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9 09:32:3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千古名诗。全诗共4行2句,意思是:早晨辞别了朝霞缭绕的白帝城,顺长江而下,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千里之遥的江陵,小船经过的长江三峡段,两边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里水流湍急,两岸树林中猿声响成一片,走出很远,仿佛还能听见。整首诗写得轻灵飞动,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本课要求认字7个:帝、辞、陵、还、猿、啼、舟。写字5个:帝、朝、辞、岸、舟。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识本课7个生字,写10个生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会背诵古诗。

  教学建议:

  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行至白帝城遇赦,便乘船返回江陵。轻舟顺流而下,迅捷无比;诗人心情畅快,喜悦有加。这首诗使用单纯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情景交融。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对照地图,搜集、参考三峡的'资料,看插图,反复吟诵课文,体会诗人的心情。

  “朝”、“还”、“重”三字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区别字音。

  拓展习题: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京()永()舟()包()

  景()泳()船()跑()

  二、根据课文填空。

  早发白()城

  ()()白()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两()猿()啼不住,()()已过万()山。

  相关资料:

  白帝城:在原四川省奉节县(今属重庆市)东边的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东汉末年公孙述曾占据此地,筑城卫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说井里有白龙跳出来,所以自己是“白帝”,此山是白帝山,城为白帝城。白帝城山峻城高,如入云霄。

  江陵:指湖北省江陵县,距离白帝城约1200里(水路),当中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

  精品教案:

  (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地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吗?谁能背一首?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板书课题。

  教师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夜郎在现在的贵州省境内,当时是个偏远的地方。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这时候传来皇帝赦免他的命令,当时李白欣喜若狂,立即动身返回江陵,这首诗就是他离开白帝城的途中写的。

  引导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二、读诗认字。

  1、自由读诗,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诗,检查识字效果。

  三、明意悟情。

  1、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

  3、结合看图,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4、创设情境,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学生交流。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7、师生评价朗读。

  8、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复习本课要求写的字。

  2、学生观察生字,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5、作业展评。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这是个童话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一群朋友帮助它回到了家。这个故事,既让学生感受夏夜的景色美,同时出突出助人为乐,精神更美。学习这个故事时,要通过学生自主感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夏夜的美,受到人格的熏陶,体验阅读的乐趣。同盟时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生动的画面的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学生、教师、教材之间对话的教学情景。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联系生活实际,简谈夏夜,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所需要阅的文本──《夏夜多美》。

  二、自读课文,交流收获

  1、交流会读了什么?

  2、交流会认了哪些字?

  3、交流想问什么?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组织学生探索末知的内容。

  三、朗读指导,感悟夏夜美

  1、学生自主选择喜欢朗读的自然段。

  2、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以读代讲,对文章的内容不做详细的分析,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体会理解课文。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自已最感兴趣的自然段,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

  四、书写指导,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识字和写字的'规律。在指导学生正确写的过程中,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延伸与衔接

  让学生自主选择《夏夜多美》第二课的学习的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观感夏夜,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认识八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的小小愿望。

  难点: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了解“我”的小小的愿望。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观看美丽景色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师说:当同学们看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景色时,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作品中,去品味生活。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注意,提醒大家注意。

  “哇”读“wa”,轻声。

  “汲取”中的“汲”读ji

  4、老师简要介绍作者。

  高洪波:1951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我喜欢你,狐狸》等。儿童诗《我像》获全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至四节。

  三、理解内容。

  1、 从第一至第四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分组学习。

  自学提示:

  (1) 我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

  (3) 用读或演的形式汇报。

  2、交流汇报。

  (1) 交流第一、二节内容。

  (2) 学习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启发学生想象:“我把眼睛装在风筝上,飞上高高的蓝天,望啊望——作者能望到什么?

  鼓励学生充分说。

  解决疑难: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3)、学习第四节。

  齐读第四节。请学生说说对蒲公英、柳絮的了解。

  启发学生想象: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作者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习第五节。

  (1) 指名读第五节。分组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2) 交流汇报。

  四、巩固练习。

  1、 配乐,同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2、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3、 配乐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1、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充分说。

  教师总结。

  大自然是这样美好!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背诵这首诗。

  2、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3、 学会九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 配乐齐读课文。

  3、 指名读第三节。要求:仿照这一节,再编一段。

  (1)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

  (2) 同桌相互说,相互评价。

  (3)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二、背诵指导。

  1、 依据板书内容自己独立试背。

  2、 指名分小节背。

  三、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 小组内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 小组代表汇报。

  悠 谷 脚 丫 软

  营 柔 堂 遥

  4、 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扩词练习。

  悠:悠久 悠扬 悠闲

  谷:稻谷 谷子 深谷

  脚:脚印 脚步 脚趾

  软:松软 柔软 软弱

  营:军营 营地 营房

  堂:食堂 纪念堂 礼堂

  柔:温柔 柔弱 柔美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固板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樱屡淹不死?A)

  二、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二、理解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内容。

  二、讲清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导入课文,可从讲故事入手,也可做实验比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

  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

  二、范读课文。

  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游弋2安然无恙3氯化钠4告诫5干涸6执迷不悟

  (1)yì,(兵船)巡逻。文中指游来游去。(2)yàng,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优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3)nà,食盐的化学名称。(4)jiè警告、规劝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执,固执;迷,迷惑,对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二)运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1安然无恙2告诫3大惊失色4猜测

  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四)数字,一般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表确数和约数的语句,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讨论作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怎样划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成。本文共8小节,有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第一段:1节,写死海得名的由来。

  第二段:2 ̄4节,说明死海不死的缘由。

  第三段:5 ̄6节,写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节,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的情景。

  六、新课

  1、提问:关于死海的`知识,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触过,请大家回忆一下,举手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1-3自然段。

  提问: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证明“死海不死”呢?

  小结:死海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称之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会淹死,因此说“死海不死“。作者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叙说了历史传说,证实了第二节论断的正确。

  3、齐读第4自然段。

  提问:1公斤棉花和1公斤铁,谁重?

  补充:从数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质量上就不相同了。这里有个比重问题。比重是物理学名词,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显然铁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课文第4节谈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钠储量够40亿人吃两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浓盐水腌咸鸭蛋,鸭蛋为什么不下沉?就是盐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缘故。

  4、要求学生自读5、6自然段,简要说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讲述课文插图内容。

  学习第四部分;讲析说明方法;布置作业。

  1、提问: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们在“死海”边修建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追问: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说“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渐消失,干涸。

  2集体朗读7—8自然段。

  四、讲析说明方法。

  1、提问: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主要有两种:举事例、列数字。

  2、提问: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如去掉两段事例,读者也可从中了解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但可读性就减弱了。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特别是说明文,仅注意科学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3、运用列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大家划出有关表确数和约数的句子,思考数字说明的好处。指名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小结:说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确数,这是经科学测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也是确数。运用约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具体可信,去掉有关数字。或都运用约数,就会使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揣摩、运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义。

  2给课文插图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200个字。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建议

  一、内容和思想主题

  《一个都不能少》,写的是一个20世纪90年代的一所农村小学的故事。地处塞外的王家沟村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王校长要回家看望病危的母亲。村长找来小学毕业的张春花代一个月的课,并交代这期间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学生李望水因家中负债而辍学去省城打工,张春花历尽艰辛,进城找回了李望水。水泉小学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和城里人的支持、赞助,改名“水泉希望小学”。

  课文节选部分写是张春花在省城电视台演播室里当特邀佳宾,以及寻找学生李望水,市委、市政府和城里人捐助水泉小学的情形。这部分的故事内容体现了全社会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关注以及人们对此给予的真诚、无私的帮助,同时也展现了张春花等普通人的淳朴、真诚、热情。

  二、在场景的转换中发展情节

  本课是电影文学剧本,是供电影拍摄的蓝本,为了服从拍摄的需要,省略了许多像过渡、照应等之类的衔接性的文字。阅读时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场景的转换,揣摩清节。第12节在演播室里,第13节在大排档前和电视台门口,第14节在盘山公路和村口,尽管地点在转换,场景在变化,但由“时间”的推移这根线串联起来,它仍然是完整的,是连续性的场面,而情节就在这场景的转换中发展着。欣赏时,要善于通过对每节内容的概括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在动作、表情、语言中表现人物性格

  课文里基本上都是一些叙述性的文字,除了对一些场景的叙述外,重点描述了主要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课文就是通过对主人公动作、表情、语言的描述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张春花不善言辞,言语不多,但句句是真情。如第12节,演播前的张春花“看着主持人,把身子往外移移”,演播时“用手蒙住脸”,“身子不由自主地往旁边歪了歪。”初进演播室时“她也想笑、可怎么也笑不出来。”演播时,“眼泪突然泉水似的涌了出来。”面对演播室的镜头,张春花所说的那几句话和她的表情,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这些动作、表情的描述,表现了她急于找回学生的心理。写出了这个代课教师的朴实、真挚。

  四、三步法品读课文教学方法建议

  可按照整体感知——剪接串编——梳理强化三个步骤来学习本文。

  首先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作品写的是什么人物,剧情梗概怎样,初步把握课文的情节。要求阅读课文,找工具书,准确理解“招揽、木然、自强不息、茫然四顾、慷慨解囊”等词语在文中的意义;找出每节中对主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描写的文字,反复阅读,增强语感。只有这样才能理清行文线索,抓住作者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再以每节为单位,概述每节内容,理清描述的场景,分析作者串编场景的`方法,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剪接的方法,把每节的场景串编成连续性的画面。再分析课文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进而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把握课文结构框架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把课文串编成了连续性的画面之后,精读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的文字,分析人物的特点。村民的朴素、张春花的朴实、大排档老板的真挚、电视台工作人员的真诚,都是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描述反映出来的,要通过对这些文字的梳理,分析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达到整体把握课文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6

  [词语超市]

  “读一读,记一记”是让学生更多地从课文中积累好词语。学生会认会读即可。

  “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词语和成语,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又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应侧重让学生会读、会写、会讲。读时可采用大面积指读的方式,既了解学生掌握读音的情况,又便于个别指导。书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字的正确笔顺。

  [金钥匙]

  本单元四篇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组英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他们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阅读时,我们要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要想让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直接描写,也可以通过人物对比或利用周围特殊环境的烘托间接描写。

  写人一般要刻画人物的容貌、身材、穿戴等特点。描写外貌,不宜千人一面,要因人而异,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写,必须学会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灵活地描写人物的外貌——既可以用一般文字集中介绍,又可以穿插在事情的全过程中多次描写,力求用较少的笔墨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反映出人物的年龄、职业、生活经历和个性等特点,给人以鲜活感觉。

  精彩的语言描写,能让读者从中看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来。写人物的语言,还要辅以恰当的动作、神态等描写,这样写语言会更生动形象。

  准确的动作描写,能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描写人物的动作,既要写出做了什么,更要写出怎么做的。首先,要精选动词,把动作写准确具体;其次,要写出人物的连续动作;然后,尽力写出人物的动作细节,反映出个性风采。为了突出重点人物的形象,可以巧妙地运用侧面描写,写一写生活环境或其他人物,能深化主题,更能丰满人物形象,展示个性风采。

  [读谚语]

  这里安排了一则河北农谚。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多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各句的具体意思。多读几遍。应提醒学生,这则农谚适用于华北地区,可能与本地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可让学生搜集本地农谚,在课堂上交流。

  [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向学生推荐的是黄厚的《风雪大青山》。讲述的是八路军为了抗日,一边跟凶恶的.敌人作战,一边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感人故事。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具体表现出风雪之大的。

  (先是写雪大:“狂风大作,层云密布”,雪片大如棉桃,“对面三尺不见人”;然后写风狂:“山呼海啸般卷着雪花旋转着”“稍不小心,就有被吹下马的危险”;接着又写了天冷:“雪片变成了银针似的雪粒,打到脸上,扎得生疼”。)

  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讨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胜利地完成了转移的任务。之后思考:读到这里,你在想什么?文章什么地方给我们的印象最深?深化孩子对文章的理解。

  [语文生活]

  这次“语文生活”的重点是“英雄在我心中”。由本组四篇课文中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讲述英雄故事、学习英雄事迹的兴趣。

  在孩子们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可引导学生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事迹生动形象地讲出来,不仅要讲清楚、讲具体,还要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

  可以组织班级故事会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从内容是否清楚、具体、是否能打动人、语言是否准确通顺等方面进行评议。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使学生都能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

  根据同学们所讲述的内容,提示学生写一下你心中的英雄:他们有什么可以让你感动的事迹,你想做什么样的英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明确要求。一要内容具体,二要语句通顺,三要感情真实。

  ——指导构思。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打算怎样写,听一听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建议。

  ——当堂习作。教师随机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并进行鼓励,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写完后自读自改、小组评改。

  ——讲评习作。可选一篇较为典型的学生习作,请全班学生共同评议,肯定优点,指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修改习作。可讲一些关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的事例,使学生明确修改在作文中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而后让学生汇报。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复习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指导作业。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作业。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词语。

  1.抽读词语卡片。

  2.重点说词语易错的地方。

  3.听写词语。

  4.互相判,订正。

  (二)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三人一组分角色地朗读课文。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指导作业。

  1.组词。

  战()补()秋()怜()

  站()扑()伙()岭()

  步骤:

  ①读要求,理解意思。

  ②读给的`字。

  ③比较每组字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

  ④口头组词。板书。

  ⑤齐读一遍。

  2.选字填空。

  步骤:

  ①读要求,理解意思。

  ②老师讲做的方法。

  ③指名读句子,想选哪个字。

  ④指名读、说。老师板书。

  ⑤齐读。

  3.照样子填空。

  例:水是从上游流到下游的。

  狼站在上游,小羊站在下游。所以(小羊不会弄脏狼喝的水。)

  步骤:

  ①读要求,理解意思。

  ②讲例子,明白意思。

  ③让同学做题。

  狼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它的坏话。小羊去年还没有生下来。所以()。

  4.把下面错乱词排列成通顺的句子。

  爱长江我黄河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里棉花有和大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做练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优秀教案11-08

语文《饮酒》教案01-12

语文《风筝》教案11-14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