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模板集合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语文教案 篇2
一、第六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遂许先帝以驱驰:用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读,讨论。
⑴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布衣”)
⑵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⑶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⑷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4.小结: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⑵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⑶“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本段再叙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首先追叙白帝城托孤一事,用“临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然后着一“今”字,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末了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末句为补笔,再说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又一次启发后主重视亲贤纳谏。
三、第八、九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⑷第九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
4.小结:第八段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总结归纳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归纳全篇主旨。
2.提问: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 《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陆游 《感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诚宜开张圣听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查阅有 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自己学习《空城计》《出师表》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出 广开言路 语重心长 千
师 严明赏罚 兴复汉室 情真意切 载
一 亲贤远佞 还于旧都 质朴无华 谁
表 报先帝 忠陛下 堪
真 伯
名 仲
世 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习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部首。
4.认识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学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wěi ba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2. 各自轻声读儿歌。
3. 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的长好像猴子 松鼠 扁
4. 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5. 讨论: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二两节。
三、细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四、细读课文第二节。
1. 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 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 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学生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我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学生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我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如果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学生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习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⑩分角色朗读第一、二节。
五、学习三问、三答的方法,比比水牛、山羊、燕子的尾巴。
1.放录像,同桌的学生练习提问并回答。
2.指名同学回答。
六、识记部分生字字形。
1.划出生字,各自读读,记记字形。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
的:分析结构,教学白字旁,书空左半部分。读词;谁的、猴子的。
巴:有几笔写成?范写“巴”。读词;尾巴、嘴巴。
把:“把”比“巴”多一个偏旁,教学提手旁。读词:一把伞、一把剪刀。
长:范写,长有几笔写成?指名分解笔画。
七、复习巩固。
1.自由读读,记记字音、字形。
2.抽读生字。
3.做“找朋友”的游戏。(四个字、四个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卡片:长、的、巴、把。
2.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节。
二、细读课文第三节。
1.出示黑板:(第三节)看看第三小节,注意读时也要和第一小节问句一样,要强调哪些词。指名说,教师圈重音“谁”,划出连线谁的尾巴。
2.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第四节。
1. 第三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弯,我们来看看;(放录像)公鸡、鸭子、孔雀,谁的尾巴弯呢?-指名学生指出来,用手画画公鸡的尾巴。(放特写镜头)大家一齐画。
2.第四小节怎样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圈出重音“公鸡”,划出连线。
3.谁的尾巴扁呢?(看实物;两个盒子)先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盒子哪一个是扁的?用手比划扁盒子。
4.放录像,看看谁的尾巴扁?放特写镜头,看看鸭子的.扁尾巴。
5.课文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师问,学生齐答。(圈出重音“鸭子”,划出连线)
6.放录像,鸭子的尾巴扁,还有哪一部分也是扁的(指嘴)鸭子的尾巴和嘴巴都是扁扁的,这就叫”扁”。
7.放录像,看看这六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放孔雀的特写镜头),孔雀的尾巴上有很多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对,我们叫它“大眼状花纹”。看看大眼状花纹有哪些颜色。
出示黑板:大眼状花纹的颜色有_______、有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指名说句话,谁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
师述:孔雀的尾巴好看极了,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尾巴比得上它,所以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好看前面加上一个“最”。
指导朗读,老师问,学生答,评议,圈出重音“孔雀”,划出连线。
8.分男生、女生朗读第三、四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六、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学生编儿歌《比嘴巴》。
七、识记部分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八、巩固复习。
1.看黑板,记字音和字形。
2.抽读生字。
3.猜字游戏.
九、指导书写:公鸡鸭日把的长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世界对孩子来说是新鲜的、奇妙的,孩子的眼睛里藏着无穷的问号,他们想探索大千世界更多的奥秘,想知道更多的答案……这首小诗以孩子提问的方式写出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不断地问为什么,不断地探索……
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感受这世界的奇妙,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面对真实的学生,组织语文学习活动。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并在交际互动中认识事物,学习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知、道、管、能”等十二个生字;会写“云、同、会、色”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人字头儿”。
2.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拼读、比较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2.通过拼读、熟读、感情朗读、展示读等方式训练朗读能力。
3.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一定难度,如“知、道、翅、膀、追、赶、管”等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在拼读、比较、扩词过程中,认识生字。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PPT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拼读课题。
2.认读生字“知道”,分析字形。
3.齐读题目,问:看到课题,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4.过渡:让我们看看文中的小朋友,他想知道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拼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可以请教同桌,比一比谁能又快又正确地朗读课文。
2.汇报读书成果,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评出读得好的同学,交流读书方法。
3.认读生字,问:刚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哪些生字?
出示课件——摘苹果游戏 。
4.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重点指导“翅膀、追赶”的识字方法。
5.出示课件:小组开火车读、同桌出示自制生字卡片互读,巩固生字认读情况。
三、感情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的小朋友都想知道些什么?你能回答他的这些问题吗?
2.试着回答课文中的问题,教师适时指导。
出示课件:花儿为什么五颜六色?
3.课文中的小朋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爱提问题的小朋友。
4.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把你最喜欢的`小节给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课件:学生每人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5.根据学生的具体读书情况,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四、背诵课文
1.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班内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学习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出示课件:给生字找朋友。
二、拓展延伸,提出自己的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课件。
谈话激励:课文中的小朋友细心观察,乐于思考,在他小小的心灵里有许许多多的小问号,你们有没有想知道的问题?
先在小组交流,再在班里提出问题。
3.激发写话兴趣:如果把你刚才提出的问题像课文那样记录下来,你也成为一个小诗人了。
4.学生写话。指名读自己的作品,相机指导、评价。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四个生字,认读。
2.教师示范书写,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示范过程中,重点指导“人字头儿”的写法----要扁一些,盖住下面的“云”。
比较记忆下面的每组字
云——会 同——问 鱼——色
3.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要端正。
4.展示优秀的写字作品,评价。
5.扩词,巩固记忆。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问题?同学之间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积累“安详”、“忽高忽低”、“犹豫”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和语调。
3、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在阅读中,体会“安详地”、“轻轻地”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和语调。
2、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 )的爱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道题,你能说出几种答案?
2、学生自由交流。
3、师:对呀,爱是温暖的,是无私的,是崇高的,是令人难忘的,可是,你们见过这样一种爱吗?
补充板书:看不见的爱
4、指名读课题,齐读。
5、已经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谁看不见?(盲童)
二、读课文,说说文中介绍了盲童,还介绍了谁?
1、文中还介绍了母亲
2、母亲让孩子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3、出示:让孩子用弹弓打玻璃瓶
为了让自己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玩耍
最后
4、谁能用这几个部分把句子连起来,就是本文的内容。
(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地玩耍——打弹弓,最后,孩子终于打中了目标。)
三、细读课文,了解母亲。
1、师:读了一遍课文,你是否知道课题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
2、孩子看不见母亲的爱,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按能感觉到。
3、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的语句。
4、交流:
出示: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5、还有哪一句句子也讲母亲在递识字?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1)指导朗读:这里的“安详”和“轻轻”蕴涵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因为孩子是“看不见”的,只有从母亲的“轻轻”的动作中感受到母亲的.鼓励。
2)用“安详”造句。
3)面对一个盲童,作为母亲能够如此安详说明了什么?
4)母亲为什么慢了?文中哪里看出孩子累了(表示时间的词语)
5)母亲不停地递出石子,同时还递出了什么?
希望、鼓励、安慰……
6.、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1)为什么顿了一下,轻轻说?
7、“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1)平静说明什么?
2)“关键是做了没有”什么意思?
不在乎孩子有没有打中,而是在乎孩子体会到努力就能成功,就能和其他孩子一样。
3)做:仅仅是打玻璃瓶吗?对这个盲童来说,还可能是什么事?
现在看到了这位母亲,你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口头回答( )的爱
四、再读课文,了解孩子。
1、师过渡:你是否还注意到了那个盲孩子?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描写他的语句。
2、学生交流:
3、师板书:很认真很有规律
4、指导朗读,体会母亲的爱对孩子的影响。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这一声碎裂声告诉孩子( ),告诉母亲( ),告诉我( )
5、母亲用自己与众不同的爱激发了孩子对生活( )的爱。
五、课外拓展。
1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关爱。请你回想一下,从哪些细小的事情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爱?
2学生讨论,师辅导:注意观察细节。
交流。
板书:
看不见的爱
盲孩子 母亲
很认真 安详
很有规律 平静
轻轻
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对生活的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图画认识上、中、下的位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学过的单韵母。
2.认识10个生字,学写4个生字。
教学难点:
学会“书”、“用”的笔画、笔顺。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出个谜语猜一猜:一座小楼房,没门又没窗。图书一本本,全在里边藏。
揭示课题,知道“书”的读音,注意翘舍。
二、指导朗读
丁丁的爸爸妈妈常在晚上为丁丁念故事书,现在丁丁认识一些字了,自己也跟着读。这节课,我们就去参观丁丁家的书房。丁丁家的书房有个小书架,丁丁非常喜欢它,瞧,丁丁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介绍他的小书房。
1.师范读。
2.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小组朗读。
4.师生合作读。
5.指名读。
三、认识“上、中、下”位置,指导学生养成爱读书好习惯
1.出示幻灯片,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引出“上、中、下”。
2.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东西,你能用“上、中、下”来向大家介绍这些东西的位置吗?
3.利用班级图书架,让学生贴字。
4.看着图片,全班齐读课文。
5.出示金钥匙:我家有个好习惯,晚上,爸爸妈妈常常为我读故事书,现在我认识一些字了,自己也跟着读。全家人一起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愉快。
四、复习拼音,掌握生字
1.出示幻灯片,观察,说出学过的拼音。
2.全班试着拼读。
3.游戏:把拼音宝宝带回家。
b g sh w d m
爸 个 书 我 的 妈
4.开火车读生字,并说说我们可以怎样认识生字,记住生字。(读课文认识生字,拼音认识生字)
五、学写生字,识记字形
写“上、中、下”几个生字,注意字的结构。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丁丁的书房,并且了解到通过拼读拼音可以认识生字,希望大家能认识更多的生字,和丁丁一样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作业
1.背诵《小书架》。
2.把“上、中、下、用、书”工整地写在生字本上,每字写2行。
板书设计:
小书架
上——爸爸
中——妈妈
下——“我”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一)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顿使人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问: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使学生领会:“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问:诗人已为荆门山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使学生领会: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赏析“万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实令人称叹。
5.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
三、第二首《秋词》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前两句系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像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像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背诵前三首诗。
二、第四首《过零丁洋》
(一)解题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见课文注释)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韵脚均为后鼻音,全诗应读出悲壮的感情(后两句宜读得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因注释较详细,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补充:
一经:指《五经》中的一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宋朝科举考经义,可在《五经》中选一经。“起一经”是说作者由科举出身。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前一个“惶恐”和“零丁”均为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取实义。
4、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才相呼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谈出新意。
5.学生朗读全诗并当堂背诵。
三、第五首《浣溪沙》
(一)解题
苏轼这首词写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顿,但他仍对人生抱乐观的态度。他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产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不仅在诗歌创作上首开宋代诗歌新风气,而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之一。其词作个性鲜明,风格豪迈,视野开阔,意趣横生。《浣溪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尚:尚且。 休:不要。
4.品析鉴赏。
问:这首词就表达方式而言,上下阕有什么不同?明确:上阕为描写,状景中流露出愉悦之情;下阕议论兼抒情,写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中的人生哲理绝非凭空产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之感慨由何引发,二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谁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发。本应东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为什么不能青春永驻呢?词中的“少”宜理解为精神之“少”,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5.学生诵读全词并当堂背诵。
6.课堂训练。
按课后练习四的要求对“对子”。
朗读并背熟五首诗词。学生互查,教师当堂抽查。
四、布置作业
1.属对练习:古、生、前、浮
2.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植树》教案06-15
语文《公输》教案08-05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优秀教案11-08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掌声》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