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14 11:54:18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大全15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大全1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

  摘要:现代人的科学素养包括能够全面和充满自信地使用计算机、平板、手机等电子设备和相关数据采集系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学;实验小学科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其中特别强调:利用电子探测仪和图像软件包等设施设备,可以使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更加便利、直观。

  一、信息技术在定量实验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能使学生获得更为准确的实验数据。结合计算机软件,还可以将学生实验获得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数据,形成准确的科学结论。我们来看看在教学《冷热与温度》一课时是如何应用的。

  1.这杯热水的温度会如何下降呢?(展示学生猜想)2.请同学们用温度传感器来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变化,将软件设置为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测量结果。3.学生分组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4.请各小组结合刚才的测量,说说你们的测量结果,从中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5.各小组学生代表结合软件图表进行交流。在《冷热与温度》这课的教学中,计算机软件能将温度传感器测量获得的数据,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数据图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在定量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极大地方便学生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并能直观地展示数据结果,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信息技术在模拟实验中的应用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看星座》一课时,由于受观察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开展真实的观察星座的探究活动,为丰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讲解与演示,引导学生开展看星座的相关探究活动,学生在星座图上很难找到相关的星星,即使花了很长时间找到,用线连起来,也很难理解星座的名称。虚拟天文馆软件可以创设出一个虚拟的环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平板,开展观察星座的模拟实验操作,这样更便于学生观察星座,认识星座,理解星座。1.师:展示《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部分内容),我们迷失方向的时候可以找北极星,找到北极星我们就能找到北方。2.那北极星怎么找呢?要能准确找到北极星,先要认识两个北方星空中最明亮、最重要的,也是比较容易找到的星座,介绍大熊座。3.师:在大熊星座的旁边还有一个有名的星座,叫小熊座,介绍小熊座。4.一般我们都是在晚上看星星,现在是白天,你想看吗?介绍星图软件,你会用吗?看看你能很快找到老师刚才介绍的这些星座吗?(学生操作)5.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星座?怎么看到的?(学生拿着平板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介绍)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我们的科学课堂,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具体地观察星座,直观、形象,其实虚拟仿真技术还有交互性,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沉浸在逼真的环境中进行自主操作。例如在教学《骨骼与肌肉》一课时,我们尝试让每个孩子借助仿真软件,实际操作并认识人体的骨骼。1.建筑工人造房子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在我们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你知道是什么吗?(揭示课题:骨骼)2.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有什么感觉?(硬、多)那你知道我们全身有多少块骨头?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尝试交流)3.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三部分: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图片展示)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人体骨架———骨骼。4.人们肉眼是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结构的,我们可以借助X光片或人体骨骼数字模拟技术来认识。打开相关软件,简单介绍相关骨头。(可以请3名学生上台借助软件进行演示)5.如果给你人体所有骨头部件,你能拼装出完整的人体骨骼吗?(请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拼装)6.人体所有骨头在我们身体里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能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保护。你觉得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出富有真实感、交互式体验的模拟实验场景,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无法实现,无法替代的。小学科学课中还有很多的内容,比如认识昆虫、认识植物、认识地球构造等知识,都受到场地、空间位置等限制,模拟实验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模拟实验一定会更方便、更真实、更有效果。

  三、信息技术在自主探究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APP应用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同样也改变了我们的科学学习。在教学《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时,我将“形色”这款APP软件运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盆植物,有认识它的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款“认花神器”,那就是“形色”APP。介绍形色APP用法。同学们,在了解了“形色”APP程序的应用后,有谁想来试一试?(学生上台操作)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一认我们校园里的植物吧!学生利用平板认植物。形色APP在课堂上的应用,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拍摄植物图片后,通过软件在线识别,然后比较植物的特点,辨别校园里的植物,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绝大多数学生因为APP游戏而喜欢手机和平板,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移动终端除了可以打游戏之外,还有很多功能,在《心跳的脉搏》时,我们使用了“心率检测”这款APP,将摄像头贴着食指,测量时,手机就会自动打开闪光灯,通过毛细血管反射到摄像头里的运动图像计算出我们当时的心率。在学习《声音》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利用“分贝仪”和“频率分析仪”来观察物体发声的大小和音高。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学,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开放。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学,实现了实验过程的“可视化”,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智能化”。信息技术,让我们的科学教学更科学,这必将引发一场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相信,信息技术将会为小学科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2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 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一课时需要将蜡烛油涂在铁片上做学具,请学生与自己一起进行教学准备。第二天收到的铁片大多数与我的一样—蜡油滴得斑斑点点,薄厚不匀。既不美观又很浪费! 突然我看到一张铁片上的蜡油整齐美观,就像一笔一笔刷上去的一样,这时问:“这是谁加工的?我一看是一个不起眼的`女孩子,课堂很少能感到她的存在。她介绍道: 先和家长一起用蜡油滴,但是总不能做到薄层均匀,家长帮着出了个主意,即滴满蜡油后,将铁片放在燃气灶上烤一烤,待蜡油化开再将铁片摇一摇,这时蜡油可以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我好好地表扬她一番,并请她代我向家长致谢。从那儿以后,每节课都非常认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一件小事激活了她对科学课越来越有兴趣。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 只有当它感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他(她)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3

  1.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和其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思维方法上,要求教师能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在基础素养上,要求教师能够做科研型教师;在教学能力上,要求教师形成自几的教学风格并具有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但是这些标准与许多教师自身的素质存在这很大的差距,加之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因为畏惧情绪而安于现状,造成小学校长在贯彻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难度的增加。

  1.2教学理念转变不及时

  新课程标准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如发展的理念、课程的理念、校本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评价的理念、研究的理念等,由于受多年定势思维的影响,新课标的理念没有真正被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学理念,这使得前沿性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的到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内心。当前小学教学管理者的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仍是按照过去对管理认识的观念并且一直重复着过去的管理模式。实际上,人们真正对管理内涵的认识,不仅仅在是在教学管理领域,在宏观的教育管理和整个学校管理和中都是滞后的。有些情况是虽然校长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师具有抵触情绪,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校长提倡的理念并没有得到教师具体的贯彻执行,这就是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没有得到转变。还有些情况是教师虽然参加了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对新课程的改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有自己的看法,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运用,但是校长为了保证升学率,进行强化意识教育并不允许进行新的尝试,这就是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新的转变。

  1.3教学管理评价陈旧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教学管理的工作是以适应应试教育为前提运转的,对学生的好坏进行评价也是根据分数来定,对于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是依据学生的成绩来论,在学校管理质量方面只追求片面的管理方式。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和校长不但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而且也开始关注学生在能力提高和获得幸福感等方面上,校长不仅仅关注教师教学成绩,同时也开始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但是以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仍旧制约着新课标的实施,学校的管理也还是以分数为主,这种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重重困境。

  2.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科学性措施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各个学科要有专业的教师上课才是理想的教育资源。只有强有力的教师资源,才能提高教师质量,才能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放心选择,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的需求。学校要用发展的眼观来看待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应该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的为教师提供各种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作为学校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应该把好人事这一关,各科都要有相应专业的教师。

  2.2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管理者的理念都还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要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管理的作用,因此教学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加强能力、知识和管理艺术的提高,一切活动都要为教师和学习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服务。还要善于将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再通过制度的约束把教学的管理理念转化为教学管理实践。

  2.3科学评价

  校长要激发教师潜能,关注教师个体。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是基础,校长是关键,只有拥有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得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校长要深入课堂,了解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对教学工作作出具体的指导与检查,校长要将教学信息与动态加入到教学管理的科学决策中来,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的评价,小学校长的教学管理要从选拔性、终结性评价理念过度到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诊断性、过程性、综合性与激励性,将以分数为主的教学评价标准转变为以人为主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实现全校师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持续在以前日常教学管理的单一层面上,要从新角度出发,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新陈旧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调动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动性,争取把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极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但是,这与开设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初衷相背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因此,这样的教学策略更加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2.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见许多学校依然没有将学生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由于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使得其产生抵触心理。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学工作不能够顺利地开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争取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想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火焰进行讲解。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蓝色火焰。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意识非常薄弱,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帮助其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但是观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例如,在教学液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具体步骤则是分别用烧杯称取100mL的水与酒精。然后让学生将其同时放入另一个大烧杯中进行混合摇匀,随即让每位学生说出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就会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而是少于200mL。随后教师告知是因为两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其善于观察的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落实这两点工作内容。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5

  摘要:20xx年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大概念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进行了强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大概念, 应在横向拓展中建构知识体系, 在纵向深入中建构科学方法, 在螺旋递进中建构层级概念, 以帮助学生广泛、系统地吸纳知识, 快速有效地运用知识, 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理解与认知, 初步形成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精神, 构建出一个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 大概念; 教学策略;

  20xx年伊始,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出台, 相较于旧版课标, 主要在6个方面进行了重点修订。除却广受关注的低年级的课程确定恢复以外, 还涉及到学科素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理念变革等方面的修订。在重点修订内容中, 所涉及的科学教学要基于大概念基础实施的理念也是颇受关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xx年版) 》中具体详细地列出了18项科学大概念, 其中物质科学领域6项, 生命科学领域9项, 技术与工程领域3项, 并这样写道:“教材的整体设计要呈现出不同科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一些科学知识之间存在逻辑顺序要利于学生感悟这种顺序。某些知识之间存在着非本质的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在相同的内容领域, 也体现在不同的内容领域。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的实质性联系, 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 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 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进阶性的教学, 展示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科学方法的一般性, 这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1]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xx年版) 》对大概念渗透科学教育的强调痕迹非常明显, 那究竟什么是大概念呢?为何要强调大概念?而大概念理念又将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科学教学中呢?就相关问题笔者尝试进行研究, 希望能为一线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教学参考。

  一、科学大概念及其内容

  科学大概念和日常教学中提及的“概念”和“科学概念”均有所不同, 它是可以适用于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内的物体和现象的概念, 它是能够整合众多科学知识的科学学习的核心。与其相对应的概念称之为小概念, 小概念是只能运用于特定观察和实验的概念。在科学学习过程中, 碍于科学知识的综合性特征, 我们无法学习完所有的科学知识。因此, 我们试图通过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来解决这一困难, 把这些概念称为科学上的大概念。科学大概念是在具体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科学事实和科学事业更为宏观而具概括性的认识和观念[2]。

  大概念主要包含两个内容——核心概念与共通概念。核心概念是在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具有统领作用的概念, 它是侧重于统一学科内部的重要概念[3]。它是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基轴与核心, 是能把零散的科学知识串珠成链的金丝线, 能帮助学生理解和研究更复杂、更难解决的问题的关键知识, 能在多个年级中进行主题式的持续教学, 从而实现教学的螺旋式上升和层级性攀爬。因此, 核心概念既是基础也是内核, 能聚焦学科知识, 更能衍生学科知识。共通概念则是侧重于不同学科之间共同涉及的概念, 它是多门学科内部概念的同一体现, 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领域中相互关联的知识组织成科学、连贯、条理清晰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4]。

  二、大概念渗透教学的意义

  早在4年前美国颁布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中就已提出:“科学教育内容要围绕科学大概念来组织与实施。”将大概念理念渗透教学中究竟意欲何在呢?笔者认为大概念理念指导教学至少有以下两项优势:

  1、 广泛、系统地吸纳知识

  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多学科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知识范围广, 密度大。事实上科学知识本身就是成几何级数增加的, 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所能教或学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大概念理念渗透下的教学方式可以引领学生实现一个趋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 有助于学生建构一个蛛网式的, 具有关联性、发散性的知识领域。在这个系统中, 学生能够接触与思考以核心概念为内核的、更为宽泛的学科知识体系, 从而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身处完整与全面的体系中学习, 能促进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形成,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更广泛、更高效地吸纳知识。

  2、 快速有效地运用知识

  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提到了专家与新手的差异, 当他们完成相同的任务时, 专家与新手所反映出的水平差异很大。专家之所以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 原因就在于相较于新手, 专家在特定的领域中具有系统而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5]。可见, 宽泛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有意义的信息模式的.敏感度, 决定了其所关注的事物能否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快速有效的理解、记忆、组织、推理、再现及运用。

  三、基于大概念的教学策略

  有研究表明, 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 其脑海已经存在“相对原始却又并不准确”的初始概念, 我们称之为前概念。前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以一定的“结构”形式所存在, 但这种结构更多的是以表象的形式存在, 而对内在学科本质的理解还是需要通过全面、多元、深层的学习去获取。如今, 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 学生的成长经历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此, 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去建构以大概念为基础的教学结构, 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日常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如何依托大概念理念进行实施?其实是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法——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内容扩展与关联, 在此笔者提出三个策略:

  1、 在横向拓展中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中如何避免科学知识的碎片化与零散化?教师有意识地依托大概念, 为学生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学生获得关于科学及生活的图像, 并由互为关联的物体组合而成。正如一栋高楼并非是简单的用砖头堆起, 科学也是如此, 它并非由一些相互孤立的事实堆砌[6]。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去进行横向的知识关联, 而非就内容论内容, 就现象论现象, 更不能就知识论知识, 而是要统筹教材、关联内容、勾连内涵, 追寻本质。以《寻找土壤中的小动物》对比教学的片段为例:

  小概念教学:

  师:同学们, 翻开土壤, 大家都发现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生:蚯蚓、蚂蚁、屎壳郎、蜗牛……

  师:同学们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来观察观察这些小动物都有什么特点?

  大概念教学:

  师:同学们, 翻开土壤, 大家都发现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生:蚯蚓、蚂蚁、屎壳郎、蜗牛……

  师:同学们很仔细, 那我们先来看看蚯蚓, 大家觉得它能够长时间离开土壤生活吗?为什么?

  生:不能, 它需要湿润的环境, 还要充足的氧气、舒适的温度和足够的食物……

  师:那你们找到的其他动物是不是也和蚯蚓一样需要这样的环境才能生活?

  生:蜗牛也是这样。

  师:那蚯蚓、蜗牛等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生存环境呢? (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体需要长时间进化以形成特定的功能)

  案例中的小概念教学方式仅仅是围绕现象谈现象, 而大概念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通过某一现象去关联其他相关内容, 寻找事物的共通点, 理解一些涉及物体、现象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相互关系, 从生物的现象到特点, 再到生物的进化, 实现现象背后的本质挖掘。

  2、 在纵向深入中建构科学方法

  除却横向的知识整合与勾连, 科学教育还应该在促进学生理解有关科学方法、科学探究及推理上面渗透大概念理念。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的纵向建构意味着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方法建构的深度空间, 引领学生通过自身挖掘探究方法来深化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收集和运用数据来验证想法。学生是以发展理解、寻求突破点的方法参与活动, 教师有意识地、纵向深入地培养学生在科学方法上的认知与发展, 将帮助学生形成对科学本身的大概念。以《观察植物细胞》教学片段为例:

  师:刚才我们发现往萝卜杯里倒入30ml盐水, 过了一会水量变多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应该是盐水起的作用。

  师:如何证明呢?

  生:往萝卜杯里倒入同样多的清水试试。

  (实验尝试)

  师:我们发现倒入清水的萝卜杯液体量没有发生变化。那盐水杯液体量为什么会增加呢?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生:可能是萝卜里面的水分被盐水吸出来了, 可以用显微镜看看盐水杯萝卜细胞结构, 再看看清水杯萝卜细胞结构, 进行对比观察。

  (学生实验)

  师:有什么发现?

  生:盐水中的细胞结构比较紧密, 细胞膜与细胞壁分离。

  师:把盐水倒掉, 再倒入30ml清水, 再观察水量?

  生:水量变少。

  师:继续想办法证明现象, 寻找原因。

  (学生再次观察切片)

  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多次对比、深入挖掘科学探究方法来进行相关概念的自主建构。方法的纵向深入, 让学生了解到细胞结构的特性,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相互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的是科学大概念的自主建构。

  3、 在螺旋递进中建构层级概念

  将大概念的理念渗透科学课堂绝非是一两节课可以完成的, 而应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周期性的过程。在小学六年的每个年段, 甚至是每个年级中, 任何关于学科内容的理解都应该是建立在已有的概念、技能和意愿基础之上的攀爬, 然后在回望中收集有关的想法、信息, 作为下一步教学的基础, 随后继续向上攀爬……所以大概念的渗透应该是在一种螺旋递进的过程中的渗透, 由此帮助学生建构具有层级的概念体系。以大概念在《物体具有一定特性, 材料具有一定性能》教学中的层级建构为例:

  二年级结束时:物质以不同的类型存在, 有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四年级结束时:物质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存在, 某种物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这取决于温度。可以按照材料的可观察性质、用途、天然还是人造的, 对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各种物质都是由一系列小碎片组成。

  六年级结束时:任何物质都可以被切分成小到用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但它仍然存在, 且可以借助其他方法探测出来。当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甚至是在一些看似物质消失的变化中 (如溶解、蒸发) , 物质的量是守恒的。

  由此可见, 每一个层级的攀爬都是在前一个层级的基础上进行的。相较于前一个层级, 相互之间既有重叠也有独立, 所以大概念是在一种螺旋递进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层级的建构的。

  总而言之, 基于大概念理念下的科学教学, 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 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概念背后的学科本质, 获得更多的体验感悟。这将有助于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 初步形成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精神, 构建出一个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59—72

  [2][3]秦敏、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育知识横向整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xx

  [4]万嵩海、例说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学[J]、中国教师, 20xx (6)

  [5] (美) 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 等, 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27

  [6] (英) 温·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韦钰, 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xx:7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6

  摘要:笔者发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思考如何从“问题式”教学这一方法入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式”教学;思考与实践

  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主要结合科学教学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思考如何从“问题式”教学的方式出发,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一些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

  笔者认为:经常去分析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一起来解读下面几种现象,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现象一:课堂上,总有部分学生从开始坐到结束,一言不发。如果教师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课堂上表现更多的是一片沉默。思考:对教师没有积极回应,说明学生没有养成提高的习惯,或者学生缺乏主动提问的能力。很难想象,他们在课堂上能学到些什么?现象二: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管其质量如何,一句“很好,请坐”,而后不再过问。思考:教师经常性忽略学生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受挫。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少,提问的能力也很难有提升。现象三: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时,教师会根据课前的预设,选出自己想要或与本课有关的观点“供”他们研究。余下的.教师则说:“同学们,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好吗?”但课后真的继续研究了吗?思考:看似是一种鼓励学生自主研究的教学,实则是教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试问:学生真的有能力完全独立展开自主研究,不需要老师的任务帮助、提醒吗?因此,一句“课后研究”也就成为了“到此为止”。现象四:在具体研究某一问题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无价值、无意义”的讨论。思考: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在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是在带着学生一起浪费时间,一起走向畸形的“问题教学”。

  二、对策:加强“问题式”教学

  纵观以上所举的一些教学中的不合理的现象,其关键原因在于教师对新课改、教材把握还不到到位。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变他们被动的学习态度与观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列举一些在“问题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与大家共勉。

  1.合理确定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科学教学中的研究问题一般由教师自定、学生自定、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筛选和确定三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展开问题教学的学习。确定问题形式可以多样,但切勿图个省事,走上两个极端:凡事都是由教师直接给定,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反,凡事由学生决定,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教师给学生牵着鼻子走。

  2.问题来自哪里,如何选择

  总的来说,问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可以从教材或生活中去寻找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我们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某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于老师的疏忽没有做好准备,而在课堂无法实行,答应学生下一节课再来研究时,教师必须把承诺兑现。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能主动地去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3.什么样的问题最合适

  什么样问题最合适学生去进行研究呢?笔者认为:“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才会参与其中,并表现出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只有合适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参照《有效教学———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中的表述,简而言之为: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问题现实性和真实性、问题要注重创造性和准确性相结合、要区分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要区分真科学和假科学。

  4.科学课中设置的科学型问题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去进行问题教学,才能体现问题教学的价值。在科学课中的科学问题应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科学型问题应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二是科学性问题应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三是科学性问题应具有高效性。另外,提出的科学性问题应力求做到基于核心和形成系列。因此,在进行问题教学时,我们老师对于“问题”要把握到位。

  5.如何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进行问题教学,其中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可以从以下途径中去寻找问题:如在猜想与结果的矛盾中提出问题;在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在有结构材料的研究中提出问题;在深入研讨中提出新的问题;在知识的迁移中生发新的问题;由实验现象提出或发现问题等。总之,我们可以利用一切课堂教学中乃致课堂外的资源,去激发学生打开“问题”的大门,在“问题”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6.关于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我们要注意三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于问题的设计也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问题要能使学生有所关注;二是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三是重视“答非所问”的现象。

  7.科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对于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提问,我们也可以讲究一些技巧,从而提高问题教学的效率。课堂提问具体体现以下几点:①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即要精心设计和筛选;②做到简明扼要,提出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有计划学习,并合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提问的时机;⑤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⑥讲究一点艺术性;⑦留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⑧抓住时机生成问题。以上是笔者对科学课堂教学中加强问题教学,提高有效教学的一点认识。当然,在问题教学中需要我们去理解、去认识、去反思的东西还有很多,但只有我们重视了问题教学,才能把目前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效去解决,教学之路漫漫而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

  作者:贾建刚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7

  摘要:随着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开展起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环境出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校在如何正确实施科学课程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及时解决。笔者先分析了目前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然后通过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意见,希望对以后的小学科学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引言: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的背景下,培养科学家已不是科学教育的目的,而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小学阶段的学生就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的,充分利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自身特点可以有效的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存在这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出现基本都是由于新课改的实施与实际状况不匹配造成的。

  1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1.1对小学科学教育认识存在误解:

  应试教育一向是我国教育的“目标”,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语数外三科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而对其他科目缺乏一定的重视。正因如此学校在科学教育的课程中就不重视,甚至往往仅仅存在于课程表上面。

  1.2小学科学教师队伍配置不合理:

  小学科学课程是存在很强的综合性的学科,对执教教师的要求较高。有些学校无法满足对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往往使用一些老龄教师或者很多教师是一兼多职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学方法及观念比较老旧,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在一些边远地区各类抽考或者统考时不考小学科学课,因此小学科学课就被放置在教学的边缘位置。大多数教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快乐,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的下降。

  1.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缺乏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仅仅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如果缺乏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那么教程的作用也就不大了。小学科学的教材也应该是自然界中的材料实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课率还是不高,基本还是在黑板上设计实验、口头讲述实验为主,这种原因的出现主要因为虽然配备了实验仪器设备但是缺乏可以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及可用的材料。

  2改善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小学科学教育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科学教育的质量,对于教师高效的完成教学工作很不利,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成了新课改实施的.瓶颈,因此如何正确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2.1提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作为学校的领导应该首先正确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育。其次,选择适合科学教育的教师担任科学教学工作,严格要求教师按照课程表的安排上课,而不是让其只存在于课程表上面,只有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才能保证科学课程的有效开展。消除主课、副科的思维,把科学课程放到正确的位置上面,让学生也意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让他们也加强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在高校的招生工作中扩大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招生工作,解决目前专业科学教师缺乏的现状,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教育。

  2.2加大对科学课程的教育投入:

  科学课程的开展不同于其他课程,它需要一定的实验仪器开展一些实验课程,这就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没有这些实验器材的辅助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就很难有效的开展,正是由于没有实验设备使得很多老师及学生很少进行科学实验,导致教学的质量严重降低。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大经费的投入,同时加强对经费的监督工作,使这些经费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在配备实验仪器的同时还应该订购一些实验教材。学校在购买实验仪器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保障科学教学的质量,寻找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保证老师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科学实验。

  2.3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

  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师很难承担新课改的教学工作,就职前教育来看职前与职后的教育工作严重脱节,当前教师培训的效果不佳,很多教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口头理论理解上,并没有转化为教师的职业经验,因此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科学教师的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挖掘科学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给任课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条件和机会,多于高校合作,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及学者针对性的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是任课教师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把课程的新理念应用到科学课堂当中。

  2.4小学科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多学科的一个集合体,由于科学是一个随时发展的,对科学教师来说要求比较高,对任课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人们常说科学教师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与时俱进的通才,这个形容毫不夸张。因此科学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广泛的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当今我国的科学教育工作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理论作为支撑,从而不断地提高科学教育的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9):18—20.

  [2]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段佳.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素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33—34.

  [4]赖肖冰等.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6)61—6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8

  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载体。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当中,由于小学生存在年龄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认知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无疑会使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当中呈现出各自的鲜明特点。因此,不断探讨分析不同学段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特点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探究的概述

  从本义上来看,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在探究自然界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动。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科学探究的含义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学前心理学教授庞丽娟、陈琴认为,科学探究是个体通过自主地研究和调查来认知自然的活动,并对其进行解释。而大学教育学著名教授徐学福认为,在课堂上实施科学探究时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即基本精神和基本程序,两者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达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时,不仅需要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进行模拟来开展探究教学,与此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本质,帮助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另外,美国利昂·莱德曼教授认为,科学探究与科学过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科学探究也同样包括过程技能的发展,比如,观察、猜测、推断以及分类等。根据对以上科学探究概念的梳理,可以从两个角度对科学探究进行理解和解释,一是,科学探究属于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经历一定的阶段。二是,科学探究是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过程技能。其中,科学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测量以及分类等;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归纳以及演绎等。本文立足于将科学探究理解为是一种认知过程来进行分析。

  二、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1、科学探究是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载体

  在国际科学教育中,科学素养是一个理想目标,尽管目前并没有达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能够归纳出它的共同因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的价值观和态度、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有效运用科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目标。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知识,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科学知识的建构与发展。与此同时,借助科学探究能够使学生逐渐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且,借助科学探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从而使小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可以以科学探究为依托,不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是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途径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充分领悟科学家们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方法。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途径之一。科学探究活动是让小学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科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过程,需要小学生明确能够探究的问题,设计出具体的探究方案,收集到有利的证据,并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明显包括某些过程技能。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探究是需要科学知识与其紧密结合的一种认知综合能力,而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过程技能。同时,由于科学过程往往是在小学生对具体的科学知识进行思考时才会发生,因而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知识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小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当中,除了过程技能以外,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推理以及批判性的思维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知识在形成过程中原本就是一种不断循环和不断补充的过程,能够使科学知识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学生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依托,无疑能够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不同学段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特点

  1、不同学段小学生提出问题的特点

  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如果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也就不会有科学探究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使探究的问题得以明确,首先必须提出问题。儿童的天性就是好问,他们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越多,则表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越强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所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内容绝大多数是以具体的科学教材为依据而进行的,由于小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因而探究的问题则应该来源于小学生自己,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努力地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鼓励并积极引导小学生在教学范围之内提出自己感兴趣而且想研究的问题,而要想为小学生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则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小学生提问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蚂蚁》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提出了问题:"关于蚂蚁,同学们想研究什么呢?"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提出了各种自己感兴趣且想研究的问题,如,"蚂蚁的身体长什么样?""蚂蚁怎么搬东西?"以及"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等等。而在进行四年级《食物中的营养》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关于食物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小学生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我们吃的米饭有什么营养?""我想知道哪些食物最有营养?"以及"为什么吃了食物我们就可以长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从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判断与认识而提出的问题。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了与日常经验相关联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小学生已经开始了对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提问,开始思考为什么的问题。

  2、不同学段小学生形成假设的特点

  科学探究在明确了探究问题之后就需要对问题可能的答案进行假设。在科学探究当中,小学生提出假设是一种预见性活动,对探究的方向产生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在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是一个高度思维化的过程,小学生在提出各种假设的基础之上,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将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在实际推理过程当中试图分析出合理的假设。针对小学生假设能力来说,年龄阶段无疑是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在环境,使科学假设能力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层次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上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在假设环节,小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将食用油倒入水中,油会浮起来""水流动较快,而食用油流动较慢"。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学生假设内容侧重于对事实现象的预测,在认知结构上已经存有部分抽象概念,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还无法摆脱客观世界,在作出假设的过程当中往往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还需要依托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而教师在进行高学段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提出了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这时,学生纷纷提出了许多假设,如"可能与用力的大小有关,用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可能与物体的重量和大小有关"等。由此可见,高学段的小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内容往往集中在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与中学段的学生相比较,对事物现象的假设已经上升了到一个新的梯度。高学段的学生在形成假设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完全摆脱具体内容的束缚,同时能够通过抽象的逻辑加工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出假设。

  3、不同学段小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特点

  在科学探究中,设计方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明确了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会在小学生独立完成验证方案的思考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方案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再通过集体讨论对初步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设计方案在科学探究中是最能够体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环节,小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想方设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无疑给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充分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对于不同学段的小学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设计方案的特点也是不相同的。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学段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之后进行了设计方案的汇报:小组展示:"滴"的方案——用滴管分别往平放着的金属片、塑料片、木片、纸片上分别滴水,对四种材料的吸水性进行比较。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他们设计的方案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吗?激发了其他小组的提问,如"滴水的时间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滴管距离纸面的高度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等等。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设计时已经能够考虑到控制变量,但考虑的变量还比较少,对影响实验的间接因素还缺乏充分地思考,还需要对实验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教师在进行五年级上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某小组给出的设计方案是用5个纸杯,在纸杯的底部钻一个小孔,并在其外面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孔中口朝下,将其放在台灯下面对温度的变化进行观测。由此可见,与中学段的学生相比较,高学段的小学生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时不仅能够充分考虑到影响实验的大部分因素,同时还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从而能够设计出更加完整的探究方案。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主要教学方式。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将科学结论教育转变为科学过程教育,从而实现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向以探究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强调让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来学习科学知识。现阶段,在国际基础科学教育中已经达成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共识,各个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探究式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小学生在真实情境的探究过程中获取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使他们得到相关科学技能培养,并且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本质,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叶宝生,曹温庆。哲学重演律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

  孙可平,冯兰。脑科学视野下理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辩议。全球教育展望,20xx(10)。

  许应华,徐学福。论科学假设能力的结构与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xx(04)。

  徐婷婷,叶宝生。浅谈表达与交流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2)。

  孙明国,杨胜涵。微微打开一扇窗:例谈认知冲突的把握。湖北教育:科学课,20xx(0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信息技术把以往的教学模式来了一个颠覆,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实现了知识的完美转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了具体直观的动态化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如果他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灌输性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把知识穿插到图片、视频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科,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上应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CAI课件的使用实现了知识的动态化,知识呈现的方式学生也比较喜欢,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激发,将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了乐学乐教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在星空中》的章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粗浅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但是牵扯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魅力,把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呈现给学生,教师就可以巧妙的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把美丽的星空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再结合这些信息技术诠释理论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完胜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科学讲授的内容很多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对于一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对于这些学习难度系数较大的.知识点如果采取机械式记忆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对于小学科学而言,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有重点难点之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板书版画授课,使用挂图,纯碎的语言描述等,这些途径小学生一般不是很喜欢,虽然老师讲的津津有味,甚至口若悬河,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得不到激发。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话,就可以通过声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知识,也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多媒体技术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视觉、听觉和体验上给学生很大的冲击,在辅助教学上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把复杂枯燥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图像、动画等,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小学生天性好动、贪耍,如果课堂吸引不到他的注意力和兴趣,他就会脱离课堂,甚至思想逃离到课堂之外。而多媒体以声文图茂的优势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着他们,有利于他们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时候,对于课堂中牵扯的知识点,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包括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小学生生活阅历肤浅,了解的生活常识也比较少,讲授式的授课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此攻破这些重难点,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果能通过视频讲解或者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的话,学生就会非常理解了,并且理解的更加透彻。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知识的转化,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大大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顾名思义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其实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接受和了解了多少知识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情,应该落脚于学生的发展上。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做到学会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颠覆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比如在讲授《面包发霉了》的时候,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发霉面包的危害以及发霉的原因。但是无论是从化学常识还是医学常识,学生都很难理解。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教师可把这一课制成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块发霉的面包,然后再显示两组试验的详细过程,最后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文字性小结。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使其思维性、创造性和严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0

  [摘要]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小学生科学概念学习的两个阶段———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是通过科学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联系起来的。从小学生的科学认识过程入手,从解释和预测功能视角出发,对北京市小学科学教学评优视频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在科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注重概念结论,忽视方法引导;注重概念获得,淡化概念应用;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未能协调。提升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质量的对策为: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并重,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缺一不可,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

  [关键词]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解释与预测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热爱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1]1由此可见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小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会运用科学知识,才能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在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中进行,而科学概念的学习是科学认识活动的基础。科学理论有解释和预测功能[2]63-64,这对于科学概念同样适用,即学生在获得科学概念后,应该“用科学”,才能体现科学的意义。概念学习包括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阶段,概念应用通过概念的解释与预测功能体现出来,学生只有获得并理解科学概念后才能准确应用,这两个阶段都不能偏废,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之间的有意义联接。这种联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协调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环节,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一、解释与预测功能对小学生科学概念学习的意义

  人类的科学认识过程是从客观事实到科学事实,再到科学认识,最后是科学认识的应用。通过观察与实验从自然界中的客观事实得到科学事实,再用思维加工科学事实得到科学认识[2]42。科学认识的成熟形态是科学理论,得到科学认识之后用科学认识解释自然现象,实现科学理论的功能。当科学认识出现反常或危机时,就会出现修正科学认识或产生新的科学认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虽然小学生的科学认识过程不具备人类科学认识过程的严谨性、复杂性,但是其基本重演了人类的科学认识过程[3]。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经历两个阶段:首先,通过探究实验获得科学事实,在积累科学事实后通过归纳概括、思维加工,逐步获得科学认识;然后,用获得的科学认识去解释和预测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科学概念的学习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合理的科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以及科学能力的提高都有密切关系。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分别对应学生科学学习的两个过程。概念获得通常是以观测和实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抽象、概括由经验获得的事实,进而归纳出科学结论。而概念运用则是从一些作为原理的判断形式出发,通过逻辑推理,解释科学现象和理解科学原理。科学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1]2。当前,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科学事实,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科学概念。这种概念获得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已小有成效,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不仅能够获得大量概念,而且有了主动权,获得了更多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经历。中学阶段,学生获得概念之后,往往会用大量的练习作业来巩固所学。虽然大量的练习并不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特点,但其中也有借鉴意义。不同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情感发展特征不同,科学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小学阶段,虽然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4],但他们逐步开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由于其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有时无法解释科学概念中的原理,所以只要求他们能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足够[5]。而对于这一联系的过程,目前则相对忽视。在学生获得科学概念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获得了概念,而很少联系到概念应用,也有的教师在学生获得概念后只是简单地拓展甚至直接结束教学,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获得了清晰明确的科学概念才能准确进行解释和预测,在应用科学概念解释和预测现象中也能加深其对于科学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两个过程都不能偏废。

  二、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因此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与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有极大的关系。如果只注重概念获得、忽视应用,教师的教学组织就会存在偏差,学生在学科学之后难以用科学。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小学科学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北京市2015年小学科学教学评优课视频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注重概念结论,忽视方法引导

  在“热对流”①一课中,教师通过烧热水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热,甚至沸腾?”接着学生进行模拟烧水的探究实验,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并在烧杯中放少量锯末,观察锯末的运动路径。学生观察到的路径有锯末先上升再下降、锯末在水中从下到上转圈两种,这两种路径都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的缩影,只要稍加引导便能得出结论。然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了解“锯末运动的路径”与“水的流动”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难以总结结论。最后教师只好告诉学生底部热水类似于热空气会上升,上面的水温度低冷水会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水变热,甚至沸腾,这就是水的热对流。这时再让学生复述解释“水为什么会热,甚至沸腾”,学生仍然十分迷茫,教师又在多媒体设备中出示了结论让学生朗读,并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此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冬天开暖气会很暖和,而且暖气安装在室内下方”,有学生回答时还出现了“热传递”的字眼,但很难说出“对流”。观察与实验设计主要有三种方法:放大法、转换法和对比法。放大法是将观察对象放大,以利于形成强刺激或对细节的感知理解。转换法是将不明显或无法感觉的科学现象转换为可清晰感知的现象。对比法是将两个或多个具有同种性质的科学现象或变化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突出观察对象或通过比较作出逻辑判断。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转换法,即把不明显的现象“水的流动”转换为能够清晰感知的“锯末的运动”,用锯末运动的路径表示水流动的路径从而得出水的对流的结论。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很难由锯末运动联想到水的流动,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转换法的应用,没有由锯末运动引导学生转换到水的流动,使得学生很难得出“水的热对流”结论,都是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朗读复述,学生并没有懂得“对流”概念的.真正含义,很难区分“热对流”和“热传导”。事实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直接观察热水的流动,在学生观察无果的情况下再提出间接看到水流动路径的方法,加入锯末进行实验。注意把整个转换的过程教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从而得出“对流”的结论。这样在应用环节问到暖气安装在室内下方的原因,学生才能准确回答。

  (二)注重概念获得,淡化概念应用

  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掌握科学概念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加入了更多的探究环节,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探究往往很难把握的是时间问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给学生更多探究的时间,教师常常淡化了在探究之后、概念获得之后对于概念的应用,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科学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分离,学生很难学以致用。在“距离变化对磁力大小的影响”②一课中,教师先通过钓鱼游戏(磁铁吸引曲别针的多少)引导学生思考距离与磁力大小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然后再让学生用改进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最后学生总结出结论:磁铁与被吸引物体之间的距离对磁力大小有影响,距离越近磁力越大,距离越远磁力越小。整节课十分活跃,教师也很注重细节,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只是学生很少思考:这节课与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关于磁现象的知识离学生生活较遥远,学生在之前可能很少接触相关知识或者很少关注过此类现象,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会很快忘记。如果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应用,如用绳子拴着小磁石便能很方便地取出掉入装有液体的瓶内的铁制品,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增强学生对磁现象概念的理解,又能实现概念对生活现象的解释与预测。

  (三)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未能协调

  在“光的折射”③一课中,教师由射靶游戏引入,第一次让学生直接瞄准空水槽中的靶心,大多数学生都能射中,第二次让学生瞄准装满水的水槽中的靶心,绝大部分学生都没射中,通过两次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加水之后射不中的原因。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现象,经过启发,学生发现光会有偏折,这种现象就是光的折射。在认识了光的折射之后,回到射靶游戏,询问学生第二次射靶游戏中应该瞄准哪儿就能射中靶心?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说瞄准靶心下面一点,有的说瞄准靶心上面一些。对此,教师出示图片,问眼睛看到的靶心和实际的靶心分别是哪一个,学生回答也比较犹豫。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已经知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偏折,而第二次射不中靶心的原因就是因为光的折射,可是瞄准哪儿才能射中靶心学生很难回答出来。究其原因就是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阶段未能协调。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一条光线不能确定物体位置,一束光才能确定物体位置。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一条光线能产生折射,那么多条光线也有折射现象,多条光线实际就是光束。第二步,我们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太阳光束进入我们的眼睛,产生了视觉,眼睛看到的是物体的像。第三步,折射导致像的位置发生变化。水中的靶心反射的太阳光在传播中发生偏折,我们看到的只是靶心的像,实际靶心偏下方。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偏折,而在应用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是物体的像与实际物体的位置关系,显然这两个环节产生脱节,教师未能很好地协调:一方面,教师没有认识到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之间的联系,所以造成两个环节脱节,学生在获得概念后难以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获得的概念,本身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三、提升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质量的对策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应该把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由生活引出知识,再把知识回归生活。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应该把概念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根据上述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并重

  概念获得是概念运用的坚实基础,只有学生对获得的概念有深入的了解,他们才能准确解释和预测科学现象。在“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④一课中,教师从生活中常见的小灯泡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展开研究。首先,让学生用给定的材料尝试点亮小灯泡,会有学生发现小灯泡亮的连接方法,此时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连接方法的特点。然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观察思考问题再次投入到实验中去,在成功发现多种连接方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归纳总结出“闭合回路”这个科学概念。最后,学以致用,分析小灯泡不亮及小风扇能够转动的原因,学生能快速回答出正确答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放大法,先给材料让学生寻找小灯泡亮的连接方式,在学生发现多种方法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因,把原本小灯泡内部看不见的结构放大,让学生观察外部导线与灯泡内部的连接方式,进而得出结论。学生在概念获得阶段层层深入,充分掌握和理解了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所以在应用阶段学生很自然回答出原因。这里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概念获得过程的引导,为概念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能够很好地解释其他科学现象。

  (二)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缺一不可

  在“电能产生磁”⑤一课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再现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对小磁针的作用”和安培实验“通电线圈对小磁针的作用”,得出电和磁之间有联系的结论:电能产生磁。然后,让学生判断:两个学生在野外不同位置(一个靠近高压电线、一个远离电线)使用指南针会有什么不同,提醒学生在野外使用指南针时的注意事项。本节课的亮点是最后的迁移运用环节,教师在学生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后并没有立即停下来,而是接着把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是概念学习的两个阶段,二者缺一不可。概念的获得阶段是一节课的重心,教师在这个环节应当多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学生只有在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解释和预测生活中的现象。科学有解释和预测功能,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用科学服务生活,用科学也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应用环节必不可少。

  (三)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

  在“轮轴”⑥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转动的竹筒把重物提起来,为建构“轴能够绕固定点转动”做事实依据。接着用竹筒和小竹棍组合把重物提起来,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是竹棍带动竹筒转动,并且两者组合更省力”,为“轮带动轴转动省力”做铺垫。然后把小竹棍换成长竹棍,发现更省力,为建构“同一个轴,轮越大越省力”的规律积累事实资料。运用更多的竹棍,怎么能使手运动的距离变近?引导学生认识到竹棍的运行轨迹是圆,从竹棍中抽象出轮,上升到抽象的轮和轴的组成、运行上来。学生对轮轴就有一个慢慢建构的过程,并且直观感受到轮轴可以省力。这时再拓展到生活中辘轳提水的装置,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是轮轴装置,并分辨出哪里是轮和哪里是轴。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概念获得环节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轮轴,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很直观地认识到轮和轴,并且联系生活实际,把概念获得和应用有机联系起来。教师在学生获得轮轴概念时就把轮轴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轮轴的运用考虑进去,所以学生很容易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当然,应用不一定单独成一个环节,可以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注意拓展应用。斯宾塞曾提出过“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论断,从中可以看出科学知识对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把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放在同等位置,并且充分协调两个阶段的联系,把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迁移,用学过的概念、原理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把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1

  前言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应始终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而教导学生,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十分被动,思维方式受禁锢和束缚,不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并且能够为他们敢于质疑提供有利条件。传统教学中,教师为维护课堂纪律而表现出较为严厉的态度,使学生心生恐惧,不利于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提出质疑问题。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环境,在维持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树立教师的亲切和蔼形象,又能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有效问题提供良好条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对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探索欲望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其次,在寻求答案时,必然为得到结果而发散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学生探索中,其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例如在《杠杆》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教学基地转移至校园一角中,选择一块较重的石头,问学生能否将石头移动。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都失败了,或者无法移动,或者移动过于吃力。此时,教师找到一根粗细程度合适的木头和大小合适的石头,利用杠杆原理轻松移动石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得以激发,而且在求知中明确杠杆原理。

  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更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思考,以提出有效的质疑问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大气压力》的教学中,作者提问:“一杯水和一张纸,哪个更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水重。作者继续问学生,“相信一张纸能托起一杯水吗?”班级学生全部摇头表示不相信。与此同时,许多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于是,作者将大气压力的知识内容直接讲解,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且了解大气压力原理和明确问题的答案,对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将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中,虽然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实验步骤讲解和操作,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程过渡到理性认知,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讲解人类呼吸时身体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对呼吸时胸围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和记录,通过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能够自主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五、加强教学评价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进行有效评价,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对更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其次,如果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则不应指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补充,并期待下次表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合作探究性的作业任务,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以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六、结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科学探索欲望,引导其积极发现问题、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效落实教学评价环节,逐渐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

  一、结合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往往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兴趣,对更加形象直观的事物、原理等更有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实验,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妙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浮与沉》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两只大小形状都一样但是重量却不相同的小船,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实验,测试将两只小船同时放进水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在讲解《镜子》这一课时,让一个学生在讲桌下蹲着,使得班内其他学生都无法看到他。选取几个同学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写字,由这个蹲着的同学猜他们写的内容。几组同学实验过后,同学们都会奇怪为什么无论后面的同学写什么,蹲着的同学总能说对。然后,由教师向大家展示潜望镜,讲解潜望镜的构造原理。课堂最后,由同学们轮流使用潜望镜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引导学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一节课,如果只有教师进行课程讲解,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交流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是辩论,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解《雨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刚从冰箱里取出的矿泉水,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瓶外壁上的这些水珠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出现水珠。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之后由组长发言说明小组观点。班内同学针对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辩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引导,带领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又比如,学习《燃烧的秘密》一课时,在刚上课时由教师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之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让学生先自己思考五分钟,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二十分钟之后,挑选几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要给予任何判决,针对不同的'意见,由学生自己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程的节奏与课堂的纪律。最后,将学生的看法进行汇总、分析,由教师进行问题的讲解。

  这样的课堂更有趣味性,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有助于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开放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包含着天文、地理、生物、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心。科学的教学不应只仅限于课堂上书本知识的教学,还需要与生活中其他各个方面相结合。比如,在学习《未来农业》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嫁接、改良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学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在进行《节约用水》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周围的河流水域进行观察,了解周围河流的使用以及污染的情况,分析污染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水流污染、水资源缺乏的视频、图片,让学生了解水流污染的严重性以及水资源缺乏的严峻性,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节约用水的紧迫性。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形象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他们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知识,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去,体会到科学这门课程的魅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加有关科学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结语:

  小学科学教师应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有组织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真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3

  摘要:Stem是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于一体的综合教育。美国Stem教育实施以来,为全球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我国的Stem教育正处于发展时期,一线教师不断的尝试应用Stem教育理念,并对课程进行改革。

  关键词:Stem教育;学科融合;科学

  Stem在现在小学教育界很流行,它是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和传统的课堂相比,stem更多的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是一位一线科学教师,经常接触stem教育理念的学习,也深知创新和实践对科学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我想通过曾经做过的项目学习以及实践课例,来分享下stem给我的一些启示。

  启示一:从生活中来

  掌握学科知识并非stem项目学习的最终目标,体验、经历教材内容以外的知识,并让学生对生活事物有更丰富的经验认知,才是stem的重要目标之一。在stem教育里通常会提出一个与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将问题镶嵌在生活情境中,在笔者和学习者共同合作完成的项目研究过程中,stem学习是以项目为基础,通过学生在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出现问题,老师进行扶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再设计,最终完善作品设计的一个过程。作品的设计是整个项目学习贯穿的主线和驱动力,并且学生还要进行设计、实验、观察、修改、讨论、整理数据等学习活动。在此期间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初次在教学中尝试stem教育时,课题是学生所提出的,也是学生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如何比较物体的轻重。确定学习项目的课题:《比较物体的`轻重》,这个课题充分体现了孩子对生活中事物所充满的求知欲,这远远比给他们题目所能产生的求知欲强得多。从生活中选择课题更有利于学生小学科学的探究学习。这就是从儿童适应社会的角度为抓手选择典型项目进行结构化合理性的设计,让学习者自主的完成项目,习得蕴含在项目之中的多个学科知识与技能。在校园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校的花园、草地、科学室,甚至是路边的花坛的布置,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学到了一些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培养了学生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花园中树立一个展牌,展牌上可以是介绍花草树木的小知识、养殖小窍门、保护植物的宣传语,甚至还可以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小漫画。这样,每一次在校园中不经意的一瞥,就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熏陶。丰富有趣的校园和教室科学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启示二:学科融合

  stem其实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首字母缩写,很显然学科整合,将各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之间的连接点整合起来,将多个学科的课程整合方式实则就是强调实际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实际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基于stem教育理念将各学科整合在生活实际问题中,在设计、实验、完善过程中的分析将会至关重要。基于在《比较物体的轻重》的项目研究中,学生以小团体的形式自由组合,每个小团队选定一个研究小点开展,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手就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轻重,那就首先需要认识什么是轻重,并且要了解什么方式可以准确得出物体的轻重。他们立即想到要通过互联网学习,那就给他们提供平板电脑。他们搜集了相关知识,发现天平就可以比手更加准确且简单的知道谁轻谁重。于是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天平。在此期间进行分工合作,一组进行天平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知识搜索,另一组寻找天平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反复的设计,对比资料,改进,最终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制定实验计划,也掌握了实验的方法,最终解决了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搭支架》一课,书中要求学生采用塑料吸管、大头针、线等搭建支架,用吸管做材料在连接时,学生可通过多种方法连接吸管,选择嵌入式,接口易发生滑落。选择绳子绑,耗时较长且麻烦;由于吸管较脆弱,容易破损,造成重复操作,不仅大大降低了搭建的速度,积少成多,也是一笔较大的消耗。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几何教学用具,该教具由塑料小棒,球形连接器组成。几何教学用具用一个球作为接口,球的表面有很多孔,只要把小棒插入对应位置的孔中即可,灵活方便。学科间的融合,大大提高了科学实验的效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发现原来学科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就会有新的突破。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启示三:成果展示

  stem教学评价和传统的纸笔测试性的评价不同,更侧重于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结局问题的渴望感。例如stem可以通过制定更加细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小组进行评价,如评价小组合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等。相对传统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现今科学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但往往会忽视成果。stem教育理念强调对于一个项目成果的展示与运用,仅仅理解一个科学概念并不够,而是要通过设计、实验等一系列活动,真正的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甚至制作一个产品。这一理念其实对我们小学科学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所以笔者认为,stem教育给我在小学教育中带来的启示有以下三点: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要将学科概念整合运用,要强调成果展示的重要性。通过stem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探索,我发现了stem的魅力,对自己的科学课堂的教学进行反思与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是stem教育如何完美地融入科学课堂中,仍需要不断研究与实践。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4

  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研究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我国各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程度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多媒体设备的配置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从形式上及内容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可以增强各科目教学的趣味性及全面性,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就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则可有效改善其教学的不足。以下本文将简单分析小学科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重点围绕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及注意事项展开深入的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对于教学环境的要求^高,该学科涵盖的内容大都比较抽象,因而传统教学方法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亟待提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非常关键,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可以非常直观地将一些实验中无法观察到的细微变化完整诠释出来。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教学信息化的扶持力度,大部分学校都拥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小学科学教师须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灵活加以运用。

  一、小学科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较为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但是要想确保该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以发挥出来,需要教师客观进行分析及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认知,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科学教学的魅力,该学科集实践性、创新性、学术性于一体,因此确保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十分关键。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科学教学须紧抓时代脉搏,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积极配合参与科学教学活动,打下扎实的科学基础,并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从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该技术具备的创新性、趣味性、直观性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因而教师需在实践中适时、正确地加以应用。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及注意事项

  1.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科学教学

  科学教学涵盖的内容较广,其中部分教学内容很难用语言或者简单的课程实验进行展示,此时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直观地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将其展示在学生面前,起到降低教学难度的作用。就《人体消化系统》教学而言,从食物的咀嚼到排出都有其既定的过程,其消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涉及的器官等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出来,直观、真实演示教学下,学生会更加了解人体及器官。同样在《耳朵的科学》教学中,耳朵接收音波的过程是无形的,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清楚耳朵接收信息的全过程。

  2.以兴趣为导向,强化学生的.科学认知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时拓宽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下,教学的趣味性将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可以在浓郁的科学教学氛围下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如在《眼睛的科学》教学中,学生需非常明确地知道眼睛的构造及作用,并了解人们能够看到东西的原因,此时,教师可借助模型来帮助讲解,并通过相关的视频或者简单的小实验解决学生的困惑。这种教学方法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但是,教师不可盲目地依赖与运用,合理、适时的应用才是提升其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揭开塑料吸盘衣钩为什么能吸住墙壁这个奥秘时,教师又可利用电脑设计动画软件:衣钩一边的空气娃娃被挤了出来,神情沮丧,另一边可爱的空气娃娃就把衣钩牢牢地压在了墙上。教学时,教师边播放电脑动画软件,边向学生讲解是大气压力使它产生这个结果的科学道理,学生看了电脑动画软件,听了教师的讲解,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如果教师结合观察、实验,使用幻灯、录像、摄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分解演示,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操作,使他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4.优化多媒体教学平台

  经过计算机辅助科学学科的教学,能够把多种现代化媒体的视听功能融合在一起综合运用,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更形象,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形成大容量的信息传送,使抽象的概念成为具体的事物,使静止的画面成为活动的情景,从而使学生恰当地把握好教学的重点,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掌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课后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小学科学教学与其他科目不同,在缺乏直观观察与具体讲解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提升,教师需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更加直观的讲解与演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同时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影视频资源的观赏帮助小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认知,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并在学生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数学教师采用,它成为一种最实用的教学方式。只有科学运用这些课程资源,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整合现代教育资源,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网络作为信息发展的产物,在新课标背景下很受推崇,学生也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利用网络进行情境设置和信息查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优势作用,科学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中绝大多数知识点是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很多概念、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图形的变换、线段的移动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从本质上揭示数学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展示,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在“概率的意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一个抓球小实验:黑盒子里盛有黄、红、白三种颜色的同样大小的乒乓球各3,让学生从黑盒子里一次抓出3个球,总共抓90次,看一次抓出来的都是红颜色的次数,红黄白各一个的次数,两个红色一个白色的次数……这个实验由于课上实验时间、实验场所的限制,学生实验内容、次数不够充分,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和预想的结果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运用Flash课件模拟这个实验,使学生对概率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趣味题目使学生对概率知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整合现代教育资源,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

  现代教育技术能展示大容量的数学信息,拓展信息来源,能进行形式多样的展示方式,从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如果教师直接在课堂上画出相关的几组图形,会大大浪费教学时间,还缺乏形象直观的效果。为更好地优化教学结构,教师通过Flash动画手段让直线移动起来,从而展示直线和已知圆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离、相切、相交的几个概念,学生通过动态观察,理解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值关系,推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这些关系中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方法是成功的关键。在几何教学中很多图形是变化的,如线条的变化、角的旋转、面的转动等,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在过程中可以实现暂停控制,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代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是数形结合的,同时还涉及增减性的问题,学生接触起来较为困难。教师通过科学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通过数学素材的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情境,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学习,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水平,开辟崭新的天地。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1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实用】05-17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荐]05-17

[优]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5-17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05-18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优秀)06-16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华)06-06

(推荐)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品)07-22

[优秀]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