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24 08:45:10 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1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

  摘要:本文笔者主要阐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此提出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课堂;学生注意力;策略探讨。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问题

  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大的影响着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众所周知,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先对教材内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再根据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进行授课。

  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笔者发现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对科学课程都缺乏重视,并且很多时候科学课程教师都是由其他课程教师来兼职。而这些教师在身兼两门课程的教学时,通常会将精力更多的放在自己原本所教课程上,对于科学课程的教学往往就是草草了事。这样就导致教师对教材内容没有深入的理解,就更不用说来教授学生,自然而然就不可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问题

  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教师渐渐意识到将课堂的主体位置交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上更多的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特别是在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上,由于科学课程本身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动手能力,以及涉及许多实验,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上都会留出许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教师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探究性活动,虽然量多,却不能保证质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与此同时,教师又没有很好的扮演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教材内容,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在科学课程上的注意力学习。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学生注意力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说,科学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讲座,并且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对于科学教师的选择自然也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质。

  当然仅仅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教师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在授课前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对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科学课堂的授课时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对科学更加感兴趣,使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注意力稳步提升。

  (二)教会学生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科学教师要想在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加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要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每一个科学知识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将这些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学课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科学课程的学习当中。

  这是因为由于小学生处于独特的心理和生理期,在这个时候他们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专注力却不够。而采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能够让他们从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接触每一个科学知识,在利用他们对外界强烈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够解决专注力不够的问题,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更感兴趣。

  (三)多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当中,科学探究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要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的注意力,就必须要注重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这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掌握牢固的科学理论知识,同时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而科学探究能力除了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外,还包括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能力。

  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时候,除了要注意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同时还要注重在活动中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的培养。当然,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活动,并且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祀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xx(4):177

  [2]陈晟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xx(10):269

  [3]张小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xx(29):57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2

  摘要:在农村开展科学课堂的教学,只要在课堂上积极探索新路,确保课堂教学有成效,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

  当前,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改革强调“有效性教学”。我认为,我们农村在科学课堂改革方面也有它独特的优势,课程资源特别丰富,我们农村的生物园地比城市广阔千倍、数量和种类也丰富万倍,这不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吗?因此,我认为在农村开展科学课堂的有效性研究是可行的,只要在课堂上积极探索新路,确保课堂教学有成效,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农村的科学课堂上,尤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活用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逻辑结构、重点和难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而农村的教学活动则要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如我们可以根据季节时令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各种各样的花》、《花的构造》安排在百花争艳的三月份,让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掌握花的共同牲,了解花的构造,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再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如《蜗牛》中蜗牛没有脚却怎么能在地上走?《蚂蚁》中的蚂蚁是怎么找到回家的路?让学生带着最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关注过程

  科学是一种需要探索的过程,而我们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获取新的科学知识、认识科学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关注课堂教育的全过程。对于每一节课,要思考这些内容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因此,农村的科学课堂更应重视以下几个过程:1、丰富课程资源在农村,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对于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科学课程,农村的田间地头、树林、灌木、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农村耕作方式的变革、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改良、病虫害的防治、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科学教师若能充分认识到这一优势,加以开发和利用,能有效促进科学新课程目标的达成。农村比城市有着更广的研究基地,让学生把在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迁移到课堂外甚至于自己家里,如在教《制作一个生态瓶》一课时,学生自己就可以从水井或池塘,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生态瓶。又如教《了解土壤》一课,由于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土壤十分熟悉,教师只需对每种土壤的特点作介绍,学生就了解了。除此之外,由于农村孩子常参加一些生产劳动,有很多的问题会在他们头脑里产生,如水稻能否在旱地生长?杂交水稻制种高产量必备的条件是什么?家乡水资源污染物主要是什么等等,这无形中帮我们开发了大量的科学课程资源。

  2、自制有效教具

  充分利用身边材料自制教具,确保实验开设率和成功率。平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自制教具,有时候一块石头、一片树叶都能为我所用,成为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具。

  如教《了解土壤》时,我发现原有的用漏斗来做渗水实验,效果不明显,而且费时,我用大口径的可乐瓶切掉瓶底,在瓶口包好纱布,自己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漏斗,使实验效果很明显。

  3、提倡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改中已凸显出多方面的优越性,然而我们发现在教学中有的科学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是“活跃课堂”的一种方式。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可在热闹之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了:诸如“滥而不精”“、学而无效”等方面。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整体地研究;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分工明确,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4、开展自主探究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所以在课堂让学生自己猜想、自己设计、自己解决问题。如教《观察水》时,教师出示3杯水,分别在杯中放入盐、面粉和白糖。在搅拌之前,先请学生猜想,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混乱了,怎样区别?用什么方法解决?

  三、把握评价科学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并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在科学教学中,为了促使科学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极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在课堂上我常用的评价方式有:

  1、及时性的口头语言、体态语言评价。

  2、有形的物质奖励。

  3、采用简单易操作的量化表评价。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作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3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极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但是,这与开设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初衷相背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因此,这样的教学策略更加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2.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见许多学校依然没有将学生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由于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使得其产生抵触心理。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学工作不能够顺利地开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争取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想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火焰进行讲解。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蓝色火焰。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意识非常薄弱,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帮助其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但是观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例如,在教学液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具体步骤则是分别用烧杯称取100mL的水与酒精。然后让学生将其同时放入另一个大烧杯中进行混合摇匀,随即让每位学生说出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就会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而是少于200mL。随后教师告知是因为两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其善于观察的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落实这两点工作内容。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

  课堂提问是目前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有人称提问是教师的常规武器,可以使孩子产生疑问,促进思维的提升。科学课堂上,我们一直提倡基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而有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形式。教师从问题的精心设计,有计划、因地制宜地实施,到对学生的及时评价,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保证了教学效果。当前学校实行素质教育,花更少的时间培养孩子更强的能力,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提问几乎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故提高课堂提问效率,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值得深入探究。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设计课堂研究的方法及步骤,进而进行实验。在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师生问答、激发生生问答讨论的形式,不断引导学生的思考,将学生的想法落实到课堂探究中。这些促进学生思维的课堂行为,可以说都是通过不断深入的提问达到效果的。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中将提问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深入思考: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学生在课堂上的亲身经历,最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重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识发生论,揭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7-11岁的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能够根据具体的表象进行推理,能根据内在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和分析。我们要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就必须要创设生动、自然、贴切的情境,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孩子们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生活是创设情境的源泉,对于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思考是促进学生探究的动力。虽然我们无法将生活现实搬到课堂上来,但我们可以借助来自生活经验的二手资料、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思考,让学科学变成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亲身经历之于科学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情境来源于生活中的场景,生活中的问题产生了科学探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生活经验,设计好教学情境,从中而来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保持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二、好的问题设计是基础

  在课堂设计中,一般可以先设计主线的问题,这些会涉及本课的重点内容。然后再根据主题,逐步拓展,形成分支的小问题,这样逐层分解,逐层递进,更有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备课,当然对于课堂的提问更是斟酌再三。针对科学课不同的课型,问题的设计也不尽相同。

  1.知识型: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一些知识。这部分知识以学生接受为主,教师或讲述或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介绍。这样的课型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尽量考虑到借问题引起孩子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保持一段时间。

  2.观察型:孩子在这样的课中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一些物体的特征和作用。这种课设计的问题需要从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出发点出发,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设计出具有层次的问题。并且通过提问不断激发学生之间的不同想法,让观察更全面。

  3.探究型:重在引导孩子探究未知问题。其提问方式应围绕着各个年龄段孩子思维的发展水平,从孩子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本着从简单到复杂的观点来设计。在合适的时间提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引发孩子思维的发散和聚合。开放性问题能够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聆听别的不同意见,但是封闭性问题仍然是必需的,它能够让教师了解孩子目前的知识发展水平,并以此来做出策略的改变等。就拿《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这课来说,问题设计就是由表及里的。①我们刚才在美丽的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同学们找得都很认真,特别是第几组、第几组,那同学们都找到了吗?②小组内有没有意见?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在组内消化;全班呢?③这些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引发孩子的讨论;④为什么喝水是有生命物体必备的条件?进一步引领孩子探讨事物的本质,一步步了解有生命的物体所具有的特征。

  三、问题的实施是关键

  1.提出问题的时机

  在课堂上,孩子的思维是跟着教师的问题走的,在合适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对孩子的思维和整个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孩子在多次这样的思考后,会逐渐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会自然地去思考。

  2.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提问

  首先,得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并且孩子的思维都是不可预测的,特别是在课堂生成中,孩子的回答往往能够改变课堂的顺序,让课堂变得更精彩。在《冷热与温度》一节公开课中,教师提问:热水变冷的过程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同学们预测一下。课堂进入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好像不是很理解,可能四年级的孩子对于规律这个词还没有较清楚的认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如在后面多增加几个选项,“热水变冷的过程中温度是均匀下降的,还是先快后慢,还是先慢后快,还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呢?”虽然学生的一致反映是均匀下降,但是显然他们已经理解了老师所提问的问题了。

  3.把握问题难度,启发孩子创造思维

  课堂提问时,按照孩子的认识特点,抓住主要内容,精心设计提问,先提出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使全班大部分孩子能回答出来,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回答问题的信心,扫除心理上的障碍,促使孩子积极动脑。所以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孩子的求知欲,提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能太深让孩子摸不着边。我在教授“简单的机械”这一单元,复习课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过的简单机械有哪几类?”孩子们答到,“筷子、剪刀…”刚开始,我还挺生气的,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对呢。上了几个班下来,都是这样,我开始从自身寻找原因。在上新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说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机械”,孩子们都知道他们都是机械,然而五年级的孩子还没有什么总结能力,他们只能说出具体的例子,而不是说出一类物体。一个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让我对孩子有了误解,我深感惭愧。

  4.对孩子回答的评价

  对孩子的回答做出评价是必需的。小学生阶段的孩子非常注重老师对他的评价,一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表扬中来,二从回答问题老师对他的评价来判断。教师在课程中不经意的评价往往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三年级的小D是个调皮的小男生,刚开始学习科学,每次都显得特别兴奋,跟附近的小朋友聊一聊,四处看看,甚至有次班级有老师在后面听课,他都不能控制自己。我很生气,但是并没有把他拉过来教训他一顿。因为这样做向他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老师除了骂他,并不能把他怎么样,怎么办呢?一次课上偶然的机会,我表扬小D回答问题讲得很完整,在一小段时间之内,他表现非常好,小眼睛自己盯着老师,还在认真思考着。于是我“投其所好”,继续不断提问他,并且对他的回答做出及时的反馈:“想法与众不同”、“今天表现比以前好”、“是今天最认真思考的同学”等等。在老师的肯定和关注中,小D每次都认认真真上完了科学课,下课还围着老师问问题,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5.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孩子,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总是面对有能力回答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恰当地分配不同难度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回答一些努力一下能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孩子回答,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层次高一些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究问题给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所以对于课堂提问的使用,应使班级孩子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不能使个别差生认为自己隔离在班级之外,加重自卑心理。例如,我经常会请很少甚至从不举手的同学起来回答一些设计好的简单的问题,大多数同学在答对问题的喜悦与老师的表扬鼓励下,都能够稍微提升一点对自己的自信。班里还有些孩子说话比较拖沓,此时,我也会耐心听他讲完再点评,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引导其他同学尊重别人,所以这些孩子从未出现过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之类事情。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孩子的实际水平和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选择提问方式和问题,使课堂提问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种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孩子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孩子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使孩子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课堂提问也可以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让孩子在积极思维、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5

  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载体。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当中,由于小学生存在年龄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认知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无疑会使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当中呈现出各自的鲜明特点。因此,不断探讨分析不同学段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特点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探究的概述

  从本义上来看,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在探究自然界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动。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科学探究的含义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学前心理学教授庞丽娟、陈琴认为,科学探究是个体通过自主地研究和调查来认知自然的活动,并对其进行解释。而大学教育学著名教授徐学福认为,在课堂上实施科学探究时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即基本精神和基本程序,两者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达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时,不仅需要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进行模拟来开展探究教学,与此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本质,帮助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另外,美国利昂·莱德曼教授认为,科学探究与科学过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科学探究也同样包括过程技能的发展,比如,观察、猜测、推断以及分类等。根据对以上科学探究概念的梳理,可以从两个角度对科学探究进行理解和解释,一是,科学探究属于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经历一定的阶段。二是,科学探究是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过程技能。其中,科学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测量以及分类等;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归纳以及演绎等。本文立足于将科学探究理解为是一种认知过程来进行分析。

  二、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1、科学探究是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载体

  在国际科学教育中,科学素养是一个理想目标,尽管目前并没有达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能够归纳出它的共同因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的价值观和态度、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有效运用科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目标。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知识,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科学知识的建构与发展。与此同时,借助科学探究能够使学生逐渐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且,借助科学探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从而使小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可以以科学探究为依托,不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是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途径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充分领悟科学家们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方法。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途径之一。科学探究活动是让小学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科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过程,需要小学生明确能够探究的问题,设计出具体的探究方案,收集到有利的证据,并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明显包括某些过程技能。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探究是需要科学知识与其紧密结合的一种认知综合能力,而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过程技能。同时,由于科学过程往往是在小学生对具体的科学知识进行思考时才会发生,因而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知识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小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当中,除了过程技能以外,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推理以及批判性的思维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知识在形成过程中原本就是一种不断循环和不断补充的过程,能够使科学知识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学生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依托,无疑能够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不同学段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特点

  1、不同学段小学生提出问题的特点

  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如果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也就不会有科学探究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使探究的问题得以明确,首先必须提出问题。儿童的天性就是好问,他们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越多,则表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越强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所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内容绝大多数是以具体的科学教材为依据而进行的,由于小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因而探究的问题则应该来源于小学生自己,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努力地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鼓励并积极引导小学生在教学范围之内提出自己感兴趣而且想研究的问题,而要想为小学生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则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小学生提问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蚂蚁》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提出了问题:"关于蚂蚁,同学们想研究什么呢?"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提出了各种自己感兴趣且想研究的问题,如,"蚂蚁的身体长什么样?""蚂蚁怎么搬东西?"以及"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等等。而在进行四年级《食物中的营养》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关于食物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小学生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我们吃的米饭有什么营养?""我想知道哪些食物最有营养?"以及"为什么吃了食物我们就可以长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从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判断与认识而提出的问题。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了与日常经验相关联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小学生已经开始了对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提问,开始思考为什么的问题。

  2、不同学段小学生形成假设的特点

  科学探究在明确了探究问题之后就需要对问题可能的答案进行假设。在科学探究当中,小学生提出假设是一种预见性活动,对探究的方向产生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在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是一个高度思维化的过程,小学生在提出各种假设的基础之上,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将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在实际推理过程当中试图分析出合理的假设。针对小学生假设能力来说,年龄阶段无疑是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在环境,使科学假设能力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层次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上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在假设环节,小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将食用油倒入水中,油会浮起来""水流动较快,而食用油流动较慢"。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学生假设内容侧重于对事实现象的预测,在认知结构上已经存有部分抽象概念,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还无法摆脱客观世界,在作出假设的过程当中往往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还需要依托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而教师在进行高学段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提出了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这时,学生纷纷提出了许多假设,如"可能与用力的大小有关,用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可能与物体的重量和大小有关"等。由此可见,高学段的小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内容往往集中在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与中学段的学生相比较,对事物现象的假设已经上升了到一个新的梯度。高学段的学生在形成假设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完全摆脱具体内容的束缚,同时能够通过抽象的逻辑加工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出假设。

  3、不同学段小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特点

  在科学探究中,设计方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明确了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会在小学生独立完成验证方案的思考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方案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再通过集体讨论对初步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设计方案在科学探究中是最能够体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环节,小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想方设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无疑给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充分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对于不同学段的小学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设计方案的特点也是不相同的。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学段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之后进行了设计方案的汇报:小组展示:"滴"的方案——用滴管分别往平放着的金属片、塑料片、木片、纸片上分别滴水,对四种材料的吸水性进行比较。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他们设计的方案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吗?激发了其他小组的提问,如"滴水的时间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滴管距离纸面的高度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等等。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设计时已经能够考虑到控制变量,但考虑的变量还比较少,对影响实验的间接因素还缺乏充分地思考,还需要对实验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教师在进行五年级上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某小组给出的设计方案是用5个纸杯,在纸杯的底部钻一个小孔,并在其外面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孔中口朝下,将其放在台灯下面对温度的变化进行观测。由此可见,与中学段的学生相比较,高学段的小学生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时不仅能够充分考虑到影响实验的大部分因素,同时还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从而能够设计出更加完整的探究方案。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主要教学方式。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将科学结论教育转变为科学过程教育,从而实现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向以探究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强调让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来学习科学知识。现阶段,在国际基础科学教育中已经达成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共识,各个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探究式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小学生在真实情境的探究过程中获取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使他们得到相关科学技能培养,并且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本质,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叶宝生,曹温庆。哲学重演律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

  孙可平,冯兰。脑科学视野下理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辩议。全球教育展望,20xx(10)。

  许应华,徐学福。论科学假设能力的结构与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xx(04)。

  徐婷婷,叶宝生。浅谈表达与交流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2)。

  孙明国,杨胜涵。微微打开一扇窗:例谈认知冲突的把握。湖北教育:科学课,20xx(0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6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

  的成功与失败,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需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地制宜适时改进。

  关键词:实验设计改进

  “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巨变的今天,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学生配套实验包先天不足不可操作;实验设计复杂难以实施;实验抽象难以直观等等。对于这些现象,一

  线的教师就须应地制宜适时改进。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对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改进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化先天不足为后天完善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现如今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包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二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课文中的实验(见图)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化了不少的时间,可一上课学生向我抱怨的却很多都说粘不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找问题:通过了解又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进:改蜡为修自行车用的轴承油—“黄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粘性大呢?平时自行车经常修,只见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钢珠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跑到校门口修自行车的摊上要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经过一番忙碌,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7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校内硬件资源的拥有情况《科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了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配置的问题。鉴于科学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学校内的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等都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硬性条件,能有助于丰富教师的课堂,为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供支持,还有助于拓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针对校内硬件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进行了调查。从学校设实验室、上网设备、实验仪器、饲养条件进行调查。一是从实验室的拥有情况看,红河州120所农村小学中,实验室的拥有情况不容乐观,其中有实验室的占20.8%,没有实验室的占79.2%。经过访问大部分的学校都没有符合国家基本标准的科学实验室,一部分学校是把以前的自然实验室当做现在的科学实验室,所以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一部分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是有其他房屋改建的。二是从实验室仪器的拥有情况看,实验仪器很少的学校占74.2%,有一些的占11.7%,基本能满足教学的占7.5%,齐全的占6.7%。可见教学实验仪器是制约着红河州实验教学发展的瓶颈。小学科学教学仪器严重短缺,很多实验课和实践课不能正常开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三是从上网设备的拥有情况来看,总体比较乐观。“十五”期间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工程项目中,86.7%的农村小学配备了上网设备,没有配备的占13.3%。通过访谈这13.3%的小学也在努力达标,以尽量完善教学资源。四是从科学教学实验室和教学仪器方面,情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种植条件没有的占52.5%,可以用花盆种少量植物的占38.3%,有一块地的占9.2%;饲养条件没有的占85.0%,可以饲养1—2种小动物的占12.5%,可以饲养3种以上的占2.5%。根据访问了解到大多数农村小学没有专门的图书馆,更没有有关科学教学的图书供教师和学生阅览。从上面的问卷和访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红河农村小学教学硬件设施资源严重缺乏,不利于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师对科学教学的态度情况在这样一些科学教学条件匮乏的农村小学,在职的教师是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动手制作教具、准备教学材料、制作教学课件的教师分别占34.2%,57.5%,51.7%。偶尔动手的分别占45%,27.5%,29.2%。有时动手的分别占17.5%,10.8%,15.8%。经常动手的分别占3.3%,4.2%,3.3%。从经常动手为科学教学制备条件教师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教师对科学教育的态度不是那么理想。通过访问,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几乎没有科学教师带领小学生进行野外实践或考察等活动。

  3.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情况学生的兴趣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是能够进入课程并对课程实施产生积极作用的课程资源。小学生对“你喜欢科学课吗”的回答,选择“非常喜欢”的占30%,“喜欢”占40%,“没感觉”占16.7%,“不喜欢”占13.3%。通过访问“进行课外观察活动吗?”,回答“经常”、“偶尔”、“从来没有”的分别占12.5%、25%、62.5%,这就说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自然的机会,也无法体会课外活动的乐趣。而在科学教育中学生进行课外观察活动占很大比例。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课外观察活动作为两个变量进行分析后,说明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结果讨论

  1.资金投入不足

  仪器设备匮乏很多农村小学实验仪器很少,甚至有的学校一套也没有。仅有一两套的学校,只有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才拿出来,学生只有瞪眼睛看老师演把戏的份,没有机会去自己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这样的教学条件无法实现新课改中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素质要求。

  2.对科学课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的影响,科学课一直被称作“副科”,很多地方仅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的能力。据调查,小学科学课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挤占用现象。即使是上实验课,也是教师照本宣科或让学生自己看书;同时,不执行课时计划,一节课上几节课的内容,根本不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另外,在科学教师的安排上,不少学校让语文、数学等科目上教学成绩不好的老师或年龄大的老教师来担任。可见,在广大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得不到各级教育者的重视,其地位并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3.评价制度以考试为主

  当前中国的教育弊端,很多地方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们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狠抓书面成绩,考虑到科学实验课的实验做得再精彩,也无法搬到试卷上,于是他们便取消实验,专攻书本知识,根本就没有顾及到学生在做实验时的乐趣,这无疑损害了学生热爱自然以至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怀。

  4.教师素质偏低

  据访问调查红河州建水县的农村小学只有一所农村小学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而且只有一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多为中老年教师或农村代课教师,且多数教师未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对科学实验教学很难胜任。教师编制过紧,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进行业务进修,提高自己。他们没时间也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更谈不上进行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科研工作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将无法承担时代所赋予的素质教育的`重任。

  三、应对建议

  1.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资力

  课程财物资源是科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支持,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科学课程活动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经费紧张是每一个农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感受最深刻的,想搞一个活动,或课题研究,没有充足的资金是做不到的。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一位老师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他感慨地说,自己从事科学教育十多年,对这门课十分的钟爱,而且学校地处山区,各种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所以每年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考察,并制作标本,他所自制的教具曾荣获过市州级一等奖。但由于经费的原因,许多良好的课外活动都没法进行或半途而废,如果要学生承担,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重;教师自己出,一次两次还可以,多了也承受不起;找学校要,学校领导对资金的利用问题也很无奈,事实上学校并没有拨出专门的活动经费用于科学教育。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2.学校应强化

  教学实验仪器的管理对现有实验仪器的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所调查的小学,仪器的管理往往被忽略。一些学校没人管理仪器,有的学校是科学教师监管,这样一来由于管理不当,许多仪器出现生锈、损毁、流失,霉变、腐蚀等现象,导致大部分的教学仪器和药品不能使用。所以为提高对现有教学仪器的利用,管理工作不能忽视。管理好仪器设备不是目的,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用好,通过管理给师生提供良好的仪器设备,随时给师生的教学研究、教学活动提供方便。支持并欢迎、鼓励、提倡和帮助师生使用仪器设备。总之,做好服务,使实验教学仪器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3.转变思想观念

  选配好任课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的影响,科学课是“副科”这一思想仍为严重。所以要转变科学是“副科”这一观念。据了解,不少学校的科学课是有上不好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老师来担任或有年龄大的老教师来担任,这类教师没有扎实的科学专业知识,研究教材的时间相对较少,所教内容不严密,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通过和任课教师的交流,发现能够完整学习课程新标准的教师寥寥无几,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连课程新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更谈不上理念转变了。为此,需要学校为这部分教师提供培训学习和教研的机会,让每一个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所改变、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4.完善评价机制

  激发教师积极性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的瓶颈,评价方式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既制约着教师的教,也制约着学生的学。评价不仅是教师自我评价,更多的来自学校、家长,同时这种评价又往往是决定性的。而广大农村小学其教学思想比较落后,包括学校领导及其他教师,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实施的还是应试教育,仍然唯成绩是举,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许多学校领导由于达标要求,仍然以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语、数、英能考高分就行,并不在意孩子除此之外的其它方面的长进,如果教师教不出符合他们要求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当然不高。所以教师为了达标,就不会在科学这样的科目上大花时间,而是专攻语数英。对此,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要摒弃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考评教师的做法,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5.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是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教学资源。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内进行的,丰富的校内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根据以上的数据显示,很多农村小学目前存在设施设备缺乏现象,主要体现在缺少科学教具、模型甚至科学活动的场所及实验室场所。因此,学校应该明确科学课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购置仪器设备、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组织科学学习兴趣小组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校内开发建立小型的植物园、动物园等,丰富学校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进行校内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有些学校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的功能,造成浪费。因此,发挥现有设施设备的多种功能,提高教学中的实际利用率,是有效利用科学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还可以举办群众性的科学教育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科学意识,这些活动由于本身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对儿童很有吸引力,可以寓教于乐,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适当选择和整合,利用不同的资源去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是善于利用社区科学教学资源。

  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校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农村社区中可利用来作为科学教学资源的主要有社区的山川、河流、农业用田用地、工厂、养殖场、种植技术园、树叶、花、果实、蜗牛、蝌蚪等。这些社区资源都是可以利用的,贴近自然,发挥农村小学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在学校实验教学仪器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些社区已有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社区科学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实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使学生走出课堂、学校。

  三是合理利用学生家庭中的教学资源。

  家庭中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有的家庭养花、种菜、养家畜,家长平时会提及有关作物栽培、家畜饲养等知识,学生耳濡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利用家中的科学教学资源,需要是家长理解科学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科学的重要性,清楚家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所起的作用。当然,利用家庭中的教学资源要适度,不能因此给学生及家长造成沉重的负担。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8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信息技术把以往的教学模式来了一个颠覆,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实现了知识的完美转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了具体直观的动态化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如果他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灌输性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把知识穿插到图片、视频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科,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上应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CAI课件的使用实现了知识的动态化,知识呈现的方式学生也比较喜欢,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激发,将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了乐学乐教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在星空中》的章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粗浅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但是牵扯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魅力,把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呈现给学生,教师就可以巧妙的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把美丽的星空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再结合这些信息技术诠释理论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完胜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科学讲授的内容很多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对于一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对于这些学习难度系数较大的知识点如果采取机械式记忆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对于小学科学而言,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有重点难点之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板书版画授课,使用挂图,纯碎的`语言描述等,这些途径小学生一般不是很喜欢,虽然老师讲的津津有味,甚至口若悬河,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得不到激发。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话,就可以通过声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知识,也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多媒体技术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视觉、听觉和体验上给学生很大的冲击,在辅助教学上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把复杂枯燥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图像、动画等,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小学生天性好动、贪耍,如果课堂吸引不到他的注意力和兴趣,他就会脱离课堂,甚至思想逃离到课堂之外。而多媒体以声文图茂的优势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着他们,有利于他们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时候,对于课堂中牵扯的知识点,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包括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小学生生活阅历肤浅,了解的生活常识也比较少,讲授式的授课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此攻破这些重难点,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果能通过视频讲解或者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的话,学生就会非常理解了,并且理解的更加透彻。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知识的转化,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大大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顾名思义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其实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接受和了解了多少知识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情,应该落脚于学生的发展上。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做到学会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颠覆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比如在讲授《面包发霉了》的时候,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发霉面包的危害以及发霉的原因。但是无论是从化学常识还是医学常识,学生都很难理解。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教师可把这一课制成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块发霉的面包,然后再显示两组试验的详细过程,最后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文字性小结。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使其思维性、创造性和严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

  本学期坚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要求为重点,以课改精神和“自主创新”作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继续加强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严格执行本学年度的课程计划,认真组织教学,切实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抓了青年教师的培养,服务基层、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注意培植典型,争创新经验、新成果,切实提高综合学科教学工作的质量,为市一级学校后添砖加瓦。今学年在多方面作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抓好课程改革,更新教学理念。二是抓好课堂教学竞赛,强化能力培养。三是抓好队伍建设,注意培植典型。四是组织参加镇第七节科技节等多项比赛。

  一、以活动为载体,搞活教研工作

  1.“20东升镇中小学生科技嘉年华”筹备座谈会在我校召开

  9月21日上午,“20东升镇中小学生科技嘉年华”筹备座谈会在高沙小学二楼会议室召开。东升镇教科文卫办理科教研员卢魏强老师、镇中学物理中心教研组组长曹修文主任、镇第三届名教师、美术中心教研组组长唐海燕老师、镇首届学科带头人、小学综合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廖仁生老师及该教研组其他成员出席了会议。卢魏强老师主持会议。我校综合学科组主要配合进行了会场布置和通讯报道。

  2.东升镇20学年第一学期小学综合学科教研工作会议在高沙小学召开

  9月15日下午,东升镇20学年第一学期小学综合学科教研工作会议在高沙小学二楼会议室召开。镇教科文卫办理科教研员卢魏强老师、镇小学综合学科中心教研组全体成员、全镇各公民办小学综合学科组长参加了会议。我校综合学科组主要配合进行了会场布置和通讯报道。

  3.我校举行“低碳节能、幸福成长”科技节开幕式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落实,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刘传沛局长提出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大力开展“三球”,“三棋”、“三节”和“三让九更”的号召,在全校营造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年10月13日上午,高沙小学在学校阶梯室举行“低碳节能、幸福成长”科技节开幕式。

  开幕式上首先观看了“嫦娥二号”升空视频,让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科技实力,领略了祖国的发展与祖国的日益强盛。接着廖仁生老师从六个方面对《20年高沙小学“低碳节能、幸福成长”科技节方案》进行解读,分别是:

  一、充分重视、加强宣传;

  二、全员参与、点面结合;

  三、体现特色,突出个性;

  四、分工负责、责任明确;

  五、开拓思维,积极指导。

  然后,梁大武老师对开展科幻绘画经验介绍中指出:

  一、倡导自主学习,丰富知识储备;

  二、相信学生,因为童心是创新之源;

  三、用心引导、适当帮助;

  四、在科幻画内容方面应主要集中在生活、社会现状、医学、卫生以及人类未知或神秘领域方面等问题。最后,赖志君校长通过讲述各种发明创造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科技节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探索真理、追求科学,发挥自身的光和热,展现个人的聪明才智。并宣布20年高沙小学“低碳节能、幸福成长”科技节正式开幕!

  内容丰富多彩:创新项目、科幻绘画、实践活动、科学小论文、科技手抄报比赛,共5项比赛的总分位居前六名的班级评为优秀组织奖。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

  4.廖仁生观摩广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技能现场展示交流活动

  参加活动前,廖仁生老师按照市教研室的现场教学设计准备的`任务分配与要求,撰写了品德与生活《生活中的水》教学导入提供给市选手,在现场也主动出谋献策,为我市选手在省取得好成绩出了一分力量。活动后他撰写了一篇1342字的《廖仁生老师观摩省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技能比赛随笔》,并在校、镇教育网及个人博客上发表,受到好评。

  5.组织参加市20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及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常态、规范、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成果,我校组织了曹红香主任、肖碧云、梁杏群、谭彩珍等老师参加了“中山市20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课例和优秀教学论文征集和评选”活动。

  6.组织参加20年广东省“绿色出行、低碳生活”青少年环境保护征文比赛

  我校组织了曹红香主任、廖仁生、梁杏群老师辅导学生参加了20年广东省“绿色出行、低碳生活”青少年环境保护征文比赛,廖仁生、梁杏群老师还积极创作分别参加了20年广东省“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摄影比赛。

  7.组织参加(华师京城杯)全国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我校廖仁生老师撰写论文参加了(华师京城杯)全国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8.组织参加“20年东升镇中小学教师课件制作评比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切实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充分展示和交流课件制作与应用中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我校组织了廖仁生等老师制作课件参加了“20年东升镇中小学教师课件制作评比活动”。

  9.组织学生参观广东科学馆

  11月份的一天,我校组织全校各年级绝大多数的学生到广州科学馆参观学习一天,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11.“外星人和智耀中华科普展”入场券在高沙小学受青睐

  为了学校的科普事业能够更好地继续发展,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得到一个了解和增长科学知识的机会,圣诞节前夕,高沙小学向全校学生每人都派发了一张“外星人和智耀中华科普展”优惠券,向全体老师们派发了VIP贵宾卡,建议师生本月25-26日到中山科学馆参观科普展览,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受到大家的欢迎。

  本次科普展览,集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妙趣横生,内容丰富:包括美丽的“鬼火”、抓得住的电流、看得见的声音、“小螃蟹”在跳舞、能骑的大象、能骑走的战龙、飞不出去的笼中鸟、无水管、柯卡露怪兽、电离子魔球、世界最大的地面音乐琴、万枚尖钉不伤人、宇宙图片知识介绍、错觉画和挑战中国古代益智玩具、拓扑游戏等。

  二.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1.高沙小学综合学科组双喜临门

  在公布的“中山市20-20xx学年度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先进教研组织和个人”的评选结果中传来喜讯:高沙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科组获“20-20xx学年度中山市品德与生活(社会)学校先进教研组,我校汤志锦老师获20-20xx学年度中山市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先进教师。

  2.高沙小学在东升镇第七届(20年)中小学生科技节获佳绩

  在中山市丽景学校刚结束的“东升镇第七届(20年)中小学生科技节闭幕式暨总结表彰大会”中传来喜讯,高沙小学取得好成绩。

  我校为了迎接“东升镇第七届(20年)中小学生科技节”,专门举办了主题为“低碳节能、幸福成长”的学校科技节,全校同学参加了活动,该活动集知识性、创新性、趣味性于一体,持续近一个多月。

  3.高沙小学在“第八届中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取得好成绩”

  在小榄镇广源学校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中传来喜讯,高沙小学在第八届中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两银两铜的好成绩。在科幻画方面:梁大武老师辅导周靖文同学的《未来环保综合站》及关烷游同学的《空中转换器》分别获银奖,辅导罗烨玲同学的《超级节能处理器》获铜奖;在创新项目方面:凌康林老师辅导黄烨敏同学的《太阳能保温杯》获得铜奖。廖仁生、凌康林老师、黄烨敏同学参加了为期2天的第八届中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

  三、做法与体会

  1、有计划有总结,计划早定,有的放矢,认真落实,总结及时。

  2、科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务到人,既分工又合作。促使大家在活动中提高组织、教研等能力。

  3、搞活动后及时撰写通讯稿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影响力。

  4、活动注重积极争取学校老师与有关领导、老师的支持、配合、帮助,这样活动会更加成功。

  5、科组始终坚持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争取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作为工作的要求,鼓励大家不断进步,勇创辉煌。

  6、组员的团结协作是科组走向成功的关键,学校的鼎力支持是科组走向成功的基础。

  7、用“以服务教育为荣,以斤斤计较为耻”作为本教研组的精神支柱和工作动力。

  8、大家的工作态度决定着科组的兴衰成败。

  四、设想与方向

  1、搞好品德与生活(社会)精品课程的研究工作。

  2、搞好一年一度的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考核。

  3、积极组织六年级学生参加科学知识比赛。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0

  关键词:小学科学论文

  一、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所谓多媒体,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信息进行传递与存储的工具。比如,当前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iPad等将讲课过程录制下来,然后上传到数据库中或者是网站,供学生和其他学习者学习。多媒体技术可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图像、声音以及文字,使学生从多角度对学习对象进行观察,使教学要点得以突出,对视觉的限制进行突破,使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使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与概念的理解更加有效率,使教学能力得以有效培养的同时亦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兴趣以及解题思路的拓宽得以有效的提高。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应用的利与弊

  1.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性、现代性与高效性的特点。首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所涉及的知识涵盖各门学科,其亦可称为各门学科的综合。因此,教师需要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的技能以及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其次,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过程中,几乎所有设备都是建立在声学、电子学以及机械工程学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最后,对于部分教学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甚至可以保护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健康。例如对于电子白板的利用就能够以白板笔甚至师生的手指来代替传统教学中的粉笔,从而减少教师与学生所吸入板书时所产生粉尘,同时亦可减少用粉笔进行板书时对教室的空气污染。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弊端。与多媒体教学技术所具备的优势相对的,其还有许多的弊端。首先,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很多的多媒体课件过于呆板或者过于花哨,使科学教学的课堂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对于多媒体的这种应用方式非但不能使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反而会使教学质量走下坡路。其次,现代教育思想的.个性化不仅体现于学生的学习方面,而同样体现于教师的教学方面,其中包括教师所组织教育活动的风格、方法以及模式,而多媒体教学在使课堂效率得以有效提高的同时,也对学生造成了做笔记困难与思维跟不上等方面的困扰,相较而言,板书形式则可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录。因此,这要求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上注意对难点与重点的把握,并对自身的教学进度有所控制。

  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由上述分析可知,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充分的激发。因此,本文通过下述实例对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案例:在对《水和水蒸气》一颗进行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水为何会变为水蒸气这一奥秘进行探索,可以事先将水蒸发为水蒸气的实验过程通过ipad等设备进行现场录制,而后通过电脑来设计相应的动画效果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理解。如当水被加热时可以将水分子的神情设计为燥热难耐,而将空气中已被蒸发的水蒸气的运动设计为轻松愉快的飞舞跳跃;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一边播放自己所设计的动画一边向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使学生在动画视频以及教师的讲解之下对于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果。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将实验以及观察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并通过对录像片、幻灯片、摄影作品以及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对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分解与演示从而使重点与难点得以有效的突出,并通过放慢、放大、定格或重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与分析,如此一来便可对学生的记忆、理解与操作带来效果突出的帮助,使教学内容与知识点在其脑海中得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得以有效提高。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对于落实国家所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全面贯彻与落实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应当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且充分的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得以充分的调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目标得到满足的同时,得以有效的丰富。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1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增强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充分体验实践的过程,掌握实践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有趣的磁铁”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指南针。实践证明,学生制作指南针的方法非常巧妙:有的学生用细线吊起磁化钢针,有的学生把磁化的钢针置于泡沫塑料之内,等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在教学“弹簧里的学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弹力原理改装一个小玩具。有个学生在玩具小车的前后左右安装了弹簧,他这样做的理由是:小车的运行速度很快,如果撞到硬的东西,小车就撞坏了;而安装上弹簧能起到缓冲的作用,这样,小车就不会被撞坏了。其实,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落到实处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帮助他们不断深入地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科学现象。例如,在教学“弹簧中的学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播放两个视频(“生活中的弹簧”和“生活中的弹力”);在教学“鞋底花纹的启示”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有关摩擦力(“生活中的摩擦”)的视频。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领略各种颇具特色的视听语言,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极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了解自己,了解学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自己,了解学生”,才能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了解自己”,即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利用自己的长处把事情做好,规避自己的'短处把损失降到最低。例如:有的教师擅长演讲,所以能有效地鼓舞学生的气势;有的教师擅长电脑操作与课件设计,所以能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呈现知识。“了解学生”,即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等。实践证明,每个小学生都有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务必要明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从而有效地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最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

  摘要:Stem是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于一体的综合教育。美国Stem教育实施以来,为全球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我国的Stem教育正处于发展时期,一线教师不断的尝试应用Stem教育理念,并对课程进行改革。

  关键词:Stem教育;学科融合;科学

  Stem在现在小学教育界很流行,它是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和传统的课堂相比,stem更多的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是一位一线科学教师,经常接触stem教育理念的学习,也深知创新和实践对科学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我想通过曾经做过的项目学习以及实践课例,来分享下stem给我的一些启示。

  启示一:从生活中来

  掌握学科知识并非stem项目学习的最终目标,体验、经历教材内容以外的知识,并让学生对生活事物有更丰富的经验认知,才是stem的重要目标之一。在stem教育里通常会提出一个与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将问题镶嵌在生活情境中,在笔者和学习者共同合作完成的项目研究过程中,stem学习是以项目为基础,通过学生在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出现问题,老师进行扶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再设计,最终完善作品设计的一个过程。作品的设计是整个项目学习贯穿的主线和驱动力,并且学生还要进行设计、实验、观察、修改、讨论、整理数据等学习活动。在此期间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初次在教学中尝试stem教育时,课题是学生所提出的,也是学生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如何比较物体的轻重。确定学习项目的课题:《比较物体的轻重》,这个课题充分体现了孩子对生活中事物所充满的求知欲,这远远比给他们题目所能产生的求知欲强得多。从生活中选择课题更有利于学生小学科学的探究学习。这就是从儿童适应社会的角度为抓手选择典型项目进行结构化合理性的设计,让学习者自主的完成项目,习得蕴含在项目之中的多个学科知识与技能。在校园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校的花园、草地、科学室,甚至是路边的花坛的布置,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学到了一些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培养了学生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花园中树立一个展牌,展牌上可以是介绍花草树木的小知识、养殖小窍门、保护植物的宣传语,甚至还可以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小漫画。这样,每一次在校园中不经意的`一瞥,就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熏陶。丰富有趣的校园和教室科学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启示二:学科融合

  stem其实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首字母缩写,很显然学科整合,将各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之间的连接点整合起来,将多个学科的课程整合方式实则就是强调实际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实际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基于stem教育理念将各学科整合在生活实际问题中,在设计、实验、完善过程中的分析将会至关重要。基于在《比较物体的轻重》的项目研究中,学生以小团体的形式自由组合,每个小团队选定一个研究小点开展,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手就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轻重,那就首先需要认识什么是轻重,并且要了解什么方式可以准确得出物体的轻重。他们立即想到要通过互联网学习,那就给他们提供平板电脑。他们搜集了相关知识,发现天平就可以比手更加准确且简单的知道谁轻谁重。于是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天平。在此期间进行分工合作,一组进行天平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知识搜索,另一组寻找天平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反复的设计,对比资料,改进,最终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制定实验计划,也掌握了实验的方法,最终解决了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搭支架》一课,书中要求学生采用塑料吸管、大头针、线等搭建支架,用吸管做材料在连接时,学生可通过多种方法连接吸管,选择嵌入式,接口易发生滑落。选择绳子绑,耗时较长且麻烦;由于吸管较脆弱,容易破损,造成重复操作,不仅大大降低了搭建的速度,积少成多,也是一笔较大的消耗。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几何教学用具,该教具由塑料小棒,球形连接器组成。几何教学用具用一个球作为接口,球的表面有很多孔,只要把小棒插入对应位置的孔中即可,灵活方便。学科间的融合,大大提高了科学实验的效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发现原来学科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就会有新的突破。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启示三:成果展示

  stem教学评价和传统的纸笔测试性的评价不同,更侧重于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结局问题的渴望感。例如stem可以通过制定更加细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小组进行评价,如评价小组合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等。相对传统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现今科学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但往往会忽视成果。stem教育理念强调对于一个项目成果的展示与运用,仅仅理解一个科学概念并不够,而是要通过设计、实验等一系列活动,真正的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甚至制作一个产品。这一理念其实对我们小学科学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所以笔者认为,stem教育给我在小学教育中带来的启示有以下三点: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要将学科概念整合运用,要强调成果展示的重要性。通过stem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探索,我发现了stem的魅力,对自己的科学课堂的教学进行反思与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是stem教育如何完美地融入科学课堂中,仍需要不断研究与实践。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3

  摘要:现代人的科学素养包括能够全面和充满自信地使用计算机、平板、手机等电子设备和相关数据采集系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学;实验小学科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其中特别强调:利用电子探测仪和图像软件包等设施设备,可以使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更加便利、直观。

  一、信息技术在定量实验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能使学生获得更为准确的实验数据。结合计算机软件,还可以将学生实验获得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数据,形成准确的科学结论。我们来看看在教学《冷热与温度》一课时是如何应用的。

  1.这杯热水的温度会如何下降呢?(展示学生猜想)2.请同学们用温度传感器来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变化,将软件设置为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测量结果。3.学生分组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4.请各小组结合刚才的测量,说说你们的测量结果,从中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5.各小组学生代表结合软件图表进行交流。在《冷热与温度》这课的教学中,计算机软件能将温度传感器测量获得的数据,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数据图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在定量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极大地方便学生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并能直观地展示数据结果,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信息技术在模拟实验中的应用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看星座》一课时,由于受观察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开展真实的观察星座的探究活动,为丰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讲解与演示,引导学生开展看星座的相关探究活动,学生在星座图上很难找到相关的星星,即使花了很长时间找到,用线连起来,也很难理解星座的名称。虚拟天文馆软件可以创设出一个虚拟的环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平板,开展观察星座的模拟实验操作,这样更便于学生观察星座,认识星座,理解星座。1.师:展示《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部分内容),我们迷失方向的时候可以找北极星,找到北极星我们就能找到北方。2.那北极星怎么找呢?要能准确找到北极星,先要认识两个北方星空中最明亮、最重要的,也是比较容易找到的星座,介绍大熊座。3.师:在大熊星座的旁边还有一个有名的星座,叫小熊座,介绍小熊座。4.一般我们都是在晚上看星星,现在是白天,你想看吗?介绍星图软件,你会用吗?看看你能很快找到老师刚才介绍的这些星座吗?(学生操作)5.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星座?怎么看到的?(学生拿着平板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介绍)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我们的.科学课堂,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具体地观察星座,直观、形象,其实虚拟仿真技术还有交互性,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沉浸在逼真的环境中进行自主操作。例如在教学《骨骼与肌肉》一课时,我们尝试让每个孩子借助仿真软件,实际操作并认识人体的骨骼。1.建筑工人造房子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在我们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你知道是什么吗?(揭示课题:骨骼)2.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有什么感觉?(硬、多)那你知道我们全身有多少块骨头?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尝试交流)3.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三部分: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图片展示)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人体骨架———骨骼。4.人们肉眼是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结构的,我们可以借助X光片或人体骨骼数字模拟技术来认识。打开相关软件,简单介绍相关骨头。(可以请3名学生上台借助软件进行演示)5.如果给你人体所有骨头部件,你能拼装出完整的人体骨骼吗?(请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拼装)6.人体所有骨头在我们身体里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能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保护。你觉得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出富有真实感、交互式体验的模拟实验场景,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无法实现,无法替代的。小学科学课中还有很多的内容,比如认识昆虫、认识植物、认识地球构造等知识,都受到场地、空间位置等限制,模拟实验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模拟实验一定会更方便、更真实、更有效果。

  三、信息技术在自主探究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APP应用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同样也改变了我们的科学学习。在教学《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时,我将“形色”这款APP软件运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盆植物,有认识它的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款“认花神器”,那就是“形色”APP。介绍形色APP用法。同学们,在了解了“形色”APP程序的应用后,有谁想来试一试?(学生上台操作)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一认我们校园里的植物吧!学生利用平板认植物。形色APP在课堂上的应用,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拍摄植物图片后,通过软件在线识别,然后比较植物的特点,辨别校园里的植物,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绝大多数学生因为APP游戏而喜欢手机和平板,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移动终端除了可以打游戏之外,还有很多功能,在《心跳的脉搏》时,我们使用了“心率检测”这款APP,将摄像头贴着食指,测量时,手机就会自动打开闪光灯,通过毛细血管反射到摄像头里的运动图像计算出我们当时的心率。在学习《声音》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利用“分贝仪”和“频率分析仪”来观察物体发声的大小和音高。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学,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开放。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学,实现了实验过程的“可视化”,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智能化”。信息技术,让我们的科学教学更科学,这必将引发一场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相信,信息技术将会为小学科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4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多重性的综合学科,它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学科知识,但是小学科学又是充满神秘色彩和趣味的学科,神奇的大自然尽显其中,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全新的体验。本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为研究目标,从教学更新的角度出发,浅谈了新型的教学策略尝试。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

  小学科学有着数学的严谨,语文的优美,物理的神奇,也有着哲学的道理,小学科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学习好科学,便会为未来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新时代的召唤中,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更新呢?

  一、更新实验的材料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又离不开实验材料。小学科学实验所需的材料大多来自于学校的实验室,也有部分来自于学生的生活,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教师越来越倾向于让学生自主收集材料和自制材料,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创新的能力。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很多教材中的实验材料在生活中已经找不到了,这时候就需要转变思路,更新实验的材料。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有一单元内容为“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主要通过让学生实践“养蚕”来获取“动物生命周期”的有关信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本单元实验所需的材料,但是现如今养蚕的人少了,想要找到蚕种和蚕叶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能,那么怎么办呢?是加大精力继续寻找,还是放弃材料寻找转向理论教学?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让学生到淘宝网等网站上去收集养蚕的材料,学生会发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收集的材料在淘宝上应有尽有,大大简化了学生材料收集的难度。此外,科学课堂上还有很多材料需要学生去收集,当学生在现实收集中遇到困难时,不妨换一种思路,更新实验材料的来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实验仪器,在实验过程中学校很难做到人手一份,这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自行购买一些价格低廉的仪器,这样实验仪器对于学生来说便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二、更新教学的资源渠道

  传统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教材知识的呈现和教师的扩充,学生在知识获取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很多时候教师想要给学生扩充一些科学知识,下课铃声就响起了,我们难以想象,一节课40分钟,学生能完成几个实验?教师能讲几个知识点?学生能笑几次?所以说如何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仅凭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科学课堂已然不是曾经那个过于依赖教师和教材的课堂了,学生拥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现在的科学课堂是开放的、共享的,只要学生愿意去了解,便可以随时随地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现如今,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各种站和平台,学生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有关的信息便会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学习。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时,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有关养蚕的要求、过程等,学生除了提前阅读教材,很难通过其他方式提前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造成了教学的滞后性,现在,学生拥有了更多获取资源的渠道,教师在教学之前便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养蚕的有关知识,由于学生已经提前获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在新课学习中就不会感到陌生和无从下手,对于教师讲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也会很快掌握,大大提高了科学教学的效率。

  三、更新教学的形式

  教学形式决定了授课知识将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也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高效吸收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这对于科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科学课程中虽然有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但更多的是有趣的故事和实验,学生本应该在快乐中完成科学的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并不喜欢上科学课,他们有的抱怨科学知识太难懂了,根本想象不出来;有的学生抱怨教学的形式太古板,接受起来非常困难;更有的学生直接表示出对科学学习的反感,可见这门神秘有趣的.课程却带给学生如此不堪的感受,实在是教师教学的失误。我认为在新时期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方式,以全新的面貌来呈现学科知识,让学生爱上科学,爱上探索。比如在教学到“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化”有关内容时,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会小于混合前两种液体体积的和。”我想学生一定不会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感兴趣吧。其中涉及到的密度等较为抽象的问题也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这时,教师不妨换一种教学形式,以“激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和学习。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现在手里有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你们猜一猜如果将这两种液体融合在一起,会有几百毫升呢?记住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哦。”虽然教师一再提醒学生不能用数学思维来解答这个问题,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还是会认为答案应该是200毫升,在学生肯定的眼神中,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分别装有100毫升水和酒精的烧杯倒进同一个大烧杯中,然后将液体充分摇匀,奇迹出现了,大烧杯中的刻度并没有到200毫升,学生表示不敢相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再尝试一遍,结果还是出奇的一致。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他们迫切的想要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于是新课知识便得以高效的引入。当然,除了“激疑”的方式,教师还可以更新更多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综上所述,学好了科学知识,对其他学科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要敢于更新和尝试全新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科学知识,增长科学体验,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洪成.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做到“做与思”的有效融合[J]小学科学(教师版),20xx年04期

  [2]曹燕婕.数字化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校园(中旬),20xx年02期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5

  [摘要]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小学生科学概念学习的两个阶段———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是通过科学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联系起来的。从小学生的科学认识过程入手,从解释和预测功能视角出发,对北京市小学科学教学评优视频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在科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注重概念结论,忽视方法引导;注重概念获得,淡化概念应用;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未能协调。提升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质量的对策为: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并重,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缺一不可,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

  [关键词]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解释与预测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热爱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1]1由此可见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小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会运用科学知识,才能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在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中进行,而科学概念的学习是科学认识活动的基础。科学理论有解释和预测功能[2]63-64,这对于科学概念同样适用,即学生在获得科学概念后,应该“用科学”,才能体现科学的意义。概念学习包括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阶段,概念应用通过概念的解释与预测功能体现出来,学生只有获得并理解科学概念后才能准确应用,这两个阶段都不能偏废,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之间的有意义联接。这种联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协调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环节,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一、解释与预测功能对小学生科学概念学习的意义

  人类的科学认识过程是从客观事实到科学事实,再到科学认识,最后是科学认识的应用。通过观察与实验从自然界中的客观事实得到科学事实,再用思维加工科学事实得到科学认识[2]42。科学认识的成熟形态是科学理论,得到科学认识之后用科学认识解释自然现象,实现科学理论的功能。当科学认识出现反常或危机时,就会出现修正科学认识或产生新的科学认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虽然小学生的科学认识过程不具备人类科学认识过程的严谨性、复杂性,但是其基本重演了人类的科学认识过程[3]。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经历两个阶段:首先,通过探究实验获得科学事实,在积累科学事实后通过归纳概括、思维加工,逐步获得科学认识;然后,用获得的科学认识去解释和预测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科学概念的学习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合理的科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以及科学能力的提高都有密切关系。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分别对应学生科学学习的两个过程。概念获得通常是以观测和实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抽象、概括由经验获得的事实,进而归纳出科学结论。而概念运用则是从一些作为原理的判断形式出发,通过逻辑推理,解释科学现象和理解科学原理。科学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1]2。当前,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科学事实,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科学概念。这种概念获得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已小有成效,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不仅能够获得大量概念,而且有了主动权,获得了更多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经历。中学阶段,学生获得概念之后,往往会用大量的练习作业来巩固所学。虽然大量的练习并不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特点,但其中也有借鉴意义。不同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情感发展特征不同,科学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小学阶段,虽然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4],但他们逐步开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由于其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有时无法解释科学概念中的原理,所以只要求他们能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足够[5]。而对于这一联系的过程,目前则相对忽视。在学生获得科学概念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获得了概念,而很少联系到概念应用,也有的教师在学生获得概念后只是简单地拓展甚至直接结束教学,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获得了清晰明确的科学概念才能准确进行解释和预测,在应用科学概念解释和预测现象中也能加深其对于科学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两个过程都不能偏废。

  二、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因此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与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有极大的关系。如果只注重概念获得、忽视应用,教师的教学组织就会存在偏差,学生在学科学之后难以用科学。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小学科学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北京市2015年小学科学教学评优课视频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注重概念结论,忽视方法引导

  在“热对流”①一课中,教师通过烧热水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热,甚至沸腾?”接着学生进行模拟烧水的探究实验,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并在烧杯中放少量锯末,观察锯末的运动路径。学生观察到的'路径有锯末先上升再下降、锯末在水中从下到上转圈两种,这两种路径都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的缩影,只要稍加引导便能得出结论。然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了解“锯末运动的路径”与“水的流动”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难以总结结论。最后教师只好告诉学生底部热水类似于热空气会上升,上面的水温度低冷水会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水变热,甚至沸腾,这就是水的热对流。这时再让学生复述解释“水为什么会热,甚至沸腾”,学生仍然十分迷茫,教师又在多媒体设备中出示了结论让学生朗读,并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此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冬天开暖气会很暖和,而且暖气安装在室内下方”,有学生回答时还出现了“热传递”的字眼,但很难说出“对流”。观察与实验设计主要有三种方法:放大法、转换法和对比法。放大法是将观察对象放大,以利于形成强刺激或对细节的感知理解。转换法是将不明显或无法感觉的科学现象转换为可清晰感知的现象。对比法是将两个或多个具有同种性质的科学现象或变化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突出观察对象或通过比较作出逻辑判断。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转换法,即把不明显的现象“水的流动”转换为能够清晰感知的“锯末的运动”,用锯末运动的路径表示水流动的路径从而得出水的对流的结论。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很难由锯末运动联想到水的流动,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转换法的应用,没有由锯末运动引导学生转换到水的流动,使得学生很难得出“水的热对流”结论,都是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朗读复述,学生并没有懂得“对流”概念的真正含义,很难区分“热对流”和“热传导”。事实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直接观察热水的流动,在学生观察无果的情况下再提出间接看到水流动路径的方法,加入锯末进行实验。注意把整个转换的过程教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从而得出“对流”的结论。这样在应用环节问到暖气安装在室内下方的原因,学生才能准确回答。

  (二)注重概念获得,淡化概念应用

  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掌握科学概念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加入了更多的探究环节,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探究往往很难把握的是时间问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给学生更多探究的时间,教师常常淡化了在探究之后、概念获得之后对于概念的应用,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科学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分离,学生很难学以致用。在“距离变化对磁力大小的影响”②一课中,教师先通过钓鱼游戏(磁铁吸引曲别针的多少)引导学生思考距离与磁力大小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然后再让学生用改进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最后学生总结出结论:磁铁与被吸引物体之间的距离对磁力大小有影响,距离越近磁力越大,距离越远磁力越小。整节课十分活跃,教师也很注重细节,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只是学生很少思考:这节课与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关于磁现象的知识离学生生活较遥远,学生在之前可能很少接触相关知识或者很少关注过此类现象,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会很快忘记。如果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应用,如用绳子拴着小磁石便能很方便地取出掉入装有液体的瓶内的铁制品,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增强学生对磁现象概念的理解,又能实现概念对生活现象的解释与预测。

  (三)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未能协调

  在“光的折射”③一课中,教师由射靶游戏引入,第一次让学生直接瞄准空水槽中的靶心,大多数学生都能射中,第二次让学生瞄准装满水的水槽中的靶心,绝大部分学生都没射中,通过两次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加水之后射不中的原因。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现象,经过启发,学生发现光会有偏折,这种现象就是光的折射。在认识了光的折射之后,回到射靶游戏,询问学生第二次射靶游戏中应该瞄准哪儿就能射中靶心?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说瞄准靶心下面一点,有的说瞄准靶心上面一些。对此,教师出示图片,问眼睛看到的靶心和实际的靶心分别是哪一个,学生回答也比较犹豫。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已经知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偏折,而第二次射不中靶心的原因就是因为光的折射,可是瞄准哪儿才能射中靶心学生很难回答出来。究其原因就是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阶段未能协调。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一条光线不能确定物体位置,一束光才能确定物体位置。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一条光线能产生折射,那么多条光线也有折射现象,多条光线实际就是光束。第二步,我们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太阳光束进入我们的眼睛,产生了视觉,眼睛看到的是物体的像。第三步,折射导致像的位置发生变化。水中的靶心反射的太阳光在传播中发生偏折,我们看到的只是靶心的像,实际靶心偏下方。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偏折,而在应用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是物体的像与实际物体的位置关系,显然这两个环节产生脱节,教师未能很好地协调:一方面,教师没有认识到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之间的联系,所以造成两个环节脱节,学生在获得概念后难以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获得的概念,本身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三、提升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质量的对策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应该把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由生活引出知识,再把知识回归生活。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应该把概念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根据上述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并重

  概念获得是概念运用的坚实基础,只有学生对获得的概念有深入的了解,他们才能准确解释和预测科学现象。在“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④一课中,教师从生活中常见的小灯泡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展开研究。首先,让学生用给定的材料尝试点亮小灯泡,会有学生发现小灯泡亮的连接方法,此时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连接方法的特点。然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观察思考问题再次投入到实验中去,在成功发现多种连接方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归纳总结出“闭合回路”这个科学概念。最后,学以致用,分析小灯泡不亮及小风扇能够转动的原因,学生能快速回答出正确答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放大法,先给材料让学生寻找小灯泡亮的连接方式,在学生发现多种方法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因,把原本小灯泡内部看不见的结构放大,让学生观察外部导线与灯泡内部的连接方式,进而得出结论。学生在概念获得阶段层层深入,充分掌握和理解了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所以在应用阶段学生很自然回答出原因。这里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概念获得过程的引导,为概念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能够很好地解释其他科学现象。

  (二)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缺一不可

  在“电能产生磁”⑤一课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再现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对小磁针的作用”和安培实验“通电线圈对小磁针的作用”,得出电和磁之间有联系的结论:电能产生磁。然后,让学生判断:两个学生在野外不同位置(一个靠近高压电线、一个远离电线)使用指南针会有什么不同,提醒学生在野外使用指南针时的注意事项。本节课的亮点是最后的迁移运用环节,教师在学生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后并没有立即停下来,而是接着把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是概念学习的两个阶段,二者缺一不可。概念的获得阶段是一节课的重心,教师在这个环节应当多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学生只有在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解释和预测生活中的现象。科学有解释和预测功能,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用科学服务生活,用科学也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应用环节必不可少。

  (三)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

  在“轮轴”⑥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转动的竹筒把重物提起来,为建构“轴能够绕固定点转动”做事实依据。接着用竹筒和小竹棍组合把重物提起来,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是竹棍带动竹筒转动,并且两者组合更省力”,为“轮带动轴转动省力”做铺垫。然后把小竹棍换成长竹棍,发现更省力,为建构“同一个轴,轮越大越省力”的规律积累事实资料。运用更多的竹棍,怎么能使手运动的距离变近?引导学生认识到竹棍的运行轨迹是圆,从竹棍中抽象出轮,上升到抽象的轮和轴的组成、运行上来。学生对轮轴就有一个慢慢建构的过程,并且直观感受到轮轴可以省力。这时再拓展到生活中辘轳提水的装置,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是轮轴装置,并分辨出哪里是轮和哪里是轴。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概念获得环节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轮轴,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很直观地认识到轮和轴,并且联系生活实际,把概念获得和应用有机联系起来。教师在学生获得轮轴概念时就把轮轴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轮轴的运用考虑进去,所以学生很容易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当然,应用不一定单独成一个环节,可以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注意拓展应用。斯宾塞曾提出过“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论断,从中可以看出科学知识对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把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放在同等位置,并且充分协调两个阶段的联系,把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迁移,用学过的概念、原理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把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14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1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07-22

(推荐)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2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品)07-22

[优秀]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7-2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05-18

【精华】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5-18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荐]05-17

(合集)小学科学教学论文05-17