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通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 讨论 探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 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
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
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
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田字格中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
2、能结合具体的语境,读准读好多音字。
3、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体会量词叠用可以表示事务的数量多。
4、背诵古诗《长歌行》。
5、阅读《特殊的考试》,把短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6、学写《日记》,养成写日记得好习惯。
7、积累并灵活运用象声词。
8、能说会道中训练孩子的说写能力。
教学重点:
1、学写日记,掌握日记的格式,养成写日记得好习惯。
2、能说会道中训练孩子的说写能力。
教学难点:
说写能力。
教学准备:
插图、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语海畅游。
教学目标:
1、在田字格中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
2、能结合具体的语境,读准读好多音字。
3、体会量词叠用可以表示事务的数量多。
重点难点:
1、读准读好多音字。
2、体会量词叠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语文百花园三的“语海畅游”。
二、我会写。
1、出示3个生字,指名认读。
2、说说这几个字的结构。
3、观察后汇报,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
三、读词语,辨字音。
1、出示4组词语,学生认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积累了那些多音字。
四、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
1、说说要求做几件事
2、出示4组字词,自由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3、比较上下词组有什么不同。
4、你会说这样的词语吗?
5、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练习左中右结构的字。
2、归纳学生学过的多音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一背、读一读,学写日记。
教学目标:
1、读背古诗《长歌行》,体会和珍惜时间。
2、读一读《特殊的考试》,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3、学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阅读和写日记。
二、背一背。
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朗读,师纠正字音。
3、小组讨论不理解的字词。
4、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
6、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三、读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短文。
2、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3、指名读准生字的读音。
4、指导朗读。
5、指几名学生表演课本剧。
6、小结。
四、学写日记。
1、让学生看一位小朋友的日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
2、小组讨论交流。
①什么叫日记?②为什么要写日记?③日记该怎么写?
3、指名说,师归纳总结。
4、你想写一则什么日记?(同桌说)
5、学生练写日记,师指导格式。
6、讲评学生的日记。
五、作业。
1、背诵古诗《长歌行》。
2、写下今天的日记。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我的采集本,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1、积累并运用象声词。
2、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百花园中的“我的采集本”及能说会道。
二、我的采集本
1、小朋友,你一定知道许多表示声音的词吧,我们把这种词叫做象声词。
2、让学生自由读文中的采集本。
3、用笔画出表示声音的词语。
4、你还能说出象声词吗?能用它们说些句子吗?
5、读读这位小朋友的'话。
6、小结。
三、能说会道
1、投影出示插图,说说图画的内容。
2、分组说说,怎样才能找到他的妈妈呢?
3、指名说办法,师列出学生想的办法。
4、评一评谁的办法好?为什么?
5、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用几句话写下来,师巡视指导。
6、订正学生的写话。
四、总结。
同学们都能认真学习语文百花园三的内容,希望今后也要象现在一样认真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
五、作业。
写几个表示声音的词。
语文教案 篇4
创意说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这堂课上,不仅要把这个例子读透,还要达到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还积累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范读、跟读、朗读等,利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直至背下来。
二、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2.你不懂的诗句是哪些?3.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4.你认为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三、引读:美国狄金森的《秋景》。
1.你读出了几幅画面?2.交流你已领悟到的美点。例: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写出丰收之景)。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课文分析:
世界对孩子来说是新鲜的、奇妙的,孩子的眼睛里藏着无穷的问号,他们想探索大千世界更多的奥秘,想知道更多的答案……课文以孩子提问的方式写出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不断地问为什么,不断地探索……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人字头”。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激趣入题:
请学生背一背自己会背的小诗。
学生积极踊跃地背古诗。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诗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小朋友自己做的`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放课文录音)
板书课题:19、我想知道
由学生的喜好和生活实际入手,使其在自然之中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1、师:这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本课的生字。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1)给生字找朋友(让学生把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拼音下面)
(2)让学生读生词,并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4、生分段练习朗读课文。
师有目的性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自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且是要对他们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做到心中有数。
三、朗读体会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音乐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把你最喜欢的小节给同学们读一读。
学生每人读一小节。
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读书情况,相机评价指导。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自己仿照课文形式,试着作一首小诗,读给小组同学听,师适当做笔录。最后评出几名“小诗人”,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五、指导写生字
1、学生自己记忆并分析字形。
2、师重点指导“会、色”等字的书写。
3、生独立书写其它字,在书写前注意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占格。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二、教材简析
内容提要:
课文主要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向一个12岁的小姑娘学习穿戴和整理的事,反映了他热爱科学事业和谦逊的美德,同时也表现了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学会分段:
本课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小姑娘碰到了一位穿着随便的老人,父亲告诉她,那位老人是爱因斯坦。
第二段(第45自然段):写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穿戴。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整理工作室。
第四段(第8自然段):写小姑娘的母亲问爱因斯坦,他和小姑娘在一起时都谈些啥。
写作特色:
1.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借助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三、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四、教学方法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
五、教学器具
1.磁带、录音机。
2.课时安排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的教案【热】03-14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猫教案03-20
语文《赶海》教案03-19
【热门】语文的教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