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27 10:09: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材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引入中和反应比较自然;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还能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教材设计了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探究实验来让学生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而后再通过讨论的方式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目标:

  ⑴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⑵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4、教学难点:中和反应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其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课题2提出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会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产生疑惑,这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学生在本单元课题1中已经掌握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这就为实验探究该问题准备了条件。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还为学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之间的反应作了铺垫。但要较好地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对于一些抽象能力欠佳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困难。关于中和反应的概念,学生可能会错误的认为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探索法、归纳练习法。

  3、难点突破:

  ⑴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体现的结论。

  ⑵采用对比法,将实验所体现的结论进行归纳,提炼。

  ⑶将实验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中和反应——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中和反应及其实质——通过问题讨论和交流,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评价与反思。

  2、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课件展示一起浓硫酸泄漏事故及当时的应急处理措施。

  【提问】为什么可以用熟石灰抢险?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课题的引入作铺垫,引发学生提出酸与碱能否反应的猜想。)

  【过渡】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如果发生化学反应,又会有什么特点?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课件展示】熟石灰与浓硫酸反应的探究实验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一组按上述方法进行实验。

  【质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指示剂的指示作用和加入蒸馏水的对比实验,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熟石灰与浓硫酸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同时为下面探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能否反应做知识和方法的铺垫。)

  【过渡】其他的酸和碱之间是否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呢?

  【演示】用滴管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两溶液混合后看不到明显的变化,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质疑】你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了吗?怎样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设计方案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互合作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正确的结论,加深对实验探究新知识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愉悦感和自信心,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酸碱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引导归纳】什么是中和反应

  【课件展示】展示图片,从微观角度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通过课件展示,加深对中和反应的认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反应微粒观。)

  【课件展示】

  ①一块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作物的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②做完实验后剩余的酸性或碱性非也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

  ③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的主要成分是Al(OH)3,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④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减轻痛痒?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感悟?

  (使学生能对自己一节课的收获、不足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教材P65 4、6、8。

  (书面作业强化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板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说课稿 篇2

  评委老师、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与各位评委老师相识,同时对大家担任评委工作所付出的辛苦表示感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第15册实验教材的第4单元人与自然、第一课《美丽的西湖》的第一节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美丽的西湖》的第一节,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地位与作用:彰显美术文化,及其独特魅力,增进学生热爱美丽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水彩画,二者在审美意趣上非常相似。本课整体上的框架就是以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观为内容,以水彩画的技巧技法为形式,两者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水彩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热爱西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水彩画有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尽量避开这一点,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水彩风景画切入。色彩调和等知识、技能、技巧,安排学生在尝试探索中自主获得。在呈现顺序上较之传统的水彩画教学有了较大转变,如先出示各种各样的小技法,再由学生说说这些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自从课改程后 ,初中生对地理、历史的熟悉程度有所削弱,这给美术课渗透这方面知识,有了学科渗透的机会,我将从地理、历史、文化方面着手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渗透美学的特色,我把传统的三个教学目标整合而成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和学会创造四个目标来阐述。

  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观察

  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表达

  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创造

  学会创造: 在创造中体验喜悦

  四、割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重点:感受西湖的美,初步掌握水彩画的技法,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难点:掌握水彩画技法中的湿画法、干画法以及对树木、景物的造型与表现。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范画等

  学生准备:(学生)水彩画工具、材料、水杯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陶冶的情景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方法、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另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通过直观、详尽的视频学习,从而达到符合学生年龄思维发展的需要。

  学法:学生通过,读图、模仿的学习方法,听、记、练习、观察,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探究,认识水彩画纸、笔、颜料的特性。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点评-小结-板书设计-拓展

  其中导入和讲授新课15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其他安排10分钟。

  组织课堂纪律

  1. 感受西湖,导入新课

  播放《西湖简介》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板书《美丽的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水面面积约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深处在 2.8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苏堤和白提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学生在视频中活得大量的信息:西湖的地理位置、西湖的形成、西湖的来历......

  2、表达西湖的美

  (1) 我们班有没有同学游过西湖?老师想请他们为没游过西湖的同学做个小导游,谈谈西湖的美景,及对西湖美景的切身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导向:三潭印月(出示图片:月西湖之美)、断桥残雪(出示图片:雪西湖之美)......白石出发,动族火车可以2小时达到杭州......

  (2)还有哪些诗词也是赞誉西湖之美的?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以及历代文人贤士对西湖赞誉的诗词等。学生讨论、教师导向:

  (3)教师评价:西湖是历代文人贤士共同筑建的一个天然大盆景,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不同的情景会给人不同的美感。出示图片:晴西湖、雨西湖、月西湖、雪西湖,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他具有怎样的美。

  (5)教师总结:西湖有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揭示课题)

  3、欣赏作品、总结特点

  你觉得下面这些水彩画是否把西湖的那种秀美感觉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满湖曲折》。

  (1)欣赏课本中的《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感受水彩画是通过怎样的效果表现出西湖春意盎然。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画面表现出的是淡雅、轻快、朦胧的效果,水色交融,雨雾朦胧。简介并板书湿画法)

  (2)欣赏《满湖曲折》,可以通过与“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西湖盛夏景象进行对比欣赏,结合摄影图片,感受“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指出同一景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作者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与当时的心境。(画面表现出的是淡泊、简单、萧疏的美。线条画在底色上不渗化且很干枯,简介并板书干画法)

  4、尝试与探索

  让每位学生选择一种最喜欢的颜色,尝试在杯子中逐渐加水调和,在纸上试验从浓到淡渐变的水色调和过程。

  引导学生

  (3)尝试在不同湿度的纸上,不同颜色之间相互渗化的效果。

  5. 课堂小结

  我的小结不是简单的总结,为此我如下设计:

  由学生交流、表达在尝试中发现的各种效果和规律。通过交流,总结特点。

  (2)引发学生想象,说说哪组是湿画法?哪组是干画法?

  (3)这些效果分别在以上欣赏的画面中或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3)总结出水彩的特点,它适宜表现淡雅、秀美的景象。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板书设计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

  课外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及收集资料,备好画具。

  拓展 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赏识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生活知识、美术素养,故拓展了45分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

  下面我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讲授新课15分钟,练习10分钟,课堂讨论10分钟,课堂总结5分钟。

  我的上课过程符合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这样可以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学会与父母沟通》。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学会与父母沟通》是鲁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个框题。

  本单元以爱小家(家庭)和爱大家(家庭)为教育主题。

  在整个初二上册教材中,本单元具有基础和铺垫的作用。初二上册政治主要内容就是学会交往、合作,本课的内容是如何在家庭中学会交往,可以说为其他单元知识的讲授奠定基础,地位非常重要。

  而本课题:学会与父母沟通。则是本单元的落脚点和承接点。只有能够与父母正常的交往沟通,才能有正常的寂庭生活,从而为爱家,爱国,与他人交往打下基础。因此本课题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作为教师,对此必须具有清醒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学会与父母去沟通,与父母之间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并使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还要使学生能够合理的在青春期调控自己的情绪,克制住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逆反心理”,使自己与父母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2、能力目标: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拓展学生知识范围与视野,并通过做题,提高对学生关于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现象的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要尽自己的所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一般人认为父母与子女是至亲骨肉,即便有矛盾,也不会影响与子女的关系,却很少想到子女长大了独立生活、摆脱父母“监视”的欲望。因此研究影响子女父母沟通的原因,对于父母子女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把它列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初中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与父母交流沟通意义和重要性,但是怎样去与父母交流,学生由于自己的经验却很难有一个正确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方法体系。因此我们把它列为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学是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更需要创造和有所实践,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创造性思维培养法、当堂训练法、演讲法。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事例、材料的分析,归纳出有关的观点和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学法

  针对本课特点,我指导学生用以下学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知识迁移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进程设计思路

  环节一:话题讨论,精彩案例导入新课(3分钟)

  环节二:出示目标(1分钟)

  环节三:阅读感悟,探究新知(7分钟)

  环节四:分析原因,了解认识(10分钟)

  环节五: 拓展练习,巩固提高(16分钟)

  环节六:课堂小结(2分钟)

  环节七:深入感受 情感养成知识迁移:血脉情深,感受父母养育恩。(7分钟)

  七、具体教学进程设计:

  1、环节一:话题讨论,精彩案例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讨论话题,学生讨论交流。导入语:同学们,相当一部分父母与子女存在着沟通困难的问题。你们在与父母相处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你想不想解决类似的矛盾和冲突呢?那么我们就一块来学习本课:学会与父母沟通。

  2、环节二:出示目标

  此环节采用多媒体展示目标和小黑板展示目标的展示方法,因为多媒体展示目标,往往展示了之后,就一去不返,学生记不住,用这两种方法可以互取其长处

  3、环节三:阅读感悟,探究新知:

  在此环节,要求学生依据目标,自主学习,自己找出目标问题的答案自己阅读课本特别是课本上第9页的案例和第10页的“相关链接”,并依据所学知识,自己初步组织一个答案。

  4、环节四:分析原因,了解认识

  以教学目标为引导,结合课本上案例和“相关链接”的`内容,师生共同探讨两大问题: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如何搭建与父母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5、环节五、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练习题见多媒体)

  6、环节六:课堂小结

  以“三字经”的方式进行小节,形式比较活跃,学生也容易记住!

  7、环节七:深入感受 情感养成知识迁移1、血脉情深:(通过填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

  2、感受父母养育恩(通过听歌曲:《天亮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父母的深情厚谊。) 具体步骤:

  (1)《天亮了》背景介绍:1999年秋,广西一组游客到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在乘坐缆车时出现意外,造成5死11伤的事件,其中一个家庭,在缆车下坠的时候,父亲用手高高托起年仅二岁的儿子,使儿子幸免于难,但小孩的父母永远却离开人世。韩红以此事件并以小孩的口吻,创作了《天亮了》。据说韩红还领养了这个小孩、

  (2)听歌曲《天亮了》

  (3)请学生谈一谈你听歌曲《天亮了》的感受

  (4)教师趁热打铁,渗透情感目标,情感养成:同学们,父母赐予了我们生命,对我们有养育大恩,我们理应感受父母对我们的深情厚谊,好好的报答他们,热爱、关心我们的父母吧!

  八、板书设计:

  学会与父母沟通

  一、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1、在生理上—青春发育期

  2、在心理上—处于断乳期

  3、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误解

  4、两代人的差异

  二、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1、理解父母

  2、尊重父母

  3、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情景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依据课标,借助教材和图片、文字、音像等背景材料,创设问题与活动情景,使学生在仿真的生活情景和思维情景中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以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生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为线索,从而习得知识和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在政治教学课堂中成功地运用情景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一、巧设情境,入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精彩的开场白,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提不起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情感受外部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开课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导入新课。如我在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交往讲艺术>>时,我就用和课文内容有关联的故事导入。我让学生上台演讲故事<<苏格拉底快乐行>>、学生充满激情的演讲,吸引了同学们的高度注意、在近故事尾声时,我设计问题:苏格拉底快乐的小秘诀是什么?由此引入新课:苏格拉底快乐的秘决是他有一颗懂得欣赏的心灵,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老师搜集、编写有针对性的故事、典故、寓言等,使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引人入胜。

  二、铺设情境,动情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阵地,在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铺设情境,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种情境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开拓思维的空间,挖掘生活中的美感,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我在讲 《我和父母》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去讨论我和父母发生“爱的冲突”的原因,一个是从父母的角度去讨论,一个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讨论。不少学生在发言中都提到“从父母的角度看,之所以会发生‘爱的冲突’是因为,在父母的眼里,我们依旧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我们的独立行为往往令父母忧心忡忡。父母断定,这些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可笑的言行,必须言加管教,否则后果堪优。”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之所以会发生‘爱的冲突’是因为我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拥有对自己的事情的决策权;有时巴不得和父母保持一点距离;常常想要保守自己的一点小秘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很自然的便找出了与父母发生“爱的冲突”的原因,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节:给学生讲述三个发生在我国境内,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这三个故事,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他们从中学会了对父母爱心的感激。此时我注意及时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结果一男学生眼含热泪,讲述了母亲在他生病时如何整夜不睡照顾他的事情,表达了一个少年对母亲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有了上面的铺垫,化解“爱的冲突”的方法便不言而喻了。

  三、创设情境 ,移情

  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处于青春期,正是要动、要唱、要跳的时期,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遗憾的是,当前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其成长特点产生了十分突出的矛盾。升学率的攀比,分数的重压,终日把他们紧紧束缚在课桌上;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又常使他们感到学习如同嚼蜡。而创设情境,开展情境表演却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培养知识的迁移能

  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我曾经在讲七年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玩一个“夹豆子的游戏”,然后,请夹豆子最多的同学谈谈他是用什么方法才夹得最多,通过同学的经验介绍,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感悟:做任何事情,掌握正确的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再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得出: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四 、自拟情境,抒情

  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教师适当选用一些经典的音乐或舞蹈来营造浪漫、抒情的课堂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享受到生活的美,体验到课堂的别有一番风味,激发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激情。更为重要的是音乐与舞蹈优美、动听的旋律能陶冶人的情操,优化个人的心理品质。所以我们说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音乐或舞蹈进行教学,对于创造良好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形成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我在上八年级课时,在讲解懂得欣赏他人的价值时,我就编排了舞蹈,学生自己表演。既向老师、同学展示了自己身上的美好之处,又在无形中培养同学们懂得欣赏的能力。这一情境的创设是知识的提升,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升华。在赏心悦目的音乐舞蹈里,抒发舞者的情感,也把全班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运用情境,能将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式教学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自然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情即教材中的一些因素),精心设境(境即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境交融,浑然一体,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初步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及平行四边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四边的面积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的,把平行四边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的面积。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观念,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逻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基于以上的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我还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学法。

  我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与探索者、建构者。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出示活动木框,(长方形)

  师:我们学过许多的平面图形,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问:在拉动的过程中,木框的什么没有发生改变?

  (二)、动手操作,实践推理。

  (把这两个图形投到边长 1厘米的方格纸上)

  问:你有办法知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数格子)

  结论:长方形的面积大,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小,面积是发生了改变的。

  大胆猜测。

  师:谁来说说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啊?那谁能根据长

  方形面积计算的经验,大胆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

  初步验证。

  在方格纸上画出任意的平行四边形,标出高和底,并量出每条边的长度。

  师: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自己所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析面积与那些数据有关系。

  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你会求吗?怎么求?这也就是谁的面积?

  师:这个长方形除了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以外,他们之间还有哪些联系呢?(出示,并填写表格,讨论下面的三个问题)

  现在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了吗?互相说一说。(介绍字母公式)

  4、小结。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的)

  把未知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解决是我们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大家学得很棒。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

  (三)、练习巩固。

  1.选择合适的条件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量出合适的条件,再计算面积。

  3.在方格纸中画出面积与所给长方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4你能设计一个面积为16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吗?

  (四)拓展点题。

  师: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说说这篇课文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目的在于用“爱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普通人的命运,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本文作者通过写自己与老王的交往,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确定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字词,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者,并能以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同情心。

  鉴于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重点: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激发同学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难点:领会文中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三、学情、学法分析:

  初二的学生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因其生活的时代与作品中人物所处的年代相距较远,要他们理解文本中发生的人和事,体味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有一定困难。不过,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是考虑引导他们运用质疑提问、自主合作探究性、朗读理解等学习方法去品读感悟,体会文中的感情,懂得在生活中要关心像老王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

  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以说、读、议为支点”,形成“初识——品悟——牵手”的教学思路。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建设的过程。”很显然,学生参与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采用合作探究法、品读法、点拨法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阅读体验。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教学程序我先通过伟人和凡人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推出普通人老王。然后,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个环节:初识老王,借助“说”,让“爱”叩开学生的心扉。

  因考虑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解决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所以“初识”这一环节课堂直接从解题入手,初步感知“老王”的人物形象。请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问题是:老王的命运如何?你从文中哪些文字读到了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而引导学生用简洁的线条勾画或在书边批注,接着让大家畅所欲言,诠释他们的直觉理解,明确老王命运的悲苦和性格的善良。(此过程的设计借助“说”让学生整体把握主体人物及行文架构的特点,初步感觉不管外界的环境多难,人与人之间还是充满着爱的,)

  第二个环节:品悟老王,借助“读”,让“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不是所谓单向的主体对客体刺激的消极接受和被动反映,而是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客体刺激交互作用而产生的。阅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即是阅读主体主动构建文章意义的过程。显然,粗浅的阅读,大体说说是不足以充分的感知体味的。只有真正地引导学生沉浸于语言之中进行涵泳,才能达到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所以,在“品悟”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借助“读”,引导学生深深体味流淌在文字之间的“爱”的清流,让“爱”滋润学生的心田。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作者,此时此刻站在老王的坟前,老王的哪件事最能打动你,哪些细节最让你难忘?(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通过反反复复的朗读,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把玩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的“表面意义”挖掘其蕴含的“深层含义”。)

  第三个环节:牵手“老王”,借助“议”,让“爱”植根学生的心灵。

  这个环节分两个步骤完成:

  1.作者牵手老王。通过链接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伟大的人格魅力,感受爱的力量。设计两个问题:

  (1)老王命运如此悲苦,我们一家是如何关心他、帮助他的呢?

  (2)“我”关心帮助着老王,又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呢?

  2.我们牵手“老王”。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所说:“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阅读即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对作品进行重塑和再创造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又能做到王国维所说的“出乎其外”,帮助学生建构内心更深的文化成分,懂得在生活中要关心像老王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

  (2)读过这篇课文,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不幸的人呢?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借助“议”,通过讨论、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爱”植根我们的心灵。)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处理,本课的阅读完成了从整体到局部,从形式到内容的发展,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

  对于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幸与不幸的界定,一种更为博大的人文关怀,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节课的阅读可能难以完全体会,我考虑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杨绛的作品,体会同是不幸的杨绛对生命的关怀。这样我们就更能够感受到她的善良,她的人格魅力,一名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精神。

  六、板书设计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整齐形象的板书可以把抽象、复杂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拨动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思维的积极性。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用生命温暖生命

  老王杨绛

  用善良体察善良

  人道主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老王》这篇课文的设想,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十一册的第18课《给家乡孩子的信》。本文是一封书信。作家巴金爷爷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地美好情感,给人生启迪。

  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孩子们的信给巴金爷爷带来温暖,巴金爷爷表示感谢;第二部分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巴金爷爷带病写这封回信,代替他与孩子们见面;第三部分写巴金爷爷无限热爱祖国和同胞,他认为自己是平凡人,但仍让自己生命开花。第四部分写巴金爷爷认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他十分珍惜每分每秒。第五部分写巴金爷爷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第六部分是对孩子的祝福语。

  根据教材建议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同时懂得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

  3.能结合文章的重点词句,围绕中心句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加深对巴金爷爷的认识。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准备用导读式教学法、演示法、自学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六年级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来说,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读去思,往往会使他们只停留在文章精彩的情节上,或是抓不住文章的魂。如果为了让他们听懂而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则会感到乏味不堪。因此,我用导读式教学法,就解决了以下教法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前,老师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核心问题,给孩子一个思维的定向,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随着老师的思路去阅读、去理解。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乱读,再加之好奇、探求一切是孩子的本性,他们一定会在不自觉中,兴趣浓厚地进入文章,探求问题的答案,进而学懂课文。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对中下等学生起到引路作用,对上等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在书上划注出现成答案;能力强的学生,会边读边想,准备概括出完整答案。这样上中差兼顾,既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的形式,同时也向学生暗示着抓一段话中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体现了导学式的原则。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巴金,我运用演示法,通过媒体出示课件,进行演示,结合书中文字进行例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辅之以生动、极富感染的语言表述,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让学生在紧张、极富感染、深受教育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根据本课特点和我采用的导读式教学法,以及大纲对六年级学生阅读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阅读理解、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自读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依然教学生用“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思(思考问题)──议(讨论解决问题)──再读的方法仔细口味、体会文章的情感”。这里的学法指导、学法的应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再现。

  三、【教学程序】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我准备用2课时教学全文。

  今天我主要说第二课时,教学程序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复习导入。

  (二)、指导读懂重点段,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第3自然段,教给学习方法。

  第一步:出示思考题(见教法),指名读课文;

  第二步: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三步:各抒己见,讨论问题。

  这一步,是学懂课文的关键,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句,评议结合,揣摩作者的用意,体会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同时,老师再用引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中情感。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巴金爷爷无限热爱祖国和同胞,他认为自己是平凡人,但仍让自己生命开花。

  第四步: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在理解讨论巴金内心活动的句子:“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学生通过读文了解到巴金爷爷不仅爱孩子们还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们,同时把巴金爷爷那种谦逊的美德表达出来。通过分析重点词、句,如:“无限、终于”,“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再与享受”,“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抓住这些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怀着对老人崇敬的心情把巴金爷爷在回信中想表达的意思读出来,体会巴金老人的品质多么高尚。

  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对巴金爷爷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激发学生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到此,突破教学难点,突出中心。

  第五步:回读全段。

  1、引导学生当堂归纳本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议—读

  2、运用所归纳的学法,自学四、五自然段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现由“教”到“不教”,由“教学”到“会学”的教学原则和规律。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同学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笼统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如此笼统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同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和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周围许多物体外表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同学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笼统运用的编排,符合同学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同学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同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同学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同学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同学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机会,多一些尝试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同学的特点,首先从同学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同学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发明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同学谈一谈自身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同学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同学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同学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沛感知角,让同学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身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小朋友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小朋友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优秀教案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同学充沛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 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方法,使同学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同学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同学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区分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同学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同学思维,也发挥了同学间的相互作用。】

  4. 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同学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笼统,又由笼统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同学在获得了从感性资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同学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同学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 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方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同学自身想方法判断,自身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方法,为同学提供了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方法,养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同学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胜利。在小小的成绩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2、同学自学画角:同学看书后,画一个自身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同学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身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同学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出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同学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同学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志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出现同学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同学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全课设计意图: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马说》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又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含蓄写法,因此安排两课时,我今天讲的是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1、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主题,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通过编导、表演、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根据本课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四、说教法学法

  1、因为本课题旨较含蓄,宜用启发诱导的教法。

  2、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

  五、说程序

  (一)以四组赛背课文的方式检查复习情况。

  (二)才艺表演、导入新课

  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和本文内容为创作原形,由三位同学分别饰演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让他们在表演中充分展示食马者的愚妄、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和伯乐的慧眼识英才。

  (三)记者访谈

  饰演千里马、食马者的两位同学以及导演和个别观众接受老师的采访。

  1、访千里马

  ①你怎么理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板书)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②第二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吃不饱,没有力气。用韩愈的话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③第三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可以向现场同学求助,愿意帮助的同学请举手。

  伯乐不常有,食马者愚妄。

  2、访食马者

  大家都说你这个马夫很无知,请你谈谈你是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访导演

  韩愈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讨论千里马问题吗?

  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

  (四)课堂延伸

  你认为韩愈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题小组讨论后,谈谈各人的看法。

  六、说板书

  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第10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认识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本节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涉及应用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与浮力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等。本节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两部分内容构成。

  二、学情分析

  由于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我教的班级课堂纪律不太好,但是我发现他们爱动手、喜欢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他们的特点准备了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目标分析

  1、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盐水浮鸡蛋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到轮船的工作原理,学生也是略知一二,但对轮船为什么能漂浮以及排水量的知识都存在认识误区,因此把轮船工作原理就定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

  ②教学难点:

  由于物体的沉浮条件内容较多,如果学生对此理解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后续教学内容浮力应用的学习,所以把学生对该条件的理解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学生在学习轮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时,由于涉及到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可能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因此把这部分知识也定为本节教学的难点。①②③④⑤

  四、教法分析

  通过演示、实验、结合讲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sh;运用自主探究法、启发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知识。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五、过程分析

  1、情景引入(约2-3分钟)

  用浮沉子“小鱼”上下游动游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讲授新课(约30分钟)

  让学生观察体积相同的橡皮泥和超轻粘土放入水中松手后的现象,通过提问,如松手后物体受到什么力?两物体受到的浮力相等吗?为什么橡皮泥下沉,超轻粘土上浮?引导学生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解释“小鱼上下游动”的现象。然后由学生做书上想想做做盐水浮鸡蛋的实验。第二部分物体浮沉条件的几个重要应用,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看书,先了解一下三个重要应用的例子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我给每个小发了橡皮泥,看哪个组可以让橡皮泥不沉入水底,最快做出来的组加分。提出问题轮船用钢铁做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没有沉入水底?轮船从河水驶向海水重力变不变?浮力如何变?排开水的体积如何变化?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并详细讲解轮船的排水量。生活中很多原理是和物理相关的,又如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在这里我准备了潜水艇演示器,我先做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气球和飞艇也是一个物体浮沉应用,要让学生知道热气球和飞艇是靠空气的浮力升空的。

  3、课堂小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做练习题巩固知识。

  4、课后作业(约1分钟)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用几个小实验,希望学生能通过自己动手、自己观察来掌握知识。本节内容的知识比较综合,有些难度,学生要想一节课全部掌握会有困难,应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巩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相关文章: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幼儿说课稿05-22

说课稿最新05-04

物态说课稿07-14

排序说课稿07-14

祝福说课稿07-15

颐和园说课稿07-15

花圃说课稿07-15

《水调歌头》说课稿07-15

工业说课稿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