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精选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6节《眼和视觉》第2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科学》教材将透镜中物理一章的内容浓缩到一节,并提前到七年级开设,内容多、难度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该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对透镜了解的延伸,又是凸透镜应用的理论基础。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别于以往验证式实验,它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分界点的寻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学习中对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从三方面描述像的性质,学习了凸透镜的相关概念及三条特殊光线的画图。
学生早已熟知放大镜成放大像,因而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也受此局限,对它能成很多性质的像不易接受,且易混淆。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科学思维的启蒙阶段,特别是分析归纳能力不足,对规律的概括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两点分析,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光具座找到凸透镜成的各种像,会描述像的性质并记录物距和像距,学会从记录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会初步将生活中的凸透镜与成像规律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等探究过程。
(2)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发现的喜悦。
(2)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四、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
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教学法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问题导学,推进探究;充分探究,自主建构;利用软件,突破难点;口诀总结,帮助记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
师:找出教室中的凸透镜。(联系生活、复习凸透镜的概念)
生:投影仪、放大镜、摄像头、装水杯(透明、圆柱形、已装水)、一滴水、眼球……
让学生拿起身边最熟悉的水杯(或放大镜)做一组实验:
①手握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
②将手缓慢远离水杯,透过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
学生惊奇地发现:用水杯近距离看手指,看到正立、放大的像;用水杯远距离看手指,像倒了,有时放大、有时缩小。
【提出问题】
同样是凸透镜成像,为何差别如此大?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此时学生心中充满了疑问,请他们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交流,学生可能提出:
①凸透镜什幺时候成放大的像,什幺时候成缩小的像?
②为什幺会有时成正立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
③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何规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然地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样从学生身边抽象出科学问题,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带着疑问,能较快进入探究状态。
(二)问题导学,实验探究(27分钟)
1.实验准备(9分钟)
如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刻学生对实验思路还不清晰,为了显化“物距”这个自变量(虽然焦距、像距也是自变量,学生目前只对物距有感性认识),我设置了下面的环节: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什幺因素有关?请说出猜想的根据。
结合水杯分析,学生很容易找出:“物距”会影响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为了验证猜想,实验思路是:改变物距,找到不同物距下的像,观察比较像的性质,找出变化的规律。
【实验探究】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进行介绍,烛焰是被成像的物体,凸透镜焦距为10 cm,光屏用来承接实像。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光具座,我首先让大家观察它的结构特点推测各部分功能。学生首先注意到标尺,它能测物、镜、像的位置,进而算出物距和像距;其次是滑座,用它改变物距,很方便;最后是导轨,它能保证物、镜、屏在一直线上。
接着用幻灯片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顺序,以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能得到参考和提醒。但学生“知道”并不一定能“做到”,因为他们并不理解“为什幺要这样做”。为了落实操作要求,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深化实验注意事项,培养探究精神):
(1)如果镜或屏偏高或偏低,像会出现在光屏的什幺位置?
(2)怎样找到成在光屏上的清晰像?
(3)如何找到所有类型的像而无遗漏?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一一演示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如,镜偏高、镜面倾斜、蜡烛不竖直、凸透镜太靠边等情况,让学生观察结果。学生切身体会到: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屏上图像会出现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的细微变化,而像是指轮廓最清晰时的图像,且位置是唯一的。为了保证实验数据完备(让蜡烛和光屏都有较大的范围移动),凸透镜应固定在标尺中央,蜡烛应由远及近逐一找像。最后用口诀总结实验顺序:标尺中央固定镜,根据焰心调镜屏,将物移到最远处,移动光屏找到像,由远及近移蜡烛,不同物距像找全。
实验准备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师要充分预设,排除可能的障碍,除了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还要引导他探究为什幺要这样做?这样才能将实验要求内化为规范操作,进而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效率。
2.分组实验,收集数据(18分钟)
学生每四人一小组,按下面的5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在表中进行相关记录。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 (二)分析学生情况 1、知识储备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 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经历的第二次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1、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的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 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 1、制定实验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样观察虚像? (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学生分为几大组,给各大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成缩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先展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5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10 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但如何从数据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焦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 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四)小结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五)当堂巩固 用几个试题来巩固所学。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的有关知识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特别是在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生产和使用中更是必备的重要知识,具有综合基础教育价值。本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能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探究、分析归纳、交流反思等物理学习过程,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今后进一步研究透镜以及其它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的过程,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以及善于用物理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物理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本节课教材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发现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而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进而归纳结论以及对成像规律的知识应用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我以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以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为器材,附用微机辅助演示。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体验物理意义。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从而引起认知冲突。学生一定有许多疑问,请学生把疑问写下来并进行交流。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引出今天研究的课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样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物理问题,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物理应用意识。同时也从学习的必要性上使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集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教师点出为了验证猜想,必须通过做实验,从而顺利进入教学下一个环节。 (二)设计实验,观察探究 1.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先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暗示大家实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老师。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 启示学生:蜡烛、透镜、光屏摆放的顺序 ②(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启示学生:蜡烛、透镜、光屏摆放时就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 ③(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启示学生:凸透镜离物体太近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小小的游戏,增强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在趣味中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感到不枯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拍下一张清晰照片。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样观察虚像? (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所成虚像。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思维的调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之一。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经过展示和讨论后,确定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几组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突破了又一个难点。这样的设计将发现规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四)开放训练,巩固新知:趣味训练1,变式训练2 (五)归纳总结、合作交流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互相交流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点拨,一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性,规律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现规律的过程以及在发现应用过程中蕴含的物理思想。二是倡导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六)布置适当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结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哪,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习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 4、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⑸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缩小的像?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或像的性质) 物距 像距 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成倒立、放大的像时 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习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 实像 虚像 共同点 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 ⑴能成在光屏上 ⑵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⑴不能成在光屏上 ⑵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⑴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⑵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⑶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习。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投影仪、放大镜的使用: ⑴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⑵平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⑶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⑷再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中之重,呈现规律较多,变化相对复杂。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学生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同时,本节以及本章的知识,都是对第四章光现象的进一步延伸与细化。也对后面的《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学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找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设计与过程实施 1.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按课标要求共设2课时完成,其教学环节如下: 2.教学过程实施 第一课时 (1)巩固旧知——生活中的几类透镜成像特点以及实、虚像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表格内容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认识物距(u),像距(v)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现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特点的像,并知道通过凸透镜成虚像时,像的特点如何去看。 (2)模拟体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教师活动】介绍所用实验器材,并带领学生通过一次次改变物体到凸透镜的位置(由远到近),找清晰的像,并观察像的特点,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在光屏上看不到像时(成虚像时),如何去观察像的特点。在此之前,提出问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如何调节实验器材?并指导学生调节仪器。 【学生活动】按老师的引领,每次移动光屏找最清晰的像,并读出此时的物距,像距,并会表达此时像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使用实验器材,并会读,会看(物距和像距)。知道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必须把F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3)提出问题——成像不同的原因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通过上述体验模拟生活中的三类透镜,提出既然这三类都是凸透镜,那么它们所成的像,为什么会有不同?引导学生,在上述模拟时,在改变着什么? 【学生活动】进行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 【设计意图】引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要探究的目的——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4)进行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师活动】既然上面的目的是要探究像的特点与物距的关系,那么我们要改变物距,那改变物距得有个参照,就要参照这个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学生在实验时的错误,并指正。 【学生活动】两两合作,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5)分析数据,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分析数据(让一组学生将其所有数据写在白板的表格中),找出所有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数据,将其物距与f、2f对比。 【学生活动】在教师带领分析一组数据后,2人合作,分析其他不同的数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交流讨论】学生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去分析以下问题: ①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②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 ③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结论,得出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虚像与实像的分界点以及虚像都是正立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第二课时 (1)合作复习的——巩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活动】对子互说 (2)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当u=f、u=2f时,成什么样的像? 【学生活动】通过实验再次去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进而完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flash动画——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活动】演示,由远到近移动物体。 【学生活动】观察像的特点,以及此时物距、像距所在的范围,并在相应的工具单上完成光路图(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从光路图的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知道像距和物距所对应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应用。 【教师活动】通过flash动画,让学生去观察,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如何变化,像又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 【设计意图】得出:物近像远像变大。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F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去解决 【学生活动】2人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知道实验前一定要进行调节实验器材,同时,明白此类型题如何去做。 【教师活动】flash动画,找到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提出:此时是哪种应用?若现在将物体和像的位置进行对调?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明白像物对调有何变化。 三、教学反思 很荣幸,成为了东胜区教育界的一名老师,也很荣幸参加此次2021年青年教师汇报课。更荣幸的是,收获到了各位名师和前辈们耐心的指导,让自己能尽快融入这个大群体。通过此次汇报课的讲解,存在的不足仍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控,时间的把控等方面,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起来,仍有所欠缺,甚至出现没有完成的情况。 (2)课堂教师讲仍多于学生学,老是对学生不放心,导致有些内容重复出现。使课堂的教学更为繁琐。 (3)对于教材以及教参的解读,不够细致。 (4)对于本节探究性实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但在实际课堂的教学时,头重脚轻,导致对重点的内容出现了潦草一过的情况。 (5)对于板书的设计,仍有待提升。 针对以上的不足,我想在今后,仍需对这些进行改进,仍需要虚心向各位优秀的名师和前辈们学习,虚心听从他们的指导,认真思考,专研教材和教参,为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前进! 四、活动感悟 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感受到了各位青年教师都各有所长,对我启发较大的有: 1.李明浩(一中南),他能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很好地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在课堂中给学生指出,并进行了更正。 2.付琪,她通过利用构建图示法,给学生去讲解此规律。虽然对于此阶段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但是我想如果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下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3.一中西校区的冯永贤,他巧妙地完成了此次探究性实验课的讲授,不仅培养了每个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而且很巧妙地将数据结果与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联系起来,在课上,利用最后的时间,还提出了一些较有思维性的几个问题,达到了真正探究性实验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四、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 3、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其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4、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⑴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⑵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师: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凸透镜焦距f=10cm 5、分析论证 师:各小组根据你们的数据,看能否总结出凸透镜的这些成像规律。 课件出示: 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个因素有关? ⑵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⑶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⑷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生:讨论分析总结,并展示。 二、模拟演示,再现规律 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加强对实验规律的理解。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整个探究过程,看经历了哪些环节? 三、结束语 实验中同学们可能还遇到了其他一些问题,如物距变化与像距变化和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等,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究。 【课后作业】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规律,说一说它们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 2、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看到的现象,并与凸透镜成像实验比较,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相关文章: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04-22 凸透镜说课稿07-02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12-29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反思04-09 找规律说课稿11-14 《找规律》说课稿12-29 探索规律说课稿12-29 找规律说课稿05-10 找规律说课稿范文05-19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4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7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