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的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面积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1
一、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谢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谢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学生学生身边的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图形以及比较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同时,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学生总结出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颜色,感受它们面积。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的活动,这个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了面积的概念,学生对面积有初步认识之后,大屏出示的圆、三角形等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吴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
识了面积之后,通过画一画面积相等的图形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面积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吴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面积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怎么办?讨论有三种情况:1、剪一剪、拼一拼再比一比的方法。2、摆硬币的方法。3、铺格子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比较出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
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面积的认识。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如:学生在回答得很精彩时,老师没有给与语言上的评价,而是给他加分,难道老师每节课都要带加分上课吗?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想办法比较。(三)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1) 课程内容:《认识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
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2) 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从而概括出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并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知识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2)、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关键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二、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课一开始,创设“涂色”比赛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习新知作了较好的铺垫。
(2)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实物、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学习新知。
(3)认知冲突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低中年级操作随意性大,对学生的操作必须适当指导启发,另外根据认知冲突论,教学中我不断设置矛盾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学习法: 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理解概念。充分调动学生手、口、眼等多种器官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为了更好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在课前准备了卡片、格子纸、硬币等工具。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教师出示课件)篮球场和教室两个场地,叫学生来分配人数打扫这两个地方。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分配方案?
生:我们小组分的人数是打扫篮球场20人,打扫教室10人. 师:说说你们组这样分的原因
生:因为篮球场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
师:原来是篮球场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
(分析: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由此引出面积)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 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其他同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 1元硬币和5角硬币。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三)、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板书:表面的大小 面积)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回忆一下,你刚才摸的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能照样子说说看吗?(指板书)
(四)、联系生活拓展。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能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让学生直接使用“面积”一词进一步观察、比较和描述,加深了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五)、实践活动:
(1)制造认知冲突。
投影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师:你们觉得哪个图形面积大?
生:长方形面积大
生:正方形面积大。
师:看来有争议。有什么办法知道吗?那现在你们就利用学具分小组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吧。
(2)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 ②小组活动。
③学生汇报。(投影显示活动结果,并配合课件演示几种比较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摆硬币的方法,长方形共摆了10个5角硬币,而正方形共摆了9个硬币,所以我们认为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们小组是用画格子的方法,数出长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们小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要大一些。
小结 :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大小,在用画格子,数格子的方法时,所画的每一个格子的大小应一样大。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3)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1、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2、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闫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
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剪拼法、数格法等等,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最后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环节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中,书中是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这里我们做了一下改动,变成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闫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 以上就是我简单的评课,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的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面积》,对于这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5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认识面积》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己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学习面积的开端,后续学生还会接触到很多平面图形的面积其中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面积还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小组探究有关面积测量方法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几何直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体会数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但缺乏理性认识的支撑。本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善于表达,其思维水平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也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应该重点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原有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法确定为: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本篇课题引导学生小组探究面积大小比较过程中进行感知统一面积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结合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从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来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
本篇课题我会通过创设情境方式导入,在教学之初,呈现教室情境图,并且提出关键性问题“黑板面和国旗面比较,谁更大”,从而建立与本篇课题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这篇课题与生活的联系。
环节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会分两个环节来展开:
活动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教师在引入面积概念的时候通过不断地举例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如黑板面、国旗面、课桌面、数学书封面,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感受面积的概念是描述物体表面的`大小。通过直观的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和抽象的关系。
活动2:比较面积的大小
这一环节我会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首先展示预先准备好的需要比较的两个图形,引导学生探究在无法直观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情况下该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将全班学生每4人分一组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过程中我将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发言,争对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主,不仅评价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到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运用小三角形纸片、小正方形纸片和小圆形纸片辅助探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当无法直观判断两个面积大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图形作为度量单位,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我会围绕本篇课题通过趣味竞赛的形式比赛,请学生头脑风暴生活中的还有哪些图形会研究其面积,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确。通过游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学生纷纷表达收获。使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分层作业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基础作业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去摸摸它的面积,拓展性作业是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12方格的有趣图形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五、说板书设计
本篇课题使用图形结合式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形象直观便于理解,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认识面积
面积:物体表面的大小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5
“面积的认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它将引导学生的认知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推进,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教学环节完整,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
在课开始部分,教师就设计有效活动,安排了两个同学分别擦洗大小黑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二维空间的认识,由此积累认识面及认识面的大小的活动经验。再接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身体物体的面,引导学生感知面的大小,进而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
二、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常常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为了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教师让学生摸摸桌子的侧面,球面,看看湖面、钟面,从而丰富了“面”的表象,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
三、精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需求。
教师精心选择了两个长方形,使学生用已有的观察、重叠方法都不能方便地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如何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意
四、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逐步内化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第一个练习题比较国家、省份面积的大小,用目测法。第二个练习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确定图形的大小;第三个练习则是提高练习,从中渗透了面积与长、宽、边长间的联系,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建议与改进:
1、在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时,教师最好用数学书来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书在横放、竖放、斜放时的现象,从而渗透“图形的面积不会因摆放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守恒规律。
2、教师的过渡语还不够精炼。例如,在学习完物体表面的面积后,教师可如此过渡:“物体的表面的大小,那我们学习的图形有大小吗?好,现在,我们
一起用手来比划出几个图形。”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面积的认识》
说教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来始课,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上“右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2、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优越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概念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若干小正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观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教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互助教学法:以同桌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
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同桌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说教学程序总体设计:
第一,讲故事导入。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讲《三只小猪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建房子导入主题。
第二,探究新知识。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初步感知数学书和黑板的表面。然后,让学生比一比,感知数学书和黑板的大小,老师手掌和学生手掌的大小。通过这两项理解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以及面积的含义。接着,练一练。通过习题检测学生的初步感知。最后,验证。学生运用教师课前准备的材料包验证前面所做的习题。
第三,巩固练习。通过验证理解面积大小的比较,这一步主要较强练习,巩固知识。
第四,总结。让同学们说说学习到的内容。
教学反思: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节课,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凌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秉着: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灵活调节控制每一个环节;让上课像电影一样精彩。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7
一、 说教材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面积的认识》。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因此这堂课我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面积。学生在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初步感知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观察法比较两个面的面积大小,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的理解。接着,我提供一些材料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究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从而达到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的能力
二、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我结合本班学生自身特点把教材中的内容分割成两节课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得更加牢固,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学习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教学难点:用合适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 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引入法:通过创设小兔和狐狸比赛刷墙的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2、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或平面图形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小的。
3、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六、说教学程序
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
1、比赛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2、实践体验——感受面积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黑板的面等出发,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2)、认识平面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明白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进一步完善面积的概念。
3、动手操作——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通过游戏让学生产生“面积是有大小的概念”继而 让学生亲历操作,力求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亲历这个过程,从直观简单地操作一步一步进入深层次的探究,即用眼睛看——用重叠法——用图形去测量。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尽情展示自己思索的空间,教师在这个环节积极激励学生,肯定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成果”,让探究层层深入,动态生成,自然达到教学理想的彼岸!在有意、无意的矛盾制造中,学生欣然探索,层层深入,有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不仅是学生“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我们新课程理念推崇的探究的最高境界。
4、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下节课学习《面积单位》做好准备
本环节即是练习又是新授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同时产生疑问:问什么它们的面积不能比较呢?从而更加认真的去参与学习活动,为面积的测量、面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出示了面积的意义,这样的板书做到了精而准确,突出了这节课的重难点。为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做好了准备。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8
说教材 1、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74-77《面积的含义》
2、本课内容是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 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5教学环节:
1、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数学书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凳子面的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⑴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①教师把刚才的正方体的一个面画在黑板上,出现一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平面图形。②提问:这个正方形有面积吗? ③指名一位同学用粉笔画出它的面积,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画一个平面图形,用水彩笔涂上它的面积,然后继续画一个面积比刚才更小的图形。
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由具体的面过渡到平面图形,知道了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⑵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①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②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③动手操作之前,提出几点说明:这些小纸就代表题目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透明方格纸、小纸条等,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如果你不会的话,就看看周围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④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方法:看、叠、量。 ⑤举反例。用两根毛线分别围着它们的边围了一圈,然后比一比这两根毛线的长度。学生判断这是比的面积吗?比的是什么?
使学生经历从直接观察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同桌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比较方法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①分辨面积和周长。用动作表示面积和周长,老师口述生活中的事情,让学生判断和什么有关。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来比较。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 ④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这是一道开放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 比较,对于其中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说出差不多就可以了。
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几种面积比较的方法的理解,体会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9
一、问题提出
对于圆柱的侧面积,传统的教法是:在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之后,教师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呢?之后,引导学生分别沿着圆柱的高和一条斜线将圆柱的侧面展开,然后出示讨论题,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便是一层层的巩固练习。很显然,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是以让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为目标的。应该说,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以接受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已不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为此,在设计此课教案时,我力求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二、教学案例
【片断1】
1、例1:一个圆柱形的茶叶桶,底面周长是28.3厘米,高是13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独立分析
2、练习: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直径是1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半径3厘米,高5厘米。
生:任选一题独立计算。
师:结合上面我们做的三道题,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生:归纳小结。(略)
3、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别围成圆柱体(重叠部分不计),各有几种围法?
师:请同学们动脑子想一想,然后利用手中的学具检验想得对不对,最后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
生:演示
4、想象:绕着长方形的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什么形体?这个形体的有关部分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关系怎样?
5、这是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单位:厘米
请你给它配上合适的底面。(图片略)
三、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主动积极。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片断1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突破难点;片断2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加深认识,形成能力。
1、不教之教,使学生得到满足。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分析讲解,一点也不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时空,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心智凝固,表现欲锐减,创造性扼杀,怎能获得成功?
本节课,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探索交流,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树立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等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
2、主动探索,使学生获得成功。
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受。”
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卷纸,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这便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人各有其个性,有的爱独立思考,有的爱互相讨论,有的爱听听别人怎么说。于是,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同桌讨论,有的由几个人组合,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油然而生,使每个学生达到了“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在主动探索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互相交流启发,自然就获得了成功。
3、在练习中,使不同学生享受成功。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是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限制学生的发展。”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裁判员”的角色上。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在主体发展方面就会受到限制。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基本题以及多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思维灵活,从而敏捷地解决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对于未获得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教师应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给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即使彻底错了,教师也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给予机会让他争取成功,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人的尊严,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因此而分享快乐。
总之,学生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得以展示,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相辅相成,大大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
2、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从而概括出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2)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关键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节课,我主要是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引入法:通过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2、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或平面图形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小的。
3、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激活学生思维。
2、互动探究,认识面积——感受面积概念。
(1)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2)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3)推导出面积的意义。
3、实践操作,体验策略多样性——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比较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2)比较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4、巩固应用,课后延伸。
(二)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比一比,选你喜欢的颜色,看谁涂得又快又好。
二、互动探究,认识面积。
1、继续进行涂色比赛。涂色,请3名同学抽取题卡。
2、通过比较,了解封闭图形有面积。
3、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出示5个封闭图形和1个不封闭图形,要求学生涂色。
4、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指指学具的表面,找出面积。
(2)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呢?
5、那么你能试着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吗?
四、实践操作,体验策略多样性
比较面积的大小。
(1)观察黑板的面积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你能发现什么?
(2)数学书与语文书封面的面积如何比较大小?
(3)看题卡第3题也有两个图形,怎么比较大小?用学具小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比较。感悟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巩固应用,课后延伸。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11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茶叶桶、剪刀、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建议准备外包装可以剪开的)。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谜语导入引出圆柱。上下一般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揭示课题板书:圆柱)
2、(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师:我们在低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大家看屏幕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状是圆柱的物体?(指名说,教师也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不符的,如果有让其他学生说说为什么?)预设:铁皮水桶、烟囱、烟、蜂窝煤、铅笔……
二、探究体验
1、认识圆柱
看来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是太广泛了,下面同学们拿起你的圆柱,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圆柱有多少个面?再用手摸一摸,这些面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要求)
(1)学生观察,并用手摸表面。
(2)集体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圆柱。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发现?(指名说)
预设:
1、我发现了圆柱有三个面。(师: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个面)
2、我发现了圆柱的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师:同意吗?那你们怎么知道这两个圆完全相同呢?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指名说)教师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并板书:底面)
3、我发现了圆柱还有一个面,(师:这个面有什么特点?和上下两个底面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并板书:曲面)
4、刚才大家观察的非常认真,那我们回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高),你们说圆柱有高吗?(有)谁来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圆柱的高?(指名说)师:圆柱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它的高。我们可以看到圆柱有(无数条)条高,而且它们的长度怎么能样?(相等)
(3)刚才通过大家认真的观察,我们发现了圆柱的这些特征,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圆柱有两个(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它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
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圆柱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对圆柱做进一步的研究。
2、圆柱的侧面积。
(1)(出示)师: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个圆柱,拿起你的圆柱,猜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展开后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指名说)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那么大家猜想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动手试一试,就按你的想法去做,没有对错,贵在尝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集体交流。
预设:①我们把这个圆柱形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
②沿斜线剪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随意减
(5)把学生的侧面展开图都贴到黑板上,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都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你能根据圆柱的这些侧面展开图求出它的侧面积吗?
①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②集体交流。(指名说,教师随即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S侧=Ch
这就是我们一起推导出来的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来,一起读两遍,记住它。
那么我们要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三、实践应用
1、这个茶叶桶,如果让你求它的侧面积,我们需要哪些数据?指名测量,并计算。
2、判断
3、下面哪一组可以组成一个圆柱?
4、一张长方形,长的一边为20厘米,短的一边为15厘米。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
(1)这个圆柱的高会是多少?底面周长会是多少?
(2)这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圆柱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分享。(指名说)(拓展)
五、拓展延伸
29页课后练一练的1-3题做在作业纸上。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12
尊敬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的第一课时:《认识面积》。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概念。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我设计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数一数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5、教学难点是:探究发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结合实例,引入课题。
由第一个课件引入学生对“面”的体验,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黑板面比国旗面大,数学书的封面比可桌面小,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发现物体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初步感知物体的面,建立面的表象。
2、动手操作 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
首先让学生摸摸长方体的表面,它的表面都是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从而引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也有面积。然后课件出示四个平面图形,让他们跟着老师一起涂颜色,充分感受面积的实际含义。再利用一组没有封闭的图形,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才有大小。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由具体的面过渡到平面图形,知道了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
3、周长和面积的.对比。
周长和面积这两个知识点是最容易混淆的。我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周长指围成图形线段的长度,而面积是面的大小。并通过练习加深印象。
4、三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对比。
第一组通过观察能直接比较出来,第二组是两个图形的大小十分接近,通过观察比较不出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第三组是通过观察、重叠都比较不出来,这时候小组合作,利用学具进行拼摆,最后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对比用哪种图形作单位比较好,因为用正方形能够铺满整个图形没有空隙。引导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单位。正方形表示统一单位最合适。
5、设计矛盾冲突,强调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利用课件让学生懂得必须统一面积单位,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就水到渠成 了。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善于表现,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并精心设计课件和学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13
《面积的含义》说课稿
yi、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面积的含义》,本课的内容是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4至77页。
2、说教材中的地位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面积的含义》是本册教材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不仅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根据上面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形成直观形象的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将本课的难点定为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5、教学准备: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择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地图拼图、信纸和作业纸以及透明方格纸等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 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体验就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教学中我安排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从这些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2、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
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5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一环节我先问学生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吗?借此激发学生兴趣,我猜想,学生一定会说听过。接着,我讲述片段的小故事:三只小猪齐心协力的赶走了大灰狼,可是,猪大哥的草房子被大灰狼吹走了;猪二哥的木头房子也被大灰狼推到了,所以这小哥俩也在商量着用砖头砌新房呢。瞧(PPT),这是他们俩刚刚圈的地,可他们都说自己家的这块地大,同学们,你们觉得呢?我猜想学生对猪大哥和猪二哥的房子占地面积的大小有多种猜测,学生可能说猪大哥的房子大,可能说猪二哥的房子大,也可能说两个房子一样大。就此房子大小的比较告一段落,在这以猪大哥和猪二哥房子占地的大小为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五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通过具体的活动充分感知这些平面和曲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以此促使学生获得
对“物体有面”更丰富、更全面的感知经验。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比黑板表面与数学书封面、同学们的手掌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说——在比较的过程中不断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两个面孰大孰小,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此时,我板书黑板表面,课本封面??的大小,并问像黑板表面和课本封面在数学上还有一个名称,同学们知道吗?我想,同学们通过预习或课外知识应该能说出“面积”这个词,并且板书面积。
3、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⑴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①这一环节首先请学生摸摸桌子椅子的表面,然后请学生自己举出两个物体比较大小。 ②因为课前我已经发给学生一张作业纸和一个信封,所以学生会举出作业纸和信封的例子,借此机会向学生提问作业纸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会说是长方形的,继而我接着问,像长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你还认识那些呢?这里我让学生尝试说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③根据黑板上的图形,再次请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两个图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大小。
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由具体的面过渡到平面图形,知道了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2)比较地图上的大小
①首先我会说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同时出示地图拼图,请学生自己先找出两个省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
②然后请学生从拼图中拿出湖南,四川,安徽和江苏四个省,并说说这四个省面积的大小,由大到小由小到大排列它们。
③出示学校的平面图,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我猜想学生会从面积大小的比较方面回答。
(3)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①课件出示两个大小相似的图形,并问,下面两个图形哪一个的面积比较大?
②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
③动手操作之前,提出几点说明:这些小纸就代表题目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透明方格纸、小纸条等,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如果你不会的话,就看看周围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
④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方法:看、叠、量。
在观察、重叠不能确定面积大小时,学生往往都采用重叠之后分割出多余的部分再进行比较的方法。而对于借助较小图形去度量的方法,一般不可能自发产生,这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做出适当的引导。因此,采用在学生尝试比较之后再提供“锦囊”的方式,引出度量的方法。这使学生经历从直接观察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同桌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比较方法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
4、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再实践运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四道联系题。
①出示“试一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并且提示信封中有同学们需要的工具。
②完成“想想做做”,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
③第三题完成后我会指着其中一个图形的周长问学生,老师现在画的是这个图形的???我猜想学生会回答周长,然后我强调“一个图形围城它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它的周长”,那么周长中间这块的大小是什么呢?我猜想学生会说是面积。接着我又问,像这样指出图形的周长呃面积你会吗?自己找出一个图形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给身边的同学看看。再同学们指的过程中提示同学们边指边说。并且请学生到讲台前指给大家看看。
④回到课程伊始的那个问题,小猪的的房子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同学们有什么方法辨别他们的大小呢?我猜想同学们会说数方格的方法,通过数方格得知两块地的面积一样大。
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几种面积比较的方法的理解,体会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课外拓展,升华认识
游戏名:图案设计大赛。游戏规则:课堂练习纸上设计2个漂亮图案。要求每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并且都占7个方格。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由发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对下一个课
时面积单位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6、全课总结,反思得失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得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
五、说学习评价
最后来和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
①长相同,宽不同。
②宽相同,长不同。
③长宽都不同。
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1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内容是面积的认识。(出示电子课本)它是来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1-62页第五单元“面积的认识”第一课时。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我说课的第一个环节。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有“面”、“物体表面”、“封闭图形”和“面积”。“面积”的前概念是“面”。本节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所以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从“面积”的前概念“面”来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理解“面”的含义,即物体表面,把这些面画下来就是一个封闭图形。然后在学生获得多种感性理解“面”的含义基础上,经过改造、加工、伸展,得出“面积”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面积。
2、经历用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圆片、小正方形、小三角形等)。
学具:学生尺、硬卡纸。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
(1)直接引入法:
从“面”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什么“面”?这几个问题展开教学。
(2)、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合作探究法: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比较法(观察比较法、重叠比较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通过面积的比较,会选用恰当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5)、自学学习法: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游戏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学生齐鼓掌。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
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老师的手掌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我们的手掌面要大。
师:请大家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积。(出示课件1)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出示课件2)
生:黑板面大。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知
1、初步感知
师:教室中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哪一个面大呢?
生:黑板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出示课件3)
师: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呢?你们能摸一摸吗?
生: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并摸一摸)
师: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如课桌、练习本、文具盒、信封、红领巾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说一说,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举例说明。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哪位同学能归纳出“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呢?”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非常好!板书“物体表面”“大小”(出示课件4)。手拿出一个信封,比如这个信封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沿信封边缘描,出信封的形状)这个信封是什么形状?红领巾呢?像长方形、三角形等封闭图形有面积没有?
师:对!封闭图形也有面积。请同学们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有面积呢?(出示课件5)
生:图1和图4.
师:很好,那么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呢?
生: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非常好!前面我们提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现在,我们又知道,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有没有同学把这两句话概括一下,到底什么是面积?(出示课件6)
师: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出示课件,我们一起读一遍这一句话。
师:(出示课件7)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请大家说一说两本书的面积一样吗?
生:一样。
师:很好,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面积的大小不变。
2、面积大小的比较
师:面积有大有小,那么如何比较面积的大小呢?
师:刚才我们举了很多例子,比如黑板表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你们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呢?
生: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很好,说明我们都是通过观察比较出来的。像这种面积相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但当面积相差不大的时候,通过观察就比较困难了。
师:在你们每个小组里都有一个信封,在信封里装有一些图形,其中有两个图形比较大,都是白色的,面积大小差不多。现在请大家一起思考,如何来比较这样两个图形的大小呢?现在分组讨论,可以将两个图形放在一起比一比。(出示课件8)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看了看,发现我们采用了观察比较和重叠比较的方法好像都不太容易一下就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出示课件小精灵“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大家听懂小精灵的话了吗?如果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这个图形可以是什么形状?请大家把信封里面其他的图片找出来摆一摆,试一试。
师:刚才同学们在下面做了各种尝试。我们用这些图形作单位的时候,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分别出示课件9、10、11)如果要准确的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呢?(出示课件12)
师:(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的时候不受摆放位置和方向的限制。国际上规定用正方形面积作为面积的单位。)(课件13)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现在请大家完成课后的62页的“做一做”。
师:请同学讲一讲你在做这些题时是怎样思考的呢?
(四)回顾整理,展望新知
1、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课件14)
2、师:其实关于面积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研究,比如说面积的度量,国际上就是规定了要用正方形作为度量面积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这些面积单位就是我们今后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01-25
认识面积说课稿11-02
《圆的面积》说课稿12-27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11-20
《圆的面积》说课稿10-27
《面积含义》说课稿02-25
《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04-16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04-16
说课稿:《组合图形面积》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