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7 17:05: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灰雀》一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一课的目标一是以爱为线索,建构爱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爱"的价值观。二是初步学习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人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是由浅入深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必得经历这样的过程。因此,在建构阅读话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话题的层次性。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列宁,灰雀,男孩,他们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用简单的.句子或词语概括。"这是本课以"整体感知"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话题,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走近文本。

  第二个层次:"体会列宁与男孩对灰雀的爱"。这一层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探究式的对话。

  第三个层次:"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爱的真谛"。再次回到整体,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升华情感的体验,目的是以读引写,以读引读。

  在课堂中,学生以这篇课文为依托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状态非常活跃,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这次口语交际,是本组综合性学习的继续。学生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已经开展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并搜集和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准备向大家展示。

  学生在介绍自己的收获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考虑好打算介绍哪方面的内容,在交流之前尽量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在介绍时,可以建议学生辅以实物或图片资料的展示,以增加表达的效果。

  因为介绍内容多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所以,可以采用推荐代表介绍,也可以请小组成员就某一方面的内容分别对全班同学介绍,如有不全面之处,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在相互介绍、交流的过程中,鼓励互相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最后,还可以留出时间,互相评价各小组开展活动的情况。可以从活动开展得好不好,成果展示得充分不充分等方面进行评价。

  习作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这也是对综合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方式。

  完成这次习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材料的选择和整理工作,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学生确定想写的内容后,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想清楚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

  在交流和评价习作时,可以按照不同的习作内容分类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习作的过程中,增进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并丰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交流之后,可以把有特色的习作集中起来,装订成一本习作集;也可以和“展示台”结合起来,按照习作的内容,把优秀习作放到相应的栏目里,编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手抄报。我的发现

  教材中列举了九个成语,其共同特点是每个成语里都有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远近”“黑白”“轻重”“多少”“异同”“左右”“里外”,都用加点的方式表示出来。这几个成语的规律很明显,学生比较容易从字面上发现它们的共同规律,并在发现的同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产生深入了解汉语成语的愿望。

  在学生发现了这些规律之后,可以建议学生用抄写、读背等方式积累下来。如果有条件,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成语,课上让学生再试着说一些类似的成语。如,“大同小异、因小失大、小题大做、左右为难、左膀右臂、前因后果、前仰后合”。

  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

  这次读读背背的内容是要求学生读背十二生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生肖文化,学生对此可能或多或少有一定了解。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按照顺序读熟并背诵下来,可用小组合作学习或竞赛的方式交流学习成果,并结合欣赏生肖邮票,了解更多的生肖文化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属相或了解的生肖故事以及自己搜集的近年发行的新版生肖邮票。

  读读认认

  要求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识字能力,借助基本字,认识更多的形声字。这次要求认的9个生字,都是和基本字的音节相同,只是音调不同,所以识记起来不会太困难。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含有这些汉字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阅读,在语言环境中巩固字形和字义。

  展示台

  教材提供了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几个方面:展示春联,展示和家人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风筝,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手抄报。这仅是几个侧面,带有举例的性质。在本班学生展示活动成果时,每个小组可以根据本组的活动情况,提出打算展示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各组的情况,并提出具体的建议。这部分的教学也可以和口语交际的教学结合起来,把展示学习成果和口语表达融为一体,可用两课时完成。

  参考资料

  地支与十二生肖:中国古代使用的是地支计时法。古人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代号,以方便熟记。

  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是-一对应的。如,子时(午夜23时至1时),是一天的最后时刻,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在十二生肖中与鼠对应;丑时(凌晨1时至3时),指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据说是牛开始日出耕田的时刻,在十二生肖中与牛对应;寅时(凌晨3时至5时),是天方大白之时,正是老虎开始活动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与老虎对应;卯时(清晨5时至7时),在十二生肖中与免对应;辰时(清晨7时至9时),太阳光热增强,据说是群龙行西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与龙对应。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也是如此一一对应。

  中国的生肖邮票:1980年,我国发行了申猴邮票,这是第一轮生肖邮票中的第一枚。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用泼墨手法,寥寥数笔,就勾画出猴头的特征、神韵,再经过邮票雕刻家的精雕细刻,质感极强。1981年发行的酉鸡邮票,图案采用画家张汀创作的原画,以白色衬底,一只英姿勃勃的花公鸡正在昂首啼鸣。1982年发行的戌狗邮票,由曾参加过开国大典布置工作的周令钊教授设计,画面是一个露出鹅黄色兽形纹和系铃挡的装饰小狗形象。1983年发行的亥猪邮票,画面上是一只讨人喜欢的小花猪,是著名美术家韩美林创作的。1984年发行的子鼠邮票,由上海漫画家詹同设计,充满了西洋味道。画面上的小老鼠正两脚立地给大家拜年呢。

  经历了一个12年的循环,我国从1992年开始发行第二轮生肖邮票。这一次采用了与第一轮不同的形式,虽然采用的仍是雕刻版邮票,但是从每套一枚变成了每套两枚。一枚是传统民间工艺,或刺绣或剪纸或泥玩具;一枚是中国书法艺术,有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四种书法形式。

  (教材中“读读背背” 中提供的画面都是第一轮生肖邮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在我们三三班的教室里讲了一节组内研讨课——秋天的雨。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散文,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欢乐,丰收的秋天。(我之所以选这课,是因为他读起来琅琅上口,很美很美,仿佛那些丰收、欢乐的景象就在你眼前。)

  课前,我为这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熟读课文,了解教材,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理念,在网上看阅有关这课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然后结合自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去备课;让学生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观察秋天的景物,以便于增加对秋天感性的认识。由于是研讨课,虽然在教室里讲,但是有组内的老师及领导,所以我在一个班进行了试讲,试讲很成功。就在我试讲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比以前更放的开,思路更清晰,语言表达更流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是我的优点,也是年轻人的优势。课中,我按部就班按我准备好的教案进行讲解,(由于我们班的孩子比较胆小,课上我鼓励他们一番,结果他们却给我一个惊人的表现,孩子们一个个声音洪亮,回答问题都很到位,结果我一激动奖励他们第四节课玩。)

  首先是复习字词,孩子们争强好胜,都想为自己的小组争光,这个环节孩子们表现出色。

  其次是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是以读为主)为让学生入情入境的体会秋天的美好,我在课件上下了功夫,依次把文中出现的一些列景象都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来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结果图片一出示,学生发出“啊,啊,”的赞叹声,眼睛直钩钩的盯着大屏幕,目的达到,为孩子创造了美好的学习情境,也为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奠定了基础。孩子们也被这画面感染,大部分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读出来,其中一个孩子的朗读被我陶醉了。

  最后,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课后反思: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讲的很成功。

  一、最大的成功在于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师生能够很好的互动起来,教师富有激情的去讲这课,我认为在小学的课堂里激情必不可少。

  二、我运用各种形式的读,如:指名读,齐读,小组赛读,挑战读,其中挑战读孩子们的积极性最高,符合孩子们那种不服输的心里,用于挑战的心里。不足也有很多:

  1、老师问的问题有问题,如: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孩子们回答的不是很好,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答案。

  2、文中第2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我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尽管围绕一句话来问,他把金黄色给了谁呢?他把红色给了谁呢?他把红色给了谁呢?其实,可以抓住两个重点句子学习,其他的完全可以放开自学或是小组合作学习。

  3、三、四自然段和一二自然段形式一样,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自学,这是我备课的时候没有的,是课堂是生出来的,由于时间很短,仅仅十分钟学习两个自然段有点仓促,过于形式了。

  4、在第2自然段应该设计一个说话训练,让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以上这些都是课堂后的一点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年轻老师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还是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老师说话过于着急,不过老练。今后应经常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锤炼自己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让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一、反思整体设计

  优点:

  1、学生质疑,走近文本。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遇险”时,我让学生先说自己上节课遇到的不懂的词,学生纷纷说出了“气势汹汹”、“不由分说”、“蛮不讲理”等词,学生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触摸了文本,与文本的距离近了。

  2、扮演解词,走进文本。

  用扮演角色表演的方式理解词语,解决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使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用心体会课文,用身体表演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朗读,再造文本。

  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后,我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将学生置于朗读的情境中,朗读中,学生不仅感受了语言,感悟了文本,相信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小稻秧脱险记》。

  缺点:

  1、德育渗透,不够到位。

  德育目标中第二个目标,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我觉得这一目标的实现较难,尽管自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但我觉得较空洞。

  二、反思教学过程

  优点:

  导入环节能较好地与第一课时衔接,适时激励学生又能引导学生较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精读环节问题设计较精炼,能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问题。顺学而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结环节检测题很好地与本课教学重点对应,课后作业设计模式也受学生欢迎。

  缺点:

  导入环节的激励语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都有效。改进的方法我想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果能经常语出惊人,妙语连珠,我想学生定会喜欢你的语文课,因为那时你已是一位充满魅力的语文老师。

  精读环节有热闹的嫌疑,整个过程“动”的设计较多,有的学生可能因此当成看热闹而非真正的进入文本学习感悟。这就需要教师练就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问题,还需有教育机智,及时解决问题,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自己修炼自身。

  三、反思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

  优点:

  1、另辟解词蹊径,感受词语意思。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词语的理解是重点。课文中有一词“警觉”,课前备课时我已注意到这一词语,并想: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呢?讲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苍白,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的年龄水平理解这一词语有一定的难度。反复斟酌后,我让学生表演“警觉的抬头”的动作,而且还设计了一个问题,采访表演者:“如果你是杂草,此时你警觉的抬头,内心是何想法或者是什么心情?”通过一演一说,让学生感受“警觉”的意思。

  2、丰富评价语言,及时有效评价。

  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之前我曾收集过课堂评价语,并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也许雒老师从我的教学设计中很难发现这一策略,但我确实这么做了,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合理使用媒体,有效促进教学。

  我认为制作的课件有使用价值,并且出示的时机也较合适。

  缺点:

  1、评价语虽丰富了,但还缺少自己的风格,有待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媒体课件制作不够精美。自己的制作水平较低,有待提高。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掌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9课的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因患了小儿麻痹症而腿脚落下残疾的女孩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下她从一个文静、忧郁的女孩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的故事。《掌声》一课作如下教学反思。

  掌声”以后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掌声”的探究。这一切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境中。正是这精心的`情境设计,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情感的铺垫。接着,我以故事形式导入,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出重点段第23掌声的内涵,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爱除了可以用掌声表达外,爱还可以用什么表达?”最后再体会英子的来信,寄托美好的心愿。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方法独特新颖。“”掌声也是一种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掌声所蕴涵的是同学之间的那份浓浓的爱,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同学之间的那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

  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情感教育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语言实践时,我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如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的句子,感悟掌声所蕴涵的爱,体验爱。读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骤然间”等词语,从中品出了同学之间的那份浓浓的爱;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涵的意义,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我通过拓展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可以给英子写上自己最想说的话,也可以抄一抄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加强了学生写的训练,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抓住三点:

  一、激趣朗读。

  我所教授的第二课时,通过实物“石榴”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兴趣阅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自读喜欢的语句。达到了了解石榴果变化的特点。

  二、朗读领悟。

  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选择性的朗读,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师生互动的方法,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如:?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设疑: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师)是呀,石榴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换着外衣的,先……逐渐……最后……(逻辑引读)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设疑:1、看图,这就是咧开了嘴,这就是笑破了肚皮(学生看图);2、指名读;3、它们为什么那么高兴啊?会说些什么呢?4、再读课文,高兴的石榴娃娃还会做什么动作呢?(结合“扒开、张望”指名表演)。

  第四自然段我不急于让学生朗读学习,而是先让学生看我手中拿的“石榴”果,让同学们猜石榴果实里的子儿是什么颜色,猜一猜石榴子儿的味道,这时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我用刀打开石榴,淡红的汁水立刻流了出来,学生忍不住叫出声来。我举起手中的两半石榴:“谁说说石榴子儿的颜色和样子?”“我觉得石榴子儿是淡红的。”“我觉得石榴子儿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紧紧的”……为了鼓励同学们,也为了让每个同学都体验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给每位学生都发了两颗石榴子儿,让他们都亲口尝一尝,“甜甜的'”,“有点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再让同学们到书本中朗读品尝。领悟第四自然段石榴的样子、颜色和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扩展练笔。

  第四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学之后,我给同学们一个水果(香蕉)展示,让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观察香蕉的颜色、样子和味道,并写成一段话,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上完这节课,有很多地方令人遗憾。

  一、重难点突出,可完成不够充实。由于时间紧,学生在朗读这一块花费很多,导致后来设计的许多环节都一带而过。

  二、在朗读方面达不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朗读”,同学们朗读中体会不出语言文字的美,即石榴树的形态美、色彩美,主要原因是老师不够重视。

  总之,这节亮相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探索,争取一天比一天上得好,不断提升自己。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花钟》一文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的第一篇课文。文章仅用3个自然段将鲜花之美、花钟之奇描述的生动形象、情趣盎然。一起来看看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花钟》教学反思,希望能帮《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一样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一样,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一样植物开花时间不一样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趣味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学会书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一样的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并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增强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忙学习的本事。感悟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仿照课文表达方法,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陶冶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学习用不一样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以下意图基本得到体现:

  一、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

  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兴趣及文章特点,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设计了四大环节:

  (一)、自读圈点,初步感悟;

  (二)、比较句子,品味语言;

  (三)、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四)、仿写延伸,发展语言。

  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层层内化地将学生引领进入“花钟”的奇妙世界之中,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花开进行丰富精妙的表达的,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如,进行句子比较,学生经过听、读、辨,自我发现问题,发现了改过的句子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趣味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其间,学生对“吹起小喇叭”、“欣然怒放”的理解与感悟是那么独到又富有想象!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本事。

  二、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

  语文课姓“语”,有着自我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确,恰如其分的情境布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网络信息知识……构成了一个美仑美奂的语文课堂,而这一切都应从课堂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要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本节课上几处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创设情境――“花的开放”;将学生在第一课时后查找到的各种花儿的图片用于本节课的“语言再现”;出示花钟图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生趣盎然,并且与教材情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另外,本课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更重要的是经过课堂反馈、评价、留作业等手段,意在增强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忙学习的本事,并使学生养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给学生供给“自由的学习空间”。

  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背一背”、“交流归纳”、“介绍资料并仿写”,能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哪句就说哪句”;能够在想象的召唤下,转换主角变成小喇叭;能够身临其境徜徉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美姿;还能够经过朗读的表现力来抒发自我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研究探讨中,体验了学的过程,实现了教材的开放,课堂的开放,获得了自由的学习空间。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个别词语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如“舒展”一词的理解还不到位。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可贵的沉默》是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教学本课,我觉得作者的一堂课很值得反思。以学生的生日为话题来引入正题让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这天并且要为父母表达爱,用不同的方式向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学习这篇课文,教育学生懂得关爱、体贴父母,做一个孝顺孩子。教学本课时,我先问学生:”沉默“是什么意思?很多学生不知道意思,我就进行解释,接着紧扣题目提问: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这一问题一时让学生难以回答,在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后,他们会这样理解:因为自己不知道父母的生日那是不应该的,这说明自己都不爱父母,所以学生保持沉默在反省、在认错、在自责。听了老师的建议后,学生终于明白了在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应该也要爱父母。所以说这一沉默非常可贵。学生理解了课文,也明白了课题的含义,也就是真正学懂了课文内容。教学中,我在问学生:当你们的父母生日时,你用什么方式向父母祝贺生日呢?有的学生回答:唱一首生日歌给他们听,有的学生回答:画一幅最漂亮的画画送给他们,有的学生回答:给爸爸妈妈一个吻,有的学生回答: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礼物送给他们,有的.学生回答:为爸爸妈妈准备一顿丰盛的生日晚餐……这一问题一说出来,学生们还想再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此时的课堂十分热闹,学生都争着向父母表达爱意——祝贺生日。虽然我们现在还小,礼物小,但爸爸妈妈也觉得你们的生日礼物贵重,因为礼物代表了自己的最诚意的祝福,自己会表达爱了。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只有珍惜今天的读书机会,勤奋学习,将来才能报答父母。教学本课后,我在想有时学生不回答问题保持沉默那也是一种思索方式,因此老师在学生不回答问题时别再生气骂学生,而像文中的老师那样有技巧提问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答,从中教育学生的做人道理。工作中,我们有时保持沉默也好,静心工作,用心工作,默默工作,全部精力投入工作,这样的沉默也是一种享受。生活中,有时沉默是一种宽容,一种理解。我喜欢沉默,因为沉默使我成熟,也使我变得文静、温柔。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让我懂得沉默是金,珍贵无比。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掌声》一文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整堂课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主动积累等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在学习时,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写小英的神态、举动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猜想英子是怎样想的'“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忧郁的心理。当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去时,我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英子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但是这一部分也有不足的地方,英子心里活动的3个句子,虽然找出来了,但是我没有即时好好地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品味。特别是“低下头”“犹豫”“眼圈红了”“慢吞吞站起来”还没有好好突出,没能深刻体会英子此时的心态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一部分处理太匆忙了,还需多指导学生朗读,为下面学生为何自发地送给英子的掌声做好铺垫。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今天这节课教学了古诗《元日》 ,遵循古诗教学的步骤: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引导学生从我国传统节日入手,体会春节的热闹喜庆场面,透过古诗悟诗情,了解诗人的远大理想:除旧布新、富国强民。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抓关键字词理解,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本课教学的`最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是:教师范读的少,学生诵读的少;时间安排欠缺,课堂节奏感不强,在规定的四十分钟内没有完成预设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不到位;总觉得不放心孩子,老是在牵着学生走, 让学生真正读懂 “老古诗” 还做得不够好。 因此,我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质疑,教学的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怎样上好这篇课文呢?怎样符合跨世纪新一代儿童的身心特点呢?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进文本,以读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程下,有很多老师都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像多年都以讲读教学为主的老师,忽然一下,几乎什么都不讲,就要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地朗读,还真觉得不习惯,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敬业,以至于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说了两句”再“多说了两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嘴上说说“要加强朗读教学”,而应该彻底地切实地在课堂实践中转变观念,把加强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的,我们要时刻记得要“回归人文关怀”。《灰雀》这篇课文只要学生了解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以及在他爱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地改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诚实的孩子。我们不要也没有必要过多地深入下去,因为他以后还要学习类似这样但更深入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将会有更深更广甚至更独特的体会,我们不要有"放不开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自由读,教师加提示语引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列宁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断地丰满起来,感受到读书真有趣,越读越有味。这样的朗读教学就好象引领着孩子们在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玉雕,细细把玩,细细体会,个中感受尽在孩子们表情生动的朗读中。这感觉又好比一首诗歌,朦胧的更显意境,更有韵味,更能入胜。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复地要学生诵读,让字里行间的美,让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发芽、开花,以至张满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觉得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回归”。可以这么说,低年段的阅读教学就是朗读的教学。

  二、以“悟”深读,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和“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两者总是不断交织、不断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感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品读重点段落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之后,我常问:“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别爱鸟异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其实以我自己的个人爱好,我喜欢情感类的文章,但我想挑战自我,于是在本次的课堂教学大赛中便选取了这篇课文。通过研读教材,我觉得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应该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挖掘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将本文从石头书的.样子、字、画、作用划分为四部分讲解。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途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以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易懂、乐学;同时关注学生读书、表达等语文素养的培养。总的说来,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对文章有了透彻的理解。整个课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课件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还有一些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改进,例如:课堂语言要更加精炼、板书要更加规范、写作方面的的指导还有更仔细……。

  我想:准备一节课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和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反思过程。每一次准备就是一次提高,虽然有压力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认真对待,就会从中得到很多!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给了我太多的惊喜,他们积极踊跃,畅所欲言,理解到位。没想到选了一篇与自己以往风格截然不同的文本,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只要做生活和工作的有心人,敢于挑战,自己会更加成熟和老练。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教学过程中,我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我先由学生质疑出发,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

  孩子在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下,找出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同时也引导他们更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低着头、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堂上,每个孩子似乎都被金吉娅爱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震撼了,大家都在理解中感动,在感动中理解。

  另外,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凸显课堂浓浓的语文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份礼物的`心情时,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为帮助孩子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 ——;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

  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感觉还不错。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最近我师傅来听了我的一节课,然后给我的评价说实在的挺深刻。我们学习的是《搭船的鸟》。

  说实话,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当我上完以后我感觉自己评价的语气很生硬,对朗读的指导不是很到位,思路还是有些混乱的。

  师傅也是用心地替我分析了一番:

  一是备课时间短,仓促;

  二是每个环节的过度衔接不够自然;

  三是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

  四是普通话有家乡音。

  之后给了我一些比较实用的建议:

  1、多看教参;

  2、多看教材,看课后习题;

  3、讲课之前对自己设置的问题做一些预设;

  4、充实自己的知识面;

  5、课文多读。

  我也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以谜语导入很精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的是没有进一步发问学生猜对的缘由。若是能引导学生说一说会更好。在初步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内容时,要求提的不明确。学生没有大声朗读课文,班级氛围比较沉默,之后教学对于朗读要求一定要具体到位,不能含糊而过。在遇到学生发问时,我要学会把问题反问,引起全班同学的`质疑,并让他们养成不懂自己要学会用方法解决。没有什么是按照我们的预想来发生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宝藏,他们的脑海里,有着数不清的古怪问题。我们当老师的不能慌,不能急,稳平自己的心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成长,做一个自信乐观的好孩子。

  虽然我还有很多教学不懂的地方,也改变了自己身上不少的陋习,我现在不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我迟早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回想最近一两个月的教学时光,有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有条不紊;有一开始的教学不知从何教,到现在的有方法。进步是一点一滴,学习是一步一个脚印。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背后付出辛劳的汗水。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7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

语文上册《观潮》教学反思03-29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5-10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22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03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3-19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01-07

语文上册看雪教学反思03-18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学反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