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22 14:07:3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2篇精读课文《草原》、《珍珠鸟》;2篇略读课文《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体现课标思想:

  1、注重指导学生朗读,继续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加强学生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从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安排材料的方法。

  3、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

  4、并用多种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

  教学时间:7课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图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

  2.过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

  (1)认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生字书写: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应该怎样写。

  (3)教师点拨下面的词语。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3.教师播放课文范读,学生听读,思考: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自由朗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教师点击课件,学生随堂完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巩固新词,朗读课文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2.分组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受体悟

  1.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一起前往现场,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请大家自学第二自然段,要求如下: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2)李四光和伙伴们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3)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这是为什么?

  2.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是怎么问的?老师是怎样回答的?李四光听后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对问对答。

  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老师的回答,李四光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3、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最后这个疑问得到解决吗?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交流: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巨石之谜的?

  教师主要引导: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适度拓展

  1.总结: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的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追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

  2.我们知道李四光和大石头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点击小阅读,补充两则小故事。

语文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居里夫人是世界科学史上卓越的科学家,她为世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一生拥有过三克镭,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感受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充分自学,加强自主实践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

  (2)在文中找出三克镭的来历和各自的用途。

  (3)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多读几次,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

  三、细读品位,感悟人格。

  (一)第一克镭

  1、谁来说说第一克镭是怎么来的。

  生:自己提炼的 板书:自己提炼

  师:居里夫人用来干什么了?

  生:公布于众 板书:公布于众

  2、当麦隆内夫人见到居里夫人时,是什么给麦隆内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找出语句)

  3、为什么会这样?

  生: 镭当初的身价每克曾高达75万法郎,这位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这项专利技术,居里夫人早就应该富甲一方了。而居里夫人却放弃了他们的专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了镭的提纯方法。

  4、镭当初的身价每克高达75万法郎,这大约相当450万人民币。按理说居里夫人应该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 豪宅、汽车、高档实验室……

  师:这些居里夫人有吗?

  生:没有

  师:那她有的只是……

  生:简陋的实验室

  师:这简陋前面再加个异常呢?

  生:感觉居里夫人的生活十分贫困,也感受到她对科学的追求是那样的执着。

  5、面对着惊讶不已的麦隆内夫人,居里夫人如何解释的?

  学生找出句子,教师出示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请大家用平淡的语气说说这句话

  师:从这平淡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居里夫人觉得将镭的`提纯方法公布于众这样做很平常。

  师:从这平淡的语气中,我们还可以感到那异常不平淡的是什么?

  生:他们夫妇把自己的专利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众,是非常不平凡的举动。

  师:谁来读读

  6、学生交流,你觉得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7、请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1、2自然段。

  (二)第二克镭

  1、居里夫人的第二克镭是怎么来的?

  生:作为镭元素的最早发现者,此时最需要的东西就是一克镭,于是麦隆内夫人,决定帮助她,以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于是就有了第二克镭。 板书:捐赠

  师:居里夫人用第二克镭干什么了?板书:科学研究

  2、学生自由地朗读3、4、5自然段,要求:从中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感受。

  3、找句子谈感受。

  4、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师:现在你就是美国记者麦隆内夫人你将怎样对那些有钱的美国妇女说?如何让大家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从而为居里夫人需要的一克镭捐款?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

  5、请几组学生进行交流

  师:课文中对那些有钱的美国妇女的描写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三)第三克镭

  1、居里夫人的第三克镭是怎么来的?

  数年之后,当她想在自己祖国的首都创设镭研究室勇于治疗癌症美国公众再次向她捐赠了一克镭。板书:再次捐赠

  2、居里夫人用这第三克镭又干了什么?

  生:创设一所镭研究院,开展治疗癌症工作。 板书:治疗癌症

  四、体会人格

  1、对于居里夫人没有能力购买一克镭继续进行研究的情况,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镭的问题上固执得令人难以理解,只要在专利上签个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但居里夫人在自传里是怎么写的?

  2、出示自传中的这段话

  3、用心读一读这段话。如果是你,你喜欢做这样的人吗?为什么?

  4、开拓思路: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箱居里夫人那样具有伟大的人格?

  5、在这些“醉心”于事业和梦想的科学家的心理只有什么?

  生:科学研究、科学的进步、为人类造福。

  6、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词来评价这些人吗?

  生:伟大、大公无私……板书:伟大、大公无私

  五、课堂小结

  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值得我们学习吗?从居里夫人的身上,你想到了什么?写下你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4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座都城都在山西境内。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其中禹都安邑,西环涑水、东踞中条、南临盐海、北依鸣条。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以后安邑改名为夏县。夏县,到宋代的时候出了一位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博学多才的大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

  河东历史上有四大望族:闻喜裴氏、龙门薛氏、解州柳氏、龙门王氏。四大家族济世英才之盛、德业文章之隆、皇家思宠之重、百姓推崇之情,其他家族望尘莫及。但是到了宋代的时候,夏县涑水河边的司马家族,后来居上,锋头更健,一下子涌现出了一大群名士乡贤:造福乡梓的河中知府司马池、才华横溢的太中大夫司马旦、治学严谨声名卓著的司马光,以及谏议大夫司马康、驾部员外郎司马宣、(鹿阝)州通判司马里、潞州通判司马京……司马家族在宋代的屡屡崛起,尤其是宋神宗以后的历代帝王,每每追念先贤的时候,就能想到司马家族,这都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一位声名直追孔子的先贤,带动了一个家族的兴旺。他就是宋代的温国公、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太原道注:有关司马光参见本站山西名人栏目)。

  夏县,是司马光的故里。城西水头镇的小晁村现存司马光及父兄亲属墓冢13座。东侧有司马温公祠,主殿五间,旁边还有规模宏大的佘庆禅院,内有宋元时期精致价昂的众多彩塑。

  我在中旅当导游的时候,经常去东南亚,发现很多外国朋友喜欢中华文化,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掌故和社会风情也有相当的了解。唯一不明白的是: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那么多次朝代更迭,不管是谁当家,也不管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皇帝,治国的策略和治国的方式都有惊人的相以。再者从地域来讲,无论是在天子驻扎的北京,还是在繁华的省城,甚至偏远的山区县城,统治者的施政措施和施政办法都有惊人的相似。这种大一统的政治和文化格局,是如何冲破层层障碍,紧紧地粘连在一起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历代统治者,不管是皇帝,还是县令,虽然他们出身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种族习惯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以史为鉴,修身治国。他们都注重从历史中学习前代的得失之迹、存亡之道、兴衰之本,从而制定出自己的治国之策。所以古代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两册史书安民生”的说法。《论语》即孔子的儒家方略。而两册史书,即《史记》和《资治通鉴》。宋英宗评价《史记》和《资治通鉴》“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为典型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从这个意义上讲,《史记》和《资治通鉴》是其他史书所不能比的。两司马的两部巨著,不仅是两部史书,更重要的在于他们的思路,启蒙了历代皇帝,最后导致了文化一体、政治一统、古今一致。

  司马光曾经做过宋代的宰相,对其品格德行、修学治史,古今评价一致,隆誉甚高。但对其政绩评价,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在保守派主政的时候,对其政绩大加褒扬,宋哲宗还敕令保守派的翰林学士苏东坡撰写神道碑文,并御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立在夏县司马光墓前。苏学士洋洋洒洒2266字的碑文中极尽溢美之辞。后世的史书基本上持这种态度。

  但是,改革派当政的时候,司马光不仅没有政绩可言,而且被列入奸相之列。这主要是因为他反对同列宰辅的王安石变法。宋代绍圣年间,御史周轶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不仅夺去了所有的封号,而且还把其墓前所立的巨碑推倒。王安石的学生章淳、蔡京主政时,为报复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的做法,将司马光等309名朝臣列入“元佑奸党”,并要在朝堂和各州郡都立“奸党碑”。司马光首当其冲。但是在立碑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石匠安民对蔡京说:“小民是愚人,不知道立碑的意图。但司马相公海内称其正直,现在却要列入奸党,小人不忍心做。”蔡京一怒便要收拾他,吓得安民哭诉道:“大人的命令我不敢不听。小人只有一个要求:碑上署刻石人名字的时候,千万不要署上小人安民,以免骂名千载。”蔡京仔细一想,司马光虽然有错,但毕竟为人正直,享有威望。于是改变了主意,将司马光以下的奸人全部列碑,司马光除外。 由此可见,司马光虽然在政治上有失误,但其人格力量,不仅为百姓称道,也仅对手折服。在封建年代,司马光是孔门的第三个圣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同样在孔庙享配。

  今天的司马温公墓前,涑水清流,绿树成行。历史纷争和毁誉成败也都化作了黄土,陪伴这位长眠地下的圣人。只不过人们在那条叫“涑水”的小河边驻足的时候,就会想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号为“涑水先生”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历史学家。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哪些水果?

  2.随生说板书《荔枝》

  3.本文作者以此为题,是否真的在写荔枝?

  4.如果写水果,应该写哪些内容?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从预习和课后思考题中提问题。

  三、全班交流

  1.从10个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交流要注意的问题。

  2.质疑。

  四、细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再模仿反复朗读。

  2.琢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把前面问题去粗取精,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大意的线索性问题。

  ①本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分几个层次写的?

  ②母亲临终前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③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讨论一下,体会到了什么?

  ④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精读自学,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1.指名朗读。

  2.回顾重要问题及重点句子。

  二、重点阅读

  1.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段落,读后评议。

  2.从重点句中体会思想

  作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引指学生体会而今,荔枝虽然年年红,可是母亲却再也看不见了,体会作者思母之情。)

  三、归纳中心

  赞扬母子之间深厚情谊。

  四、布置作业

  按照你的理解,写几句课文后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语文教案 篇6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四 体育——《学弈》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3.教学内容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教学难点分析: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三、研读交流

  (一)探究疑难,深入研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3、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二)串联全文,整体把握

  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练习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回去之后, 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 好吗?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文言文

  学弈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

  弗若之矣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

  8.课堂练习:

  1、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2、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

  9.作业安排:

  1、 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 好吗?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孟子(约公元前372 -- 前289) 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1. 自我问答:

  教学中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感知课外的主要内容后,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相机指导朗读。最后在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联系自己的实际中明白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09-14

语文劝学教案09-21

(精选)语文教案09-25

语文教案【经典】09-26

语文古诗教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