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31 01:16:2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15篇

教学反思1

  一、成功之处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运用视频和摘抄新闻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不足之处

  1、在运用“印度的地形”图分析印度的.地形特点时,没有通过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运用颜色分析地形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多媒体上展示三大地形区时,用圈勾出的形式不够准确。

  2、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三、反思

  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并快乐的学习?什么时候需要教师先引导再教?

  2、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做活动来提起学生兴趣。

  3、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并且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看得见、摸得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的学习。

教学反思2

  有志于教学反思的老师,常会被这样两个问题困扰: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华老师的案例中寻找答案。

  第一个问题:反思什么。课堂教学中有哪些问题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这是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有了反思的问题,也就有了反思的着力点,有了分析的范围和改进的方向。在华老师的案例中,他至少选择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作为反思对象。

  一是教学定位问题。关于概率的初步认识是一堂研究课,面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研究课该如何上?怎样才能较好地实现教材设计的意图,纠正原有教学中的偏差,达到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有些事件发生是可能的,有些事件发生是一定的?华老师在上课之初,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对有的老师没能上好这堂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这种反思保证了教学有一个很好的立足点,不至于在立意上偏离教材的主题要求。

  二是动态生成问题。在教学反思中,占较大比例或者说大多数问题属于此类。新课程把教学看作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师生交往多了,对话多了,出现一系列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自然也多了。面对这些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从教学要求出发加以把握和利用,从而改变教学的预期行为,重新构建教学全过程。华老师在反思中,分析了一个上课中动态生成的事件,即当他为了引发学生形成一定的认识,在一只盒子里装进六个黄球,而前面四位同学摸出的都是黄球时,一位女同学没有像老师设想的那样产生对一定的基本认知,而是说出这样一段让老师意外的话:我觉得这盒子里全部都是黄球。第一,您怕同学得到奖品在课上玩。第二,这奖品是买来的,您以后还要用。所以,我觉得这盒子里全部都是黄球。我肯定这一点了。这个事件是教师事先没有设想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它意味着什么,华老师对此进行了思考并从中获得启迪。

  三是教学设计问题。实际的教学进程和效果有时是与教学设计的意图相一致的,但也难免产生两者不相统一的现象,教学反思中捕捉这类事件,无疑有助于完善日后的教学,积累教师自己的教学智慧。华老师在反思中回味了学生说出的坑人二字。他之所以设计有奖摸球这个活动环节,就其本意来说,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可能、一定这一基本的概率内容有所体验,但学生在识破老师有奖摸球游戏中的破绽后,没有把自己的思维投向数学概念的概率,反而是用道德范畴的坑人来总结,反映出教学设计需要进一步修正。在日后的教学中,华老师又从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入手,进行了新的探索。

  四是教学效果问题。教学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行为等是不是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师在反思时需要着重把握的问题。教学总是有一定的目标指向的,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知识、情感等方面的要求的。反思需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华老师反思了三次上课的教学效果,从第一次上课学生有奖摸球教学效果不突出,到第二次上课重新设计教学后出现的挺神奇的作用,到第三次上课尝试新的设计,效果却不好,为教学提供了几种不同的运行轨迹,展示了几种不同教学选择的功效。

  五是教学资源问题。为教好这堂研究课,华老师开发利用了一些教学资源,先是费了两天工夫创编了四幅连环画,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下,运用可能、一定来进行分析、判断。在课后的反思中,他觉得这一连环画运用有其不当之处。在教学后的某一天,他又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一个节目,认为能够很好地说明教学的意图,产生了将其加以运用的想法。这段反思记录,反映了他不断追求卓越、改变教学方式的心路历程。

  其实,教学中的反思远不限于上述五个方面。华老师的教学反思向我们说明: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对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不断求索都可以增进教师的反思能力。

  第二个问题:如何反思。确定了反思的对象,接下来就需要进一步谋划反思的具体实施方式了。一些教师即使有了明确的需要反思的问题,也常苦恼于无处着手,觉得没什么内容好写,没什么话要讲,导致反思往往停留在表面水平,难以深入,难以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不妨看看华老师在反思中做了些什么。

  1.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应该说是当今教学中仍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华老师以此为着眼点,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了重新梳理,注意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应该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

  2.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进行教学反思时,并不见得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先有的经验,借用某些已有的理论来分析。华老师在反思时联系自己以往听课的经历,并且把叶澜教授关于课堂教学的论述作为反思的基本参照,使教学反思成为联系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桥梁,成为贯通既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这样的反思摆脱了纯粹经验的说教,是对课堂实际行为的有效提升。

  3.把整体反思与局部反思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反思,既可以是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整体思考,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某个环节的局部思考。有的时候需要从整体层面来分析,有的时候需要就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两种反思的方式都是允许的,视具体情况而定。华老师的反思中,有涉及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方面的再探讨,更有对教学中具体环节有奖摸球和四幅连环画的再审视。两者的结合,使反思在整体中把握局部,在局部上认识整体。

  4.把反思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常常说教学反思要体现在教学的始终,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但可能缺乏有益的直观经验。华老师的教学反思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对三个相互连贯的教学环节都进行了反思。教学前的反思集中在教学定位、设计理念和方法上,教学中的反思集中在课堂动态生成的事件上,教学后的反思集中在教学效果与设计意图是否一致上。反思成为引导教学的基本手段,成为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也就成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

  5.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改进实践。教学中的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而是需要将反思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后续教学的具体举措。华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面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经过反思,连续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案,并在实践中检验三种方案不同的实施效果,深化了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并且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时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实践中掌握了这种手段,无疑会获得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具。撰写教学反思的形式很多,华老师的案例是先描述教学片段,再叙述自己的思考,其实还存在其他一些撰写方式,如夹叙夹议、材料与反思相结合等。教学反思写法灵活,能够把自己教学的思考和认识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方式,都是可选的方式。

教学反思3

  《雨点》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全诗共八行,四句话,分别写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的不同动态。语言简练,富有童真、童趣。针对本课的教学,有以下收获:

  一、多使用儿童化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稚嫩、幼弱,有一种爱抚期望的心理。他们能通过语言感觉到教师对他们是“喜爱”还是“冷漠” 。因此,对低年级教师来说语言表达仅仅做到准确、清晰、规范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教学语言的“ 儿童化”,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上课伊始,我激情导入:“我们昨天认识了一位朋友,它是----雨点,告诉你们雨点爱旅游,是个旅游家,你们愿意和它一起去旅游吗?” 在指导“ 睡觉 ”一词时,我描述:平静的水面,看上去一动不动,像在睡觉,池塘在睡觉,小雨点也在里头睡觉,慢慢地,慢慢地,小雨点也睡着了,还做起了甜甜的梦,你是一滴小雨点,你会做什么梦呢?顿时,学生说的兴趣高涨,兴高采烈地说自己的梦,雨点睡着了,你愿意把他惊醒吗?然后指导朗读,水到渠成,学生朗读效果较好。

  二、利用多种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词语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生活经历少,善于理解比较直观形象的词语。所以,要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词语。文中的“跳跃”一词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我问学生有没有玩过蹦蹦床,让他们用动作模仿跳蹦蹦床,并说说当时自己的心情。学生很快理解了“跳跃”,并体会到了雨点此时的`心情。

  三、适当运用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

  恰当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迸射出创意的火花,创造出惊人的语言。本课设置了一个拓展训练: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

  雨点落在房顶上,在房顶上--------------。

  雨点落在花朵上,在花朵里--------------。

  雨点落在我们的脸上,在我们脸上-----------。

  指导学生说落在雨伞上时,我适时地做了一个跳舞的动作,学生立即说出“跳舞”;当我又做弹琴的动作时,学生中又蹦出一个“弹琴”,速度之快,让我们有点惊讶。

  不足之处:

  1、 拓展训练较多,冲淡了课堂,同时,还没有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少。

  总之,虽有优点,也有遗憾。但教学上没有非常完美的,今后我将努力,争取多些优点,少些遗憾,尽量使自己的教学接近完美。

教学反思4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这是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现代白话短文中。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而诗歌则是意境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会到诗人对华山雄伟壮丽赞叹之情。

  考虑到本文的内容对于已经积累了很多古诗的学生来说,不算太深奥,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按照“读课文——找词句(划出文中反映诗句意思的词句)”的方法自读课文。在学生充分阅读自学的基础上,我分别出示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诗,请学生联系课文词句谈诗意的理解。这样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有关词句,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而且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此类课文的学法,可谓一箭双雕。

  板书: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

  华山真高呀 更无山与齐。(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

  回首白云低。(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对于华山的“高”,学生从诗句和词句的字里行间都能有所发现。有一孩子竟然能发现这首诗和李白的《夜宿山寺》写法一样,李白用伸手“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来凸显了山寺的高,而这首诗中,““红日近”、“白云低”凸显华山的高,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找到了“相似块”了,从眼前的景象想到了过去的表象。由此看来我们平时教学拓宽孩子的语言基础还是很有好处的,古诗的积累对学生来说还是大有益处的。正如小语专家张庆老先生提出的“布云之说”,我们不知道哪一片云彩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下雨,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却可以尽可能的多布些“云”,总有一天这些云彩会下雨的。今天我已经看到了透明的雨滴了

  在学习《咏华山》的课堂中,孩子们华山高大的理解很到位,如何让孩子领略到华山的'壮美,看文章似乎没有介绍什么美景,看来还是要引进必要的课外资源了。主意已定——

  我再次让孩子走进诗歌当中,华山除了高,你还感受到什么?

  “华山像是仙人住的地方了,白云在它的腰间飘来飘去。”

  “华山上一定会长很多树木的,一定是绿色的大山、”

  “华山头顶上是蓝天、红日也很美丽。”

  “是的,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它很壮丽,老师给你们看看一段风光片。”

  孩子们在欣赏图片之后,也和宋代的寇准一样情不自禁地再次吟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学反思5

  新教材改版后的七年级下册语篇加长,词汇量相对来说也大了,因此难度比老教材大了些。这倒是我认为的优点,因为老教材七八年级的跨度太大,从七年级下册开始让学生接触点有些难度的语篇,有利于七八年级的过渡。但是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事情并不乐观。并且由于本学期时间短,加之课程难度的加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练习量跟不上,所以学生对于学习仅仅是疲惫的完成作业,收获并不大。作为老师来说,看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干着急,比如第三单元的句型Ittakessb.sometimetodosth..很多学生在运用时总是不能做到很准确。当然从老师这方面来说,可能课堂上的强化训练不够,从学生来方面来说,那就是作业巩固练习做的少。学生手里的教辅《同步》和《配套》都是极好的学习资料,因为时间关系,很难完整的去完成。

  短小的对话及文章我是要求学生去背诵的`,因为就英语学习来讲,背诵是有诸多好处的。但是部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一节课背不过,几节课过后检查仍然背不过,学生和老师把课堂的疲惫又拖到了课下。针对这种情况,还得有重点的各个去击破,否则不认真对待的态度一旦蔓延,局面将是更难扭转,这个情况在七年级三班尤其严重。对于能够背诵的学生来说,问题也是一箩筐。首先是他们只是机械的背诵,这样的记忆保持时间短,并且对于背诵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如文章中的句型It’seasytodosth.不少学生是能背过,但是在做题时他们并不知道往课本去靠,只是凭想当然的乱编。学生能背过说明他们还是很用心的,以后需要正确去引导理解记忆。

  匆忙的赶进度其实未必可取,还是扎扎实实的走好每一步更重要。

教学反思6

  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生物现象,但科学概念的建构需要在知晓“亲代”和“子代”的前提下习得;

  2、课堂中有一名学生说到人的舌能不能卷是人类的性状之一,这是动物的一种行为方式特征,这种行为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而非学习行为。学生的发言试图想搞清动物的行为与性状的关系。我认为,无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可以表现为生物的性状。

  3、本课采用归纳法效果较好,由调查结果归纳遗传、变异、性状和相对性状,水道渠成。

  4、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是生物界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已具备一些感性认识。本章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的'.认识更进一步。人类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宏观的性状研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教师要渗透这种逻辑思路,训练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受精卵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精子和卵细胞是新生命与父母联系的纽带,父母通过生殖细胞将性状遗传给下一代,父母到底传递了什么?引出基因便顺理成章。

  5、本课学习结束之后,我汇总了我所任教的三个班级性状调查数据,交给向凯、周媛媛两位同学,让他们将同学们的调查情况、老师的统计结果以及自己的思考,写一份调查报告。一个星期后,两名同学写成“基因控制性状”的调查报告,很不错,推荐到《中国生物课程网》得以发表。

教学反思7

  这是一堂初中物理中有关《蒸发》内容的展示课,借用了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先后上了三堂课,目的在于探究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同时积极探索“三课两反思”的教学改进实践,也就是用探究型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1、以前上课时用的课件内容很详细,“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实验除了要学生做实验外,还用三个Flash动画实验显示一遍,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本节课课件中作了一些改进,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是从指尖上锻炼出来的”(某一物理学家语),学生通过三个实验操作已经很好地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并能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再显示三个Flash动画有些画蛇添足,因此,在这个课件中没有采用。

  2、“蒸发致冷”部分,小男孩从游泳池里出来感觉冷的那副画,以前所采用的是书本上的原图,静态的,不逼真,这节课采用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动画,很形象逼真,看的人也感同身受,效果非常的好,学生的回答也更到位,并且非常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

  3、以前的课件中实验结论是在屏幕上的;显示过后,留给学生的印象不深,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运用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解释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时,语言表达上不够确切,这次,我把三个实验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虽然多花费了点时间,但留在学生眼中的时间长一些,解释生活中的有关蒸发的现象时,语言表达更到位,当然学生对这块知识的记忆也会更长久点。

  4、以前做“蒸发致冷”演示实验时,是我和学生共同做实验,由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学生虽然也能感受到温度计示数变化的方向,但总感觉是由老师在主导着课堂的进程。而这次,在课件中增加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由几个学生共同上台演示实验,我负责在电脑上记录数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从黑板上看到两支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趋势,对比更鲜明,而且下面不参加演示的.学生更感兴趣了,课堂氛围显然更活跃些。

  5、听了很多老师的《蒸发》公开课,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影响蒸发的因素”的三个实验时,大部分都是先让学生设计实验,而学生大多不能很完整地说出实验应控制的变量,而后再由老师点出。原因并非学生能力不够,是因为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控制变量法(初中一个最重要的实验方法),还不具备应用控制变量法思想设计实验的能力。因此,对控制变量法的教学,作长远打算,分为三个阶级进行:感受→明确→应用。而第一次,以感受教学为主。因此我一改往日的教学思路,直接在课件中显示三个实验的目标及操作步骤,将需要控制的变量用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先感受控制变量法思想。

  二、关于“三课两反思”的教学改进实践

  第一节课后:

  公开课时,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蒸发》,而本次活动的宗旨是:体现真实的一节课,20xx年3月17日上午我借初一班级上课,因为他们在预备和初一学习的都是新综合学科,虽然有点浅,但毕竟有一定的基础,加上我提前利用两节课为他们补习了《熔化和凝固》及《沸腾》,并费力地把每个学生的名字都记住了,所以和学生融合得非常好。

  优势1:

  这节课我注意了鼓励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以四人一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交流,并要求学生要轮流分次地完成三个实验,避免由一位学生包揽所有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学生相互协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实验的情景中,这个设计应该是很成功的。在安排实验小组时,我征求了班主任的意见,将活泼学生和腼腆学生搭配在一起,希望能对他们的性格起到一种良性培养,从本节课来看,效果很好,每个组都很热闹地在进行实验,长远来看,相信也能对学生的性格起到好的作用。

  不足1:

  在实验前,先提出实验的要求,再显示三个实验目标及操作要求,然后,就让学生进行实验,而有些不认真的学生根本没将操作要求看完就开始实验,没按规定进行实验,因此得出了错误的实验结论。在下次进行到类似环节时,要

  让学生先共同熟悉一下操作要求后再动手实验。

  优势2:

  这个教案很好地把握了《蒸发》的重难点,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程度,妥帖地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各个知识块之间线条明朗,容易让学生区分本节课的几个环节,使他们对本节课思路清晰,易于理解消化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不足2:

  各知识块之间既要有区分,也应有联系,老师的一些过渡性语言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从对一个知识点理解中顺利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的探究和学习中,而我在这个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没有很好地起到引领作用,所以,在课后,我已经思考并设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输入教案中,今后讲这节课时,我肯定能做得很好。

  优势3:

  学习物理是为了利用物理知识来为人类服务。因此,在共同学习了本堂后,我在后面进行了为时不短的STS教育(STS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缩写),这对学生学习物理是为了利用物理的意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不足3:

  在STS教育的第三个页面中,即“火箭的发射台下面为什么建了个大水池?”时应该渗透德育,譬如,可以提到我们国家20xx年10月16日的“神舟5号”载人航天取得成功,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渗透,虽然这一点也是可以找时间弥补,但可能没有那么恰当的教育时机了。德育渗透不仅要在今后讲蒸发这节课时注意,在其他课堂也要注意“时时德育,事事德育”。

  优势4:

  语言中流淌的情感有时远甚于任何事物。因我性格豪爽开朗,所以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也感染和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过渡语、评价语热情洋溢也不乏幽默,以自己语言中流露的真实的情感和个性来调动课堂气氛。

  不足4:

  评价语不够丰富,难以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受重视的感觉,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修成正果。今后,要多看名师的课堂录象,多学习他们评价学生的技巧和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

  另外有一个具体的细节,我拿出干皱的苹果问学生:“放久的苹果外皮,切开以后,内部水份流失(是/否)?”有一个学生很响地说:“也有流失!”时,我自己把苹果切开,然后巡逻一周,让全班学生看里面的水分是否流失。课后反思,当时我应该及时地把苹果递给这个发声音最大的学生,让他切苹果验证,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不费力气地把整个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今后,我在处理这些意外的教学细节时应更注意技巧。

  优势5:

  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表现的机会,我注意了提问学生的广泛度。虽然是借班上课,我也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初步了解,提问了每个层面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回答的很好,这说明他们对本节课知识学习得很好。

  不足5:

  很多回答是学生自己的语言,而我将其引导到了物理的专业语言上来,课后,听课的老师跟我提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答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要用书本上的语言来回答,要尊重学生的语言特色。今后我也要注意相应的方面和环节处理。

  优势6:

  当王璐同学答出“表面积越小,蒸发得越快”的错误结论时,我并没有慌张,而是询问其他实验小组有没有不同的观点。因为大部分小组都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让他们直接区分出正确与错误来。而后我又询问他们做实验时,表面积大的酒精和表面积小的酒精滴的滴数是否一样,解开了其他学生心中的疑惑,处理得干脆利索。

  不足6:

  课后想想,这样处理不是最好,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譬如:让得出错误结论的小组自己找出症结所在,并将得出错误结论的过程用语言展示给全班学生,这样的印象会更深刻,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另外,也可以点出,在动手做实验前一定要注意科学规范的实验要求,只有认真按要求去做,才能更好地探索到物理规律,寻到学习的宝藏。此外,因为在课堂上有一学生对语句理解有误,我把语言又作了点变动,改成了不易引起误解的语言。

  第二节课后:

  优点:

  由于我学在上星期三请来了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和华师大二附中的郑桂华老师来上课,是借班上课,郑老师在课前十分钟和学生进行了沟通聊

  天,使学生克服了陌生所带来的不适感,上课气氛很活跃,互动很好。通过观摩,使我受益匪浅,借鉴到《蒸发》课中,3月30日下午在洋恒中学借班上课过程中,我与学生配合得非常默契、融洽。

  不足:

  课堂前面两节《蒸发》课中,在“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实验中,表面积小的滴了一滴酒精,表面积大的滴了多滴酒精,导致得出“表面积越小,蒸发得越快”的错误结论,分析原因:学生没有接触过控制变量法,加上老师陈述实验要求时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滴一滴,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下次上课时,要让学生先设计一下实验步骤,不管他们是否设计得出来,目的只是为了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思想,我准备在下节课中予以调整。

  另外,由于是借班上课,布置的课后作业“沙尘暴的起因和防治”成了一个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如直接设计进课后的STS教育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植树护林、保护环境的德育教育。

  第三节课后:

  4月8日下午,借的是我校初一另外一个班级,该班也还没有学过物理课,同时课前没有做铺垫,所以对“进行实验设计”和“得出实验结论”等话语不能很好地理解,往往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出现不适。如:明确实验目的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有部分学生却利用了桌面上的苹果进行实验,说明老师的引导语言不够具体,还有部分学生直接开始操作实验,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在今后借班上课时,要更充分地备学生才能避免出现这些不足。

教学反思8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网络环境的讨论中,同学们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形成互动,这种形式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并且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更全面地认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提高认识水平。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音乐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标准,即给予了老师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创造、想象空间。音乐教学成为学校整个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理念”要求音乐教学必须具有以声传情、以情育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获得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活泼好动,如果能够把学生的这一特点和学习挂钩,那么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常常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降温”。音乐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正好切中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将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媒体融合在一起,而且给学生一个进入全方位、多渠道的感知世界的途径,这是传统教学中的挂图和录音磁带所不可比拟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得到声、形、图、文多方面的感受,得到多方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在脑海里形成更深刻影响。而且

  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因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和认识。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了。当然,这种学习并不是要老师完全放任学生,一意独行,我们应该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老师的参与和指导中正确的学习。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给教学带了新的力量,但也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9

  本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学习内容已经结束,经过一些练习,发现学生计算方面已经很熟练,正确率也很高,但是如果碰到没有出示具体的情境,像24除以4等于6这样的题目,问一问: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我班有百分之四十的孩子只能说出一个意思,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答不出。

  我疑惑不解,课堂教学时,我根据具体的情境图把所遇到的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讲解的.很透彻,看似孩子们也明白了,但现在怎么这样啊!

  我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和同组的数学老师,她们给我的答案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一些这样的情况,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就不知怎么表达除法的意义了。

  除法分为等分除法和包含除法两种。

  等分除法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几;包含除法是把一个整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平均分成了几份。

  在作业中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孩子们遇到等分除法是说时容易做时难;遇到包含除法是做时容易说时难。

  我想:是不是我在教学时淡化了对孩子概念的渗透?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这个教材的特点是每节课都是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根据情境图理解算理;练习题设计的也是这样的,几乎每一题都是看图写算式。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图意写出算式,理解意义。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也是遵循这样的特点,很少离开情景让孩子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的结果使我想到教学也要举一反三,多做变式练习,不要只看到一些表面的现象,要多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学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教学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注意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这些很重要。

教学反思10

  班主任素质包括四方面:1、道德素养。2、知识结构。3、基本能力。4、身心素质。我认为在这些素质之中,具有多角度的理解能力最为重要。我们知道,在同年龄、同一文化层次之间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做到的,而要一位成年人去真正理解未成年的孩子是比较难的。作为小学班主任,虽然学过小学生心理学,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但毕竟是书本上说的,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容易不自觉地以自己思维方式去评判学生。

  记得我教一年级时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午托班的老师带着我班的一个学生气冲冲走到我跟前,非常气愤地说:“王老师,你们班的这位学生,不吃玉米,把一个好好的玉米扔到垃圾筐里,小小年纪就有这样不道德的'行为,太坏了。”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我也非常生气,当时我是这么想的:这孩子确实坏,认为自己交了午餐费,但自己又不喜欢吃玉米,所以领来把它扔掉,这是属于品质问题。于是我拉着他来到教室,班上的同学也立即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在告状。这位孩子却望着我不做声,那双眼睛流露出一种委屈。看着他我一下冷静了下来,我制止了同学们说话。问道:“告诉我,是什么回事?”孩子小声地说:“不是我故意的,我在拿玉米时,不小心把玉米弄掉在地上了,我捡起来,把它扔到垃圾筐里。”听了孩子的'话,心理确实不是滋味。如果刚才听了那位老师的一面之词,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他,这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呀。直到六年级,他还记起这件事,在写《对老师说悄悄话》的作文中,他详细地写了当时的过程,并对我说了声:“谢谢!。

  能对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将心比心,是小学班主任最应该具有的素养。只有真心地理解学生,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善良、有爱心的学生。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犯一些错误,这是他们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产生的碰撞。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同时采取有效地方法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地人生观。

教学反思11

  上课基本功教学反思和其它几科相比,英语始终是薄弱环节,特别是到了初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起来,上课基本功教学反思。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加强英语学习,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一直最为关注的问题。学习了上课基本功中提到的12个策略后,我收益非浅,以下是我学习上课基本功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学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们班在经过一年多的磨练,有一点起色,但那是远远不足的,而且我班中等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中下层面也广。因此,不能讲得太深,要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注意到这点,超纲的、深题都不讲,能不扩展就不扩展,让学生轻松学习。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

  二、在英语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英语课程标准》提到,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的局限性,不能盲目崇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仁爱版英语教材为了避免盗版书,每学期都在教材编排上进行排版的改动,我在教学实际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减、替换,需要时对教材中零星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经过教材的处理,教学的目标很明确,思路清晰。

  三、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游戏、合作学习等教学手段都很受学生欢迎。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四、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源。学校提供的英语练习我不会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有些作为作业,有些练习则是作为知识点的巩固当堂完成。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此外,根据需要,我在教学中补充一些课外教学资源,努力尝试英语教学目标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不单单是学语法知识这么单调枯燥,它还涉及到英美文化、个人审美、价值观等,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反思12

  生动的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的淳朴

  《游山西村》这首诗的作者是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的生和好客的品质。本课教学基本是用问答式授完,没有问答不成课堂。有人反对问答式,但是我觉得小学阶段,没有老师设疑作引领,是很难诱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活动的。

  上课时,我让学生自读古诗,说说古诗从哪些方面来写山西村的,学生说待客和景物,一切都比想象中的顺利,这时候,真的很佩服学生的自学能力。之后以“山西村美吗”这个大问题为主导,引领全诗的.教学,所有小问题都围绕这个大问题收放,为这个大问题服务,在引导学生理解山西村不但景美,而且人美的过程中,渗透听说读写训练。学生最初讲的是第三四句,体现景美。还从哪个词看出山西村的美?“柳暗花明”让学生感受山西村的美,体会诗人的心情,再指名学生板演,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两句诗。两句优美的诗,既写出了乡村的美,又写出了诗人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心理变化。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以为无望,但经过努力,又重现生机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就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山西村不仅写了景物的美,但写了人的活动,通过一些丰盛的食物,学生去感受村民们对到访客人是怎样的态度呢?有的说“热情”、有的说“大方”、有的说“好客”等等,这些热情大方好客的村民们,给诗人们展示的,不是景的美,而是纯朴的人性美。最后学生与诗人一道,融进这纯朴的乡情中,感受村民们的热情。通过反思朗读,把诗人对大自然的真挚的感情读出来。

教学反思13

  《搭石》这一课,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搭石教学反思。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想把同事们集体的智慧最大限度的体现在课堂中。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整堂课自己给学生的空间还不够,因此,便有了整堂课都希望学生顺应自己的思维方式,害怕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与自己思维截然不同的新模式。如在教学从人们走搭石的`画面中体会家乡的一道风景时,我总喜欢让学生按顺序交流,不想让学生跳出我的思维方式,因此便有了课堂上,自己在浏览孩子们读书勾画的情况时,特意寻找按顺序勾画的孩子来首先来发言交流,这样就让孩子们的思维顺应了我的思维方式。

教学反思14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量的练习中,先是用同一样的.物品一个接一个摆着量,再是用同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后者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让学生自带的硬币或曲别针,在活动过程中,感觉操作活动组织还不够有序。如果能小组活动,教师准备好学具,每组四样,学生组内每人选一样来摆,对比起来学生的认识会更直观,也便于组织教学。

  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因为活动中,时间不够紧凑,处理练习时,第二题没来得及量。第三题学生估测有一定的'难度,课上也没处理完。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以学校开展的“用生本理念,构建幸福课堂”这一活动为指导,以“学、展、导、用、评”为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顺利地完成了国学经典“仁人君子”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将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初读文言文,借助译文读懂文言文意思。先让学生读课文,读的方式多样,有自由读、个别读、小组竞赛读等,让学生充分读书,再同桌合作学习,借助译文大致理解文章意思。最后再让学生熟读成诵。诵读的方式多样,有小组背诵、个人背诵、男女逐句接背、全班背诵等。从刚才的学生汇报情况来看,学生的表现都比较积极。学生的诵读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展——主要体现在学生搜集《大学》的资料和朗读、背诵这几方面。展示时,有个人展示,小组展示,全班展示。展示时,学生声音响亮,大方得体,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导——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对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字义的指导。指导学生重点读好“为”、“恶”、“好”这几个多音字,并让从译文中找出这些字的意思,从而明白“为”、“恶”、“好”这几个多音字的正确读音;指导学生从“迸”的读音中初步了解什么是通假字。

  四、用——小组内讨论:现代社会,如何做一个仁人君子?你知道的仁人君子有哪些?通过全班交流,让学生懂得“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五、评——这节课的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发言中精彩的部分进行点评、表扬,如:“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让我意外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吧!”“这两位小主持人表现真不错,送她一颗主持星,奖励5分。”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评价,学生对展示过程中的某一组或某一个人的发言进行评价,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如:“你的声音真响亮,看起来很自信,我要向你学习。”“你读的真有感情,读出了古文的停顿和节奏,我很佩服你。”本节课,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了起来。

  不过,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小组内讨论“现代社会,如何做一个仁人君子?

  你知道的仁人君子有哪些?”这一环节给的时间少了。学生汇报时,由于快下课了,只是象征性的请了几个,全班交流时间显得仓促。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匆匆反思教学反思02-16

教学反思05-17

教学的反思12-11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03-25

比的教学反思12-19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5-12

排球教学教学反思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