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

时间:2024-05-29 08:24: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诗经》读后感(优选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读后感(优选15篇)

《诗经》读后感1

  她依旧难以忘记他那镶着玉的衣带,那青绿色的衣领,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在扣动着她的'心弦,她是多么期待与她再度相遇啊!

  可此时此刻,她却一人伫立于城楼之上,双眼含泪,脑海中一遍遍地勾勒着他那离别时的身影,于那斜阳相伴相依。

  又是一天,她弹了弹衣服上的灰尘,抬起那玉手轻抚被吹乱的鬓角,高兴而急切地向那城外望去。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哦,路上出现了几个赶路之人。可认真看看,却迟迟不见恋人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手中篮子装的点心也在渐渐变凉,她抿了抿嘴,心中油然升起几分惆怅,可依旧没有收回那目光。

  恍然之间,她似乎看见了恋人那青绿色的衣带,腰间的玉佩在风中“叮叮”作响,她欢喜的再度望去,可太阳却已经落至半山腰,目光也被城墙所拦,她不甘心地跑到城下,却发现没有任何人。

  她失落地回到城上,心中生气道:他若是有什么急事来不了了,也不曾托人给我捎个口信吗?早知如此,我也不来了……不对,他定不是故意的……

  “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她轻叹着,拎着早已凉透的点心,一步三回头的下了城楼在。

《诗经》读后感2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从言。”因此,古人们对《诗经》非常的熟悉,秦始皇时期曾经焚毁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

  在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让我读书,可我总是不情愿走到书桌旁,拿起书一扫而过。其实,书中讲的什么我啥也不知道。上三年级起,吕老师开始辅导我们写作文了,真正到这时候起我才知道我词语平凡,一点儿都不生动。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不读书,就等于一张白纸,无色、无味。这时候,我终于认真读书了,有好词好句还会抄下来,以便记住它。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读《小学生最想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当我读到为什么非洲的饥荒特别多这个问题时,上面的答案令我非常惊讶,非洲居然有40%的地区是沙漠,而且撒哈拉沙漠占据了北非的大部分地区,这就是人类过度砍伐树木造成的后果。

  我觉得读书是一种乐趣,是书让我的生活更加灿烂,是书让我的大脑更加充实。

《诗经》读后感3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会长出来的,要不是因为猃犹的缘故,我不会镇守在边境地区,而是回到故土。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史永久,搜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诗经》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从民间和皇室上收集并编制而成的。之所以称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化为五经的缘故,就是大《采薇》是一首镇守边疆的士兵返乡的诗。讲述的是一个士兵以采豌豆为开头来抒发相思之情。这首诗经专家考证创作于西周时期,不过,可惜不详,因为先秦时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级书中《采薇》的节选,被誉为诗经中写的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写出了出征和回乡中的景物和情怀。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的.典范。比照了出征前的杨柳依依和现在的大雪纷飞,来说明自己离家之久,思念之深。

  经常读诗带给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乡和思念亲人是我们中国人永不褪色的记忆吧!

《诗经》读后感4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扞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着,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我们的结局是那么的完美。

  成语忍无可忍: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如: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四回:“果然那些学生忍无可忍,闹出全班散学的事来了。”又如: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出手还击。

  成语若隐若现:若:好像;隐:隐藏;现:显现。好像隐藏不露,又好像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五:“伸着头往外张望,见两盏红灯,若隐若现。”又如:李惊,方将诘问,则见其若隐若现,恍惚如烟雾,宛转间已登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

《诗经》读后感5

  须知今古事,棋秤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题记

  指尖轻触,感受那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曼珠沙华,回眸处浅吟,倾听那悠扬冗长的声声呼唤,透过千年的尘烟,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气凝神,抚动文化的根源——《诗经》。

  爱,足以让尘世的暖透过黄土的凉传递出一缕清风,一米阳光,一剪月色。《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见的开始,也不是一个秋风悲画扇的结局。它可以忽视时间空间的界限,只为了不辜负而仅有一次的人生。

  “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一死,一起一灭,看过凡尘荣辱,知晓世情风霜。《诗经》用最简单的语言成就了最伟大的爱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夕阳西下时,可以牵着你爱的人的手一起诉说着地老天荒,是那样安心,那样惬意。反观现代社会,“闪婚、离婚”都好似家常便饭一般,人们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生活环境下,早已迷失和麻木了自己那颗曾经单纯无邪的心,他们的世界里除了物质就是欲望。扭曲的爱情观、价值观让中国这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用金钱衡量爱情和友情,这样的结局会幸福吗?面对央视的“你幸福吗”这个提问,国人大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细细想来,终究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呢?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样圣洁,不掺杂一丝杂质,让人不忍心去打扰。《诗经》用它最本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着尘世间的真善美,让三千年后的我们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忆里。那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那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的恬静豁达,令人神往。

  《诗经》可以像佛一般,让它的悦己者放下罪恶,懂得慈悲,让冷酷的心随之柔软。《诗经》仿佛一面魔法的镜子,我们在《诗经》里看到的不是容颜,而是我们内心的独白。《诗经》仿佛一本情感字典,我们每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节和语句。《诗经》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莲,让我们记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叶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着每一份感动,每一丝细腻,每一种柔情。

  三千年的轮回,在回首的刹那,都只不过是此岸到彼岸的距离,春天到秋天的流转,月圆到月缺的变幻。《诗经》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飘荡,扣开了现代人的心门,带我们走进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红尘,让我们可以披风惊月,认领天下,让灵魂在那一刻升华,然后绽放……只为看见,那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惊艳。

  云水生涯,不是梦。潋滟人生,不成空。都说佛祖是慈悲的,他总是以拈花的姿态,微笑地看着世人。在无法拯救的时候,佛亦会冷眼相待,看着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红尘。用心去感受《诗经》,你会收获一种别样的风情,看着那被现代国人一点点遗失的纯真和朴实,请平静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诗经》的陪伴下酿一坛美酒,让年华做一场彻底的宿醉。

  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

《诗经》读后感6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含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身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身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了解,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身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身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的诗

  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升学生们的思想深度。

《诗经》读后感7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过去数千年,但依旧能在我们耳边回响。假如说有一本书能够读一辈子,那么我认为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收集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有对爱情的期望,有对劳动的赞美,有征夫对故土的怀念,还有受欺压者的愤慨。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室的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多为贵族所做,为了祈祷丰年,歌颂祖德。颂,就是宗法制的最好体现,都为宗庙祭祀的歌曲。

  正如我们课堂上所学,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就是指铺陈,我们从小听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用了这种手法,干脆表现自己的情感;比就是打比方,比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将卫国女子的风情写了出来;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后吟所咏之物,“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用蔓草和露珠将对爱情的浪漫和自由显现出来,对诗歌渲染气氛,创建别出心裁的.意境有很大作用。

  爱情,是《诗经》一个很美丽的主题,千年之前的情侣追求着自己爱情的自由,浪漫。假如说有一种情感能始终持续下去那就应当是爱情的纯净和美妙。如《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描写男女相互赠礼来表达对对方的爱,用“琼琚”“琼瑶”“琼玖”来强化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一再表明。

  亲情,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从未中断,《常棣》中“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讲兄弟之间比作常棣花,花托花蒂相互衬托,常棣花显得更加的光灿艳丽,兄弟之间也更加密切。诗中诗人不断用留意兄弟之情去撞击世人的灵魂,使人引起共鸣。

  服役,每个征夫心里都会有思乡思佳人的想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漫漫征途,佳人等待已久;思乡之心,雨雪纷纷飘过。纵然路途遥远,思乡之情,相思之苦,并没有淡去,心依旧向着一个不变的目标家乡。

  恬淡,生活的追求,秦人用“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爽恬淡的田园生活,与自己心爱的人一道归家,一道劳作,路上观赏一片片的桑林,阵阵轻笑声传便树林,透人心脾。生活的舒适,环境的美丽,人生的自由,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不断追求的志向生活么?先人已然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如仙境一般的世外桃源。

  人生,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人感叹时间短促,人生短暂,“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我们能感到诗人对人生短暂而无所归宿的失落。蜉蝣,朝生暮死,诗人用这种小昆虫写出人生的脆弱和消亡前的漂亮以及即将离开时的困惑,使人所感昙花一现,浮生若梦的感觉特别剧烈。

  诗经,我国文化的珍宝,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学习诗经,不仅仅是对对文化的继承,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涵养的一种成长,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觉自己,或检查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诗经》读后感8

  呦呦叫的小鹿们在野地里边吃艾蒿,一边相互呼应。人们也在一片琴瑟鼓笙中,一边宴饮,一边招呼嘉宾。这是《鹿鸣》给我们展现出来的一片热闹却一片典雅中和的气象。

  《鹿鸣》作为一首经典的宴饮诗篇,颂扬礼乐精神,但是并不在意对具体纲纪的强调,摆脱了对维系一个王朝政治各项法则的陈说,回归到了宴饮本身应有的安详和快乐。而这种安详和快乐,正是由宗族的团结支持,必要的武力支撑,以每一个参与者的品德支持形成的。宴会上的琴瑟合鸣,营造出一种热烈和睦的气氛,烘托出参与宴饮主宾都是高尚文雅之人。着意对一种生活境界的歌唱,而这种超越的生活境界就是礼乐和谐,人们世世代代不断追求的理想。

  宴饮是一种仪式。无论是交往、酬谢、庆贺,还是喜事、丧事,纯粹满足我们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突出的是,这种吃喝这种所特定形式表达的意义。人的饮食与动物的饮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于它已不单是为了延续肉体生命的必需。

  从古到今,宴饮在中国从来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人们赋予它特定的内涵,用它表达某种意义。尽管宴饮作为一种仪式,它的地位却没有祭祀那么正式和庄重,但宴饮却是祭礼无法替代的。如果说祭托是以庄重方式进行的仪式,那么宴饮则是以轻松方式进行的仪式。

  人们在觥筹交错、大快朵颐、笙歌乐舞之中,制造出为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借了饮酒吃肉这一机会,突破平时的社会规范的约束,暂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放松平日里紧张的情绪,让受到压抑的.精神和肉体得到解放。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聚会通常选择聚餐作为更进一步的沟通一个重要途径。聚餐中轻松气氛,更让每一个人都融入其中,取得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宴饮便达到了人自身精神与生理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理想。

  据文献记载,周代各种典礼都离不开乐器的伴奏,诗篇《鹿鸣》歌唱伴奏这现象,更体现和谐这一概念。“鼓瑟吹笙”音乐对人们精神振奋,为宴饮更添愉快气氛,再加上适度饮酒对神经的放松,人与人之间超越了等级的隔阂,个人更容易融入群体中,这个和谐的环境使每一个都沉醉在精神的共鸣之中。通过以上的品读,《鹿鸣》所体现的和谐和理想之道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正如美国人赫伯特所指出那样,“精神不再是一种受到利益影响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礼仪之中,精神得以生动表现并获得它最大的灵性。”我觉得,这也能对《鹿鸣》解读中,道出这首宴饮诗歌的精髓。

《诗经》读后感9

  第一次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被他短小精致的诗句所吸引.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读后感10

  提出“爱”这个字大家都不陌生,家人对我们的疼爱,老师对我们的关爱,生活中处处充满爱,可今天我要说一说我心目中的'“爱情”。

  原来我并不理解什么是爱,我认为两个人要相互喜欢,一直在一起,永不分离,这就是爱。可当我学习完《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后,让我对我心目中的“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于心仪女子的思念以及追求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在选择对方的时候要理智慎重,在追求他人的过程中,我们要投其所好,努力提升自己,也要懂得尊重他人!《蒹葭》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追求心上人。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认为爱情不仅仅是相互喜欢,更要两个人志同道合,更要彼此尊重对方,努力提升自己!

  努力做好自己吧!再去谈“爱情”!

《诗经》读后感11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以前叫《诗》,被读的人奉为经典,才叫《诗经》,也叫《诗三百》。《诗经》的内容是诗词,后来成了贵族的教材。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古人对他非常熟悉。秦始皇时期曾烧毁过《诗经》,但《诗经》是容易背诵的,所以又得以流传。

  我觉得:诗经是一部好书,是古代小学教材,我想起了我们的`教材人教版语文,里面无论是内容还是插画都是非常好的。人教版语文里面有许多好文章,《翠鸟》让人们保护动物;《路旁的橡树》让人们爱护环境;《七色花》让我们关爱他人,想必,《诗经》里面肯定会有想人教版语文里面那样的好文章。

  《诗经》在秦始皇时期被烧毁,但为什么又流传下来呢?一定是因为它容易记住,二是因为它的名气。我们写文章也要学习《诗经》,写那样特别容易记住的文章,只有这样才容易被别人记住。

《诗经》读后感12

  《氓》的女主人公在性格阴柔之美以外,还有几分阳刚之气,而《采薇》中的征夫阳刚、自豪在身,但仍然难以抑制自己的思乡之情,昔日的“杨柳依依”与今日的“雨雪霏霏”对比,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真有几分阴柔之美。《氓》的叙事结构模式属于“直线型”的(按照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叙述),在顺叙结构中穿插了“补叙”。《采薇》的叙事结构模式属于“网状型”的,在倒叙结构中穿插了“直线型”。正因为诗歌结构美展现了力学价值,彰显力道,所以成为具有厚度的传世名作。《氓》除了具有主题美和结构美以外,还具有语言美和音律美等待,只要我们注意比较鉴赏,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感受。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从人类诞生开始,爱情就注定与人类纠缠不清。在原始社会就有婚姻之神的流传,在西方也有丘比特爱神的神话,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就是延续人类社会的纽带。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以《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

  这些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

《诗经》读后感1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的芦苇青苍苍,洁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说的这个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逆着水追赶她,道路艰险又长;顺着水追随她,她像在水中央……这声音,不就是那深遂悠远的歌声吗?那源自《诗经》中优美动听的旋律.

  《诗经》源于民间,源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劳动,倾听他们的爱情,那些纯洁美丽的故事在《诗经》中浅浅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劳动妇女们,在采摘苤苡时的喜悦与笑声汇成了一首歌,聆听它时,我感受到她们在劳动中得到的无限快乐.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得关,载笑载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对“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沉迷于男子不可脱身.聆听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无奈之情,而坚强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这支悲泣之歌.聆听之中她的凄婉坚贞感动着我.

  而这仅仅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诗经更以其“雅”、“颂”另外两部分向后人讲诉了贵族祭祀、祈祷丰年、歌颂祖德,更有帝王贵族之颂歌.倾听《诗经》,令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实、纯洁的情感;倾听《诗经》,我从中学会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报恩之心.它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欲俗气的情感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它昭示后人主体精神自由的.美好与它存在的意义.

  在学习诗歌中,我学习《诗经》,在学习《诗经》中我聆听到那悠远的声音.那源于人类原始的音乐,那犹如蓝天般澄净的诗歌,那摆脱了世俗尘杂的洁净的世界.它是文字的圣典,是文学的瑰宝!

  悠悠《诗经》,荡涤着我的身心,聆听于其中,仿若身处世外桃源来到一个音乐的殿堂

《诗经》读后感14

  五百年诗词之沉淀,三千年历史之光阴,传承儒家之文化,在如今喧嚣世间,如一弯清泉,净姝心之空灵。

  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不妨当个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千顷沃野,弯下腰,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都能吟出动人的乐章。没有直白的文字,对不起《诗经》原初的情感冲动,没有含蓄的表达,难以让《诗经》的爱情委婉动人。本书以清新的笔调优游于《诗经》的田野中,采撷两千年前田园牧歌里的快乐与甜美,那里有纯真无邪的爱情,直抵人心的男女相思,回到《诗经》,找回自然的和美与生活的快乐。

  初夏的清晨,阳光明亮而柔丽地从树叶间轻盈落下,碎碎地铺满翻开的《诗经》书页里,异常美好。这种美好于心底滋长蔓延,缠绕到窗外耸立的梧桐树上。在这个夏天,梧桐这种《诗经》中就有的远古植物,在和风中落下清凉的树荫。

  年少时候,觉得《诗经》就是一部爱情的诗歌,汉、溱、洧、淇之水,透彻清凉,我欲淌之;蕙、兰、芷、蘅之花,招展美丽,我欲采之。在优美繁密的诗句中穿梭,遥望先古河流两岸的男女,他们的欢笑与泪水,幸福与怨恨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

  《诗经》中那么多的爱情真挚而生活化,没有呼喊着伟大与高远,但那些朴实无华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关雎》中君子对窈窕淑女的热切追求;《汉广》中男子对游女的盼望与留恋;《击鼓》里流传千载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还有《木瓜》里不分贵贱的真爱馈赠,都是凡人真实的恋情,字里行间,朴素之美尽现。

  爱情之外,还有那个时代的劳作与智慧。伴随坠落的星辰,先民们耕种、狩猎、祭祀、园艺、婚嫁等,这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诗经》就是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经》的言辞是一幅幅质朴淡雅的国画中最美的注脚。或是月光如水的夜晚,或是弥漫芳香的田园,或是那丛丛纤尘不染的植物,莫不失古朴的意蕴。《诗经》的艺术形象,清纯简约,没有任何粉饰,却深深烙印在人的心里。

  应该感谢《诗经》这部诗歌总集。在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的现代社会中,当我们开卷深读《诗经》,一下子就回到了星点零落的古代村落。穿越过三千年的漫长时光,我们依然可以感触到先秦诸民的生活。阡陌尽头的那个古朴小村,有鸡鸣狗吠,也有男女谈情说爱的身影,在水一方的“伊人”,逾墙的“仲子”,贻我彤管的“静女”。战事来了,便有了建功立业的豪情与驰骋沙场的雄姿,绵长的黑夜给思妇留下望穿秋水的悲凉,那一个个翘首盼望君归的故事在遥远的年代成为梦中的期许。

  《诗经》中的男女是幸运的,他们生活在最朴素的地方。推门而出是一片舒心的原野,山川与河流让人心旷神怡。这片广阔的精神天地弥漫着清香,和风习习,人们采摘着植物,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与希望。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能够唱出歌来,成为歌谣,也许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诗歌,不加修饰,却吟出最纯粹的旋律。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在田野花草间,步行于美妙的大自然,聆听纯美的歌声,执笔飞速记下每一个音符。

  《诗经》这部记载着周朝到春秋时期长达五百多年岁月的诗歌总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而至,满载着远古意蕴,袅袅娜娜地走来。远古的和风拂过心灵,感受这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在喧嚣的世界里,涤荡出清澈的乐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词总是以其独特的力量打动着我们心灵深处最感人的琴弦。而诗词最永恒的生命力不是那些华美的辞藻、绚烂的景致,而是沉吟至今仍不褪色的情感。如果时间的跨度也要征税,那么诗经乐府中“清养的纯爱”,唐诗宋词里“公然走私的感情”,魏晋骈文中的人生心事,渗透古卷,扑面而来时,我们首先要交出大把大把的“心税”,才能换回诗词中最真挚的生命感悟。“阅读大中国”系列从内到外,莫不“蓄意征服”当下小资和都市白领的心思。柔美的文风,个性化的情感解读,清新优雅的封面,时尚的版式,精致的彩插无不俘获着读者们亢奋的阅读欲望。笔锋所及,王侯将相达官显贵的私人生活,百姓市井才子佳人的情感纠葛,一一融化在字里行间。这里,关乎他年风月、关乎人生风流,关乎幸福的过去式。悠游于最美的诗词,在诗词中开释心灵,静享当下的愉悦。

《诗经》读后感15

  《国学经典诵读》是令我受益匪浅,让我今生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厚。就像是用这本书,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一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孝”,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孝”。

  以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小孩,就像《不听话的小山羊》中的小山羊,每次妈妈和蔼的跟我说话,可是我却以不耐烦的.态度回绝她。记得有一次,我正在房间里静静的写作业,妈妈推开我的房门,端水来给我喝。妈妈对我说:“月月,喝点水吧,休息一下,一会儿再写。”我不耐烦的对妈妈说:“不行,我还没写完作业呢!等一会儿再喝,你先出去!”妈妈一边不知所措一边离开了。妈妈走了,我还在埋怨她:“真是的,不知道我要写作业吗?”说完,指了指门外的妈妈,继续埋头学习。突然,我有点饿了,我大声的对奶奶说:“妈妈,我饿了,快给我做饭!”奶奶没有动静,我再一次重复了我说的话,连叫了3 次“妈妈”,可依旧没有动静,我不得不离开板凳,站起来对妈妈说。妈妈还是在看电视,还是不理我,过了一会儿,妈妈终于在我说大约100 遍“妈妈”的时候,招架不住,说了一句:“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说完,妈妈给我做饭的了。顿时,我恍然大悟。

  这件事告诉我要怎么尽孝,这件事我觉得我做的一点都不好,通过这本书《国学经典诵读》里的“孝经”,我懂得了孝是怎样写的。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孝经译注孔子说 ∶ “ 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 ∶ “ 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

  孔子说∶“ 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

【《诗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诗经座右铭12-01

诗经的格言11-15

经典诗经名言02-22

诗经经典语录02-21

诗经中的经典句子01-21

关于诗经的句子06-05

诗经初中作文03-06

诗经经典语录12-24

关于诗经格言11-16

《诗经》读后感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