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0 18:03: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找规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找规律》教学反思1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

  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第一课时,图形的规律,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做游戏——观察教室设计——布置教室”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况、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思索。

  1、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组图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2、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题、练习题设计有梯度。在例题教学中,第二组图形的变化较第一组图形的变化还多了颜色的规律变化。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4、由于本节课上的是25分钟的片段教学课,所以没有更多的拓展,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中还可继续拓展声音、动作等的变化规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后边的自己设计规律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但是课后孩子们设计的非常好,已经有学生独立设计了四个、五个图形为一组重复变化的规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也启发我以后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想敢问敢质疑的好习惯。

《找规律》教学反思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本课我设计了让学生猜表情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学生凭直觉做出决定,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带给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忙理解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资料既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又具有挑战性,趣味性,“找规律”的资料不能简单的.决定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决定,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设计的这一节课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淘气”展开。从主题图------游乐园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先包内含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我设计了“智多星”的奖励卡,听课认真、发言用心、表达完整、表现好的同学都能及时得到。这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透过小奖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会有许多的不足。例如:在学生动手操作“涂一涂”结束后,应将学生所涂作品展示在实投影上,更直观,更明了;在学生小组合作结束后,应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间的互相评价,让学生的合作更和谐,更有效。

《找规律》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新课开始时,我设计了一个在墙面和地面上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情景。在这一内容的实质是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特点,也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有了找规律的基础,这时让学生自主寻求教复杂一点的排列规律,无论才能感情感上还是以有的知识上,是完全能做到的。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识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墙面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倒过来看,在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就掌握了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四种基本循环排列规律的教学,同时初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水果、帮小动物排排队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快乐的巩固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课中,还注意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图形,水果。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活动,学习的兴趣必然浓厚,他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了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想出各种规律,这是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也存在在许多需改进的地方,如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对于低年级段的教学,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活动性的课堂,但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由于个人经验不足还是很多的,表面上活跃的课堂学生学到了多少?作为教师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找规律》教学反思4

  《找规律》这课我设计学生最喜欢的“六一联欢会”为主线,通过观看手拉手曙光小学“六一联欢会”教室的布置,找出彩旗,小花,灯笼的规律,导入新课。通过“参观联欢会会场”——“取得入场券”——“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学生兴趣浓厚,整节课充满童趣,学生学得愉快。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难集中,我采用小组比赛(比哪组纪律好,哪组同学抢答题快,完整)加分,把学生的注意力都调动起来了,每个孩子都随着我的`引导积极思考。学生思维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完成好了找图形的规律。我开始准备把教材创造性地处理一下的,把后一节课的找数字规律整合为一节课上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接纳不了,所以我还是准备分两节课上。此节课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达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

《找规律》教学反思5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分别是:1、引入规律2、发现规律3、应用规律4、欣赏规律5、创造规律。回顾整节课,感觉在教学教程中都能得以体现:

  一、合理情境与恰当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否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对学习感到兴趣,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大头儿子生日,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为他开生日Party”的生活情景,引出规律。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这里学生对摆放水果以及学生表扬的掌声初步感知规律的美,掀起了探究规律的欲望。此情景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有探究性,学生当然跃跃欲试了。而且我还让这开生日Party情景贯穿本节课教学的始终——“去参加生日Party的入场劵、生日Party中创编规律动作的展示、送礼物给大头儿子(教学做一做——涂花片)以及帮大头儿子完成生日愿望等。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年龄特点,教学中我将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猜一猜,做一做,涂一涂,摆一摆、画一画等并用声音、动作或图形符号来表现规律等活动,努力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问题探究与自主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改要求教师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生日的具体情境中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紧接着又设计了“猜、做、涂、摆、画”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点拨者、激励者。事实也证明: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获得了发展。如:猜出颜色变化有规律的入场卷、创编有规律的动作、涂出有规律漂亮的花片、摆出有规律的卡片、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围裙。这就提醒我们: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探究和动手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差异,从而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我完善、自主建构新知,学会学习。

  三、联系生活与运用创造让学生体会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现行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之一,没有价值的数学,即使人人能够接受也不应进入课堂。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认识和研究主题图中的排列规律——创造有规律的排列——寻找身边有规律的现象——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活动,力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有规律排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学时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自已设计一些有规律的动作,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欣赏规律,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规律为大头儿子实现愿望——送围裙给妈妈,在围裙中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这样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力量,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才会越来越强烈。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是因为还没有在大班级里上过课,有点紧张。二是我觉得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三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不敢大胆的放手,每组只限定了三种颜色大概十二个卡片,可以多给出一些有颜色的卡片。四是我在讲“一组”和“重复排列”的时候觉得花去的时间较多,自己都有点懵了。再者在涂色过程中,更是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学生拿出彩笔慢,又花了较多时间去找所需彩笔的颜色,导致设计中的部分环节不能得以充分展示。

  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找规律》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我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热闹。 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快要到六一儿童节了,小朋友们正忙着装饰教室呢!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

  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把例题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在教学最后,我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环节,让学生来我这里领取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并按要求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动脑思考,动手创作,由自己设计出规律,有的用彩笔涂出有规律的颜色,有的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案,有的发出有规律的声音,有的表演出有规律的动作。让同学们亲身的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去感受规律美,通过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创造的小手,去找到更多更美的规律。

《找规律》教学反思7

  “探索规律”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是隶属于《标准( 20xx)》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正式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有要求。其中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并以两个例子进行了说明,同时结合例子分析了对于学生的具体要求。从例子及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学段的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不仅强调能够发现(识别)规律,也强调对于规律的.表征、强调对规律的运用(由前一项得到后一项)。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能够带给人以美感的有规律的实物,这些都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材在编排时对这些素材充分加以利用。

  这也让本单元的前两节课成为学生喜欢学习的知识点。因为感性直观。然而随着例3和例4的出现,规律变成了抽象的数字规律。由于学生们自身数感、计算能力等差异,在找规律时学生们也出现了较大地差异。综合来看还是要继续挖掘学生100以内数和口算方面知识,结合这一单元的找规律,可以安排多样的练习。如数数,加减等。既有新知的学习,又有旧知的巩固。

《找规律》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一、课初,以游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我以“变魔术”的游戏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猜测老师变出的花的颜色,随着变出的花的数量地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准确地说出下一朵花的颜色,他们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并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我根据学生的发现很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授内容时,我没有马上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因为信息窗中给出的信息比较多,对于刚接触规律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我自己设计了了两组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内容。利用这两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我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之后,我利用课件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此信息窗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随后,我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仔细想想,在课的最后如能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所学,利用学具袋中的图片自己独立摆一个有规律的图形,效果会更好。

《找规律》教学反思9

  一、 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排列,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从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60%,说明教师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与这节课的课型要求有所背离。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 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节课中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了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老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手,后来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已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几点建议:

  1、“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例1时是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不是更理想呢?

《找规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找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片,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的:

  1、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画片让学生来猜一猜为切入点,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主题图中有规律的事物,然后让学生读一读切实感受规律,让学生圈一圈,理解规律的实质:一组一组重复出现。接下来让学生说,一个人说,集体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

  3、在练习的过程中,分别出示了按照不同颜色排列的规律、按照形状排列的规律以及按照位置不同排列的规律,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找规律是为了用规律,所以在练习中又让孩子们猜测根据规律下一个图形是什么,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涂色创造规律,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6、课件的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当中的因为规律而产生的优美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在发现由小朋友围成一圈的规律时,孩子们只能发现男生女生的排列,而没发现还可以按照女生男生这样的规律排列,而在处理这一过程中比较急,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是因为在准备时,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在老教师的点拨下,我应该在前面就出示一些以为排头不一样而造成的规律不一样的.现象。

  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学生描述由四个一组的规律时,学生出现了两个两个一组,而且学生在表述时,我也没有理解他们的意思,一方面是因为我的提问有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还是没有占到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经常与孩子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给孩子一些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在让孩子们举例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现象时,有的孩子还想表达,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打断了孩子的想法,这样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不能发现孩子的潜力,以后要改正。

  这节课,总的来说孩子们还是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的,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

《找规律》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15-11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去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并能运用规律去创造美。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

  因此,在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理念,并努力用各种有效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用数学的需要。

  首先以东东家搬新房这个情境引入新课,通过东东用气球布置房间情境,与课前谈话内容不落痕迹地衔接起来,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形象生动,所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比较容易调动,做到了始终让学生进入在生活情景中用数学的状态来进行探究。其次是在巩固规律时,用挂风铃、设计地毯的环节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导下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用数学创造美的意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一年级已经学过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因此,课的开始组织词语接龙游戏等,通过和学生的聊天、游戏、猜谜,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起到初步感知的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排列表演、用符号,用数字来代替摆卡片,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体验到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也不是那么的牵强生硬,使学生对循环排列的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发现规律:创设东东家搬新房这个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排列表演,在四个人不停地依次做排头,揭示出了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让学生对规律的一种初步的意会和感悟。

  2、合作探究,说清规律:在这个环节中,我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不同方位角度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体会前、后、上、下四个基本排列规律的教学,初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这个版块中,由于学生在表述上的不方便,有了使陈述更方便的欲望,这时引导学生用符号,用数字来代替已经水到渠成,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体验到轮换规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也不是那么的牵强生硬,使学生对轮换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3、变式练习,感受规律的多样性: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通过房间两侧的布置,为后面的独立练习做好铺垫,在独立练习中,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为后面的创作埋下了思维的伏笔。以摆-说-看,再摆-再说-再观察-再归纳的程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摆一摆自己创造的规律,说一说自己的规律,看一看人家的规律。然后再来摆一摆人家有意思的新的规律,在脑子懂得的基础上形成口头语言来表述这一规律,接着通过观察比较第一个向后和最后一个向前这两种形式的规律,归纳概括出它们的异同,达到巩固规律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4、创造规律,服务于生活:运用巧妙的语言过渡,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他们在具体的创造操作过程中,有了独立思考的动力,设计出了个中规律,散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在最后反馈中,又回到了今天的学习主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厚实。

  整节课我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从开始摆出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到接受新知识一步步在交流中学会一种又一种图形移动的规律;少数程度好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学习他们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同时又尝试在前面的基础上迁移性地创造出更多新的规律。

  这堂课上下来,自己觉得任务还是基本完成,从学生作业来看,他们掌握的情况还是可以的。但回过头来看课堂过程,发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上课时操之过急,给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时间较少,就匆匆让学生说,在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楚的情况下,又有点代替学生说。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增加了表演的次数,拉长了时间,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这堂课中我的教学语言仍旧不是很简练,而且评价语言还是不够,评价的艺术很缺乏。

《找规律》教学反思12

  “寓教于乐”是自古以来倍受推重的教学之一。努力挖掘教材和课堂中的快乐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为学生的精神带给源头活水。

  1、游戏之乐

  游戏是课堂学习的强心剂。什么样的游戏,在哪一环节设计游戏,会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呢?在本节课的开始,“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紧扣规律开展,有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规律这一资料以强势效果推进学生的视界,这样的游戏有的放矢,一石二鸟。最后的数数游戏又一次让学生感悟到规律,但这儿的'游戏不是简单的重复,此次的着力点重在运用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2、尊重之乐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欲望。学生的这种欲望实现之后,表现得很主动。在盆花问题呈现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让他们在信任与尊重中开始活动;在彩灯问题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又一次被尊重;“你来提问,我来答”这一环节,学生俨然成了一名小老师,被尊重的喜悦溢于言表,用心性又一次高涨。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尊重,思维表述被激活,在思考层面表现得“深而全”。在提问环节,学生提出“从左起第1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常规问题,又提出了“从右起第2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反向问题。这实则是学生思维概括化和条理化的表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与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有关。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主体性得到发挥,参与度自然提升。

  3、成功之乐

  成功帮忙树立信心,成功能够持续热情。在探究学习中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探究之乐呢?在本节课上,我针对我班学生可能存在有序表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在观察场景,感知规律的环节,我细化问题,让学生有序地分步回答,降低表述难度,更易于体验成功。另外,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计算法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结合算式说想法,突出了“以几个为一组”及“最后一盆是第几组第几个”的问题,让学生有序思考,按步骤表述想法,并做好听他人说与完善己说的方法,有效地突破完整表述这一难题。

  另外,教师肯定性评价,表扬性话语和奖励性的做法对学生的情感都有用心性的刺激,这种刺激能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振奋信心。

《找规律》教学反思13

  《找规律》是苏教版数学第九册教学内容。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以“观察——发现——

  总结

  ——运用”的方式为教学主线,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习兴趣,以趣促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挑战性极强的`游戏---男生女生快速记忆PK赛。课件快速闪现数字,女生记女生题,男生记男生题,看谁先记住方框里的数字。记住的人多,就能获胜。(男生189625364079 女生556655665566)因为“规律”帮女生赢得了比赛,以此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规律,体味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最后的学习过程,我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体会规律,运用规律。游戏中用到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虎,老虎不在家,打到小松鼠。”用这首儿歌来玩游戏:从左起一人对应一字地读,读到儿歌的最后一个字是谁,谁就被淘汰。第一轮五人游戏看谁会被淘汰,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第二轮四人游戏:要想把老师淘汰掉,老师站哪里?从游戏中让学生思考并结合今天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以致融会贯通。

  二、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课从节日的校园图入手,让学生从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中初步感受规律。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类似的周期现象,进一步体会规律。然后让学生从生肖的系列问题中感受到周期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1、注重方法的多样化。

  “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摆放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认识周期现象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

  2、总结计算方法时,注重提炼规律。

  课堂上,我让学生观察例子的三个算式,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以后再遇到这一类的的问题,你如何解决?谁来归纳一下。”我抓住“怎么确定除数”和“如何根据余数来判断”两点,让学生找对规律,掌握方法,从而找到破解周期现象的密码。

  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中,学生们体验到了“无限”的学习乐趣。一节简简单单的数学课也可以变得精彩起来!

《找规律》教学反思14

  本单元教材只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个例题提供了场景图,包含了abab……,abcabc……,aabbaabb……这样的排列规律,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后运用找到的规律确定具体位置的物体是什么,如盆花、彩灯、彩旗;第二个例题让学生根据找到的规律,分别计算队伍中白兔与灰兔的只数,即对例一技能的应用。两个题目给出数据均比较简单。本学期我教的这个班,学生学习情况存在差距,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活用教材,我做了一些思考和设计。

  1、由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激“趣”。

  我将学习的课题改为《探索周期》,上课前先开门见山的引出生活中的实例,如:每60分钟一小时,每24小时一天,每7天一周……引导学生观察。通过一系列实例帮助学生了解“周期”的概念,再让学生在实例中迅速的发现周期,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理解“周期”的概念,同时初步渗透了无限、循环的知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这个环节也有利于让学生发现数学的“有趣”,产生“兴趣”。

  2、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合理择“法”。

  学生学习首先要得到全面发展,在兼顾全体,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1)自主探索是基础

  课标中指出要让数学学习充满挑战性,结合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经验的了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在学生理解了“周期”后就设计了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顺流而下,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解决问题:

  “观察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数部分的第100位上是几吗?”

  学生自己思考,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试想如果此时就让他们小组交流,势必使那些已经掌握方法的学生和盘托出,那些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自主思考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宝贵的,我们需要走近学生,这不是简单的巡视,摆个样子,此刻正是了解他们的思路和方法的大好时机,同时也是对教师预设的一个补充,让教师发现学生的方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思路中的精彩,更可以发现自己的遗漏。

  (2)适时追问切重点

  对于汇报中出现的“100÷6=16……4”,我也是让学生先解释、评价,再逐渐引导学生体会要写成“100÷6=16(组)……4(个)”的重要性,发言中我追问“这里的4除了表示还剩4个,还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这剩下的4个,其实是第17组的.前4个数字”,而学生也在这层层递进的思考中更准确的说出了“小数部分的第100位即小数部分的第100个数字是第17组的第4个”,至此为止学生的理解已经完全到位了。

  3、在巩固拓展中提升能力,感受生活。

  (1)巧设障碍,建构知识

  练习中,为了让孩子们活用方法,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些图形如下图排列△○○□○○□……,你知道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与前面的题目不同的是,第一个图形并不在周期的范围之内,有的学生发现了,有的学生却忽略了,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孩子们再一次认识到“认真观察”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周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使学生不断思考、层层推进中建构数学知识。

  (2)丰富算法,沟通知识

  在例题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后续练习:“1÷7=0。142857142857……你知道小数部分10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吗?”学生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很快列出了算式(1+4+2+8+5+7)×16+(1+4+2+8),并且清楚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时有学生举手了,说出了不同的方法(1+4+2+8+5+7)×17-(5+7),有的学生立刻看明白了,有的学生不太明白,我没有做出即时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先算一算,比一比两个算式的答案,孩子们发现结果相同后,再进行了思考,有孩子举手想发言了:“最后剩下的4个数字是第17组的前4个数字,我们可以先计算完整的17组数字,再去掉多算的两个,结果不变”,说得真好。其实这种方法中包含着运算律的合理使用,往更深的角度去想,这就是沟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孩子自发的数学思考,很有价值。

  (3)融入生活,运用知识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练习中既有“发展的南京迎青奥,发展的南京迎青奥……,你知道这样一直写下去,第20xx个字是什么吗?”这样不复杂但亲切有趣的练习,也有综合性比较强的拓展练习“今年的六月一日是星期二,那么20xx年的元旦是星期几呢?”

  解决拓展题的时候难点已经不仅仅是找到周期,而在于合理的表示周期和计算出从头到尾的总天数。[二、三、四、五、六、日、一]七天为一周期,合理准确的算出从六月一日到十二月一日共多少天就可以根据余数解决这个问题,这其实就是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课标中要求要求达到的“灵活运用”。

  一课上完,在完成教学基础目标的同时,也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提升。教师也随着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不断提升着自己。很有研究的味道的,我想这也就是“教学相长”的意义所在吧。

《找规律》教学反思15

  课上完,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规律认识得不错。但认真回顾一下,有令人满意的环节,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包场集体备课时主讲老师提到如果直观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学生的回答肯定不会完全围绕所讲内容,而会发散很远。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一开始就设计“晾手帕”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通过数据的显示,学生很快找到了规律,然后在观察图,学生能立刻找到类似的两种事物,并能说出他们之间的规律,较好地体现本课所要学的目标。备课中我还发现“想想做做”第4题与本课例题有所不同,学生在理解分析可能会有困难。针对此我设计了男女上台排列这一环节,先后提出两个问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可提示如何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在于:

  1、有些问题切入口太小,限制学生思维。暗示学生另一个夹子可以利用第一块手帕的一个夹子,限制学生思维,如果能改成“还有一块手帕,你能用最少的夹子把它也晾上去吗?”学生思考空间就更大一些。

  2、学生举例回答没有认真分析。我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有此规律的现象时,有些学生例举手指上是一截一条横线,我没能指出手指与手掌连接的这条横线要不看才是此规律;衣服上的条纹也是分不清开头的条纹在哪,也就无法说明是次规律。这也提醒我看事物不能看大概,要仔细去研究分析。

  3、要注重从形象到抽象的'引入。本课我设计一系列环节让学生在形象、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掌握规律,但还缺乏抽象思维的培养。如果在最后把“两端事物”概括为“点”,“中间事物”概括为“段”,并用抽象的点段图演示点段关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找规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学反思09-29

《找规律》教学反思02-24

《找规律》教学反思08-27

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11-07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05-28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06-16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10-27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02-26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