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小明的一天》。下面我将以五方面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介绍: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分析,四、板书设计,五、学习评价。
我们先来看一看对教材的分析,我将分别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的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要求学生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教材安排了6个整时和半时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钟面,题材非常贴切生活。一般来说,一名一年级的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
2、通过认一认、拨一拨等活动,并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读整时、半时。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学习,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作为教学重点,在钟面上能拨出整时和半时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乐中学,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通过猜谜语、找家、动手拨一拨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为有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四、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说课稿 篇2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中小学生身心成长较快,适应性强等特点,灵活地安排课的内容旨在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愉悦身心,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二、教材分析:
三级跳远是在助跑以后按规定动作形式沿直线进行三次跳跃的一项运动。又是现代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一项重要的比赛项目之一,这项运动技术比较复杂,下肢和腰膝均要承受很大的力量,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协调性、提高学生的体能、运动技巧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三级跳远的基本技术。
2、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 、弹跳 、协调性等素质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四、教学对象
所教学的是初三八班学生人数大约30人,年龄在14-15左右。该班学生体质相对较好、但运动技术一般;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习兴趣较高
五、教学方法
将教学内容溶合在游戏比赛活动中,让学生在乐于参与的游戏中玩耍,无形间达到教学的初步目的。由于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而理性较差,宜多做示范,以让学生模仿练习,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做技术性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质量与兴趣。
1、 游戏参与法
将教学寓于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掌握技巧。
参考游戏
(1)竹竿舞:通过“开、开、合、合”的节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2)传统游戏“跳房子”:把三级跳远改编成跳房子游戏进行引导性学习,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传统第一文库网游戏可以说是已经驾轻就熟了,这样就能让不论是男女学生都更容易接受、更好、更快的掌握到三级跳远的.“完整”技术。更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锻炼中起到自主学习的作用。
2、示范法
利用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动及爱表现自己,但体质不均的心理、身理特征,应用规范优美的完整动作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词)三级跳远是在助跑以后按规定动作形式沿直线进行三次跳跃的一项运动。其技术结构被局限在第一跳必须是单足跳,第二跳必须是跨步跳,第三跳必须是在跨步跳基础上,跳
起后双脚落地。着重讲解与重复示范本课的难点——三跳的结合部分的特点:左(右)单脚跳→左(右)单足跳→跨步跳(换脚)→双脚落地。
3、指导、纠正错误法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通过应用全体与个别指导、纠正错误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规范优美的动作。
练习法
1、水平段练习法
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与学习新事物的接所能力,设定了距离由近到远分别为 4、5、6、6.5、7、7.5、8、8.5米的八个不同水平的“跳房子”框图。
2、挑战自我练习法
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向高水平挑战。(目的:认识到我们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有了尝试才会有成功的机会,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就谈不上成功,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并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找出最佳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
集合整队慢跑徒手操游戏
2、基本部分
1)分步骤示范讲解完整的三级跳动作 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第一跳与第二跳,第二跳与第三跳相结合技术. 着重学习动作要领
2)学生自主探究练习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体验与练习时,老师巡回指导,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适当的点拨。
3)针对性的解说动作 纠正错误动作
4)趣味活动
(1)分组30m蛙跳接力比拼
(2)分两组按口令单腿跳一追一逃
(3)分组跨步跳接力赛三轮决胜负练习
通过游戏比赛竞争等方式,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
3、结束部分
小结评价
师生同乐一起玩“火车跑”在欢快娱乐的气氛中结束课程
七、预计效果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泼,60%的学生能基本掌握动作要领。预计可的练习强度偏大,最高心率150--160次/没分平均心率达到120--130次/分
八、场地器材
沙坑, 竹竿若干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及作用,我制定了如下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口算除法,有关整十、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由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学习笔算除法的基础,也是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除法是三位数的除法打基础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以及资源库中的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培养学生系统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我运用资源库中的图片、练习等内容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通过运用资源库中的资源,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方案和步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
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做了10道口算除法题,这样可以为学生学好本节课做好铺垫,并引出课题。
(这样的教学导入,紧紧扣住新知的生长点、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迁移到陌生的新问题情境中。)
2、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第一步:学习例1,(多媒体出示)在运动会开幕式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列式“80÷20=”请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己总结口算的方法,并汇报。
教师总结。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因为20×4=80,所以80÷20=4。第二种:因为8÷2=4,所以80÷20=4。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法。整个设计让学生凭着各自已有经验进行完成。
(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创设我在学习新知前,创设生活情境——分气球、分彩旗的活动,把学生推上主人的地位,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方案。)
第二步:大屏幕出示书中“做一做”作为练习,巩固学生的口算方法。
第三步:我把估算改成了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示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列式,想到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给学生了一定的思考空间。
第四步:学习例2,多媒体出示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然后找学生代表汇报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的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第五步:是两道估算的题:122÷30≈ 120÷28≈ 有了刚刚两道题的基础,我直接让学生进行估算。
第六步:我还是用了书中的“做一做”作为练习,让学生体会了口算和估算的联系。
我设计例题教学时:主要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由“扶”到“放”,让学生尝试练习,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多层训练,巩固练习: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循序渐进地实际应用。我从资源库中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资源进行练习巩固。
(数学课不仅要注重新知的探讨学习,还要注重练习和应用。把书上一个个静态的毫不相关的题目通过课件制作,让它们串起来。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练习题,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归纳总结,深化新知:
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收获。
5、布置作业:
为了学生在课后能够得到训练,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题:请同学们编几道像这节课我们学的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考考你身边的朋友们,看看他们会不会。
(通过资源库中的资源来教学,能够很好的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资源库中的一些资源有效的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在课堂中,我很注意课堂资源与课外资源的有机融合。)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淅、沥、篷,叮、沟、啼、乳;要求会写的字有:铁、沟、推、脉、滑、跌、敲、密、撒、演、尝、乳;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铁皮、水沟、你推我挤、叶脉、滑下来、跌下来、敲响、密密的、撒在、演奏、播种、品尝、乳汁。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仔细观察,发挥想象为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为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的.?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我们本册教材的开篇之作,他和春天和春雨有关,指读课题《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春天的小雨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梳理,春天的小雨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欢快的,活泼的,我们就用这种欢快的语调在来读读课题《春天的小雨滴滴滴》。现在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天的小雨里,看看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看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会摘录一些描写春天的雨声的句子来回答问题,教师及时进行小结与提升。(如:是啊,大家都听到了各种各样美妙的春雨的声音)
3、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听到的雨声?(2、3、4、5)
4、2——5自然段都是写雨声的,可是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却不一样?理清作者听雨的地点。指名学生说出作者都在哪听雨了?
5、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在屋前都听到了什么?
(2)教师问,学生读句子回答:春雨打在篷顶的波浪板上,发出什么声音?春雨打在树林里的叶子上,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春雨打在铁皮屋顶上,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3)这声音美吗?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聆听一下春雨的美妙声音?指名读,师生评价。
(4)问:“同样都是春雨,为什么打在这些事物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在指导朗读。
(5)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也激发了老师的读书热情,教师范读“屋子前面小水沟里的水流动起来了,像一股从地底下涌出的清泉,高兴的哗啦哗啦,哗啦哗啦,你推我挤。”看看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理解你推我挤的意思。
过渡,屋前我们听到了美妙的雨声,让我们一同走近树林里在来听听雨声。
6、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笔画出在树林里听到的雨声,并把它读出来?
(2)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
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树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
(3)理解作者的想象,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这座音乐厅里可能在演奏什么乐曲?”
过渡,小雨珠滴落到树林里只是拉开了一个序曲,紧接着华丽的乐章即将开始。
7、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
(2)边听边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大家一起来解决。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梳理。
有可能问题如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里写春雨的词语不一样呢?
(4)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小节:这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屋前,树林里听春雨的声音。感受到了春雨的声音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先去听了春雨的声音,感受到了它的声音美丽。作者不仅听了春雨,还看了春雨。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看春雨?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你看到的春雨是什么样子的?
(2)细细的,密密的,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牛毛细雨,春雨绵绵……)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7,8自然段。
读7,8自然段,说说春雨有什么样的精神?
四、感悟交流,春雨美不美。美在哪里?
听春雨,春雨美在声音,看春雨,春雨美在样子,人们都赞扬春雨,它美在无私,博大的精神。
五、学习第9自然段。
春雨这么美,作者很喜欢春雨,一起读第9自然段。
我仰着脸,让雨打在脸上;我伸出舌头,品尝一下这大地的乳汁,凉丝丝的,甜蜜蜜的!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本组课文是以快乐的夏天为专题组织材料的,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可以在本组教材学习过程中,体会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
《荷叶圆圆》这篇散文诗轻快活泼,充满童真童趣。特别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课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学习这篇课文会让我们感受到充满童趣的夏天,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快乐的心情。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其中二至五自然段结构相近,是重点部分,要注意激发想象,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语言文字训练。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课后“我会认”中的12个生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我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范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的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悟的重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针对如何激发一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我设计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朗读,自读自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爱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用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用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教师应充分发挥文本潜在的价值。让学生学习文本就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支撑点,有了这样的支点,他们才能有“千里之行”的语文学习与研究足迹,也才能有“行千里”的语文素养发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形式,有自读,齐读,指名读,挑战读,到最后的边做动作边读,一系列的朗读层层递进,从读通,读懂,品读,情感也得到升华。
采用 “图片式”板书,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读懂课文,在读中体会荷叶带给四个小伙伴的快乐,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学写“朵、机”两个字。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附之配乐朗读,增强语感。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如何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问题。
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很重要,为理解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首先就设计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全文。能解决问题,就说明对全文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课文充满童真童趣,段落结构相同,因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读自悟,个人朗读、指名朗读、小组朗读等形式灵活多样,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读后评价,使学生朗读的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扮演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读文,边读变想,边读边演,抓住不同小伙伴的不同表现,随机认读词语,根据重点词语自编动作,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朗读,在他人的评价中产生了信心,就会自然而然的喜爱朗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降低了背诵的难度。鼓励学生背诵别人背诵的段落,激发了他们超越他人的信心和勇气。小组表演竞赛,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朗读训练,学生一定会对朗读产生兴趣。长此以往,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变成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阅读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呈现的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教参要求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掌握”包含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叙述,二是能解决相关习题。“理解”包含了举例、转换、比较。
二、说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学生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和圆锥的基础,在整个几何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并理解各部分名称,学会画圆并掌握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虽然六年级的学生从一年级起便开始认识圆,但还未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加上本节教材也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
三、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理解这圆的许多概念,掌握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说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掌握画圆的方法,能够根据条件画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以及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课标》强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说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让学生在猜谜语中引出质疑,调节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为下面的学习开了个好头。
在第二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不同工具寻找画圆的方法,体会画法的优缺点,从而找出正确的画圆方法,在老师示范的引领下,学会画圆达成学习目标。其次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出什么是圆心。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开放的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比一比、画一画、议一议中得出半径、直径的定义和特征,达成目标。利用数学研讨会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汇报、倾听、思考和不断的争论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认识得以完善、升华,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给予及时点拨,这样在研讨活动结束时,学生便明确了圆的特征。除此之外,学生还发现直径与半径之间也有联系,自然而然达成了目标。
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分析、比较,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辅助以上目标的达成。
七、说评价检测
最后设计了3道评价样题,来综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也落实了目标的达成度,从而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到及时反馈。
八、道德课堂的体现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成了学生的活动室、实验室,而教师犹如是球场外的教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润物无声中,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圆满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散文《落叶》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秋天树叶飘落的景象,将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联想,显得具体而又形象。如:"小树叶由绿变黄,一个个好像穿着金黄色裙子的小姑娘,搀着大树妈妈在秋风中翩翩起舞。"这都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对作品的体验。这篇散文就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
二、说目标与重难点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儿对树叶从春天到秋天逐渐变黄,最后变成落叶的认识。
3、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舞,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等。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我将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为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舞,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启发提问、动作表演等方式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新词,以突破难点.。
三、说准备
为了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达,我作了以下的准备:
(一)物质准备:
1、图片若干张,实物投影仪。
2、大树妈妈头饰1个,小树叶头饰若干个。
3、录音机,录音磁带。
(二)知识准备:了解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特征。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直观教学法:本活动为了帮助幼儿熟悉散文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当老师在有感情地朗诵散文时,分层次地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幼儿通过眼、耳、口等多种感观欣赏作品。
2、启发提问法:在幼儿欣赏了完整的作品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并学习新词。如老师提问:"小树叶在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夏天又是什么样了?秋天又是什么样?小树叶落下来后,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等等
引导幼儿欣赏散文,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二)学法
1、动作表演法:活动中要求幼儿学习新词,为了避免让孩子枯燥地理解新词。我将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记忆和理解。如学习翩翩起舞一词时请孩子们用各种优美的舞姿来表现,而表现四面八方时则请孩子们四散站立。
2、游戏法:活动中要求幼儿能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我则采用游戏法,由老师扮演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在游戏中加深体验。
五、说教学程序:
1、幼儿交流导入活动:让幼儿俩俩结伴,根据已有的经验说说春夏秋冬的树叶名称及特征。
2、完整欣赏散文
介绍散文名称,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散文,幼儿第一遍欣赏。
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欣赏散文。
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小树叶落下来后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它们心里在想什么?最后小树叶又飘到哪?为什么?(幼儿根据散文内容进行回答)
3、通过动作表演学习新词: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记、盼望等
4、集体朗诵并进行表演
教师扮演大树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体验小树叶快乐的情绪和爱妈妈的情感。在表演过程中着重引导幼儿用抱一抱、亲一亲、看一看等动作表现母子相亲相爱的情感。
5、迁移作品情感
通过提问引出谈论的话题:"小树叶是怎么爱妈妈的?你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你是怎么关心自己的妈妈的?"围绕这样的话题进行自由交谈或到集体面前谈。在幼儿交流时提醒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说课稿】相关文章: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背影》说课稿03-25
掌声说课稿03-25
《故乡》说课稿03-24
《雷雨》说课稿03-24
《歌声》说课稿03-23
《台阶》说课稿03-23
【精选】地理说课稿04-06
穷人说课稿05-29
《师说》说课稿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