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小数的写法。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
2、实践活动。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找规律》。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习“找规律”后,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与奇妙,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所以,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2)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4)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得出这种规律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法和学法
因为这一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因此我主要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分为四大环节进行。第一部分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的特点;第二部分通过主题图的观察以及填写表格,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练习,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并联系生活寻找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四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游戏引入新知
在课的一开始,我经过拍手动作引领学生注意观察,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提出疑问:这里有一个秘密,是什么呢?(师再次拍手)能跟老师一起学吗?再次提问:能不能再拍一组跟老师的不一样的?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入课题:规律。
[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接着经过摆小棒和小圆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这种规律,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观察学习
在这环节中分为四小步骤展开。
1、认识概念
师:间隔排列的规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只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哪一种呢?像这个,一根小棒一个圆片一根小棒一个圆片排列的。
师生同读,师板书:|○|○|○|○|○|○|○|○|
师:一直这么画下去,我们会看到最后是?(生:直线)那我们注意看这组中首尾都是什么?(小棒)它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什么呢?两端物体(师生同读师板书)
出示|○|
师:像这个呢?也叫两端物体。那夹在中间的是什么?(生:圆片)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师生同读:中间物体)
师板书
2、观察学习
师:我们刚学习了间隔排列的规律,知道了什么是中间物体和两端物体。像这种规律在我们的书本上还有很多很多。好,请翻开课本第48页,看看你能不能找到。
板书:找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思考。
师:看看,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同一种规律。你找到了吗?
学生汇报,师出示表格。
组 别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为社会、人类创造丰厚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创造数学的价值,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第二学段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过程;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较。
2、数学思考:通过探索理解角,能用量角器画角、交流信息,建立角概念。
3、解决问题:尝试用量角器量角;体会在讨论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知道通过测量、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体验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分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主要包括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包括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它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统计与概率” 主要涉及条形统计图,是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实践与综合应用” 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所交流的内容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认识常见的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画角。
下面我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来谈谈第二方面:教材特色。
教材编写特点:
特点一: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认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册实验教材“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的编,学生使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特点二: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本册实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特点三: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其中有些图形,如线段、角、平行四边形等,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过。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册教材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特点四: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本册所学习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统计量上进行了分类对比,来表达数据、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认识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特点五: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特点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编写体例:
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排,以体现数学课程的特点,编写体例是:激发兴趣的主题图(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的例题(促进理解、解决问题)――可操作性方法的小结(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多层次的练习(深化理解、拓展应用)――全面的整理和复习(整理巩固、提高升华)
单元内容结构:
第二单元的内容有: 认识射线和直线;角的定义;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每一小节又包括其枝干内容。其中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说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上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评价建议: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课堂表现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学“角的画法” 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然后结合整体的学习过程从“认真操作,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每周统计一次,期末总评。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知识掌握
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树立信心。如 “你的角如果能像你的字一样认真漂亮就更好了。”如果有学生对测验的结果觉得不满意,要委婉幽默地鼓励学生重新解答:“试题在向你挑战呢,去战胜它。”学生通过努力做对试题,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并给出鼓励性评语。这种“推迟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借鉴哲理督促聪明却懒惰的学生:“梅花香自苦寒来,你要战胜惰性。”用精妙之语,激励爱钻研的学生:“你肯定还有高招,我为你骄傲”。有效的评价能开启学生心灵,驰骋想象,学生智慧的火花会更加灿烂夺目,进而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有助教学的图片、视频,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小数的知识。
教学角的度数时,需要学生动手测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模拟学具和身边真实物体这两大资源来帮助教学,如:测量书本、文具盒、桌椅、门窗、黑板等;学射线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带着手电筒。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有利资源,学生的自学、交流的过程又将其生成为学习资源,特别是汇报时的错误信息更要有效利用,它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有利渠道,是有助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字是跳动的音符,数学是神奇的学科!做为数学教师,当我们把数学教学当做追求,潜心研究时,我们会伴着优美的旋律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艺术般的快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编排的,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也很广泛,学习他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对几何"证明"开始入门,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 教学目标:
(1) 双基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平行线间距离,并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推导、论证、演绎、抽象知识的数学思维品质。
(3) 非智力目标(思想目标):渗透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数学思想以及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4.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二、 教法(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五点"教学法。具体如下:
1. 以"问题"为学生学习?"起点";
2. 以"范式"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3.以"变式"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4.以"创新"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以"评价"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三、 学法(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四、 教学程序(说过程)。
1.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起点):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设计一问题: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该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 诱导思维,以诱达思(焦点):
其次通过设问、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进而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同时教师整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再让学生联想范式,演绎其他推导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 观察、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教师的范式的有诱导下,达到演绎数学论证过程的能力。
3. 变式问题,突出"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演绎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投影不同层次的典型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
4. 引导创新,化解"难点":
设计"无图形"和"无结论"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画图、观分析、猜想、归纳,然后把问题中所有可能的结论推导出来,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解决,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5. 反馈补缺,消除"疑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习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消除"难点"的目的。
6. 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教师对此课学生的表现作一小结、评价,特别是对"两头"的学生予以表扬,告诉学生本节是本章及以后学习的基础,要求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7.板书设计: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应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平行四边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从边看;
(2)从角看;
(3)从对角线看;
4、平行线间的距离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38页-39页。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三、说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创设文具店,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买四块橡皮多少元,小组展开讨论。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学生各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设计了填一填,练一练,算一算等练习,使学生活跃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体现。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学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观察物体”是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中“空间U图形”中新设置的一一块教学内容,也是较过去教材相比新增的个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牛第ˉ学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口第学段教学中,学牛学习了对个物体进行前、后、左、右观察(二上),对一个物体进行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六上),对」L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董下)的基础上进行的o
本教学内容是在原有观察物体的的基础上,通过对由一些小正方体拼摆而成的物体上添加小正方体所组织的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而观察而形状不变的观察教学n
二、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祟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辨认由5个或6个问样火的正方体摆成的不问物体的正酣、侧血和上凹多着到的形状。
2、使学牛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问样大的正方体摆山柑应的物体,体会物体拣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甘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o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5、 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不同的面,丰富学生的观察经验。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口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接学生用4个问样大小的正方体摆物体,敦师再课件出示4个问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口
2、让学牛观察,说说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学牛再上黑板用纸片摆山看到的形状,并课件出示相应的视图。
(二)学习例题:
1、分组,先取4个正方体,按照例题的样子摆一摆添1个正方体,从止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
分组操作c
在操作中,思考:你有几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
(1)正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
老师随学生回答画一画:
(2)你有哪几种摆法?在摆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闪为从正面看到的是3个横着的方块,多山来的这一个,可以分别在前面依次添1个,也可以在后面依次添1个,所以共有6种摆法。)
请学生上来利用投影演示。
〔3)课件展示
2、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
学生分组操作,边操作边思考:几种摆法?怎么摆能较快地摆出多种摆法?
全班交流:
先要清楚从上面着到的形状:从上血看,形状不变,多出来的1个应该和己有的重合,所以可以分别添在
这4个的上血。指名学生上黑板演示,教师在课间演示口
3、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呢?
学牛继续分组操作口
再交流:先随学牛问答,画出从侧面看到的形状:多山来的这王个可以分别在前面添在己有的2个前面,也可以分别在后面添。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你有什么发现?
(不同的形状,在某个角度看,可能会有问样的结果……)
(三)巩闹练习: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再观察,然后再连线。
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立体图来说说hI以怎样找到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口
2,先照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再着一看口这土个物体从正酣看到的形状相问
3、用5个问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分别摆摆。
1、数— ˉ数,各有几个正方体,再摆摆。
四、进行全课总结
谈谈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我说课的课题是《确定位置(一)》。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预设效果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确定位置(一)” 是小学数学第七册《 方向与位置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以及学习了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编排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点,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座位表入手,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从而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帮助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并学会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在教学中,我还补充了数对发明者笛卡尔的生平介绍,渗透数学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确定位置。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法学法:
人们都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让课堂教学高效而又符合学情,教学中我采用了调查法。课前,我对2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前测,从“你坐在教室的什么位置?你还能用什么别的`更简单的方法表示你的位置吗?你听说过数对吗?”等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情境教学法。课中,我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揭开新知识的面纱,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 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为此,我从:“问”让学生自己提;“法”让学生自己探;“题”让学生自己解;“情”让学生自己抒等四个方面设计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新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学生兴趣越浓,他的观察越仔细,感知、思维、联想等学习活动就越有成效。新课伊始,我播放国庆 60周年焰火晚会片段,学生会对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并制作出来的产生疑问。老师此时揭示课题(板书:确定位置)。这样的导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而且建立了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自豪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索新知,营造空间
探索新知的环节,可谓是一节课中的重中之重。围绕学习目标,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教学。
1.结合情境,巧妙设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班长的位置。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表述方法。老师说明,观察时一般都是按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电脑出示分组)
2、导放结合,授人以渔。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知道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观察的顺序,学生们就能比较正确的描述班长的位置了。班长坐在第3组这条竖线和第2排这条横线的交叉点上,并提问:我们能不能用上一些符号和数字,发明一种更简单的描述方法呢?
学生设计并展示。根据前测调查,学生会出现这些情况,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相同点,都有数字3和2,中间都有将两个数字隔开的符号。这时老师说明:数学家选取了“,”号将两个数分开,并且在外面加上了小括号,从而引出数对。第3组第2排还可以表示为(3,2),并让学生说说3和2分别表示什么?随后加以巩固。这样的设计是希望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突破教学重点。
3、小组合作,集思广益
数对是一种数学知识,它建立在坐标图中,应该让学生体会从具体位置中抽象出坐标位置。接下来的环节,我在黑板上写出一组数对:(2,1)、(2,2)、(2,3)(2,4)、(2,5)、(2,6),并引导观察。学生会发现,数对的第一个数都是2;都是第二组的同学。这样原来的座位表就变成了一个方格图,每个同学的位置就在竖线和横线的交叉点上。借助多媒体演示,从班级座次表中逐步抽象出坐标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坐标形成的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4. 轻松交流,求异创新
溪水汇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教材中的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大背景中,才会被深刻地理解和阐释。接着我通过展示数对发明者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的史料介绍,鼓励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一个爱思考的人。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文化,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共享成功,评价反思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数对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我通过展示“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对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数对机械制图中的应用”“数对在航天飞船上的应用”,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拓展了知识视野,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了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的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共享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生成延伸。
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虽然简单,但能反映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尤其是学生的板书,真实地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设计思路上的异曲同工。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各位评委,大家好:
《角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七册长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包括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为本单元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做准备,还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基础。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1、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拟订以下教学目标:在线段的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
2、利用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通过比较、判断、概括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计划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基于上述设想,故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学生在低提级已经视频认识了线段。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重点放在射线知识的构建上。知识不能靠传递,只能靠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的构建。新知的构建必须有效的联系旧知,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用一根绳子,引出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点,教学射线相对比较抽象,没有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演示,此时,我用学生常玩的激光灯,先投射到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与灯泡之间此时是一条什么线?接着慢慢将亮点移到了窗户上,投射到窗外,这时射出的光线还是一条线段吗?发挥学生想象,那个亮点已经无限的处延长了,学生通过看亮点移动,想象可以射的很远很远,从而发现射线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再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射线,画射线,加深对射线的理解,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学习直线直接从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体会直线的特点,由于有了射线做基础,学生对学习直线自然轻松了许多。
二、 质疑讨论,深化理解。 “学习了三种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充分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质疑。“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质疑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权和独立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自己解决,教师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增强了合作的意识,产生了“我要学”的欲望,产生了积极的数学情感。
三、 民主平等,激发学习的动机。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同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这样学生学的将更会主动、积极,更富有创造力。学完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后,我让学生在五秒钟内过一点画直线,比一比能画多少条?从一点出发画射线,看谁画的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画射线,从无数条中选区出其中的两条,组成角,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找“角”、画“角”,你还想学习角的哪些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筛选出其中有价值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自觉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四、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角”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利用活动角,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积极构建新知。汇报时,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学会反思,达成共识。根据活动角的`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紧接着比较边长短不同的角,先让学生猜猜,然后验证猜想,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精心设计。逐层提高。 学数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体验数学价值。本课计划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一层次,找线段、直线、射线和角,在比较中强化对特点的理解。第二层次,判断练习,通过辨析比较,进一步强化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是提高开放练习,通过数“线”、数角,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新知的能力,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我说课的主要内容结束了,相信我的教学设想,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构建成新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谢谢!我的说课完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第1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的教学情境引出分段整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武术队的服装。围绕购买服装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画“正”字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用画“正”字法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4.结合统计,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会数据的分段整理,难点是能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做出决策。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比较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画“正”字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统计数据的全过程。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需求:
以学校准备为武术队队员购买新的服装引入全课。在师生的交流中得出:要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先要知道每段身高的'人数,从而引出分段整理。
2.自主探究、学会整理:
(1)初次尝试:同桌合作,尝试分段整理。此时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在交流中进行方法的最优化,提出画“正”字法整理。
(2)再次尝试:同桌继续合作,但规定整理的方法,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学生操作中教师巡视,收集资源。在资源的对比中,体会画“正”字分段整理时的注意点,如:合计的意义,统计表中日期的填写等,让学生初步学会画“正”字分段整理的方法。
(3)回顾总结:分段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
3.联系实例、感受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活动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让学生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分析统计结果,说说知道了什么
4.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1)第2题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统计,第3题是独立完成统计。过程与第1题一样。
(2)介绍:你知道吗?
(3)出示2、3题的两张统计表,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数据的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数据(画“正”字)——制成统计表——分析数据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与概率既是生活内容,也是数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西师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知识DD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相应统计表后出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习的认知桥梁。
单元内有4个例题,前两例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特征,后两例引导学生学会画图。而本课学习例1、例2。例1以回顾旧知为起点,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初步认识。例2则重在会看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与例2有机整合,完成整课的教学DD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应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去郊游的情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事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情景转入学习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反映不同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出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近的一项活动。设问:“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谁多谁少?”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刻,引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给予肯定的同时,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当两张统计图合并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索。问:把这张统计图给班主任,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种直条表示
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在争论、交流中认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新知的内化。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弄清:“这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有两种颜色的条形;二有图例。三还能反映两组数据情况。充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DD复式条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活动建议。如:两个班参加什么项目人数最多?三班参加野炊的人数比四班多几人?等。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树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填写统计表。在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思考填写的方法。学生可能会一行一行地填,也会一栏一栏地填等,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内在的联系,明确各自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基本练习DD课堂活动第1和第2题。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个拓展问题:“根据你们的分析,预测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刚和小强分别会投进几个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观具体、简洁明了。符合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行程的实际问题。题目通过场景图提供了两个小朋友分别从家出发去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有关信息,包括各人行走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求出他们两家的距离。教材启发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简单行程问题的一些知识和能力。在知识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乘除法运算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已经能够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直接的关系,能独立解答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行走路程的应用题。 在能力方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提取信息的能力、质疑能力,和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信息、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问题。 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四年级的学生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通过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借助图形 表格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掌握行程问题中求路程问题和相遇时间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迁移法是数学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学习行程问题时要掌握基本的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以后遇到工程问题等类似情境的问题都可以运用。
2.题组法。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经验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下周学校要进行跑步比赛,学校邀请你当小裁判评出一 名赛跑的总冠军,总冠军从三年级的100米跑和六年级的400米跑的冠军中选出,你该怎么选呢? 速度快 那路程不一样,怎么算速度呢? 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进而揭示:凡是涉及到这三个数量的问题我们把它称作是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二)讨论探究,感受相遇
(同时、相距、相对、相遇) 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演示感受这四个词的含义。 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 相距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三)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亮亮每分钟走50米和芳芳每分钟走40米,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20分钟后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两家相距多少米?
1.确定相遇位置 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得出用画图和列表两种方法)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图,并让指名学生分析。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进一步把画图的方法重点进行强调。
2.如何画线段图
(1)先确定两点表示亮亮和芳芳家,再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芳芳家稍近一些。
(2)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 列表整理方法的介绍。
提问:根据整理的信息,想一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可以先算什么?学生独立做。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3.质疑解决问题
(1)讨论第一个算式,算的是什么?(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明的路程和小芳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两家相距的总路程了?(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
(2)讨论第二个式子:为什么要用(50+40)?进而得出:亮亮的速度+芳芳的速度=速度和。 让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总结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1.从条件入手分析方法
2.从问题入手分析方法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让学生做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加强个别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提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怎样的相遇问题?
生说: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3.补充练习:(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 三个小组一起折纸,第一小组1分钟折60个纸鹤,第二小组1分钟折50朵纸鹤,第三小组1分钟折40朵红花,他们10分钟折多少多纸鹤?
(1)学生板演:第一种做法(60+50+40) ×10
第二种做法: (60+50)×10
(2)说一说那一种做法正确?
(3)生说:第二钟正确因为第一组折的才是纸鹤而第二小组折的是红花。
(五)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们今天有怎样的收获?
1.时间、速度和路程的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2.掌握行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cn-teacher.com)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对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设计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教学一开始,通过班内学生比赛,发现课程用列表的方法呈现更加清晰、整齐,从而出示本课课题,并说明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是我们解决较复杂数学问题时的好帮手。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比赛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针对学生现有对信息的搜集和观察能力,让学生感知列表呈现信息的.优点和便利。】
(二)合作探索, 领悟内涵
1、初步感知列表
例1主要教学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组数据,分别是小芳家栽桃树、杏树和梨树的行数,以及三种果树每行栽的棵树,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由于题目中的条件比较多,数量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由于之前的引导,学生们很快联想到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这些条件。潜移默化中,学生经历了从现实情境中选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构完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充分感受列表整理条件的优点。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分析数量关系
本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这样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容易理解: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根据题中的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这里让学生自主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其意义不只在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在于这一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到:分析数量关系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同时留出空白,以便于课堂上的反馈与评讲。接下来,提出第二个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放手让学生按照解答第一题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解题。
3、回顾和反思
在解决完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并通过交流,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以进一步提炼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这样,已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形成策略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实际问题的教学走出教师教题型、学生记解法的困境。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设计意图: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练一练”第一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实际问题,同时提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整理题中信息的方法,感受列表整理对理解数量关系的作用,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2、第2题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更深刻体验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最后,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上学会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教材:
1、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2、教材简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熟练正确的进行应用。
5、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二、教学:
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用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通过学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引导发现法: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获取新知。
3、讨论法: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讨论法、操作法,通过讨论互相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法: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学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习知识,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察区分相似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总结、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变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又促迁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知识,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看,老师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引导发现,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和学生观察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总结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学生回答,师出示例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集体练习订正。
(3)为了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习。
1、做一做:(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图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则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自己讨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行实际应用。(2)养成认真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
各位老师好:
下面我简单说下整节课。
先说教学意图:
一、谈话中引入,通过迎六一学生参加的英语话剧和合唱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在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二、从两项活动中选出5人和6人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研究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和比较中体会韦恩图的优越性,同时理解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并会列算式计算,在各算式中突出5+6-2这种方法的优势。
三、练习中,先呈现“图片”形式的奖品中的问题,并做相关练习;接着讨论,如果没有图片,则会出现哪些情况。在这练习中培养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再谈磨课过程:先感谢xx二小朱xx在磨课过程中提供了试教的场地,谢谢池老师、冯老师和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各同事给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在磨课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数学广角的课真的不好上,也深深的体会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决定了这堂课是否成功,同时也发现了自身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如教师的提问指向性不明确、课堂中评价语的.缺乏。
最后谈本节课中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理解不是很透彻,所以在练习中出现了学生把一种重复的东西分别天真韦恩图的3个部分。
2、在学生作品的对比评价中的细节部分还存在着不足。
课中还有很多的不足,请各位老师们多多批评和指证。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8
数学说课稿11-08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6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5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说课稿09-08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04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