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4 10:35: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三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上册地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

  通过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果还像讲授新课那样复习,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也提不起兴趣。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准确的天气预报而已。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

  (2)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

  (5)孔明为什么又能够借来东风?

  (6)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复习了天气、气候、季风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记得有一年高考中就有让学生分析兰州化工厂布局是否合理的题目,当时就有同学只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化工厂的'布局进行分析,忽视了环境效益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与标准答案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选择一些有关材料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复习有关厂址选择的问题。我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同学对照地图和资料,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同时强调:(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在随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学生,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学生,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学生,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学生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4、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一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植树造林并不一定能解决荒漠化的问题,因为树木生长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会造成进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变少,反面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其实学生的思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道理。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5、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与同学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平时上课也多从他们的能力角度讲解,以求答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三上册地理教学反思2

  地理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它囊括的知识与大千世界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环境、日常生活融合起来,进而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本文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的策略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丰富的地理知识,可以打开视野,认识世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从地理这门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特性来说,其蕴含的科学和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其知识点的涵盖面能细致到我们的住行吃穿,甚至是国家的政治和军事问题。所以,高中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懂得走出课本,走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进而真正实现地理这一学科的功能和用处,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反观如今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一般采用的还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中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在这种单一枯燥的课堂模式下,原本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灵活性的知识点,变得固定和死板。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了解和观察,只注重自己对知识点的讲解,导致地理这门学科在学生的印象中变成了一门理论化的科目。教师没有将知识的运用引导到生活中来,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就的得不到突破和提升,只会死记知识点。而机械的记忆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地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合到地理教学中来,让学生深化自身的学习。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时代要求和具体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视野开阔、知识与理论结合能力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良好的地理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地理这门科目的实用性也渐渐在大众的视野里变得显著和清晰。社会的变化在改变着地理教育的要求和规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教材内容的形式从原先的以文字论述为主发展到如今的图文并茂。教学方式上则是教师要能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相结合,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有真正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懂得实践操练。这也是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只着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改变自身固有的学习方式。多参与课外的实践和活动,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例如,我在教高一学生地理上册的《认识各类岩石和地理地貌》时,我会利用学校在对学生集体组织的郊游的时间,布置给学生课外的学生任务。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在郊区采集比较常见的岩石的标本,然后再在课堂上让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并选取其中一种表述该岩石的特性以及常分布的地点和区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在玩与学中探索知识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把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笔记的抄录和记背,而是在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下,学会自我调整和积极探索,这样有利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度,和教师创设的课堂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轻松、有代入感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能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激励他们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例如,我一般会在学期期中时开设一个地理的趣味知识点问答竞赛,学生们的座位以围成一个面向讲台的弧形的形式排列。讲台前方是一行评委和主持竞赛的同学。教师在竞赛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一个辅助的调节者和引导者。这种竞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地理知识,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离感。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理生活化教育模式将课程内容和日常生活有效的而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和误区,有利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学会利用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同时,教师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下,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一昧的死记硬背,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该要更加灵活。地理这门学科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教师不断结合自身经验和学生实际的课堂反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高三上册地理教学反思3

  理科班的文科课程教学对于许多文科任课教师都是比较头疼的事。在当前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势下,上好一节理科班的地理课也实属不易,可以说搞好理科班的地理教学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理科班的课堂教学更需要生本教育。怎么能让学生上课能听进去是我备课时考虑最多的事情。下面我就以本学期我在理科班的一节课为例,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一、背景描述

  本节课为高二文理分班后的第一节课,由于课时紧张,所以课前简单了介绍了本学期学习内容和新学期要求后就正式进入新课的学习。本学期主要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材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区域生态问题、资源开发问题、工农业发展问题。核心思想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而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本学期所学的知识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介绍了区域发展分析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二、案例过程

  导入新课:新闻“新西兰南岛7.1级大地震零死亡”,介绍基本的新闻信息,提出问题:为什么新西兰地震零死亡?(时事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学生表现活跃,特别是一些爱读书,关注身边生活和新闻的同学对此问题比较熟悉,回答问题中表现出阅历广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教师总结:新西兰地震零死亡与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抗灾防灾意识和技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过渡承转:与新西兰一样,在防震减灾方面比较成熟的还有哪个国家?(日本)

  新课学习:设置讨论问题——新西兰和日本两个国家地理特征有哪些异同?

  (不同学生知识面不同,很多学生对于不太熟悉的'地区有天生的好奇感,学生讨论交流效果良好)

  教师补充拓展:新西兰和日本的国旗、国徽、旅游胜地、风俗文化(包括饮食文化)等,让学生思考总结这些特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与国家地理特征的哪些方面相关。深切的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差异。

  过度承转:由此可见区域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所以分析一个地区的发展问题,首先要从自然地理特征入手,从地理位置、土地、气候、矿产资源等方面分析,建立其与其农业、工业、人口及文化景观的联系,即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人地辩证统一的思想)。阅读教材,比较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差异,验证这一理论思想。

  学生思维拓展:讨论交流南北、东西差异(南甜北咸、南船北马、南米北面、南矮北高、南尖北平,南敞北封、南繁北齐、东辣西酸等等)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三、课后反思

  本学期并不是我第一次任教理科班的地理教学,比较以往的教学教训和经验,本节课通过精心设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出发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目的展开教学。实践表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比较活跃,激发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有所获。基本杜绝了上课睡觉、说闲话、做理科高考科目作业练习、摆弄电子产品、看闲书等现象。如果想搞好理科班的地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科学素养,我觉得我们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端正教育思想和态度,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教师本身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认识,切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服务,站住课堂主阵地,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素养。

  2、更新知识结构,丰富课堂内容

  由于很多地理教师属于理科专业出身,所以在高中阶段偏文科性质的地理教学中,理科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均比较强,但是缺乏文科知识底蕴。为了使课堂教学充实有趣,地理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的充电,博览群书,特别是加强对区域历史、政治背景知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观点看问题。

  3、改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不参加高考,也没有会考的理科班学生来讲,如果地理课堂毫无趣味,学生肯定不会买账。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听进去,课堂中参与进来,就更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以讲授为主的死板教学模式。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设置课堂有趣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时事紧密联系等都是必要的教学方式。

  4、改变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

  虽然新课程改革后评价方式中增加了学习过程的评价,但是很多的时候都流于形式,仍然以期末统一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方法,而且考试多像曾经的会考一样,发复习提纲和试题,然后选取比例很高的原题考察,不仅埋没了很多学习认真同学的成绩,也给很多学习开小差的同学开了“绿灯”,显然有失教育评价的公平合理性。所以改变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也是促进理科班地理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理科班地理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旗帜,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为突破口,让学生释放鲜活的生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让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体现地理的魅力。只有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乐学、好学、善学、巧学”为第一要务,才能让理科班的地理课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高三上册地理教学反思4

  一、教学理念反思——符合课标

  新课标要求教学应该从单纯教授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教学活动。教师的讲解应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而让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

  例如:在讲授“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们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上海),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二、课堂教学反思——脚踏实地

  课堂教学反思也就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我的课堂反思有两个关键的环节:

  第一,反思问题情境是否得当,所选问题或例子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进程这部分内容时,分析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以英国伦敦为例)的原因时,看到部分学生无动于衷,感觉教学效果较差。我灵机一动,转入先结合黄埔(学校附近)分析发展中国家“城中村”现象出现的原因,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很多学生都能做出相应分析,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选例子和提问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感兴趣的事物。

  第二,反思难点是否解决,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讲解。

  例如:在讲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时,我先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紧接着列出一个公式即:H=90°-△δ(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地的纬度之差),结果有很多同学不会做相关的试题。这时,我感觉可能是由于这个内容太抽象,学生还没理解,必须重新举例讲解。因此,我画了一幅夏至日光照图,先让学生找到正午12时的经线,并具体指导学生掌握绘图的技巧和关键点,思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和计算方法,这时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条正午12时经线上的.太阳高度就是正午太阳高度。以此为基础,我在这幅图中12时经线上又取两点A(30°N)、B(30°S),通过“几何作图法”,最终得出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再推导出公式即:H=90°-△δ(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地的纬度之差),此时学生就能理解了。重视从现象到规律的总结、点拨和提升,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接着,我再让学生计算学校所在地——广州(大约23°N)两分、两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学生都已经掌握。所以,上课时要尽量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所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难点存在“盲点”,那么就会对学习存在惧怕心理,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一般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提升才能做到应付自如,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总结,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行为反思——引以为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一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植树造林并不一定能解决荒漠化的问题,因为树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会造成进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变少,反而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其实学生的思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道理。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四、课后总结反思——总体突破

  著名地理特级教师王树声在总结教学经验时有“十年磨一课”的“精品”意识。我在课后主要针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1.反思教学中成功做法

  例如:我在讲全球性大气环流时,先引导学生画热力环流(单圈环流),并结合实例进行原理的透彻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原理规律,接着在黑板上画图分析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然后请几位同学板演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再请同学们判断正误,最后请同学们总结三圈环流的分布规律。经检验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判断正误时又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用这种方法教学的内容还有很多,如光照图、气旋图、反气旋图、洋流分布图等。

  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发展了学生,也提高了教师。

  例如: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如下问题:

  1.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中低纬的热量盈余与中高纬热量的亏损面积为何不相等?

  2.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图中,同样是向右偏,为什么反气旋的中心气流是下沉运动,形成晴朗天气?气旋的中心气流是上升运动,形成阴雨天气?

  3.为什么摩擦力越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会越大?总之学生的问题很多,针对学生的问题,经常注意积累总结,并对问题分类指导,引导他们“探索―总结―提升”。这样既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自己,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2.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记得有一次上“洋流”这一节课,我课前花了很多时间制作了一个课件,每页背景很鲜艳,有海水运动、有音乐,虽然声、文、图并茂,还有洋流运动的镜头,可整节课让人感觉很死板,信息整合不强,鲜艳的背景使学生分神,效果还不如没用课件,这节课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了教训。设计每节课,不管是用传统的粉笔画图,还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都要考虑课堂实效性;考虑究竟需不需要用课件,是整堂用课件好,还是有针对性地用好。

  每上完一节课之后,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过程是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清晰透彻,教学手段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的内容是否突出,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感觉是否愉快、是否感受到了成功,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想明白,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教学后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避免了同类事情的发生,不断地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长期积累成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五、教学阶段反思——整体把握

  首先,系统梳理高中地理所学全部内容,分析每册、每单元、每节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反思每学年、学期教学内容的顺序是否合理,教学时间安排是否重点突出,详略是否得当。

  再次,研究教材内容的变化,高考考试大纲的变化,思考为什么教材考纲会修改、增删这部分内容,我的教学应如何做出相应的改变。

  最后,对高考试题的反思,主要从高考试题的特点、发展趋势的变化,难易程度的调整等方面进行。

  例如:通过对20_年广东省地理高考试题的反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更多地关注教材之外的资料和信息,重视典型性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多联系动态发展变化的事物和现象,以期能够在课堂上把最精华、最有效的信息有计划、有层次、有总结地引导学生掌握程序性的知识,提升学生思维和能力。

  我常采用问卷或与学生谈心的方式来搜集信息和思考对策,通过各种方式让教学中存在的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反复地锻炼和提升自己。另外向地理同行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学习,通过听其他老师的课或请他们听课、评课,与他们一起讨论教学的得失,并及时修正自己教学中的失误,借鉴他们教学中的优秀方法、成功经验以及教学技巧,在不断的听、评与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反思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我的教育之旅还很漫长,我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难题,但只要我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同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高三上册地理教学反思5

  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总体感觉这届高三的学生与以前教过的学生相比,有明显的梯度差异感,特别是没有尖子生的特点比较突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的教学工作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另外,由于我所教的这个班级不是接班的,所以我不存在学生不适应本人教学的问题,一年来,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本人的教学工作。

  一、立足学生现实,积极调整心态

  针对学生“梯度差”这一现实问题,我首先要做的不是从研究教材知识这个层面去解决这一问题,而是在心态上做一个积极地调整,如果仍抱着一种老观念,那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出现问题。具体来讲,比如对学生上课的效率,仅限于学生安静地听讲是不够的,还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及时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要点,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重点,理解教师分析的知识难点。如此,学生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

  二、了解学生实际,做好过渡工作

  由于时间上已进入高三,所以不允许用一个长的时间段去了解学生,在短时间内至少要对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成绩;另外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认知态度,对教师上课方式的要求,可以肯定地说,有一部分学生已习惯了我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而言,学生各有各的特点,不可能标准一致,如果这个环节没处理好,可能会导致教与学存在脱节现象。这里就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把握学生的特点,构建桥梁,使学生能与我密切配合,度过这最后的高中学习阶段。

  三、加紧融合,提高自己的受欢迎度

  学生在对待学科学习的态度上,班级里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分化,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一般不会因为教师的不同而存在学习上的好恶,而学生在对待学科的学习兴趣上,受学科教师的影响是较大。虽然这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原因,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还是要看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不能忽略这一方面的'因素,怎样做到与学生更好地融合,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学科教师是教学效果状况的重要条件。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特点,从非教学方式上吸引学生。

  四、作业布置技巧的尝试运用

  对于总体学生基础较薄弱这一现实问题,作业的布置技巧更是值得研究的方面,作业布置首先要因学生而异,而这一方面在作业大统一的大环境当中,也是最难处理的一个方面,客观地说,教师也不大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针对班级里不同群体布置不同的作业,而且这样会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批改作业的时效上必然降低,作业分析课怎么上,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衔接上等等。所以,所谓技巧,其实是要以顾及大多数为标准即可,而且要从心理入手,不能让学生形成你这门课作业“特多”的观念,一旦形成,那么在布置任何量的作业上学生都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至于作业效果上就可以想象了。

  以上是本人对本年度教学的一些个人感受和粗浅的认识,具体实施过程中得失共存,但总的感受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高三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三地理的教学反思04-20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06-14

初一上册地理教学反思04-09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优选)12-13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优选】07-06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精品】07-05

[优选]高三地理教学反思07-09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15篇)06-15

地理教学反思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