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20 07:47:13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论文[共15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学论文[共15篇]

语文教学论文1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尽量掌握文学知识,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学修养。通过阅读教学能积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塑造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所以,我们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提高中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并不断地补充营养。它不断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

  二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心得谈一下指导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1.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阅读的人,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因为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所以我们必须善于根据全班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带有一定的任务性、探讨性。特别是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他们都会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都有一个强烈而又美好的理想,于是他们的阅读目的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

  3.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例如,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好阅读,直接为高考服务,这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的阅读。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到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教学能力和教龄的差异,尤其是才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

  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都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应试的机器,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学生越学越乏味,甚至厌学、辍学,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

  2.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的现象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课堂上遇到对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于是就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

  3.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

  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就是精讲和多练。只有精讲多炼才能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视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本来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由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四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基本原则

  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以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学习效果。

  1.对阅读内容中精美语句充分理解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其中精美的语句进行品味。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中的精美语句的表达作用、表达方式都要认真消化。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边读边体会,并仔细感受阅读内容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去体会并获得语感,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通过感悟性的阅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越深,阅读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只是读“望天书”,没有认真去感悟、去思索阅读的内容,那收到的效果就更差。

  3.要善于体会、总结和创造生活中生动语言、语感的原则

  我们应该明白,任何好的语言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任何生动的语感都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当然,在进行课堂语文的阅读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语言实践相联系,而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五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本体地位

  学生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总的阅读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感悟、体验情境、理清思路、鉴赏评价和把握意蕴等其他方面的环节上,并不能撒手不管,教师教学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显现出来,要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来展开。

  六总结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语文教学论文2

  让语文焕发生命的活力

  厦门教育学院 杜振标

  一、从“我们都是鸟蛋”说开去

  一位教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说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 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焦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

  这种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读生命” 的过程。在具体实验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主要集中在“关注”与“期待”。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与热情关注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分值观的过程,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满腔热情地期待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要多给学生创造与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的机会。

  二、童真是诗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0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如何促进?实验教师说得好:只要唤醒他们的表达欲望,放飞想像的翅膀,给予自由表达的空间,你就会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请看几则教例:

  ①学完《大海》以后,孩子们向大海提出一连串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海,大海,你有多深?你肚子里的'鱼是从哪里来的?”“大海,大海,这么多垃圾倒在你的身上,你难受吗?”“大海,大海,你什么时候才开始有水?”……

  ②学习《插秧》后,孩子们仿课文创编出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如:“水田是摇篮,摇着小鸟,摇着青山,摇着白云,摇着蓝天”。学了《我长大了一岁》,孩子们又编出一首首儿歌。如:“小草,小草,看

  我长大了一岁。”“爸爸、妈妈不要操心,再也不惹你们生气了,我长大了一岁。”

  童真是诗。我们要呵护童真永远保持童心、童真、童趣,这样语文教学才有生命之源。

  三、多姿多彩的教学

  1.将游戏活动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习的园地,游戏的王国。例如:找朋友、小猫钓鱼、快乐大转盘、带生字朋友回家……有的开展争当“拼音小博士”、“识字大王”等竞赛活动;有的引导学生给字母或生字编故事、编儿歌;有的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许多教师还精心制作各种课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创设活的课程情境。教学中,我们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人教版第一册汉语拼音(a o e) 配有一幅美丽的“山村晨景图”──图中有小桥、流水、人家,有绿树和如茵的草地,有人与动物的活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整体感知画面内容、重点观察“女孩练声”、“公鸡高歌”、“大白鹅欣赏倒影”这三个局部图,再让学生自由表达(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自由自在的观察与表达活动中,教师很巧妙地融入韵母教学。这种教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创设活的课程情境,既避免拼音、识字教学的枯燥乏味、又将工具化与人文性有机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识字教学为例:教师已不再唱“独角戏”,而是发动同桌、4人小组、小老师工教互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再包办代替,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用自己最喜爱的方法识记,把选择学习方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搞“一言堂”,而是多让学生发言、交流、展示、互评互学、把交流的机会还给学生。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一位教师在古诗《村居》的教学中,从四个方面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的空间:通过看图,展示观察的个性;通过阅读,展示理解的个性;借助想像,展示积累的个性;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的个性。

语文教学论文3

  一、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堂上大量讲述,学生课后大量训练。这种做法不仅本末倒置,消弱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且这种做法“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并且旷日持久,教学成效在高密度和大强度的讲述训练中也被逐渐地抵消。高三语文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是应给学生创造宽裕的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不再施以不必要的压力;二是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益,教师就应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延长时间、增加题量的做法,而是应该要精选试题,精于讲述。

  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讲解,不应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简单讲述,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教师教学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有些内容甚至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想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对已有的知识精心筛选,忍痛割爱,要考得少,要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而从有效考试中,我们可以审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指导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能力,让考试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首要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解决存在问题的条件,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归纳,为有效训练作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正确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可能性。只有这样,高三语文教学因此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个教师的真正本事就是解放学生、开发学生、发展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立足于把学生当主人;立足于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快乐、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力。各个层次的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主人,都有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快乐,自然就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教师的目的和学生的行为产生共震。高三复习课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大量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去点燃学生的热情。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不懈追求。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见解,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特别是面对这么多的习题,高三学生自然会有些疲累和厌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热情引导以及趣味横生的语言,常常会给高三学子带来些清新和活力。老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些认识自我的机会,多让他们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来,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比如,选定训练题后,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做训练题时发现的疑难问题,如果这一疑难问题带有普遍性,教师课堂上便给予回答。如果没有普遍意义,待下课后个别解疑。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动脑、动口、动手。练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找到训练题的答案,而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多年来的高三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优化课堂结构,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高考语文复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语文教学论文4

  一、补充旅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旅游文学素养

  对于导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旅游文学素养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职高各专业用的是一样的语文教材,与专业不紧密,校本教材缺失,这是导游专业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瓶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为学生补充一些与旅游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观沧海》《岳阳楼记》《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等,或写景,或抒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陶冶学生性情,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旅游常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与旅游和文化相关的文章时,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收集与此相关的文学作品,开发专业化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以更好地为导游专业学生服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专业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要将学生纳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与本地区、本省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认真研读,就此来展开丰富的交流与讨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收集国内风景名胜,历代文人所留下的墨宝,将这些作品分门别类,并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图片等,从而制作出特色化的语文教学素材。这样更加利于学生了解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作品,可以通过此类文章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实现语文学科的专业化发展,突显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二、加强口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

  与其他专业相比,导游专业对口语有着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导游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口才。一是要规范口语,避免方言的影响,要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二是表达时要条理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性。三是说话要得体,掌握交际的方法与技巧,具有很强的交际素养。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同时还要以导游的专业口语要求来制作实用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口语水平的整体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同时更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展开与导游相关的口语训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导游专业口语水平的提高。如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来表演旅游的整个过程,包括日常交际口语、接待口语、导游服务口语以及酒店服务口语等。全体学生全程参与,轮流扮演相关的角色,从而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旅游场景之中,让学生展开真实的交流。学生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更能增强情境的真实性,更能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导游职业,从而更有利于学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加强旅游写作训练,提高学生专业写作水平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导游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为此,我们要重视写作训练,尤其是要加强对记叙文和说明的写作训练。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上的例子来讲清写作的要点,同时要加强训练,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将这些写作知识真正内化。同时,教师还要加强旅游应用文的写作,如旅游解说词、旅游商品说明书等,采用优秀作品示范讲解与自主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更轻松,从而能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课外学习指导,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课堂内、教材上,而是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高。

  1.推荐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的身心更愉悦,更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更加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各地民俗文化、古诗词鉴赏以及语言艺术等类型的书籍,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

  2.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带领学生参观附近景区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切身体会,这样都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开展导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职高导游专业的语文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技能,要将教学的改革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语文教学论文5

  整合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它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具有光、声、色、形、动画等多种特点,是现代语文教学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多媒体技术适时恰当整合到语文教学中去,它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自主识字

  既要增加识字量,又要让学生学习轻松,我常常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人机交互效用拓展学生识字空间,实现生生、师生、人机之间的立体化互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菜园里》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摘野花、找朋友、变魔术等栏目,让学生自由点击进入,根据自己的爱好随心所欲的选择:或找找课文中的形近字认一认,如:青请、清、情、晴、蜻等;或把一个汉字加上或去掉一个偏旁变成一个新字,如:底低、罗锣箩萝等;或上网复习巩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等。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多角度多形式地感受汉字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识字。

  2、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写作兴趣

  多媒体能提供的图、文、声等信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优势。一教师在教学《做早操》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又顺势引导:同学们,刚才你们看过饿画面美丽吗?美丽!再引导:那么你们想不想把它们记下来讲给爸爸妈妈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话。就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然后播放轻柔的音乐,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一下子进入到轻松愉快的做操情景中,写话也进行得非常顺利。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写话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轻松写话,并提高了写话教学的效率。

  3、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情感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各地的风土人情,再加上优美的乐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让学生看了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了小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物产丰富;教学《海底世界》时又和学生一起看了海底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知道了海底是丰富多彩的,还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4、运用多媒体技术,诱导学生创新

  一教师在教完《狐狸和乌鸦》一文后,设计了续编故事的作文课。动画出示了三幅场景图:

(1)乌鸦回到家和小乌鸦一起;

(2)乌鸦请其他动物来教训狐狸;

(3)一只乌鸦叼着肉站在树枝上又被狐狸看见了。训练时,遵循由说到写、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从自选一幅图续编,到利用鼠标移动三幅图自由排序并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并提供人人练说练写的机会。

  正所谓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在手指与键盘之间,学生的奇妙思维层出不穷:有的学生说狐狸见好话骗不了乌鸦,便假装破口大骂,使乌鸦一气之下又张口上当;有的学生想用鱼钩钩住肉,引诱狐狸吃肉上钩学生思维随情景四方发散,他们不断地体验着创造的乐趣,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5、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训练语言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把难点清晰地再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一教师在教学《开国大典》第二段时,为了突破仿写排比句的难点,设计了如下教学要点,使难点迎刃而解: (1)播放开国大典动画并配以音乐,创设教学情景;

(2)听教师范读内容,填空找出开国大典过程中心情激动的句子;

(3)面对动画,用群众为而模仿说话,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为写排比句打下基础;

(4)引出文中的排比句,读一读、议一议,认识什么是排比句;

(5)出示文中的两个难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后用曾经鼓舞、现在鼓舞五星红旗在升起,表示的句子仿说排比句;

(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仿写排比句。

  通过多媒体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使农村小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还成为了创造者,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掌握祖国灿烂的文化。

语文教学论文6

  一、迁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

  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主要是对于作品的赏析与体会,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文学类型,所以在高中时期,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文章要求你背诵或者默写,只是要求你理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再用以前学习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了,这样容易造成前迁移,而且在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过程中,针对一个知识点,要归纳总结,将这个知识点的所有概念都连接起来,这才是高中语文学习知识的迁移。确切的来说,是正迁移,就是高中学习的知识对以前所学习的只是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高中语文学习知识的迁移将初中等以前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串联,实现了知识的凝结和加强,对于我们理解相关的概念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学习借景抒情这样的文章,高中语文课本往往是一章有两三节课的篇幅都是借景抒情文,通过对这三个文章的讲解和阅读,学生理解了借景抒情文的主要特点和相关的概念,这样在关于借景抒情文的整理中,学生就可以想到,借景抒情文运用到的主要的修辞手法、主要的语言描写、主要的背景和环境等等,都是将以往学习过的零散的知识点汇集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使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学习知识的迁移。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

  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的迁移主要是指通过学会分析的方法和写作的特点来让学生摆脱课本的束缚,让学生跳出语文书本的条条框框,培养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再依赖于老师的引导与讲解,而是在学习了老师的基本课文讲解过程之后,自己可以结合老师的经验和自身的理解能力,独立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分享,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这也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一节课老师只是简单地做个开讲和结语,其他的部分由学生全部自己完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迁移理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就是让学生由单纯地从课本中汲取知识迁移到学生自己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这就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者和引导者。

  (三)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迁移理论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和课本知识,而是通过对教材和课本的学习来让学生领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是我们高中语文课程的重点项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和阐释,而是在课堂上恰当的迁移策略让学生来进行自主学习,比如说在讲到文言文中“之”这个字的用法时,可以鼓励学生站起来发言,或者在讲台上组织全班学生踊跃发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对这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迁移策略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身的敏锐性,能够在教学中展开联想,让迁移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高中的语文老师不仅要精通语文课本,还要把课本之外的信息元素带入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因为高中语文与各门课程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作为老师,只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学习知识,这样才能为提高迁移技巧和迁移能力做足够的准备。

  二、结语

  迁移理论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发生了迁移,而且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所提高,增加了教学中的迁移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语文教学论文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电脑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在现代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今天,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正深受很多年轻教师的青睐。那么,语文教师是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有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我就自己这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选择和应用合理的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如:我在上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课前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MTV满文军演唱的《懂你》,使课堂营造出一种母爱的氛围。学生们一开始就被MTV里的人物和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然后,我再巧设问题,从而导入了新课,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如临其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讲读《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皇帝的新装》的动画片,录像中皇帝煞有介事的神态,夸张的动作和虚伪的嘴脸,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地印象,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同学们就很容易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够体味出安徒生高度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利用多媒体,加大了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运用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密度,加大容量,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训练《让世界充满爱》这个作文活动时,我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让学生在一首《爱的奉献》的歌曲中说说自己身边和“爱”有关的成语、诗歌、故事,演唱“爱”的歌曲。然后,我再投影出我们生活中那些需要爱和帮助的弱势人群真实的生活画面,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同桌交流思想后并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副画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时候学生们各抒己见,都把自己心里最深的感受说了出来,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嘴说自己的话。这样还不行,我还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助人为乐先进事迹的画面,对比自己看看别人怎么做,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畅谈自己将应该如何去奉献爱心,引导他们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从而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节课内容多容量大,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做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加深了学生的感受,这是学生很难从书本里得到的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借助课件,把重点段落的分析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使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一目了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及总体把握,获得完整的印象。如:在分析《春》一文的“绘春图”这一部分时,我把这部分的分析过程利用课件投影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总之,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音、形、像的多种外部刺激,使概念教学情境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它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增加教学的密度,容量,加速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教学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采取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更不能够滥用多媒体教学,简单的把多媒体课堂当作电影院、歌厅等娱乐场所,这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新课程先进教学理念的严重亵渎,我个人认为,任何情况下,多媒体教学都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绝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法。用与不用这要因课而异,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多媒体技术为我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论文8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更加注重于人才是否具有口语交际能力,是否能够将自身所学知识表达出来和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好,学习成绩很高,而在回答问题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这些都是忽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造成的后果。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工作呢?

  一、结合教材与生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专门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实现人人想说的课堂局面。例如,教师可以让胆子较大、口语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口语演示,让胆子较小、口语较差的学生进行评论,这时再对评论学生展开鼓励和表扬,久而久之,提高口语较差学生的说话兴趣。其次,教师要模拟口语交际环境,调动学生的口语交际热情,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口语交际练习"与家长对话"内容时,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境,针对家长不让学生上网这一话题,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家长,一组扮演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做好准备,通过这样的模拟,学生不仅能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还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体会父母的心情。

  二、结合口语与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口语交际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之前讨论写作素材和写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针对作文,很多学生往往感觉找不到可写以及不知道怎么写,这就需要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素材比赛、好词好句欣赏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作文话题,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交流出来,看看自己在立意、布局谋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口语作文训练等等,让学生及时交流,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这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益处的。

语文教学论文9

  职高语文教学症结与出路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职高语文课堂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而齐刷刷地趴下或者自娱自乐———睡觉、看课外书、听音乐;要么兴奋过度,课堂上一片嘈杂,教师声嘶力竭,学生依旧喧哗。久而久之,课堂四十五分钟学生感到煎熬,老师感到束手无策。职高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职高语文教学革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职高语文教学出路———以学生为本,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为,行为能优化心态。职高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而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于行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2.合理地处理教材。对于教材的处理,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并进行了大胆的取舍,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这包括一些名人传记、专业前沿知识、古典小说鉴赏、思想政治教育材料等,毕竟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主体,教与学是互相并存的。同时还复习巩固他们初中时就没有过关的语文基础知识,正是因为学生素质低,教师才要对他们进行更多、更好的基础课的教育。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那么学生学习语文将由消极而走向积极。

  4.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必须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模式。我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职高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考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

  5.评价教学效果不应该是只看分数,而是要看能力。笔者总结多年的教育经验认为综合评价体系要有如下特点;①要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习惯;②要能兼顾课本知识、实践应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考查;③试卷考试要与"才艺"展示相结合;④课内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考查相结合;⑤学习成绩要与学习表现相结合;⑥教师考评要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总之,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的要素提供优质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实现。职高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论文10

  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对于学生素质教育观念的增强,教师越来越重视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而师生互动教学法是应用很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师生互动教学的应用展开探讨,从转变教学观念、找好互动突破、提供教学资料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教学;教学质量

  互动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很多问题,但是其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尊重双方平等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全面推行教育改革,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推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人才的选拔上的制度和教学手段陈旧固化,致使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以考试为主的教学上,而不注重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不能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开展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师生互动,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所以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育质量,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和缺点,不能一味的追求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要注重对教学形式的完善和创新,变通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努力成正比。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要制定完善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形和学习状态进行教学战略的调整,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找好互动突破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不能在短期内就达到学习目标,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通常是需要很长实践的阅读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因此学生在进行解答时也会根据个人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教师这时就需要进行积极引导,对学生多多鼓励,以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互动。不同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不同的课文自然要采用不同的教法,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去学习。如,在学习《恐龙》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恐龙有一个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上、图书里或者图书馆中去寻找一些有关恐龙的图片,收集一些恐龙玩具模型或者文字简介资料等,条件允许的化,可以带领学生去恐龙博物馆进行参观,积累像一个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外形和活动进行展示,辅助教学,增强师生互动机会。(3)组织学生自主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学习。如在对学生讲述互联网时,就可以对学生提问互联网对生活带来的好处,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看视频等手段,共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真正对这些问题进行接触和了解,最终理解文章最后的那句“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真正含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是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充满兴趣。

  3提供教学资源

  (1)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场景,也是收集语文素材的最好场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儿童节到来直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进行节目的编排和训练,学生自己充当导演、编剧、演员,进行人员分组之后,进行节目表演,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诵等表扬。节目演出完之后,进行评价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想出解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去学校附近的街道和社区进行校外活动,找出一些门牌广告和招牌用语中的错别字或者用法不合适的地方,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例如,有些卖驱蚊器的商家,为了吸引客源,设计的广告语是“默默无‘蚊’”,这与学生学习到的默默无闻用字不一致,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解释这是商家为了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引用常用语进行的设计,还要让学生对这些广告中的谐音字的正确写法进行记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2)重视评价多元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至关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评价方法,但是随着师生互动教学的应用,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评价,还要加强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将这几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便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的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一起参与到学生的综合评价过程中来,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在会上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家长和教师为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完善,而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目前应用效果很明显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转变教学思想,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淑云.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许海燕.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7).

  [3]谢向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有效话语沟通[J].语文天地,2015,(3).

语文教学论文11

  一、培养高中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高中语文学科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是让学生自主的、主动地去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其教学的落实,最终要体现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做到让学生学会读书,真正理解语文内容的涵义,让学生的旧知与新知发生碰撞,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确立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抛弃高考这根指挥棒,把教学的精力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能力上。而学生的学会学习与发展,需要用大脑思考,需要智慧,需要创造性思维。鉴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三)新课标发展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重点不在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在于关注学生的终身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力交还给学生,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思考的价值,享受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从而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实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高中生问题意识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经过长时间地观察与调查显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失去问题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教学模式相差不大,变化不多,学生一般在教师讲授、分析下,对语文学科知识进行学习、运用等。以教师讲解为主,根本不需要学生存在“问题意识”,学生只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死记硬背语文知识,获得高成绩即算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当然,个别学生有问题想问,也多不敢问、不去问,最后失去提问题的勇气,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没有问题意识。

  (二)传统教学观念,导致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是对的,教师是对的。学生只有听和学的权力,无须质疑问难。因此,高中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在语文课堂中更差。曾经一位心理专家对中国和法国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测试: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几岁?这个问题让我国某重点高三年级一成的学生的答案为:75-32=43。而在法国,超过9成的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嘲笑如此愚昧的问题不值得一问。可见,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更别说提出问题了。

  (三)应试教育使学生忘记问题意识

  应试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让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提问。学生急于就会考试,忙于做题,按标准答案要求自己。另外,即使学生有问题意识,但短时间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位占用学生思考的时间,占用教师应答的时间。师生只关注考试的题型、内容,考出高成绩就完事大吉。虽然近几年语文作文考试有了很大改变,如材料作文等,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事实上,在升学压力下,学生仍旧走上套公式和背育范文的.应试误区,没有兴趣和时间去培养问题意识。

  三、高中生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问兴趣

  通过多种手段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质疑思维等,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产生提出问题的兴趣。比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可以让学生与《孔乙己》一课对比思考,二者的命运基本相同,但是封建社会中还有许多人没有中举,但没有沦落到如此地步呢?引发学生自觉对问题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营造民主氛围,促进学生提问能力

  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否定或嘲笑学生的问题。要制造民主的氛围,认真听完学生的问题,并耐心对待,合理引导,及时回答,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培养自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药》一课,对学生介绍了本文的主题是反映人民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和愚昧无知,也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等。但有学生提出这样问题:鲁迅先生写此文时,恐怕没有想这么多吧?许多学生表示赞同,课堂出现一阵哄乱。老师首先赞扬这位学生善于思考,然后从当时环境、课文结构和设计等各种角度,进行解释,同学们一会表示对鲁迅写作的用意有了深入的理解,提问的学生也高兴地坐下了。这种教学氛围,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帮助。

  (三)精心研究文本,发展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的研读。可以从文本的词语运用、文本的结构设计、文本的表现手法、文本的主题解读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文本的表现技巧为例,在教学《离骚》一课时,很多学生会提出:文章中为何出现许多“香草”和“美人”?一个大男人为何会喜欢“香草”?等等。对此,教师并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的表现技巧。通过共同探讨屈原写作离骚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屈原的经历,最后明白了屈原这样写的用意在于:借物喻志。这是一种写作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人影响较大。比如《爱莲说》、《咏梅》等学过的课文,学生们立即便列举出来。

语文教学论文12

  1 营造学好民族语言文字的语言环境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同学们积极地运用所学蒙语文知识,加强语言实践锻炼。在此过程中要容忍个别的细节错误,不要有错必纠,以免学生怕羞而不敢用所学词语说话,不敢运用所学词语进行大胆交流。的确,教师的每一句表扬和鼓励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信心和勇气,反之,教师的挖苦和讽刺必然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个环境是家庭环境。同学们从学校回到家里生活,尤其是假期期间每天在家里吃住、玩耍等。家庭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和父母或亲戚交流的机会。所以,有必要利用好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学校环境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为了发挥语言环境的重要作用,老师和家长在不同环境中同样鼓励学生多说蒙语,并且创造用蒙语交流对话的机会,给学生营造良好语言环境氛围,为学好民族语言文字奠定基础。

  2 实施情趣教育活跃蒙语文课堂气氛

  蒙语文教师对传授民族语言文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由责任心强、自身素质好、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教师队伍来承担。蒙语文教师经过大量教学实践,实施情趣教育策略,进一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课堂上教师要抓住重点进行精讲,为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各种趣味化活动,让学生多训练会话,保证课堂教学效益,夯实城市学生学习蒙语文的语言基础。情趣教育策略有利于促进活跃课堂气氛的实现,能够充分焕发学生学习蒙语文知识的热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加学生应用蒙语言开展有趣活动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表达的机会,巩固所学词语。

  学生在语言的实践应用过程中体验成功学习蒙语文知识的乐趣。课堂上尽可能做到凡是学生能表达的让学生自己去说,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让学生自己去想,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重在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有些同学怕犯错,不敢应用所学词语说话,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蒙语文的进度。所以,教师要实施情趣教育,注重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语言实践应用能力,让蒙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要通过有趣的语言实践应用训练提高记忆效果,形成一种初步的语感,有了语感就会乐于参与,从而学会交际。在此基础上注重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喜欢一位教师,就愿意主动接受这位教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要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强化自身素质修养,以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基本功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认可,带动学生共同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仪态的端庄大方、态度的和蔼可亲,经常在课外与学生交谈,关心学习和生活,这些都能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产生共鸣,增加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应该用爱去抚慰学生的心灵,用爱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求知的欲望。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可能会因成绩不好,因教师的忽视、同学的嘲讽而产生自卑感,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这就需要教师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巧妙运用语言艺术,给他们以鼓励。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3 发挥学生热爱民族语言的主体作用

  尊重和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华,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语言文字的信心,发挥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主体作用。当前许多城市的蒙古族学生因环境影响,很容易接受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而对于本民族优秀的风俗习惯、丰富的语言精华缺乏极大的热情。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现实和课文内容,深刻挖掘民族文化中的语言精华,广泛宣传蒙古族英雄历史,创设学生喜欢接受的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让他们在积极参与蒙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充分调动蒙古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应有的奖励,对学习态度端正但成绩稍差的学生要重点给予鼓励。此外,教师要积极与相关出版社、报刊社联系,为蒙语文学习者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让有能力的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努力实现中国梦,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接班人。

  4 结束语

  综上,教师应正确认识蒙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困难,在实践中探索教学方法,为民族语言文化发展和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在蒙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调动其学习蒙语文的积极性,通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联合家庭、呼唤社会共同努力做好营造蒙语文教学工作的环境,有效提高蒙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论文13

  在课改前我们实验区一直推广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教授的目标教学。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这种模式不断的显现出多种弊端,为此大家都在探索、总结,试图让两者优势互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认为:目标统帅课堂、理念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强化实践生效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认清的思路,具体阐述如下:

  一、目标统帅课堂。我们知道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导向,是课堂的灵魂。整个教学活动只有在教学目标的控制下扎扎实实地进行,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对语文素养包含的内容这样概括:“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动用祖国语文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果我们再来研究会发现它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诵读②词语的理解和运用③识字写字④字、词、句、段、篇的积累⑤语感、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⑥阅读与写作⑦口语交际和实践能力⑧文化品位和知识视野⑨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这九个方面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这九个方面。确定一定的教学目标,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教材在课文中没有确定统一的目标,并不意味他们主张无目标教学。课文目标的制定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体现课文特点,每篇课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个性。从这个特点出发确定教学目标,是课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教学过程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也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目标的确定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也必然会导致教学的整体失误。三是展示教学个性。因为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目标自己运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四是认真研究目标,尽量使其细化到每一本书,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在每一个目标的统帅下寻找达到该目标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续写、改写、局部扩展,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可以把认识人物的个性和关系,理解童话的深刻主题作为主要目标,也可把欣赏情节安排的巧妙,认识课文的结构特点作为主要目标,还可把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理解和表演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口语交际与实践能力统帅的环节就应该让“辩论会”“演讲赛”“即兴表演”“课本剧”“班干部竞聘”等活动成为我们课堂的主要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与实践能力。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所统帅的环节就应该有“词语联想”“请你谈谈这个词”“一词多用”“用词写句”“连词成段”等活动。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选择、创造适当的教学策略,我们的课堂才会在目标统帅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才会成为学生的乐园,成为教师、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

  二、理念引导教师。理念是行为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也必须在把握理念的的基础上才能启步。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认为这四个基本理念应这样把握。

  ⒈语文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理念,我们必须让“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进步,有一个发展”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师眼中才不会有差生,才能真正作到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才会更加适合学生。这样各种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得到信任的优越环境中学习,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发展,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2、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特点。首先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告诉我们学生接触到的语文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多维性使其在不同的大脑中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很正常的。因此,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拿着唯一的一个“标准答案”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学生回不到这个答案上,老师的教学便不成功。把握了这一点,教师才会对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思索的独特性判断倍加珍惜。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束缚,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蕴含于学生个性中的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培养。象袁振国在一本书中所说的“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应该是鼓励人们标新立异,有利于人们自由表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其次是实践性和民族性。既然语文具有实践性,那么就应该在实践中去学习。特别强调语文课“不宜刻意追求征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为追求系统和完整会走向经院式或应试教育,掩盖语文实践性特点,而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并不是从系统的基础知识中转化而来的。语文教育的民族性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符合我们母语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理念是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是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学生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究,也伴随着教师的点拨、启发和引导,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有了这种理念的引导,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得到解放,主体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在对话的'过程中得到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阅读感悟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变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自主的创造性学习,变被动的机械训练为主动的知识探求,要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互相协作中解决问题。如《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用散文诗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的特征和作用,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魅力。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方法教学,要“讲”清楚并不容易。而一位老师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朗读课文以后,与学生共同交流对文学的认识和体会,谈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以后的感受和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欲望,不少同学还仿照课文的语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自己心中的文学是什么。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4、树立大语文课程观。这是一个全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这就是说,语文课程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课堂、课本。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实践课程。它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和平台。

  三、充分利用教材达标。国标本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是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载体。它转变了理念努力超越自我,努力接受新思想,并转换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它优化了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也就是说不仅范文系统进行了优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系统也进行了优化,同时还改革单一文选体例,设计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认真琢磨教材的呈现形式,注重编者、作者、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探讨语文素养和教材的契合点,充分发挥教材各个版式块的作用,确保在每个版块的学习时,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新认识,有一个新发展。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平台。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目标明确、活动充实,才能真正成为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展示能力的舞台。如我们教学诵读欣赏这一块时,就要先考虑编者的目的是扩展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素养、加强积累的。这样教学中,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多“读”一点,应该让“诵”“读”“欣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具体的教学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但主要的教学思路应该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读”为主,“读”中“欣赏”,如古典诗歌,能读出一点“味道”,欣赏也就在其中了;二是以“赏”引读,如一些艺术风格鲜明、意境美而空间大的散文和诗歌,便可以边读边赏;三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如有些主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组内容相近的文章,便可以其中一篇或一个片段为主进行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14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接受力结构相对应或相耦合时,教学效果会倍增。这是语文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达到这种状态,语文教学对于教师、对于学生都将不再是单调的、重复的、高耗低效的劳作,而是一种充满灵性的、愉快的、主动的输出与接受。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不断地向教学法理论提出这样的命题,即“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获得最大最持久的成果的斗争手段、方式和方法”。[1]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界的共识,中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越来越迫切,教学法领域里一些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改方案,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教师、教材、学生。“辩证的系统方法,是研究选择最优教育方案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这种方法需要分析教育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有规律的相互联系。”[2]在优秀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这三部分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存在着,而是以其他两个部分作为自己存在的参照物。许多教育家在论著中都论述了语文教师、语文教材、学生构成一个教学过程完整的链,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相关因素是普遍联系着的这一规律。在此理论的起点上,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学过程呈现出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接受力结构之间的“共振”现象。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一旦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接受力结构相对应或相耦合时,教学效果会倍增。我们把这种教学现象称之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异质同构”[3]现象。许多语文教师都曾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教材的召唤结构、学生接受力结构同构共振应该是中学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

  “异质同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达到这种状态,语文教学对教师、对学生都将不再是单调的、重复的、高耗低效的劳作,而是一种充满灵性的、愉快的、主动的输出与接受。

  因此,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异质同构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语文教师的教育力结构

  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训练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我们提出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力结构这个概念,是想与教师素质结构相区别。关于中学教师的素质及素质结构,教育理论界有许多研究成果,认为教师应具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科研素质、教师风度仪表、教师体魄等,并对每项素质作了细化。教师的教育力结构是指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知识与能力因素的最优组合。这种组合是建立在素质基础上相关素质因素的积极整合,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能力结构。

  教师的教育力结构由显性教育力和隐性教育力两部分构成。显性教育力指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技能及对教材的理解程度。隐性教育力包括行为动机、教学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隐性教育力是显性教育力的倍增器。语文教师的教育行为由课堂教学、语文实践活动、自身语言文字示范等一系列活动组成。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即相关又相对独立的教育环节。在每一个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都要求教师整合自身的相关素质因素,形成教育力。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应具有以下能力组合:教材理解力、教育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这四种力组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课堂教学。当然,合力并不是四种力平均算术相加,而是在不同的教学情况下各自权重不同的组合。教材理解力是指对教材中各个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分析、抽象、演绎的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力,是以尽可能多地拥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教学预见能力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对教材中教育因素的认识,对教学对象心理认知结构的把握,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可能因素的作用的估计。教师只有对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教学对象,对教学效果有一个客观的估计,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计划和教育目的。教学传导能力指教师将经过思维整合过的教育信息传达出去,高效地作用学生的感受和认知。信息传导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因素的发挥,对教学实践过程、教学目的.的控制,涉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设置最佳教学情境。

  我们认为,教育力相关因素的组合及应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已经具有的从教的各项素质,并不等于能把各种教育因素最优地作用于教育对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语文知识教学,教师都应从最优化的原则出发整合自己的素质因素,形成不同的教育力结构,以对应教材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材的召唤结构

  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对中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编写的。教材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协同起来。有学者认为,教材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4]20xx年秋季开始使用的调整后的中学语文教材淡化了技术操作的训练,改变了某些纯工具性的作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选编课文时注重思想性、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这是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和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材料。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基本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体现了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训练的统一,形成了一个有鲜明学科特色,循序渐进的系统的教学结构。

  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依据大纲的要求,将语文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结构进行了科学的分解,将其化为蕴含在课文中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序列,编排在各册、各单元、各篇课文之中,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构成一个多层次对外开放的系统。[5]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给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特别是给语文教师提出这样一个任务,是否能够从教材中抽象、提

  炼出实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结构体系,并把这种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笔者在《论初中语文教材基本结构的教学》一文中,论述了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结构的各个层面,即每篇课文、每个教学单元、每册课本、全套教材都存在着教学内容结构和形式结构。并进而认为结构化、整体化、简化、格式化是教师掌握教材的钥匙和通道。[6]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结构是一个有待学生实现的召唤结构。在这个召唤结构中,语文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结构是显性的,思想教育结构、审美教育结构、创造力教育结构是隐性的。

  教材中显性的召唤结构是有限的,易于把握的,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共性联系在一起。比如中学语文知识的教学,是独立于听、说、读、写能力教学之外自成体系的部分,是语文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基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从初一到高三语文教材中循序地安排了语文知识内容,从读写知识、语法知识、逻辑知识、文学知识到文言文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呈现出显性的结构,既有系统性,各类知识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语文教材中这些知识系统不是集中编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各册之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结构的概念,要整体把握,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进程、 目的有全面的考虑。

  语文教材中隐性召唤结构具有无限的、开放的、与学生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特征。对教材中隐性的审美召唤结构、创造力培养召唤结构、思想教育召唤结构的把握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力。

  教育部制订的试用修订版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试验修订版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都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一个鲜明的任务,然而教材中并没有专门列出哪篇是培养审美情趣的教材,审美因素是什么,在第几章第几段。从20xx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教材中的选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每篇文章都蕴含着美的鲜艳与深刻,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如自然山水、自然现象的壮丽秀美,人的社会实践的本质力量,人内心的品格等,这些美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载体的。教材中审美的因素和语文能力教育的因素互为依存。不是教材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和挖掘。

  教材中审美召唤结构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对视觉艺术品的欣赏。这种特殊性质在于教材中审美召唤结构更多地依靠学生接受力结构中的审美想像去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审美认知心理结构是由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理解等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体验系统。实现教材中的审美召唤结构,要靠教师体验、想像去感悟、发现。教师发掘教材的审美召唤结构,必须以学生能体验的以及可能体验的为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感记忆和想像性思维,去感知语文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形象、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进入审美境界。“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的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7]

  中学生的接受力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只能是某特定学校中特定年级的特定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8]没有对学生具体的认识,任何教师的教育行为都将是盲目的。异质同构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认识学生,认识和把握学生的接受力。接受力是学生学习能力,即中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感受、获取语言信息,加工并利用信息以阅读作品和表达思想的一种个性特征。构成中学生的接受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前期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在基本方法和态度的导向下化为相对的认知结构。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接受力的实质是结构化的知识、能力和方法。我们看到,学生的接受力既是学习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在自己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一个接受力结构。这个接受力结构是他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全部观念和知识组织。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1.语文知识的组织。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一系列语言、文字等信息组成的一个结构性精神存在。不同学段的学生这种已形成的精神存在不断改变和复杂化,这是学习接受力的基础。

  2.语文学习的规则和习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则是语文教师教学规则对学生的内化,因而有大致相同的状态,而语文学习习惯因学生个性的差异而千差万别。

  3.语文知识的表征。即语言文字信息在中学生的头脑中是如何表示的以及如何外化表达的。同一知识可能有不同的储存方式和外化途径、通道。中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而构建的中学时期的学习语文的认知结构是他个人的知识、经验、智力活动、情感活动相融的结果,因而形成年级层次和个别差异。

  中学生的接受力不仅有年级的差异和个体的差别,而且是不断发展的系统。这一点十分重要。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有组织的语文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接受力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构建。构建的过程是分层递进的,中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语文的方法构成学习的起点,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接受力的构建过程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使学生不断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研究学生的接受力结构是异质同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条件,研究班级的每个学生认知结构和班级集体的认知结构水平,以确定他们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和发展的水平。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是值得关注的,要动态地区分、认识他们学习能力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发展前景。

  异质同构教学的动态发展性

  动态发展性是异质同构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和一般原则。异质同构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情境,一种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不在于我们使用这种或那种教学方式、方法,而在于每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中都能将三种不同质的结构耦合起来。惟一的、万能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是不存在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随着教学情境的各种变量的不同而为具体学生创设最优化的方案。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异质同构教学与无意识进行异质同构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方面,可能是相似的。异质同构教学是将各种质的结构耦合的过程,是一个思索的过程,是教学操作行为的指导理念。至于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形式来表现这种逻辑结构,要根据更加深刻的因素来确定。这更加深刻的因素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教师的师德和对学生情感,则是一个变量因素。

  教材的召唤结构对于教师而言,一般是已知的、分层次稳定的,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中,应针对学生的接受力结构。教师不能试图超越学生现有的接受力结构。

  在异质同构教学三要素中,除教材的召唤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外,教师的教育力结构和学生的接受力结构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学生接受力结构具有成长性。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材这些外在影响和教育力量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从而不断形成新的接受力,从而表现出学生接受力结构受到外在教育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的特征。这种变化应相应地引起其他的两种结构的变化与调整,以达到新的同构。

  注:

  [1]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190.

  [2][苏]尤·克·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20.

  [3]“异质同构”是完形心理学的理论核心,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

  鲁道夫·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的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以结构上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我们在文章中借用这个词。

  [4]庄静肃等.语文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79.

  [5]教材是相对封闭的系统还是相对开放的系统,主要是由教材使用者的教育观念决定的,而不是由教材本身决定的。

  [6]中小学教材教学.1999,5,1-4.

  [7]周南照译,克莱德·E·柯伦.教学的美学[J].教育研究1985,3,48.

  [8][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

语文教学论文15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众多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以及实践表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阅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布置好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功课。教师要根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要求,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将要学习的阅读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这个作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实际查阅资料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文章背景资料的兴趣。其次,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阅读文章内容,创设出适宜的课堂情境,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内涵,而且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阅读规律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文章的阅读规律。例如,对于记叙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主要是记事的文体。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抓住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于说明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某一事件特点和事理的文体。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抓住文中说明的对象的特点,然后把握住说明的'顺序。对于议论文,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议论文是表达作者的观点或主张的文体。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议论文时,分清楚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不同体裁的阅读规律,学生才能学会阅读的方法。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阅读其实是一场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或交流,在这场对话或交流的活动中,阅读者通过对文字或者音像的解读,对文字或者音像中所表达的事物进行建构、解读或者交流、碰撞,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获得一种愉悦。这本是一种阅读的快乐,但是,从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很少有学生对阅读产生过这种快乐。经过长期的探寻,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过去的教学模式,仅仅是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在教学,只是为了教而教,没有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所起的作用。那么,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时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展开相应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与阅读能够产生共鸣。例如,在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教学时,我先要求学生回想自己曾经进行过的一次比较胆大的活动,在这次活动时,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反应的,他们对这次大胆的活动是抱持什么态度的。当学生都回想起自己的那次大胆的活动及父母的反应之后,我又提问学生,若是相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家庭,他们又会是怎样的呢?于是,我让学生对该文阅读,领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这种方式的引领阅读,学生不仅能对课文感同身受,同时也能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如此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反而更好。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多推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适合学生这个年龄阅读的,具备一定赏析价值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文学作品,学生比较喜欢阅读,学生读的多了,读的时间长了,学生也逐渐形成了阅读的习惯。教师除了向学生推荐文学作品之外,也要指导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仿写,通过仿写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掌握这些作品里的写作手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从而读与写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培养学生的习惯时,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在阅读时,常常离不开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对于阅读也能够提供帮助。因此,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相信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一定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学论文11-10

语文教学论文11-07

语文教学论文05-1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11-1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热】07-2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精】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