发现,语文的学习其实需要在一种平静与闲暇之中才能完成,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摆脱我要去记住的桎梏,追求心灵的一份真实,让自己回归到阅读中,去感受,去领悟,才能念‘文本’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孩子的兴趣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并以理性及感性交融的视角去关注,才能真正激起孩子对文化的渴望。

  当兴趣产生后,没有了阅读的欲望,于是,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成了我们帮助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另外,作为教师,仍需加强方法的引导。以同一种方式去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也是当前的学生阅读中的问题之一。实际上阅读的种类是各种各样的,依据阅读动机和读物性质的不同可以将阅读分为探究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我们应根据不同读物内容的阅读目的,引领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三、智慧召唤——构建童话世界

  在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文本中来,在反复研读中生成智慧。所有的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智慧与情感,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语句表达,才赋予了文章以灵魂,展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将这种艺术魅力传授给学生,使之传承下去。所以,教师要首先从文章中有所领悟,得到启迪,然后再发挥自己的智慧,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更有益的语文信息,使学生能够学中质疑,学中思考。在质疑中产生智慧,并独立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疑问,理解和体会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模式。当然,这种自主构建的过程,首先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因为儿童并不具备自主构建体系的能力。所以,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课堂生成、问题设计都很重要。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许会自我领悟,这是一种本能的直觉;学生也会经引导后才能理解课文内容,这就是引导;学生也许需要告知才能知道课文内容,这就是指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关注学生的阅读时,要学会倾听,学会发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引导、激发、点化、启发。在语文的阅读中,为什么需要教师?正是因为文本中作者构建的智慧文本,学生没有能力悟透,才需要教师带领孩子们去感悟。

  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打开儿童心 灵的一扇扇窗;只有关注儿童的心智, 才能走进真童本。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1

  摘要:小学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人文素养渗透其中,以期达到培养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人们常说“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究竟什么才是“人文”二字的内涵呢?在新时代,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有新内涵,其核心就在于要形成健全的人格,追求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融为一体的美好。

  一、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内容

  小学生年纪小,心智还处在启蒙阶段,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很有限,要想直接让小学生去理解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这个概念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把这些概念的具体内容融合到语文教材中,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去阐释。人文素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性,二是理性。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中,要结合具体事例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启发,让学生自行去比较人性的美丑、优劣,认识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理解人性的光辉。例如,六年级上册课本第四单元《和谐家园》,在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更重视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与环境意识,最终把环境教育与科学素养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出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特色。1.爱国主义对中华民族来说,爱国主义是最具历史底蕴的情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力量之源,爱国主义是每个国民都应该具备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的伟大无法丈量。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兴亡付出自己一生的心血,因为他们知道先有国才有家。爱国主义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岳飞“精忠报国”故事,这种以国家为先,一生尽忠的民族英雄,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必将万古长存。一个人只有热爱祖国,才会有无限的激情和动力去建设美丽的中国,才会满怀赤诚为国奉献,而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绝大部分是在语文教学中完成的。2.尊师敬长学会尊师敬长应该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课程,不会尊敬师长,甚至是没有尊敬师长这一概念和意识,起码是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师长都没有尊敬之情,那么如何要求他尊敬其他同学?香港浸会大学学生曾因为埋怨学校普通话考试难度太大而占领学校语文中心8个多小时,并不断口出恶言,当我看到这一事件时,是多么的不解。其中一个女教师问了一句:你们知道应如何对教师说话吗?这一反问真实反映了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的缺失。如今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尊敬师长,那是因为在小学没有上好尊师敬长这一课,缺了人文素养这一课,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一些消极影响。3.奉献互助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学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教育中“奉献互助”这一素养也被过分溺爱所取代,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分享、不懂谦让,更不懂互助、奉献。在现代社会,没有谁可以脱离社会而独自生存,更不可能单枪匹马地轻易成功,互助共赢是时代的特征,甘于奉献也是时代的要求。任何一个优秀的团队,其互助氛围一定是非常浓厚的,凝聚力、向心力一定是无比坚韧的。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进步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引导,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经亲历过一个发生在小学的实验。一个正在上课的教室,教师突然大喊一声:地震啦!此时全班同学一股脑往门外跑,一群小朋友堵在门口,无法快速“逃生”。这一实验,对教会学生奉献互助是多么的意义非凡!只有互相保持一颗奉献之心,有序通过教室门,这样大家才都有逃生的希望。

  二、革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式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人文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去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全面价值。针对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切实需求,我认为,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出以下革新: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和优化,每一版本的语文教材都经过了专家学者的深入严谨的科学筛选,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如上文所述的“爱国主义”“尊师敬长”“奉献互助”等都能在课本中找到范文,只要教师深入发掘研究探究,这些教材资源就用之不尽。深挖教材资源还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辨析、课堂演讲等方式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教材,这种方法既能让每一篇课文都得到充分地学习掌握,更能够对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2.积极开发课外资源语文是一个实践的课程,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公共资源,创造性地融入教学内容,尤其是像人文素养培养此类教育,只在课堂内是学不好的,要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运用。3.变单向教育为互动教育单向教育是指教师只讲授知识,不注意接受学生反馈信息,师生处于不平等的教育模式,或是教师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不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差别化培养的教育模式,这往往造成差生被边缘化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还应具备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态度,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不同学生的性格与心理特点,这个学生是冷静内向型,还是活跃外向型,然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沐浴到人文主义的光辉。4.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的机器,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常常会导致学生失去思考能力,与培养学生主动追求真理的人文主义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反馈,教师从旁协助,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最终帮助学生得出自己的判断。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章,得出感悟,并互相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被众多实践表明是有实效的。5.变学校教育与系统教育学校教育只是学生的成长环境之一,学生在学校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离开了学校就割裂了人文主义教育,往往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互通的渠道,跟踪学生的生活状况,保证学生在正常的轨道上健康成长。6.关注学生人格发展任何教育首先都应该是对人的教育,尤其是语文这一人文学科,更应该注重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而对人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对其人格状态的塑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小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不能只关注一张张试卷,一道道考题,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香.浅谈如何把语文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J].黄河之声,2018(02).

  [2]郑婉丽.一位优秀语文老师的必需条件——“红杏出墙”需“两技”[J].教育现代化,2018(02).

  [3]夏静.小学体验式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7(06).

  [4]肖晓燕,喻德琴.“紧箍咒”与“火焰山”: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两次转化与四大问题[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0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化教育工具、信息技术发展对于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 需要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与识文断字能力的培养, 涵盖面积广, 单纯依赖于传统课堂教学手段, 总是会有所疏忽。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 能为课堂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对教师开展一体机技能培训

  在交互式一体机培训会上, 学校本着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追求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每个环节的有效性, 达到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为目标对教师重点讲解了一体机软件的应用, 介绍了交互式一体机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技巧, 比如笔迹、字体、颜色的变化, 便捷式擦除方式, 多媒体文件的插入、组合, 学科教学工具等。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除了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一遍一遍地教学生读课文, 还用不同的方式, 不同的语言引导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好一点的就是花费过多时间与精力下载或者制作课件, 可很多时候总有油点上了灯不亮, 使人留有遗憾的感觉。交互式一体机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其操作方便快捷, 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时间, 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对于交互式一体机的知识技能, 每位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和运用。

  二、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情境构建

  语文学科是重要的人文学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相应的字词, 还要知道内涵的人文底蕴, 而这些绝不是单纯地依赖机械的讲解就能完成的, 需要教师有相应的情、理、景融入进去, 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创设情境, 通过文本、声音、图片等多种要素的融入, 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例如,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直接将美丽的海底世界展现给学生。小学阶段学生生活阅历尚浅, 即使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 他们想象的空间也十分有限, 当教师将海洋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时, 他们才能意识到场景的壮阔。再如, 在教学《雪地小画家》一课时, 看似十分简单的话语, 但是没有多媒体技术, 学生只能通过“小鸡画竹叶, 小狗画梅花……”来想象那些动物的脚印应当是什么样的, 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 学生能够理解对雪景的赞美之情。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情境, 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基本运用, 也是现代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基础内容。

  三、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的辅助

  借助于信息技术, 教师可以将一些“微课”等素材带入到课堂中, 实现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微课”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出现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 能够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学习等方面的多元辅助。在课前阶段, 教师可以先将微课发送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在课后阶段, 学生利用微课内容, 可以实现对知识点的复习。由于微课本身言简意赅, 直奔主题重点, 学生利用其复习能够直接抓住重点, 实现自主复习。在课堂教学中, 微课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辅助, 如教师可以借助于微课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除此之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识字环节往往是让教师着急的内容, 想要让学生记住、会写这些字, 难免需要重复、模仿,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巧妙融入一些游戏的环节, 如看图填字、人机对话等。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关注, 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字词[1]。

  四、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展开家校合作

  多媒体技术除了在课堂中可以推动教学, 也可以成为沟通的途径, 借此展开家校合作。在小学阶段, 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教学生语言相关的基础知识, 也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就在于需要大量的阅读以支撑, 而阅读能力的培养, 绝不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完成的, 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强, 却很难长时间投入的阶段, 也是家校合作十分重要的阶段。教师与家长的交流, 能够实现家校互通, 使家长对学生全面了解;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指导家长, 倡议家长能够为学生构建丰富的学习氛围, 进一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等。小学阶段, 家长对学生的陪伴, 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2]。

  五、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获取更多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技术的融入, 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料来源。一方面,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需要有大量的教学资料作为支撑, 其中很多专业的站, 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 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 学生可以自主地获取一些学习资源。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项涉及广泛的内容, 需要大量的资料作为支撑, 阅读一篇文章需要简单了解作者、背景等。这些除了教师的讲解之外, 还需要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自主地进行素材搜集。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改变, 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信息技术与教师的语言艺术的巧妙融合为课堂增添了色彩, 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3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对课改主阵地——课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也要逐步实现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到“魅力课堂”的新跨越。我们认为,教师可以在张扬人格魅力、展现学识魅力的基础上,充分显露执行业务的魅力,从而打造“魅力课堂”精品。

  论文关键词:人格,学识,教学执行,魅力课堂

  现在,我市正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教育强市见行动”的推动教育发展的热潮。作为教师,“打造魅力课堂,深化提质创优”就是最为实在、最为有效的思想解放和行动兑现。下面,我们主要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人格魅力:让学生亲近你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互相融合是“魅力课堂”的重要体现,而人格魅力则是实现这种融合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受学生喜欢的“人缘型”教师?

  第一,在关系处理上,要时刻表现对班级与学生的真诚、热情、友善,积极与学生交心,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把班级当成家庭、把学生当成亲人看待。例如,在一次圣诞节晚会上,我接受邀请与学生一起庆祝,还即兴写了一首《虞美人·我的班级》现场朗诵,喜庆和谐中,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在情绪表现上,要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用欢乐的笑声、稳定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让他们精神舒畅,积极进取。

  第三,在意志理智上,要表现出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

  二、学识魅力:让学生崇敬你

  学识是一个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本,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标杆。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是源源不绝的“长流水”。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现在提倡在“快乐中学习”,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达到很高的学识水平。作为语文老师,平时要博览群书,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大“杂家”。我平时喜欢读一些经典而又富于哲理性的书籍,以备上课的不时之需。例如,我在教学庄子的.《逍遥游》时,除了要求掌握教材上的知识外,及时向学生介绍庄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以及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让学生开眼界、明哲理、悦心智。广博的学识会使学生崇敬你、学习你,收到很好的“尊其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执行魅力:让学生超越你

  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要讲究艺术性,让其在自由、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同时必须讲求课堂的实效性,向四十分钟要效率,让学生乐学、好学,体现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笔者的语文教学素来注重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模仿、接近并超越自己。在全力打造“课堂魅力点”这一课题上,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育机智:淡化教学尴尬

  教育机智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智力定向能力,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实质是指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技能的概括。教师如果在处理教学疑难、突发事件、自身失误的问题,能表现得机智和自如,往往会化尴尬为顺畅,变污点为亮点,让能力变魅力。

  2、突出主体:优化主客结构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时刻渗透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理念。教师要不断挖掘并向学生展示语文学科特有的内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而不是把语文仅仅当成高考要考的一个科目。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导演”的作用,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有问题想,有事情做,有“风头“出,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予恰当的文化浸染,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和消费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优化课堂的主客结构,是教师点拨自如、指挥若定、彰显魅力的关键。

  3、情感共鸣:美化思想熏陶

  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引起学生感情激荡,形成师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深厚的精神底蕴。这就是“魅力课堂”的重要标志之一。笔者总在教学中积极地深入地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如读陶渊明,引导学生学习其不同流合污、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在贫困失意中仍能保持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读鲁迅,敬仰他刚正不阿、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品格, 学习他对生活、对事业、对社会的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读司马迁,学习其遭遇痛苦,身遭腐刑,隐忍苟活,忍着“肠一日而九回”的创伤,发愤著书的大无畏精神。这种感情的共鸣是对学生很好的思想熏陶,往往就是教学的高潮,也是课堂的“魅力点”。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王瑞云南师范大学20xx-04-06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王金禾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xx-10-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4

  一、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该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通过小组解决,教师察言观色,适时引导,旁敲侧击,教给方法,授之以渔。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栋梁,他们日后是要走向社会的,为适应社会的要求,迎接新的挑战,要培养知识广、能力强、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更需要让学生在语文的主动学习中更快更好地培养语文能力。

  二、利用日记进行心理教育

  利用日记进行心理教育,要有意为之,不要写成流水账,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理想追求、想象创造,按照文道统一的原则,进行潜移默化地训练。多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巧借“东风”,使学生不断自我改造,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教师要以诚待人,用心交心,才能达到利用日记渗透健康教育的目的。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只要每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最感兴趣,最心动的,随时随地的记下来,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哪怕是三言两语也好,时间长了,就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问题,学会遣词造句,学会成段成篇的写文章。

  三、扩大背诵范围

  小学课文,需要背诵的很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找来《慧人慧语》,精挑细选让学生们背诵,《慧人慧语》内容广博,文辞隽秀。有引导学生正视错误和正确的句子如:告诉学生们谦虚的方法的句子如:天才被别人称许,狂徒把自己赞扬。启示学生们拥有智慧的句子如:智者与愚人,一个思考,一个不思考;天才与庸人,一个勤奋,一个不勤奋。诸如此类的句子,不胜枚举,学生都比较喜欢,朗朗成诵,不仅增加了能力,而且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四、小结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发挥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要善于博采众长,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善于探求新的教学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他们打造成新一代的好苗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

  在小学阶段阅读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认识语文的重要途径。同时掌握好阅读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阅读这一板块的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也探索了大量的教学策略,好让本班学生在学习阅读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使他们适应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

  一、加强学生的阅读

  小学生的成长特性导致他们具有不同于初中生的特点,他们独特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对他们的教学方法的改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好胜心强,活泼好动,每天的精力比较旺盛,但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能持续很久。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过长地给学生讲解知识,不然就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学效果。在花了一定时间的讲解课文后,教师就应该抽取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他们及时掌握所讲课文。

  首先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首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朗读,就可以大大提高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这一环节。第一,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注意拼音的准确性,声音还要洪亮,一字一词吐字清楚;第二,流利地朗读,当学生朗读几遍课文后,就应该要求他们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这时候也需要学生自然连贯地朗读,在朗读时语气要有轻重缓急,要让学生把其中的感情读出来。

  其次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指导他们使用正确准确的读音,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还要让学生把文章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朗读起来会有不同的感情。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不能武断地指出哪个学生朗读表现的感情是对的,哪个学生的感情是错的。而是应该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感情加以分析,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思想感情方向发展,但不管是哪一种语气,教师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还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鼓励他们多读,提高他们的勇气。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在一堂课的讲授中,教师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内心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本的基础上就要准确朗读课文。但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为何而读,怎么才能读好等,一定不能让学生只是机械地朗读,反复的读,而是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读通课文。通过反复的提醒以及训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

  在开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课本中自己不会的'字词勾画出来,在最初的朗读中就要着重掌握它们。接下来教师就要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这篇课文所讲的内容,如果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及时询问教师。教师还要让学生注意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体会文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各种表达方法,理解它们的用法。只有把各个方面的知识点都带入到朗读中去,学生才能对朗读有更一深层次的理解。也只有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摸索,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感知课文,感悟阅读

  只有把朗读和感受语言、分析语言、积累语言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朗读中感悟语文知识。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结合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学生对朗读的课文就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当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基本的理解以后,这时就需要学生去感悟课文了。感知了才能感悟,让学生在感知中去感悟课文,让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让他们逐渐培养阅读的能力,这样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启发育人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课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因为小学生的思考比较具体,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朗读,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每一篇课文的讲解都是一次美的熏陶,都是一次情感的陶冶,如果在小学阶段教师能够逐渐养成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对他们进入初中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去想象课文中展现的情景,教师也可以创设课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其情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繁琐的步骤,在给学生分析的时候要抓住重点,取其精华。新课程标准提出“感悟、积累、运用”,朗读是学生感悟积累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带动学生听、说、读、写的感官的运用,因此,朗读是阅读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训练方式。在当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朗读,用阅读来代替教师的讲,减少对课本的具体分析。语文的教学要注意学生语言的积累,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很多学生看到比较长的一段文字时就直接放弃,根本就没有去思考问题。并且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仔细,对问题的理解也非常的浅显,导致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回答错误或者偏题,不能答到问题的关键点上去,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阅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朗读习惯,改变他们对阅读的困难认识,让他们对阅读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形成只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训练就一定可以战胜阅读这一难点。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班上学生的学习特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性,然后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加以调整加以完善,以便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教学效果。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就一定可以让自身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1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论文06-1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5-2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经典)06-2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7-2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精】07-23

(荐)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