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8 07:26:4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公开课教案思路】

  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同学的发展为本必需供认同学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同学。叶老曾经说:“一篇文章同学也能粗略地看懂。”教师就应该引导同学“试着理解、试着揣测”,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利于同学间、师生间语言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本课“说说自身的家乡在哪、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同学间、师生间进行的,教师要给同学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因区域不同而定) 、(因兴趣、想法不同而定)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中,注意同学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同学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但此过程还要注意尊重同学的个性体验。

  力求学科整合。本课内容与美术学科联系甚密,且同学因年龄小对画画又特别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同学的这一需求,让同学在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培养同学的动手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全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在老师的指导下,描画自身的家乡。尽可能多的引导同学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要根据自身班同学的实际和家乡的具体情况。

  1、教学重点:

  课文第2、3、4、5自然段,了解画的内容,体会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依据第一、二册教材实际和同学的基础确定难点):

  感知课文描写家乡景色的美丽;说自身家乡的样子;( 确定这个难点主要是想同学年龄小不会留心家乡什么样,或根本不清楚家乡在哪。所以家乡一词要从广义理解:生活的所在地、故乡老家等。但不要出现说自身家所在的楼。)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重点突破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通过观察、访问或与家长聊天,了解自身家乡在哪里和它的样子。

  2、用小彩笔画自身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的图片。

  3、课文中图的课件或投影片。

  【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说说自身的家在哪里?

  你想把自身美丽的家乡画下来吗?我们先学一学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用画笔,向我们介绍家乡的?(由同学的生活实际动身,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体现学为所用,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借助音节读准字音。

  自主习得能力培养之一:巩固拼音的拼读技能;加强已识字的运用;学习认读新字。

  2、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读课文(合作学习体现之一),要求:

  ⑴ 互读互助:

  读要努力读正确,听要认真,发现错误帮他改正。

  ⑵ 读后标出自然段。

  思路:这一过程除训练同学把课文读正确外,还培养同学的合作、互助意识--同学借助他人的协助,在合作中形成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同学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教材、资料、媒体、实物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3、检查反馈同学初读课文后的识字情况:

  ⑴ 内容:

  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或短句,强化识字

  宽 虾 脚 捡 贝 壳 原 奔 密 匹 市 楼

  ⑵ 形式:

  可指名读、可开火车读

  导语:

  过渡到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第一板块: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感知发现的自主学习权力留给同学,从而实现第一个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自身读课文,想一想读后知道了什么?

  (汇报后教师要有意识让同学知道文章的整体: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第二板块:

  2、读课文,感悟语言:

  ⑴ 观察彩图并读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让儿童画与语言之间建立联系,又体现学科整合思想)

  ① 找一找:每一个自然段与五幅彩图的联系。

  ② 说一说:指出联系。

  ③ 读一读:相应的自然段。

  ⑵ 按自然段学习课文(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认识第二个整体)说明:

  第二、三、四、五、六自然段能结合语言与图画说出家乡的美、读出家乡的美。

  第二、三、四自然段可打破自然段的顺序进行教学--按同学喜爱自然段的兴趣所需,这也体现尊重同学的选择和关注同学的个性体验。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二)

  ① 细读第二自然段。(目的是引导同学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同学的语感。)

  想一想这次再读你又知道了什么?

  (结合插图、投影片或电脑课件汇报,同时启发同学想象,在情境中感受画面中的形象)

  (汇报重点指导语言表达顺序和感悟语言内涵,构成单幅图画的美:A、家乡在哪里;B、家乡怎么样;C、画中的人在做什么 )

  结合图画、语境了解词语的意思。

  ② 随同学的'汇报指导同学的朗读,激发同学对家乡的喜爱。如:

  “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要读出对家乡的赞美感。

  “那海滩上……”要读出涛涛置身于海滩享受海滩给他带来的快乐的情感。

  ③ 启发想象再朗读本自然段,回归自然段整体。 (合作学习体现之二)

  课文的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可放手让同学合作学习,也可让同学对画面的喜爱不同,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可同第一自然段学习方法)

  ⑶ 说说自身的家乡:(学习运用书上的语言表达方法)

  表述内容:

  ① 家乡实景(生活的所在地、老家)

  ② 想象中家乡的美丽景色。

  第三板块:

  3、有语气地朗读全文,体会感情。(回归文章的整体)

  ⑴ 自读后指名读。

  ⑵ 选择自身喜欢的自然段并把它背诵下来。

  四、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自身喜爱的自然段,有能力的也可背诵全文。

  2、用小画笔画出自身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让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体现语文学科与美术的整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内容见一课时)

  2、强化读生字字音。

  二、记忆字形,学习运用,指导并练习书写:

  1、记忆字形(体现自主性--有同学自主选择要记忆的`汉字、用自身喜欢的方法)

  2、学习运用:重在思路指导。

  三、指导书写(写字是同学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要下大力量为同学打好基础)

  以“原”为例:

  1、观察分析:观察结构。

  2、找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照例子描一描,感受位置。

  4、自身照范字写一写,加强体验。

  5、同学互评或教师参与评价,提高认识。

  6、自身独立书写。

  四、展示自身的绘画作品(若有的同学没画完,可给一些时间继续画,作为课间休息)

  同学分小组互说自身笔下的家乡,然后请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同学有序表达交流,学用课文语言,同时表达对家乡的喜爱或期盼之情。

  五、背诵课文展示

  六、作业

  略。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朗读法、师生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四川有哪些山比较出名吗?你去过哪些山呢?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描述一下你去过的山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小作者去黄山的天都峰看看,看看他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趣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小组交流讨论,排除疑难字词。

  2.全班开火车朗读课文,注重对生字词读音的检查。

  3.大声齐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叙述文章大意。

  (三)再读课文

  1.分小组朗读每个自然段,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石级、仰望、攀着、心颤、鲫鱼背”的含义。

  (四)研读课文

  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并分小组讨论这些重点语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1.为什么作者要用“爬天都峰”而不用“登天都峰”或是其它的词语?

  2.“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说明了什么?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中的'“终于”说明了什么?

  4.爸爸的话有什么含义?

  5.你从作者的这次爬山经历中感受到了什么?

  (五)小结作业

  同学们,天都峰如此险峻,然而作者和老爷爷最后都爬上了山顶,他们靠的是什么呢?

  大家在假期肯定也去过很多地方,认识了许多不一样的人吧!大家在课后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五、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时间:假期

  地点:黄山的天都峰

  人物:我、爸爸、老爷爷

  事情发展:爬山前 爬山时 爬山后

语文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下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熟记字形。

  拘谨 颀长 孔武有力 绶带 怯生生 着陆 熹微 寥寥可数 呜咽 闩门 悉意

  2.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学习寥寥数笔勾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德育训练点

  树立学生的和平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适当引导,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把握“勇气”、“福气”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反复阅读课文,抓主要文段、语句,讨论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吗?在我的记忆里,一幅支援前线的画面尤为深刻。男女老少,众多的人民百姓推着独轮车,冒着硝烟炮火、泥泞暴雨、将家中的所有,自己亲手所做的积极送到前线。

  陈毅将军曾深情地说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看着这样一幅画面,品着将军的这句话,我们能说什么呢?

  人民是伟大的。他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为了和平,为了正义,他们甘愿付出一切。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勇气》,便是展示人民的伟大的一篇作品,请大家仔细读,细细品味。

  (二)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第三人称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的比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初读课文

  (1)解决生字词

  拘(jǐn)带(shòu)生生(qiè)陆(zhuó)门(shuān)呜(yè)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颀qí长——身量高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

  熹xī微——日光微明

  liáo可数——非常少

  悉意——全心全意

  (2)把握文章段落结构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至“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讲述勇气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至文章结束。是“我”的感受。

  2.再读课文,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明确文中的重点人物

  美国伞兵、法国女人

  (2)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两个重要人物。

  美国伞兵

  “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绶带,比我记忆中将级官衔以下的任何人都要多。”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几句法语”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往回跑”。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这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战士,是法国夫妇给了他宝贵的生命,也是他们给了他更多的勇气。于是,他勇敢拼搏,屡建功勋。

  法国女人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开了门。她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把他带进屋里。”

  “妻人呜咽”

  “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的,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碰也不敢碰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这是一个爱丈夫,爱孩子、爱家庭的勤劳女人,然而,她懂得“爱国、爱正义、爱和平”才是更大的'爱。她为和平、为正义甘愿献出一切,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因而,她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仰。“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反复朗读,勾画重点语句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勇力”,“在牢笼里,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他是勇敢机灵的孩子。但是,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

  “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2)领会文章的主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青天。”

  文章的主旨是赞颂为和平、为正义而努力的人们的勇气、信仰。

  4.学生活动

  试改用美国伞兵的口吻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比较一下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些什么变化。

  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故事,是第一人称表述,特点是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课文主要是第三人称表述,特点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的叙述,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四)总结、扩展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应是人类的共同职责。

  请同学们结合时事,各抒己见,畅谈对“和平”的理解、认识。

  (五)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六、板书设计(略)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⒈学会7个字,认识6个字。

  ⒉默读课文。

  ⒊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

  教学难点:

  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你们观察星空,观察蚂蚁搬家运食物等自然现象,收集生活中蕴含知识的例子,谁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结果给大家说一说?

  ⒉指名回答。

  ⒊同学们可真会发现哪,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把预习中自己认为难读得字多读几遍。

  ⒉在四人小组内分读课文,互相评议。

  ⒊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处处皆学问”?谈谈你对哪个例子印象最深?为什么?

  三、小组互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例子读给同学听,说自己的体会。

  四、全班交流。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自由阅读,互动交流。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⒉小组互动交流。

  ⒊全班交流:原来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星星运转的周期,发现了潮汐和月亮圆缺的关系。

  ⒋你还了解那些这样的事例?

  (教师提示:比如牛顿通过苹果发现了地球的引力,阿基米德通过洗澡发现了水的浮力等。)

  ⒌指导朗读。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⒈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话里讲了那些现象?

  ⒉学生交流。

  ⒊创设情境:召开一个小小的研讨会,交流自己研究这些现象的结果。

  我是植物学家,我知道……

  我是昆虫学家,我知道……

  我是音乐家,我知道……

  我是裁判员,我知道……

  ⒋小结: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只有仔细观察、研究才能了解其中的学问。

  ⒌朗读这段话。

  三、拓展发散,揭示中心。

  ⒈仔细品读最后一段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⒉学生交流。

  ⒊教师引导学生:

  ⑴体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的'含义,从而懂得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了解知识。

  ⑵体会“聪明的人类已经将许许多多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懂得知识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既要学会从生活中学会知识,也能将学的知识用于生活。

  ⒋朗读这一段话。

  ⒌课后发散: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从中发现了那些小知识?把它记下来。下周我们在开展一次《生活中的小知识》研讨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精选】07-23

[经典]语文教案07-23

语文教案[经典]07-23

语文教案(精选)08-02

(经典)语文教案07-25

语文教案[精选]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