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XXX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河流地貌的发育,它是选自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次说课适用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五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本节以河流地貌发育为案例,剖析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从教材安排上看,体现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3、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设计和陈述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鉴于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说出河谷演变过程;
②知道流水堆积地貌类型,描述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③理解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分析
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分析,解释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分析
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欲望,体会学习地理的成功感
②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观
4、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情,我制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河谷发育过程中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分析。
②在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二、教法、教学手段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倡导学生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理念,再结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体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视听冲击力强,信息承载量大的特征,在结合本次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和情景创设,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版图版画实验用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三、学法分析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考叶注重于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现象能力的考查,同时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考察,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发现法,实验操作法,读图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珠江流域上游峡谷,中游河漫滩、河口三角洲以及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图,分别让他们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再问学生这些地貌形态是怎么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
一方面起到温习旧知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一个引出课题的效果。
(二) 体验新知
版块一 河流的侵蚀地貌
通过多媒体播放《河流侵蚀地貌》的视频,同时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并且要求学生拿出草稿纸或者作业本记录下关键词
设计意图: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作用过程,并且达到一个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这个版块里面存在着一个难点,就是连续河湾出现过程中对凹岸和凸岸的分析,我主要采取对比分析法
给出北半球平直的和发生弯曲的河流以及河流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让学生分别分析河流的凹岸和凸岸,通过平面图分析得出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这样一个结论
通过对剖面图分析得出凹岸和凸岸坡度的区别
并且设置这样;两个情景,如果要是你要去淘金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如果是建港口又会选择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平面图和立体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重点理解凹岸和凸岸的区别,通过趣味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学会对凹岸和凸岸的运用,并且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版块二 河流的堆积地貌
1、学生看书
给出三个问题 三种堆积地貌的类型?分布位置?形成的过程?
把学生三个小组,每组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派出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加强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做实物演示实验,冲积扇的形成
设计意图: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
3、展示实际地貌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熟悉常见的河流地貌形态
总结提示: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某个阶段有可能以某一种外力作用为主。
版块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出示一幅既有高原、山地、平原地形的聚落分布景观图
学生看图分析
聚落分布的位置?聚落分布的形态? 聚落规模的大小? 聚落分布的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以基本掌握本节课所要求的内容,此时他们缺少用武之地和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把学生们带入到课堂训练环节
(三)课堂训练
依据综合性,思考性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课堂联系题目,力求体现个知识的纵横联系,也让学生尤其是中下层的学生找到学习地理的成功感
(四)小结归纳
小结归纳不应该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习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的同时,强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起到回顾知识的作用
(五) 布置作业
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设计意图:力求体现分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提高的目的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一.相关课程标准的阅读与理解
"课标"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我的理解与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但是对于具体案例没有进行限定,这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案例选择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比较容易结合乡土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节课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三、三维课程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了解身边的地理,让学生感受地理是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之所以将河流侵蚀地貌设为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因为知识比较抽象,另外通过理解这一地貌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种地貌形态,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地表形态形成及变化的基本原理,况且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学生的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但由于学生阅历较浅,受知识面的局限,对教材中河流三种侵蚀作用方向的理解,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活动完成中看待问题的视角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师大附属学校学生的实际,
(家庭条件好熟悉计算机的操作),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手段中,利用google earth
这一的软件,GoogleEarth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数字地球的完美结合。
它能展示全球各地区高清晰度卫星照片。
我们可利用这一软件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极大地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地理原理,为学生创设亲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课本让学生看,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归纳,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五、教学过程设计分个阶段
(一)教学引入:由会操作googleearth的学生在软件上找出松花江发源地天池,流经城市吉林、哈尔滨的一段河流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外力作用中河流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
(二)自主与合作探究
1.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河流地貌的分类、河流的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方式等概念为学生的探究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其中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三种侵蚀方式的不同特点及河流的影响。
2.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节重点,这部分内容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让各组学生分别点击googleearth上天池、吉林、哈尔滨这三地,让各组学生概括三地的河流河谷形态特点,学生结合教材82页3、4段及图4.17,分三组探究不同阶段河谷特征及成因。在这一阶段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问题:1.河谷与沟谷有什么区别?在googleearth上观察长白山的众多沟谷中是否是每个沟谷都有河流发育?2.为什么河流在凸岸堆积,在凹岸侵蚀?
然后每组组长将知识进行汇总,并发表结果.由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表结论,其他组进行补充。然后我设计一个表格(河谷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表)将三组的探究结论综合到一起从而总结出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河谷的'形态特征,我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思维,从而保证学生探究结论的科学性并纠正学生表述不准确语言不严密之处。
(三)迁移应用
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能力,在本节教学中三类侵蚀只是知识的铺垫,而透过河谷的演变过程认识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是迁移应用的重点,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布置给学生三个探究任务:
1.在googleearth中点击哈尔滨附近的一段弯曲河段,向学生发问:这段河流哪一岸沉积,哪一岸侵蚀?在河流的哪一岸建码头比较合适?
2.落实课本设计的"活动"
3.让学生在googleearth软件上找出通化,并让他们判断这里的河流处于河谷发育的哪一个阶段,河谷的形态特点是什么及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四)小结:引导学生小结,将本节知识系统化。并让学生总结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实现本节知识与前面已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五)练习:利用课件展示习题。
(六)教学反思:
学会倾听学生及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认真倾听,我们教师应当在有效设计的前提下跟上学生的思路,及时捕捉学生的观点并予以灵活的点拨,实施课堂上的有效交流,是驾驭探究式教学的难点,这也将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