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时间:2024-05-31 16:41:1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

  最近,我阅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探索教育智慧的内涵》,对其中关于教育条件的讨论印象深刻。

  是的,教育学是应该具备根本条件,缺少了它们,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爱和关心孩子是教育学的条件

  这是因为学生不是老师选择的,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不是血缘的那种关系,而是非常简单地,当孩子出现在教室里时老师与他相见。所以说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心,且这种爱心真是教育者的伟大之处。老师对学生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凡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反之,一个不太爱学生的老师其教育生涯总是不成功的。

  爱是教育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每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投入“情”和“爱”,才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遵循“师爱为本”的思想,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像春雨润物似的浸润、感染,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他们感悟生活,做有心人,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爱护每位学生,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原则。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质上的爱,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爱是那些爱呢?概括起来就是几种爱: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民主的爱。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都能经常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这样的交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在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对学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条件

  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们对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充满了自信。因为信任而改变的学生数不胜数。老师对他说,相信你会该好的,老师对你是信任的;

  多年来的我深有体会:信任对师生是双向调节的,老师对学生信任,学生也会对老师信任。信则灵,不信则无,给学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总之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大书。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2

  《三国演义》通过简单的描述,展现了关羽的形象:“他长着丹凤眼,卧蚕眉,面容有如重枣,手持青龙偃月刀。”后来又加上“他骑着赤兔马。”同时,还读过《春秋》,能忍受刮骨疗毒的痛苦,勇敢地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无敌。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封建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甚至一死以报国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对天文地理非常熟悉,才华出众,聪明绝顶,并且非常谨慎,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他利用东风,借箭草船,智胜周瑜,预测了华容道的计策,布置巧妙的八阵图,辱骂王朗,运用空城计,点燃七星灯,以木偶退敌将司马懿,运用锦囊杀掉魏延,这些都是普通人所难以想象的。我本以为这样的擞Ω孟嗝渤鲋冢鞘橹忻枋龅娜捶浅<虻ィ核砀甙顺撸嫒萑缤τ瘢反骶罱恚砼痣K乃魉笕肆粝铝松羁痰挠∠蟆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誉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夺了汉朝皇位。虽然他自称与刘备是并世英雄,但刘备却不敢听。然而,曹操并没有杀害刘备,尽管刘备对他来说就像是困在坛子里的乌龟一样。这展现了曹操的胸怀广阔,超出了周瑜的想象。周瑜只有诸葛亮在眼中,与其不共戴天。他认为只要杀掉诸葛亮,东吴就能太平。但他的视野短浅,胸怀狭小,无法被称为真正的英雄。这与曹操形成了鲜明对比。曹操还是一个实际行动者,曾经行刺董卓,并发动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深刻体会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阅读这本书后,我的眼界得到了很大的拓宽。同时,上述几位人物给予了我深刻的感悟,他们确实值得我学习。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3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它最终能够以更完美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坚定“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明白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能够顺利透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你才会发现,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明白该怎样去应对阴暗面,该怎样去阳光地、用心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工作真是一项不容易的任务。每次带领一批学生,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付出的努力与收获之间时而艰辛,时而幸福。疲惫之后,我常常告诉自己下次不要再完全投入了,即使有再大的快乐。然而,当我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我又很自然地全身心地融入其中。我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地关心着每一个人。或许,这正验证了我对自由、光明和幸福的渴望是无法抑制的。

  注重生命的滋养和珍惜,教育永远以生命为基石,贯穿整个人生。因此,我们的生命必须时刻参与其中。不能懈怠,也不能敷衍塞责。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4

  今天我有幸阅读了西方教育经典之作《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本书的作者是享有盛誉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本书是他经过多年深入调查和研究而写成的,出版于20xx年。在这本经典教育专著中,阿姆斯特朗先生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他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世界上对学生的定性评价往往带有偏见。许多孩子之所以被视为“学习差”或“无法成功”,其实是因为我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鼓励我们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认识每个孩子的潜力和可能性。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每个孩子实现成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才能和优势。教育应该是包容和多元化的,鼓励每个孩子发展独特的潜能,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归类为“优秀”或“迟钝”。这本书对于我们改变观念,推动更公正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我强烈推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给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方式,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和充满机会的教育环境。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一位渔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拿到家后小心的剥掉白点,就在渔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渔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渔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择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

  教育,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唤醒,离不开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可以提及“牧师”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5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希望成为一位优秀、合格的教育者。我曾认为只要学生成绩提升了,班级管理得当了,就能算是一位称职的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然而,在阅读了《教学勇气》这本书之后,我的心情被深深震撼了。就像黑暗中摸索的行人看到了指路的明灯一样,我的心中豁然开朗起来。一些沉睡的教育琐事也突然间苏醒过来,以前和现在的一些困惑也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因为《教学勇气》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真切地审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教育渴望。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富含智慧和理性的著作,作者通过描绘个人的心理经历以及对其他教师的观察,直面那些在教学中常感到恐惧和困扰的`痛苦心灵。帕尔默告诉我们,“认识自我”是关键,他说:“当我不了解自己时,也无法真正了解我的学生是谁……当我对自己一无所知时,也无法领悟我的学科。”帕尔默引导我们踏上一次心灵之旅,帮助我们建立起共同的教学认知。教师的内心涵盖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而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正是帕尔默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观点,他引领我审视自己的内心,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勇气的支撑点。

  整合心灵源自爱心。当我们的激情逐渐被繁琐的工作、平淡的生活、工作的压力所吞噬;当我们重新看自己的时候不禁觉得有些陌生时,我们怎样在教学中把我们的心灵找回?怎样把真心献给我们的学生?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我进行一次心灵之旅。他认为,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不管他的技术怎样纯熟,我想,他也不会把学生教好。

  冰心说:“世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既要有“严父”般的严格要求,又要有“慈母心肠”的细心呵护。老师的爱能使自卑者自尊,使落后者上进,使悲观者看到希望,使冷漠者燃起激情。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的教师多给学生一点爱心,多一些鼓励,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那么他们一定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6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他那句“生活既教育”的名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以如此完美的方式阐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令人感到震撼。他的见解非常独到而深刻。同时,我也为陶老的`前瞻性所感叹,因为这与我们现在宣扬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在学习新课标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

  一、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要贴切小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合小学生实际发展的,才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二、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小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这些方面,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做到言传身教。

  一次,我带领一群学生去登山。在此过程中,我留心观察他们的各自表现,并发现孩子们对于“困难”有不同的反应。有些立刻寻求老师的帮助,有些表现出不耐烦,还有一些则在失败和尝试中持续坚持……我认识到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戏水,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解决问题时情绪和方法的体现。因此,我组织了一个以“遇到困难了,怎么办?”为主题的讨论,通过对话,让学生们不仅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攀爬经验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活动形式,而是要透过这些表面的活动,更有效地帮助孩子们获得全面的发展机会,并培养健全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我真正体会到陶老生活即教育的伟大意义!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7

  很荣幸地跟随一位热爱阅读的校长,最近我们学校的教师们又共同阅读了一本备受教育界赞誉的好书——《陶行知教育名篇》。通过领会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

  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他提出了“教学合一”的观点,强调教师的责任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指出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习方式来确定,并主张教师应该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他认为优秀的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或教导学生,而是教导学生如何学习。教学既需要教师负责指导,也需要学生承担学习责任。对于一个问题,教师不仅仅是提供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类似经验,自己找到解决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经验来解决其他问题。通过这种经验,学生才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应该持续研究,以寻找新的教学理念,只有对学习充满热情,才能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人。

  陶老先生一直倡导着“爱满天下”的理念,他是学生眼中充满爱心的楷模。在他的著作中,有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互动,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触及学生内心的最深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明白,没有情感的教育谈不上存在。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级的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关怀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呢?

  一、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关注和观察学生的情绪表达。小孩子的情感常常直接反映在他们的脸上,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用心的人,细心观察他们每天的`心情变化。我们还有责任进行心理疏导,千万不要忽视小孩子的情感需求。

  二、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

  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尊重学生,更要懂得欣赏他们。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将这些闪光点放大,给每个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成就中获得自信。当面对那些“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或者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困扰时,我们必须要冷静思考。

  总之,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8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我渐渐认识到教育孩子重要性,我读了李镇西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这些既平凡又无微不至的关怀,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感动了我。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只是记录了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凡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却非常不平凡!与李老师相比,我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学生的关心与教育还远远不够,缺乏爱心与耐心,特别是在处理学困生方面,我缺乏耐心的开导,而多是进行训斥与指责。总是认为学生不努力学习,大脑不够灵活。然而,如果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与他们交流并找出学困生不爱学习的原因,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往往抱怨居多,缺乏替他人着想的`行为,这是极为不应该的。

  我觉得: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关心学生的做法令我矛塞顿开。学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我们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老师,认为孩子不听话。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后,我要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多和孩子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子上,平等待人。高尔基说: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在当前推行高效课堂的潮流下,李老师向我们指出了一条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则,那就是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并将其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他呼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才能够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教育方式才会水到渠成,让学生成长充满阳光与希望。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9

  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便要每个同学都能养成一个“好读书”的好习惯。她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阅读的一些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一些教育著作,感受颇多。

  教师职业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美。他们被称为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以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作为一个教师,担负着引导学生迈向光明未来的重大责任。要做到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具备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才能给予学生正确和有效的指导。其次,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理解他们的个性和潜力,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他们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关心学生的发展,善于沟通与表达,并且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无愧于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称。

  热爱学生。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名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知道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近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关系不融洽。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0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个益友。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感受颇多。

  其书中的第2条立马吸引了我的眼球,因这正是我所困惑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的确,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间的种种问题、与家长沟通……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我真不知如何才能尽善尽美地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书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时间应当投入于阅读之中。只有每天坚持不懈地阅读,并与书籍建立起终身的友谊,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宛如一道流淌的小溪,不断汇入思想的大河。就像一位成功的历史教师所言:“对于这节课,我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准备。然而总体来看,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进行备课的。但是,对于这个具体的课题,或者说现场准备,只需要大约15分钟。”

  读到这儿,我突然间明白了,为何特级教师们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进退得宜,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设计得环环相扣,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应负。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与用课前的'几小时亦或是几天来备课,效果定是大不相同的。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啊!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又怎能教出好学生来呢?

  书,一本好书,的确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为此,今后更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1

  最近,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后,我对当今的教育进行了思考。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而且我们的教育改革也进行了很多年,但是我们真正的课堂教学仍然与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相似,离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十六年教育,相当于一只蜕变成蝴蝶的幼虫;肩膀挺直,手臂灵活,面色红润,强壮健康,再加上要经历各种实践、社交、创新和竞技的考验,到了大学毕业走出校园,双脚迈得更稳健,双手抓得更紧凑,头脑更灵活,身体更健康。大学毕业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是读书生,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给自足,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处世能力。生活教育反对单一的考试方式,倡导实际运用知识、多元学习的方法。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紧跟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并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在进取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如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周围充满着不断变化的事物。如果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该具备一种危机感。那么如何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怀抱进取之心,下苦功夫学习。正如陶先生所说:“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地向各种人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大众学习,向小孩学习,向朋友学习,向大自然学习,也向社会学习,要在专业知识上有所专攻,也要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

  作为一名教师,我坚信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发挥双手和头脑,并培养他们掌握扎实的技能,实现全面素质的发展。我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2

  今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一位渔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拿到家后小心的剥掉白点,就在渔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渔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渔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择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

  教育,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唤醒,离不开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可以提及“牧师”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3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就好像亲临作者的指导下,踏入了教学中充满未知的“自我”领域,经历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旅程。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透过他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具有说服力、充满激情的著作,深化了我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以及如何去理解被教育者的认知。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帕克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所谓的“联合力”。每个教师无论优秀与否,都会经历过几节令自己满意的课程。这些成功的课程是教师将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体现。根据我的观点,好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对自我认同和完整性的把握。对于优秀的教学而言,解决教师自身认同和完整性的问题比技巧更为重要。

  作为教师,想要成长,想要做个好教师,该怎样才能找到自身、学科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呢?以我对本书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勤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学理论。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谈到向学生学习,许多老师可能会皱起眉头感叹:我们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的学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当我们的学生坐在电脑前娴熟灵巧玩着游戏,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优于我们的能力。教师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之中。如果不学习,教师很快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

  2)多钻研。

  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一堂精彩的课,功夫在课外。听名师于漪老师的课,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课外,首先是修身、好学,而后是管理自己的课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帕尔默就是以他的导师为榜样。

  3)保持心灵的开放。

  帕尔默认为: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成长,就必须作一些学术以外的事:交流内心生活。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这种人格的完美与帕尔默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应该是一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心灵应该是开放的.。他有勇气把他的一切展示给学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内心世界,而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

  帕克指出,教师的威信和在课堂上展现出的沉着冷静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力量。当教师能够找回自己的认同和完整感时,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人格达到了一种完美的状态,这样才有可能在学生们的内心引起共鸣和回应。因此,教师需要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多种方式倾听内心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并不仅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正如帕克所说:“方法固然重要,但无论我们从事何种工作,最能取得实际效果的是,通过实践去观察我们内心中所发生的变化。我们越熟悉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教学就会越稳定,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坚实可靠。”。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愿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我们都能找到教学的勇气、保持教学的勇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4

  要给学生一桶水,我们不仅要用心的向老教师请教学经验,更要学习理论知识,多多阅读教育名著。我品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此书是本经典的教育专著,书中呈现出一个事实:根本不存在那种天生就学不会的孩子。

  书中有提到一个被人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痴呆生”因为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从此她总是接受着别人对她投来的异样的眼光,接受着自己就是个“痴呆生”的“事实”,自暴自弃。其实,当初只要老师们肯用心的与她沟通,多关心多观察她,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我们班上有个智力较低的学生,她叫,曾经她跟我说过:“老师,别人都说我比较笨,因为我吃饭很慢,走路很慢,做作业也很慢!”听了她的'话,猛然内心一震,多么残忍的话,怎么可以对一个幼小的孩子说这样的话了,随后我笑了笑摸了摸她的脑袋说:“你怎么会比别人笨了,老师就觉得你比别人都聪明,但就是懒了些,要是你努力了,肯定进步很快的,不信!那就试试看吧!”她听了,笑了。也因此,她开始学习最基本的计算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决不能把任何同学当做“差生”,更从不把“差生”这个信号输送到他们头脑当中,我想我应该尽我所能去了解,走进他们的内心,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读了这本书,结合实际教学,让我感悟了很多,懂得了应该多关注“另类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5

  今天,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爱心,特别是让他们具备感受他人爱心(或痛苦)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将他们培养成真正有爱心和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6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教科书的更换”等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改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是在“教学合一“的教学观念上发展形成的”。这是我国近代新教育产生以来,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变革。在今天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为课程改革提供多方面的理论养分,更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刻理解和认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

  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陶行知说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作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在学生身上来了。”把学生需要的知识给学生,这比前一种好,但先生仍以教为中心,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学生仍然是在“被动的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所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生学”。“教学生学”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实施要求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转变,设计教学时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二是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授之以渔”。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加快,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三是要重视教学过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作为师生合作的一个学习共同体,其核心应是一个探究真知的过程,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心与心交融的过程。

  2、“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陶行知批评教学分离的教师“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其结果造成“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他深刻批判了“教授法”,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说:“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他提出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生学的法子。“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学会就行。在课堂上,只有少数受欢迎的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大多数的学生安静地听讲,从小坐到大,生命在不断重复中过去。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失去了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体价值,忽视了学生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这就“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而真正有价值的课堂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刺激和兴奋的东西,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下,进行着正确或错误的尝试,经历着新鲜和刺激的东西,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教师的尊重赏识下,体验着获得新识的喜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同时,也体验着面临问题的困惑,遭遇挫折与失败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7

  每读一本好书,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好像一位高人指点了迷津。寒假期间读了一本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让我受益很深。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20xx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许多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所描述的`具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就像李圣珍常说的那样,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我们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这本书揭示了许多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描述了很多有学习天赋的孩子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情况。特别是它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自己孩子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并提供了七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样独到的指导对于那些正面临厌学困扰的孩子的家长、差生的父母以及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这本书不仅让我明白了一些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如何正确对待每一个孩子,即对每个孩子都要有信心,因为每个孩子都具备自己的潜能,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成功者。

  总之,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用心去感受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处,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努力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让每位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让我们的教育如同一缕阳光,照亮学生的心胸,驱除其心中的阴郁,让学生坚定信心,在成长的路上大步前行,取得成功。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8

  书,书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将书籍视为精神上的食粮。最近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的活动,这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接触到教育类书籍。《爱的教育》就是我最近读的其中一本。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期中所记的日记,以及每月一次老师所讲的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 《爱的教育》中,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兄弟之间的关怀,子女与父母之间伟大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天真无邪的心灵,处处为人着想的品格,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无一不冲击着我的心灵,洗涤着我的`思想。

  我连续读完了这本书。当我进入安利科的生活中时,我亲眼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如何度过生活、学习以及彼此相爱的。我发现,爱情中蕴含着对生活的追求!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丝毫未动,然而,我承认这是一本能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非它的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在平凡而细腻的描写中展现出来的完美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和故乡之恋。这部小说无处不透露出人性之爱,它所蕴含的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实在是非常伟大。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而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就更加要细心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还没有成熟,许多事情都不懂,做为老师更应该正确的辅导。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

  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每个孩子身上去吧。用心去爱,你会发现:在你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如果你真心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永远健康快乐的成长。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3-24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2-24

教育名著读书的心得体会12-22

读名著心得体会05-25

读名著心得体会15篇05-26

读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03-16

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3-30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05-16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