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3-10-08 07:19: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1

  一、说课标、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但,耗时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牢记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

  二、说学情

  这一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且情感丰富,在对本组前三篇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难度应该是不大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充分与文本对话,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结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司马迁是怎样发奋写《史记》的.,深刻感受司马迁的顽强意志与坚韧人格。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艰辛,体会司马迁的坚强意志。

  四、说课时安排、教具学具

  以上教学目标预计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树立面对挫折永不服输的斗争精神。

  第二课时:复述课文;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写字。课前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好词典。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是这样预设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先让学生读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样可以调动起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预习是讲读课文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的对话,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上检查预习尤为重要。首先用多媒体出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词语。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排除字词障碍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最后再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疑惑,以便教师能及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五年级语文优秀说课稿2

  《司》是国标本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时间编成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文本语言精练,凸现了人物品性,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能力训练的好教材。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汉朝时史官的重大职责、司马迁所受的冤屈,对学生来讲,相当陌生,缺乏这些知识基础,对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弥足珍贵,是非常不利的,也会使学生体悟不到《史记》的崇高的史学地位。因此,教学中要适度对一些虚写的语言作充实处理,以变突破难点。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初步《史记》的史学价值和地位。

  其中目标3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过程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领悟这个过程中折射出的司马迁的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分两课时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生字新词的检查和指点,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叙述条理和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采用抓住文本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发愤”进行“读悟品”,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原因,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联系司马迁的生活经历,初步领悟司马迁以历史的真实、国家的利益为重,忍辱负重的可贵品质,从而引领学生突破文本的难点。

  一、复习导入。

  1)回顾课文重要内容:幼年受熏—牢记父托—忍辱负重—终成巨著

  2)精读感悟。

  1、首先让学生总览全文,抓住“发愤”提出纲领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发愤?在什么情况下发愤?是怎样发愤的?),切入文本的新授。

  2、体会“发愤”。

  A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受父亲影响”一句,引导学生探询司马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从中也可初步感受要“发愤”著书的深层原由。

  B抓住司马谈临终前的嘱托“你一定要……啊!”这一句,来感受写好一部史书的艰难和意义的重大。只有体会到这一点,结合第一自然段的理解,才能为下文“负重”奠定理解上的基础。

  C抓住课文倒数一、二自然段,用划、写注的方式,分析这一段中司马迁受刑后的想法和做法,引导学生体悟司马迁忍的是什么样的辱?(常人所不能忍的辱),负的是什么重?(描述从黄帝开始到大汉朝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的一部巨著),使学生对忍辱负重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另一方面,从“司马迁几次想自杀了此残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持着司马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辱,负人所不能负的重,而奋笔疾书呢?从而加深对司马迁“发愤”著书原因的感悟,并进一步突破难点,感受司马迁视事业为生命、置荣辱于度外的伟大人格。

  D抓住末节中的数字“13年、60岁、52万字”及词语“终于、耗尽、毕生”等,结合对上述三个部分的理解,朗读感悟《史记》写作的艰辛和成就的巨大。

  3、小结。

  围绕课题,抓住“为什么说司马迁是发愤写《史记》?”或“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来总结全文。

  三、拓展延伸。

  对《史记》地位的充分认识,可以进一步提升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教学中,安排让学生读一读鲁迅等一些名人给予《史记》的高度评价,可以让学生对司马迁、对《史记》的情感得到升华。

  四、课堂练笔。

  围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事,你此时最想说的是什么?(可以是最自己说,对同学说,对司马迁说,对心有志向而身处困境的人说)

  以上只是我初步的教学构想,教学实施中有待进一步调整、细化,使之更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