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8-20 17:24: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本书开篇就借以神话传说,解释了这部传世之著的原稿来源。女娲补天时多出来的一块顽石,在一道一僧的帮助下下凡体验人间、过数世历劫后将此经历刻在自己身上(因为自己就是石头)。后被求仙道人在遍访寻山中发现,抄录下来又历几世,传至“曺雪芹”其人增删。最后著为此作。书名也变更过多次。这种起笔,多少让我们小时候刚捧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也是一部神话西游记。

  本书大篇幅内容严格来讲,不过是一篇现实生活中曺公在家道落迫时回忆小时候的青春时光,却假借写成了远古时代的神仙下凡历劫修炼篇。这种“假借”的手法一是造就了神话与现实中的虚虚实实,除了开篇,文中后面很多细节都透露主人公与12金钗与神话的命运关联,二是将整个著作的中心思想升华到了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一场空梦的惜叹。曹公的本意使用神话,就有如现在的“本故事纯属虚构”来规避文字狱。但巧用了神话,书中“贾宝凡”的一生旦夕祸福,都显得理所当然,冥冥之中来自上天的安排。

  对生命的理解,佛家道家思想在本书开篇之作。一首“好了歌”,一个“甄士隐”人生快放,就一回,就重复讲了两篇中心思想,两次相同的.人生轮回。“甄士隐”在本篇中第一回都完整经历了繁荣、丢失女儿、火烧舍屋、悟道出家。与后面100多回篇章的“贾宝玉”人生结局相同,避免了一场关于主人公结局的红学研究。当然,不仅仅是第一主人公,在第五回曺公对12金钗也做了人生大结局判定,称为“判词”。后40回的章节续写,虽然措辞写法上与曹公明显大不相同,但结局仍然保持与“判词”一致。

  “判词”内容的解读,仍然不失为红学爱好者们的兴趣之一。而且这种写法,也比较少见。通常很少见到一部作品,主人公还未上场,人物性格命运结局都已经全盘托出了。后面仅仅只是细节人物事件上的验证。所有,即使目前仍然对后40回的狗尾续貂不满意有分歧,但对人物命运的结局大都盖棺定论。

  红楼梦为什么读不下去读不懂?原因也有两个。第一,是情节太多却没有波澜壮阔。第二,伏笔隐晦太多。即使在有影像的今天,写几回情节恐怕都想不出来如此细腻的情节,人情世故,礼节,等级制度,说话艺术,有情有义,以喜衬悲,从第一回到最后一回,“穿针引线”的情节用拍电影的手法来讲就是“近景”、“蒙太奇”、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人情世故和礼节,成为“成年人”读懂这部书的最大感悟。

《红楼梦》读后感2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居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最喜欢黛玉葬花这个场景了。这个场景不仅把林黛玉的性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自爱自怜喜爱花的一个林黛玉。林黛玉是很爱惜花的,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对于美与他人有不同的独特见解,她也写了葬花吟,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这首葬花吟也是其中最凄美的诗歌之一。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看了很让人心疼,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最后并没有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幸福的,他们会彼此记得对方,记住他们凄美动人的故事。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是唯一。

  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满足,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比较有收获的。

《红楼梦》读后感3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而中华经典更是哺育了一代又代人的成长。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经典便是被人们合称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及《三国演义》。这几本经典名著不论是书还是电视剧都深受人们喜爱。而我最喜欢从《西游记》和《红楼梦》了。喜欢它们不仅仅是因为书中内容,更是因为他们所给我带来的影响。上起初我并不爱看《红楼梦》,妈妈买给我看都不看,却未曾想过看完这本书的自己会为妈妈把我这本书卖了而伤心,直到自己存够了钱又买了一本才将此事翻篇。我喜欢看这本书是因为一句“满纸荒堂言,一把辛酸泪。"这本书看从内容不多,却完整的记录了一个家族由盛至衰的过程。

  正因如此。我将这本书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看一遍便哭一次,只是不知是因为如此强大的家族也衰落了,应了那句盛宠必衰,还是因为贾宝玉和林妹妹之间多情幻灭哭泣。我只知道,次有《红楼梦》都会有新的体会因为《红楼梦》能让读者明白人生百态,能让人们知道环境会造就人们的性格,性格影响你对一些事情的心态,林黛玉便是如此她因为体弱住入母亲娘家,认为自己寄人篱下,便成为了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正因为这多愁善感的性格使其因贾宝天娶她人而死,死前焚诗也所早含恨而终,伤心欲绝了。这本书中最让人可惜的是贾。林二人之间的爱情而贾氏一族也随着一人没落了。书中也描绘了许多奢侈生活,这便是封建时代的生活。所谓由给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想而之贾氏一族人往后生活的艰难。

  《西游记》我最先看的不是书而是动画片,可以说《西游记》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我先是看完了《西游记》的动画片,然后又让妈妈买了有插画的《西游记》的书,再后来又开始看《西游记》的电视剧等自己会拼音了字也认得差不多时,又买了全是字的《西游记》由此何见我对《西游记》这本书的喜爱程度了。小时候爱看它是因为喜欢孙悟空的能干及内容十分生动有趣,而现在我看到有志者,竞成的师徒四人。因为我看到了他们的不容易,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畏艰险,只为求取真经。不论多难都朝着这个方向,在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善良,知错能改。忠厚老实等等优良品格。

《红楼梦》读后感4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世人都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主人公贾宝玉,应该说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

  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盖头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老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

《红楼梦》读后感5

  移开视线,合起书,轻叹。望向窗外,回想着书中的点点滴滴,这个让人读罢后略感心酸却又无可奈何的故事……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坛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知识面涉及极广。饱度诗书的曹雪芹,在家族没落后,用他的心灵所著的一本书,亦是他的真实照影。

  哪怕早就知道这个贵族家庭最后会走向没落,可是心中还是为他惋惜,书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语,仿佛真实存在,任谁也不舍它就此结束。 曹雪芹塑造的这个诗意的红楼梦,的确如梦一般,富丽堂皇,梦最后要清醒,而这个大观园最后也走向了没落。

  人们常说,在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心境读红楼,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感觉,但是每次必定都是一种享受。

  为黛玉感伤而感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其实,只有她才是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会为花瓣凋零而落泪,若非用心,怎会如此惟妙惟肖。我仿佛看到她孤独的身影,在河头看着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这个世界还会有人像她一样,用心灵的触觉去感受每一丝情绪?在我看来,黛玉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者,在这个华而不实的园子里,没有人懂她的心。谁都以为她柔弱,可是骨子里她是倔强的,比谁都倔强,不为浮夸而丢失本性。哪怕最后在她死去的时候她也是孤独的,她最爱的宝玉哥哥却和别的女人在洞房花烛。替黛玉不值,替黛玉惋惜。黛玉是诗意的,是可以描绘却没有谁可以模仿的。

  为宝钗的守旧而感伤。她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她为人和善,从上至下广受爱戴。她也爱宝玉,只是她从来都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而已。但是她确实个十足的古典女子,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从不表露自己的不满,把自己当成了傀儡娃娃,隐藏着所有的情绪。她是有智有才,却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最后就算身怀六甲,还是没能留住宝玉的心。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悲剧,然而在那样的社会时代,无法反抗,只能选择顺其自然,荣宁二府的衰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如梦如幻的故事,给人遐想,诗意的红楼,让人叹惋,却给人巨大的精神的力量。

《红楼梦》读后感6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一部著作,从明清一直流传至今。时间之久,足以见得其价值。此书表面上是讲大观园中的生活与宝玉、黛玉的爱而不得。但我认为这本书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如第97章,宝玉在封建家长的掉包计下娶了宝钗为妻。黛玉得知后便一病不起,含恨而终。宝玉在考取功名之后,也带恨出家。宝钗最后只得孤独终老。他(她)们三人都是受害者,被封建社会的思想所迫害。在这种封建迷信下,让三个本可以更幸福的人,最后都以悲剧结局。两个毫无情义的人,因为一句“金玉良缘”被锁在了一起,真是可笑。我觉得作者不仅是在单纯的描写宝玉和黛玉悲凉的爱情,更是在讽刺当时封建思想,诉说包办婚姻的弊端。

  我忍不住拿《红楼梦》中的封建社会和我们现在的社会作比较。现在的社会提倡自由恋爱,没有了包办婚姻。大多数人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封建迷信更是几乎没有了!曾经女性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会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受到很多不好习俗的约束。比如古代的“三从四德”“裹脚”等等一系列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甚至毫无人性的习俗。而现在的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不再有什么男尊女卑。法律上也出了许多保护女性的条款,女性的`地位和安全感直线上升。可这仅仅是我们中国,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依旧是像《红楼梦》里一样男尊女卑,所以他们的发展更是落后于我们国家,他们国家的女性甚至于不敢在晚上出来,因为抢劫、枪杀,实在太危险!他们国家保护女性的条约又实在是少之又少,在他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国家几百年前的社会风气。

  看完这本书,我的眼泪涌进了眼眶,我的心中充斥着无限的伤感与悲哀,我感叹旧社会的封建,为《红楼梦》中“受害”的三人感到悲哀。同时我很庆幸,庆幸我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庆幸我生在这安全的中国,而不是带有男尊女卑的偏执思想的国家。想到这些,我的眼泪不受控制的直流,泪水如春雨般多而密。

  《红楼梦》这本书让我有了极大的感触。1000人对这本书的想法就有1000种,各个年龄段的人看完这本书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我现在经历过的事还是太少,看不穿这部著作。我会继续拜读这本书籍,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本书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红楼梦》读后感7

  说来惭愧,相比起很多人在小时候或至少在学校念书期间就读过红楼梦,我算是很晚才认真读的。中学课本上选的章节自然是学过,可真正阅读整部著作是在工作了几年之后了。

  对于这部伟大的著作,我实在自觉不够格作书评,单写一点点感受。

  一是总记得看书过程中无处不在的伤感——哪怕是在看热闹或温馨的情节的时候。

  因为已经知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尾,在看到元春封妃宁荣两府“洋洋喜气盈腮”“言笑鼎沸不绝”的时候,看到元妃省亲大观园里声势浩大极尽铺排的时候,会感觉隐隐然有凋敝之音;

  因为已经知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结局,在看到海棠诗社、芦雪庵即景联诗这些温馨场景,看到那些玲珑剔透才华横溢的姑娘们的时候,会更觉得无比惋惜和悲哀...

  读着读着,便不时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多么贴切。

  二是后来读其他作品时总会感受到红楼梦的某些影子——确定是不同的故事,却总看到一些相似的轨迹——可能是红楼梦写透了世情人性,而往往世情人性总是有其相似之处吧。

  比如《大秦帝国》,秦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帝国一时新兴蓬勃耀目,可堪堪十五年即迅速覆灭;又如《大唐兴亡三百年》,玄宗年间唐朝气象极盛之时安史之乱骤起,长安陷落大唐倾颓;甚至《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是在看起来势头最盛的时候整个商业系统滑向崩溃破产......

  在看这些段落场景的时候,总会不期然联想到红楼梦,想到热闹煊赫一朝破败,想到“盛极而衰”的演变轨迹。同时,又总会想到探春说的“我们这样的人家,若从外面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只有从里面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谁说不是呢。安史之乱,难道不是玄宗罢张九龄而用奸相李林甫,以及因极度自负而“不察”安禄山野心而导致?

  秦帝国覆灭,就更是起于赵高胡亥做乱,致使庙堂栋梁摧折,天下民心尽失。若非如此,六国复辟和农民起义怎可能敌得过曾经威震四方的秦军铁蹄?

  ——“盛极而衰”的原因必定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每次想想,“内部自杀自灭,才能一败涂地”的确是重要原因之一。

  是以总觉得,读完红楼梦之后,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在后来读到见到听到的故事中,总能有所关联而反复体会,同时也会一点一点积累起更多更新的理解和感悟。

  令人常读常新,永久回味,这就是经典著作的魅力吧。

《红楼梦》读后感8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

  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红楼梦》读后感9

  有人说:“读《红楼梦》,当你读了许多回时,你的体会是与刚开始读的时候不同的。”当时我还是半信半疑,但以后,我便体会到了这种奇特之处。

  在这些内容中,令我最难忘的,便是在第七回中描写的冷香丸了……

  这段内容始于周瑞家的人来向王夫人禀报刘姥姥走了这个消息,恰好王夫人与薛姨妈在谈话,便也和薛宝钗聊起来。

  刚开始她们只是聊聊家常,但不知怎么的就带出了冷香丸这个话题。

  宝钗天生带有一股热毒,请了许多名医也治不好。宝钗家可是皇商,专为朝廷采办,财大势大,照理说碰到个疑难杂症也不难治愈,唯独宝钗的病无从下手,直到一个和尚给了一个秘方——冷香丸。

  构成冷香丸的几味药十分奇特,并且配成的概率极小,这几味药是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的花蕊各十二两,在来年春分晒干、研好,再要雨水这日的雨、白露这日的露、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各十二钱,调匀、和着之前研的药,加些甜的,丸成龙眼大的丸子,发病时用十二分的黄柏煎汤服下。

  在这初看时只觉得可笑而繁杂的方子里,其实有很深的内容。

  先看那几种花,其中的共同点显著——都是白色的.。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白色的代表人物是林黛玉,她多愁善感,追求精神上的高度,而薛宝钗虽然进贾府的时间比林黛玉晚,却是金陵十二钗中最惹人喜爱的,用白色来压那热情的红色,再合适不过了。后面的几种水也是如此,由于在中医中,水是寒性的,用“寒”也能压住“热”。

  但为什么花蕊要在来年春分这日晒干呢?因为这时冬天刚过,天不是太冷也不太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也的确,这味药是让人的身体保持平衡,不要过阴或过阳,作者曹雪芹一直信奉着这种中医的理念。

  按照这个理念,为何又要用黄柏煎汤呢?黄柏是一种极苦之药,宝钗平日都十分快乐,为何用黄柏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红楼梦中,像这样的字句还有很多,只有细心挖掘,从字里行间才能体味出作者写作的理念。

  《红楼梦》这部千年难遇的奇书,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大家细细品读啊!

《红楼梦》读后感10

  我一直以为红楼梦的结局是家道中落,就没有起来了,才明白,那句历史名言的意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大家族的情况正是如此,只要香火不灭,便是春风吹又生,东山再起就只是后人的努力了。

  花未来的钱,享受现在的美好生活,经济学说这事美国传过来的,看了红楼梦,才明白,古人开始知道这样做了,贾家之所以会破败,所以家库亏空,王熙凤在乎面子,东拼西凑,甚至动用未来的.钱,就像那谁说的,各大王爷可能也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却不能遇到一点点意外。否则,对一个家庭就是大大的打击。

  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林黛玉,不喜欢薛宝钗,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和林黛玉很像,都是忧虑者,单这位主却比我更加敏感,所以我也能感受到那种心情,虽然很多道理那么讲,但有时候。确实是想得太多了,哪怕是喜欢她的贾宝玉,后来在她面前小心翼翼,怕不经意间伤害了她,袭人也是如此,对林黛玉的这种敏感嫉妒心很害怕,明知道贾宝玉喜欢林黛玉,也不希望林黛玉做他的主子,而结局林黛玉也没有成为他的主子,她也离开了贾府,嫁给了另外一个人,不得不承认的是,林黛玉确实很有才,但这种有才确实太过于悲观主义那种,从她写的那些诗中就可以看出。如果把世上忧愁的人排个顺序的话,林黛玉称第二。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个大家族不外乎如此,为了钱,家族中的人,家族中的下人,都会想方设法的去从库里要钱,某些时候,也得去帮助下亲戚或者祖上的朋友什么的。出多入少,家族也就会渐渐地败落下来,贾府的情况亦是如此,不管贾政如何的廉洁,但他不打理家务,就不能杜绝这些情况的出现,就算他打理家务,也不能杜绝这样的情况出现,家族中,败类或多或少是有的,一个家族如此,何况一个国家呢,每当听到什么xx之类的,以前是相当痛恨,现在也渐渐地看淡了,我无法阻止那样的情况出现,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去做那样的事情。

  贾宝玉之所以会神志不清,和尚说是:避祸,了尘缘,所以黛玉死了,宝玉痛不欲生,然后梦一场。最后大彻大悟,遁入龙空门。如果宝玉失窃,宝玉完好,黛玉可能不会那么早死,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就我来讲,事情长得想的想得很清楚,非常容易,但做到很难,如果还有一点点希望的华,没希望,肯定是连想都不敢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后感11

  作家张爱玲说:“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意思为,鲥鱼纵然鲜嫩美味,却因多刺而无法尽兴品尝,此其一恨;海棠花虽然娇艳美丽,却没有迷人的芳香,此二恨也;《红楼梦》只是一篇残稿,雪芹惨淡经营,无奈八十回后已“迷失无稿”。更怒者高鹗之流又狗尾续貂,无视雪芹之血泪!《红楼梦》未完,岂不是人生之一大憾事,怅恨久之,此三恨也!

  由可见张爱玲对《红楼梦》的一往情深,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张爱玲除了小说家的身份外还是一个“红学”研究者,有专门的著作《红楼梦魇》。需要说明的是张爱玲只是众多《红楼梦》爱好者、研究者中的一员,在“红学”大军里我们能看到王国维、胡适、鲁迅、周汝昌、冯其庸、刘心武、二月河等太多大家,那么《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它究竟有何魅力能让如此多的.人为之痴迷呢?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录》。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 ,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曹雪芹就像一位上帝,创造了令人惊奇的红楼世界。《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人物众多,事件稠密,可谓包罗万象,世间的衣食住行、爱恨情仇……一切都被包含在内。

《红楼梦》读后感12

  曹雪芹的终身是悲惨剧的,晴雯亦然。晴雯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她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凭仗理性活着的人。她既不是一件礼品也不是一件东西。她有血有肉,不肯被人区别对待。即便她身份卑微,在贵寓也不过是个下人的身份,但她所做的种种举动却在标明,她的心里并没有视自己为下人,她的每一次从容不迫都让人对她越加敬服。

  在她的行为中似有一种风骨在的,恰似文人。她的骨子里淌的是反奴性的血。简而言之,《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曹雪芹的心绪,宝黛的百般无奈,荣国府的兴衰荣败,而晴雯这反奴性而招惹的是是非非的悲惨剧形象,正是在暗喻自己在面临封建实力时也曾有过抵挡,然结局也相同苍凉,故著晴雯一角聊表余志。

  研讨红学的学者们一向分为两派并苦苦争辩,一为“喜晴派”,一为“厌晴派”。当我看到宝玉私见晴雯,晴雯剪去指甲赠与宝玉并说下那一席话后当夜死去的那一段时,一会儿就站在了“喜晴派”中。由于我注意到一

  个细节——晴雯剪指甲。一方面,晴雯作为下人,是需求常常做粗活的,所以下人通常是不被答应留指甲的,另一方面,长指甲在古代是被王爷娘娘之类的身份显赫的人用以夸耀身份尊贵的。

  而晴雯作为一个下人,她的指甲则显示了她的抵挡精力。且“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晴雯的指甲送给了身份显赫的.宝玉,也提醒了她的抵挡精力。无疑,晴雯的终身尽管崎岖且时间短,然而其“真性情的人”的身份,必定是《红楼梦》最光芒也最漆黑的一笔。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部红楼,每个人都是一段传奇,或跌宕起伏,或平平淡淡。”我倒觉得:“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晴雯,或温柔,或怪癖,或妩媚动人,”晴雯,你虽死在书里却入了我的梦里,活在了我的心里。

  有时真的分不清实际与幻景,到底是我入了书里,仍是晴雯活在了我的梦里?如果是我入了书,我倒甘愿活在书中的国际里,说着晴雯的故事,流着观者的泪,不甚欢欣,不甚爽快。

  一曲离愁,道不尽儿女情长,原以为韶光未老,不曾想流年最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怎么办物是人非事事休,臆想当年,却只道其时是寻常。绛珠之所以美,由于还有神瑛,他对社会制度的恨,对宦途经济的恨,对一切女儿的爱,都是绛珠愿意为他美的原因,所以把终身的泪都给他,仅仅尘俗的牵绊让他们失掉里永久在一起的时机,只要存亡两相望了。

《红楼梦》读后感13

  只读了这第一遍,不能领略太多,暂且初步了解人物情节,至于其中人情世故,还须多读几遍,亲自经历,方能理解。

  就我目前的阅历来说,不配评价这本书好与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只能表达一下自己对于书中人物的喜恶。

  我最喜欢的几个人物:王熙凤,薛宝钗,袭人,平儿

  都说王熙凤心狠贪财,但我觉得她终究没做什么恶事,只逼死尤二姐算是一桩,但也是为了自保。贾府花钱如流水,人心散漫,幸得王熙凤持家有道,勉强维持了贾府的风光,平日里能说会道,给贾母带去不少欢乐,在孝敬老人方面,不管别人怎么看待她出于什么目的,始终她是做到了。她对待下人严苛,不怒自威,如若不然,下人奴才不服,阳奉阴违,贾府只怕更快衰败。人情练达,情商极高,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心计,实则人中楚乔。可惜的是不识字,才情上没有作为,但人格魅力足以弥补。只是为人要强,不知收敛,少了些对丈夫的温婉。遗憾的是她的结局不好,令人惋惜,可恨贾琏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凤姐和平儿这娇妻美妾,多少人羡慕不来,还去招惹破鞋,凤姐垂危,他丝毫没有怜悯疼爱之心,读起来有些心痛不甘。

  薛宝钗识大体,通才情,善解人意,她的性格我觉得是大多数人喜欢的,我也很喜欢宝钗。她的性格容貌才情近乎完美,我只觉得有一丝欠缺,我想应该是她没有热烈地爱过一个人的缘故吧。她为人随和,与人为善,周围的人对她评价都好,我开始的时候也特别喜欢她,反而有些讨厌林黛玉那样任性。后来的感觉有些改变,倒不是我的想法变了,黛玉的任性依然很讨厌,但是黛玉变得柔和些了,加上她的才情出众,寄人篱下的`身世可怜,如果不是父母双亡,她本来就是可以任性的大小姐,想到这里反而对黛玉的感觉又好了些。而宝钗时时为他人着想,反而把自己的性格压抑住了,从没表现出对谁的爱,也从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恨,她像清水一般,使人清澈却又感到平淡。

  袭人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丫头,在内照料宝玉起居,时常规劝,样貌虽不如晴雯出众,但却比她可爱温婉,可怜是奴婢身,如生在富贵家,我想她的才情心胸应该不逊于宝钗,且对宝玉有情,更加是可爱的了。虽说最后的结果并非初愿,也算是结局比较好的了。

  平儿对主忠心,有凤姐的心计,又有凤姐不俱备的恻隐之心,为人处世大方得体,有张有驰,是凤姐的得力干将,我想如果给她凤姐的权力,亦可独当一面。

  书中还有一些着墨不多的人物,我也非常喜欢,邢岫烟便是一位,不多说。

  至于那些比较讨厌的,不说了。

《红楼梦》读后感14

  一纸红楼,千芳竟妍。满纸荒唐言,却临摹出神态各异、顾盼生姿的金陵女子。曹公的笔下,有以泪报恩的林妹妹,有恪守封建妇德的薛宝钗,有性格豪爽的史湘云,充满着脂粉气味的贾宝玉,有精明能干的风辣子,还有知恩图报做事圆滑的刘姥姥。

  《红楼梦》始于言情,它道出了大观园里公子小姐间的凄美爱情故事,也见证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一个时代走到尽头,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百感化作一叹——美哉。

  大观园里,如人间仙境,金碧辉煌“大户人家住着大房子,用着大箱子。”这是刘姥姥来这儿时的感慨。可在这美的背后有多少勾心斗角?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两银子一颗蛋,佳肴数不胜数,可在当时,百姓闹饥荒,能够填饱肚子已是不错了。由此可见,贾府的美,是建立在民众的痛苦上的。

  “心胸狭窄,尖酸刻薄,多愁善感”是许多读者对林黛玉的看法,认为她太过小家子气,可我却喜欢她那份在封建社会独有的气质。在我看来,她是这本书中一缕清新脱俗的风。颇有个性的黛玉,时而悦人,时而伤人,时而甜美,时而冷漠,善解人意中也夹杂着蛮不讲理,集聪明活泼孤芳自赏于一身。她似一位仙子来到人间,超凡脱俗。她才华横溢,并不是一个美艳的花瓶,作的诗词虽过于悲情,但也灵气逼人。写菊是“孤标傲世谁偕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咏柳是“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任尔留”;“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这是她笔下的白玉兰。她有这咏絮之才,她对待感情、对待诗词有自己独特的一份见解,不是那么世故,也没有对他人漠不关心。只可惜她在那个秋风瑟瑟、锣鼓喧天的日子里独自走向天边路。在我看来,这个看似是悲剧的结尾却是好的,黛玉是干净的仙子,腐朽的贾府并非她的容身之处,倒不如去那天境,继续自己的生活。

  一曲红楼,万曲叹息。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华,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在这繁华之下男尊女卑的重重悲剧。这样的红楼,是对这个毫无人情冷暖社会的无情鞭打,可是无情却也动人,红楼已深深扎根在我心。(柳予烯)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我并没有读懂,第二遍我似乎淡淡的体会到这本深一层的意蕴,第三遍我花了几倍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当我郑重的翻过了红楼梦的最后一页,泪水在不经意间潮湿地划过我的脸颊……

  曹雪芹刻画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凤姐儿、晴雯、袭人、平儿、尤二姐、尤三姐……而今天我只谈三个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思想性格却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有可贵而不可多得的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林黛玉:两弯似颦非颦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是十二金钗之冠。

  薛宝钗:生的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剪也丰泽而白皙,性情温和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才情之高,也只有她能与黛玉匹敌,有一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只有拣有玉的方可配。

  正因一块玉,一块金锁,一句“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可惜了三个绝世佳子。落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绝逝。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了宝钗为妻,但因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加上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真爱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了和尚,留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生。四个大家府也已落魄的妻离子散。

  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让我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归罪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反应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只是可怜了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真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自卑、自尊、自怜的林黛玉啊……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