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岳》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望岳》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岳》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望岳》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望岳》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板块第一课。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学习本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为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杜甫的胸襟和气魄,提升学生的人文认知。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感悟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远大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难点:背诵诗,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怀。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达到让语文回归到学科的本质属性中来,突出其工具性与人文性,让语文学科回归到一种真实和质朴的状态,不花哨,不走形式,不摆空架字。语文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是生动的,立体的。更是我们汉语言所特有的美及蕴含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思维过程的真实展现,一种从不会到会的的过程。从教者到学生一节课都不会是完美的展现,而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更引起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继而寻求到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手段。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本决定不了读者,那么教师也决定不了学生,而是学生决定教师。因此我渴望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讲解,引导,到放手,梯度式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从歌曲《我爱你中国》的歌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产生一
种对于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课堂,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复习:杜甫其人,创作背景。为深入体会内涵做铺垫。
(三)简要的教学过程:
讲读第一联,突出写作特点及蕴含感情。
师生合作研读第二联,体会用字的精妙及修辞方法.
自主学习第三联,多角度进行赏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问题的能力。深入探究第四联,体会其中的哲理,深入理解作者伟大的胸襟抱负,及伟大的人格。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五、总结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继而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望岳》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教学反思
通过《望岳》这堂古诗歌教学,我也发现以下弊端:
1、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是完美
这堂课,我开发了网络、音响、录音磁带等多种课程资源,但我本人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熟练,诗歌内容和课堂内容是美的,但课件的配制未能与课堂内容起到助燃作用,仅是一种点缀。个别学生未能准确选出合适的曲目,这就要求我自己不仅会教语文,还需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因为文艺不分家。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他才会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纯文学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
2、探究问题,不回避困难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附录:《望岳》扩写
久仰泰山大名,自古以壮丽巍峨闻名。大唐这片沃土上的山河,总能激起我心中那股高昂的澎流。今日有幸一览泰山风采,更是按耐不住心中的激情。一路走来,到齐鲁地区内便望见了泰山的衣角,隐约在前方,碧绿一片,与天际交接处,彷佛交融在一起,分不清你我。素来只闻泰山高大雄伟,如今眼前连亘蜿蜒、青色映城的山脉,让我莫名有种想敞开心怀的冲动。一座山让人感觉高大的时候,不只是登顶之刻,当你在远处眺望它时仍感壮阔,它便真正做到了“高大雄伟”。路程继续往下走,泰山真的近在眼前了。
比想象中的高耸还要甚之,意志不强者必感高不可攀。远望而去它像一个巨人般,坚忍笃定,高大却不单薄,也有稳如巨人的沉稳之心。这种壮丽之美,是其他山河所不能媲美的。似道家深不可测的阴阳八卦,由于地势方位,泰山分为阴阳两面,南面青色如许,北面神秘莫测,加上山中密布的青松绿木,彷佛使人置身一个奇幻美丽、集壮美与秀美于一身的仙境。不得不说,老天也如此偏爱泰山。不得不停下脚步,仔细聆听鸟语花香的自然之声,但却只能闻其声不见其形。小巧的鸟儿即时从前方飞来,人的视线也很难捕捉到密布树木中它的身影。在泰山面前,一切显得如此渺小。向上仰望,山顶朦胧在云里雾里,高深莫测,却没有引诱人“一步登天”的冲动,反而让你深感沉稳,心胸震荡,认清自己的轻浮渺小,懂得需要脚踏实地地接受考验。我只有在此感慨,在此敞开心怀。再优美的句子也描绘不出与泰山交心时震撼纯朴的感受。
今日虽只是观望此山,但所获感受颇为震撼我心,每个人的一生究如泰山,所将承受的磨练往往会比想象中高大,我们则需沉稳坚强,勇敢面对。终有一天,我会登上这巨山之巅,我坚信,坚毅地克服重重困难后,必能看到众山拜倒脚下的壮景。我也将像泰山般,骄傲的屹立在我的人生之巅。
《望岳》说课稿3
一、教学目的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⑤⑥⑦⑧⑨⑩
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二)一读全诗,了解诗体
1、律诗:①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②押韵;③韵脚;
2、节奏:音节划分0000
(三)二读全诗,读准字音。
(四)三读全诗,掌握字义。
岱(泰山)宗(首,大)齐鲁(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造化(天地自然)阴阳(山之北为阴,山之南为阳)
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阔)
会当(应当,一定要)夫(虚词,无实义)青(指泰山之色,青翠苍郁)
钟(聚集)入(收入眼里,看到)眦(眼眶)
凌(登临,登上)览(俯视)曾(通“层”)
(五)四读全诗,了解诗句含义
1、解题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2、诗句理解
①首联:首句远望,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状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②颔联:是近望,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③颈联:是细望,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④尾联: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六)理解性默写: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七)背诵默写
《望岳》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能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录音,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营州歌》
1.出示古诗,听录音
2.简介作者高适
3.小组学习
(1)读通全诗
(2)理解诗意
4.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营州少年从小就习惯了茫茫的原野和丛林,旷阔的原野孕育了他们粗旷豪迈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时时可以见到他们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骑在骏马上奔驰猎射的矫健身影。这种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让人叹服。听说,他们个个好酒量,千钟万杯也修想灌醉他们,而且,十岁的孩子,就都会骑马奔驰了。这可真叫我们中原人感到惊奇,甚至不可思议了。
5、朗读,试背
二、学习《望岳》
1.听录音
2.自由朗读,理解意思
3.诗意:
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告诉你,在整个齐鲁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伟绵延的山势。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偏爱,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丽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峰拔地参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么分明。望着层层缭绕的云气,不禁使我胸怀激荡。我睁大眼睛,久久地望着这迷人的景色,甚至连黄昏时归巢的鸟儿也尽入眼帘。啊,总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顶,去领略那眼底的群山变得低矮、渺小师的雄伟景象。
4.对照诗意,朗读理解,尝试背诵
5.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甫的诗
三、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望岳》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xxxx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xxxx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xxxx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xx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xxxx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
五、背景介绍
六、品情感,赏名句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七、拓展延伸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远大抱负
《望岳》说课稿6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望岳》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望岳》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惧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杜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创造风格和杜甫宽广的心胸和凌云的壮志,体会杜诗的高妙。
二、说学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从小就背诵诗歌,但是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稍显不足。她们已经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只听过,没有亲眼见过泰山,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世界还是有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如何分析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背诵诗歌。
2.通过赏析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解读思想感情的能力。
3.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同小组讨论和朗读,重点解读“望”。
教学难点:领略泰山雄奇的景色,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情境体验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堂好课,必然有一个漂亮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将以“泰山”为切入点,从诗歌入手,吊起学生的胃口。具体来说,我会这样导入:“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归来不看岳。”泰山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我国跟泰山有关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有的同学可能登泰山遥望过远方,也有同学并没有去过。无论去过与否,今天我们跟大诗人杜甫一起去《望岳》吧!
这样导入,可以介绍泰山的地位,引用诗句,也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于诗歌而言,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教师难以讲解出来的意境、心境等,在反复朗读、体味下就可以神奇般地解决。我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等,纠正读音。
然后,我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确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的时候所作,当时的诗人过着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为后面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最后,通过播放名家范读,学生自主疏通诗意。了解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就是深入地和作者对话,深入地跟文本对话。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围绕“望”这个字对诗歌进行解析。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度思考能力,我先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望。然后找找诗人“望”到了什么,接着,利用情境体验法,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杜甫,对所望到的景色进行描述。既锻炼了学生翻译诗歌,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记忆好理解。最后引出虚实结合和诗人所表达的凌云壮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作者的胸怀的理想。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整个过程中,注重朗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以读促悟,以读带动学生的分析鉴赏。
这样设计,学生能够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把这个角度研究透、研究深,进而能够欣赏全诗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延伸作业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拓展延伸,学生观看泰山的照片和视频,思考:在歌颂泰山的诗歌当中,这首诗被看作是顶峰,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谈谈喜欢这首诗的理由。学生可能会提出讲求炼字,富有哲理美,虚实结合等妙处。
最后,我会总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人登山观海确实均有一番感慨,写景精彩,抒情动人,说理韵味深长。今后,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可以从不同角度,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进行理解。并布置作业:背诵本诗。把本诗改写成一篇500字的散文。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学生学有所获。
《望岳》说课稿8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拓展补充《春望》,试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望》--形象高大,已经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四、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望岳》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或抒真挚友情,或抒豪情壮志,或表隐逸之意,他们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望岳》和《观沧海》这两首诗安排在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四、五首,都是登临诗,都借景抒情,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多相似点,我想在第三课时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授,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登临诗的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曹操及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逐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二、说教法
根据本单元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激趣导入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3、品读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4、问题导引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5、拓展法研读新课标,发现不能只限于课堂,要拓宽视野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重点。现在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文举例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列表如下:
三、说学法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能过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2)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三课时
《望岳》
一、复习,导入《望岳》
古诗是中华文化星空中最璀璨夺目的那一颗,多读诗歌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我很幸运,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有机会带领你们去追随远去的背影,走进诗人的心田,与诗人一同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昨天,我们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品味到他的潇洒飘逸,想象奇特,而王安石在青山浮云间感悟到得人生哲理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今天,我们继续品析另外两首,继续触摸诗人跳动的赤子脉搏。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入本课教学,教师深情导入,学生感受体验,吸引学生兴趣。)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补充并板书: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因为这首诗写于诗人二十四岁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押韵。
2、指名读,展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听配乐朗诵,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4、指导学生朗读,再次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
四、赏析中品味诗境美
1、抢答题:本诗抒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确还是错误?为什么?(释题)
2、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散文般的语言描绘作者所望之景
3、试分析首联,看看“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6、如何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会当”二字?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怎样的哲理?
7、两大组朗诵比赛。
五、拓展: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古诗中,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
六、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观沧海》
一、过渡:简介古诗按内容、主题的简单分类。
二、导入《观沧海》,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朗诵诗,初步感悟诗中意境:
1、自由诵读2、指定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中景。
2、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教师小结: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朗诵比赛
七、布置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望岳》、《观沧海》
(二)小练习:
1、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
2、根据句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
3、《望岳》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附板书:
首联(远望)总括全貌:雄伟高大——惊叹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
颈联(细望)高峻、陡峭——喜爱、陶醉
尾联(想象)表明登山的决心——豪迈
借景: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望岳》说课稿10
一、导入
介绍泰山:
1、展示泰山图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教师可补充;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2、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介绍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1、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望》。
3、战乱流离时期“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参考: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五、诗句赏析
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景色?
明确:前三联。
2、最后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别?
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
3、提问: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首联:泰山的雄伟壮阔——远望。
颔联: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
颈联:诗人的胸怀浩荡、眼界开阔。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细望。
尾联: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六、交流启示
自学交流学习本诗得到的启示。
明确:胸怀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七、拓展
诵读并积累杜甫的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作业
1、积累杜甫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望岳》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望岳》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望岳》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诗歌望岳描述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学习过关于杜甫的诗歌,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分析能力,但是在赏析字词方面还需要加强。他们存在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积极主动等心理特征,但是,他们也存在着实际登高的经验缺失等特点,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我会多关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完成本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与技能目标
能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古诗基本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并激发爱国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五、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曾说“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指导法、阅读思考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将采用谈话法进行导入。一上课,我会这样提问:同学们,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初读感知
首先,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听这首诗的节奏并强调第一句中的多音字“夫”读第二声,表疑问语气,无实在意义。
然后请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接着请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古诗基本内容,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不懂的字词,理解诗题和诗意。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老师解答。
设计意图: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对初中古诗学习的要求是能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三)精读感悟
接下来全部朗读诗歌,并解析诗题叫《望岳》但诗中没有出现望字却句句都是写“望”的原因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第一步,提问学生哪句诗句写远望,哪句写近望,哪句实写,哪句虚写。
我会结合诗意和重点词“未了、阴阳”等引导学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远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阴阳割昏晓”是实写,“造化钟神秀”是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
第二步,品读重点字。
我会提问“大家觉得这句话“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句诗句哪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得出“割”字,泰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世界分成了明暗两个部分,用字极富神韵。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使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步,小结过渡。
我会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并引导学生,后面两句主要写诗人的感受。
第四步,学习后两句。
我会从“层云”“归鸟”引导学生“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是凝目细看,并结合诗意指出这是诗人想像登上泰山看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激荡的心情。
接着重点讲解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会这样引导:“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引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释诗意,指出“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吗?明确:俯视。
第五步,小组讨论。
以四人小组讨论这句诗的人生哲理,师生归纳总结——站的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挑战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带来的自豪和喜悦。
第六步,再读体会
再次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这种感受,读后老师概括后两句大意为诗人的感受和愿望,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自读自悟,体现学生主体。既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年轻时科举不第后外出游历,看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但是在字里行间没有看到诗人任何消极的情绪,在读完整首诗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学生查阅泰山的有关资料,可以是诗文,故事,谚语等并做好积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丰富知识的积累。
七、说板书设计
望岳
(唐)杜甫
岱宗、未了——远望
造化、阴阳——近望
层云、归鸟——细望
设计意图: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望岳》说课稿】相关文章:
《望岳》说课稿11-07
望岳教学反思05-11
《望岳》教学反思03-02
望海潮说课稿07-16
望庐山瀑布说课稿07-15
望天门山说课稿06-26
《望天门山》说课稿01-14
八年级语文上册《望岳》教案12-11
岳麓书院对联集锦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