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7 08:14:5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优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优秀]

语文教案 篇1

  一、激情引趣,步入课题。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了解孙中山。

  2.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孙中山的那么多故事,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看看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我分析字的意思,认识“诵”。背“诵”要说话,所以“诵”是言字旁。“拿”,人要用手“拿”,所以“拿”的上面是“人”下面是“手”。

  生:我用的方法认识“既”字。

  生:“原”字我不会,我问了我的好朋友王书羽了。

  师:同学们将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都用上了,非常好。

  2.同桌合用一本书读课文,相互检查正音。

  [点评:此方法既是让同桌相互对课文朗读水平的检查、正音的过程,也是在逐渐培养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3.检查反馈。

  (1)小组内开火车读课文,组长汇报读书的情况。

  (2)课文“擂台赛”。小组向小组挑战,将课文读给同学们听。

  [点评:通过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后,让学生进行课文“擂台”赛,可以很好地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挑战的刺激性。]

  (3)感知课文大意。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读了课文,现在请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先自言自语地说,再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悟情明意。

  1.范读课文,生评出师读得好的自然段。

  生:老师,你读的第一自然段我喜欢。因为你把那时候上课的情况读出来了。

  生:老师,你读的第二、三自然段我喜欢。给人感觉孙中山提问时,真叫人害怕。

  2.(1)自读第一自然段,小组内互相质疑、解疑。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2)班内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私塾”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过字典,字典上指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3.(1)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疑。

  生:不明白“照例”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明白了,那时上课,要背读文章。孙中山照以前那样背课文了。

  生:照以前的方法去做就是“照例”。

  (2)板书“照例”,要求学生用“照例”说一句话,并说说它的意思。思考:“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一天学的功课”,说明了什么?(孙中山学习认真)

  (3)师:“地背诵”,还可以怎样填呢?(出示写有“地背诵”的小黑板)

  先小组内说,其次班内说,最后在“语文天地”中填写:

  地背诵、地背诵、地背诵。(结合“语文天地”的活动,积累词语。)

  (4)“小小辩论会”。

  师:“他壮着胆子……”怎么理解?下面开“小小辩论会”,要说出理由。

  生1:我认为,这句话说明孙中山害怕。我从文中的“壮着胆子……”和“教室里鸦雀无声”知道的。

  生2:我认为不害怕。我从图中孙中山的表情看出他不紧张、很平静。

  生3:我猜想孙中山开始害怕,后来给自己鼓劲就不害怕了。

  师:刚才,同学们辩论得很激烈,以后学习就要谈出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5)比较句子,理解词语。

  出示写有句子的`小黑板,让学生比较。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这一问,把正在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很安静。

  生:用上“摇头晃脑”我能想到他们读得很认真。“顿时”说明同学们安静下来的速度快。

  生:“鸦雀无声”说明这时教室里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生:如果去掉这几个词句子就不具体、不生动了。

  师:对!以后我们在写话时,要尽量将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6)指导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师指导抓重点词语读文。学生练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先尝试地读,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学生通过感悟,再读,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为学生以后通过抓重点语句朗读去理解课文指明方向。]

  (7)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板书:自读、质疑、解疑、朗读。

  4.用以上方法自学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5.通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6.不懂就问”发问站:

  师:现在我们组建了“不懂就问”发问站,有不懂的问题,请大胆地提出来。(自评、他评、师评三者结合起来。)

  生1:那时候,老师为什么不讲解呢?

  生2:因为老师很懒。

  生3:不是,老师可能认为,讲了他们也不明白。

  生4:因为,老师想看谁能大胆地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5:孙中山上学时是几岁?……

  师:现在请刚才提问的同学进行自评,也请其他同学对别人进行评价。

  生:我认为我今天能够起来提问题是最大的进步。

  生:我认为某某回答别人的问题,回答得好。

  师:刚才,站起来提问、回答问题、评价的同学都是“孙中山”式不懂就问的人,而且你们也能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值得表扬。还有些问题老师暂时不回答,老师想在课外和同学们一起查找答案好吗?

  [点评:此刻,师生将评价作为了重点。有水平的问题得到了肯定,水平不高的问题师生从精神上也给予了认可。因为善问是要逐步才能形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

  四、演绎故事,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想当“演员”吗?现在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你们当“导演”,选人,分配角色。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同桌互认本课生字。

  2.小组内分析易错的字。

  3.班内交流易错的字。

  生:“良”不能少了上面的点。

  生:“孙”左边的“提”不能写成“横”。

  4.描红。

  5.同桌交换书写本写字。

  [点评:学生之间有一种竞争意识,也有一种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因此在别人的本子上书写会更努力、更用心,写出的字也就可能更好,用这种方法激励学生,他们会努力写出好字并能熟记字形。]

  六、课外拓展。

  1.将《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学了《不懂就问》后你有什么想法,把它写出来,读给爸爸、妈妈听。

  [点评:将课堂内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将学生的独特体验融于写作之中,为以后写作做了铺垫。]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

  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涉江(乐府诗)孔雀东南

  飞发展趋势

  1.形势四言杂言王言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抒情诗抒情诗叙事诗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爱国主义精神反封建思想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新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戏剧文学的形式和特点。

  4、分析甘罗年少有为、胆识过人、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戏剧文学的形式和特点。

  2、分析甘罗年少有为、胆识过人、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

  跟老师一起学:

  (1)介绍知识导入。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以创造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为目的,是文学(主要指剧本)、造型艺术(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和歌剧中又包含曲调、演唱)、舞蹈(话剧中演员的表演艺术,舞剧、戏剧中的舞蹈成分)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属于戏剧文学,是独幕剧。全剧以赵王对甘罗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展开矛盾冲突,通过对白描写,通过场景渲染来刻画人物,塑造了甘罗年少有为,胆识过人的形象,赞扬了甘罗机智勇敢、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表现了少年甘罗所具有的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承担国家安危的责任感。

  (3)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词。

  给下列的.字注音。

  邯郸、正襟危坐、觐见拜谒、和睦恭请、一戳秤砣、家喻户晓、放肆、狂妄自大、铜鼎、倏地、祈祷、酬谢。

  4、强烈的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特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生活本质的。戏剧冲突一定要尖锐、激烈,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让他们聚精会神地看完演出。本剧的冲突是什么?(甘罗年纪小)

  5、理清戏剧梗概。

  赵王甘罗

  正襟危坐,严肃傲慢不卑不亢

  狂妄,污辱陈述看法

  威胁不怕死,据理力争

  震惊分析形势

  颓然坐下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师的话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美重在西湖。西湖景美,曾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到此游览,

  并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苏轼就曾写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西湖最美是何时呢?宋朝诗人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而我们明代的大文学家袁宏道却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二、作者简介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称“三袁”。他的文章“不

  拘一格,独抒性灵”,重在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29岁那年他曾到杭州西湖游览,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的游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其中的两则。熟读这两则游记,疏通文意,并体会作者的心境,是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步骤

  (一)朗读课文,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

  (二)正音

  wùzhàojiáhānēyu

  突兀棹颊目酣神醉东阿王丁酉

  lánlèkuìshuòwánchōng

  夕岚勒石篑数罗纨夕舂

  (三)再读挝?br>(四)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注:重点词解

  棹——船桨,这里指划船。名词作动词。

  去——1、离开

  2、距离

  为——1、是

  2、被

  3、对,向

  始——1、开始

  2、刚刚

  3、才

  “去”、“为”、“始”都是多义词。

  (五)赏析课文

  1、文中“从武林门而西……则已心飞湖上”,写出了作者非常想见西湖的迫切心情。“即棹小舟入湖”中的“即”也写出了作者急不可待的心情。划小舟入湖以后,作者便急不

  可待地描写了西湖的全景。“山色如娥……波纹如绫”用四个比喻句构成排比,写出了西湖秀美的风姿。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才一举头……初遇洛神时也”,这几句便写出了作者初游时的心情,并且反衬出了西湖的美丽。

  2、西湖景美,那么何时最美呢?袁宏道认为“西湖最盛……为夕岚”,这几句其实是全文的“纲”,下面的语段都是围绕这两句话来写的。

  3、西湖最美丽的`时候是春天,而今年的春天尤其美丽。因为雪大,梅花被寒气所抑制,故而形成了梅花、杏花、桃花相继开放的局面。这为下文作者不去看梅而留在西湖观赏

  景色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留在西湖观赏到了怎样的景色呢?“由断桥至苏堤一带……

  艳冶极矣”这几句写出了西湖美丽的景色,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头的“西湖最盛,为春”。

  4、白天花开得艳丽,游人也很多,然而作者认为杭州人只知西湖白天的景色美丽,却不知西湖早晨、黄昏、月下的景色更美。于是作者说“其实湖光染翠……始极其浓媚”,照应了开头的“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而“月景尤不可言……一种趣味”则照应了开头的“西湖最盛,为月”,月下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然而这样的景物并不是人人都能领略到的。文章结尾句“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满含讥讽之意。那么这里与“俗士”相照应的“山僧游客”有指谁呢?当然便是指作者本人及其同道中人了。

  小结:欣赏完这一课,也许我们会有许多启发,也许以后观赏景物时会有许多别样的感受:远山近水皆有情!

  (六)、欣赏完了课文,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一下课后练习二。

  提示:要比较二者写景方式的不同,首先要明确两位作者各自的写景目的。白居易写景是为了表现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而袁宏道在此处写景是为了说明“西湖最盛,为春”,因此白居易便抓住那些让他心情愉悦的景物:初生的湖水、早莺新燕、春花春草和绿杨阴里的白沙堤。而袁宏道不仅写了优美的景物,还写了被景色吸引的众多游人,并且自然景物只是作为画面的背景。

  这道题重点在于引起同学们探究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多读、多品味,有自己的独到理解。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

  简介丰子恺。

  二、 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 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 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园地教案03-01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母鸡教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