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4-05-15 10:04: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讲述了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两部分内容。是工业区位论部分内容的延伸,又是新旧工业区部分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较为简单,没有过于繁琐的理论和记忆性内容,只需学生掌握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即可。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效益而采取的经营策略。

  知识目标:掌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两种模式的特点。掌握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产业现象。

  德育目标: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问题要顾及利弊两方面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即知识目标,掌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两种模式的特点,掌握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

  教学难点:即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产业现象。

  二、说教法

  讲述法

  多媒体电脑

  三、说学法

  本节内容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学习难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即可,并且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释一般的工业现象。因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工业地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简单的机械拼凑,无论是在工序上存在工业联系还是仅仅在空间上存在工业联系,它们都一同构成了具有协作关系的工业地域。所有工业集聚的原因都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取更大的效益。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分散的现象,它往往发生在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是现代交通、通信技术发达以后产生的工业现象,目的是为了利用不同区域的优势区位条件,以节约开支。在学习中需要注意,工业集聚不一定就要优于工业分散,而工业分散也不见得就比工业集聚来得高级,它们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说过程

  课文引入前有必要对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作为本章基础的工业区位论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在本节中提到,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学的进程。接着针对本节课所讲述的两个重点内容分别提出现实生活中所对应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例如,电子产品的原件标示了许多生产国的名字;工厂总是集聚在工业中心而非平均分配在每个地块上。两个例子分别是对工业分散和工业聚居两种现象提出来的,很具有代表性。我们往往很忌讳在正式的课堂上掺杂有考试的内容,这就如同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一样,其实不妨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问题的转述更加契合教材的内容,让常见的考试内容化作案例融汇在课堂中,将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接下来需要讲授的是工业集聚的内容。首先要对工业集聚的两种模式进行讲解。对于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只需一语道破它的关键所在:一家工厂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生产原料即可。而对于空间上的工业联系,学生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现纰漏,将这种联系看作是布袋里的沙子,彼此间并没有什么关联,都是人为撮合在一起的。其实地域上的工业联系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需要彼此间的合作。而一定的工业区域内也并非任何企业都是可以进驻的,这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导,制定一定的准入制度,所以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类似的企业集聚在同一工业区内,它们共同打造着一个文化品牌。因此对于本段内容的教学我将尝试着将工业园区的先进理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这一工业集聚的现象。

  下面要针对工业地域内部的工业联系进行讲解,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在这段文字的处理上,我会将钢铁、石化、机械加工等工业部门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于学生理解这种工业上的联系方式与构造,进而对于工业的发育程度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对简单了。

  紧接着需要讲述的是工业分散的内容。工业分散是建立在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技术与手段上的。它主要针对的是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目的是根据原件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生产地域,利用其各异的优势条件以节省开支。由于案例都是针对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而提出的,因此在这段教材的教学中我会注意避免将工业分散这一现象描述得更为高级。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工业集聚还是工业分散,它们之间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最后将进行课堂小结,由于本节内容较少且相对简单,可以在最后适当添加部分练习题,重点考察一二两节的相关知识点。

高中地理说课稿2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高中地理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 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知道我国已步入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3、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认识人类在不断探测宇宙活动中所获得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

  2、 难点: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

  教材内容确定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进程。二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们把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和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在理解太空垃圾产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学们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 视频录相:通过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六、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 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 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 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提出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本课所讲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处。从天文探测的角度来看,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教材以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起点,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对于本课重点:

  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

  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我让学生网上查询有关宇宙开发的资料,设立专题《宇宙探险》,进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步骤:

  ①明确目标:人类开发宇宙的经历、意义和宇宙环境问题。

  ②要求:标题明确,资料详实,有自己的评述。

  ③收集关键词:阿波罗,登月,宇宙探险,宇宙开发,宇宙垃圾等。

  对于保护宇宙环境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首先提出问题:

  (1)宇宙中垃圾产生的原因?

  (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办法? 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来解决。通过这种分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并板书.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八、作业布置

  让学生读一读《神舟铺路、中国撼天》的专题报道,确立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即“中国航天之路”,让同学们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完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业余时间中去。

高中地理说课稿4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本课“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主要是说鲁尔区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闻名世界的重工业区。鲁尔区也是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典型案例。因此学习本节课,能够让学生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经济的影响,并为之后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垫定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区域地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本节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来说,他们还欠缺综合分析的`能力因此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分析,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鲁尔区的位置、面积、人口等概况。

  2.能说出鲁尔区主要的工业城市,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3.通过阅读地图以及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4.通过了解鲁尔区的资源开发对经济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鲁尔区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难点】

  鲁尔区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播放关于德国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经济迅速恢复腾飞的纪录片,引导学生支撑德国发动世界大战并且能够在战后迅速恢复腾飞的就是鲁尔工业区,继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鲁尔区的位置、面积、人口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所以直接让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鲁尔区的位置、面积、人口。在学生总结回答之后,我会进行补充说明: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全区面积4593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3%。目前,区内人口近6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总结归纳能力。

  2.鲁尔区的矿产资源

  在这部分内容我会展示图片“鲁尔区煤炭分布与铁矿石的来源”“鲁尔区大型露天煤矿”。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观看图片。并提问:(1)鲁尔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是什么?有什么优点?(2)鲁尔区的主要工业城市。通过问题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鲁尔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是煤炭资源,具有储量多、埋藏浅、易开采、质量优的优点。主要城市: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过渡】接下来就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内容。

  3.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鲁尔区煤炭资源分布”图,以前后4人为一小组,讨论分析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读图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看河流、矿产资源、周边国家等。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后,我会适当总结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之外,还有水源丰富,市场广阔是鲁尔区的优势条件。

  然后我会提出另一个问题:鲁尔区没有铁矿资源,为什么钢铁工业发达?引导学生发现德国鲁尔区是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可以利用其铁矿石资源进行发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综合分析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分析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关于鲁尔工业区的发展历程等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提高自主建构知识框架能力,扩充学生知识储备。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地理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中最后一节的问题研究课,前面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是健康的产品,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前面的知识是本课研究的铺垫。本课的研究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和运用。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是什么,知道怎样鉴别绿色食品。懂得“绿色食品”在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调查研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讨,使学生能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懂得“绿色食品”在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讨。

  三、学习方法

  1、学生课前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2、发挥团队精神,小组互助学习,积极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在环保日益重要的今天,许多食品商家都说自己的产品是绿色环保食品,到底什么样的食品才是绿色食品?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二、活动过程:

  1、认识、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知识。

  ⑴搞清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 由于与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 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思考:

  正是这绿色食品的规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绿色食品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能提高经济发展,更能提高全人类健康状况。只有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的标准,才能使人们吃上放心的食品,从而提高全人类健康状况。

  ⑵识别、辨认食品包装上的“绿色食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

  ⑶说说“绿色食品”标志的含义

  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

  ⑷“绿色食品”标志的等级

  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A级绿色食品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2、检查反馈:了解学生掌握 “绿色食品”知识情况。

  ⑴判断是否是绿色食品

  出示第一组图片:

  ⑵说出绿色食品的等级

  出示第二组图片:

  3、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带来的食品,首先观察是否是绿色食品,然后判断是A级绿色食品还是AA级绿色食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4、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⑴要想了解更多的绿色食品,了解绿色食品的销售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⑵要想了解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态度,食用绿色食品的意义,是否懂得辨认绿色食品,以及什么样的人群对此知识最缺乏等,我们应该怎么做?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做个“绿色食品”广告设计师。

  为你喜欢的绿色食品设计广告语,每组推荐一个。

  6、让学生了解绿色食品认证程序。

  7、绿色食品打“假”队员在行动。

  8、向学生介绍生态绿色食品基地。

  三、活动总结:

  通过研究、探讨,了解学生对绿色食品的态度。

  提问: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的爸爸妈妈让你到超市买牛奶、方便面等,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食品?为什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做到绿色消费,也希望你们向自己的家人、向周围的

  了解学生对“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的认识。

高中地理说课稿6

  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些水果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尝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会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们也学习过一篇语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以上所说的种种,都和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关。学习完今天的知识,我们或许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课前,大家都有读过了课文,那么现在想请位同学告诉我一下,什么是农业?

  好,请坐下,那么,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下面大家请看这两幅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则是一个牧场,从事牧羊业。

  那现在我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是不是和这两个地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要知道以上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

  下面请同学们找到课本里有关农业区位的两个含义并且一起读出来: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大家看起来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们再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来解说一下这两个含义:

  一是水稻这一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来说,这个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首先,我们知道泰国是位于中南半岛上,而这个地方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图片上的红色曲线代表了气温的分布,而绿色的柱形图则代表了降水量。在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气候类型是全年高温,而柱形图表示降水,我们也可以看到中间部分,也就是夏季时候,是降水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显的干湿季,资料《高中地理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这是和水稻生长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这些条件都有利于水稻种植。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那个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图,在这一个图上,我们有没有看到有机械的生产啊?(没有),嗯,是不是只有人力耕种,这也说明了这个地方的劳动力是——很丰富的。当然,它的机械化生产水平也就很低。而在这个图上,我们也可以瞥见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经济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好,以上信息告诉我们,气候包括:热量和水分、地形、劳动力和机械以及经济基础等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响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活动的。

  现在我们来看课本上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这么多,那哪些是属于自然环境因素,哪些又属于社会环境因素呢??下面请位同学给我们总结一下。

  (请同学回答,课件显示两个总结)——板书: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和社会,然后把学生说的写出来。

  好,现在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个 图3.3 上的各种因素背下来。因为在以后考试的试题中,无非就是要考这些因素的应用。

  好,接下来到了我们的分组活动时间,在这里,我们就来当一次农场主,假如你今天中了头奖,拿到了一大笔的钱,兴高采烈地去白云山脚下买了下面这块漂亮的地皮,你准备如何去经营它?你要进行什么样的农业活动?还有,你是如何考虑的?可以结合图3.3来进行思考。

  好,现在大家就开始规划。讨论3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位代表来讲讲你们的意见是怎样。

  (根据学生讲的,在板书上指出来)-可以在副板书的地方把学生的想法写下来。

  嗯,看来各位同学都很有经济头脑。看来以后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大老板拉^_^

  好,学习了这些知识后,我们来看看活动题部分。(直接在下面边说边分析)

  首先,看第一题

  第二题:先板图,然后分层来说明综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国江西省的千烟洲,是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位于我国的南方,这里气候资源优越,光热充足,属湿润地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

  但是存在着地形地貌复杂,平原面积狭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丘陵山区耕作易导致水土流失,宜发展林牧业;缓坡和谷地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可发展耕作业;洼地积水易涝,适合发展鱼塘养鱼业。

  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品种,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丘陵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轻对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劳动力转移到丘陵山地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还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高中地理说课稿7

  一、课标与教材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选自人教版(20xx版)地理2第五章第二节,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两部分内容,循序渐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及人类社会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努力。人类要树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些观念涉及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然而,只有观念是远远不够的,人类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将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体现了这些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行动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该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运用相关资料,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归纳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辨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和结果,培养综合思维。

  因此,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运用资料举例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缘由。

  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探究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必然性。

  而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内涵。教学难点是:运用资料举例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缘由。

  二、学情与教法

  学生已经在上节课学习了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将会影响到人类生活及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学生初中甚至小学时就已经接触,知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但是没有深入学习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内涵知道的较少,理解的不够深刻,也不能从生活中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通过讲授法让学生知道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的展示,让他们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人类社会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的努力,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认识“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多媒体播放20xx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播出了一部中国拍摄的短片《20xx:我们期望的未来》,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人各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对20年后的期望。全球都听到了中国强有力的声音。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20年后,你期望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未来?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采用视频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前,我会先播放视频《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问题:视频中反映了我们面对的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不难答出:水污染、乱砍滥伐、地面塌陷、雾霾等。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讲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物质财富,也面临着空前严峻的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的威胁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不能再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通过改变发展观念,协调日渐紧张的人地关系。

  接着多媒体展示《环境与发展国际大事件》,并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环境与发展会议,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学生根据课本及已有认知,能够说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我会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表现,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之后请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到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指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指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为后面学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打好基础,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并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可持续发展,通过讲解补充,可以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会采用师生问答、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教学。

  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问题:如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集体和个人应该做些什么?让学生以地理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能够说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从行动上保护环境,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社会媒体应该加大宣传,倡导人们在生活中绿色环保,比如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改用可循环利用的布袋;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如垃圾分类回收,设立自然保护区等。

  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接着我会进行讲解:为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其中,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多媒体展示资料: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努力。并提出问题:结合实际生活,为什么这三项措施可以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一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注意事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会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出他们相应的指导建议和提示。

  学生经过讨论后能够说出: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贫困地区因为经济原因,基础设施跟不上,没有统一的垃圾回收站,农业生产较为原始,对于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因此消除贫困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任务。如我国农村脱贫中,有教育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到20xx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人类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开采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作为主要燃料,造成很大的污染,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用天然气等绿色清洁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可以为环境保护做出很大贡献,特别是在全球变暖加剧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经济刻不容缓。在生活中,很多人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减少物品外包装等,都是在进行可持续消费,包括物品回收再利用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将进行最后的总结:从公平性原则看,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每个人都需要从日常生活出发,转变消费习惯,崇尚绿色消费,成为可持续消费的践行者。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不仅有教师讲解的部分,也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部分,教学难点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即能够调动学生互动学习的热情,教师也能够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顺利的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可持续的消费者?

  他们可能会说:尽量避免干洗、减少洗涤频次;尽量选择本地的应季食物;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淘米水浇花;日常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尽可能拼车或合乘。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进行补充: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量、重负使用、回收、再生”原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每个人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思想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行动上做到可持续发展。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布置开放式的作业:组织一次班级内的“闲置物品交换”活动。

  【设计意图】师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利于知识的整合。趣味性的作业布置有利于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高中地理说课稿8

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增长模式》。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首先我说一下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增长模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纵观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有快有慢,主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工业革命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两类,但都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又演变为“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每种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出不同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特点。本节课是下一节课的基础,起到承下的作用,为下节课的人口合理容量的分析做铺垫。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能力以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1—1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有所了解。

  (2)、使学生能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

  (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学会运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3、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本节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及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和代表性国家是重点,其中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课时安排上,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完成。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下面我接着来分析一下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取读书指导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案例,资料,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结合课堂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读图分析、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身边实例相联系,学“有用的地理”“学身边的地理。

  下面我来说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大家好,这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的父辈有几兄妹,请问同学们自己有几兄妹?(学生答)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你父辈和在你们这一辈兄弟姐妹的人数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两种情况各属于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节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我先引导学生看图1—1,通过看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人口增长曲线表现为“J”型曲线,并设疑:人口增长为什么有快有慢?人口增长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通过设疑引出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及激发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快慢产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我们下面接着来学习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的增长模式既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讲授本处知识点时我会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分析,把整个班级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各分析人口增长的一个模式,分析每一种模式出现的时间、出现的原因、特点,第一大组分析“高—高—低”模式,第二大组分析“高—低—高”模式,第三大组分析“低—低—低”模式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模式分为三大类: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高高低模式又分为两种情况:原始型和传统型,原始型出现在原始社会,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传统型出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低高模式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结束,发展中国家直到现在人口增长还处于高低高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低低低模式出现在现在的发达国家以及极少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人口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环节3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仁化县近20年来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分析仁化县人口变化的原因、仁化县人口增长模式有什么变化、未来趋势是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我是这么设计的:

  第一课时人口增长模式

  历史轨迹——“J”型曲线

  人口增长衡量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因素——生产力是根

  特征“高—高—低”模式

  原因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模式

  分布“低—低—低”模式

高中地理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口增长。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人口增长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介绍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同时对于增长快慢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对后续人口增长模式的奠基,让学生通过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的学习,理解人口增长模式是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下产生的情形。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的学生经过一学期自然地理的学习,已经具备高中地理的思维能力,但是,这是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高中人文地理,需要教师适时多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本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要做好主导作用,及时的引导学生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增速的关系。

  2.通过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增速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开展探究讨论活动,增强探究意识;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影响因素。

  【难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创设情境,播放对应的新闻报道:据BBC中文网消息,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报告说,印度将在20xx年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报告预计,到20xx年时,中印两国都大约将有14.5亿人口。但是20xx年之后,印度人口将继续增长一直到20xx年左右,而中国人口则会缓慢下降。目前全球人口70亿多一点,预计在20xx年以前增加为96亿。

  并发出疑问:世界人口到底具体是怎样增长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课堂中。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口增长

  对于世界人口增长这部分内容,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部分,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会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图”,请学生说一下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学生通过读图能够回答出:世界人口在波动增长。我会继续追问学生:什么时候人口增长快?什么时候人口增长慢?学生观察图得出:在现代社会开始之前,世界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口增长加速。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世界人口数量整体而言是增加的。人口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人口缓慢增长转变为快速增长,开始于工业革命。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法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世界人口的增长在不同时期速度是不一样的,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通过这一过渡进入本节课的难点进行教学。

  2.人口自然增长率

  对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的是讲授法进行。我会给学生讲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小和人口增速的关系。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死亡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同时会让学生理解自然增长率高,相应的人口自然增长就快;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自然增长就慢。

  之后,我会展示日本和埃及两国的人口统计资料,请学生计算日本和埃及两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判断哪个国家人口增长比较快?

  学生经过计算能够算出,该年份埃及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5%,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2%。埃及的人口增长比较快。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能够快速的、系统的传授知识给学生,后面的练习,也是对知识的及时巩固,及时达到学以致用。

  3.影响因素

  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慢的因素都有哪些?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回答出: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战争、自然灾害、政策等。

  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的补充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变化,会引起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引起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从而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的快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拓展

  我会学生请阅读课本P3活动题的材料,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高?

  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本区经济发达,进一步发展主要靠提高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单纯追求劳动者数量时代已经结束;受生育观念的影响,因社会风气、伦理观念等原因,本区各国的居民不愿多生育孩子,人口的出生率很低;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本区许多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死亡率高。因此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经济占有重要的地理,引起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的经济和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多生仍然是人们的主要生育意愿;城市化水平低,妇女缺少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基本上扮演者家庭主妇的角色,保持了较高的生育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政府和人们对人口问题认识不同,采取的国家政策也不同。因此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你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你家乡的人口增长?

  【设计意图】使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使理论运用于实践。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地理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考官: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选自人教版(20xx版)地理1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教材首先是以文字的形式解释了水循环的概念,然后按照发生领域的不同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并结合图3.2《水循环示意》图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这一重点知识进行了介绍,最后安排了活动“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引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这一难点。从而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教材通过文字说明、地图和活动探究的方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注重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这条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建立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将感性知识和直观图像逐步归纳为水循环模型。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水循环的类型并准确说出水循环的基本环节,能用地理专业术语准确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基本环节,提高绘图、析图能力。

  3.能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根据课标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二、说学情与教法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能够进行适当的自主学习。在知识的掌握上,地球上的水这一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各种水体。但是他们不能从转化的角度去理解,且这一部内容属于全球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抽象。因此,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和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水循环动画视频以及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基本环节。除此之外,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还不能完全进行自主分析,且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还有待提高,所以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供的活动探究,从而解决这一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诗词导入的形式,引用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所熟知的诗词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概念、类型

  我会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抛出两个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分为哪几个类型?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生活实际说出水循环的概念和发生领域。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得出:根据发生领域的不同将水循环的类型总结为: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自学的方式能够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2.过程

  首先,我会播放海陆间循环的flash动画,让学生自主观看并思考:(1)海陆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海陆间循环的具体过程。学生直观感受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并结合教材文字描述海陆间循环。在这里教师需要进行指导总结,关注学生描述过程中对基本环节的表述是否规范。

  然后,教师展示图3.2《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海上内循环和路上内循环的过程。提问:(1)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2)参与水量最多的是哪个水循环类型?学生结合水循环示意图以及教材文字进行同桌两人的之间的交流。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水循环的过程为: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蒸腾),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其中蒸发和降水是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

  【注意事项】在总结水循环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水循环的过程,避免将各个环节割裂开来,树立综合思维。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我会展示图3.4《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和图3.5《4月末种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探究: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2)读图3.4,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读图3.5,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水循环的基本环节进行思考,并选出小组代表进行结论分享,最后综合各方想法,得出结论:水循环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是南水北调、修建水库等。

  【设计意图】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设置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一方面能够集思广益,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组织学生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以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同时加深对水循环过程和基本环节的记忆和理解。

  【注意事项】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时教师也需要在黑板上进行绘制,并做好指导,强调水循环基本环节的名称和箭头的方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找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水土流失等相关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说板书设计

  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本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我设计了如下图解式的板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地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本节课作为本章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理想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根据教材资料,看到存在的农民工现象,认识该支队伍对常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该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采取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汇报总结、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能力。

  德育目标:

  增加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综合分析农民工现象对迁出地以及迁入地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的方案。

  教学难点:

  运用教材案例,对农民工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说学法

  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章知识之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主要考查其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积累程度。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前做好适当的调查工作,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其次,在课上,学生要发扬合作精神,进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得到真知;最后,在课后,可以在教师的知道下,完成调查学习的报告,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视频:农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引出对农民工现象的探究。

  2、学习新课:

  a.通过对资料一的分析,来认识农民工这一现象——发现问题。该过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讨论发炎为主,让学生发现问题。

  b.基于对农民工现象的认识以及资料2的`分析,请同学辨证的分析出这一现象的利弊——分析问题,当然,这一部分内容还是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但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

  c.最后,请同学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该怎样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局限于书本,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小结: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课程,探讨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现象,了解了农民工生存的环境,以及体会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合作探讨,得出了一些列解决的方案。着重培养大家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希望大家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如何看待农民工问题

  1.现状

  2.影响

  a.对农村:

  b.对城市建设:

  3.解决措施

高中地理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两节主要介绍大气运动、气压带饿风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前两节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在认识需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

  况和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三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

  趣;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四.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展示一段天气预报的画面)

  由今年初影响我国西南地区的冻雨危害实例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气团、冷暖气团,了解锋面的概念和类型)

  【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从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运用以前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念,为下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1 概念及类型: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

  【适时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再度扩展,引出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受新知识提供依据】

  3 天气特点:

  (问:①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特点?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③气压、湿度、温度之间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结合动画的展示,设计5个问题,是依据学生的思维模式,由简入难,一步步的引导,启发学生,是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参与,以及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获的知识、得出结论】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设计表格,学生填写)

  【运用表格,一是为了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二是由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完成知识的传授;三是把一些繁杂的文字进行简单的编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在学习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在设计这个课题的时候,充分展示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结合高一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加以分析――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增加地理课堂的文学性】

  1. 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利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五种基本的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

  2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对比

  (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

  【在这里采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启发学生从低压、高压的气流特征入手,讨论分析二者所影响的天气特点,运用比较方法,更能使学生掌握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情况,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结新课巩固练习)

  最后让学生通过完成活动环节的3小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这样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个体,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 概念:冷锋、暖锋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3天气特点:

  冷锋

  暖锋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水位置

  锋后

  锋前

  例子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气压类型

  2 气旋与反气旋的天气特征

高中地理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提高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难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如下: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环节: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学以致用、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故事引入法,通过讲述二战期间,日本通过释放氢气球炸弹袭击美国的故事,并提问:这些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样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讲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单圈环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第一段内容,归纳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请学生画热力环流的模式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让学生思考: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引入活动题,让学生分析:

  2。假设条件:(1)地表是均匀的;(2)地球静止不动;(3)太阳直射赤道。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二)三圈环流

  在实际情况下(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1)点明假设的是理想状态,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单圈环流无法维持”(通过在地球仪上的`演示分析,训练学生对前一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知识拓展,提出问题:

  设问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又有何差异?

  设问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

  (3)绘图训练:

  结合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由学生绘制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图,分析归纳分布规律(高低压相间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引导】让学生画出“三圈环流”的侧视图,明确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空间转化

  能力,检验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为下面介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做准备。

  3。否定其中假设条件: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

  作周期性季节移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天气与气候不同

  让学生在侧视图上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归纳各纬度的热量随季节的变化总结规律:气压带风带也会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从而掌握这一点知识。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

  通过前面的讲解学生容易理解是盛行西风的影响。

  教师鼓励学生能够提升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可以让我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它们的学习反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让学生课下思考各气压带风带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地理说课稿14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是鲁教版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学案、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在高中地理中的地位

  这节课在整个高中地理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资源、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基础,随着区域的发展,区域的空间结构不断扩大,产业部门不断增加,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本节课就是主要介绍了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此外,它还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好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和教材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记鲁尔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2.能力目标:学会根据资料分析资源工业区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

  4.重点: 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5.难点: 学会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对于传统的工业区,大多数是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它的发展势必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兴起——衰落——繁荣”。而本节课就是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介绍了区域的这一发展过程,因此学习这节内容除了让学生掌握鲁尔区的发展过程外,最主要的还是以鲁尔区为例来解决其它传统工业区的问题。于是教材对这部分的要求就是学会根据资料分析资源工业区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地把握住这个目标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以期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后,自己能够分析与德国鲁尔区相似的传统工业区的发展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就已经涉及过,对这部分内容不会很陌生。但是由于这节课要求学生对前面的知识很熟悉,因此在设计时仍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去巩固旧知识,实践证明,这样做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这节课在分析传统产业衰落原因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处理这个问题,特别是运用大屏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说学案

  根据教材、市编学案、《课程标准》、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学案。

  (一):学习目标.。

  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应该有个目标,如果教师没有教学目标,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整堂课的重难点和节奏,同样如果不能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致使学生的课堂效率极差。因此,在编写学案时,我特别注意对学案学习目标的制定,在制定时充分考虑了我们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学案结构

  对于学案的结构在编写时,我察看了其他老师的一些学案,同时结合我们市编学案、高三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案的结构作了如下处理:学案的导学功能一定要强,也就是说,学案要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去学习的一个目的,学生凭借学案就能自主地去探究、去学习。在设计问题时,注重了能够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如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的鲁尔区的区位优势,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鲁尔区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对于这样的问题由于学生是根据自己获取的知识去进行思考,学生很乐意接受,并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更全面的去分析问题。本学案的设计,就是力求能够环环相扣,梳理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好的使学生把握整节课的思路。

  (三):学法指导

  不同的课题要求教师应该运用不同的教法,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教法能很好的理清思路。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以及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看图、填表、讨论、交流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仅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综合看待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题目的设计

  在这次学案中,我一共设计了三个思考题,三个选择题,一个综合题。对于三个思考题,我主要是针对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进行考察。通过这三个思考题的回答,我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应该是很到位的。这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应该还是不错的。对于练习题中的三个选择题和一个综合题,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考察。另外还添加了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通过这个高考题能使学生明确这一课的重要性以及在高考中经常涉及到的知识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要想整堂课抓住学生,就应该从一开始就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放录像的方式,并且要求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注意听一下,这段录像介绍了哪个区域,并且这个区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果不其然,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都运作起来,并且很自然的想知道鲁尔区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很自然的就把这节课的主题引出来了。

  (二):情景设入:

  这本节课中我一共给学生设计了三个情境。一是录像情境。通过录像,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就为后面进一步讲解鲁尔区的兴起、衰落、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以地图为情境,地理教学尤其注意的是对于地图的应用。因此在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然后找学生从图中说出鲁尔区的位置,以及这种位置的优越性,这就为后面讲解鲁尔区工业的发展做好了很好的铺垫。然后继续出示地图,进一步的挖掘图中的信息,从图中可以读出哪些有利于鲁尔区发展的资源条件。经过对这两幅图的判读,学生不仅知道了鲁尔区发展起来的优势条件,而且还进一步认识到了地图的重要性,这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个情境是假设你是鲁尔区的决策者,你该采取哪些措施。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地去进行思考,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去落实本节课的目标。

  (三):知识的梳理

  第一步:根据学生从图中读出的鲁尔区发展工业的条件,进一步引导,根据这些资源,思考一下鲁尔区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分析).

  第二步:展示大屏幕,通过大屏幕的配合使用,学生能够清晰得出鲁尔区能够发展的工业部门,以及鲁尔区的产业结构(通过教师对资源的分析,以及各种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随后我让学生做了03年北京春季的高考题,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做题能力,还有就是让学生明确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使他们能够更加的重视这节课。

  第四步:通过前面的录像,让学生意识到鲁尔区在繁荣后经历了一个衰落的过程,因此自然而然的就引入到第二个问题上,鲁尔区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学生有一股探求知识的欲望。因此,我适时引导,让学生看课本找到鲁尔区出现了的问题,并对照学案,分析出现衰落的原因。

  第五步:学生在填完学案后,自然就明白了鲁尔区出现的问题,可是对于出现问题原因有的学生还是不明白,我就引导他们想一下鲁尔区各工业部门之间存在的联系,在我的指点下,学生又进入了思考、讨论,逐渐的明白了出现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看大屏幕,通过大屏幕的演示,学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鲁尔区的传统产业会衰落(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第六步:出现问题后,应该怎样处理呢?首先我让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的措施,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一一进行了点评和表扬。随后,我引导学生看一下鲁尔区政府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很自然的就引到了第三个问题——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第七步:学生看课本,找到措施,我针对这些措施作了简单的介绍,随后让学生填写学案上关于这部分的内容,进一步去巩固、理解这些措施。

  第八步:学完知识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让学生起来说一下这节课到底学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自己掌握了多少。这样做就能使学生自己对自己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那么在课下进行复习巩固时,学生就有了复习的方向。

  (四):练习巩固。

  只有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才能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因此,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做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我一共让学生做了三个选择题,一个综合题,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至此,这堂课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在整堂课中,主要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思想,整堂课都是力求学生在动,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四:说教学效果

  对于这节课的总体效果感觉还满意,但是在个别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对于练习题设计的还较少,不能起到很好的练习效果。再有就是对于个别问题的设计应该再细致一点,争取能够用最少的设问解决更多的问题。第三个就是高考题的设计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高三学生需要接触到更多的高考题,才能使自己的水平不断的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效果。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学生清晰的明白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板书时我下了很大功夫,力求能够做得最好。本节课的板书主要是使知识形成一个网络,这样增加了知识间的联系性,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这节课的内容。

高中地理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一课时《锋与天气》。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环节进行。接下来我一一进行阐述。

  一、课程标准

  掌握锋面天气系统的原理及锋面控制形成的天气特征。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不同于上一节的是他描述的是小尺度大气状况。

  学生熟悉天气但不知天气的成因,因此将天气现象形成确定为本节课重点。天气现象是动态变化的学生难以理解,将天气变化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

  ②锋与天气的变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天气系统下各自的.成因特点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法解决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运用对比法、讨论法探讨冷暖锋的天气特征。利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冷暖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四、学法指导:

  地理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地图,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图文转化。

  五、教学过程

  导入:采用情景导入(让学生看一段简短的天气预报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的观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心迅速吸引到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基础知识巩固

  结合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利用3分钟时间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题,同时我将进行板书。我利用2分钟时间集中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这部分我着重讲解冷气团,暖气团的性质,为后面冷锋、暖锋的讲解做铺垫。

  (2)重点知识讲解

  接下来从冷暖气团相遇的地方引出锋,强调锋面附近气压、气温、湿度变化大,并说明日常降水形成的条件:①有一定的水汽含量;②有凝结条件(降温、凝结核)。结合课件冷锋的静态图对冷锋天气特征进行讲解。

  (3)难点突破

  让同学们阅读P41第五自然段,找出他们不理解的地方。预设学生对“被迫抬升”不能理解。解决这一问题我利用生活中推土机推土,土被迫沿着铲向上走。结合课件的冷锋动态图对冷锋过境这一难点进行突破,并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夏季暴雨来临时得天气进行突破。

  (4)拓展延伸

  给学生10分钟时间运用冷锋的分析方法自主学习暖锋,并完成下表。

  (5)典题检测

  通过完成导学案上的典题检测,达到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

  (6)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最后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布置作业。

  (7)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使得同学们能够看懂天气预报,对天气的变化能够做出分析。让同学们体会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在我说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一、锋面系统

  1、什么是气团?

  2、什么是锋面?

  3、冷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过境时:云层增厚,出现雨雪,较大的

  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

  4、暖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状况

  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高中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05-04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2-10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05-26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2-27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11-18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优选】07-04

2022高中地理教学总结12-10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02-13

最新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